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摘要】从“教学案例”到“教师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从课堂教学案例到教师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才会不断达到又好又快的教学新境界。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师反思;专业成长;教学新境界

教学案例就是课堂教学事件,即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教师反思就是根据教学事件进行的反思,下面谈谈如何从“教学案例”到“教师反思”。

谈到“教学案例”,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教了几十年的书了,教案写了不少,但是具体谈到课堂中的一些教学案例却不知从何说起,即使有也说不出个“一二来”,即是有也不典型,也没多大价值,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就是我们平时缺少写教学案例日记,我们只注重平时教学教案编写,却忽视了对课堂教学案例即事件的记录整理。我们可能都是这样的一片茫然,面对每天的忙忙碌碌,没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每天做的都是按人家安排的去干,每天应对的不是自己自主地去做,而是茫然的应对,我们对所教的每一节课,课后是否进行回顾写下来了,对有些精彩场面和不足的地方是否进行了记录整理,如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精彩过程和不足的记录,这就是教学案例,也就是叙说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即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故事。那么,如何根据课堂教学中的事件撰写教师反思呢?下面就举几个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反思案例供参考。

案例一,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间时李老师在黑板中间写了‘加法’两个字,同学们纷纷议论:加法太容易了,我们早会了,怎么还学习加法呀?同学们莫名其妙,这时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用疑惑的目光看着老师走上讲台。老师说:加法的奥秘很深,我们已经知道的只是太少太少的一部分,大家还想知道有关加法的奥秘吗?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想”,新课便从这里开始了。同学们通过观察3个算式发现新的奥秘,从而明确了( )+3=5,已经利用今天的发现,接下来研究x+3=5的求解方法。

对本节课教学案例的评价反思,本节课导入既要有精心的课堂设计又要能因势利导,灵活多样,以学生的行为切入,感觉自然,学生感兴趣,一节课下来轻松愉快,同学们都能掌握加法各部分的关系,会求未知数x,但在计算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加法的进位、减法的退位错误严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训练,个别辅导,特别是错题一定要老师看着改。

2 案例二,分数初步认识

教学以故事形式引出新问题:一个西瓜公平地分成2份、3份,怎么用数表示呢?这样引出‘分数’的产生,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小组合作探究,初步基本上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同学们兴趣很高。在课的结束时,王老师又以故事的形式为同学们的下一步学习设置了悬念,喜洋洋不同意吃一个西瓜的1/4,要吃1/8,最少吃1/6,美洋洋听了哈哈大笑,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设计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向课后延伸,同学们要想知道美洋洋笑的原因就要进一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知道可以分圆形、长方形、一条线段,是否可以平均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呢?应在准备学具时涉及到,使同学们对单位1有更加充分的认识,为下一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鉴定基础。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同学们兴趣浓厚,使枯燥的数学有了博大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探究新知,让同学们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同学们兴趣更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学习能力。

案例三,孩子写数:

1,2,3,……9,(帮一下)

10,11,12,……19,

……

90,……99,(帮一下)

100,……109

110,……199

写到1001,……。

他不愿再写下去,说:就这样继续下去!

对这个教学活动案例的反思是:“真了不起!就这样继续写下去!”就是数学,对这个孩子来讲,他正在创造自己最早的数学,是最深奥的数学。这个孩子有所发现,有所顿悟。表面上看,写在纸上的数还在继续,但准确的讲,这是数的记号在继续。这个孩子突然发现了写出所有数的非常简单的原理:0的后继是1,……。他也知道,这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由此,可以说,他已经发现了无限。这在数学上是了不起的!这正是数学的出发点。作为教师,过去我们关心较多的是怎样讲课,怎样展示教学内容,却不太注意观察学生,也缺乏倾听学生的耐心。现在我们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学会倾听。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参考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 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参考二

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举例说明;

2、能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重点:通过列举现实世界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来引进正数和负数,要求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为以后通过实例引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法和乘法法则打基础。

难点: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一个从小学过渡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抓紧在数范围上扩充,对引进“负数”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拆析:

1、回顾小学中有关数的范围及数的分类,指出小学中的“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如:0,1,2,3,…, ,

2、能让学生举例出更多的有关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面。

如:汽车向东行驶 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温度是零上10°C和零下5°C;

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3、 上面所列举的表示相反意义量,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如果只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

如:在表示温度时,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即零上10°C表示为10°C,零下5°C表示为-5°C

概括:我们把这一种新数,叫做负数, 如:-3,-45,…

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叫做正数,如:1,2.2…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

1,2.3,-5.5,68,-,0,-11,+123,…

三、阶梯训练:

