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辅导心理的好方法

辅导心理的好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辅导心理的好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辅导心理的好方法

辅导心理的好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学习心理 英语教学

从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及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研究、探讨如何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成绩是广大英语教师和教育专家研究的角度和方向,他们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我认为有一点被大家疏忽了,那就是我们所做的都是建立在学生想学习、愿学习的基础上的。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或不确定,我们达到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因此,我认为要搞好英语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一、英语教学不能忽视学习心理的培养

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心理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学习目的等方面。这些方面都属于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属于思想的东西。思想不通,其他的就基本谈不起来。而中国家长,尤其是苏北农村家长,对英语学科还存在严重的误解,甚至他们自己上学时的“学好数理化,走遍满天下”的思想还在支配他们的意识,而他们的思想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部分学生英语越来越差可以说与他们的学习心理有重要的关系。

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有明显的特征。它属于语言学习,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非母语。因此它实用性差,无语言环境,学习价值体现不明显。除了中、高考必考外,绝大多数人看不到英语学习的实际价值。

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让学生弄清楚现代社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学英语,学英语对自己有何益处,自己的英语水平状况如何,然后再引导学生朝什么方向学、怎么学、如何学好,就水到渠成。

二、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形成

英语教师应注重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呢?

(一)家长“近视”思想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轰轰烈烈的农民工打工队伍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家长因羡慕别人打工能早赚钱而对孩子上学缺少热情,更希望孩子早日结束学业外出打工。再加上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工资赶不上农民工的工资。这些都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弃学,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的,又何谈学好英语呢?家长上学年代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满天下”思想,也使家长不重视学生英语学科的学习,当然学生就会受家长的影响而不重视英语。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是影响学生教育价值观的主要因素。

(二)学科的影响。

英语学科属于语言学习。自小就习惯汉语的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上总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尤其是这两种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无形中就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再加上他们认为英语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得较少,只是升学的一种需要,因此,一些学生不愿学英语,觉得学了也没用。

(三)教师的影响。

由于教育评价机制的作用,一些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学科认识、学习目的和价值的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缺乏实效性,直接机械,对学困生缺乏耐心和爱心,从而导致更多的学生怕英语学科,厌英语学科。这样教师为追求单纯的成绩会在教学上更机械直接,于是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些家长苏北农村目无远志,当然对孩子要求就不高。学生从小就没有理想,学习漫无目的,混天了日。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有一定理想,但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学习也漫无目的,对英语学习也就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需求。再加上英语的学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花上时间和精力还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又从一个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恐惧。

三、不嫌不弃,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一)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方向。

要实现成功,必须确立切实有效的人生目标。学生不知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要学,哪个学科都学不好,英语学科也不例外。因此,英语教师应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引导每个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让学生学习英语有方向、有奔头、有动力。

(二)认识学科的重要性,明确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的高科技,认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交往国际化的紧迫性,从而认识英语学科的重要性,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调查英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通过调查让学生知道,即使不为了中考、高考也要学点英语,英语像计算机、驾驶证等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项技能。通过学生自己的调查获得强烈英语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从“不想、不愿、不要学英语”转变为“要学英语,想学英语,愿学英语,乐学英语”。

(三)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确实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变过去的那种“怎么教”为“怎么学”,从学生的角度安排教学,使教学方式、方法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更具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会学英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克服对英语的畏难情绪。

(四)扶优补差,精心辅导

辅导心理的好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自卑心理 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老师,我最近觉得在高职读书没什么意思,我爸说得没错,一个大专生将来能有什么出息呢,我还不如退学去学门手艺,反正我也赚不了什么大钱,做不了什么大事……”

――来自陈某的短信

我院X级会计专业学生陈某,自小家庭生活拮据。因养虾亏损的父亲总把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在陈某身上,认为只有她念好书才能改变家里贫困的面貌。但自陈某高考失利后,父亲就经常冷言相对,每当她提及自己的理想,父亲就会用“你一个大专生能有什么出息”来回应她。每次听到父亲这样的反馈,陈某只能默不作声,心中的自卑感和内疚感愈加严重。

