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Teaching Aids Cassette recorder and the multimedia system, etc.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To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make great efforts, is being lost
Starve to death etc.)
To hav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world hunger,food shortage ,loss of farmlan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Ⅰ Leading-in (5 mins)
Ask the students to give the lists of food that they know in the world and their favourite food.
Purpose: warming-up activities for interest
StepⅡ Pre-task(5 min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Eg, Farming population, farmland, starvation etc.
Purpose: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pulation, farmland and food supply.
StepⅢ While-task
Task1 fast- reading(5mins)
Read the text quickly to get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1) Why is the area of farmland in the world getting smaller?
(three reasons)
(2)What are some of the ways of 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
(four ways)
Purpose: to train the ability of fast reading and getting information
Task2 Note-making(10mins)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write notes under these titles.
FACTS 1 First record of agriculture (date/place) 10,000 years ago in Egypt
2 Present world population over 6 billion
3 Farming population 1billion
4 67% of the world’s surface is water
5 11% of the land surface can be used for growing crops
REASONS FOR LOSS OF FARMLAND
1 It is being built on.
2 Wind and rain have removed a lot of the soil ,no more crops can be grown on this land.
3 A lot of irrigated land has become too salty to grow plants.
WAYS OF 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
1 Increase the area by irrigation, pumping water from low-lying areas, build dams and water your fields.
2 Develop new types of plants which produce heavier crops
3 Develop new types of plants which can be grown in poor soil even sand
4 Develop new types of plants which are less likely to be attacked by pests and diseases.
Purpose: to get some details of the text
Task3 Reference and listening(5min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try to make sure which words and phrases do the words printed in bold in the text refer to?
1 when about 10,000 years ago
2 that is 1 billion
3 the problem how to feed a growing world population of over 6 billion
4 this the sea
5 this area 11% of the earth land surface
6 it farmland
7 the same desert land can now be used for growing crops
8 that new types of plants
StepⅣ Past-task
Task4 Free-talk and discussion(10mins)
Show some pictures of hungry people in Africa, desert land and tall buildings,ect.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with their partners and then give a short speech to tell us their opinion of starvation and what they can do with the problem.
Purpose: to teach the students to love the people of all over the world, protect our earth and treasure grain.
Task5 Workbook(5mins)
Do Exx1-2 in class
一、通过教学反思,贯彻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作为一种实践行为,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学策略是否有效等,只有在课堂教学后才能知道。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发现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设目标的差距与是否贯彻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密切相关。这一理念贯彻得越好,教学效果也越好。这使我们认识到历史课教学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按照新课程理念强调的“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的要求开展教学。教师要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其认知能力和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通过启发、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案例分析、角色模仿、操作体验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引领者。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才能合理地分配不同的任务和角色,使教学过程真正有效。
