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医生;学生;心理健康
我担任初中班主任多年,并在学校兼任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近年来,我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表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研究,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本文是我多年来工作经验的积淀,旨在就班主任如何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这一课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总结。
一、为什么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当今社会,夫妻离婚率不断提高,单亲家庭有增无减,农村劳力往城市转移,留守学生越来越多,再加上各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给学生很大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一些中学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导致不少中学生犯罪现象的产生。因而现阶段学校教育需要大批既教书又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的教师。
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容易走极端,既容易奋发向上,又容易自暴自弃。班主任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二、怎样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1.注重自身修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了解学生的心理现象及成因
(1)自卑、内向。不少初中生常常处于心理焦虑状态,担心学业失败,担心朋友少,担心被批评、被嘲笑,显得自卑而且内向。意志方面自制力较差,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不顺心,就悲观失望,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分析原因,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强烈地渴望友谊,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外界的言语接触很敏感,容易产生过激的心理,会感到人际关系紧张,容易陷入自卑和内向。另外,初中学习任务繁重紧张,竞争激烈,父母又往往对孩子给予过高的期望,教育方式可能简单而粗暴,这些都给初中生带来很大压力,使其感到压抑烦躁和心理紧张,感到焦虑,外在表现是自卑和内向。
(2)自尊心过强,叛逆心态。初中生普遍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我意识较强,有较强的独立愿望,所以初中生为了表明“成年人”的独立地位,故意违抗家长,否定教师,与师长发生矛盾冲突,显得很叛逆。
这些心理特点的产生是由于初中生身体的成长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模仿成人的行为举止和习惯,而自身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在得不到大人和社会的承认时,往往采取叛逆的手段来宣示自己的存在。
(3)早恋和青春综合症。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两性关系的体验有了显著增强,非常在意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形象,有些意志薄弱的学生,试图尝试两性关系,以至于现在的初中生早恋现象十分普遍。这些是由于初中生体内激素作用,性成熟引起的性机能和性意识的觉醒,性成熟也刺激了身体其他组织发展,带来的多方面的身心变化,即青春综合症,时常情绪烦躁,感到孤独苦闷,容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听课没有精神,易产生厌学情绪和早恋现象。
(4)从众心理,追星现象。初中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和社会阅历不足,心智还不够成熟,没有主见,道德判断能力还不健全,较容易受暗示而形成从众心理。再加上现在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其内容极为丰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面对学校和家长的要求,面对来自老师、同学、朋友,甚至社会的影响,无法秉持正确的道德判断而表现为从众行为,显得没有主见。更多时候是模仿明星而出现不正常的追星现象。
3.积极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的策略
(1)细心地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和内心世界。班主任要立足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言谈举止,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内心真实想法。
(2)用心用真诚来与学生接触,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正的朋友。在学生的眼里,班主任具有较高的权威,然而要想真正成为孩子的教育者,需要用心用真诚来与学生接触,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坦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正的朋友,让学生对班主任产生无条件地依赖和信任,这样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就会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更大的影响力。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支持和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这样才能客观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另外,很多学生的问题,往往缘于家庭因素,比如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班主任应当主动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并且要提高家长的辅导水平,让家长成为老师的帮手。班主任应采用各种渠道来实现沟通,首先要经常召开学生家长会;其次对个别问题学生的家长,班主任要多与他们沟通,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和希望,给孩子更多的关爱,激励孩子进步;最后是让家长们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尤其是一些具有成功经验的家长,应当作为典型加以宣传。
(4)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生个性化心理辅导。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家庭,受教育的方式和程度都有不同,因而个性存在较大的差异,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笔者在所教班中有一个男生,学习成绩突然急转直下,性格也变得极端,情绪起伏很大,打架斗殴,给班集体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作为班主任,我没有立刻对他采取严厉批评甚至当众体罚的方式,而是多次找他谈心,多次联系父母。我了解到,他父母刚刚离婚,家庭破裂,而且父母在这个问题处理上比较粗暴,无意中伤害了孩子,使他低落烦躁,渐渐自卑愤世嫉俗,情绪过激,才有了那些不好的变化。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指出他其实有很多优点和潜能,开导他要增强自信,不要自暴自弃,鼓励他发扬优点奋发向上,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及时劝阻他的父母,即使离婚了,也应当继续好好培养孩子。通过我的热情关怀多次情感交流,他感受到了班主任一片真心,消沉的心灵被重新激活,他开始转变,不再自暴自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和积极生活上,成绩渐渐有了起色,心理也慢慢健康起来。
