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案例与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故事、情境、游戏”等活动能激发学生对体育与健身的兴趣,享受体育带来的欢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合作和创新等意识,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情境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体育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案例介绍
1.学习内容
小学二年级(水平一)《跳跃》。
2.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有:知道“青蛙跳”的动作要领;学会双脚连续向前跳的动作,做到前脚掌用力蹬地,动作连贯、协调;能积极参与,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3.教学设计
让每个学生在故事中扮演角色,在情境中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充分掌握“双脚跳”的动作方法,同时在锻炼身体、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4.片段介绍
组织:老师事先在地上画好两个大大的同心圆,老师站在圆心,学生成圆形站在外圆。情境设置,小游戏导入。
师问:同学们知道小青蛙是怎么跳的吗?
老师话音刚落,有同学一边“呱、呱”地叫着,一边在原地蹦跳,有的则手舞足蹈的一会儿跳起,一会儿四肢着地趴在地上,气氛非常活跃。
老师又问:如果遇到危险,青蛙还像你们这样跳,行吗?
这时有的学生站在原地一边摇头,一边不知所措的看着老师,有的说快跑。旁边的人马上反驳:“你是青蛙怎么跑啊!”
老师提醒,青蛙遇到危险,只有跳得又高又远来逃跑啊,只有跳到圆内才安全啊!
学生一起站在圆外,随着老师的口令,向内圆跳,再从内圆跳到外圆,如此反复,只有连得强壮、跳得远,才不怕危险。老师把学生带到事先准备好的场地,学生站成田径纵队。
5.做法
情境导入:今天天气很好,小青蛙想去河对岸玩一玩,可是河很宽,小青蛙怎么过河呢?
原来河面有很多美丽的荷叶,小青蛙借助荷叶就能跳到对岸去。老师示范小青蛙过河,从一片片荷叶上跳过起,安全到达对岸,跳得时候要注意做到双脚同时跳起来和同时轻落地的动作。就在老师示范讲解的时候,有个别男生已经抢着跳了起来,因为跳得太急,虽然跳得很好,但还是不小心掉下河,因为不想打乱课的秩序,我装着没看见。
让学生像老师这样试一试,同时提醒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能掉到河里,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指导学生四人一组同时过河,边提醒,不要求太快,一定要稳,同时设疑,如果不充分跳起会怎么样?(引出双脚同时跳起,大脚拇指最后离地的动作)。
组织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老师请做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演,进行评价。
集体练习。
三、分析及反思
本节课的教案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坚持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突出了一下几个特点:本课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利用场地布置创设情境,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创,充分感受自主与合作的乐趣;本课所设立的教学步骤,思路清晰,引导学生通过“看、试、练、说”等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的发展;利用场地布置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体现了“快乐体育的思想”。
第一、
十几减9对于现在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没教学之前要一个得数不是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还喜欢在老师面前大肆炫耀。那怎么样让这些个别学生在知道计算结果、已形成初步计算技能的同时,对计算过程感兴趣,对课堂教学本身感兴趣呢?这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重点。
第二、
操作环节的设计。要让学生了解计算过程,必定要展示其过程,那么操作的材料是选择传统的小棒还是其他?操作的形式是个别示范还是合作交流?
第三、
在既没有教学挂图又没有投影片的同时,怎样更好地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更主动地学?
那么别人是怎样来创设本节课的情境和设计新知的探究部分的呢?我翻阅了一些资料,现部分摘抄如下:
案例一:教学情景的创设部分
1、(出示宠物皮卡丘)你认识它吗?你们喜不喜欢皮卡丘?今天皮卡丘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和我们一起学习,下面皮卡丘请我们同桌的小朋友先来做个凑10的拍手游戏。
2、拍手游戏:10的组成。(同桌边说边对拍)
(1)
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两数凑数不马虎。
(2)“十的组成”对口令游戏。(略)
3、复习十几的组成。
同学们干的真棒。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抢答得快,
17可以分成10和几?
12可以分成10和几?
15可以分成10和几?
