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 教育叙事 研究思考

教育叙事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萌芽。2003年《教育研究》第2期发表的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一文,在理论上对教育叙事研究作了探讨,叙事研究在国内教育界迅速兴起。

叙事研究就是以叙事的方式来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涵的思想和哲理。从表达方式上看,叙事研究是用平实无华、纯真朴素的语言来表达,它注重情感的表达,更体现人生,贴近生活。教育叙事的一般特征:一是真实性;二是主动性;三是及时性;四是反思性。

一、何谓语文教育叙事学

关于“叙事”的定义有很多,但归结到最基本的核心定义。就是“叙述”和“故事”。教育叙事即是教育当事人或教育研究者“叙述”发生在教育中的“故事”。关于“语文教育叙事”魏本亚教授认为,教育叙事的关键词是“叙述,事实,揭示其教育价值”,因此,“语文教育叙事,就是通过对语文教学故事的叙述,揭示其蕴含在故事之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性研究,是教师通过自身长期教育教学实践,在与对象(学生、文本或教育事件)的直接互动与交往中发生了各种教育教学故事,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故事的描述与分析,叙述教育生活故事,讲述教育事件,用真实生动、富有情感和人性的事实与经验揭示出内隐于故事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以及意义价值,形成教师以经验方式对教育研究的主动参与的方法教育问题。

二、语文教育叙事学何为

1、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粱

相比其他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叙事最大意义就是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育研究从专家手里回蓟教师手里,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凭借

教育叙事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并不是因为其在“研究”方面的价值与意义,而是其所实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功效: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育实践。教师在观察、记录、反思、叙述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其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3、教材编写的新理念

通过辅助措施进一步完善课程编写模式的理论体系,在较成熟的预成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师的教育活动进程科学、真实、形象地呈现出来,这样可以促使教师轻松地把握课程模式所要求的些许理念,并借助鲜活的事例来不断反思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语文教育叙事内容

语文教育故事呈现的途径有三种:教育日志、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其中“教育叙事”研究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是:“叙述”与“故事”,即“如何叙事”以及“叙述什么样的事”。但同时也应该清楚:教育叙事指向的不是“故事”,而是这些故事所映射的“意蕴”。

1、“叙事”技巧――如何叙述故事

(1)故事的选择。选择故事首先要清楚故事的一些基本元素,包括人物、时间、情节、空间等,在选择的过程中,这一行为也需要有一种教育学敏感。

(2)故事的组织。组织则包括对事件各元素的组合及事件的呈现方式,这一行为需要较强的教育理论修养。语文教育叙事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为叙事者的教师必须清楚,并且要按照这样的“序”表述出来。

(3)叙述需要结构化。首先,故事本身的结构化。这就要求尽量摆脱混沌和芜杂,以一个有序的结构呈现出来。其次。叙述的结构化。单个孤立的教育事件虽有一定的意义,但和类似事件的组合比起来,效果就远远不及后者。

(4)叙述需要创造性的意义建构。叙述的目的就是想传递出这些事情后面所承载着的教育学意义,但叙事不是日常生活意义上的讲故事。而是对故事进行了多次的选择与严谨的加工的“叙述”,以便叙事结构能更有效地表现意义。

2、“故事”内涵――叙述什么样的故事

(1)故事的种类。第一,教育当事人叙述自己的故事。第二,旁观者叙述当事人的故事。这种情况只能属于二次加工,其真实性不如第一种来的真切。

(2)故事需要有深刻的教育意蕴。教育叙事研究是“通过―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的描述,去追寻教育参与者的足迹,在倾听教育参与者内心声音的过程中,发掘教育个体或者群体行为中的隐性知识并揭示其蕴涵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说,教育叙事研究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通过对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3)故事需要严格的真实性。资料的可靠性、有效性是确保研究效度的前提。这里的真实性包含两个方面意思:第一,所叙之事要求“真实”;第二,渗透在所叙之事中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

(4)故事要有问题性。叙事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要叙述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性事件。这种“问题性”通常表现为某种矛盾问题,有矛盾问题就有它产生的特定原因。面对矛盾问题的产生就要有一定的应对策略,有一个经历解决的过程,也就有一定的结果,这些表现为某种矛盾的问题的事情,一般说来就是具有研究价值的事情,教育叙事自然应该叙述这样的事情。

四、教育叙事学“误区”

内蒙古张学凯老师认为,目前的语文教育叙事研究存在着“叙而无事、叙而无序、叙而无理”等三个误区,但经过考察还可以发现如下误区:

(1)叙事内容虚构化。语文教育叙事是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它所呈现的故事是教学现场或教学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虽然允许稍微进行某些结构选择、调整和添加。但这绝对不是无所附着的虚构。

(2)叙事呈现方式简单化。既然是故事就应该有场景、人物、情节,故事情节需要有开端、发展、、结局,这些都是故事的基本要求。有些叙述者往往会错把故事当做教学过程,因而故事成了记叙过程的流水账。

