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声乐是歌声和音乐、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体,声乐学习者的文化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关系着音乐的有效表达。但是,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声乐学习者只学习唱歌技巧,觉得文化知识可有可无,敦不知,文化素养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素养与声乐学习息息相关,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对于一部声乐作品而言,主要包括歌词和曲调,只有词和曲的搭配协调统一,才能称作是优秀的声乐作品。例如:在古诗词中,旋律上会加入上滑音、下滑音等,用来配合古诗词中的韵律;填词的时候,表演者也要考虑到四声、押韵等等。因此,只有将文化素养与声乐学习进行紧密结合,清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取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二、提高文化艺术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一)文学知识的作用
歌曲是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的有机结合体,这些歌词以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学性强的诗词为主。如果歌者没有充分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对对声乐作品进行认真分析,就无法再运用声音正确表现作品的内涵,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不难看出,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文学知识对于提高声乐学习者的表演水平至关重要,文学知识功底不强,理解声乐作品就会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作品内容,还可以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声乐学习者需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提高个人素质,从而展示良好的艺术修养。
(二)时展的需求
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它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入了解,还是对社会发展探寻、研究、延续的进程。纵观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开始重视史学理论课程,并专注研究其对历史研究、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时展的进程中,人们的声乐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声乐而言,也会跟随历史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声乐的社会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并不断丰富自身,永不止息。从声乐的起源至今,声乐不但保持了传统特色,又在不断更新,才让自己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等等,这些都要求声乐学习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综合素质,才能切实地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哲学知识的作用
众所周知,哲学是一门富于智慧的学科,更是人们对万事万物的高度认识、概括和总结,由世界观和方法论组合而成。从另一种层面上讲,哲论还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属于人的存在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类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实际上,哲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陶冶声乐学习者的情操,丰富声乐学习者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正确地处理作品,开阔视野,并从中体会艺术的感染力,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表演的过程中刻画出音乐的形象。由于哲学与人生、生活息息相关,声乐学习者一定要有正确的理论思维方式,只有扩展了理论视野,不断进行探索,才能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为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提高声乐学习者的哲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三、声乐学习者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多读文学著作
为了更好地把握声乐学习技巧,声乐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大量阅读文学著作,包括古今中外,都要广泛阅读,并从中吸取宝贵的文学知识。只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才有利于提升声乐学习者的文化素养,使其在演唱中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形象地展现艺术作品的原有风格,真正把“美”传递给广大观众,以便收到良好的声乐表演效果。众所周知,中国歌曲基本上来源于古诗词,如果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不强,就无法全面理解歌词的意思,演唱时也无法表达诗词的真实意境。当然,外国作品也不例外,声乐学习者一定要充分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等,比如:演唱《主人听我说》的时候,声乐学习者必须清楚女主人公是一位奴婢,在求王子不要为了阴险公主而去冒险时,却隐藏了她对王子的爱意,如果表演者能够以这样的思路进行表演,就会成功地表达出作品的创作意图;反之,如果缺乏这些文学知识,表演中除了主人公的“劝说”,难以表达出“爱意”之情。一句话,多读文学著作是提高声乐学习者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多看人物传记
提高文化素养,声乐学习者需要多看人物传记,尤其是名人大师的人物传记,这样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比如:著名作曲家音乐家马可原本不是音乐专业,但是他却能创作出《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经典作品。如果阅读马可的传记,大家一定会发现大师的作品是如此之优美,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勤奋学习声乐知识,而有广泛阅读文化著作,其文学功底是不可低估的。具体地讲,马可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深入文化生活,了解时代背景,把个人的文学功底和音乐才能全部发挥出来了,其作品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真正达到了与公众共鸣的目的。当然,通过多看人物传记,声乐学习者可以从大师们的奋斗过程中感悟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学习者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声乐表演服务。