4、创设情境。
皮卡丘夸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它决定带大家一起去参加新年游园会。大家快来看看,游园会上有什么好玩的?
反思:
教师一开始就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拍手游戏、抢答竞赛,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更熟练地掌握和巩固十和十几数的组成,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生探索新知,在知识和心理上做了积极的准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是很有兴趣,那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地建构吗?
案例二:引导交流,探究新知部分。
1、(出示主题图引入,提出数学问题,列式12-9)
师:你们的桌上已经有你们解决问题需要的用具,现在你们就可以用你们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你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1)
数一数
一个一个的数1、2、3……、9,拿走9个,1、2、3,剩下3个风车。
(2)
摆一摆
①
把12根小棒分成2份,一份摆10根,一份摆2根。先从10根里面拿走9根,剩下的1根和2根合起来就是3根,所以12-9=3。
②
把12根小棒分成两份,一份摆10根,一份摆2根。先把2根拿走,再从10里面拿走7根,剩下的就是3根。所以12-9=3。
③
想加法算减法
以为9+3=12,所以12-9=3。
……
反思:
这是一节全国性的公开课,这位教师的教学素质是我所不能比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探索的过程,学生通过独立的计算尝试,不断地发现与别人有所不同的算法,再通过交流,使头脑中那些初步的计算思路得以清晰、明确起来,或者在倾听同学的陈述中获得启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而我的学生能吗?他们能主动探索,能把自己的发现同别人、一起分享吗?
在上述两篇教例的启示下,我开始设计了《十几减9》,其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情境,提问题
课前在讲台上放上13瓶墨水(10瓶的一盒和零散的3瓶)
师:刚才下课前,小朋友围着这个盒子非常好奇,纷纷问我,这盒子里是什么呀?现在你知道是什么呀?
生:是墨水
师:(故作惊讶状)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盒子外面写着“高级碳素墨水“
师:太厉害了,那你猜猜里面有几瓶墨水呢?
生:10瓶。
师:又怎么知道的?
生:外面不是写着“10瓶装”嘛。
师: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老师准备拿走9瓶(板书:拿走9瓶),你想老师会怎样来考你们呢?
生:我知道老师要问我们的是:还剩几瓶墨水?
师:跟老师想到一块儿去了,那还剩下几瓶墨水呢?(板书:还剩几瓶?)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生:13-9=4
师:这个“4”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4”表示剩下的瓶数。
师:(演示:指着外面的3瓶)要拿走9瓶不够,怎么办?你能帮助李老师吗?(故作为难状)
生:从盒子里拿呀
二、引导交流,探求新知。
师:你们能用自己手中的学具代替墨水瓶试着拿一拿。(学生独立操作)
师:把你的拿法能展示给这么多小朋友看吗?
(生上台操作)
生1:我先从外面拿走3瓶,不够,再从里面拿6瓶,盒子里还剩下4瓶。(板书:9-3=6,10-6=4)
生2:我与他的拿法不一样,我直接从盒子里拿走9瓶,在把剩下的1瓶与外面的3瓶合起来是4瓶。(板书:10-9=1,1=3=4)
师:我9瓶墨水拿不过,怎么办?
生:用一只塑料袋装呀
师:可我今天没带。
生:老师我知道了,你只要取出一瓶,连盒子一起带走不就得了。
师:(教师学着示范)这个注意不错。
生:老师我不拿,也能算。
师:你有这么大本事,那是怎么算的呢?
生:我是想加法的,我们不是学过4+9=13,那13-9=4(板书:想加法 算减法)
师:很不错。你们太了不起了,想了这么多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算起来最快?(生答略)
转贴于 三,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计算方法
师:你们喜欢游园活动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书中的小朋友去参加游园活动吧,请把书本翻到第10页,看小朋友们玩的多开心呀,他们在干什么呀?
生1:他们有的在套圈,有的在买气球。
生2:还有,他们有的在猜字谜,有的在买风车。
师:玩着玩着他们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帮助他们吗?(愿意)看看谁遇到困难了?
