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著名教学案例

著名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著名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著名教学案例

著名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是强调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鲜明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既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二是强调特别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更为重要的是也要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融合并贯彻落实到思想教育的各个方面,以便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觉悟。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对人在新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因此,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有关荣辱观教育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思想教育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大力加强理论教育。继续兴起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引导学生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

2、加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党建85周年、胜利70周年等重大事件及节庆、纪念日为契机,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重点积极开展好“瞻仰革命地、重走路”红色之旅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3、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巩固团员意识的成果,加强团员队伍的建设,整该团干部作风,加强学校团干部的培训、学习,强化发展意识,提高业务水平,建设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社会主义荣辱感强的团员队伍。

二、开展“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社会荣辱观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舆论宣传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1、充分发挥论坛的重要作用。创业论坛以“共享成长——优秀典型进校园

”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优秀青年典型走进校园,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宣传介绍道德楷模和先进楷模,增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性。

2、实施“星光助教”活动。继续实施以“阳光共青团”为主题的助教活动。让学生们深入中小学,为中小学生捐书捐物,手拉手助教活动,让学生释放余热,在思想上和实际行动上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3、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活动。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八荣八耻”的主题班会、团会,并上交学习心得,让正确社会荣辱观深入人心。

三、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切实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列,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大学生。

1、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长学生才干。深化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利用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文化下乡”等形式的活动进行社会实践。

著名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学反思 学案例

一名教师的成长,最显著的标志是他能及时并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在反思中总结、进步,最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此,国外有学者总结教师的成长是经验加上反思。新课改的实施呼唤着教师要善于反思,不要做一个上课的机器人,要做一名研究者、思考者、知识的传递者。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相比中小学深度与广度有了很大提高,难度更是相应加大。一些概念原理具有了高度抽象性思辨性,这对于复杂思维能力并没得到严格训练的中学生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做到深入浅出的讲解,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吸收消化,就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这也更迫切要求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把教学反思提上议事日程。

一、正确理解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杜威对教学和教师的反思就非常重视,在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大力倡导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他认为教师的反思是对问题的困惑,反思的过程是分析、假设、推理,然后经过检验形成最终的结果,从而解决最终的问题。衡量一名教师的优劣,肯定要看他是否善于进行教学反思。

只有进行反思,教师才可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思考发现的问题,最后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批判,有意识地进行教学的再思考,从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种行动是对自己教学的重新考量,有意识地进行二次探讨。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教书匠是人人会做的,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却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的。

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提倡教师要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这个研究主要的内容就是要进行教学反思,并且形成一种经常性的、能够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反思,比如,对教学进行检查、分析、调整、修正、补充等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的教学日益优化和提高,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

教学反思可以作为教师日常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教研实践活动。积极提倡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成果,从而在实践中总结和提高。

高中物理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如果教师只是把教学作为一种展现知识和表演讲课技艺的舞台,那么教学只能是浮浅的。教师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更进一步地证明教学是一种实践智慧的体现,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技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应考能力。

三、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策略

1.反思物理教学中的理论。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而应该放眼物理学及物理教学理论中。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对自己一个学期来的教学进行反思,也可以借鉴别人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进行思考。

有效的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教学理论是指导物理教学实践的源泉。教学理论反思,应该以教学实践作为支点,充分考量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等四大因素。把教学作为一次师生对话的过程,师生在教学中有效沟通,共同完成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理念和理论中进行反思。

比如,我在进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时,通过学习别人的教学理论,认识到物理知识的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现实质性的提高。我采取先介绍能量守恒定律的产生,然后再解释其具体的内容。学生在别人科学发现的感召下,激发了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教学案例中进行反思。物理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教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都会发生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故事。在这样的故事中,往往蕴含着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规律,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些故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从中总结出教学规律,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工作。

案例就是教学中产生和出现的一些特殊教学实例。对案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故事的剖析。教师反思的教学案例有自己的,也有别人的。教师在自己教学中发现的案例可以应用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别人的教学案例可以应用教学理论进行分析,通过观察别人的课堂教学,从中捕捉到一些闪光点,借鉴到自己的教学中。

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地进行学习,以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际。反思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是对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策略的过程,长此以往,形成探究的习惯、反思的习惯,保证教学水平的逐步提升。

一名物理教师,如果不能随时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善于寻找自己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就不能很好地利用别人的成功经验,也不能看到自己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想提高教学质量很难。因此,在反思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冷静的回味,对教学不再是就事论事,而是总结和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河北省正定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著名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生活化;时代感;典型性;启发性