P18 练习:1,2,3,4。

四、知识小结:

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中,应能从数的角度来区分小学与初中的异同点,通过运用发现相反意义量,能理解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五、作业巩固:

1、每个同学分别举出5个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量的的例子;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2、分别举出几个正数与负数(最少6个)。

3、P20 习题2.1:1题。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参考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及对一个有理数进行分类判别;

2、在数的分类中,应加强对负数的理解及对零在数分类中的特殊意义的理解。

重点:在引进负数后,能对已有的各种数进行概括,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及有理数的两种不同分类的重要意义。

难点:在对有理数的认识上,应加强对负数及零的重视,明确两者在有理数集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通过上节课对“负数“概念的引入,通过对数范围的补充及扩大,进一步引入了有理数的概念,并对扩大后的数的范围进行重新分类。

二、新课拆析:

1、引例:(1)请学生说出负数的特征,并指出实例说明。

(2)以第(1)题中,学生所回答的数进一步分析,不同数的不同特点。

2、通过对“负数”的引入,从我们所接触的数可发现有这样几类:

正整数:如1,2,34,…

零:0

负整数:如-1,-3,-5,…

正分数:如 …

负分数:如 -0.3,…

由此我们有:

概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然后根据我们的概括,我们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如下的分类

分类一: 分类二:

正整数 正整数

整数 零 正有理数 正分数

有理数 负整数 有理数 零

分数 正分数 负有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负分数

3、有关集合的简单知识:

概括: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为数集;

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

所有的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

例: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值的圈里:

-18,3.1416,0,2001,-0.142857,95%

正整数 负整数

整数集 有理数集

三、巩固训练: P20 ,练习:1,2,3

四、知识小结:

从有理数的分类入手,就着重于各类数的特点,特别是正,负及零的处理。

五、作业: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文化 融入课堂 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39-02

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和重视。《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应适当地学习“数学文化”,领会和感悟数学特有的文化内涵。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第6题、新课标卷Ⅱ第8题、湖北卷等都引用了《九章算术》中的经典问题作为考查载体,这也从侧面说明,教师应重视数学文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充分发挥数学文化教学的能动作用。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探索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本文谈一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

一、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已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高中对分数仍然非常看重。迫于各种压力,老师为追求短期效益和高分,往往会以习题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这样的课堂,学生无法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节课下来,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对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更是少了亲身体验,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是零散的,杂乱的,更不可能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高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教学阶段,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塑造、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性和关键性。因此,作为高中的一线教师,我们更应关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为标杆,理性思考如何在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教育教学。

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与各学科的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和教育,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

二、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以数学史为载体,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情感教育功能

克莱因曾这样说过,教材中定理和公理的叙述,是数学家经历艰苦的探索,字斟句酌的结果。它并不能体现数学家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所经历过的痛苦和喜悦。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困难,在历史上也曾是数学家所遇到过的。充分利用数学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数学史,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适当接触一下数学史,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感受到数学发展历程中的曲折与快乐,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案例1】复数概念与数系的扩充。

复数是高中数学的内容,它是数系的又一次扩充,很多学生感到复数不可思议。原有的对实数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觉得实数就已经够用了,为什么还要引进复数这个概念呢?虚数单位 i 有意义么?此时笔者向学生简略介绍了18世纪众多数学家备受困扰的难题:方程x2+1=0的解。这让很多伟大的数学家也犯了难,通过还原历史原貌,使学生认识到引入复数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亲近数学。

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信息,了解数的发展历史。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学生的一个学习过程,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汇报本组的信息整理情况。通过做、学、说、悟几个环节,学生感觉复数不再神秘,当数学沿着历史的台阶走下神坛时,它变得那么真实、亲近。

【教学案例2】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

质疑、严谨、求真、忘我,这些都是探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去伪求真的科学精神,数学史可以发挥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笔者会适时给学生介绍数学家的趣闻轶事,让学生感受隐藏在定理背后的数学家的高贵品格,陶冶学生良好情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格。

例如在“数学归纳法”这一小节的教学中,笔者首先给学生介绍有关费马猜想(费马大定理)的提出和解决,也给学生介绍了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过程。再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例子,体会质疑、批判精神的意义,学习数学家坚韧不拔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

(二)挖掘数学蕴含的多种思想方法,使学生感悟数学文化

数学的发展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过程。如果学生能对这些思想方法加以创造性地使用,在解决问题上会有惊人的效果。