关键词:学生心理;自由与约束;试错
一、了解学生心理状态
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普遍不强。主要是因为人生阅历有限,思维也比较简单,也许孩子们还并不懂什么是自我意识。当然,也存在一部分学生非常有主见,很有自己的做事风格,这里指的是比较普遍的学生,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也没有独立、认真思考的过程。但是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会越发注意自己的行为,关注自己的内心想法,甚至有主见到认为自己可以独立于家庭、脱离父母等。所以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为学生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那么,老师应该如何了解或者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获取学生的心理状况呢?可以通过如下两种方法。首先,心理测试。这也是如今非常流行与常见的方法。学校热衷于为学生做心理测试,一方面是由于如今的学生压力越发的重,容易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心理测试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测试时的心理状态。学校也正是通过这种测试来获取关于学生心理状态的信息,从而为学生做心理辅导等。这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的重要途径。如今网络上有很多测试学生心理的量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测试,及时向教师反映自己的心理状况,从而与老师共同努力,使自己获得身心的健康。其次,多观察。小学阶段的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非常多,老师可以通过在课上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也可以在平时观察学生的写作业情况,还可以观察学生群体之间的融洽程度等等。因为小学生出现了问题通常都会很明显地表现在情绪上、言行中,为了有效管理,更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老师要多加留意。同时,教师也应该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留意学生的状态,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辅导教育。
二、自由与约束并重
众所周知,小学三年级时会有一部分学生进入叛逆期。此时,学生年龄一般在12~14岁左右,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也阅读过一定的书籍,同时开始对世界、对人生进行思考,也逐步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因此会产生厌学、烦躁、自大的情绪。从孩子发展的整个阶段来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师也应该摆正心态,积极应对,而不能消极抵触。实际上,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构建自己思维的过程,但是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却发现要去适应一定的规章制度,要受到很多的约束。而孩子生性喜欢自由,如今的孩子也比较缺少父母的约束,所以对规则非常抵触,甚至采取对抗的态度,这样到最后,受到伤害的还是学生自己。那么,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既要给学生自由,又要约束学生的言行。首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有发展自我爱好的需求,那就鼓励学生去做,不仅要去做,还要激励学生做好,做出成绩。对于孩子自己正确的选择,尽量不要随意打压,不要挫伤孩子难得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对于原则性的内容一定要严格约束,比如绝对不能做违法的事等。正所谓“纪律是个圈,自由在里面”,存在绝对自由的社会目前还不可能存在,当人们的道德修养、法律素质达到极高的程度,也许将来会有绝对的自由。但是在如今的经济基础之下,自由和约束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断然不可分离。
三、鼓励学生试错
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犯错,这本无可厚非。至少到目前为止,成年人尚且无完人,更不要说心智还未成熟的小学阶段的学生。人总会犯错误,这是一个确定的事实,但是似乎很多人都没有认清这个事实。因为如今的家长、老师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一部分家长似乎无法容忍孩子的不完美,然而这只会徒增学生的负担与心理压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不要去苛责学生的错误,也不要总是秉持“唯经验论”的思维,觉得自己可以为学生包办一切,从而生怕孩子犯错误。其实老师和家长都经历过学生时代,也都明白会出现的问题,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或学生不再犯下自己犯的错误,从而为学生提前把道路铺好。然而这样会使学生丧失主动性与创新能力。学生少犯错误固然是老师和家长期盼的,但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出众的能力或智力从而可以避免出现错误。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这种尝试并不包含有害的尝试,而是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并记住错误的尝试,这样要比告诉学生不要犯这样的错误效果要更好。
总而言之,小学三年级阶段的学生处在比较叛逆的特殊阶段,老师应该积极应对,观察学生的言行,把握学生的心理,为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同时,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并且不断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去勇敢尝试,勇敢地犯错误,从而获得经验的增加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因;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68-03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而其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面对这样新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如若不加以有效的手段,其中一些人或许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及观察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谈一些看法。
