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分析案例

家庭教育分析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分析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教育分析案例

家庭教育分析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字:特殊家庭;小学生;分析;思考

一、背景

某小学学校规模较大,学生来源基本相同,大多为附近小区的住户的子女。有一名二年级男孩子十分调皮,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上课经常傻笑,严重影响教学秩序,作业几乎不写,即使是写也是一塌糊涂。老师们对于这个孩子的作业和成绩常常是抱怨有加。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属于多动症。班主任老师经过了解,知道了这个学生的家庭比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缺少管教,因此孩子比较任性,在家根本不怎么听爷爷奶奶的话,爷爷奶奶也感到束手无策。该学生的个人卫生也比较差,衣服比较脏乱。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之后,老师对他就一直比较关注,也常常关心他。帮他搞好个人卫生。显然是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现在的这些问题,包括了生活上的和心理上的都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分离对他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父亲的疼爱,母亲的关爱,使幼小的心灵在无形中留下了阴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由于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而同时由于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也不能细致地照顾到孙子,对于他的个人卫生也没有太大的重视,于是使得他平时在学校里邋里邋遢。

二、解决办法

班主任老师一直在思索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一种方法是与他交朋友。经常给予他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课上积极启发他,帮助他。课后从生活上给予关心,没有本子给他买,缺少课外书也买给他;雨天给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他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鼓励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但是这对于老师的时间要求很高,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种方法是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 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这需要学生很好的配合老师,而这是最困难的。

第三种方法是与他的爷爷奶奶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但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年级比较大,对于这一方面也不是很了解,也很难弄清楚,同时也存在着沟通的问题。

三、启示

班主任老师细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了这个学生的问题,并且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的行为对于小学老师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因为本身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十分繁忙。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以后的小学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细心观察每个孩子,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作为小学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积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经过老师的努力,他的行为终于有所收敛,约束力有所增强,但时常还会犯毛病。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老师的下一步的打算是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的方式跟踪分析,直到他能够真正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分析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厌学现象 解决对策 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现象就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一问题,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厌学现象的概念界定

就厌学的概念而言,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许多专家学者以心理学为视角定义了厌学。他们认为,厌学就是学生对待学习的一种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模式,其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厌恶反感学习,甚至感觉学习痛苦,导致他们经常逃课或者旷课,有时甚至辍学。无形当中这种厌学现象已经影响了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教育界,部分学者认为厌学(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主导需求发生转移。对学校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对与学习相关的行为持冷漠和放纵的态度,且通过不良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显然教育界的学者对厌学的定义依旧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界定。

根据学生厌学范围的大小,可将厌学分为整体厌学和局部厌学。整体厌学是指丧失了多数学科的学习欲望,讨厌学习生活,不愿踏进校门。这种厌学较为严重,很有可能会发现辍学的现象。局部厌学是指对某些学科丧失兴趣,产生了对这门学科的抵触情绪。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则很可能影响到学习其他课程的积极性,甚至导致整个学习兴趣的丧失。针对不同的厌学行为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二.某所职业学校学生案例分析

(一)案例呈现

张某,男,某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他的母亲是农民,父亲从事家禽的销售。据了解,张某的智力水平为中等,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优异,进入初中后,成绩开始下滑,最后只能以很低的中考成绩进入中职院校。进入中职院校后,在学习上,张某仍然沿袭初中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做作业,整天抱着手机上网玩游戏、聊天的状况,老师制止,就会与老师发生争执。

张某一家都是农村的,家里还有爷爷奶奶,父母为了挣钱养家,在他小时候就进城打工,而留下他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显然,爷爷奶奶对宝贝孙子是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心怕掉,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下,张某养成了那种傲慢,自私的性格。在学校里打架、斗殴那是经常的事儿,学习成绩不断倒退,学校里一般都是以学习成绩说事儿,张某的成绩总是垫底,久而久之,他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永远也学不好,既然再努力也学不好还不如不学,所以,渐渐地,张某开始厌恶学习,甚至有辍学的打算。然而,后来父母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后,开始帮张某转学,这样张某就跟着爸妈进城读书了,可是,张某的父亲脾气非常的暴躁,在张某不听话的时候,父亲总是粗暴的处理,用他父亲的话说,就是棍棒教育比什么教育都奏效。到了初中后,由于张某的成绩还是没有进步,父母发现不管他们怎么努力,孩子总是学不好,就这样,他们也想放弃孩子求学的道路,有时候甚至让张某到自己的店里帮忙。

进入中职后,张某抱着混文凭的心态,过一天是一天,在学校里拉帮结伙,网吧总是会出现他的身影,老师讲课从来不听,经常旷课,作业基本不做。

(二)职业院校学生(张某)厌学现象原因分析

有人说,教育是小溪,滋润人的心灵,那么我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这小溪的源泉。“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指导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重视和优化家庭教育,不仅是社会繁荣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个性,保健身心,使人享有快乐人生及家庭幸福的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身受益,不良的家庭教育影响终身。