【教学案例3】设a∈R,求证:。

学生一开始尝试用代数方法证明,很不容易。这时笔者提示:历史上一些代数问题借用几何方法得到了很大突破。解决数学问题时,借助于“形”观察“数”,又以“数”来检验“形”,比如伟大的数学家笛卡尔。说到这里,学生顿悟,纷纷投入到新的证法的探究中,课堂顿时又恢复了活力。学生后来给出以下一些证法:

方法1:不等式左边变形为,联想两点距离公式,将其转化为动点M(a,0)与定点A(1,-1),B(-1,1)的距离之和,再由三角形性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证得所求证的不等式。

方法2:令x=a,y=1,不等式左边变形为 ,联想椭圆的定义,式子表示椭圆,因为a∈R,动点M(a,1)在椭圆上或椭圆外部,于是,即,原不等式得证。

在这道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用处,并能将这一思想方法用于解决类似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找解题突破口的意识,高效解决数学问题。

(三)在章节知识的衔接处,融入数学文化知识,使新知与旧知自然过渡

高中数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高一伊始,就要接触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接下来是三角、向量、概率统计初步、微积分等。各章节知识之间“形散”,学生感觉学习难度较大。如能在各章节、知识板块间做好知识的衔接与铺垫,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时,数学文化知识的融入就为各板块知识的衔接提供了可能。

【教学案例4】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教学。

新课开始前笔者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据说国际象棋的发明者是古印度的一位数学家,有一天,国王召见他,并要对他进行奖赏,于是问他有什么要求。这个发明者说:“陛下,我的请求很简单,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入一粒麦粒,第二个格子里放入2粒麦粒,第三个格子里放入4粒麦粒……依此放法,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的两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棋盘上的麦粒都归我。”国王一听,觉得这个要求确实简单,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可是旁边的大臣却暗暗替他着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根据所学的指数函数知识,可以很快列出算式来计算所有麦粒数的总和 20+21+22+23+…+263,是一个巨大的数量。这样的课堂导入自然,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可谓一举两得。

类似的例子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比如“杨辉三角”的教学,将不完全归纳的推理方法与二项式系数性质的探究糅合在一起;球的体积公式的教学中,给学生介绍祖原理,极限思想与新知识的学习巧妙融合。教师只要用心钻研教材,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寻到最佳的数学文化渗透方式,将数学文化知识与新知识探求巧妙融合,让数学教材各板块之间变得亲密无间。

(四)在数学应用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有用的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数学课程应尽量提供数学学习内容的实际背景,引导学生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些概念是通过实际问题和实物模型引入的,如指数函数的概念,导数的概念等。作为一线数学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些细节,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应用价值的魅力。

【教学案例5】在分段函数的应用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

问题的提出:合作医疗是我国独创的医疗保障制度,政府与人民互助共济,这一政策可以更好地保障农民获得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某市自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民每年每人只要缴纳10元,就可以享受合作医疗。病人若需住院治疗,可以享受分段报销,报销细则如下表:

若某人住院后得到的报销金额是805元,你能计算出此人住院的医疗费是多少元么?

教师以一个有生活内涵的例子,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对所学函数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民生无小事,事事有学问,数学就在生活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数学其实离生活很近,数学是有用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五)将数学文化的“美”融入课堂教学

数学美是科学美的核心。在教材中,很多素材都与数学美有关,比如函数图象的“对称”美,常用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美。教师若能以这些蕴含“数学美”的知识为切入点,适时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美”,将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感悟“美”,接受数学“美”的熏陶。

三、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展望

通过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领悟数学文化的内涵,进而提升数学素养,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有意识地为数学课堂营造数学文化氛围,将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身为高中数学一线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让数学文化的魅力渗入教材,会让更多的学生感到数学是平易近人的,让学生爱上数学,理解数学,能用数学,用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下面我就结合我校远教工作实际谈谈近几年来我们在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上做的一些探索与收获。

一、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坚持的原则

1.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科教学效果。因此,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应讲求课堂教学实效。倘若教学中不兼顾教学所需及学生认知实际,简单、机械地运用远教资源,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是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例如,在教学数学三年级“认识小数”例1、例2时,教师运用远教资源中“媒体资源”创设的情景引入让学生初步从感性上认识分数,知道分数与小数的区别以及小数各部分的组成。然后运用PPT课件形象的展示让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到商品的价格是以元作单位的,从而学会用元角分说商品的价钱。再运用远教资源中的习题精选,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因此,坚持实效性原则是课题研究工作取得实效的有效保证。

2.必须坚持持续性原则。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凭一时冲动、一会热情,是不能奏效的,我们要持之以恒,把远教资源与学科整合工作扎实开展下去,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持续性原则,是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