(3)教育叙事理解错误化。首先,叙事就是叙述感人至深的事情。一些平凡的故事中也蕴含着教育的真谛。其次,教育叙事就是记录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叙事的种类可以多种多样:从教育行为涉及对象看,可分为教学叙事、管理叙事或德育叙事;从叙事主体看,可分为个体叙事和群体叙事,自我叙事和他者叙事;从教师行为看,可分为生活叙事、思想叙事和课堂叙事;从叙事内容看,可分为教育行为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对象。

五、语文教师怎样实践教育叙事

语文教师要做好教育叙事,首先要处理好几种关系: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关系;问题与解题的关系;理论与效度的关系。

(1)专心做事。真知来自实践,只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提炼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有益理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首先关注的是怎样富有成效地把教育工作做好,而不是怎样呈现教育成果,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2)仔细观事。教师对于教学实践不仅需要敏锐的头脑来思考,还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来观察。善于发现和捕捉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教育现象,能够较详细地介绍教育问题、教育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从理性角度分析、体会、挖掘其深刻内涵。

(3)认真想事。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不应该是纯客观的记叙,应该融入叙述者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感受体验,特别是伴随这种体验感受而带来的思考反思,在叙述中融入思考反思,使得经验更显得厚重,具有理性的色彩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非常好的方式。

(4)精心记事。记录是在观察后必须要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在记录中除了要如实的描述所见所闻以外,还需注意一些事项:首先,记录应尽量使用当事人的话语来描述,即使用被观察者的语言(尤其是他们核心的或本土的概念)。其次,记录的语言应具体、清楚、实在。再次,记录不等于记流水帐,它要求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有层次、有结构并且重点突出。

(5)巧妙叙事。在叙事时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其次,叙述的事情要真实,不能扩大虚构。再次,要注意故事发生的具体情境及其所内隐的文化背景。最后,所叙之事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不能是一个故事与故事交织,人与人碰撞的大杂烩。

参考文献:

[1]罗凯梅,教育实践研究的叙事转向,基础教育研究,2004,(1)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2篇

我们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乱象,正说明了语文教学的多元性、丰富性与复杂性,而语文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首先是一门科学。没有语文的科学性,必然形成不了独立的语文教育学科,也不会有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并不反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体现工具性。但我们不能忽视语文区别于其他尤其是理科课程的重要因素在于它最富有情感性。在语文的世界里,丰富细腻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钟灵毓秀,诉说了人生命运的爱恨情仇。台湾作家余光中曾说:“中国的语文是一曲委婉动情的歌。”教授如此美丽的学科,唤起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内心体验和共鸣自然成为了最根本的教学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应致力于运用多种艺术美的方法,让语文课成为流动热烈情感,绽放美丽画面的场域,而绝不能止步于理性的分析,冷漠的知识传授和枯燥的技艺训练。

然而,之所以至今很少有人直面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人们对于艺术化的误解。有的人以为艺术化语文就是在课堂里唱唱跳跳,耍耍小花样;也有人把艺术化等同于目前流行的教学艺术,认为那个东西抽象而虚空,难以操作。事实上,我们所倡导的艺术化首先指向实实在在的各种艺术样式,如绘画、建筑、音乐、电影、曲艺等,然后扩散到与其相关的方方面面,包含从形式到内容一切有用的要素。任何一种艺术样式,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电影还是戏剧,都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审美的体现,这与语文所追求的本质正是相通的。我们所倡导的艺术化语文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介入各种艺术样式,让学生“知艺,赏艺,用艺”,借助各种艺术提高语文的能力和修养①,让学生学得开心,悟得深刻!

一、 体现艺术,回归语文教学传统

孔子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通过音乐、美术、游玩来教育大众,培养人才。可以说,孔子是中国教育界倡导“乐学”的第一人。然而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只见读书之苦,难闻学习之乐,高强度的知识灌输和训练使师生终日疲于应付,教学毫无“游于艺”的乐趣可言。这不仅使充满灵气的语文失去了血肉和灵性,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活泼自主的发展。毫无疑问,真正有价值的语文教学绝不是机械的填充和灌输!而今我们所倡导的艺术滋养的语文教学,正可谓体现了始于孔子的真正语文教学传统的回归!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最高境界便是让学生自发地喜爱学习,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习得知识,锻炼技能,涵养品性。于是愉快教学、成功教学等基于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需要倡导“娱乐精神”,因为真正的语文根植于生活,“开放”是语文的最基本特性,同时语言文字本身充满艺术的因子。因此,语文学科应当归属快乐园地,应当是学生获得审美享受的主要阵地。魏书生老师曾说:“语文教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以把食品卖出算完成任务,而应当是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所以,语文应首先满足学生体验愉悦的基本要求,而后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陶冶和哲理思辨。如果语文教学妄图通过灌输语文知识、传授所谓的“方法1、2、3”来达成育人目的,其结果必定适得其反。艺术化的语文致力于建构由工具抵达人文的中间层,通过各种艺术化的手段发掘语文世界中各种美的因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艺术的灵动,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天地,帮助其欣赏美,感悟美,并让其在愉悦的教学状态下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受语文之美,生活之美,进而逐步从小我走向大我。

