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法制教育案例

中学生法制教育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法制教育案例

中学生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才能上好?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它既能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又能使高职生主动学习、容易接受,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教学中,习惯上将以教授为主的方法称为“知识讲授法”,而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方法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依据

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带入实际情景中,学生既有机会解决疑难问题,也可及时从教师及同学那里获得反馈。在这种情景中,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都可以提出来并加以演示、比较,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训练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分类

以案例的表现特点,可分为五种类型:信息式案例、问题式案例、陈述式案例、决策式案例、条例式案例。

(1)信息式案例

以收集当时人们关注的信息作为案例。例如,学校近来发生的心理健康热点话题。

(2)问题式案例

以调查解决存在较普遍的问题作为案例。例如,某某同学在适应大学学习环境中遇到的问题。

(3)陈述式案例

叙述一个事件的情境。例如,讲述某人在恋爱过程中遇到的事情。

(4)决策式案例

影响因素较多,能体现解决问题的智慧的案例。例如,某人遇到两难问题时求救的案例。

(5)条例式案例

把案例涉及的背景、问题、解决办法、评论等排列起来的案例。例如,校园危机干预案例。

2.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精选教学案

例、组织案例讨论和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述评。

(1)精选教学案例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搜集有关资

料,弄清楚什么是本课教学所需要的真正困扰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编写成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案例要结合教学内容贴近教学目标,精选典型性的材料。二是选择的案例要具有趣味性、真实性、新颖性和可操作性。教师精选教学案例,有助于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形成良好的讨论环境,营造宽松、生动、民主的课堂氛围。

(2)组织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论,做出选择和决策,进而从案例教学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二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多加鼓励和肯定。在讨论时要对高职生的分析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出现了错误,也

要给予应有的鼓励。

(3)总结述评

总结述评是案例教学讨论结束时候的收尾工作,是案例教学的重要部分,更是案例教学的点睛之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结束以后,教师根据高职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交流的情况,及时地总结和述评,以便及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形成正确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努力创设民主的课堂环境。

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促进高职生主动学习

在案例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原理和规律是以具体生动的事例表现出来的,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求高职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的理论学习不是对抽象的、干巴巴的条文掌握,而是对有具体内容和生动活泼形式的思想的理解,它能充分调动高职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极强的针对性,也让高职生有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

3.培养高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正确答案,实际上如何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在方式方法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高职生的协作讨论都能激发高职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改进了一直以来枯燥无味的机械式教学,使高职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使原本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立体丰满起来,更加形象化、深刻化,提高了教学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深受教师与高职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中学生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校园环境建设分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学校通过对学生法制意识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来推进法制教育。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提出“以德立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目标,建立了学生自主教育机制;在学校管理上改变传统管理体制,实施了班级责任承包制、班长值周制和学生值周制;建立《文明班集体量化考核评比办法》等评价机制,对提高师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全面实施依法治校起到了导向作用。学校先后举办“教室、宿舍文化评比”、“学生情况调查”等活动,广泛征求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们树立主人翁意识。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加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的养成,加强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学生中一些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文明礼仪、卫生习惯得到加强,对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将法制教育工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改善校园软环境。在学校的围墙、教学楼走廊和教室墙壁上张贴了许多名人名言和警句,让这些名人、名言、警句时刻陪伴着学生,鼓励学生健康成长,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校园的美化融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又提高了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在校园广场设置“法制教育宣传栏”,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有计划地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通过剖析法律现象,用触目惊心的实例教育和感化学生。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不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培养才干,不断在实践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学校创建“平安校园”,举办“和谐校园,从心开始”、“禁毒教育”等主题班会,举办“做诚信人,办诚信事”演讲比赛、辩论赛、宣传板报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了法律意识,学会了自我保护。

二、法制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中

采取科学措施加强班级管理工作,也会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班中学生的典型案例,通过家访、心理辅导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不断调整与改进辅导计划,可以取得更好地教育效果。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是加强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学习、思想和生活等方面的点滴变化,为班主任客观评价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第一手资料,对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之心、爱心以及耐心,要给存在“问题”的学生以改错的时间和机会,及时地帮助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增强法制观念,学会自我管理。

三、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

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依法治校的重要举措。实验中学从1999年始,先后与解放区法院、焦作市少管所、青年路派出所联合建成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在转变教育观念、拓展教育职能、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为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提供了实践平台。

中学生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一、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影响着现代化建设大业。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度里,青少年法制观念、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有利于树立青少年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律观念,增强其辨析对错的能力,增强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引导、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整体法制水平和法治程度,从而影响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仅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其树立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预防和降低青少年犯罪率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对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素质培养的新要求。

(四)中小学法制教育是使公民从小树立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传统的“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为国家今后培养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小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

二、当前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法制教育工作普遍存在“走过场、搞形式”的不良倾向。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由于教育思想上的偏差,过于重视升学率,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乃至家长都未真正重视法制教育,学校和家长很多情况下根本不考虑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法律素质的提高。

