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依法治国 法律思维 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26-01
一、依法治国与培养学生法律思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提出依法治国,指出依法治国不仅要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更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1]由“法制”走向“法治”,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以法来治理国家的应有之义,一方面需要具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和法治理论。这些是法律制定者和研究者的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这些就是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应有义务了。
深层次来看,弘扬法治精神以及建设法治文化的根本前提就是公民具有法律思维,具有规则意识。需要认识清楚的一个事实是,法律思维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的养成需要从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开始,到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甚至是一种终生教育。但是培养法律思维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学生阶段,其中以高等教育阶段尤为重要。高等教育之前,学生接触社会面较窄,具有基本的生活规则意识即可;但是在高等教育之后学生逐渐走入社会,接触形形的社会规则,只有培养其良好的法律思维才能保证其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能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现阶段学生法律思维的欠缺
对于高等教育之前的学生说法律,基本上只能是一个代名词,甚至是一个形而上的词。很难有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能够对法律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但是基本的规则,他们是熟悉的。这些基本的社会规则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法律规则。因为法律规则是最基本的道德规则,学生基本上都需要受到较强的德育,德育的过程其实也就是道德规则教育的过程,潜移默化的也就含有一定的法律思维的培养。
但是现阶段,我国学生的法律思维明显欠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不遵守规则。[2]不遵守校级校规,缺课逃课,考试作弊的大有人在;就遵守社会规则而言,乱闯红灯、随意插队等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以大欺小、打架斗殴、伤害抢劫等事件也时有发生。严重者更成为社会公共话题,曾经出现的一群初二女生在厕所故意伤害一名女生,造成其重伤;复旦大学黄洋投毒室友致其死亡;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让所有民众将视线聚焦到这样一群不遵守规则,不遵守法律的特殊人群身上。学生上述违反规则的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法律思维欠缺。
三、依法治国视域下培养学生法律思维
1.以依法治国带动法律思维培养。依法治国的提出,是树立以法律治理国家的基本治国方式。[3]这是树立全国民众对法律的尊重、信仰,在他们的心中建立法律的权威地位。这恰恰就是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良好契机。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当社会的民众皆以法律为尊,以法律来办事,诸事讲求法律,那么学生自小长成的过程中,家长的法律思维会影响孩子,老师的法律思维会影响学生,逐渐的学生的法律思维就得以建立。更为重要的是以媒体为传播手段,促进“依法治国”治国方式的宣传,通过大规模的媒体宣传:标语、横幅、栏目,将法律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如此也是一种树立法律思维的方式。
2.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分阶段、分年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法律思维培养。小学阶段,是启蒙阶段,主要以教导基本的社会规则为主。比如遵守交通规则、遵守校级校规等,这里面就包含了基本的法律思维。初高中阶段,主要以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树立青少年维权意识为培养方向。青少年阶段心理变化巨大,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煽动,同时也极有可能因为自身分辨能力薄弱违法犯罪。所以此阶段应以大量的法律启蒙课程和鲜活的事实案例,通过正反面典型给予学生直观的法律印象,知道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高等教育阶段,须严格的按照国家的课程设置要求,通过开设《思想品德与法律修养课程》提供学生基本的法律常识;开设法律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修;对于法学院学生,强化法律实训课的开设,让学生切实走进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直接地接触法律,了解法律,锻炼法律思维;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模拟法庭等法律活动,以活动的形式培养法律思维。
四、结语
依法治国的提出是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重要契机,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合作将更为有利于综合培养其法律思维。且法律思维的培养需分阶段、分年龄区别对待;培养过程中需善于利用法律实训、法律案例等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得见、触摸得到的事实来实际培养其法律思维。
参考文献:
[1]赵娜. 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J]. 人力资源管理,2015,09:149-150.