自陈某进入我院就读会计专业以来,她本想将大学作为人生的新起点,试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拾自信心,但是她发现越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就越害怕各项考试,尤其是马上迎来的会计从业考试。她担心万一考不过从业证,父亲就会愈发地打击她,周围的同学就会负面评价她。近来,她的身心状况越来越差,考试焦虑、睡眠障碍、自我否定等负面状态快要把她吞噬,快要击溃她心中残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于是,就有了开篇的那条短信。

二、工作思路

通过初步交流,我发现陈某的主要问题是因父亲的打击而引发的自卑心理,因外界评价而错误归因的问题。借助以往的工作经验,我决定通过“改变认知”、“改进评价”和“创设环境”三个途径克服陈某的自卑心理。

三、案例做法

1.面对面谈心,运用心理咨询技术。

谈心谈话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途径[1]。结合心理学专业背景,我在与陈某谈心谈话的过程中,运用倾听、共情等心理咨询技术引导陈某宣泄情绪,找到自卑感的来源;运用一些方法让陈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情感,例如接纳法、归因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谈心谈话后,我给陈某布置心理作业,如睡前练习腹式呼吸法缓解考前焦虑,每天记录睡眠日记克服睡眠障碍。

2.建立同辈联盟,帮助学生互助成长。

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效果显著的学校心理健康的新形式[2],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恰当地运用朋辈心理互助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情感、人际关系、学业发展等心理问题。在引导陈某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我邀请陈某身边的室友和朋友共同成立朋辈互助组,教会她们如何向陈某提供积极的信息反馈,给予正面的个人评价,旨在帮助陈某借用朋辈的信息正确认识自己,从他人的眼里看见最好的自己。

3.与家长沟通,切断自卑的问题根源。

高职院校的自卑心理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导致学生形成自卑心理的因素虽然因人而异,但相关的研究表明主要包括社会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家庭因素及学业压力等[3]。针对本案例中的陈某,家庭因素已经成为自卑心理的关键因素。为了促使陈某的身心健康得以持续且健康的发展,家长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导过程。在与其父亲的沟通中,我强调了家庭教育中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同时告诉家长有关期待效应的原理,使其明白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会影响她们对自己的定位。最终,陈某父亲承诺今后会学着用正向的语言评价陈某,会看见她的努力和点滴进步。

4.创设外部条件,助其重拾自信心。

改善外部环境是德育视野下提高高职生自信心的重要渠道[4]。创设改善自信心的外部环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高自尊,改进学生的自我评价。根据陈某的情况,我鼓励她参加班委竞选;提供办公室值班工作,促使陈某重获价值感和责任感;鼓励她报名参加各项技能比赛等。

四、案例效果

某晚,我收到了陈某的短信:“我为自己活着,每天都是最好的安排!今天我没有失眠,老师,晚安哦。”

我看到陈某正走在遇见最好自己的路上,现在的她不再失眠,不再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否定自己;她成为我们班级中率先考出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学生之一,成为学年成绩排名前10的学霸;她竞选副班成功,我看到了她台上的风采与自信。眼下的陈某活在当下,正在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自我、向上且向善的好青年。

五、案例反思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高职学生人数已占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而言,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度相对较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这一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案例是高职学生因外因而造成自卑的典型,在分析陈某自卑的内外因过程中,我尝试总结了若干适用于解决高职学生自卑问题的工作方法。

1.帮助学生正确归因,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在以往的教育中,家长、教师乃是整个社会总是以学习成绩定义学生。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因成绩失败而产生的负面评价,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以自暴自弃断送自己的前程,选择低头不语面对自己的成长,选择消极情绪折磨自己的身心健康。针对上述情况,辅导员应该帮助他们破除错误信念,促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摆正对自己的定位。

2.成立外部支持联盟,给予正向的信息反馈。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导致学生形成自卑心理的三个重要外因。为了促使每一个学生成为高自尊的个体,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自卑问题时,需要及时改善学生的外部环境,例如引导家长正确评价子女,指导周围学生人人都做自信的镜子,呼吁整个社会重视高职学生的价值和作用。

3.给每一个自卑的学生证明自己的机会。

为了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自卑限制,辅导员可以提供助班的工作,鼓励学生参与班委竞选,参加学校社团,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小成功与小喜悦中真正重建自信。

辅导员需要告诉学生:“你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最闪亮的星星,独一无二;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重要的使命去展现生命的精彩,散发生命的幽香。”

参考文献:

[1]黄金飞.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的实践与发展研究[J].文教资料,2014(11):106-107.