1.父母教育观念导向不正确

案例中,张某的父母均来自农村,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自己努力赚钱,给孩子最好的享受,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张某的父亲更是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他认为,只有棍棒底下才能成才,张某现今厌学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父母的教育方法的影响。显然,父母的教育观念将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和满意程度,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时间精力投入和物质经济投入的量度和方向。案例中,随着张某的成长,父母渐渐发觉或许张某不是学习的料,所以,渐渐地开始让张某继承自己的事业,父母的纵容使得张某更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家庭教育分析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沙龙;分享;体验

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成长中的种种新情况新特点,时刻考验着家长们的教育智慧.各级学校都在积极开展家长学校等形式来指导家庭教育,但是如何综合全区教育资源指导各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呢?我校通过 “幸福家庭教育沙龙”的方式,引导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以下简称教师)之间、家长之间交流心得,分享指导经验与思考,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大家梳理出正确的指导理念,实现了家长、教师两收获双提升。

一、沙龙活动职能

幸福家庭教育沙龙以“成长孩子、幸福家庭、提升自己”为宗旨,通过讲述教育故事,活化家教理念,体验分享和课例研修等形式,一方面搭建全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交流平台,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细节,切实为各基层家长学校、家长课堂的指导工作支招给力;一方面本着自由自愿的原则邀请有需求的家长参与沙龙活动,让家长们置身其中,省察反思,纠偏扶正。

二、沙龙活动构想

沙龙活动的总体构想是“一轴一线两翼”:以“孩子发展成长”和“家长角色分担”为组织活动主题的轴和线,以“教师研修”和“家长体验”为活动两翼。教师研修助力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家长体验扶正家长家庭教育理念。

在具体活动中,我们以基层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孩子发展成长各阶段敏感问题为切入口着眼点,以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综合全区教师资源为主要依托,借助省内外专家为外援依托。从小课例起步,通过“备案例、设情境,同体验、共分享、深剖析、广沟通”一系列活动,帮助解决指导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历练提升教师的业务指导能力。

我们把“目标定位”设定为“双发展”,一是强调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就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具备首席执行官那样的思想和行动,把研修由外在的“他为”施压转化为教师内在的“自为”动力。一是家长的发展成长。没有哪一个家长天生就是成功的父母。家长们都在摸索中教育着孩子,孩子每个发展阶段有什么规律、特点、需求,家长如何预见、引导、满足,这些都需要家长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我们把“活动的主体”设定为“两参与”,一个参与者是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包括沙龙骨干成员、各基层家长学校负责人、指导教师。二是自由参与的家长。这些参与的人员分别在沙龙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当导演、演员、观众、剧务,充分融合进沙龙活动的每个场景。

我们把“活动主模式”设定为“分享体验”就是在沙龙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重现家庭矛盾冲突及处置手段,透过观察者的观察、当事人的体验,在分享中碰撞激荡,引发思考,重新整建家庭教育理念。

三、沙龙运行流程

1、主题择取

(1)定期调研征集活动主题(2)选取当期主题,骨干成员认领主题组建活动小组并担任活动主持人

2、准备案例

(1)活动小组分析课例主题,整理案例,设构家庭问题情境(2)、邀请筛选人员参与分享体验

3、分享体验

(1)介绍课例主题(2)展演问题情境,重现矛盾冲突及常见处置手段

(3)引领参与教师家长观察体验,分享体验思考,交流指导经验

4、整合报告

活动小组根据大家的交流分享,整理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形成完整的课例报告、

5、延伸推进

(1)以此为蓝本在各基层家长学校开展相应的分享体验活动

(2)以论坛交流的形式把课例传递到各基层家长学校指导教师手里

家庭教育分析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 家庭因素 对策

1.案例引入

2010年12月份,乌海市公安局成功抓获一个由14名未成年人组成的入室盗窃团伙,破获2009年4月以来发生在乌海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以及山西等地的75起入室盗窃案件,涉案金额40余万元。

14名犯罪嫌疑人大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15岁。据了解,一个孩子的父母在乌海市海南区一家企业打工,很少过问他的学习情况,他从小养成了小偷小摸的毛病,读完初一就辍学当起了修理工,经常10天半月不回家;另一孩子的父母在海南区拉僧庙镇某农场种菜,孩子初一辍学混迹社会,小偷小摸不断;还有一个孩子的父亲因贩毒入狱,他由母亲抚养;另有两个孩子父母离异。

2.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现状及特点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1世纪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与以前相比呈上升趋势。“十五”期间,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 诚然,社会、学校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但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影响源,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它的影响更为直接、长远和深刻。因此,从家庭教育角度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探析

美国社会学家戈尔指出:“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的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中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结合内蒙古乌海市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案例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因素:

3.1家庭结构残缺

乌海市未成年盗窃案中有的孩子父母离异,有的父亲因贩毒入狱,从小缺少母爱或父爱,甚至受到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失衡,常常感到孤独、自卑、忧虑、失望等,这些内心因素一旦遇到不良外因的引诱,便会产生犯罪意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2家庭教育内容缺陷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当今家庭教育内容缺陷主要表现在:忽视道德培养,导致孩子有才无德;缺乏法纪教育,致使未成年人法盲犯罪,在犯罪少年中有70%~80%的人犯法而不知法;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孩子形成缺陷人格而犯罪。

