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热身训练(利用课件十分钟休息时间借助多媒体完成)
1.学生跟着动画版“江南style”一起跳骑马舞。
2.由动画片“白雪公主”引入课题Lesson 8 In the library。
(成功的热身活动为本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习目标出示(学生提前板书)
1.听懂、会说课本中的英文书名。
Snow White,The Moonstone,
The Arabian Nights,Sleeping Beauty.
2.“四会”词句的掌握。
a library card,borrow a story book,
return a book,Would you like...or...?
3.能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对话。
(课堂教学要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目标就是方向,它使学生不再盲目。)
三、检测预习(学生白板出示,教师评价)
1.试着翻译黑板上的单词。
Snow White,The Moonstone,
The Arabian Nights,Sleeping Beauty.
2.试读单词。
(考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以便师生或生生间探讨交流。)
四、任务导学
1.自学词语:小组互学单词,小组长代表读单词。
Snow White
The Moonstone
Sleeping Beauty
The Arabian Nights
2.快速读课文,并把不会的单词圈起来。听录音跟读。
3.分角色朗读对话。
4.教师精讲点拨。
Librarian:What can I do for you?
Zhao Yu:I’d like to borrow a story book. Do you have Snow White or The Moonstone?
Librarian:Yes. The Arabian Nights is interesting,too. Would you like a Chinese one or an English one?
Zhao Yu:An English one.
Librarian:Show me your library card,please. Can you tell me the name of the story?
Zhao Yu:Yes,it’s Snow White.
Librarian:Here you are. Please return it in two weeks.
Zhao Yu:Ok,I will. Thank you.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兵教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五、探究展示(学生讲演,教师补充评价)
1. What can I do for you?的同义句。
2.单词 borrow与 lend的区别。
3.给某人出示某物的短语是showsth,它还可以变换成哪种形式?
告诉某人某事的短语是tellsth,它还可以变换成哪种形式?
4.找出对话中的一个选择连词,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简单连词呢?
5.用英语怎么表达借书与还书?
关键词:学生认知偏差;暴露途径;纠正策略;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72-02
“学生认知偏差”也有研究称为“学生认识偏差”,是指学生限于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或其他主、客观因素,导致对所学知识产生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学生认知偏差主要有干扰性认知偏差、概念模糊性认知偏差及注意表象,忽视本质性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一旦形成,就会隐藏在学生大脑中,对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及后续学习产生障碍或影响。因此,让学生将隐藏在大脑中的认知偏差暴露外显出来并及时纠正,是教师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笔者主持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认知偏差的暴露途径与纠正策略研究――以初中教学为例》,通过开发研究工具《“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认知偏差的暴露途径与纠正策略研究”课题・课堂教学记录表》(以下简称《课堂教学记录表》),运用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开展随堂听课、教学视导课、课题研讨课等,听取15位教师(均为课题成员)执教的25个课题48节课(含一课多师、一师多课),回收156份 《课堂教学记录表》,对表中记录的学生认知偏差及其暴露途径、纠正策略进行分类、统计、提炼,发现“(学生)实物投影――边批边讲”“(学生)实验展示――边演边讲”“(教师)提问――(学生)反馈”“学生板书――师生板批”等是暴露和纠正学生认知偏差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刘老师执教的九年级专题复习课《物质鉴别与检验》(1课时),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知偏差及其暴露途径和纠正策略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基于暴露和纠正学生认知偏差的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认知偏差及其暴露途径、纠正策略统计与分析
刘老师的课主要分四个环节:1.教师提出简单的有关物质鉴别的问题,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初步接触并认识鉴别题;2.教师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会使用简单物理方法鉴别物质过渡到会使用化学方法鉴别物质。现将环节三、环节四及其教学内容、教学中学生认识偏差及其暴露途径、纠正策略统计如下表: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认知偏差 暴露
途径 纠正
策略
环节三、学生填写复习学案,整理、归纳物质鉴别与检验的基础知识,展示汇报。
环节四、教师提出物质检验的实际问题,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检验物质。