生:套圈的和买气球的
师:我们去看看卖气球的阿姨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有12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
师:能列式解决吗
生:12-9=3
师:“3”表示什么意思呀?
生:“3”表示剩下的气球
师:那“3”是怎样得到的?
生1:我是从图中数出来的
师:对,这也是一种方法
生2:10-9=1,1=2=3
生3:我是想加法的,因为3+9=12,所以12-9=3
……
师:那套圈的小朋友碰到什么问题了?
生:我投了14个圈,套中了9个。有几个没套中?
师:你会帮助他解决吗?
生:14-9=3
师:你又是怎么算出来的?
……
师:观察板书:13-9=4 15-9=6 14-9=5
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它们的减数都是9
生2:我还知道被减数都是十几
师:对,这些算式都是十几减9(板书:十几减9),十几减9这样的算式还有吗?
生:有
师:你还知道哪些算式呢?
生1:11-9 12-9 16-9 17-9 18-9 19-9 20-9(学生回答,教师有意的随意板书:11-9 12-9 16-9 17-9 18-9 19-9 20-9)
生2:20-9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呢?
生:因为老师的要求是“十几减9”,被减数必须是十几,不能是20。
师:你觉得有道理吗,我能否擦掉?(学生点头,教师擦掉20-9)
师:现在没有了图画,也不能摆小棒,你能算这些题吗?(学生点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道题算一算。
(学生自己算)
师: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算的很快,你能算得快的秘密告诉大家吗?
生1:我算的是18-9,先算10-9=1,再算1=8=9
生2:我算的是11-9,我是想加法算的,因为2+9=11,所以11-9=2
……
师:(指着板书)对于老师的板书,你有什么意见吗?(学生摇头)老师却对自己的板书有意见。
生:老师我也有意见(很多学生纷纷在下面说)
师:说说看
生:老师你的板书太乱了。
师:那你说应该怎么办呢?
生:应该按顺序排。
师:你们能帮助李老师吗?动笔把算式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学生在自己本子上写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
生1:我是这样排的11-9=2 12-9=3 13-9=4 14-9=5 15-9=6 16-9=7 17-9=8 18-9=9。(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生2:老师我还有,我是这样排的18-9=9 17-9=8 16-9=7 15-9=6 14-9=5 13-9=4 12-9=3 11-9=2
师:我发现在这些算式里有一个算式很特别,你们发现了吗?(学生齐说,他们也发现了)那么你们说是哪一道呢?
生:我找的是19-9
师:能说说原因吗?
生!:因为这里有2个9,而其他算式没有。
生2:我也认为是19-9,因为只有19-9得数是10,是2位数,其他的得数都是只有1 位数。
师:你们跟老师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理由不一样,(指着板书)只有19-9,个位9-9够减了,而其他算式不够减,都要向十位去借。(学生观察板书,也非常赞同)
师:小鸟们看见我们小朋友学得这么好,也想请我们帮帮忙,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你们愿意吗?
生(齐):愿意。(学生打开书,完成第13页第3题)
生:老师,这里有一只鸟找不到家。
师:是哪一只小鸟呢?
生:是12-9的小鸟
师:你们认为它应该找几号家呢?
生:3号。
四、课堂小结
师:马上要下课了,这节课你最开心的是什么?
生1:我最开心的是会算了使几减9的算式。
生2:能帮助别人,是我最开心的。
师:是呀,能掌握数学知识我们应该开心,我们更高兴的是能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老师相信,随着我们知识的增加,我们能帮助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
教后反思:
1、注重关注学生思维的动态发展。
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不是一节、两节课所能达成的,而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设计的目的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而更想关注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探求的过程,更想培养学生对数学、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如在本节课情境的创设部分,我在课前有意识地把13瓶墨水(一盒加3瓶)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在课前不自觉地产生好奇: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呀?用来干什么呀?然后上课一开始我就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从外包装“10瓶装墨水”中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猜测、观察能力,并且也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如当板书出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后,提问:老师发现这里有一个算式很特殊,你发现了是哪道吗?