[关键词] 初中教学;政治课堂;法制意识;着力培养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程度是培养全面性人才的标准之一。法制意识的培养,不能随心随欲,同时也是不可一蹴而就的,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长久而系统性的任务。因此,学校进行政治课程教学时需要采取合理高效的方式,从而实现法制教育的稳定性开展。
一、培养中学生法制意识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处在青少年阶段,对外界的判断力以及自身的认知力还很薄弱,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各种消极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往往会失去自身的行为控制力,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当下,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益突出,不仅影响自身的成长发展,对家庭、社会、自己周围的人际网络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青少年受到法制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然而初中政治课程的设立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作为学生日常接触的学习科目之一,政治课程由此成为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融合法制思想的不二载体,广大青少年是其直接受益者。加强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法制教育,培养正确的是非观与法制观念,初中政治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挖掘课程资源
1.明确法律含义
在初中政治课中,教材内容不仅包括道德理论知识,还涵盖了一系列日常得以运用的法律条文,例如《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民法》《刑法》等。初中政治课首先从法律基础知识的介绍开始,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法律是什么,即:由国家制定的,并且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我国法律不是枷锁,而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让学生正确积极地认识法律。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通过这一点导入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对自己的公民身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具有强制性,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具有普遍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切实维系法律与学生的相关性
教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当着重介绍与学生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法律,例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使学生明确如何能够称之为犯罪行为以及违法行为,让学生明白与自己健康成长具有密切关系的法律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道什么是犯罪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前者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应当受到严格处罚;后者普遍概括为不履行法律规定或者超出法律禁止界限的行为。同时让学生知道违法必然受到制裁,即凡不履行法律规定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法律意识,为自己拉一根警戒线。
三、优化教学过程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政治课程一般较为严肃。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中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缩小学生与知识点之间的距离感,着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留下的弊病,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教学。例如在设计具体案例应对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启发,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动性并用以正确分析现实问题。其次可以选定一个法制主题进行主题班会、模拟法庭或者知识竞赛之类的活动组织。同样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调研等多项活动,从而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方式,将法律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加深印象。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在学生假期过程中双向入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活动,从源头断绝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2.探索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当实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运用多重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论传输与自我实践、合作学习与独立探究相结合,让学生自主进行合理科学的学习,提高学习效能。在学习之余,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有计划性插入情景教学,以游戏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提升学习的热情。学生自主寻找案例进行剖析再现,并大胆质疑,勇于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3.注重课程教学的层次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情况,做到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教学设计与练习布置,将法制意识彻底融入学生生活。首先应当注重不同性格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不同的学习能力水平,进行深入分析,设置不同的层次与不同形式的教学。中学阶段法律教育是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重点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与自身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应用,培养学生懂法知法守法的良好品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逐步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观念的熏陶并将其转化为己用。
4.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
初中学生大多处在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比较叛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除了以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之外,更应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在此年龄段内有不良行为或者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与帮扶,矫正不良思想,预防违法犯罪。学校及时对全体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并存档备案,尤其是留守儿童,对管教宽松者,切实了解其在学校与家庭的双重表现,对行为不良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家长建立一个长期通信的渠道,及时交流、解决。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后进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与关爱。