[2]李韦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互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辅导心理的好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寄宿学生;不良心理;干预措施

高中寄宿学生,刚入学面临的主要是适应性问题。自己要独立处理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一系列问题,有些可能是自己从没有遇到过的。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焦虑、失眠、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查找影响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住宿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探究干预其不良心理的措施。

下面就结合几个典型具体案例,阐述高中寄宿生不良心理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案例1:学生张某,高一,女生,16岁,家住农村。据了解,张某上初中是品学兼优、开朗活泼的孩子。中考发挥失常,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住校后,晚上经常失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和初中之前相比判若两人。班主任和父母为此都很着急。在班主任的劝说下,主动前来咨询。

究其原因:中考失利,对她造成的心理伤害还没有平复,她还没有走出没有考上重点的阴影;在新的学校中,对寄宿制生活和老师的教学方法都不适应。父母对孩子关爱少、交流少,缺少社会支持力。

案例2:学生王某,男生,17岁,家在城市。因为父母工作比较忙,让孩子住校。在寝室,因小事和同学发生矛盾,受到班主任批评。此后,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整天情绪低落,行为偏激,不关心班级事情,不喜欢学习。

通过细致耐心地和王某交流,了解到:父母工作忙,对孩子心理上关爱少,要求多。初中的时候,自己受到别的同学的欺侮,班主任老师处理不公正,他认为别人都不可信任。可以看出,家庭和学校的不适当教育,导致王某形成一些不合理、偏执的想法和观念,导致其产生不良情绪和偏激行为。

案例3:学生陈某,男生,16岁,独生子,家住农村。家中富裕,生活条件好,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有些娇惯。一次,就寝后,仍然玩手机,影响其他同学,受到宿管员和老师的批评。从此以后,我行我素,经常犯一些小的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上课不认真听讲,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失眠。

和陈某交谈,了解到他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寄宿生的学习生活,家中父母宠爱的角色还没有转变。对环境的不适应和自己一些错误的认识是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经过和相关寄宿学生的访谈、咨询,结合具体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其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自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能积极心态面对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遇到问题的办法,而是采取自我封闭、逃避的方式,促使不良心理的产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教师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用思想政治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对学生心理的二次伤害;学生缺少应有的心理健康知识,不能正确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

那么,如何对高中寄宿生的不良心理进行矫正和干预呢?

1.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和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给学生适合新环境的方法,及时转换角色,正确定位自己,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人。利用专业的心理健康量表,如SCL-90和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做好预防工作。

2.学校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也可以由经过专业心理辅导培训的班主任兼任)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干预。给学生在心理进行安抚、引导,让其倾诉、宣泄,促使其向健康的心理方向变化。

3.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班集体应开展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在实践中受到锻炼,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个性。

4.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平台,给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帮助。可以利用“微信”“校讯通”等软件把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联系在一起,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也可以给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话题。交流可以匿名进行,这样便于有学生或家长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效果会更好。

5.宿舍管理员和班主任对这些学生应多鼓励、多帮助,用期待效应,促使其健康成长。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用积极的语言给这些学生以鼓励,告诉学生,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优秀的一群人。只有学生有自信,内心充满阳光,才能驱散心理的阴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贾九红,刘玉娟.心理健康[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

[2]胡永萍,汪小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辅导心理的好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访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16-03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较快,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教师过多的干涉,不愿意听从父母、教师的意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叛逆心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因此,对中学生叛逆心理加以正确引导,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桂林市八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桂林市各中学中抽取桂林市大河初中、桂林市柘木中学、桂林十八中、灵川县潭下中学、临桂县宛田中学、桂林七中、桂林十四中和桂林职教中心校八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这八所学校各年级学生分别进行访谈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查阅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关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研究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已采取的对策。

2.访谈法

对八所学校共179名学生、131位家长、6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以座谈形式进行,在每所学校分别举行学生座谈、家长座谈和教师座谈。在进行学生和家长座谈时,要求所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回避,以保证座谈内容的开放性和真实性。

(三)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从叛逆心理存在与否、叛逆心理在各方面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策略等角度分别编制了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三份访谈提纲。其中,学生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教师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各包括8个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访谈结果

179名学生中,有136人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29人认为自己不存在叛逆心理,14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叛逆心理。