1.学生填写复习学案:(1)写出呈黑色、红色、黄色、浅绿色、蓝色等特殊颜色的物质。(2)写出溶于水放热、吸热的物质。(3)写出用化学方法鉴别物质的一般步骤(填空)。(4)写出常见气体(O2、CO2、H2、CO)检验方法、实验现象。(5)写出常见的放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写出鉴别酸和碱的常用方法(列表)。(7)当堂练习:4道简单的物质鉴别题。
2.学生上讲台展示、讲解、汇报。
3.教师展示一瓶学校实验室久置的氢氧化钠试剂,提出任务:(1)检验这瓶氢氧化钠试剂是否变质?(2)检验这瓶氢氧化钠是完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
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分组实验、展示汇报、得出结论。
黑色固体只有Fe3O4、CuO A a
红色物质只有Cu、Fe2O3 A a
d
溶液呈浅绿色的只有FeSO4溶液 A a
溶液呈蓝色的只有Cu(OH)2 A a
液态氧是蓝色溶液 A b
溶液呈黄色的只有FeCl3 A a
含Fe2+物质都是浅绿色的溶液 A d
按字母顺序读Fe(OH)2、FeCO3化学式 B b
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NaOH、H2SO4、CaO A b
氢氧化钠的化学式写成Na(OH)2 D c
按字母顺序读CO2的化学式 B b
酸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没现象 B d
氢氧化钠固体加水无现象,碳酸钠加水有气泡产生 B e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可以将氢氧化钠溶液溶于水,因为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碳酸钠溶于水不放热 B b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可以加入紫色石蕊 C d
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可以加硝酸铜。因为如部分变质,溶液中还有氢氧根离子,会与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 B b
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为排除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根离子的干扰,可以加酸,酸会与碳酸根离子反应 B d
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为排除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根离子的干扰,可以加氢氧化钙溶液,因为碳酸钠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B d
*暴露途径:A――学生上台实物投影填写的学案; B――学生口头反馈;C――实验展示;D――学生板书。
*纠正策略:a――学生边讲解评析,边用红笔批改 b――教师口头指出;c――教师红笔批改;d――学生口头指出;e――实验验证。
为了真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暴露并纠正认知偏差,刘老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坚持“学生是暴露认知偏差的主体,教师是纠正学生认知偏差的主导”这一课题思想,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如填写学案、小组讨论、组内互批(改)、口头反馈、上台实物投影,边讲解边用红笔批改、分组实验、上台实验展示并讲解等,暴露出他们在“物质鉴别与检验”专题有关物质的性质(含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实验(含试剂选择、基本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等方面存在的认知偏差。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口头指正、红笔批改、巡视指导,学生组内互批(改)、上台评析、口头指正等及时纠正认知偏差,解决了学生一些深层次、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接触、理解了物质鉴别中其他物质、离子的干扰以及为何除杂、如何除杂等内容,较好地实现了复习目标。从刘老师执教的这节展示课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中多参与实物投影、边讲边批(改)、实验(汇报)展示、口头反馈、板书等学习活动,是将隐藏在头脑中的认知偏差暴露外显出来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口头指正、红笔批改、示范操作等及时纠正认知偏差,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二、基于暴露和纠正学生认知偏差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基于暴露和纠正学生认知偏差的课堂教学,要利用好教学媒体
这里的教学媒体是指书本、编印的学案、导学案、课堂练习、板书、实验以及投影仪、录像(相片)、计算机、口头语言等。学生的认知偏差具有隐蔽性,只有在思考问题或完成练习后,通过口头表达、练习反馈、板书呈现、投影展示等才能较真实地暴露出来。
教学中,要使学生认知偏差有效地暴露出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非常重要。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专业术语等容易出错、规范化要求较高、有固定格式要求的内容尽量使用板书;形成概念、得出结论、解释原因等内容尽量使用演示或分组实验;检测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最好使用学案、导学案及课堂练习,并在完成练习后及时用实物投影仪将练习投影出来;对基本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或结果可用相机、录像机拍摄下来,然后用多媒体将视频播放出来;对有一定思维容量且需了解学生逻辑思维过程的问题则让学生思考后口头表达反馈。
(二)基于暴露和纠正学生认知偏差的课堂教学,要设计好学生活动
学生认知偏差隐蔽在学生的大脑中,只有学生才是暴露认知偏差的主体。因此,课堂必须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行为的主动执行者,让学生在活动中多“说”、多“做”。