5.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化的发展,多媒体逐渐走进教育教学中,尤其对于政治、数学一类的严肃性科目,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将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案例展示出来。例如多数国家屡禁不止的,近些年来,由于青少年群体的是非能力较差,贩卖者逐渐将矛头转向这一群体,进行引诱。在讲解危害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多样化的案例供W生进行分析与警惕,搜索一些历史鸦片知识向学生进行展示。同时还可以将任务下发给学生,让其自主查找资料,给以鲜明的对比,让其充分认识到的危害性,自觉地抵制、拒绝。
在当今社会,由于法制观念培养教育的不及时,教育模式不完全,导致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从而使犯罪率大大增加,给家庭、个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初中政治学科的开设有效地为法律知识的普及提供了联系的平台,与青少年直接进行对接,将法制意识留在心中,更加珍惜现下的稳定美好的生活,为其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法律并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培养出能够适应法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初中政治课程的教育任重道远,必须依靠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努力,在提高学生自身法制观念的同时,也为国民素质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岑光庆.初中政治教学如何有效渗透法制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18.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方法
一、数学应用意识的正确理解
严世健教授说过,数学意识是人们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中,逐步形成的对数学的看法和见解。通常在生活实践方面、数学学科内部和数学文化方面表现出来。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反映了学生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时所体现出的类比推广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也能体现出学生是否善于思考,是否积极进取,是否敢于创新。
二、中职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现状和成因
1.数学教材的局限性。
中职数学教材的编写仍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在内容上较为平淡,没有生动的现实作为背景;在论证中又过于注重严格的逻辑推理,缺乏数学创造性的活动经验;在选题上过分侧重形式训练,对生活中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解决重视不够,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无用,对数学学习失去了积极主动性。
2.师生主观原因。
(1)教师原因
中职数学教师自身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和知识面狭窄的问题,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很大一部分数学教师并不了解本专业的背景知识,不能很好地把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不能恰当地把握“必需、够用”的度,因而不能真正做到数学为专业课服务,使得教学质量达不到期望目标。
(2)学生原因
学生对数学应用的感性认识严重缺乏,他们还没有学会将大脑中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当然,从对知识的掌握到灵活地运用本不是易事,我们的学生缺乏在这方面有意识的训练,但是也不能否认有些学生的态度也有问题,懒于动脑,只喜欢应付机械死板的题型,对应用题往往避之不及。
三、增强中职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
严士健教授认为:“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他能想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和想不到用数学的人,其解决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并不在于他到底解决了多少应用问题,而是他有了这种感受和这点经验,其意义就大了。”对于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来说,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让他们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讲概率时,我们可以加入免费抽奖的问题;在讲排列组合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抽检产品和分书等问题。总之,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让他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与数学有密切联系,让他们产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冲动,他们才会真正想要应用数学。
2.开展课堂实践,动手操作。
数学活动的教学才是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注重实践操作。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适当开展有意义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或简单的课题研究等,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的过程。经历从“现实”到“数学”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看到数学的作用,理解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函数图像时,可以让学生上机房在电脑上操作几何画板,直观地观察曲线的形成和变化,了解图像的变化与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性质。在学习指数函数时,还可以让学生折纸,发现纸张厚度和折叠次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操作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热情。
3.结合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原则,因此文化课的教学要结合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若能以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为数学教学的背景,效果更佳。将所学数学知识渗透到专业知识中,多讲、精讲与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例题中结合专业知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例如:在讲正弦型函数时,可以引入交流电问题。
我所教的高职语文是这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设置期限为一年。充分利用这一年的教学时间,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对于他们以后的实习、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一、利用课前讲析古诗,训练教学实践能力。
每次课前安排3名学生,按学号进行。每人自选一首古诗,提前自行收集资料备课,课上讲解,大家评课,指出优缺点。在训练中,学生学会了编写教案,设计问题,以及讲课的流程和模式等。这项活动旨在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因为面向全体,大家互相学习比较,缺点优点明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易于提高。
训练到后期,学生追求的目标越来越高,都很珍惜宝贵的锻炼机会,认真准备想在活动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同时给大家美的享受。
上课前学生先把所选的古诗写在黑板上,课堂上按正常的讲课程序进行。选的教学内容好,备课充分的学生讲解得相对好些。在讲课中,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选作教学内容的古诗不要太简单,否则没什么可讲的。有位学生选了首《锄禾》,结果由于过于简单,介绍完作者后就没什么可讲的,大家都懂,几分钟就下来很尴尬。由此我告诉学生,讲公开课不能选内容过于简单的课文。
同样是四句古诗,有的选《红豆》讲得就很充分有趣,解释生在南国的红豆,为什么红豆代表相思之情,劝君多采撷的丰富含义等,使课堂丰富有趣,我及时肯定这位学生讲课重点、难点突出的优点。在训练中学生逐步改进师生互动少、课堂时间安排拖沓、重点不突出、有口头禅、教态不自然等缺点,在教学程序安排、问题设置上,越来越趋于合理,有的学生加入配乐朗读、古诗歌曲等形式丰富课堂。经过训练,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实践能力。