一、要正确理解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群(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理解是: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群称之为儿童)。他们一般都是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理解,我们应从四个要点来把握:父母或一方外出、外出时间、儿童居住地和儿童年龄。对于父母外出的时间,我们可能界定为半年以上,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很少,甚至没有与孩子进行相应的必要的交流,只是在生活费或其它费用上有一定的给予,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沟通。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在这个群体之中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人。第一类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这些孩子也是留守儿童,但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第二类就是心理自我疏导不够的孩子,正像我们了解的那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本质上他们也是向往童年的任性,天真烂漫,只不过没有遇到真正懂他们的人罢了。
在社会中,我们更多了解的是第二类留守儿童,他们的悲苦通常会引起全社会的同情。但是,第一类留守儿童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的坚强与乐观,值得所有人尊重。所谓授人以鱼更以渔,正能量的传递需要这些。
二、要了解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管和相应情感上的呵护和满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1、“留守儿童”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
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2、“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G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3、“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代管监护人”的缺位沟通使他们长期看电视,并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语或与小狗小猫说话。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冷谈。
三、应正确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调查结果表明,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他们更多关爱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5%留守儿童是由亲戚做监护,还有3%的是由朋友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这部分监护人通常采取通融政策,该管的不好管太严;管不了、没办法的,就干脆不管。只要孩子平安、不犯大错误即可。由于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
(3)学习的压力大。“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学习因而显得困难重重。现在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
(4)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力差。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②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四、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调适
心理辅导,也称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受辅导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对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学习辅导
学习辅导是学习心理辅导的简称,是指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辅导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在学习中发生的有关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状况,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成效。
学习辅导主要是从学习的本质、自身学习的潜能、学习动机和知识的本质及作用等进行辅导,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动机的辅导,主要是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解决“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问题。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辅导。
(2)学习策略的辅导,包括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辅导。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检验的方法,掌握集中注意的策略、理解和记忆的策略(信息的编码、存储与提取策略)、思维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和策略。
(3)学习习惯的辅导,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辅导。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习困难的辅导,即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的辅导,包括阅读障碍的辅导等。
(5)了解自己学习潜能的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以便在学习中扬长补短,并且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6)学习志向水平的辅导,指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志向水平,志向水平定得恰当,可以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
(7)学习计划和监控的辅导,包括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分清学习任务的主次、科学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并且培养监控计划执行的能力等。
(8)考试心理辅导,包括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策略及应试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做好考前的心理自我调节,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感、恐惧感,轻松地面对考试,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9)学习能力的辅导,即学习智慧的辅导。包括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慧。
(10)学习情绪的辅导,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情绪问题,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一般来说,如果教育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轻松的环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此外,学习风格辅导、学习成败归因辅导、协助个人充实学习内涵的辅导、有效运用各种学习资源的辅导等都属于学习辅导的范围。