(二)法制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内。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等原因,现在的法制教育仅仅局限在校园之中和课堂之内,很少有学校能把学生带出去学习,或邀请其他单位参加,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只把教育局限在了课堂内,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不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三)法制课教师专业素质差和业务水平偏低。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积极性不高。现在的法律课教师大多是由政治教师兼任,法律专科及以上水平的教师很少,绝大多数法制课教师法律专业知识太少或者干脆没有。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

(四)中学生对法制教育存在错误认识。中学开设的课程多,家长给孩子施加的压力大,面对如此多的法律精神和条文,不少中学生产生了望而生畏的心理,甚至认为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学法上,简直是荒废青春,更是一种无谓的牺牲。所以,干脆不学法,少一门学科也就少一门负担。

三、中学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对策

针对以上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中学生犯罪,把中学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呢?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全方位的规模教育,发挥法制教育的整体功能。坚持“校内外教育并举”,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全方位优化法制育人环境,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1]青少年法律素质固然主要取决于青少年自身的素质,但家庭和社会的素质也至关重要,为此,应该着力构建以普法主管部门指导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实施及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青少年教育网络,即建立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管理,才能全面强化法制教育效果。

(二)加大学校法制教育力度,从根本上改变中学法制教育落后的状况。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时期,学校必须进一步明确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由于受中考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学校教育中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倾向,而社会、家长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因此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律知识的传授及法治意识的培养,导致一些中学生严重刑事犯罪,却不知道自己是违法犯罪,有的甚至将严重刑事犯罪视同儿戏。因此,学校要真正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观念,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法制教育,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中小学生,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他们,促使他们养成遵守纪律、遵守秩序的行为习惯,树立遵章守纪、知法守法的自觉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广大中小学生通过学校认识社会,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起相应的教育制度,把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作为增强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事情来抓,使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工作之中,使法律知识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2]

在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全社会逐步形成法治环境的形势下,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应再停留在单纯的知识学习及考核上,应放在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上。使学生了解法律并不遥远,法就在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学校教育中,除搞好课堂教学外,还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进行开放教育,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法、守法、护法的课外活动,开辟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使中小学生时时记住学法是为了学以致用,树立遇到事情找法,解决问题依靠法的法治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条文在不断变化,守法、护法的法律意识是持久性的。只有中小学生形成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观念,在日后的工作中,时刻铭记以法律为准绳,才达到了法制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中学生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随着网络技术的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中一个重要部分。据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专、本科、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网民总数占整个网民总数的21.1%。[1]在众多的网络活动中也就存在着违法、违规的现象。这也就给高校网络法制教育提供了必要性。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师生带来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在同时也为网络法制教育提出了严重的警示。高校学生在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其网络法制知识的匮乏给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带来严重的挑战,违法、违规的现象时有发生,存在着诸多问题:

1.1网络中的恶意诽谤现象存在

在网络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言论的场所。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场所,也正是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中存在着恶意诽谤的现象。学生可以随性发表自己的言论,对于老师或者同学的不满都会发泄在网络当中,给老师或同学带来恶意诽谤。

1.2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存在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其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被应用。而在现今,网络中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很普遍。比如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软件、影视和音乐作品,抄袭他人论文、窃取他人其它技术成果等,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很普遍。

1.3网络中故意破坏现象存在

网络中的故意破坏现象主要是有些大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对政府部门网站、学校网站及私人电脑等进行恶意攻击,比如黑客现象病毒的传播等。这使得政府部门、学校及私人的电脑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

1.4非法盗用他人帐号信息

非法盗用他人帐号信息这实在网络中很常见的一种网络违规现象。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对他人的私人信息进行非法获取,为他人带来不便。一些大学生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对周围或网络中他人帐号进行盗用,给他人带来不便。

2.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引起高校网络法制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高校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2.1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漠

中国经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受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很大,缺乏对民主、自由、正义的法理认识,有的只是“辅之以法的人治”观念。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仍然淡薄,与法治国家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部分学生非法盗用他人账号信息,甚至采用其他方式攻击他人电脑。这些行为的产生都是高校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的缘故。部分高校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不会被其他人所察觉,认为自己诸如可以盗用他人帐号信息、侵入其他网站等行为可以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相关法律,关键还是他们法律意识淡漠引起的。

2.2网络法制教育重视不足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凭借有利的环境掌握了大量的网络知识,利用所掌握的网络知识进行网络行为。网络法制教育的滞后,使得部分大学生不了解那些网络行为可行,那些网络行为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危害。这也就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没有给予网络法制教育足够的重视。没有在网络技术发展之初对于高校学生网络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后果给予足够的重视。