让学生在活动中多“说”,就是让学生多“说”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一定思维容量的、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串起课堂的重点内容,抓住时机向学生抛出问题,并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说”思维过程的时间。如刘老师的课堂设计了如下问题:1.学校实验室一瓶久置氢氧化钠溶液,如何检验这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呢?2.我们现在已经得知氢氧化钠变质了,但是它变质得怎么样呢?是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呢?这些问题思维容量大,能较全面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说”的思维过程中会无意识地、自然地将解决问题时存在的认知偏差暴露出来。这个过程教师要做的不是急于打断学生的表达,而是耐心地倾听,敏感地捕捉学生的认知偏差,待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全部“说”出来及认知偏差充分暴露后,对学生的认知偏差进行分析和纠正。
让学生在活动中多“做”,就是让学生多做实验。这里所说的做实验,包括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首先是分组实验。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及时做好实验过程记录,如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实验后及时写出实验报告。由于实验记录是最原始的课堂资料,学生根据原始记录,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的实验报告能较真实地再现学生的认知偏差。另外,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认真巡视,发现实验操作、现象、结果中的偏差,立即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下来,在实验小结阶段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同学们指出并纠正。其次是演示实验。一般来说,演示实验是由教师演示给学生看,但如果将一些没有危险性的演示实验改由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讲解,则学生认知偏差会外显于其行为操作和讲解中,会“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师生面前,有利于师生发现、了解和纠正。又因学生认知偏差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有很好的效果。
(三)基于暴露和纠正学生认知偏差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追根究底
学生认知偏差往往会从学生口头表达、文字表达、操作展示中暴露出来。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口头表达的过程、文字表达的结果及操作展示的过程,做一个敏感捕捉学生认知偏差并及时予以纠正的有心人。首先,要有追问意识,这样就容易引发大家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学生把思考后的结果反馈出来,同时也会暴露出在这一问题上的认知偏差,教师也就能够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刻地捕捉到学生的认知偏差。其次,要纠正到位。纠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对问题重新讲解;二是加强变式练习;三是对学生的反馈追根究底。提出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发现学生的认知偏差在哪里。学生给予了反馈后,教师要从得到的反馈中进一步发现和梳理学生的认知偏差,并通过互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认知偏差的暴露途径与纠正策略研究――以初中教学为例》(立项批准号:FJJK14-214)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42-05
一、 翻转课堂与微课的概述
1.翻转课堂的起源及定义
(1)翻转课堂的起源
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 Model)简称“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也称 “颠倒课堂”。其根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萨姆斯(Aaron Sams)。
2007年春天,这两位教师为解决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缺课而跟不上学习进度这一问题,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两位教师把屏幕录像的PPT演示文稿配上声音以视频形式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习者在线或下载保存至本地磁盘观看),帮助缺课的学生补习功课。后来这种模式受到学生和教师们的广泛欢迎并逐渐发展为学生在课外学习教学视频,回到课堂时间则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探究活动以及理论知识掌握的练习。
(2)翻转课堂的定义
2011年,在可汗学院的顺利推进下,翻转课堂作为教育界的新浪潮开始盛行起来。翻转课堂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将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学生回家练习转变为学生在家或课前完成课堂教学视频的观看,课中进行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以促进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翻转课堂教学结构相比较,它们的异同如表1。
2.翻转课堂与微课
(1)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是以视频资源为基本的载体,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课例、知识点片段等) 拍摄的课堂教学视频,它还包括与该主题或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材料、课后反思、试题测试及学生反馈和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2]
微课具备学习内容短小精悍:以点单元知识、某个教学步骤或某种教学活动为单体系;视频长度短小精悍:视频内容在5-8分钟内,易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交流;数据量小,网络分享速度快,有效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微课的表现形式一般为视频(像机拍摄或屏幕录像)、ppt(幻灯片演示文稿加旁白转成流媒体播放格式)或Flas等。