同时,语文教材有着一切学科都难以企及的艺术综合性。从音乐到舞蹈,从影视到雕塑,从绘画到书法,几乎无所不包。因此蕴含多样艺术资源的文本使艺术化语文课堂成为可能。把各种艺术样式引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教学不再是干巴巴的语言与文学名词术语的解释、枯燥的课文句段的分析解剖,而是借鉴相关艺术样式,创造出一个教学的艺术佳境,进而实现创造性的文本处理,把语文课堂变为“情深意浓,韵味十足”。如借助音乐、电影,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想象体验的情境,使其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共鸣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性灵得以陶冶,审美情趣得以培养;同时,在各种艺术样式的催化下令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来自于文字的冲击,从而开拓文本互解的解读空间;借助艺术的力量,为学生开启一个洞察社会、思考人生的新窗口。此时此刻的艺术,不再仅仅是作为传达美、传达浪漫的一种手段,更是成为学生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的支撑。

二、 追求艺术,“体验”语文,绝不丢失“语文味”

“语文味”这个概念是目前常被某些人当作攻击一些创新型课堂的武器,一句没有“语文味”就把一个教师在教学艺术上的探索和付出一笔抹杀。然而,问题是语文味究竟是什么,恐无一个人讲得清楚。语文味概念的首创者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说:“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②

值得注意,程老师特别注重“体验”一词,在对“语文味”的短短解释中分别在“语文味”的实现途径和终极目标两个方面提及。“体验”是什么?体验是“人们因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内心的感受、体味,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结晶”,是“通过感官来感知,自觉地、主动地认识事物、感悟生活,获得相关积累和精力的过程”,即程老师所提及的“生命体验”“体验人生境界”。而我们所倡导的艺术化语文教学正是以“体验教学”为基本策略,以学生的个体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用脑子思考,还用眼睛欣赏,耳朵聆听,嘴巴诉说,身体演绎等,用其身体去经历,心灵去感悟,让其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实现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来达到对知识的构建,情感的沟通。因此,如果按照程少堂老师的观点来评价那些充满艺术因子的课堂,绝不能用“无语文味”的高帽来扣。恰恰相反,具有艺术味的课堂,均具有诙谐幽默和诗意美感的特点,都能很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互学共享的基础上更好地自由学习,更好地帮助其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此外,我们更坚持认为,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艺术化语文教学不仅不会丧失语文味,它更是语文审美化教学的一次更深入的探索。审美化的语文教学是指语文教学在一定的教学和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共同创造语文教学美和美的语文教学,综合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涵养个性等教学任务③。这正与我们所提倡的艺术化语文教学的宗旨不谋而合。语文教师的智慧即体现于如何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寻找并运用艺术化的途径。

目前,之所以那么多人诟病于艺术化语文教学,质问“语文在哪里”,指责艺术化的语文课堂缺少“语文味”,其实是拿一个基于应试的“美丽术语”来对抗新的课程样式与教学模式。他们首先把“语文味”与“工具性”等同,然后把那些注重艺术熏陶、精神涵养的课堂一律指责为缺少“语文味”。结果导致不少教师放弃对于课堂美的追求,孜孜不倦于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所谓的八字宪法的追求。事实上,这些人根本就没有搞清楚,作为一个具有综合知识序列性、能力层进性、情感渐聚性、思维发散性等多重特点的复杂体系,语文课堂必然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如果单纯以是否紧扣文本内容和语言来评判一堂语文课有无“语文味”,就显得武断而粗暴了。一堂课,如果课堂上学生都是昏昏欲睡,或者对所学知识毫无兴趣,那么,所谓的“语文味”价值何在?

当然,构建艺术化语文,最根本的还是必须遵循“适宜性和适用性”的原则④,什么时候介入,介入多少,以怎样的形式介入等都要结合教学时间、教学顺序和教学容量综合考虑。艺术样式的引进,也都是在尊重文本、尊重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语文教学并非为了追求“异峰突起”,哗众取宠,进而丢失语文的本原与本真,也并非否认“本色语文”所追求的朴实简单,只是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有效语文教学进行探索,因此各有优势。三、 走向艺术,开拓多元途径

语文教学说什么都可以,关键在于做。目前语文教学正处于两个极端的撕裂中:一方面,有的语文教师较着劲要和数理化抗衡,过分注重方法的传授,将原本跳动生命的文字,粗暴地抽离成规律性的死物;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痛感于孩子人文气息的失落,努力摆脱所谓规范学科必备的理性,突破文本及其语言文字的束缚,全面扬起精神与道德的大旗。结果,前者将孩子异化为灌输的器物。课堂既没有老师的“奇思妙招”,更没有孩子的“想入非非”,语文教学成为没有个性张扬和情感释放的一潭死水;后者虽然可能制造出一个热闹非凡的课堂,但凌空蹈虚的讲解,没头没脑的体验,把孩子变成了看不清前路、也不懂脚踏实地的星空仰望者。两者路径不同,但结果一样:课堂是无效的,教师是无聊的,学生是无奈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语文素质、高效教学。

关于前者,我们无话可说,其带来高分低能、有知无德、有分无能的危害已众所周知。但对于后者,我们觉得确实有再研究再论述的必要。因为,其教育思想与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关键就在于其实施的途径与方法或褊狭,或错位,如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也许我们的语文就会出现一片崭新的天地。