2、对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再思考。
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新知思维程序和方法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现。但是,本节课学生的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中学生把注意力观注在”动”中,忘记了”思”,反而不利学生思维的开拓。那课堂中如何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才最有效?都是我今后应该值得思索的。
【关键词】开放教育;小学教育;教学能力
一、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现状
(一)学生现状
开放教育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初始学历为中专或高中,数学学习起点低,数学知识不扎实.而数学抽象性强,很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工作关联不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数学困难.也有一部分学员来自县级以下或农村小学、幼儿园的在职教师,虽有教学经历,但作为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还远远不够,他们通过开放教育,希望能更加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能切实解决教改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课程设置现状
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而小学教育专业是个综合性、实践性强的专业,无数研究表明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与反思.数学类课程一般具有理论性强、抽象不易理解,目前开放教育数学课程的教学基本是理论学习,重视科学数学知识,对小学的教学实践工作和小学生的发展缺乏整体了解,教学中很少针对所学内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割舍开,没有很好的培养的学生的数学教学知识.
(三)教育实习现状
受学校条件,地理环境,生源等因素影响,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科的实习工作重视不够,在数学教育实习这一块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度不高,甚至缺失,来自县级以下农村小学的教师学员能够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但来自高中或中专毕业的未工作的学员实习时间不够,且学生实习时缺乏有效的指导,师资不够,和中小学交流不够.
二、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需要各方面综合作用,本文只在影响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科培养重要的四方面———“课程设置方面”“面授课理论学习方面”“教育见习实践方面”“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探讨,力求改善小学教育专科学生培养现状,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一)课程设置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基础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数学基础都普遍较差的开放教育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就显而易见,而目前这些课程与学员的本职工作没有关联,又再一次影响了他们学习课程的兴趣,因此,课程设置变革就十分必要,应开设一些与小学教学联系紧密的课程,如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课程,减少难度较大的数学专业理论课,加入一些与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方面相关的课程,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因此,还应加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工具的技能培养课程.我们的课程设置,应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实现与课程相关的多媒体作,进行电子演示,成绩计算等等.比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OFFICE办公软件时,可以练习用Word公式编辑器完成数学作业的书写,用PPT试着制作数学课件;让学生学会一些必要的专业软件,如,用Mathematica作图,求逆矩阵、导数,求不定积分、定积分,既有助于学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图书室、网上教学资源、信息中心等资源,建立小学教材库、试卷库、课程标准库、练习册库等资源,以解决学员与小学教育脱节、无法进行针对性训练的状况.
(二)面授课(教学方式)
远程教育的很大困境之一是学习的即时反馈,学习有效性难以保证.但学习不仅仅是听课做作业,更多需要跟教师互动、跟同学交流,收获各种有针对性的即时反馈.比如,学习高等数学时,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学习理解不同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但对于高等数学研究的是不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深刻本质,学生就很难领会到,例如,线性代数中的向量的相关性问题,仅靠网上学习是不够的,必须进行面授培训让学生知道什么叫不全为零,如何找出需要的向量,通过教师的举一反三和让学生不断练习,师生面对面交流,获得即使反馈,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当然面授课上,让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等理论性强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很有帮助,但这些课与小学教学视乎有些脱节,因此,可以聘请优秀的小学一线教师,讲授一些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具体案例,在具体案例中培养师范生的数学教学能力,学生通过向一线教师交流学习,还能学到如何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提升自身讲课风格方面的能力.面授课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案例、模拟案例等方式去更有效的教学.在讨论案例时,可以通过“给出案例”“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全班讨论”“集体总结”等五个环节,使学生能够对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较清晰的认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有进一步的了解,对抽象的数学教育教学理论有较深刻的理解;在模拟案例时,教师可以利用“微格教学”将学生对某一课时(或片断)内容的教学设计与施教过程录制下来,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反思,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怎样将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中.这样通过面授课的讲授辅导、讨论学习、案例分享、情境体验等方式让师生间实现知识上的撞击和交融,让知识入脑、入心.让数学面授课不再是满堂灌,增加其趣味性、实用性,让学生乐于学,主动学,并用所学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又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