二、通过教学反思,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依据历史课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却可能因为教学方式不当等原因顾此失彼,不能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优化课堂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重视研究三个维度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课程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的教学目标,并注意将三个维度的目标整合成有机统一体,从而有效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历史课作为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要结合历史课的学习内容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
三、通过教学反思,合理运用教材组织教学。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包括反思在内的各种途径摆脱对教材死板的运用,教学既要扎根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身心特点,联系生活实践,合理整合教材内容,做到突出重点和难点,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通过教学反思,合理、充分、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学资源。
我们在反思教学效果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校园资源和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文本资源和音像资源,从中提取和整理相关信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合理选用网络上丰富的图像和视频,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乡土资源在课堂教学上的运用效果往往很好。
五、通过教学反思,充分发挥教材中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栏目的作用。
历史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千方百计让学生活动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定合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应该充分重视教材中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栏目,运用好这些栏目并通过教学反思,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高一第一学期教材中第17页的学思之窗:“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教师通过对讨论的指导使学生掌握历史学科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后得出必须坚持论从史出的观点。
六、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应对偶发事件的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偶发事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应有意识地做好应对偶发事件的预案,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毕竟是一个个有思想、充满活力的个体,在课堂活动或回答问题时经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回答和举动,这并不是老师能完全预见的,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以提高运用教学智慧应对偶发事件的能力。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偶然或随机生成的问题,将其视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以敏捷的教学机智推进教学过程,使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引导者。
教师只有不断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体现新课改理念,才能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总之,教学反思是优化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也是历史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小曼主编.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其理论源头则可以追溯到杜威。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一个称职的历史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如果历史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注重理论学习和丰富专业知识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有关教学一般有三个心理学派:认知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习这一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当然,每一种教学设计理论都有其优缺点,老师可借鉴各种理论的优点,或者交替使用,使教学方式多样化。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历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成果迭出。如,余伟民主编的《历史教育展望》、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白月桥的《历史教学问题探讨》等著作都有参考价值。此外,《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以及“关注新课改”等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也有帮助。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教师还要不断汲取新知识,增加阅读容量,多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不断丰富、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这才是我们在新课改中的制胜法宝。
二、反思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反思教学过程时,我们是否回过头想想是否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到历史课的教学活动中?是否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理解教学内容,及时提出相关问题或质疑,师生共同探究?是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历史课堂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去激活思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如果以上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也是我们努力改进的方向之一。
三、课堂案例分析