新课标鼓励语文教学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整合。艺术化语文教学就是语文与艺术的交叉、渗透与整合。艺术样式的巧妙介入,正可为孩子们近乎模式化的语文思维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让他们重新有机会在情感的天空振翅飞翔。学生的思维经过“一幅图画,一支乐曲,一段影视”等催化剂的作用,必发生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在这些中间体作用下,他们未经历练的心灵与反映复杂生活、表现深刻哲理的文本逐渐融合,闻言识人,通情达理。同时,由于艺术内容和艺术手段的加入,教师必定努力改善教学方式,丰富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堂也在艺术的辅助下从单一逐渐化为丰盈⑥。由此,语文课堂不仅因为艺术而使得教学具有了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在与艺术的碰撞、交融中,形成新的空间,释放新的能量,从而激活语文课堂,实现师生间的高效教学。

(一)听觉艺术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

语文教师不仅在于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情意的开启与想象力的发展。这一点也许最易通过听觉艺术来实现。听觉艺术在这里既包含自然的声响,更指优美的音乐。无论是激昂澎湃,还是低沉哀婉,音乐都能与人的心灵产生共鸣,把听者带入特有的情境中。同时音乐的介入性很高,适应面很广,语文教学的很多方面、很多环节都可以辅之以音乐的元素。因此用音乐渲染情境是教师们最常用的手段。课上无需多言,只要一首歌,一支曲,就能瞬间走入学生的内心。下面我们通过两个简单的案例,说明音乐在语文课堂的各种课型与各个环节中的应用。

[案例]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音乐不仅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真切地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情感,还能使写作成为自发的情感流泻。广州某一中学教师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简单介绍完写作背景后,配上德彪西的小提琴《月光》曲⑦,让学生深情地朗读课文,在“梵婀玲”凄美、幽怨的氛围里,体味文中被“阴森森”“重重围住”的清冷、朦胧的荷塘月色,领会朱自清向往高洁、自由,但摆脱不了黑暗、无奈现实的心境写照。“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这是温州永嘉十一级语文教师肖培东老师在执教一堂“亲情”话题的作文课上为加强情感体验,引进了台湾著名歌星苏芮演唱的《奉献》⑧,当苏芮抒情的歌声飘逸课堂时,优美的旋律、动情的歌词就成了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种,学生深深沉浸在声音、图画、文辞那种真挚感人的艺术氛围里,写作成了一种心泉的涌动。

(二)视觉艺术体验,全面拓展学生眼界

如果以音乐为核心的听觉艺术,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想象美感,那么以书画摄影为核心的视觉艺术则会带给学生一种新颖神奇的直观享受。自古就有苏轼评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画家刘海粟在评价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时也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由此可见,诗文与画是相通甚至互为一体的。目前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阅读书坊”丛书,在它每册的封底上都附有这样一段话:“图片和文字类似人间的关系,它们以各自独立的方式存在,同时赋有说明世界的话语权力……新阅读――图和文的混合交响,黑与白的瞬间冲击,激荡的感觉,快乐的理性!”这段关于图与文关系的解读,可以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启发。

长期以来,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接触的是文字符号,即使最精巧的语言文字描述,也难以替代真实的形象。尤其是当下饱受应试之苦的学子,几乎很少有时间去接触外界真实丰富的生活,光靠文字的描述是很难让他们领略到作品所描绘出来的美感。例如极光、羚羊木雕、北固山等等,这些自然现象、工艺美术和自然风景,如果没有形象直观的绘画与摄影作品的介入,学生感受不到文字所表达出来的美感,以至与文本有距离感。下面我们同样通过简单的案例,来说明书画摄影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效应用。

[案例]温州永嘉中学的刘琼老师就把中国古代山水画引入课堂⑨。他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为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品味画里的景、画里的魂、画里的生命,而后把情景鉴赏的初步方法转用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上,以完成艺术鉴赏到语文鉴赏的蜕变。这样的教学转化,可谓独具艺术灵气,学生更是在享受的过程中完成了诗歌鉴赏的学习,着实可谓不失美感又很高效!

(三)视听觉综合体验,让课堂丰盈起来

视觉与听觉艺术因其使用方便,资源众多而在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影视作品为核心的综合艺术逐渐成为艺术化语文的宠儿。影视艺术动静并存,声光色影共用,特别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在应试高压下,为数不少的中小学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所经历的人生,单一偏狭,导致他们在语文素质上也出现片面化、同一化的现象。影视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样式,结合了几乎所有的时空艺术元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驻足品味人生百态的窗口。优秀的影视作品在给学生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给予其强大的精神穿透力和心灵辐射力。学生在沉思中感动,因感动而震颤。思维激活了,眼界拓宽了,理解与表达能力提升了,审美欲望也就自然汩汩而出了。于是,学生对于阅读有了特别的敏感,对于写作有了特别的热情。