(三)教育见习实践方面
美国学者舒尔曼(L.S.Shulman)认为教师需要一种在真实教学中使用的、有别于纯粹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的知识,他称之为学科教学知识(PCK).具体到数学学科,可以把它称为“数学教学知识”或者是“数学教育知识”,从而有别于作为科学的数学专业知识.而现实案例中有著名数学家不能教好数学课,可见有丰富的科学数学知识不一定有好的数学教学知识.传统的师范课程在数学的科学知识这一块做得很好,但数学教学知识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目前的大学也显然不具备长期提供真实教学情境的条件,教学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反思,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也不是固化不变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有较渊博的学科知识,还要对小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兴趣等足够了解,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际教学中才能获得.对于高中或中专毕业的学员,学校可以充分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内注重学生五课能力的培养,即备课、说课、上课、讲课、评议课,这为学生以后能够顺利度过教师专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做好必要的准备.另外还应定期时常开展“三字一话”、微格教学、说课、微课设计比赛等各种提高教育实践水平的活动.课外注重教育实习,因为它是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从教技能的重要环节.对于已经工作在教师岗位的学员,他们有一些教学经验,但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还有待提高,这时名师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同行专家的指导下,学员通过“示例—模仿”,并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迅速学习如何教好小学数学.通过及时反馈,让“数学教育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在思维的碰撞中,理性分享,共同提升.
三、教师队伍建设
理想的开放教育教师应该具有如下角色:知识内容的提供者;学习行为的指导者、优化者和促进者;在线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学习成果的评价者和学习情况的诊断者;学习内容(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远程教育的研究者和践行者.开放教育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师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走出传统师范教育,体现开放教育特点及特殊性的根本保证.
(一)优化教师结构
根据教育类专业建设需要,在师资建设中,应通过培养建立一批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师,并合理配置、根据需要调整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培养工作,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二)教师角色定位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开放教育教师,我们从事的是教育专业技术工作,我们教授的也是从事教育专业技术的后备军,为更好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应深入小学教学实际,努力提升自身教育理念与小学教学实践的结合度.其次应努力拓展师生沟通渠道,开放教育环境的开放性,要求教师需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工具与手段,保持与学员的沟通与交流,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最后需要有意识主动引导小学教育专业学员将实践教学中的各种困境与教师、同学交流,获得即时反馈,让学生学会从先进教育理念的高度分析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三)校校联盟,提升教师队伍
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开放教育教育类专业仍然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知识,而用人市场更看重人才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和实际业务技能.因此,应建立与中小学之间的协同机制,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的、稳定的联盟性质的合作体,聘任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担任兼职教师,经常性邀请中小学教学名师给学员现身说法,传授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可模仿、可复制、可检验、可操作等诸多优越品质的教育知识.
四、结论
国家开放大学发展至今已为越来越多小学教育专业学员提供了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平台,但国家开放大学还在不断完善,革新中,以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员的学习还是开放教育的教师,均有很长的一段逐步提升和适应的过程,这需要学员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才会逐步把开放教育的小学教育专业办成开放教育,对中小学实践教学提升和改革提供原助力.本研究仅从小学教育专科学生数学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实践性策略,对于国家开放大学的院校教育环境及教育技术手段提升的问题缺乏进一步研究,这将成为未来的研究路径.
【参考文献】
[1]朱新均.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J].继续教育,2009(3):13-18.
[2]齐振彪,刘艳桃,华婷.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顺德成人教育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5-57.
[3]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课题组,张巧玲.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个性化模式的实践探索[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5.
[4]兰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及反思[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5]陈灿.从传统走向现代: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6]成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
[7]刘仁坤.远程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8]全,林克松.宽与活: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1):74-79.
[9]侯红璆.小学教育专业理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J].大理学院学报,2009(4):90-92.
[10]王智秋.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构想与举措[J].教师发展,2010(5):68-71.