课堂案例分析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分析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取长不短;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四、听课
这里的听课不同与传统的听课。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这里说的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每听完一节课,进行诚恳的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真诚的交流,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五、课后教学反思札记
课后教学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灵感往往来自刹那之间,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是莫大的财富。养成书写课后教学反思札记的好习惯,不但对教师笔头工夫是种很好的锻炼,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六、推荐课外读物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09年07期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问题》(沪)2009年2期第97~98,84页
【作者简介】王亚娟,上海市上音杨浦学校。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材一直把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地动仪模型图(图1)作为秦汉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的重要内容。以初中历史教材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老教材、上海版新老教材均使用了这幅图片。人教版教材除这幅图片外,还附有地动仪震动示意图。在新教材中这幅图片由黑白变成了彩色,古色古香的彩色图片更加清晰可辨,令人印象深刻。由于历史上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并没有保存下来,图中的地动仪模型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考古专家研究复原的,被简称为传统模型。2004年以来,一些大型新闻媒体就专家对传统地动仪模型的质疑、对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研究成果情况进行了报道,使传统地动仪模型的问题公开化,而新教材却继续选用被证明已经谬误的传统地动仪模型图,导致中学历史课堂对地动仪模型图的教学常常陷入尴尬境地。下面就这个问题具体阐述。
地动仪模型
(图1)
一、教材内容的滞后和新闻媒体对新研究成果报道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教材选用的地动仪模型图是1951年考古专家王振铎先生研究复原的模型,被简称为传统模型。但是这个地动仪模型存在严重失误,因为地动仪是地震学的一种专业仪器——验震器,复原模型需要也必须同时具备两种基本功能,即对非地震的干扰振动不反应,只对地震引起的特殊地面运动才有稳定的反应。但这个复原模型没有解决这个关键性问题,只是一个不能工作的摆设。因此,这个地动仪模型遭到了国内外一些专家的质疑和批评。从1969年以来,中国、日本、美国、荷兰和奥地利等国的学术界便发表了一系列的严肃批评文章,其中还包括国内外着名的科学院院士傅承仪、李善邦、李约瑟(英)、博尔特(美)等人的批评与否定。[1]
半个世纪以来,对于传统模型的原理性错误以及其他的问题,许多历史教师和学生并不了解。因为无论是历史教材、教学参考书、新闻媒体还是公众所能见到的科普文章,对这些问题从未披露过。传统地动仪模型图一直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直观的教学内容,被历史教师广泛重视。但是,从2004年起,各种大型新闻媒体开始对传统地动仪模型存在的谬误、新地动仪复原模型进展情况进行详细报道,对地动仪工作原理的科普宣传在报道中也屡见不鲜。
例如,2004年8月7日23:30分的CCTV-12“新闻夜话”栏目播放了《重新复原张衡地动仪》;2005年6月20日新民晚报报道了《张衡地动仪之谜初步破解》;2006年1月23日7:59的CCTV-1“发现之旅”栏目播放了《张衡地动仪被怀疑真实性,专家复原神器揭秘》。从这些报道里人们逐渐厘清了这样一些事实:
1.1700年前张衡制作的地动仪没有流传下来,大家耳熟能详的地动仪模型是考古专家王振铎先生重新设计的复原模型,即传统复原模型。
2.王振铎设计的传统模型存在原理性错误,不具备验振器的功能,只能作为一种不能工作的摆设。此模型遭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严肃批评和否定。
3.2004年7月河南博物馆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承担了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的任务,基于冯锐等人2002年的理论研究成果,组织了由地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自动化学家和美术家等8个单位参加的研究小组,开始了张衡地动仪的复原工作。2005年,冯锐复原模型,得到了考古界、科技界的一致认可。新模型从简单的展览模型变成了科学仪器。
面对新闻媒体的报道,大部分初中历史新教材、教师参考用书并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人教版、上海版新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例,人教版新教材仍然使用传统地动仪模型图(图2)[2],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图片的建议为:讲述地动仪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制作动态地震仪振动示意图(没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自制活动的地动仪内部结构幻灯片,进行演示)[3];上海版新教材的地动仪模型图也仍为传统模型,教师参考用书对图片的说明为:这是东汉张衡制作的地动仪模型,在地动仪内正中设一铜柱,四周有八组杠杆机械组合。如发生地震,铜柱受到地震波作用,推动顺着地震波的一组杠杆,使仪器外的龙首张口吐球,由下面张口的蟾蜍承接。哪个方位的铜球吐出,即报告了哪个方位发生了地震[4]。综上所述,教材地动仪模型教学内容滞后和媒体对新研究成果报道形成鲜明对比,导致中学历史课堂对地动仪模型图的教学常常陷入尴尬境地。
东汉地动仪模型和震动示意图
(图2)
二、历史课堂教学对地动仪模型图教学的尴尬
虽然从2004年起,各种大型新闻媒体开始对传统地动仪模型存在的谬误、新地动仪复原模型进展情况进行详细报道,但相当多的教师对媒体的报道并不了解,仍然根据教材、教学参考资料陈旧的内容上课。请看下面四个案例。
案例1:
一位教师在讲到上海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科学技术发展》时,组织学生看教材上的地动仪模型图,介绍说:“请同学们看66页地动仪模型图,这就是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年,这件珍贵的文物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案例2:
一个老师在讲到上海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科学技术发展》时,引导学生观看教材的地动仪模型图,然后说:“……为了使大家能够了解地动仪的工作原理,请看视频。”接着教师开始边讲解边播放制作精美、动感效果极强的flash课件:只见古色古香的地动仪内设一根铜柱,四周有八组杠杆机械组合,当铜柱受到一股红色地震波冲击后,推动顺着地震波的一组杠杆,仪器外的龙立刻张口吐球,只听“啪”的一声脆响,铜球落到了下面的蟾蜍的口中。接着教师趁热打铁启发学生:“早在1700年,张衡就发明了如此精确的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感想?”
案例3: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
教师:除了造纸术外,两汉时期,还有哪些突出成就?