(三)多写心得体会
作为声乐学习者,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还得多写。比如:多做课堂笔记、读书笔记、课后感想,以及演出实践的心得体会,及时地总结学习结果。通过心得体会,不但有利于巩固平时已经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准确把握声乐技巧。不仅如此,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声乐学习者能够系统地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并始终跟踪声乐发展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声乐学习者还要及时地记录问题的根本原因,及时地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也就是说,声乐学习者通过心得体会,不断积累写作,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文化素养也将大大提升。
四、结语
1.1模式组成
合肥桂和农牧渔发展有限公司循环农业模式由3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是:农田生态系统、畜禽养殖和养鱼系统以及蚯蚓养殖系统。
1.1.1农田生态系统
桂和公司循环农业模式中种植业以水稻粮食作物为主,养牛场产生的牛粪在贮肥池中经过发酵作用后可作为粮食、蔬菜的肥料。如牛粪经蚯蚓作用后产生的蚯蚓粪用于公司的蔬菜种植,蔬菜种植面积33.3hm2,主要生产一些“反季节”蔬菜,年产量约在3000t,年产值可达600万元。蚯蚓粪作肥料种植蔬菜,增强了土壤的肥力,种出来的蔬菜不仅质量好也保障了食品的安全。
1.1.2畜禽养殖和养鱼系统
桂和公司畜禽养殖以养牛为主,养殖需要大量的饲料,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公司探索出一个“粗饲料为主,精饲料合理搭配”的饲养方法:养奶牛用75%的粗饲料、25%的精饲料;养肉牛用90%的粗饲料、10%的精饲料;粗饲料由50%的青贮玉米秸秆、50%的干稻草加工而成,精饲料由50%的玉米、10%麸皮、20%的豆粕、8%的菜籽粕、12%的棉籽粕及一些其他成分加工而成。该方法较好地利用了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养鱼的饲料以牛尿经沼气池处理的沼渣及沼液为主,通过发酵的沼液及沼渣能够满足养鱼塘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所需的营养,鱼的产量和质量亦得到提高,鱼饵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
1.1.3蚯蚓养殖系统
桂和公司现有存栏奶牛1700余头,年出栏肉牛7000余头。这些奶、肉牛每日排粪量相当可观,如果不适当处理,就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用牛粪养殖蚯蚓既能减轻畜禽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生产的蚯蚓粪可以作为肥效高的有机肥,养殖的蚯蚓可以出售,达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2效益分析
1.2.1生态效益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化养殖的高速发展,使畜禽养殖由过去的分散经营、饲养头数少、主要分布在农区转变为现在的集中经营、饲养头数多、分布在城市郊区或新城区。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粪便,如果不能合理地处理这类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会带来相应的污染。桂和公司将牛尿废水等经发酵池处理后,所得的沼渣用于鱼塘饲喂,这样减少了养殖过程中污水、废水的排放,降低了对养殖场周边坏境的危害,同时沼渣饲喂鱼能满足池塘生态系统内多层和多级分布的生物增殖所需的营养。此外,桂和公司用牛粪养殖蚯蚓,牛粪经蚯蚓处理后产生的蚯蚓粪是很好的肥料,改变了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降低了畜禽粪便臭味的产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益处。
1.2.2经济效益
桂和模式遵循“4R”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环境友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沼液投放到水中培水养鱼,基本上不用再投放别的饲料,667m2水面黄白鲢年产量平均可达500kg、创收4000多元,桂和拥有的33.3hm2水面每年便可创收200多万元。饲料的加工也可创造出可观的收益。每头牛每年平均需要粗饲料约13000kg,公司8000头牛每年需购买干稻草和青玉米秸秆约104000t。如果收购干稻草的价格按0.42元•kg-1,收购青玉米秸秆的价格按0.4元•kg-1,按照以上的配比,公司每年购买干稻草和青玉米秸秆的花费为4264万元。每头牛每年平均需要精饲料约17000t,其中玉米8500t、麦麸1700t、豆粕3400t、菜籽粕1360t、棉籽粕2040t。除去玉米不算,如果收购这些农产品下脚料的价格分别是麦麸2.1元•kg-1、豆粕4.7元•kg-1、菜籽粕3.4元•kg-1、棉籽粕3.8元•kg-1,公司每年购买这些农产品下脚料的花费为3192.6万元。这样每年公司通过收购农作物的秸秆和农产品下脚料,就为社会带来了7456.6万元的收益,还避免了因露天焚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2基于桂和生态养殖模式探究循环农业
合肥桂和农牧渔发展有限公司以“4R”理论为指导,以养殖奶、肉牛为重点,兼顾发展水产养殖、蚯蚓养殖和生态农业及食品深加工,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连成一体、相互衔接形成循环体系,蕴涵着循环农业的理论精髓和大量实践。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它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和可控制化原则(Regulating),运用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使农业资源、环境和经济有机融合,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和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在于产业发展理念、生产方式和产业模式3个方面。首先在产业发展理念上,循环农业注重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倡导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的控制;其次在生产方式上,循环农业摒弃了传统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加强资源的高效率利用,减少外部投入,降低污染排放量;最后在产业模式上,传统农业往往忽略了与相关产业的联系,局限于内部的小产业,循环农业则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物质循环产业体系,构成大产业系统。循环农业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念、产业链延生理念,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因此其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生和资源节约。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以及产业连接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协同作业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3循环农业模式