近年来,由于教育科研政策的推动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得到较好激发,中小学教育科研已从“精英化”“以骨干为主”逐渐向“群众性”“普及性”转变。教育科研也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小学教师通过“申报教育科研课题”“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组织或参与专题研讨”“提炼和发表成果”“转化和应用成果”等形式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科研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主要指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选取某一特定的教育教学问题或研究主题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活动,并形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产出、成熟和价值体现一般需要经过“研究与实践”“提炼与表述”和“转化与应用”等三个主要阶段。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阶段显得无从下手、力不从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科研成果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因此,本文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现象、特点以及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水平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有所启发。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主要特点
一是教育科研成果过程性资料丰富。教育科研成果过程性资料主要指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过程性、阶段性的资料。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性资料是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获得的事实依据、重要源泉和有力支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性资料主要包括文献分析类、问卷调查类、观察类、访谈类、研究对象案例类、活动记录类等,也包括与研究和实践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学生成绩、学生成长档案等方面的资料。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普遍比较注重保存和整理过程性的资料。
二是教育科研成果表达形式多样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可分为文本性成果、制度性成果、成长性(或实践性)成果和技术性成果四大类。文本性成果主要指论文、著作、课程资源、研究报告、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方面的成果;制度性成果主要指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学科组管理、班级管理、科研管理以及研究共同体等方面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机制形成的成果;成长性(或实践性)成果主要指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成果;技术性成果主要指教育教学软件、电子资源库、音像产品以及专利技术等。由于教师科研水平评价的需要以及扩大研究成果影响力的需要,中小学教师逐步提高了成果公开发表的意识,在形成教育科研文本性成果尤其是科研论文、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成果后,一般会积极争取在报刊、文集上公开发表。
三是教育科研成果个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小学教师形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大多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反思和升华,并主要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解决实践问题、探索教学策略、建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案等方面形成教育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既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也与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能力密切相关,教育科研成果具有较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探索、教育科研成果申报、成果公开发表等方面都需要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提炼与表述。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是指对教育科研过程中的零散的、个别的、复杂的研究素材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以获取具有一般性或特殊性的规律和结论。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是指对教育科研过程中获得的规律和结论用恰当的载体和方式进行有效呈现,以便交流和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有不少在实践中被认为是好的教育理念、工作经验、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成果却因为提炼与表述得不够科学、规范、准确、新颖,而在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活动中落选,这是甚为遗憾的。目前,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主要问题如下:
1.过程性研究资料归纳分析不到位
中小学教师在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中“不到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研究主线的引领,没有围绕“研究问题以及推动问题的解决”这一条主线来对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致归纳分析不能紧扣主题,较为零散和杂乱。另一方面是在众多研究过程性素材中,教师缺乏对研究素材价值性和相关性的正确判断,也缺乏对研究素材的取舍能力。个别教师在整理研究素材时,容易把其他与研究问题价值性和相关性较低或离主题较远的素材也纳入分析范围,从而使得出的研究成果及结论与主题不对应。
2.成果及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性欠缺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性欠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行为中依托的理论理念、方法技术在研究成果及结论的分析过程中找不到相关踪迹,其研究成果及结论的获得过程缺乏合理性的过渡分析和说明。二是部分研究成果及结论在用图形或表格呈现时,各组成要素及其诠释缺乏逻辑性。部分教师比较喜欢用程序图、框架图、关系图等形式来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指标体系等方面的成果进行简化,但这些图表往往经不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推敲和分析。三是研究报告类的成果中“问题———理论———概念———目标———内容———思路———方法——过程—结论—成果”之间的对应性和一致性不明显,个别教师容易在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偏离原有研究问题。
3.成果及结论缺乏关键性事实资料的支撑
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要有充足的事实及数据资料来支撑。这一要求也是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奖评选和鉴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得出的结论大多数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不重视提供事实性资料及相关数据予以支撑。有的教师在问卷调查中只提供简单的数量统计数据而没有深入分析;有的教师在验证学生得到认知发展时只提供学生成绩的变化表,这显然是不够的;有的教师为迎合研究成果和结论的获得及其正确性,擅自修改、杜撰相关研究数据,这也应引起重视。
4.成果表述形式的规范性不够
