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第1篇

方法:选取92例孕妇进行孕期的心理的健康调查,并且采取合理的身心的保健措施与有效的干预手段,并且做出综合的评估。

结果:孕期的焦虑和抑郁的心理问题,与孕妇本人的学历,社会适应能力,经济情况,怀孕次数有很大的联系。而且在给予孕妇心理和身体的保健措施以后,孕妇的心态由消极变为积极,在分娩时的心理状况、产程、疼痛的程度、产妇的满意度等等,均有明显改变。

结论:提高对孕产妇的心身保健意识后,对于孕产妇无论是在怀孕期间还是分娩过程中都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孕产妇心身保健全新保健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48-01

身体和心理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时才能称为健康。而孕妇在怀孕期间一般都比较注重身体方面的保健,忽略了心理方面的保健。而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孕期的心理保健也渐渐变得非常重要。而且在对孕产妇实施这种全新的保健新理念以后,效果非常好。现我们将研究的结果呈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份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共有1023人,我们随机选取142例孕妇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她们中年龄最大者39岁,最小者22岁,平均年龄为28.3岁。怀孕次数1-2次。以上选取的孕妇均为单胎,并且没有合并其它的并发症。首先对全部孕妇进行孕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然后做出合理的评估。把她们随机分为两组,探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孕妇71例。这两组患者无论是在年龄、孕次和心理方面都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把142例孕妇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对于探究组的孕妇,我们首先要定期对孕妇进行身体的保健。再针对其心理健康调查的评估结果,来制定出专门针对每个孕妇的特定的心理保健办法。主要从孕产妇早期的恶心呕吐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在怀孕中期孕妇对胎儿的健康问题的担忧、孕妇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孕后期孕妇对自身的一些巨大的变化的不适应,对分娩的恐惧,对胎儿抚养的困难的烦恼、胎儿性别不符合心意,母乳不足等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的保健。做到心身共同保健。而对照组的孕产妇则只是进行常规的身体方面的保健工作。

1.3统计学分析。以上的所有数据资料都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

2结果

2.1孕妇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孕妇中常常有一半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和抑郁的心理,此种情况尤其见于分娩期,由于这种心理状况而导致有失眠、产后缺乳、妊娠合并症等的孕产妇也有一半以上,所以说心理问题的长期存在,可以反映到身体上来,及早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对减少孕产妇疾病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治疗前,两组孕产妇的情况都相同。

2.2孕妇的恐惧心理。在对探究组的孕妇实施心身保健后,出现恐惧情绪的孕妇有5例,发生率为7%。而对照组的孕妇出现恐惧情绪的有63例,发生率为89%。两组孕妇恐惧的发生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产妇的分娩方式。探究组的孕妇发生难产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探究组孕妇选择自然分娩的概率大于对照组(见表1)。

2.4对孕产妇实施的心理干预措施。探究组,医生耐心的聆听占100%,孕产妇自我发泄(59人),进行一些业余爱好(41人),适量的运动(13人),医生的心理疏导(70人),心理治疗(45人),药物治疗(2人)。而对照组孕产妇没有实施任何的心理的干预措施。

2.5在实施心理干预后的效果。探究组的全部孕产妇的恐惧、抑郁等心理得到缓解,对孩子的抚养问题的担忧也缓解,失眠、产后缺乳等问题也有所改善。以上孕产妇在健康教育以后,认为身心保健同样重要的人提高了71%。而在对照组中,此类问题仍然存在。