2、生活辅导
它主要是情绪情感辅导、社交辅导、休闲辅导、消费辅导等,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1)情绪情感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它表现出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我们在生活中,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大部分是由情绪情感所左右的,尤其是儿童。所以说儿童是情绪情感的俘虏。我们进行情绪情感的辅导不是要设法消除、压抑他们的不良情绪情感,而是通过辅导让其会正确表达,合理的宣泄,有效的控制。做到适时表露、合乎节度。所以,我们进行情绪情感的辅导主要是使儿童的情绪尽量做到变化适宜、方式适当、反应适度,并以积极的情绪情感为主。
(2)社交,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是他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社会交往对于儿童来说,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越多,他们的社会经验,社会规范、和角色行为就越丰富、越容易掌握;甚至在自我认识方面就越深刻和容易定位。所以我们对儿童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增强儿童的社交能力、自觉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社会规范并自觉的遵守。自觉抵制不良现象和角色行为的影响。
(3)休闲是指人们在完成和满足工作、学习要求之后,由其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状态,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即是我们常说的“休息”。休息是为更好的工作、学习而作充分的准备。休息也是松弛身心、满足爱好、调节情绪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关键是休闲内容,方式的选择。
(4)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完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就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引导如何正确的消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也是必须的。总的说来,由于社会不良消费方式及观念的影响,导致儿童盲从、攀比、浪费等不良消费心理的产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3、自我意识辅导
所谓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对自己本身和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在自我意识中,人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知的对象,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意味着一个人能客观地认识、愉快地接纳自己和积极完善自己。
对于自我意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生理条件的自我认识和评价。(2)心理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心理品质的自我认识和评价。(3)品德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遵守道德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思想政治品质、生活和思想作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评价。(4)社会方面的自我意识,主要是指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角色行为、经济地位、人际关系等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农村子弟成才的首要因素。本课题组成员在农村初中经过近一年的搜集调查访问观察实践,认为可以通过社会、家庭、教师、学生四方面的途径对学生施加影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四管齐下,多法并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教育,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目前,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已广惠农村学子,经济问题(上不起学)已不是制约农村子弟上学成才的关键。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农村子弟成才的首要因素。现时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自私、任性孤僻、自制力差、焦虑暴躁、逆反厌学、冷漠麻木、贪图享受、拉帮结派、口是心非、早恋成风等心理问题。加强农村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本课题组成员在农村初中经过近一年的搜集调查访问观察实践,特作本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一.社会途径
在社会这一大环境中,教师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班主任是个级别最低的主任。但他们承载的期望和责任绝对超值。他们承载的是社会的明天。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归根结底是人的精神、人的心灵的问题。怎么解决?靠法律吗?笔者认为法律解决不了,军队也解决不了,还是要靠教育,靠千百万教师,靠成千上万个班主任。
班主任,尤其是农村初中班主任,责无旁贷。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成长最急剧、最不稳定、最叛逆时期。农村初中班主任一定要依托学校,竭力通过社会途径对正处于生理心理骤变期的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1.警示法:班主任通过学校邀请派出所、司法所等有关部门人员到校给学生做法制报告,有条件时也可到“少管所”去听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知识、受到震撼,起到警示作用,从而明辨是非,驱除金钱至上、好逸恶劳的不良心理。
2.熏染法:班主任通过学校邀请退伍老军人、社会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忆苦思甜,说成功路,行报国志,让学生受到熏染,懂得守纪明责,感恩回报,不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3.监察法:班主任通过学校聘请各村热心教育的开明人士作学校“监察员”,对遍布在各村角落里的游戏厅、黑网吧进出学生严密监管,一经发现批评教育或通知家长、学校,齐抓共管。这样形成合力才不至于让学校的正面教育前功尽弃,毁于一旦。
4.实践法:现在学生大多娇生惯养,虽身在农村却未下过地,更未体验过劳动的苦乐。班主任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实际,观察访问工厂村企,让学生亲身参与家务农活,体会劳动的甘苦,认识到劳才有获,劳者才能生存,劳动是人的本分。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生活本领和生存能力。
以上是班主任通过社会途径上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影响的做法。
二.家庭途径