    在当前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中学思品课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探求新路,就成了教学的新课题。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关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消极被动的“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做到以人为本,让思品课走进学生心灵。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自己利用精心提炼的、直观生动的、贴进学生的、融入自己思考的各种信息资源以辅助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的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案例的选择与展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是整体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只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思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养成善于选择、提炼、整理相关教学案例的习惯。案例的选择可以非常广泛,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影视剧的一个情节、老师自己的故事、学生自己的故事或者课堂上发生的事情等;案例的展示可以是师生自己的语言叙述,亦可运用多媒体展示文字、图片、漫画、视频等。思品教师在备课时,针对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进行恰当的选择,整理成典型的、精炼的、适用的、有效的教学案例,将现实社会与课本知识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感受新鲜气息,在观看、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分析、拓展和提高。

二、案例具备的特征:

    教师要明确:“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技术。”要实现从教他建筑——一起建筑——让他建筑——学会建筑的渐进飞跃,取决于教师要真正地给予其锻炼自我的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徒弟”成为建筑专家。本人以为利用案例教学,教   学案例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一)教学案例应具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的教学案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要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思品教师应该提炼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回归生活现实。思品教师要科学创设教与学的生动情境,将案例的呈现与开展探究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案例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感悟和提高。这种利用案例进行自主学习的探究形式,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征、认知过程和认知规律。例如前不久,我任教的一个班级一天之内请假了十几个学生,请假的原因多为感冒、发烧、头痛、喉痛等,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显然,这是一场流感。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求凡有类似症状的学生马上请假,请假的学生必须在完全康复后方可来校上学。有个别学生上午回去看病,下午就返校上学,针对这种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返校上学的学生是正确行使权利的表现吗?公民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样利用与学生自己息息相关生活中的事情进行剖析,有利于吊起学生跃跃欲试的“胃口”,触动其探究灵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全身心投入的活动,学生理解了正确行使权利的方法以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的相关知识,明白其中的道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案例应有时代感    

    社会是天底下容量最大的学校,社会生活涉及国家及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包罗万象,是一本天底下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人的思想品德的养成与社会生活关系很大。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仅仅传授教材中的内容,无论如何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思想品德教学只有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才能产生迷人的魅力,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教育家赞可夫说:“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要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必须注意联系现实社会生活的新信息,如国内外大事、时政热点焦点案例等等。发掘现今社会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剖析,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通过了解社会、分析社会、参与社会来获得许多直接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我用视频播放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刘伟,10岁那年的一次触电事故,不仅让他失去了双臂,更使他成为足球运动员的梦想破灭,之后努力想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游泳金牌的愿望也不能实现,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使他走进了带给他成功的音乐世界。颁奖词: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的“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他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能够为他人带来欢乐、为他人减轻痛苦,为家乡和社会做贡献。许许多多的人生命已经结束,可他们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却让后人受益无穷,就这样,他们的生命价值得以延伸。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事实证明,把握时代脉搏,充满浓郁时代气息的思想品德教学,学生是会喜欢的。

(三)教学案例应具典型性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亲自去探究和发现有关概念和原理,成为 一个发现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典型性案例,启发学生整体感知。案例越典型,揭示的规律就越深刻,案例的普遍意义和通用意义也就越大。例如,利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篮球明星林书豪的故事进行教学。  “林书豪因为不出众的身体素质被认定无法打好球、被名牌大学斯坦福拒绝、因亚裔身份被歧视嘲讽、成为NBA落选秀、试训遭忽视、4度被下放至NBDL、2度遭勇士火箭裁员、2个赛季辗转4支球队、第一场爆发比赛前一夜睡沙发……这些是林书豪成名之前背后的种种艰辛历程,但这名华裔控卫一直坚持将篮球继续到底,把这些艰难当成是来自上帝的磨练,他终于开启了属于自己的NBA之旅,但更多的考验,还在后头……”“他一直坚信自己能打NBA,他就一直按NBA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相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相信,上帝只是在考验他”。我设置了“林书豪的成功是一夜成名还是长期积累”作为本节课的一道辩论题,首先将学生分成甲观点和乙观点两组,因课前有让学生查找有关材料进行准备,课中学生稍加整理,然后双方各派三名同学进行辩论,同学们各自的精彩陈述,赢得了阵阵喝彩和掌声,在辩论的过程中,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明白:人生难免有挫折,在遭遇挫折时,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来应对,而要直面挫折、战胜挫折,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只有强者才勇敢地向困难发出挑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善于把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达到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这样的案例同时启发学生懂得:实现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需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素质;还需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因此,思品教师要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