目前,将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的做法在基础教育界已经比较盛行,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都在努力利用这影视艺术来为日益沉闷单调的语文课堂添笔亮丽色彩。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廖玉蕙老师就非常推崇借助电影来教授写作。她认为选择一部年龄层、趣味性、感动力及意义性都能兼顾的好电影,让学生或写心得,或写影评,或写纯粹的叙事,都能多角度地锻炼写作能力。⑩在大陆基础教育界,将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的一般做法有三种:整堂课播放一部与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影视作品,以作教学内容的证明;将影视作品翻录成文本供学生学习。而常规的活动方式是:教师点拨―学生欣赏―互动分析―多元写作―成果展示。总之,语文教师选择一些适合教学内容的优秀影视作品让学生观赏,不但能营造成功的教学氛围,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够纾解学生的课堂压力,促进教学活动,全方位训练学生眼观、心思、口说、手写,强化学生的语文技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案例]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刘赛平老师,充分认识到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他在执教《我爱这土地》时,播放了电影《紫日》中日本兵把一个中国农民塞进麻袋里捆起来,再点着汽油烧麻袋取乐的片断,许多同学眼噙热泪,沉浸在对备受欺凌的同胞的同情和对丧失人性的日寇的仇恨中。这部影片非常符合课本单元的要求,因此不仅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更让学生在电影营造的气氛中,充分激发爱国热情,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走进课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我们的观点:一是如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艺术化语文教学(包括艺术化的教材,艺术化的手段、艺术化的训练和活动等)不仅帮助教师从八股先生的陈词滥调和刻板迂腐中解放出来,更是帮助他们把课给讲“活”了:气氛活跃了,形式活泼了,知识灵活了……语文课与多元艺术实现完美的珠联璧合,我们的课堂定将会变得更加有韵味,更加鲜活灵动。二是语文教学的使命,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诗意地栖居,能够得到审美的享受。因此,缺失艺术的语文课就等于失血的生命。教师追求艺术化的语文课堂,将能够在应试的铁屋子里打开一个窗口,帮助中小学生呼吸到一缕清新空气,看到一线灿烂的阳光,重新焕发生命的灵气。

参考文献:

①④蔡伟著《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程少堂著《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语文教学之友》2003年第8期

③宋其蕤著《语文教学美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⑤⑧⑩肖培东著《走向高效的艺术化语文教学》,《教学月刊》2011年第10期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师 素质 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13-02

古往今来,教师都被看作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荀子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别林斯基曾写道:“教育者多么ゴ螅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纵在他的手中……”可见,教师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现在中职生的语文基础水平较低,这给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中职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实施者,理应比学生具备更高的语文素质。因此,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素质显得十分重要。

一、中职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促进专业发展。”“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基于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高度的责任感

教师要有责任心,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敬业的精神,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托尔斯泰也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渊博的知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王充说过:“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捕者也。”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讲究实用,这是由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所决定的。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语文不仅是学习基础学科的工具,更是学习专业课程最重要的工具。作为语言工具学科的语文教学必须还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要博学宏才。一是要具备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导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需要。二是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知识,如具有人文、科学、心理等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不但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又拓宽知识面、愉悦身心。三是要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过去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就可以支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堂。如今,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应用于中等职业教育课堂,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现代多媒体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

一是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强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等教育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二是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如讲课口齿伶俐、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语言精炼,善于驾驭课堂。三是注重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墙报比赛、辩论赛、讲故事比赛等。四是超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有成熟良好的个性、较强的处事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多变的情况,保持冷静的头脑,及时调整心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深厚的文学功底

语文教师必须大量阅读,勤于积累,不断写作,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五)强烈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语文教师要顺应时展,应在教学、教法等方面加强创新意识,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中职语文教师提升素质的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具体教学要求和建议,中职语文教师要重读语文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通过树立人生观、自主学习、参加教研活动、外出学习培训、重视创新、勤于思考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增强责任心,加强责任感

学习掌握并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其位、谋其政、做其事、尽其责”,经常参加政治学习,深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

(二)加强自主学习

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增强自我教学能力,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包括语文教学方法、教育理论、相关哲学著作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自我超越,才能在新形势下游刃有余地开展语文教育活动。

1.博览群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阅读以下几类书籍:一是本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之本;二是与本专业有关的理论书籍,以提高本专业的教学水平;三是与本人爱好有关的书籍,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属于个性拓展阅读。

2.手勤多写。主要写课堂实录、写教学设计、写教学日记等。从教学中自己观察到的材料,有长期的经验,有长期的积累,多次积累就会有新发现、新收获。

3.努力提高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能力。21 世纪是一个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现代教育模式更多地加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成分。当今的中职生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比较感兴趣,多媒体教学则满足了他们的兴趣,适应他们理性思维不强、学习持久力弱的特点。教师是新技术运用的关键,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新技术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条件。在多媒体、网络化的环境中,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多媒体 CAI 应用等,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4.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借鉴,交流提高。如今,网上学习、网上查询、网上交流已成为一种潮流,教师应上网学习,用电脑备课,促进自身素质迅速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设计;交流教师课改的问题和思考,开展教学研究;学习参与网络提供的教案、作业、单元检测试题、课件、教W设计、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公开课示范课录像等相关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教研为自身教学服务。

(三)参加教研组活动,参与合作研究

教研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基地,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教研组活动,参与合作研究。