农村初中班主任要深入学生家庭,家校同心,共同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先成人,后成才”,这个道理人人都懂。“成人”,这一环节可以说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和谐、美满的家庭能造就学生健康的心理。而生活的实际远非如此,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不要说小小少年,成年的大人又有几多能禁得住诱惑,抗得住打击?尤其对于相对贫困的农村人而言,人们更是把发家致富当作第一要务,再冠以“一切为了孩子”的高调,于是乎,“留守儿童”日趋普遍,父母离异司空见惯,问题少年越来越多……家长们还坚信:只要我挣钱供你,你一门心思给“我”搞好学习就行!所以,只要学生成绩搞不好,轻则厉声呵斥,重者拳脚相加,动辄就以“别给我上了”威胁。再加上有的家长吃喝吸赌、出尔反尔、谩骂成性,学生简直就是在炼狱中煎熬!不要说心理了,身体能健康成长就不错了。
当前,国家把“三农”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三农”兴才能国昌盛。我们农村初中班主任更要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一使命。每位学生都有个性的差异、心理的差异,这源于每个家庭的差异。班主任一定要深入学生家庭,详加考察,多做工作,通过与家长沟通,以达到如下目标:
1.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点:品德教育,习惯培养,成人为本。
2.家庭教育的三大任务:
(1)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事学习习惯,保障孩子成才。牺牲高分,也要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孩子成才的有力保障。
(2)营造和谐理想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成才。宽容孩子成长中的失败,允许孩子犯错误,把孩子当作孩子;把自己当做孩子的朋友、智囊、助推器,而不是孩子的主宰、主人、代行器。
(3)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成才。天生我人必有才,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都可以优秀。方法不当,再多再浓的爱也无济于事,甚至成为孩子成长的毒药。
家长是孩子最可依靠、依赖的人,通过家长参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是最朴实、最有效的途径。在实践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家校互访法:老师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电话通讯宜常联系,家长也要趁适当时机或定期到学校询问,与老师交流。此法意在加强家校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老师适时解决。
2.交朋友法:班主任要主动和家长交朋友,家长要积极和学生交朋友,彼此都成了朋友,学生不会再怕老师告状,回家挨整,家长不会再忌讳老师居高临下,横加指责。这样一来,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心理健康教育会更有益。
3.倾心倾听法:面对子女(学生)时,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对待子女(学生);要侧耳倾听,倾心相听,多包容。尤其是无关原则的问题,要随声附和。倾心倾听是与学生交朋友的第一步。
三.教师途径
(一)班主任牵头
班主任在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这是因为;
1.一个初中生三年学习中最直接的管理者、责任者是他的班主任。
2.一个班的班风、学风的形成取决于班主任的管理。
3.在目前条件下,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指导学生最多的教师是班主任。
说一句毫不夸张的话,农村初中班主任,管理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农村教育的成败,“三农”未来发展的兴衰。这不是笔者的发明,世人皆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据笔者和课题组成员经验,认为农村初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采取以下方法:
1.心理诊断法: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学生,仅凭经验和表面印象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诊断,是了解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心理诊断是对学生的需要状况、学习条件或缺陷的科学描述或分类,从而搞清楚他们所出现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确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2.心理辅导法:心理辅导活动就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专门活动。班主任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活动结合在一起,也可以与班会或其他班级集体活动或团体活动结合在一起。有条件的话,更应该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
3.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教育。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多从政治理论、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的角度,在他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社会行为规范的养成。(班主任 )一般采用宣传、说教、批评、表扬、提供榜样、纪律约束等方式。心理辅导咨询是从社会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医学的角度,以人为本探讨人的内心世界。通常采用交友、亲情、倾听、接纳、参与、鼓励、辅导、训练等方式,注重在自律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完美,助人自助自强。
4.阅读沐浴法:阅读名人传记、名著佳作,让学生在榜样的熏陶下,感知更广阔崇高的人生,让心灵得到沐浴,使心灵更强健。班主任培养起学生读书的习惯,相当于在每个学生心中安下了成长的助推器
5.悄悄话信箱:有些学生内向,不敢咨询或主动找老师帮助,班主任就以这种暗中往来的方式去打开帮助他们打开封闭的心房。班主任可以接受学生的悄悄话、便条、信笺,班主任更宜主动给学生写便条、便笺,嘘寒问暖。大爱可无疆,能融化心灵的冰墙;大爱无痕,可润物细无声。
(二)科任教师协同
常言说:“人心齐,泰山移”、“丑不丑,一合手”,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班主任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每一位任课教师,学校的每一位领导、职工都是同盟军,班主任一定要凝聚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向心力。
1.协调法:班主任不可能每一堂课都与学生打交道,更不能时时处处与学生在一起。要经常与各位老师联络,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出发,齐抓共管,发现问题,及早预防、解决。
2.攻心法: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老师,每一位老师也都有自己喜欢的学生,针对科任教师优势,利用这一优势资源,通过科任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一定会有良好的效果。
3.激趣法:兴趣是人健康成长的永久动力。科任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和人格魅力,八仙过海,各尽其能(显神通),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对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4.导师制:根据学生的情况,为每个人建立一份档案,分门别类地承包给每一位科任教师,由他们负责所承包学生的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工作。承包的责任人实质上就成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导师。形成制度,学生定将受益终生。