学生:东汉数学专着《九章算术》。
学生:还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测定地震的仪器。
教师:下面让我们看看地动仪是如何测定地震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地动仪震动示意图。(学生观摩)
教师:地动仪之所以能够预测地震,是因为它利用了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如果不够清楚,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再请教物理老师。
案例4: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
教师: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多媒体演示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惯性原理,哪边发生地震中间的铜柱就倒向哪边。这就好像大家坐火车时的感受,当火车启动时,我们倒向后迎。当汽车刹车时,我们倒向前边,这就是惯性现象……
案例1、2是上海版新教材的公开课,案例3、4是来自于网上的人教版新教材的教学设计,从网上人教版教学设计情况来看,对地动仪模型图的处理情况和案例3、4大同小异。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案例1的教师把教材中地动仪模型照片当成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了,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对图片解释含混是造成错误的原因之一。案例2的教师对教材中的地动仪模型图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制作了动感极强的flash课件。据了解,这位教师制作课件的地动仪震动示意图来自于人教版新教材,灵感来自于人教版新教材教学参考书的建议。案例3、4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显然也是接受了教师参考用书的建议,从教学设计中显而易见,两位教师不可能从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中弄懂地动仪模型的工作原理,因为地动仪模型工作原理本身就是错误的。案例3的教师把难题留给了学生和物理老师,案例4的教师用生活常识解释了本身存在错误的地动仪模型工作原理。不难想象,由于教材内容的陈旧,许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冥思苦想出无数种难以自圆其说的解释,而这些五花八门的解释,都是在为错误的原理和观点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事实上,基于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每一位教师对教学设计都有不同理解。但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基本要素。在实际工作中,教学设计除了保证“目标、学生、策略、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的一致性,使其相辅相成外,还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在科学的基础上灵活、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
中学历史教学中科技方面涉及内容较多,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地动仪、侯氏制碱法、“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牛顿三定律、相对论、三次科技革命等,以往传统历史课堂中,主要以讲述法的形式把知识点罗列出来,就算完成课堂教学,并没有把概念讲清。随着科技史教学重要性被提上日程,教学环节设计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科技史教学内容的特征,笔者认为以下环节尤其关键。
一、探寻教学内容的灵魂,确定教学设计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对落实、实施新课程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②。科技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反映了教师对教科书中科技史内容的解读与处理能力,反映了教师对参与科技史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整体组织与把握能力,更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科技史所具备的知识机构、兴趣愿望、方法能力等情况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不过,许多教学目标存在缺乏具体与清晰、缺乏统整与适切等问题。因此,为了使科技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更明晰,课堂教学效率更可预见,设置合理的科技史教学目标就成为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
“灵魂决定个性,灵魂就是设计思想的主轴和教学活动的主线;灵魂就是对于三维目标有机融通的无形纽带和无痕黏合”。可见,要设置好科技史的教学目标,设计者首先要思考和确定的就是这节课的灵魂。正如上面提到的“以科学技术的发展线索为载体,彰显史学感和人文性深入分析学情,提高科技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就是科技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总灵魂。如《“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①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通过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全面客观评价历史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小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联系、推理等方法分析历史。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史实,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毅力教育,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增强国力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二、关注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深入分析学情
教学目标设置是首要环节,但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最终落脚点是学生。而不同学生、不同班级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差异性,这就涉及教学设计当中的另一个关键环节:了解学生,做好学情分析。要使科技史教学有效实现目标,就必须具体了解学生情况,如学生对于科技史学习的认识存在的差异,已经具备的科技知识经验,对科技史内容的认知策略,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获得科技史哪些方面内容(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等。教师必须对学生科技史学习经验、认知水平、动机需要等因素尽可能充分地把握。
因此,为了提高科技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深入分析学情是必要条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虽然无法对学情分析做到面面俱到,但要尽量和学生、其他历史教师交流,甚至和同一班级的其他任课老师或者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沟通。尽量采取单元测验、摸底考查、问卷等较正式的方式及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方式等扩大了解范围,不仅要把握学生个体情况,更要深入到学校情况、班级班风、学风情况等方面。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全面实施教学策略