1.参与集体备课。一些教师往往习惯于独自备课、讲课,独自学习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当然,个人学习是必须的,但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强调团队学习。“众人拾柴火焰高”,实践表明,教师紧密合作评估教与学、探讨有效教学方式能够更快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要集体学习与合作,发挥“团队效应”的优势,以借众人之力改良教育学,分享教学反馈信息等。

2.参加听课、公开课,对课堂进行诊断。听课,是以课堂教学诊断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形式。步骤为:课堂观察书面记录组员点评深度交流改进建议自我反思。通过听课或公开课,有效地对课堂进行诊断,提高自身授课水平。

3.开展说课活动。说课就是自我反思,是锤炼教师、把教师日常转化为诗意化行为和研究的最好办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步骤为:说理念说途径说评价讨论。通过开展说课活动,可有力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重视外出学习培训,交流提升

要重视师资培训,参加各级各类中职校语文教研活动,如理论讲座、听课、评课、优质课、网络交流等。无论是何种规模与形式,教师都要珍惜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在学习培训过程中认真学习,认真记录,学以致用,资源共享。

(五)重视创新

21 世纪是创新发展的世纪,中职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教育意识,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素质,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教师不应长期使用一种模式为学生上课,不应一直用一种设计教授某篇课文,而是要不断创新思想、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每天都有新感觉、新收获。有创新的教师,才有创新的学生,才有创新的民族。我们还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发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善于思考,热衷反思,懂得总结

语文教师是在实践、学习、思考、总结、反思以及再实践的过程中成长,要不断学习他人需要理性思维,认真反思课后小结,精心构思教法设计。总结自己或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总结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总结还能输入、吸收新知识新见解,提高科研水平。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杏坛弦歌;张展华;学术研究;教学功底;生命感悟

中图分类号:I106.9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1-0077-03

作为责任编辑,午后,一杯清茶,手捧《杏坛弦歌》,静静地品味,思绪一下子到了遥远的边疆——新疆克拉玛依市。

克拉玛依市是举世闻名的石油城市。曾经的亘古荒原、苍茫戈壁,在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中华儿女的顽强拼搏下,一座满目绿荫、碧波荡漾、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型石油化工城市拔地而起,被誉为中国西部“璀璨的宝石”、“戈壁明珠”、“沙漠美人”。由三秦大地而去的张展华就是这众多开拓者中的一员。自上世纪80年代初应聘到克拉玛依中学任教,克拉玛依就成了张老师的第二故乡。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张老师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刻苦攻读,潜心文字。其著作《杏坛弦歌》于201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精选诗文146篇,近43万字。全书大体分学术研究论文和文学作品两类,有“杏坛弦歌”、“名亦有道”、“信笔闲谈”、“诗以言志”四部分。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庄子·渔父》),作者将神圣的教育事业以及包括自己在内的诲人不倦的教师同行们与孔子相比,《杏坛弦歌》成为其毕生追求的目标。“杏坛弦歌”部分收录的是作者在语言学、文学和语文教学等方面潜心研究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充分体现出作者作为一名现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深厚专业功底与丰富教学经验。纵观张展华老师的学术研究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应具备三方面的基本条件:

一是高尚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张老师之所以能在平凡的教育岗位取得卓著成绩,主要是因为他热爱教育事业。“三十多个春秋的教学生涯,是我全部生命的价值所在”(《我的教师情结》),一语道出了张老师视教育为生命、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从《杏坛弦歌》所收录的学术论文可以看出,所有文章都与语文教学有关,是作者深入研究教学活动所取得成果的全面展示。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也就不可能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张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在其学术论文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搞活,是教好语法的关键》、《中学生课外阅读管窥》、《关于“四十五分钟”的老调重弹》、《作文教学三探》等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期望。众所周知,现在许多中小学为提高升学率,拼命给学生加重课业负担,挤占课余时间,学生 苦不堪言。张老师强调“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提出的“语文教师要注意搞好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改进语文课的词汇教学”、“教语法要从兴趣入手,有了兴趣才能活起来”等观点,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多读书。身教重于言教,张老师强调学生多读书,他自己也是爱读书的表率。如果没有广泛深入的阅读,就不能呈现出《杏坛弦歌》中的精辟论述。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也是描绘得淋漓尽致,“书页的触摸温暖踏实,翻阅书页的手指拥有细微的快乐。而目光所触之处,眼睛得到了清凉”,“一本好书,一段美文,总能‘润物细无声’般地抚慰自己的心田,涤荡自己的灵魂”(《活着,要像一本书》)。

二是扎实的知识功底,良好的学业修养。“杏坛弦歌”所收录的学术论文,大体分三类:一类是语言学方面的,如《絮话汉语中的对偶美》、《古诗词的特殊句型》、《也谈“施受同辞”》、《前加程度副词的动词例析》、《关于模糊语言学》、《现时亲属称谓词语索源》、《略说关中方言形容词》、《新疆方言中的陕西情缘》、《病句“不病”吗?》、《不宜直呼其名的语言现象》等;第二类是写作和文学方面的,如《状难写之景舍不尽之情——说易中天》、《漫话曹操和他的诗——学生课外兴趣学习班讲稿》、《语苑徜徉说短长》、《唐太宗:一个经天纬地的诗人》、《武帝朝的一场权臣争斗》、《面对新诗的期待》、《有必要学点格律诗词及其写作》等;第三类是语文教学论研究,如《搞活,是教好语法的关键》、《中学生课外阅读管窥》、《关于“四十五分钟”的老调重弹》、《作文教学三探》、《又是一年高考时》等。