中小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权威专家的肯定和认可,也希望自己的科研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成果能在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但很多教师未必都能如愿。其中,成果表达形式的不规范是主要原因之一。科研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都有自身的写作规范,但个别教师不重视,不遵守相关要求,随意改变文本结构以及表述的顺序和形式,追求个性,这也就难以获得报刊编辑部教师的关注。其他如参考文献各要素及信息不齐全,引用他人观点成果不注释、行文结构排版不合理等问题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类成果中仍较为常见。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能力的对策
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对推动学校创新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是评价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能力也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及其影响力。目前,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能力已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发展中需要重点破解的瓶颈问题。因此,无论是作为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中小学校还是中小学教师个体,都应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而要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也需要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中小学校以及中小学教师个体的共同努力。
1.教育科研主管部门方面
(1)开展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专题培训。近年来,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已着手开展教育科研系列培训,较好地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和实践水平。其中,在培训课程中也安排了“教育科研学术规范”“教育科研成果表达”“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等专题培训。但这些专题培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一般性的、常规性的知识介绍偏多,实际操作能力指导类培训偏少;二是涉及教育科研领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本表达能力等专题较少,很少能深入具体案例进行细致的指导,以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整体提高较为缓慢,效果不明显。因此,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重点设计和开发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理论类和实践类专题培训课程,并以实践指导类为主,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实际能力。
(2)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指导效果。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在建立教育科研成果发掘、培育、指导、转化、推广和应用系列工作机制时,要把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专题指导作为工作要求之一,并强化实际指导效果。由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牵头的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活动主要以教学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课题研究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以及科研论文和著作类成果提炼指导为主要形式,主要以跟踪辅导式实践指导为主。
(3)构建教育科研成果交流学习平台。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建立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和评审规范,并在教育科研专题网站中建立教育科研成果推介栏目,及时推广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也为教师之间在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方面相互学习、借鉴和参考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2.中小学校方面
(1)及时为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专题指导活动提供支持。中小学校要制定相应制度或办法,支持教师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与同行及教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指导关系。同时,学校主管领导要及时发现教师产出教育科研成果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多渠道寻求专业力量的指导。
(2)建立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分享研讨平台。学校主管部门要在学校层面、学科层面、年级组层面、课题组建立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研讨平台,让教师在相互交流、学习和研讨中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也有助于发现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中的不足,及时修改完善。
3.中小学教师方面
(1)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对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把成果的“提炼与表述”作为对研究问题的二次研究,深化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在实践检验中反思不足,以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及结论。
(2)加强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成果各种文本表达形式如科研论文、著作、课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的主要结构和具体要求;并重点结合教育科研领域学习综合分析方法、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写作方法与技巧等。
(3)遵守教育科研规律和学术规范。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中要尊重研究素材,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如借鉴或引用他人观点和成果的需要注明。
(4)围绕研究主线分析研究素材。要以研究主题及相关问题为核心,明确提炼与表述的目标和形式,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策略———解决问题的效果”对研究素材进行归纳分析,甄别研究素材,舍去价值性和相关性较低的素材。
(5)为研究结论和成果提供充分的事实及数据支持。中小学教师在形成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时,要深入思考成果及结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价值性,争取提供多方面的事实性资料和数据予以支撑。
(6)规范表达科研成果和研究结论。中小学教师在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和研究结论的全过程,都要用心思考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的主要名称、各主要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在规范表达的基础上,也要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制约因素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制约农村小学师资水平提高、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薄弱是影响农村小学教育迅速发展与提高和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作为一种基于教师自身教学行为与实践意义上的实效性研究,农村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教育教学实际服务。不断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的其有效性,明确路径,可有效发挥农村小学现在资源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提高专业水平,使农村小学在其他教育资源一时无法得到较大补充的情况下得以快速发展,缩小与城市小学的差距,对于促进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有效性提升的制约因素