(2)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关系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有太多的零碎时间被白白浪费掉,那么如何将这些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呢?“微学习”的出现解决了人们的这一困扰。微学习是指将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时间进行分割,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学习的过程 。[3]微学习的内容通常都是呈单一主题的,围绕一个核心知识呈现相关内容,即“短小的、松散的、实用的片段化学习内容”。[4]
微课是微学习的具体体现之一。它以主题单元知识为主,辅以其他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比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用于微课的学习,学习者只需安装相关课程的App就可实现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调整,在符合自身接受知识快慢程度下学习。翻转课堂中,教师借助微课这一特点,着力培养学习者自主探究和思维创新本领。
微课是翻转课堂的核心教学资源之一,能够有效地靠拢师生之间的距离,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极大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翻转课堂中,微课可以更好地彰显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发展,其以“短”、“小”、“精”、“悍”特征能让学生快速地适应并掌握学习内容,最终直接影响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它决定了翻转课堂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在作为翻转课堂主要学习资源的同时,微课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推广。
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翻转课堂的构成要素分析
在世界范围内,翻转课堂进行了很多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美国的加州河畔联合学区、林地公园高中以及我国的重庆聚奎中学和深圳南山实验学校。[5]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技术要素――微课、流程要素――“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环境要素――信息化教学环境。[6]
(1)技术要素――微课
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课堂实施的有效性。翻转课堂中的微课不应该是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片断的设计,这样会影响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用于翻转课堂的微课应该是供职于课堂的某个知识链,并且可以借助网络互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应该包含教师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或者通过网络平台下载保存的优质精品教学视频并且辅带相关课件、相关资料和典型案例等学习资源,以作业练习为主,辅以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调查等自主活动的学习反馈。[7]
(2)流程要素――“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
课前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学习者能否继续有效地完成课堂互动活动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很好地完成课前任务。课上讨论活动是翻转课堂的进一步充实,学习者完成课前任务后,知识的加强巩固则须在高品质的课堂互动中完成。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特点合理地设计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交互活动中真正地体验、感受、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课后活动主要是评价反馈,知识的再次巩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再次内化和教师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的提升。
(3)环境要素――信息化教学环境
翻转课堂学习环境的安排需要根据各个学科特点、学习者学习风格进行设计。首先,其学习环境应该是刺激学习者学习的环境,能够引起学习者对知识的好奇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此外,翻转课堂的实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技术环境之上的。实施学校必须具备优良的教学平台,才能顺利地进行教学资源的上传和下载,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反馈评价。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能。[8]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翻转课堂是知识传递在课前,知识巩固在课上的新式教学方式。其教学流程环节主要包括课前准备阶段、课中互动阶段和课后巩固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