3讨论

孕妇是特殊的一个群体,她们有其独特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心理情感比较脆弱。有调查表明,产妇分娩时有98%具有恐惧感,而对住院有心理负担的产妇可达到82%[1]。对孕产妇健康的影响有多种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差异、生物因素等,当这类因素过于长时间的影响孕产妇时,会使其生理和心理都受到影响,心理方面使得孕产妇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严重时甚至会发展为心理障碍或者是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孕产妇的健康。生理方面会由此而引发很多躯体方面的疾病。所以对孕妇进行适当心理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就和身体的定期保健是一样不可缺少的。就如顾瑜琦[2]说的,妊娠是健康成长的起点。此时期是女性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与妇女社会地位、角色、心理、生理的改变有巨大的关联。而有研究显示此期若是孕妇处于过度的焦虑状态时,可以经交感神经的中介作用,而对子宫的血液供应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对胎儿的供血、供氧情况,甚者造成胚胎的发育迟缓。若是在分娩时,长期的紧张、忧郁加上陌生环境与噪音的惊吓刺激,也会使子宫的动脉血流量减少,影响胎儿胎盘循环,影响胎儿宫内环境,导致胎儿缺氧等,甚至是死胎的发生[3]。而医护人员的正确的指导和健康教育可以使孕产妇从心理上减少对生孩子和养孩子的恐惧和负担,增强孕产妇的自信心,减少负面情绪,减轻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的痛苦,缩短产程,从而对更好的防止产后抑郁等疾病的发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孕产妇一般在临产前会有顾虑,而其产生的原因一般也就是:①但是在分娩时会有疼痛;②担心分娩能否顺利,会不会出现难产,和分娩需要过长的时间;③担心生下的孩子是否健康;④担心生下的孩子的性别是否符合家人的心意;⑤担心在喂养孩子方面母乳不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或大或小的影响着孕产妇的健康。在关于疼痛问题方面,每个人对疼痛的程度的感受是有差别的,这主要是因为疼痛不光是生理方面的原因,心理因素也占非常大的作用。有痛的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本身所受的损伤和痛苦被其感知的程度,两者之间并不是仅仅存在一种简单的直接联系,人的痛阈也同样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若是孕产妇精神上出现恐惧,可以使机体的交感神经紧张,使得其功能超过副交感神经的抑制能力,造成机体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增加。而若是产妇对痛苦的注意力集中过度,从而使痛觉放大这样又间接的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衡,结果使子宫扩大,部分宫颈肌肉的高度紧张收缩,最后极易出现难产[4]。本次研究通过心理治疗,使得孕产妇情况良好,而积极的配合医务人员建立起保健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王若楷,李法升,刘长青,等.现代分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29

[2]顾瑜琦.健康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8:182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心理干预

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一种非精神病性抑郁综合征,常发生于产后几周内,发病率国内报道为3.8%~16.7%,国外报道为3.5%~33%[1]。产后抑郁临床表现为:衣着比较随便,动作迟缓和迟钝,行为明显减少,严重的患者会端坐好久而纹丝不动,患者自我感觉情绪低落、忧愁苦恼、毫无愉悦之情,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觉,只看到困难和消极面,并认为自己“变笨了精力差、少气力,成了别人的累赘、觉得自己无能,对生活毫无信心,认为自己前途渺茫,对以往的兴趣爱好变得缺乏,极度悲观失望,好像生活已到尽头,因而萌生自杀念头,甚至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情绪变化昼重夜轻、焦虑、易激惹、减退、便秘、泌乳减少等。情绪变化昼重夜轻。我院近年来对105例产后忧郁症患者行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产后抑郁症患者105例,年龄21~37岁,初产89例,经产16例,其中阴道分娩34例,剖宫产71例,分娩男婴55例,女婴50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前17项评分≥18分,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产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3],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药物依赖、药物过敏或使用过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将105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年龄、文化程度、分娩方式、产次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口服弱安定剂舒宁,每次15~30mg,1日3次。观察组由主管护师专门负责,根据个体心理需求为妊娠妇女提供分娩陪护、情感疏导等一系列心理干预措施。心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放松训练[4]、音乐治疗。疗程3-6个月。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焦虑及抑郁量表评分干预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引起产后抑郁症因素很多,有报道产后抑郁症与不良的性格特点、情绪有关,有强迫性格、焦虑、人格障碍的妇女易患产后抑郁症;抑郁、焦虑程度与产后抑郁症呈正相关[5]。关注产褥早期产妇身心变化,及时处理先兆症状,创造一个轻松和谐而又温馨的产后休养环境,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可以避免诱发产后忧郁发生。本组结果表明,治疗后,HAMD 及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

在妊娠,分娩及产后整个过程中,妇女从怀孕至分娩肌体内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妊娠后期体内生殖激素比怀孕期增加10倍[6]。内分泌的改变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7],有研究显示,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可能与孕激素下降幅度正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作用也较大。产后抑郁的常见诱因包括产后并发症及难产、滞产、手术产。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等的过多释放,导致产妇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有经前期综合征者较正常人群发病率高。产妇疾病,尤其是感染发热或残疾亦可促发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不仅危害产妇本人及婴儿,而且对社会,家庭均不利。在我国产后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预防和控制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正确认识心理干预作用,从减少不良诱因,纠正不良情绪方面入手。因此应加强产前宣教及产前保健,产妇在孕期就应注意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许多常坐办公室的女性,需每天参加一些适宜的有氧运动,锻炼心肺功能,使机体能够在产后尽早恢复健康,以适应繁忙的母亲角色。也可以在产前通过读书、听讲座、观摩等方式了解一些育儿知识,包括喂奶的方法,正确抱孩子的姿势,为婴儿洗澡的方法。对一些儿童常见病要基本了解,对一些意外情况要有思想准备。需提前几个月为宝宝的降生准备好所需的费用和衣服、被褥、尿裤等等,并准备好母子房间。产妇要认识到产后心理的特点,学会做好自我调节,避免悲观情绪的产生。