(四)教学案例应有启发性

    亚里思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选取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案例,从而达到例、疑、理的有机统一。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展现答案的多样性,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设计时,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理念,即讨论案例不只是为了得到结论,而是要宽泛地展现教学探究案例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里教师要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筛选的案例有一定层次和梯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到不同水准的解答,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案例情境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我利用普通话朗读录音——一个老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进行教学:一个小男孩因迷路而在路边哭泣,一位淳朴善良的乡下老人明知其陷入困境却以柳笛声让男孩发现并跟随他回家,使其摆脱困境的故事。学生在优美的朗读声中,细细品味生动的故事情节,然后通过思考、讨论和分析这样的案例,能够得到多种不同见解,更重要的是学生懂得: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人应该学会尊重他人,保护他人强烈的自尊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富有启发性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案例,丰富了教学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它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鲜活的教学案例,创设富有思想性、时代性、创造性的思品教学情境,从而为学生愉快地学习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反思和感悟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使思想品德课与社会教育融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松年《当代教育素质论》新华出版社(2002).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张江英《思想政治课教学呼唤生命色彩》教学与管理 (2005).

[4]叶建华《初中思想政治课呼唤生活化教学》教学与管理(2005).

著名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客观的感性材料理解和分析、整理和归纳出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运用理性认识指导客观实践的教学方法。从哲学基础上看,案例教学法派生于欧洲大陆的理性哲学。根据理性哲学的观点,上帝并不能告诉人类一切,上帝将一般知识“隐藏”在他所创造的万物“背后”,人类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与世界万物的联系,从而认识隐藏其后的一般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法就是赋予理性以实践意义,将学科的理性基础建立在“真实”之上。正是由于案例教学法具有理性哲学的思维逻辑,许多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纠问式讨论。当然,我们所主张的“案例教学法”并不等同于“案例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认知能力,否则就沦落为案例讲授法。在案例讲授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教师仍然是“言传”的主体,这种所谓的案例教学最多只能培养学生的案例欣赏能力。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首先,案例教学的主体由老师转换为学生。考察我国的教学模式历史,不难发现,教师中心主义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一直充当着“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角色。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如果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则被认为是“大不敬”的行为。这种消极传授的教学方法一直流传至今,只是教学规模由古代的几个学生演变为现代的几十个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知识锁定”功能,忽视或压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的发挥,很难培养出“青出蓝而胜于蓝”的学生,从而使作为理性认知结果的知识范围很难拓展。同时,传统教学法具有“身份假定”倾向,老师被假定为知识渊博的“权威”,而学生被假定为“无知”的“儒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依靠传统社会所倡导的“礼”来维系,而案例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主体价值,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纠问式的互动,老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都得以拓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案例背后的理性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这种新鲜的教学方法,从微观上讲,拓展了学生和老师的知识视野;从宏观上讲,推动人类知识的更新和传播。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具有平等的地位,双方关系的维系通过知识辩驳与思想交流进行,从而构筑了主动信任的心理基础。其次,案例教学的内容由抽象理性知识转变为具体实践材料。传统教学以传播抽象知识为主导,虽然在讲解抽象知识的过程中也偶尔穿插一些案例,但穿插案例只是用以说明所讲知识的完全正确性。传统教学方法以知识假定正确为前提,只是要求学生被动记忆或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教学方法不具有知识创造或发现功能。而案例教学法以具体实践材料为主导内容,不受假定正确的理性认知所束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多维度对现实材料进行去繁剥茧式地分析,注重批判反思,为学生创造了充足的独立思维空间,能够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创造力。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大道无形”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已有理性认知进行辩驳,而且注重把握现实世界的不断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由传播知识向创造知识升华。

再次,案例教学的方式由被动讲授转变为平等交流。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具体包括认知情感目标和心因动作目标。只有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增强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才能培养学生对既有理性知识的认知情感,提高学生的自我推进水平,从而实现认知价值的性格化,最终使理性认知转变为学生的心因动作。按照柯拉斯沃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情感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价值的性格化五个程序。从柯拉斯沃的教学理论来看,传统教学方法以被动讲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接受,因而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而案例教学法以学生平等交流为主导,在辩驳交流的过程中,既理性接受了人类社会的既有认知成果,又在适应客观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了既有认知成果,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认知,从而实现新感知的事物与行为模式的一体化,即实现教育心理学上的图式一体化。从行为与心理的关系角度来看,案例教学法将柯拉斯沃所主张的实现教学目标的五个程序统一于教学过程,既实现了情感认知目标,又实现了心因动作目标。

二、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分析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引导,以学生的交流辩驳为形式,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的效果。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思维是从具体的经验或具体事物获得印象并对该印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而抽象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作的假设与演绎,并对假设的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应围绕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教学对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并以此为基础,对假设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因此,案例教学法的适用应以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案例为分析基点。从教学对象来看,案例教学法并不适用所有层次的教学,只适用大学及其以后的学生群体。在讲授抽象理性知识的基础上,举例论证所传授理性知识的可接受性,这种教学方法仍然囿于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是我们所主张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应以具体实例为思维起点,并在思维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命题进行抽象思维。