循环农业模式是在遵循“4R”原则的基础上,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指导理念,根据循环农业特征和目标并结合外部环境特征,对农业生产进行系统规划和统筹安排,达到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循环农业模式设计的目标
发展循环农业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中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变污染负效益为经济正效益,保护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推动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因此循环农业模式设计的目标主要有以下方面。
3.1.1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循环农业模式设计的重要目标是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充分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效益。循环农业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新方式,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解决了农业生产发展、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矛盾,实现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价值增值和生态环境优美,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3.1.2保护农业资源
循环农业模式设计从合理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角度出发,保护耕地、土壤和水等自然资源,选择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减少耕地的浪费,充分利用好每一块耕地;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危害。
3.1.3降低农业废弃物的排放
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两大类。合理利用农业废物,变废为宝,降低污染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否实现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针对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设计的循环农业模式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产品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还可以促进农业清洁生产,减轻环境处理负荷,全面消除废弃物的直接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较低的物能消耗,取得最佳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3.2循环农业模式分类原则
3.2.1生物立体共生原则
这一原则是根据各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组合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中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结构,更好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质营养元素,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主要模式包括立体种植类型、立体养殖类型和立体种养类型。
3.2.2产业链延生原则
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通过将加工业引入到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的循环链条中,从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根据生产结构的物质循环方式,可以分为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种养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种、养、加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和种、养、加、沼四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等。
3.2.3区域整体规划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运用生态规律将山、水、林、田进行全面规划,将工农商联合成一体,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此类模式是多元产业各层次的时空配置与整合而形成的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它除了具有更大尺度的生态功能外,还表现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整体规划的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分为:农林牧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农林渔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农牧渔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和林牧渔复合循环农业模式等。
3.3循环农业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
3.3.1种植-畜禽模式
种植-畜禽模式是最为常见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的组成与结构较为简单,生产者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蔬菜与经济作物等。畜牧业的养殖品种主要为猪和牛,畜牧业的饲料来源于剩余的粮食和作物秸秆。对于种植-畜禽模式来说,畜禽养殖从饲料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其中相当数量要消耗于畜禽代谢和储存在畜禽产品中,排泄的养分只占饲料中的一部分。另外,种植业中所获得的养分不能全部供给牧业,在物质循环上,农牧业对彼此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为了高产稳产要注意减少物质循环损耗,以增加模式内部物质流的有效数量,同时探索牧业以外的肥料来源和农业以外的饲料来源。
3.3.2种植-畜禽-沼气模式