1.认识不到位,科研认知存在误区
据了解和调查,大多农村小学教师虽有科研意识但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对于进行科研活动的态度和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搞科研是一大负担,农村办学条件条差,小学教师没有必要搞科研,搞科研也只是为了职称评聘。也有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知识或费力研究新成果,没有看到教育科研在教育发展中到底起什么作用,不能自觉探索和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经验,使科研不能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教学工作繁重,时间精力不够
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工作量大,任务重,每人每星期都有十几节课,甚至一个教师要兼几门课或包班。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等,工作压力大,很难再有精力搞科研。个别教师不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要参加大田劳动,无暇顾及教育科研。同时,农村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认为搞科研非常困难,自认为理论水平低,不具备搞科研的条件,搞科研不知如何入手,担心花了力气也摘不出名堂,没有能力进行教育科研,教师科研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低大大影响了搞好教育科研活动的有效性。
3.缺乏教育科研相关理论知识
农村小学教师普遍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系统的先进的教育理论。由于种种原因获取新信息渠道狭窄,资料相对匮乏,接受新的教育信息机会有限,致使教育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方法欠缺,想搞科研但不知从何入手,不能规范地、科学地进行教育科研,不能正确选择适合本单位和自己实际的教科研专题。
4.科研水平低,教科研制度有待完善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农村小学教师,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进行教育研究极为有利,但农村小学教师绝大多数的学历“达标”是通过在职进修实现的。据调查,80%以上农村小学教师未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不能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教育现象,缺乏撰写论文的基本知识。教育科研工作量大,连续性强,见效慢,而且研究成果往往与教师职评、工资奖金脱离。学校对教师评定,主要用及格率、升学率来衡量。这就使得教师去追求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常规教学效果而冷落教育科研。因此,亟需更为有效的外部政策和制度加以规范和引导。
三、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有效性提升的路径分析与探索
1.强化行为路径,更新科研观念
教学研究是对教师自己是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根本途径。要通过宣传和教育,要改变“研究将挤占教学时间”的观念,进一步更新科研理念,解放思想,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让教师明确认识到,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引导教师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增强教育科研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探索和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经验,强化行为路径,自觉走教育科研之路,使教育科研以更有效的方式开展。
2.创设条件路径,提高科研能力
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能有效地激励农村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先导”观念,结合农村小学教师工作考评内容中的有关条款,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要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逐步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排忧解难。
3.构建管理路径,建立激励机制
加强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领导,重视发挥评价的作用。要把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依据,对积极参与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奖励。由于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而不可避免的会有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农村小学教师相对处于教育研究的边缘地带,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激励的作用,促进广大农村教师不断排除各种干扰,保持旺盛的热情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以机制促教育科研。
4.发挥校本路径,提高科研能力
校本教研对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有效性作用明显。要立足于学校实际,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让教师充当主角,为教师展示才华搭建交流平台。通过校本教研去克服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理解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师素质的真正意义,促使教师更好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通过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去学习和探讨。
5.明确方法路径,提升科研实效
(1)教育叙事是农村小学教师教研有效性提升的基础路径
教育叙事,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自身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解释,它是一种提升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反思与改进专业生活,丰富实践知识的途径,叙事研究是在一种理性的参与之中对教育生活作出有意义的梳理与提炼,讲故事的过程更是一个有效性教研成果的表达过程,是农村小学教师教研有效性提升的基础路径。该路径要求教师要有理论总结的意识,带着问题意识,要善于把感性的经验变成理性的思考,通过理论总结,教师发现、检验并不断改变引导自己活动的理论,以促进自身深层的和有意义的改变。
(2)教学反思是农村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关键路径
教学反思以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反思对象,通过反思来剖析、矫正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认识。通过反思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的差异性、反思并制定再教设计方案,这也是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自己专业成长,获取有效性教研因子的重要路径。
(3)案例研究是农村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重要路径
案例研究是针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深度地思考,旨在剖析问题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它也是易于操作的,具有示范性和实效性等特点。案例来源于教学的实际生活中真实的问题,故而这种研究方式受到农村小学教师的青睐。通过案例研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科研实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