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明确“学什么”的问题之后,就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也就是说为实现预期目标,必须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具体途径和方法,即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科技史课堂教学设计也不例外。从收集到的科技史教学设计案例的教学策略看,可谓百花齐放,这里以教学方法为中心,取其中三种作简单分析。
1.以讲述法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讲述法常为首选。在教师对科技成就或发展历程的讲述中,学生不但能系统地掌握科技史发展的完整过程,还能在头脑中再造科技形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并为比较与对比、分析与综合科技史问题提供基础。如瓦特改良蒸汽机,教师可以讲述其过程让学生了解。不过,讲述法的运用一定要谨慎,避免出现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剧”、一言堂的弊病。
2.以情境教学法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迅速传播,情境教学法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之一。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不管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准确和适度阐述相关科学术语、概念和原理”,还是让科技史教学牢牢把握“以科学技术的发展线索为载体彰显史学感和人文性”的准则,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科技史的情境对科技史教学来说无疑是上上之选。
如《“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联系工业革命的背景,快速进入本课主旨。下面列举情境教学的几个片段:
情境创设一:18世纪中叶的英国,老詹姆斯踌躇满志,想要在自己老家曼彻斯特开办企业。
问题一:请问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
情境创设二:老詹姆斯抓住了当时英国良好的发展机遇,经过一番准备,他决定兴办自己的家族企业。
问题二:你认为老詹姆斯会选择当时哪一种最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并及时进行技术革新?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棉纺织业属于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而当时英国棉纺织业又是一个新兴行业,更易于采用新技术。
情境创设三:老詹姆斯创办了一个棉纺织工场。不久,在他的策划下,他又把厂房的设备进行彻底更新,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用蒸汽动力带动的织布机取代飞梭。由于生产设备的革命,他从手工工场主变成工厂主,产量成倍增长,利润因此逐渐增加。
问题三:老詹姆斯在进行了设备彻底更新后,自己从工场主摇身一变为工厂主,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工厂制得到推广。
情境创设四: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和技术上的不断革新,到了 19世纪 40年代,詹姆斯的家族企业已成为曼彻斯特当地一家明星企业。年轻的詹姆斯继承爷爷老詹姆斯的祖业,正准备把他的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1855 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刚从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回到曼彻斯特地步行上班,他步行的目的是想看一看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什么。一路上,他看见路两边工厂烟囱林立, 浓烟滚滚。 成群结队的纺织工人纷纷走出居住区匆匆往厂房去,经过询问,他发现这些工人大多来自农村。街道两边真是车水马龙,繁荣异常,他还看见许多商店、酒馆、旅店、学校、医院等机构组织。詹姆斯感慨万千:英国变化太快了。曼彻斯特原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因为靠近产煤地,交通方便,所以吸引了大量资本家投资近代机器大工业,如今的曼彻斯特已经变成英国最大的棉纺织城市。
问题四:针对詹姆斯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我们可以看到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还有什么?
学生: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变为工业国。
学生: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3.以知识整合法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科技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灵魂,知识整合是一种科学合适的教学策略。“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的历史教学设计”是指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将分化了的历史知识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整合成有机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协调、相互渗透的系统的历史教学设计。在实施科技史课堂教学策略时,教师必须做到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有机融合。我将《“蒸汽时代”的到来》这课整合为“工业革命的背景、经过、影响”,使学生在教学中对本课线索一目了然。
四、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强化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是一种以批判性思维进行的评价,可以是教师的自我评估,也可以通过他人的意见进行评估”③。中学历史教学中科技史课堂的教学反思,应当以学生的科技史学习活动为基点,即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科技史情况的变化进行反思,评价科技史教学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科技史的需要,能否提升学生学习科技史的能力。
汤因比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这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特征,是最值得警惕的”④。以往科技的误用是今天人类要反思的问题,是未来技术发展要解决的问题。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但必须对传统科学技术观做出全新的价值选择。
作为一名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我谨记许纪霖教授“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的豪言,抛砖引玉,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并充实教学设计,以期教学设计的光彩在历史课堂中尽情绽放。
注释:
①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36.
②周友士.浅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与管理,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