首先,该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科课程特点进行备课,撰写教案,筛选出符合学习者特点的知识体系作为微课的录制内容,或者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下载优质视频课程,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剪辑,以达到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显然,在制作微视频时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过硬的信息技术技能,需要分析当前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怎么样,属于什么类型,是否具有相关知识的基础累e。毋庸置疑,这是对传统教师的一大挑战,教师必须具备高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信息素养,这是实施翻转课堂必不可少的前提。
其次,在录制或选择微视频时教师应该注意:
①内容呈现方式必须新颖突出
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文档、高清课堂教学实录、Flas(故事叙述、问题探究活动或者游戏方式等)、ppt演示文稿加旁白等。
②便于学习者理解掌握
教师需要将所授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相关联以便于学生理解应用,此外问题设置不宜太难或过于简单,尽量与实际生活相关,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③能够激发、引导学习者学习
能够清晰地标明学习目标和学习顺序,将知识点环环相扣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的动机。其中有必要设置或埋下一些问题供学习者观看教学视频后思考。
④增加现场感与真实感
为了不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微课的虚拟性可以在视频录制过程中增加教师出镜的次数,同时教师在视频中应该多用第一人称复数形式讲授内容。
⑤微课视频时间尽可能控制在5-8分钟左右为最佳
微课的视频尽力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由于翻转课堂主要应用于中小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过于长久,因此有必要控制微视频时间,避免学习者厌学。
⑥微课内容应该不止局限于视频,需要附带相关课件、素材资料和典型案例等学习资源
第三,教师应当在课前设计并制作学习任务单,包括课题名称、达成目标、重难点知识概要、学习方法建议以及课堂探究互动活动的预先告知等。需将准备好的教学视频和课前学习任务单提前3-4天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通知学习者在线学习或者下载保存至移动终端设备学习。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平台系统做好学习笔记,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在线一对一讨论、小组讨论、提问教师或者发问学习平台系统由其他学习者或教师回答。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新知识的构建后,须在学习平台系统参与习题答疑过关活动,完成教师设置的课前自测题,完成自测任务后总结收获并提出问题提交学习平台系统。
第四,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根据试题闯关情况发现、收集问题,合理地对学习者进行分组。教师可以采取异质分组策略,将学习比较好的同学与学习相对差的同学分为一组或者将善于发言与不太喜欢发言的同学分一组,以起到带动作用。教师分组后将结果上传到教学系统平台并通知学生及时查看。最后,教师需将汇总的典型问题作为课堂着重讨论问题,同时要总结微课的不足之处,在以后设计录制过程中做进一步改进。
(2)课中互动阶段
学习者在完成相关教学视频与辅助教学资源的学习后,解决课前知识学习中教师收集到的问题是首要任务。与传统课堂截然不同,此时的课堂主要是以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活动为主,是由教师的引导、启发、协助和师生互动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9]既然翻转课堂拥有如此灵活的课堂活动,那么创造一个优雅、和谐的学习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优美、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安心。
传统课堂中因为缺乏智力和情感上的安全环境,对于凤毛菱角的课堂讨论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期望的效果。开创和维持一个安全的环境是翻转课堂互动成功的必需条件。安全感是指学习者们的情感和心理安全感。[10]尽管有些学习者在不管什么样的模式或氛围下都愿意表达自己讨论的观点,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表达他们不确定的观点时有一定的“智力冒险”,在不确定自己的脆弱性是否得到保护的情况下他们一般不会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样,翻转课堂互动活动也许就只是那些最健谈、最自信的学生的场所了。
此时,教师的作用就相当重要了。在互动讨论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习者讨论的语气,避免讨论演变成一场争论。学习者们应该理解他人,尊重不同的观点,即或是别人的观点不正确也应该是很友善地帮助改正。教师的关键是帮助学习者们以和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学习者讨论中讽刺挖苦的危险,讨论中可以说幽默的话语,但不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如果学习者受到嘲笑或讽刺,他们可能不能畅所欲言,而是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观点,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课堂互动环主要节包括三个阶段:合作探究阶段、个性化指导阶段和总结评价反馈阶段。
在合作探究阶段,教师将课前学习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融合于典型任务让学习者合作交流探讨,同时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对于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者可以采取自主探究或者小组协作方式来完成。课上作业讨论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探讨交流, 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加强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在这期间,教师要观察学习者们讨论的情况、识别问题(学习者是否在交头接耳、行为是否粗鲁)、适当地协助学习者语言表达技巧的生成。