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谈道,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叛逆心理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表现出来:在言语上顶撞长辈;打架斗殴;谈恋爱;辱骂他人;厌学;逃课;离家出走;不听从任何意见和建议;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不想与人沟通,将所有的不满都闷在心里等。

学生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会产生叛逆心理,主要原因有: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只能思想趋于独立,生活无法独立;学习压力大,受到父母和教师的“压迫”;与父母、教师存在代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身边的人缺乏沟通;长辈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自己,很少得到鼓励;感觉自己被忽视,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自身贪玩,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谈到叛逆心理对青少年自身的影响时,学生们提到消极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情绪的波动,失眠、多梦等生理现象;产生厌学心理,旷课、逃学;学习成绩下降;沉迷于网络世界;早恋;影响人际关系;可能会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积极的影响包括:叛逆心理使青少年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自己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产生叛逆心理,学生们主要有以下调节方法:向朋友倾诉;写日记;运动发泄;到学校的心理宣泄室宣泄;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喊;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唱歌;逛街;吃东西;做数学难题;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说话,发呆,把自己关起来;喝酒;打人;通过早恋来调节等。

(二)家长访谈结果

在对131位家长进行访谈时了解到,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亲密的家长共52人,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紧张的家长共11人,认为自己跟孩子关系正常的共68人。认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叛逆现象的60人,没有的38人,不知道是否有叛逆现象的13人。

家长们自己观察到孩子平时的叛逆行为有如下表现:特别叛逆,经常上网、玩手机且控制不住;经常顶嘴,不尊重父母;经常发脾气,生气;上课不听课,发呆,不交作业;注重形象,喜欢打扮;羡慕成年人的生活,想去打工;不穿父母帮买的衣服;不愿意给父母看自己的作业等。

家长们认为,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为:进入青春期,觉得不需要家长关心;沟通少;父母过分施压;父母要求过分严格,让孩子反感;孩子埋怨作业过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觉得父母都过时了;因为早恋产生叛逆等。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只是感受到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为此感到很困惑。

对于孩子的叛逆心理,大部分家长表示担心,一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怕孩子由此谈恋爱,三怕孩子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耽误一辈子;少数家长表示不担心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认为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表现,意味着孩子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得到尊重。

针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们谈到自己曾尝试过如下方法进行化解:给孩子一个拥抱、微笑,跟孩子谈心;找教师或者孩子信任的人与其聊天;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计》等);严厉地批评后再表扬;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孩子把精力放到积极的兴趣爱好之

上等。

家长们提出对学校的期待和建议有:净化周边的网络环境;开设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课程,加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多开家长会,有条件的进行家访;开展感恩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学习;不频繁更换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各学科教师都关注学生;改善学校食堂的伙食。

(三)教师访谈结果

教师们认为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必有的性格特征。在教学工作中,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故意跟教师对着干;对教师一再叮嘱的事感到厌烦,越强调越烦;对教师表扬的学生不屑,对与教师对着干的学生佩服;故意恶作剧;不听课;对教师施暴;钻牛角尖,在学习上固执己见;标新立异等。

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容易引起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行为有:指出其不良习惯,如果方式不对则更加叛逆;受青春偶像剧的影响;误解学生的行为时;对学生的关注、理解不到位,处理事件时无意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个性较强的孩子教育方式简单化;不尊重学生;将一些理念强制灌输给学生。

教师在座谈中谈到,如果叛逆心理太严重,容易导致中学生遇事走极端,易早恋;影响知识的接受和青少年的上进心;缺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其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叛逆心理的产生标志着青少年人格开始独立,产生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防止叛逆心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把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扩大化,为学生保守秘密;学校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及心理课;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叛逆行为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让更多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生相互学习;开设家长培训学校;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培训,疏导教师心理;课间时做心灵放松操;每位学生每个月给教师写一封信;就事论事;教师树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也谈到了自己在学生叛逆心理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惑: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不配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知如何把握语言的度;教师的形象、地位低,职业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教师的待遇有待提高;社会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与学校中的正面教育相悖,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成立教师心理辅导中心,重视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各级精神卫生中心与学校定点联系;增加心理教师编制,心理教师在学校里专职专用等。

三、讨论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由于青少年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凡事都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的再三嘱咐。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大人看待,要求以大人的身份出现,对于父母的话不再一味言听计从,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