我们所用的高职课本是校本教材,课本中有一些浅显的古诗和现代诗及选编的童话故事都可以作为训练学生教学能力的材料。对于高职语文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接受12年的语文教育,耳濡目染了解一些语文教学方法。如果还像高中那样只听教师讲解,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不能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让学生讲课,他们既感到新奇有趣,又提高实际教学能力。
课堂上,通过讲课实践及学生的自评互评,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有助于今后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讲课都或多或少地受中学语文教师的影响,风格各异,这若干个讲课的样本和模式,有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和效仿,对于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大有益处。
而且在讲课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这些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学生毕竟刚走上讲台,刚开始讲课漏洞百出,有的学生一言堂自己讲到完,没有问题设置,没有师生互动;有的学生课堂太拖沓,没必要的时间耽误得太多;有的学生泛泛地讲解、重点不突出等,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1.纠正缺点,提出改进的方法。学生在讲解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知识点的错误,这时教师要及时纠正。有一个学生讲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句中的“鄜”字,应该是读平声,讲解的同学读成了扬声,同学们给予及时的指正。这其实就是备课不充分,我借此告诉学生备课时一定要把知识点弄准确,把讲课底稿反复读几遍,免得讲课时把字音读错,教学语言不流畅。
有的学生讲授时,语言带有方言土语,比如把“这个句子、这句诗”说成“这块”等。我借此告诉学生,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规范,避免用语随便。
2.肯定优点,提倡大家借鉴效仿。有一名学生在讲李清照的《一剪梅》时,课前让大家唱了一遍这首词,唱后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种做法很好,我给予及时的肯定。
讲李白的《秋登宣城谢脁楼饯别校叔叔云》这首诗的学生在讲“去我去者昨日之事不可留”这句诗时,重点解释“者”字,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指人可以理解为“离开我的人,我也不挽留,扰乱我心的人,今天也不少”;指事可理解为“昨天的烦恼事已经过去,今天还有不少这样的事”。这样的理解透彻、新颖、风趣,可以肯定。
3.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在学习于丹的《千古明月》专题讲座时,文章涉及很多以前没学过的古诗,都是学生讲解的。有的学生在讲解时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不了,我就代替教者给予解答。
比如在讲唐朝徐宁的《忆扬州》时,学生对“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间易得愁”一句讲得不透彻,学生有疑问,这时我以回答者的身份解释问题。表面“泪”“愁”,但写得不是愁苦,而是写作者记忆中扬州少女无忧无虑笑脸迎人的可爱情态。
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中,有的学生不理解“三分、二分”的含意,讲者解释不明白。我进行了补充说明:“假如天下有三分的月光,因为月光钟情于扬州的人美景美,有二分的月光照在了扬州。”有的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都回答不上来,我帮他们解答。这样的课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不仅创造性地学习了课本,还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都觉得这样的课堂丰富有趣,受益匪浅。
新颁发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必须要以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为目的,不但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心理提点,教师应该具备总结经验,善于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在数学能力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
一、在估算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学的背景,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快、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引入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社切实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能够主动去学习,奠定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比如:“认识人民币”这个知识点靴子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购物游戏,售货员与消费者都由学生自己担任,消费者自己选择商品购买,并支付一定的人民币,然后售货员会找给他们的一定零钱,消费者自己辨别找回来的钱对不对。这种购物场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总会看见,很多小朋友在玩“过家家”的时候,也会自己模仿这样的场景,因此第一,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参与欲望。第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能够得到培养,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基于一定点拨,场景模拟结束后,教师结合情景总结计算结果,解释估算错误的学生哪里出现了错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又如:在进行“100以内加减法”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建一个教学情景:小明的妈妈去买生活用品、带了100元人民币,热水壶价格为27元人民币,水杯是6个24元人民币,那么估算这些生活用品一共需要多少钱,小明妈妈带的钱够吗?通过这个东媒体动画的播放,学生的兴趣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个时候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说够,有的学生说不够。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不同不同的估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估算方法,并且可以简单快速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在数的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十以内加减法可以利用一些道具进行,学生自己亲自去制作道具,这些道具为完成课堂任务为目的,这些道具的制作不能够太复杂,比如三角形、正方形以及圆形等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帮助,完成这些道具的制作,这样教师的工作任务量不但能够得到缓解,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十以内加减法”教学,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制作10个小木棒,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例题“1+5=?、2+4=?8-5=?”等,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道具,摆出这些题目的结果,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应用意识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数学应用题都源于生活,比如:工程问题、路程问题、植树问题以及过桥、过隧道的问题,如果单纯的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获得解决应用题的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生活实际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字内容,让学生亲自模拟种树、走路、过桥等,使逻辑性强,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化、简单化,这样学生对应用题理解会更加快速,数学应用意识会不断提升。
四、在图形面积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