本资料显示,在住院病人中进行有效的心理支持可以提高疗效,总之,对产后抑郁症妇女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变病人的绝望、悲观厌世、自觉无助等抑郁症状,增强病人对生活的勇气,帮助其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对消除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显著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才三,隋京美,韩丹青.产后抑郁症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2005,14(4):319~321.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1

[3] 万贵平,徐视平,苏科,等.妇产科临床处方手册[M].第2版.2007:132

[4] 杨大梅,魏秋菊,刘红霞,等.放松训练辅助治疗焦虑症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21(7):62-63

[5] 韩明清,王桂红,李淑玉.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调查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80-482.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心理;素质培养;情感教育

家庭离异对于子女,尤其是未成年人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怎样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做好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对于我们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一、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外部情感因素的作用

人的心理是一个通过数量的不断积累而达到质的变化,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完善的过程。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的渐近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每一个阶段的产生都有一个比较长的,以数量改变为主的准备时期,前一个阶段的积累是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基础。此外,心理发展是在人与环境不断的相互影响的活动中实现的。因此,客观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情感是人的需要能否得到M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会,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心理活动。它与人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的强度以及满足都有关。儿童处在情绪意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时期,对外部情感环境缺乏判断、过滤、理解、控制的能力。一般来说鼓励情感因素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成长,而挫折性外部情感因素虽然能够锻炼人的意志,但对于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的儿童而言,过多过强的挫折性情感刺激制约着儿童的智力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避风港,也是儿童认知社会的起点。在整个儿童的外部情感环境中,家庭情感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的第一环境。我们知道,人的情感与人的需要有着直接联系,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便有了积极的情感。但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民主气氛浓烈,父母能够以身作则时,给予孩子的便是一种鼓励性情感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人格上、意志上、人际关系以正确的影响,有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坦诚待人的性格。

与鼓励性外部情感因素不同,挫折性外部情感因素是构成不良心理品质的原因,阻碍人的智力活动获得成功,并引发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性格孤僻、自卑;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易伤感;自制能力差,有的甚至沾染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其主要原因在于离异家庭缺乏一个充满爱、民主、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其爱的需要自我尊重、自我肯定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有过于强烈的挫折性情感体验。因此,通过营造一个鼓励性外部情感环境,消除家庭挫折性外部情感环境对于离异家庭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教会孩子爱自己,接受社会生活的挑战,勇敢地面对困难,学会宽容父母,理解父母,使之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情感教育在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能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情商,但是,只有正确的情感教育方式才能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对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中,除了要充分考虑孩子对教育者善意的作为和心理感受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孩子的情感认知能力。第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第三,增加愉快生活的情感体验。第四,升华孩子的社会情感。

三、实施情感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孩子的情感离不开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得当。

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情感心理,一般有这样一些情感心理:虚荣、自私、嫉妒、逆反、好胜、恐惧、崇拜等,要弄明白造成这些心理的原因。其次,对孩子的情感心理进行及时调整。对孩子的不正确情感心理要想办法,及时引导帮助,特别注意要以理服人。再次,教师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情感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具有榜样的力量,其性格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地显示出涵养,有耐心、有毅力、坚持原则、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自身情感在孩子情感教育中榜样的作用以及其他优秀品质,以此来影响孩子,在教育孩子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才能促进孩子情感心理的健康发展。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婚家庭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由于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其幼小的心灵承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心理压力时,往往无法自我疏导。在情感体验是非观念的建立以及人生观的确立等方面,比健全家庭儿童有更多的迷失,个性偏执、自卑、内向抑郁,成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作为一个少儿教育工作者,如何发现并理性分析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方式,发挥学校在少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特殊功能,抚平幼小心灵的创伤,疏导其不良情绪,对少儿未来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循征护理;儿科;心理护理

1 评估病情,提出问题

根据疾病、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家庭状况及社会状况的不同,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的需要进行评估,循证得知:

1.1 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

1.1.1 焦虑、恐惧 3月~7岁患儿主要表现为分离性焦虑,7岁以后担心失去新掌握的知识,忧虑会变成残疾或死亡,疑虑会受到惩罚[1]。恐惧生疏环境,怕医生,怕治疗。