四.学生途径
陶行知老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叶圣陶老先生也说:“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心理健康自我调节的能力,才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虽然学生有其局限性,不过当今时代的学生毕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独立性强。班主任应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完善和调整心态,让大家教育大家,让学生帮助学生,这样心理健康教育会更有效果。常见的方法有:
1.自助法:班主任、语文教师可以日记、周记、月记形式定期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写信。既可以完成自我反省,也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当然也方便老师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着自己长大。
2.表演法:当班主任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某种不良的倾向时,因势取材,编一个情景剧,让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完成角色互换,明辨是非,心理成长。这种方法为学生喜闻乐见。
3.互助法: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学生叛逆家长,叛逆老师,但他们不叛逆同龄人(朋友),他们之间往往心贴心,无话不谈。班主任要做好媒介,指导、组织学生互助,这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效的。
4.泻压法:实践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烦恼、压力。当我们现时现地运用的一切干预措施一时不能凑效,班主任还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排泄方法。
(1)吼叫法:找一无人处,让自己放肆的吼、叫、骂、哭一场。
(2)野蛮体魄法:狂跑、狂跳、狂踢(球)。(注意安全第一)
(3)暂时放下法:蒙头大睡,痛饮美食,看惊悚小说,武侠小说等。
(4)长友倾诉法:找你亲近的信任的家长、老师、朋友倾诉。
关键词:任性;叛逆;改变
一、个案介绍
小豪一家三口,主要成员有爸爸、妈妈、小豪。因为是独生子,孩子有什么愿望,父母都尽量满足。家长也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给他配置了电脑、书柜,孩子有独立的学习环境,藏书量比较大,也帮孩子订了报纸、杂志,房间收拾得也比较整齐。爸爸的文化程度是初中毕业,是本地人,任某厂厂长,工作经常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顾及孩子。妈妈也是初中毕业,在××社区废料站上班,不过下午比较清闲,所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几乎是妈妈在操办。因为妈妈缺乏耐心,一般都实行打骂教育,所以,导致小豪养成喜欢顶嘴、任性、叛逆的性格。
二、原因分析
通过了解及查阅有关的心理辅导书籍,小豪的行为属于“父爱缺乏综合征”的表现。原来,小豪父亲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理会孩子,即使孩子偶尔犯了错,也总习惯于通过冷落或者闭门思过的方式冷处理。我们认为:小豪之所以性格变化这么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小豪父亲的这种冷处理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因为这种方式让小豪感到很压抑,所以,拼命调皮、捣蛋,想要引起父亲更多的关注,以便能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三、指导过程及指导效果
还记得在一次语文课上,我一进教室就看到了一向不太守纪律的小豪正在大声说笑,我制止他后,别的同学又说他换了个座位,这时已经上课快2分钟了,于是,我叫他赶紧回到自己座位上去,他心不甘情不愿地站起来磨磨蹭蹭地往自己的座位上走,这时又碰掉了一个女生的文具盒,他却视而不见。这时,那个女生又和他纠缠了起来,非让他捡起来并道歉,而小豪就是不肯,于是两人又起了争执。这时已经上课快5分钟了,课堂上一片混乱,我的火气一下子就起来了,我非常严厉地训斥了小豪,并让他罚站。把他处理之后,教室里倒是马上安静了下来,孩子们都看着我,等待我下一步的举动。我努力平息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上完了这节课,而小豪就在教室里站了近一节课,快下课时,我让他坐下,但他狠狠地看了我一眼,当时我的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是怎样的一种眼神啊?充满了怨恨和不服气。想到那个狠狠的眼神,课后我立刻找他去办公室谈心,不过谈话的效果并不好,他对我仍然充满了敌视。无可奈何之下,我让他回了教室。
小豪走后,我给他爸打了电话,让他来趟学校,我们就此问题好好沟通了一下。在等他的时间里,我无意中在网上读到了一个故事,故事说: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看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知是有小和尚违犯寺规越墙出去遛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孩子们对老师是宽容的,只要你对他们付出过爱心,那么,你曾经对他们的冷言冷语、暴跳如雷,他们都可以原谅。他们崇拜你、爱你。我又常常想,老师也应该对学生宽容一些,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能他们经常无法克制自己的言行,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一定有辉煌的未来,可是谁说一个平凡的人就比谁低人一等呢?像故事中的那个老和尚,就清楚地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虽然书本知识的灌输是很重要的,但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容的学习环境,在鼓励学生的人格力量的成长上,个性张扬的发展上,是有很多益处的。整体的社会潮流、教育氛围和工作、生活压力,有时候让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方向。
四、个案反思
父母应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避免他们出现“父爱缺乏综合征”呢?我认为,教育子女的责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担,同时,父母双方还要尽可能为对方创造承担教育子女的条件,而不应单方面独揽“大权”,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方位地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孩子小时候,养育的事情多于教育,由于母亲比父亲细心,因此,理应多承担一些责任,而一旦从养育为主过渡到教育为主时,做父亲的就应该积极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因为在这方面父亲要比母亲有优势。
首先,做父亲的要在孩子较小的时候就为教育投入足够多的精力,一方面,增加早期对孩子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减轻妻子的负担。同时,妻子不必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也应让丈夫有施展身手的机会。
其次,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上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教育孩子的事情无非包括学习、生活、劳动、体育、文娱和其他活动,父母可以按照教育内容或者教育时间,提前分好工,轮流照看和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