该模式中农田作为生产者,种植的主要是水稻,畜牧业的品种主要为猪和牛。农田的秸秆一部分还田,一部分与畜禽粪便投入沼气池,通过微生物发酵;沼液沼渣用于肥田,沼气用作部分燃料。种植-畜禽-沼气模式减少了非生产性消耗,农作物秸秆一方面秸秆还田,同时作为饲料,通过畜牧业转化为畜产品和粪肥。畜牧业产生的废弃物下到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供生活燃料。该模式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导向,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降低了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污染。
3.3.3种植-畜禽-沼气-养鱼/蔬菜模式
与“种植-畜禽-沼气”模式相比而言,“种植-畜禽-沼气-养鱼/蔬菜”模式中种植业仍是以水稻为主,但是比重有所下降,而蔬菜的种植比重提高,同时发展了渔业生产。渔业除了为人类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外,还以塘泥肥沃农田,作物的非经济产量部分以及田间杂草、畜禽粪便经发酵作用后产生的沼液沼渣可用作鱼的饵料,使农业废弃物得到了较好的利用。水陆结合,农渔相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非生产损耗。
4小结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小学生活是新鲜的,而第一眼看到的班主任老师对他们而言就像妈妈一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而言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孩子们都是乐于听从的。根据这一特点,孩子入学的第一天,我就将“家庭”理念渗透给他们。那天的情景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我对孩子们笑笑,接着说,“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妈妈,来到学校,你们有个共同的妈妈,那就是徐老师!”听到这话,当时,孩子们就笑了,他们觉得这个老师亲切了,不那么紧张了。然后我又接着说,“你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想法,在家里可以跟妈妈讲,到学校来可以跟徐老师讲,因为徐老师就是你们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妈妈!”我又说:“徐老师是你们的妈妈,那你们是什么关系呢?”小朋友们想了想,小手举得老高,兴奋地说:“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我说:“对的!那兄弟姐妹之间应该怎么样相处呢?”孩子们有的说要互相帮助,有的说要友爱,有的说要谦让。接着,我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给孩子们听。虽然很多孩子都听过这个故事,但是大家都听得很认真。故事说完了,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当然了,这只是万里的第一步,孩子们都是家里的宝贝,要想真正做到互相谦让,成为一家人谈何容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的逐步渗透更加重要。
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明确努力方向,内化班级精神
1.我们的班级目标——做最好的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美好的,他们或许不会都是“学霸”,但每个人的发展也是不可限量的。因此,我对孩子们说:“我们无须跟他人过多比较,要做最好的自己!”认真勤奋,是我对孩子们的第一个要求。一年级的孩子,写字还很吃力,每次看到孩子认真写字,但是由于手部肌肉发育的问题,字或许不那么漂亮,我也会夸夸孩子,告诉他,你已经“做最好的自己”了,所以很棒!但是当我看到有孩子明明有能力做好,却有点马虎时,我也会问:“你做到‘最好的自己’了吗?”一年级时,“国庆诗歌比赛”,我们班孩子很认真,可是,有一个孩子,在舞台上出于好奇摸了一下话筒,最终我们班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总结活动情况时,我并没有对第四名的成绩提出质疑,而是问孩子们:“你们今天做到‘最好的自己’的请举手。”大多数孩子举起了小手,除了舞台上摸话筒的小熊同学。他站起来说:“今天我没有做到。”他很难过。我又拿出给孩子们的四句话,让大家一起读了第一句。孩子们很天真,很善良,没有责怪小熊。小熊也受到触动。二年级,又是“国庆诗歌比赛”,小熊在赛前就悄悄对我说:“老师,你放心,今天我要做到最好。”最终,我们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其实,这样的事情又何止一件呢?一年级时,运动会,我们班取得了第四名,到了二年级,我们一跃成为第一名。常规评比成绩更是明显,我们班拿到“流动红旗”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这都是“做最好的自己”给我们带来的好成绩!
2.设计班名、班徽、班级口号等。
班名结合学校“诚朴”的校风,我们选择了最不起眼的“绿叶”作为班名,旨在成为“一片美的叶子”,为“集体”这棵大树输送营养。“班徽”设计上也以绿叶围成一条小船,象征着起航;班级口号——“让他人因为我的存在”而快乐,强调“我为人人”的思想。
三、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由于学校迅速发展,加上兴建教学楼造成一幢教学楼暂时停用。我们11班的教室被安排在了东直三楼,一个脱离了年级,不起眼的地方。我们常常开玩笑说,我们处在一个被人忽略的角落里。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班级环境的布置,甚至要做到更好!
1.开动脑筋,变劣势为优势。
我们这间教室原本是美术教室,与一般的教室不同。首先,教室朝向不好,为东西朝向,夕晒很强;其次,教室的西面没有窗户,只有东面有两扇小窗户,而且位置很高,每次开关窗户需要老师站在小柜上才能够着。通风不好,早晨的阳光也晒不到。不要说孩子们了,家长们对这样的安排也有意见。怎样变“废”为“宝”呢?仔细观察之后,我找到了教室的优势。首先由于西面没窗户,东面窗户开得比较高,墙面刚好空出了很大的两块,这是别的教室没有的;其次,这间教室面积相对来说大一些,有更多施展的空间。于是,我就与广告公司联系,请他们根据面积和我的想法对教室进行了改造。
2.精心设计,让教室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在东面墙壁上,我贴上了一棵大树,大树上贴着孩子们的笑脸,名为“茁壮成长”,让每个走进班级的孩子,就像走进家里一样,也让每个家长能在教室里找到孩子的照片,感到温馨。大树的两边,“科学窗”“小小文学家”的板块,绿如翡翠,橘色如朝阳。这两块设计引领着孩子走上探索科学之路,激励孩子动笔写自己的所见所闻。看到自己的作品上了展板,孩子们该多么开心啊!西面的墙上“放飞梦想”的板块设计,让孩子们多了一个表达自己心愿的天地,多了一块给自己制定目标的园地。童言童心,多么动人!“常规评比细则”公示牌,规范了孩子的行为,时刻提醒大家。南面的墙上,绒板上“采蜜园”中,有值日班长的照片,有学校的各项制度;红色的KT板上,还张贴着孩子们各项评比的公示,水机旁的“小水吧”,下面那句“轻轻按,慢慢喝,先冷水,后热水。”电灯开关旁那句“天亮时我要休息”,也许会让你心中一动。每个孩子桌旁的小抹布,水龙头旁的香皂也许会让你产生这是一个家的感觉。不错,这正是我的目标——让每个孩子走进教室都像走进家一样,同时还要受到教育和启发。
四、结语
(一)正面影响
1)同化作用。
大学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学生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以寝室为单位的生活,大学生寝室有着强大的同化融合功能,学生在属于他们的小天地里,自由谈论,相互传递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这种相互的分享强化了个体的积极体验,也产生较好的情绪情感反应。寝室的成员大都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每个人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都有差别,都会相互影响,每个人都在身边寻找榜样,这样就会使个体不断的完善,这种影响是无形的,但是却无时不在。