1.1.2 防卫性应对 以3~6岁患儿多见,此期患儿住院后存在的问题:分离性焦虑、惧怕陌生环境、惧怕身体完整性受到损坏。学龄前儿童开始应用防卫机制以应对住院这一危机,他患儿哭闹时,他们极力反抗,要求回家,拒绝治疗等。

1.1.3 不合作 以1~3岁患儿多见,表现明显任性、违拗性,对新环境及治疗产生畏惧心理感到受到束缚,表现出羞怯、疑虑产生不合作反抗情绪。

1.1.4 婴儿行为改变 表现为分离性焦虑如:哭叫、寻母、避开和拒绝生人,住院时间长还可表现为抑郁、呆板、不活泼、表情淡漠。

1.1.5 睡眠形态改变 各年龄段均有,主要是睡眠时间及质量的改变,患儿表现为睡眠不实,哭闹,睡眠时间明显缩短等。

1.1.6 知识缺乏 主要是7岁以上的患儿,忧虑会变成残疾或死亡,疑虑会受到惩罚而隐瞒与否认疾病[2]。

1.2 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

1.2.1 紧张、焦虑和抑郁 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为了得到肯定答案反复追问医护人员,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希望医生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肯定性的推测,不安心治疗而要求提前出院等。

1.2.2 恐惧及缺乏安全感 家长对疾病的预后产生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由于心疼患儿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恐惧,表现为拒绝患儿接受某些检查和治疗或者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躲开。

1.2.3 怀疑和敌对 对疾病的不了解、患儿病情恢复较慢常引起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案和医护水平的怀疑,甚至出现敌对情绪,表现为拒绝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擅自使用自已的方法,找相关医疗书籍同诊断和治疗进行对比。

1.2.4 容忍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歉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

1.2.5 同病相怜感 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长期住院患儿的家长;而新入院的患儿家长有时对长期住院患儿家长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2 循症支持

根据以上问题,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评价,确定了结论。

3 具体实施护理措施

3.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增加安全感,使患儿充分表达其情绪反应。

3.1.2 减轻分离焦虑 鼓励父母陪伴及照顾患儿,护士尽量固定、连续护理。允许患儿留下心爱的玩具及物品,协助患儿保持与家庭以外的接触:电话、书信保持联系。

3.1.3 提供适当的感观刺激 较小的患儿可摸触,拥抱等,较大患儿可鼓励其布置床旁周围环境,贴上自己的图案,吊折纸及问候卡。

3.1.4 减少控制感的丧失 尽量取得合作,减少身体上的约束。在日常活动方面提供可选择活动内容,执行治疗时给予患儿部分选择权。

3.1.5 减轻疼痛反应及不适 侵入性治疗前,应有一定的解释减轻恐惧,治疗中给予患儿适当的机会参与并注意转移注意力。

3.2.1 对家长紧张、焦虑和抑郁心理的护理

患儿入院后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房设施,住院期间所要遵循的各种制度,并对主管医护人员进行介绍,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通过对家长进行知识宣教、介绍病因、病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诊治及护理措施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同时护士还应加强巡视,及时解决患儿及家长出现的各种问题。

3.2.2 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对疾病的预后应以合适的方式向家长进行说明,对预后好的疾病,采用鼓励性语言,使家长能够有充分的信心;预后差的疾病应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家长,给予心理疏导,使家长正确面对疾病。因检查和治疗引起的恐怖,应主动介绍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切忌说一些让家长不信任的话,如穿刺时说“试试看”,并提高护士护理操作技术水平。

3.2.3 对家长怀疑与敌对心理的护理

对治疗方案的差异引起的怀疑,可以向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治疗因人而异。医护人员也应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护理技术,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来博得家长的信任。

3.2.4 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

要向家长指出对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家长在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时,不要一味袒护。

3.2.5 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

可以利用家长的这一心理,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但要避免家长间乱传所谓的“偏方”,一旦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向家长指出这样做的错误和严重后果。[3]

4 讨论

在儿科心理护理中注意以下沟通技巧:①主动介绍;鼓励患儿自我介绍或提出问题;②耐心倾听和交谈;③诚信;告之事实,提供必要的支持;④保护隐私;⑤尊重情绪和情感变化;小儿情绪变化快,容许小儿受伤时哭泣;⑥循序渐进;⑦体态动作平等尊重;谈话时保持同一水平,保持目光接触。