3.必须坚持发展性原则。远教资源所具有的“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等优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不但为学生思维,想象、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提供了材料,而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课堂环境和时空条件。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时,新知教学完后,教师播放远教资源“扩展资料”中对圆的介绍,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圆的特征,还让学生了解了圆的发展史,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一种激励教育。再利用“扩展资料”介绍“怎样找硬币的圆心”,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书上没有的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和智力都得到了发展,对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坚持发展性原则是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

二、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坚持的基本策略

1.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所需,确定远教资源的应用方式。如语文教学中对一些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文,就选用远教资源“媒体展示”的相关视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就能准确、深刻地理解其内容。

2.教师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教学案例》,确定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就一个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应教给学生什么?无论是教科书还是教师用书,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大都是按篇章(语文)、单元(数学、音体美等)而定的。教学中,教师很难把握其单元、篇章、课时教学目标。利用远教资源“教学案例”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3.教师要能够利用远教资源《媒体资源》,创设开课情景,激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地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利用远教资源《媒体资源》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活动中。

4.教师要能够利用远教资源《教案示例》,确定教学形式与方法,组织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远教资源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

5.教师还必须能够利用远教资源《扩展资料》,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最大限度地丰富、充实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发展其能力。这样,不仅充实、丰富了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而且锻炼、发展了农村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加强远教资源利用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每学期都必须有关于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培训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一是组织教师观看一些相关科目的教学资源。二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三是校外培训后,再进行校内培训。四是针对教师的需要进行的培训。如远程资源的查找和使用培训、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网上资源的查找及下载等。通过培训促使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完善考评制度,激发主动应用

学校要制定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考评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周使用资源至少上一节课,定期检查,登记在自制的月检查表上并进行公布。使用情况将记入年终个人考核。针对个别不愿意使用的教师将硬性在个人年终积分中进行扣分,针对年龄较大的教师可要求以使用光盘播放为主,降低要求。

五、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大意义

1.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单一思维的定式。(1)在新型模式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有了增强。(2)新型整合模式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学生的注意率一节课40分钟里面都比较高(最低为85%)。(3)对开放性和探索性试题,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于具体情景中去解决问题能力较强,体现了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4)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

2.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增强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1)教师现代教学理念能够较好地通过教学体现出来。(2)教师基本信息技术操作熟练,计算机软硬件使用与维护知识以及网络的应用知识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地展示,远教资源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3)提高了教师研究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题图;教学;合理利用人教版实验教材注重通过主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将内容更广阔、内涵更丰富的教学素材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其丰富的内涵为教和学留下了极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运用得当,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得到提升。由此,在新的数学理念指导下如何利用主题图教学,在情境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

一、深度阅读,理解、领悟主题图

深度阅读有助于将主题图化为符合教学的教材。如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一组同学量身高”的场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深度阅读这样理解主题图:一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考虑,“量身高”这一活动便于操作,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得出具体的数据来学习和讨论小数,情境相融,更益于学生学习小数。二是从数学知识的呈现来看。如果分组测量后每个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身高数据作为学习材料,然后用小数表示出来,这样便有效地将学习素材转化为了真实情境,用实践得出的丰富数据和信息来展开教学,学习过程变得格外真实,效果不言而喻。

二、依靠但不依赖主题图

主题图倡导的是一种理念和方向。在使用时我们要消化、吸收乃至创新,才能激活静态教学情境,使之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推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做到依靠但不依赖主题图。

如一年级下册中“前后”一课的主题图是“排队上车图”,教师教学时可将情景置于情境中,重新整合主题图,设计出 “动物们排队坐车看动物奥运会”的主题图,将情景与故事结合在一起展开教学。改变后的主题图除了具有原主题图以“排队上车”为承载知识的功能和涵义外,还具有另外两个原主题图所不及的优势,整堂课的设计既富有儿童情趣又具有完整性。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入数学问题,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改编后的主题图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持久保持这种兴趣。

三、主题图具体运用的教学案例

一年级上册中“比一比”一课的主题图是“小猪帮小兔盖房”。故事的主角是小兔和小猪(一只小兔对一块砖,4只小兔正好对着4块砖,猪和木头一一对应,木头多余1根)。学生一般在入学前对“同样多”、“多”、“少”都有初步认识,但往往是凭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多少。主题图中能利用的要素都可为教师所用,此课程的主题图中除了进行小兔和砖,小猪和木头的比较,还可以进行动物之间的比较:小兔,小猪和鱼儿分别进行比较,也可以将桌上的水果与小猪、小兔和鱼儿进行比较。总之,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能够充分感知到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同样多”,“多”和“少”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