2.3网络立法滞后

网络简单单一的进入方式使得网络成为高校学生自由出入的一个场所。在网络中,只要掌握简单的口令就可以进入网络。这也就给网络违规、网络犯罪提供了机会。网络立法的滞后,使得部分高校学生的网络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近几年国家也颁布了一些网络信息的法规条例。网络快速的发展速度,也给网络立法带来一定的挑战。

高校对于网络管理不足主要是对于网络中学生的网络行为监管不足。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环境,在网络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受到的约束极少,这主要是高校对于网络的监管不到位。对于网络中学生的网络行为缺少必要的监管措施。这也就导致网络中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对于高校学生网路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主要还是要靠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

3.优化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对策

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存在着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要优化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就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3.1注重高校学生网络伦理教育

在谈网络法制教育的同时,网络伦理教育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孟德平在《网络文化和犯罪》一文中谈到“如果在网络文化中有成熟的道德体系,在一致认同的规范和标准衡量下,一个群体或个人的网络行为会自觉地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从而将网络社会的权利、责任与义务集成于新型的网上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2]这一说法是值得认同的。现实表明,法律虽然在预防和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方面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但立法的速度往往赶不上网络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法律的原则性、模糊性也使许多问题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得以解决,从而大量被认为是不良的行为可能游离于法律之外。网络伦理在这里填补了法律的空缺。网络的虚拟性使得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处于一种隐蔽状态,法律并不能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网络行为当中,这就需要加强学生自律教育。加强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网络法制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3.2利用网络开展法制教育,增强高校学生法制意识

网络法制教育的开展,就是要占领网络法制教育的阵地。高校可以在公安局、法院等单位建立网络法制教育基地,利用这些单位掌握的鲜活案例进行教育。高校还要制作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强调双向沟通的网络法制教育网页,吸引学生主动查看网页。可以利用网络的巨大容纳能力,在网页上设立讨论区、留言板等,发动学生对网络违规现象进行分析。使原本处于隐蔽状态的网络违规行为曝光,形成人人抵御网络违规行为,倡导网络文明的良好风气。利用网络法制教育网页进行教育,增强高校学生法制意识,共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法制环境。

3.3注重网络法制教育进课堂

传统的法制教育只是单纯的进行法制基础教育,内容单调枯燥,不易学生接受。现在要将网络法制教育纳入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将网络法律法规纳入《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等课堂教学之中。从1987年我国制定第一部关于计算机案件法规《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试行草案)》以来,国家已经制定了多部关于网络犯罪、网络信息保护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虽然存在着立法含糊、滞后等问题,但是就目前来讲,网络中并不是无法可依的状态。在最近几年国家新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网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高校可以试着将出台的新的关于网络的政策法规引进法制课堂,让学生学习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网络法制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开展。

3.4注重建立具有较高网络法律素质的思政工作者队伍

具有较高网络法律素质的思政工作者在高校网络法制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网络法制教育过程中,具有较高网络法律素质的是思政工作者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的思政工作的阵地、时效性、方式方法、队伍素质等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就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网络法律素质的思政工作者。要注重培养思政教育者,使其能够适应网络时代的法制教育的需求。就要建立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熟悉网络技术特征,通电脑、懂法律、精英语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思政工作队伍。这样才能够促进网络法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5学校应加强网络建设及管理

校园网络建设是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一个保证。校园网的建设主要就是要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包括硬件的建设和软件方面的建设。需要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改革发展的特点来建构适合自己的校园网。这里主要涉及的是软件建设。根据需要设置各类服务器(如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和安全软件(杀毒软件、杀木马软件等)。对与网络的管理,设有专门的管理中心,负责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线路和站点的监测、用户和文件管理、用户培训等。同时利用网管中心,采取各种安全性措施,控制、监测非法入侵等。在安全管理方面防范不被授权的用户擅自使用网络资源,以及用户蓄意破坏网络系统的安全,随时做好安全措施。.增加、更新网络信息,同时对用户放置的信息进行管理。防止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3.6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监督评估体制的建立

中学生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进程,全面提高师生法律素质,紧密结合普法规划,以“弘扬法制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法律、知荣辱、明是非,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崇尚法律的观念,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养成学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广开教育渠道,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坚持课堂主渠道与法治实践活动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校与规范办学相结合,全面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普法的对象及主要内容

1、学校领导。根据学校特点,以学习《宪法》、《教育法》、《教师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治安管理条例》、《校长行为规范》及依法治校的有关文件为主要内容。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治校、依法决策、依法规范办学的能力和水平。

2、教师。以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为重点。通过集中培训,聘请专家讲座、学法考试等形式,提高教师法律素质及依法执教水平。

3、学生。以学习《宪法》、《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治安管理条例》、《中学生行为规范学校》等教育内容为重点。学校将

广泛开展以课堂教育、法制报告会、知识竞赛、文艺节目、模拟法庭、板报、校报、主题班会、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法制教育。通过法制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守法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开展法律法规知识讲座,通过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