这些论文体现出作者具有相当深厚的中文功底,特别是在古诗词研究方面,不仅能剖析有关规律,更能自如吟诵乃至创作。《古诗词的特殊句型》一文,作者依据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将特殊句型总结为“主谓倒置、动宾倒置、定心(中心词)倒置、状心(中心词)位置的变换、难以辨析的补语、其他形式的种种变化”等六种类型,这种分类对于学习古诗词有很大的帮助。“40多年了,由于所学专业和所从事职业的缘故,我对古典诗词有着割舍不了的情结,时常不知不觉地顺口流出,也自然而然地写起诗词来了”(《有必要学点格律诗词及其写作》)。“诗以言志”部分收录的都是作者的诗词作品,古诗词格律填新时代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在学术论文及诗文鉴赏中,作者也多处援引古诗文句,足见作者对古诗文的钟爱与熟练。总之,语文教师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三是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语文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办法,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就是进行研究。张老师的学术研究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浓厚的兴趣。正如该书序言中寇养厚教授所说“早在大学时期,展华就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参加工作后,兴趣和爱好依旧,结合语文教学,继续进行语言学研究。”(《序言一》)创新首先要敢于质疑,《病句“不病”吗》、《前加程度副词的动词例析》等文章,就是作者敢于质疑权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认真探究的成果。“杏坛弦歌”部分收录的学术论文,绝大多数已公开发表,有的还曾引起学术争鸣及有关专家重视。其次是选题恰当,有价值。纵观“杏坛弦歌”中的几十篇学术论文,选题大小恰当,与中学语文教学结合紧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语文教学十分复杂,很多年轻教师在科研选题方面找不到着手点和突破口。张老师的经验告诉我们,应从细微处入手,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的研究,发现规律。《古诗词的特殊句型》、《作文教学三探》、《不宜直呼其名的语言现象》等文章,均是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看似具体,实则为规律性探究。最后是广泛收集资料,以事实为依据,说服力强。《絮话汉语中的对偶美》、《语苑徜徉说短长》、《略说关中方言形容词》、《新疆方言中的陕西情缘》、《漫话曹操和他的诗》、《唐太宗:一个经天纬地的诗人》、《中学生课外阅读管窥》等文章,作者或引用大量古诗文,或详尽案例,论据翔实,论证有力,足见在资料收集、整理方面下了十足功夫。

“杏坛弦歌”部分中的《略说关中方言形容词》、《新疆方言中的陕西情缘》等文章,既体现了作者具有深厚的语言学理论水平,更流露出作者对故乡语 言的热爱,“乡音是故乡的土语”、“我们无不是在乡音中启蒙,伴着乡音长大,它是我们最能表达感情的载体”,虽然远离故乡,但作者时刻不忘家乡的语言,在遥远的新疆寻找关中方言的印迹。《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情——说易中天》、《给周逢武先生的一封信——试评(试刊号及其它)》等文章,让我们看到作者对克拉玛依这个第二故乡的关切之情。作者高度评价《克拉玛依赋》:“‘是塞北却似江南,无渔舟而有晚唱’,成了克市中小学生赞美故乡常用的诗句。”《克拉玛依日报》是对外宣传克市的窗口,在创刊之初,作者大到文章立意小到标点句读,谦逊地指出了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一口气写完这封信,天已快亮了”,关切之心足以窥见。