2)激励良性竞争。
在大学的寝室中,不难发现一种现象,如果一个寝室干部多,这个寝室的风气就正,积极性就高,能力就强,学习成绩就好。这就是是寝室各成员之间相互激励的结果。换言之,一寝室若有某一成员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具有一定成绩,对寝室中其他成员就是个激励,他们就会有赶超、比较的心理产生,从而形成了寝室各成员互相竞争的倾向并朝良性方面发展。
3)提高交往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提交的《教育,财富蕴含其中》一文中指出,教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而寝室则是学会共同生活的最佳场所。高校寝室的局限性使得人际交往在寝室内不可避免。而寝室内各成员有不同的背景和个人行为习惯,所以沟通和交流也难免会出现障碍,障碍出现后却也因为同在一个屋檐下而缺少了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这对正处在敏感段的,尤其是第一次住校的,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的学生来讲,处理这一类人际交往问题的确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提高、磨练的机会。
(二)负面影响
1)不良同化作用。
在强调积极同化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由于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水准的下滑,善恶、是非观逐渐变得模糊了,寝室里非道德的、不良的言行也随之增多,这就形成了寝室成员之间的负面的同化作用。
2)攀比成风。
与良性竞争风相反,当竞争偏离正确方向就会导致攀比风。大学生寝室成员之间也常常会产生低水准的参照和攀比。如同寝室成员暗中比较谁吃得好、穿得阔气、用得高档等。这种攀比往往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学业荒废、寝室成员隔膜加深等问题,严重的导致心理畸形。
3)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融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寝室内成员而言是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室友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得到必要的鼓励和帮助,顺利渡过难关,促进个体成长、进步;而如果室友关系紧张,则可能会导致寝室成员间感情淡漠,容易引发焦虑和困扰。大学生在寝室内喜欢搞群体关系,对于一部分情感相投、家庭条件相当的则容易相处;而对不适合同类生活的,则会设法排挤。这种扭曲的人际关系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业。可见,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设法使寝室文化的正面影响发扬光大,并要积极采取措施对负面影响加以引导,促其向好的方向转化,最终使健康向上。
二、构建优秀寝室文化、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思考和建议
(一)构建相互包容的寝室文化氛围
学生人格的养成与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息息相关,在大学的校园里,寝室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环境,室友也是大学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寝室内成员之间的小摩擦和小矛盾也是在所难免的,而对于这些小摩擦的处理,不能仅仅的依靠老师和相关部门的调节,只有学生学会了互相理解、相互的包容,在寝室内营造出包容的氛围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最终实现寝室内成员的和谐相处。
(二)加强寝室软件管理
规章制度是寝室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能够有力的推动良好寝室文化的形成。要建立科学、可行的寝室管理制度,如寝室文明行为公约、卫生检查制度,作息制度,在日常的生活中严格执行,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学生的言行,保证正常、有序、健康的寝室生活秩序;同时,学生的党团建设要进寝室,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
(三)学生工作要深入寝室
学生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要定时深入到寝室,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切实关心每位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中不断变化的“热点”话题,及时发现寝室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真实感受高校寝室管理工作的“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尽早的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正确引导寝室内的舆论导向,使其向雅俗共赏方面健康发展,抵制不良思潮和文化糟粕的影响。
(四)积极开展寝室文化活动
一、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
克服思维的离散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化学复杂运动形式,抓住关键形成思维中心,以逐步达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在初中教学中,还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
二、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
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三、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
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四、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它反映了思维的锐敏程度和迅速程度。敏捷性应以正确性为前提,它是上述几种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思维定势缘故,思考问题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如,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就谈不上敏捷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配合增加足够数量的习题,以及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
如何搞好这方面的训练呢?我们总结以下几点:
(l)变化练习,深化双基;
(2)定时练习,训练速度;
(3)一题多解,训练思路;
(4)多题一解,掌握规律;
(5)设计新情景,培养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