概言之,案例教学法的实现过程是从思维到抽象思维。按照教育心理学所分析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7~12岁为学龄初期,12~15岁为学龄中期,15~18岁为学龄晚期。上述三个年龄段分别对应着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般情况下,7岁以前为人的感觉运动阶段和思维准备阶段,7岁以后具有思维能力,12岁以后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意即初中以上的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是案例教学方法的唯一目标,心因动作目标才是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仅仅是实现心因动作目标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才可能自觉实现新感知的事物与行为模式的一体化。而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同一性理论,经历青春期(12~18岁)的青少年面临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初中、高中的学生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条件,自身也面临着实现社会自我认同的紧迫感。然而,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分工来看,中学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在大学以上的教育才面临着改造社会、维护现代社会同质性的使命。因而,在中学阶段虽然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但是缺乏社会需求。只有在大学及以上的学习阶段,才同时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和社会需求。从教学目标来看,案例教学法并不适用所有课程,只适用于具有实践驾驭培养目标的课程。毫无疑问,案例教学法属于方法论的范畴,而方法论是为社会主体需求服务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万能方法”。案例教学法也同样不可能适用任何课程。目前,案例教学法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几乎泛滥成灾,甚至小学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法。经过文献考察,我们发现,大多数都是“伪案例教学法”,仍然属于传统教学法的范畴。太多以讹传讹的学术探讨只能混淆视听,使案例教学法误入歧途。不管是从案例教学法的哲学本源还是从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发展来看,案例教学法都旨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是一种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教学方法。哪些课程能够使用案例教学法,既不是由教学主体决定,也不是由教学对象决定,而是由教学培养目标决定。学校按照教学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不同的课程所承载的培养目标不同。只有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分析社会实践素材的课程,才需要适用案例教学法,否则就是对案例教学法的背离。从教学案例来看,并不是所有案例都适用案例教学法,只有对研究命题具有组合性争议的案例才适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为目标,而抽象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作的假设与演绎,并对假设的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因而,承载案例教学法培养目标的教学案例应当具有研究命题的多种假设及组合性争议。通过对具体案例相关理性认知争议的思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去伪存真,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实现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首先,所选的案例要具有典型的知识性。案例是传递知识的媒介,是向学生展示间接经验提高认识能力的载体。很多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选择案例时过于注重案例的趣味性,忽视了知识性,使案例教学沦落为“讲故事”,这种做法偏离了案例教学法的本源。其次,所选案例应具有广泛争议性。案例是知识的载体,而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理性知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内部联系,只有案例所反映的理性知识具有广泛的争议,才能激发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组合性的争议进行思辩,进而在大脑中形成强烈的主观映像,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再次,所选案例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学习无意义材料的保鲜率呈急剧下降趋势,在学习1小时后,仅保持40%左右,学习一天后,仅保持1/3,学习6天后,仅保持1/4左右。有意义保持与遗忘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也表明,人们对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信息自发产生学习热情,并且容易记住相关信息,而对自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往往容易忘记。所选案例只有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记住相关的学习信息。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现代教育的教育目标包括认知情感目标和心因动作目标,案例教学法通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实现上述目标,而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的培养又通过教育活动当事人的行为实现。因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应围绕教育活动当事人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展开。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编选并下发适当的教学案例,科学构建案例展示载体。学校教育过程的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主要通过案例进行,选择的案例要突出知识性、争议性,贴近学生生活。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分析案例,提炼案例所涉及的争议命题,比较分析相关争议焦点,并将相关教学材料提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避免学生上课时被动听案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争议观点的思想激辩活动。教师辛苦的课前准备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期望,这种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选取案例材料以后,要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科学构建案例的展示载体。虽然案例分析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并不表示案例教学法对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毫无作为。案例展示形式是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既可通过实物、影像,也可通过言语、行动提高学生的直观感知水平,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主持人和平等学习者的角色,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其主动性、积极性不是由改造客观世界的时间过程激发起来的,而是需要教师调动。在展示教学案例以后,教师的任务是提示争议命题,激发学生围绕争议命题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动作、语言、表情等感知要素,营造活跃的课堂心理氛围。

著名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一、锤炼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开班仪式上,刘局长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这次培训的目的,以生动具体的例子说明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了一些与教师身份不和谐的因素,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确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务必不断学习,不断进取,锤炼自己的道德修养,敬岗敬业,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为全市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相互学习的平台

刘局长在报告中指出:“这次培训,为大家提供一个相互了解,集中学习的机会。”确实如此,原来一副副陌生的面孔变得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在培训中,老师们踊跃参与的各种交流活动,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胆识,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相互汲取了不少的精神力量和知识,丰富了见识。

三、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教学技能

相关期刊更多

中医药通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解剖与临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芳草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