“信笔谈闲”部分,或写景状物,或叙事记人。除对故乡长安的记忆外,更多的是给我们呈现克拉玛依市的美景奇观。《我的胡杨树》、《又见晨雪》、《乌尔禾一日游》、《“三十八”公里小记》等散文,把神秘而生疏的克拉玛依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熟知了魔鬼城、乌尔禾、三十八公里、九龙潭等克拉玛依的独特风光,以至于在《遨游新疆——读阮章竞》一文中对阮先生发出“乌鲁木齐、伊宁、喀什、和田吐鲁番作者都去了,写了,但却没有到过克拉玛依,这真是一大遗憾”的感慨。作者对克拉玛依市的热爱,正是源自于克拉玛依市这座石油石化新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如果说《夏夜,那克拉玛依河的灯》、《秋夜听雨》、《翠鸟》等是对克拉玛依市这座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带动城市环境优化的赞叹,那么《石化的笔名》则是更直接地对石化工业的歌颂。“炼塔”、“翼龙”多么雄壮的名字,作者拿来比喻石化,讴歌石化,石化对这座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实在是太大了。凭着双脚,从第一次走进炼塔,“开始了我从柏油小路到壮阔的石化大道的出发”,作者见证了石化工业的成长。“振翅的飞”、“细腻的性格”成为了翼龙的“双翼”,“多了这么两只龙翼,公司才得以强大、崛起”,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以至于最后发出了“我也是石化人”的呐喊,作为石化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诗以言志”部分,体裁形式多样,有古体诗、格律诗、赋、词等,或直接抒情,或借景借事抒情,歌咏对象十分丰富。一首首诗句,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或活泼,或严肃,但歌颂油城的美还是深深烙印在作者心中的情结。《油城三景颂》、《油城咏物诗六首》、《九龙潭即景》、《临江仙·克石化赞》、《水调歌头·工业园展望》、《浪淘沙·夜游世纪公园》、《念奴娇(正体词牌)——油城大农业》、《念奴娇(别体词牌)——油城大农业》、《油城春赋》、《油城丁香赋》、《油城玫瑰赋》等诗词赋中,大到工业、农业,小到一棵植物,都是作者热情讴歌的对象。油城“春园三魁”之一的玫瑰,“祖中亚而繁衍全球,宜吾土而芬芳油城”,玫瑰已成为“石油人之至爱也”。谈到油城的农业,更是“无尽棉田平展展”、“牧场如茵,牛奔羊隐,花影随风舞”引得“中外关注”、“世人瞩目”。生态环境的优化,得益于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飞起油龙三百万,金山堆满有银山”,可见石化工业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为克拉玛依市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古今多少事,我心系油香”,石化工业已成为每个克拉玛依人的骄傲。“戈壁寂寥成闹市,洪荒萧瑟起岚烟。仅仅二十年”,是什么推动了这座城市的迅速发展,仅仅是因为有资源吗?《呼唤——写给党的女儿杨拯陆》、《不朽——写给铁人王进喜》、《送别老王兄弟——写给我的一位农民工朋友》等诗篇,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油城的巨变,靠的是一代代石油人凭着“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铁人精神,以及要为祖国摘掉贫油国家的帽子的信念,依靠他们的艰苦奋斗,换来了今天克拉玛依石化工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城市的崛起。

品读着《杏坛弦歌》,忽然感悟到自然界的一切都那么富有生命力,生命在作者行行文字下得到升华,用激情点燃生命的火焰,热情地拥抱生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实践

一、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

近几年,受《字词句段篇》、《教材全解》等资料的影响,我们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很不扎实,尤其是词义的教学不到位。下面看一个教学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时,文中第二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而编者用小泡泡提示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必须处理。教师教学中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五彩缤纷”这一环显得不够扎实,不到位。学生在说出秋雨的不同颜色后,教师相机指导说这就是“五彩缤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彩缤纷,教师又指出与五彩缤纷意思一样的词语还有五颜六色、五光十色。教学到此为止。那么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就是五彩缤纷吗?用“五颜六色、五光十色”来代替“五彩缤纷”行吗?显然不行,在这里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词义辨析。从字面理解:“五彩”是概数,表示很多颜色;“缤纷”是绞丝旁,原指丝线的散乱,纷又特指旗子上的飘带飘动的样子,所以五彩缤纷除表示多种色彩交错的意思外,还常常伴有一种动态。五彩缤纷这个词不仅表示颜色多,而且常常伴有动感而显得纷繁。结合文本红红的枫叶飘、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橘子柿子你挤我碰,只有这些动态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缤纷,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则都是表示静态的多种颜色。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领悟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才会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这样的词语教学才能做到扎实有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字词、理解词义,更要传承汉字的渊源。有位教师在教学“器”字时,为了帮助学生识记,编了一个顺口溜:“四角四个口,中间大字多一点。”我想如果教师多一些对古汉字字理的认识,不至于犯如此错误吧。“器”字四角的四个口字古时候代表的是盛粮食的大囤,粮食多了防止别人偷,中间让犬(狗)看着。“器”后来引申为放东西的器皿。同样是识记汉字,有个老师编字谜记“染”字:“上山割草木,加水反复煮,熬出颜色来,再放丝和布,搅合九次后,白布变蓝布。”这个字谜融入了“染”字的意思及染的工艺。汉字不光有识字功能,它还是一个表义符号,传承着五千年的文化史,每一个汉字背后都透露出我们祖先的智慧。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多下一点备课功,多学一点汉字知识,让我们的识字教学更加科学、更具文化味。

二、扎扎实实的阅读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内容一定要讲精讲透,最忌讳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校本教研中我们听课经常发生类似现象,尤其是青年教师,更是会犯类似错误,一堂课啥也干,啥也没干好,多处打井,处处不见水,啥也培养,啥也没培养到位。结果是教师忙忙碌碌一节课,学生收获甚小。这种行为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质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小学从四年级就开始让学生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经过三年的训练,可是到了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我们的语文卷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训练得不到位,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听课中经常出现一种状况,精读课的课时目标不明确,第一二课时分不清,第一课时干第二课时的活,第二课时干第一课时的活,该干的没干好,不该干的干了一大堆。就拿这个主要内容来说,这是中高年级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一个主要活动,而我们的课堂上很难看到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概括主要内容的过程,几乎是一两个学生把近乎标准答案的主要内容一念,此环节轻松而过。这样不扎实不到位重点不突出的课堂教学导致了师生年年训练、节节训练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的学生仍然不会概括。所以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主要内容归纳的过程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归纳主要内容从不规范不标准到规范标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能力。

三、扎扎实实的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