3. 3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决定着青少年成长的命运。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家庭教育方法失当类型:“溺爱骄纵型,粗暴教育型,放任自流型,管教过严型,矛盾教育型,奢望教育型”等。案例中,在海南区企业打工和在拉僧庙镇某农场种菜的父母就是典型的“放任自流型”教育,家长不管不顾,孩子从小染上坏毛病,放弃学业,为犯罪埋下隐患。

4.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对策

与未成年人犯罪有关的家庭因素有很多,而这些因素的本质都是家长没有承担起作为孩子监护者和培养者的责任。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我认为要想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有效的家庭预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4.1处理好家庭关系

家庭和睦、美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条件。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完整,营造温馨、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宽容、理解、友善的良好品格。

4.2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言传身教,做一个光明磊落、诚实信用、遵纪守法、积极向上的榜样,有意识地陶冶孩子的情操。

4.3强化家庭教育,完善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内容的“完善”主要包括三方面:注重子女早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子女的法制教育;以及加强心理疏导,重视生理教育。避免出现如乌海市几名未成年罪犯家长不负责任的教育现象。

4.4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

很多家长坦言:“自己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缺少教育孩子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针对这个问题,国家部门要组织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家长进行教育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

5.结语

英国教育学家尼尔曾说:“问题少年产生于问题家庭。”大量的司法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简单而朴素的结论。既然选择了为人父母,就应该勇于承担一份对孩子、对社会,也是对自己的责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工程,家长应该肩负起家庭教育这至关重要的一环,并主动地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一致,为子女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子女远离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陈明华.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 02

[2]公安部办公厅研究室.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关颖,鞠青. 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5

[4]关颖. 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 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4

[5]海剑.青春期的黑色记忆——中国都市少年犯罪深度调查. 北京:华艺出版社. 2010

[6]蒋小霓.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调查、分析及其教育策略.基础教育研究. 2010,20

[7]刘邦慧.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06

家庭教育分析案例范文第5篇

案例一:本学期,我接任初三年级某班的班主任,在平静与不安中我度过了最初的几周,然而这终究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果不其然,“暴雨”伴随着急促的电话铃声倾盆而下,“喂,夏老师吗?你班上的黄同学昨天在校外逗留到凌晨,并和他校老师发生争执,这个事情你马上处理下。”当机立断,我便找黄同学了解情况,好说歹说地把他劝住了,并把事情告知其父母。事情似乎就这么过了,但周末之后,我接到其父亲电话,“老师,黄来上学了吗?”“没有。”星期二依旧如此。我开始意识到事情似乎变得糟糕了,趁事情还未恶化之前,我立即组织老师们进行了家访。

案例分析:事后我才了解到,黄的父母都来自外省,几年前来这里做生意。父亲生意忙,很少顾家。家里都是母亲在照顾,但渐漸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母亲对孩子失去了约束力,开始管不住他了。那天,父亲接到我的电话之后,二话不说对黄进行了“棍棒教育”,才出现了上述情况。我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黄进入了青春期,开始树立自我意识,心理很不稳定,往往容易情绪激动,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另一方面在于家长本身教育意识的缺乏。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家长陪伴的,黄的父亲在此有很大的欠缺,他一味地满足黄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却忽略了他的精神世界。缺少了和他的沟通交流,黄在日益成熟的思想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离他们渐行渐远。

案例二:在某个夜晚,我接到了一则不平常的电话,班里的一位男生声泪俱下地向我哭诉,决定辍学,还一再地和我表达对父母的恨意。听到这样的消息,我深知不能慌了马脚,首先稳住他的情绪,随后立马向他父亲了解情况,原来是他沉迷游戏,经常很晚回家,有时甚至夜不归宿。父母经常抱怨,并要求他断绝和同学的来往。了解之后,我建议父母对此进行冷处理。周一,孩子没来上学,第二天没来上学,第三天依旧如此,侯同学的父亲有些按耐不住了,满面愁容地向我求助。我一方面继续和侯同学保持联系,另一方面我也建议他的父亲,换一种建议似的沟通方式。通过对家长教育方式的改变,适当地缓解亲子矛盾。事实证明,这样的改变是正确的,过了几天,孩子自己来上学了,我也再没有接到过该家长的“投诉电话”。

指导建议: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意识到问题所在,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杨忠建在青春期家庭教育的四个维度中指出,青春期家庭教育中家长适宜采用的是引导的方法,而非硬性灌输的方法。青春期教育,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只有让青春期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内化于心,才真正有效果。所以多一些倾听,很多时候与其无谓的打骂,不如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静下心来,听一听孩子的心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成长的人的心灵。”成为他们的朋友,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果青春期教育能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效果必然显著。其次,多一份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