意见。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通过相应的行为展现出来:一些学生把打架斗殴看作是有“胆量”;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去做、厌学、逃课、离家出走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解放”的途径;不听父母、教师的话是家常便饭;谈情说爱是对父母反对早恋最好的回击;顶撞父母,辱骂他人,与教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等。而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中学生则被一些人认为是傻子,并通过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身心发展因素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思维深度与广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自认为已经能够独立评判一些事物,看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自身感觉的成熟使得他们喜欢自作主张,采取回避、反感甚至背离的态度。一夜之间,一些中学生由乖巧听话变成了处处跟教师、家长对着干,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家庭环境因素

一些父母在较多场合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有时候可能会难以接受。父母一些苦口婆心的教育方法使中学生反感,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父母无能,进而有意无意回避。有些家长习惯以教育者的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家庭缺少民主商讨的气氛,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否定的态度容易导致叛逆心理。有的父母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助他们完成“未完成的理想”,这样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3.校园环境因素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除了来自教师的影响,还有周围同辈朋友的影响。在同辈群体中,一些人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在生活中加以模仿,习得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加重叛逆心理的形成。

4.社会文化因素

当前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其内容都充斥着“个性”与“自我”的元素。叛逆这个原本带有贬义的词汇,已经成为中学生眼中的褒义词,成为他们最渴望具有的特性。而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封建迷信、腐败现象等影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正确疏导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对策

1.承认和尊重叛逆心理的出现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我们应利用叛逆心理的正效应,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2.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努力营造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3.教师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讲究教育的艺术魅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如温文尔雅、和风细雨式的开导,帮助中学生消除厌学情绪,这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叛逆心理。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正常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的相关常识或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二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或定期开设“心灵热线”,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辅导心理的好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心理教育 优势 素质要求 途径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群体在其成长的历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16%~25.4%存在心理障碍。为此,许多院校相继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单依靠这一途径已无法满足全院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频繁,能够在第一时间充分的掌握学生情况,及时的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干预,因而成为高校心理干预预警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第一,便捷性。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是最为密切的,而作为年轻的高校毕业生,他们的思想更贴近学生,行为更具备亲和力,对大学生的常见的问题十分理解,因而容易发现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同时辅导员比学生年龄较长,对于学生萌芽阶段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有效的沟通与疏导,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辅导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与学生家长沟通、上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生管理中心,避免问题的严重化。

第二,专业性。高校辅导员一般为师范类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看待学生的问题更透彻,解决方式更有效。同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和高校的上岗培训,让辅导员特别是一小部分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辅导员,了解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

第三,榜样性。辅导员往往是品学兼优的骨干教师,其工作与生活中表现出的行为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辅导员可以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学生分享,这无形中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第四,针对性。大学生的心理虽然大不相同,但同专业学生有其共同之处,辅导员可以贴近学生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具体的心理辅导内容和方法,解决班级学生普通的心理问题,培养符合专业要求的职业素养。

2、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1)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引路人,辅导员首先需要建构好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归因方式,拥有适应时代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2)具备较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辅导员要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心理素质,就必须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了如指掌,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全面的认识,更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沟通技巧。

3、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3.1 设身处地的体会学生心理,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注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作为第二断乳期的大学生,他们渴望被人理解、被人赞同,辅导员需要用学生的眼光和思维去看世界,去欣赏他们的游戏,去理解他们的思想,去体验他们的感情,设身处地的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恋爱、人生定位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有意识地磨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突出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3.2 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确保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稳定高效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都会有针对性的开展大量工作,辅导员应努力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在心理普查中表现异常的学生,辅导员应建立动态的心理档案,主动与他们面谈,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3.3 精心挑选并培养心理信息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构建和谐班级

心理信息员处于高校心理干预快速反应机制的最底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辅导员首先应在班级选好心理委员和寝室长,并传授他们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让其学会处理简单的心理问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班集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在班内开展一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耐挫力、归属感等方面的团体心理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激发他们对集体建设目标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4 加强养成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抗挫折能力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关键还要靠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现在的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弱,懒惰心理较强。辅导员应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和生活习惯,以劳健身、锻炼意志;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从而在各种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3.5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形成方面起到表率作用,有时解决好家庭的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迎刃而解。因此,辅导员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应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确保学生的心灵健康地发育;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