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儿科护理知识和精湛的儿科护理操作技术,还必须了解和掌握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特点,洞察患儿及其家长心理变化,形的、有针对性的、全方位地护理意识。

参 考 文 献

[1] 周思.循症护理与临床应用.现代护理,2005,10(6):569-570.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单亲家庭子女 现状特点 教育误区 探索实践 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但带给人们的各种社会压力也不断增大,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传统婚姻家庭的价值观日渐减弱,造成我国的离婚率不断攀升。我国离婚率连续7年递增,单亲家庭在社会上已经是异军突起。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问题的焦点,他们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单亲孩子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给以高度的重视。我们教师应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的发展,了解他们的特点,并施以耐心的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顺利成长。

1.单亲子女的现状特点

1.1 自卑抑郁,怀疑态度

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因家庭的破灭,心灵大受重大的创伤,内心孤独无助、缺少安全感、、自卑抑郁等不健康心理接踵而来。他们性格孤僻,喜欢独处,少言寡语,胆小怕事,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学习落后,进而造成自卑抑郁,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严重。

1.2 自暴自弃,放任自流

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心情烦燥,一蹶不振,各个方面都受挫,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恶学习,自暴自弃。同时由于家庭破裂,老师的赞许和鼓励不够,同学的取笑,促使他们自暴自弃,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机的受挫势必使智力发展和学习活动受到阻遏。

1.3 行为懒散,误入歧途

单亲家庭的子女处于无教育和无监管的状态,他们的行为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

1.4 心理失衡,狭隘自私

由于大部分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不是太好,有的父母把子女寄养在父母家里。有的由于80后自己本身就是独生子女,所以对孩子有时疏于监管或无监管的状态。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狭隘自私,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人。

2.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误区

2.1 过分溺爱,有求必应

对孩子的溺爱是现在所有家庭的必病,但在单亲家庭里尤甚。一般家长都认为,用金钱及物质上来补偿对孩子亏欠的一切,无论什么事,都宠着他们,妄图抹平家庭破裂时带给孩子造成的重大创伤,其结果是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及无理取闹。

2.2 方法简单,态度粗暴

在我国,由于人们受到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有些家长始终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严重地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极大地阻碍了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对学生成长十分不利。

2.3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

在单亲家庭中,子女是他们的一切,是他们的唯一。不惜花费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总想在孩子身上完成自己的心愿。但是不讲究教育方法,期望过高、急功近利,孩子是不会领情的,这种教育往往是要失败的。

3.学校在单亲子女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3.1 学校教育不够重视

尽管很多教师都充分认识到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还缺乏实际经验、科学理论,以及可实施的方案和具体的措施。

3.2 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缺乏指导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往往满足对大多数学生教育发展的需求,而忽视单亲子女这种特殊需求而组建起来的一种特殊环境和教育方法。学校应该按照不同学生的心理特质,通过控制和调节学校环境中的多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进行必要的强化教育,激发其积极进取、健康发展,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4.社会缺乏对单亲家庭的帮助和子女教育的指导

家庭的变故,给家长、孩子带来巨大的精神苦恼。生活负担也随之加重,再加上社会的偏见,使得他们心理压力增大。在全社会推行婚姻价值观的道德教育,以建立良好而美满的家庭,来减少单亲家庭的产生。在教育方面组织单亲家庭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加强引导等方式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互通情况,互相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促进单亲家庭学生的健康发展。

5.单亲子女教育的探索路径和建议

从某种意义上说单亲家庭的学生是不幸的,父母最大的过失莫过于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家庭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孩子教育的失误,而这种失误在一个人一生中很难弥补。但如果教师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给他们更多的爱,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学校集体的温暖。

5.1 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把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状况分别告诉班主任、课任老师,加强对他们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

5.2 在班级采取一帮一制度。用爱心抚慰创伤,用友情弥补亲情,消除他们忧郁心情。通过开展种活动,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情绪疏导,创造活动环境,在活动和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同学的友谊,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打消自卑和孤独的心理。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

5.3 倾注爱心,平等相处

因为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一个完整的家庭才是正常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总是被歧视。这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使他们几乎感到无地自容。因此,教师在单亲家庭学生教育上,尤其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与之相处,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快乐、关心和鼓励。

5.4 进行挫折感教育。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告诉单亲子女他们父母离异的主要原因,让他们接受现实,人生不可能一直都一帆风顺。如果对挫折处理得当,就可能成为孩子进步的新起点、前进的新动力,使他们学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从而增强在逆境中成长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