在讨论中要避免混乱状况的发生,教师要时刻鼓励学习者参与讨论的热情,更要提醒他们不要讨论与课题无关的问题。如果一旦出现混乱或者争吵,教师应该采取“暂停”策略来提醒学习者正确地再次讨论,或者可以指出一些学习者有礼貌地提出不同观点的例子激励其他同学。同时当讨论遭遇到沉默或进展缓慢时,教师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确保课堂质量,比如小组间的比赛或竞争。但是教师不能将课堂辅导转变为主导,课堂中教师不是“司机”,应该是坐在副驾驶上的“驾驶教练”,教师扮演的是综合剂、复述者和偶尔的倡议者。
个性化指导阶段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不同指导,依据观察情况采取集中讲解或者个别辅导,以便学习者对不太懂的知识再次巩固。那么教师在指导当前学习者或小组问题时其他学习小组会不会趁机贪玩或者捣乱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一小组指定有“权威”的小组长带领其组内成员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让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完成互动任务。显然这样小组个数就不能太多,3-4个小组最为合适,每组成员一般为5-6人为最合适。最后经过生生、师生互动后,以小组为单位报告讨论结果供大家分享学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在总结评价反馈阶段,采取随机汇报策略,先由小组间成员随机代表本次问题讨论结果发表收获和解决的重难点知识。此时,教师必须营造一种允许学生倾听、思考、点评、提问的环境氛围。之后是教师从个体、总体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点播,教师要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集中讲解,系统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以强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同时教师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要加以表扬,并在网络教学平台颁发电子奖状或者当堂派发小物品(学习用品、体育用品等)以资鼓励,对表现不太乐观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言语上的鼓励以激发学习者协作交流精神,潜移默化地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课后巩固阶段
本阶段教师需要为学习者们提供后续的学习活动,以帮助他们拓展所学到的东西,并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的学习中去。教师需将课堂互动活动中总结归纳的重难点知识上传到教学系统平台,还可以辅以典型知识案例、相关拓展学习资源和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样,学习者可以对还是掌握不太牢固的知识进行重复学习,还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学习相关的扩充知识以扩大自我知识范围。
同时教师和学习者都要各自进行课后反思,并提交教学系统平台。学习者与教师进行线上交谈,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再次提问。教师还可以与同行合作交流学习,分享课前资料准备、制作微课心得,课中对学习者协助学习的有效方式等。这样便于教师彼此优化教学方案或更好地制作微课以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课后知识巩固活动为教师和学习者们提供了很好的自我评价机会。
三、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案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时间》一节。
1.实施过程
(1)教W前期分析
在《认识时间》这节教学内容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时间概念的基础上,把抽象的时间知识以微课的形式表现。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钟面上有六十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并且能够体会时与分之间的联系,能准确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目标为①观察钟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②知晓时间单位“分”,观察分针转一圈,时针的变化,体会时与分之间的联系。③结合实际经验和已学知识,能够正确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④更深层次地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的习惯。其中,教学重点是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接近整点时刻(如:7时55分)的读法;二是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微课与学习任务单设计分析
①认识钟面: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②时、分之间的关系: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1小时=60分钟。③课堂解决的重难点知识。④微课学习时间规定在晚上8点,学习结束后,画出所用时间的分针和时针并读出来。学习任务单的策划准则与微课统一。联系微课,把抽象的知识以练习的形式加强巩固。
(3)学生观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把视频上传至群共享,由每位家长下载到电脑后让学生观看。
2.课中
教师提前批阅学习任务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当的变动教学计划。
(1)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师:同学们看微课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认识时间(板书)
师:钟面上有60个小格,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呢?
师:为什么1小时等于60分?
生: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一圈,时针正好走了一大格,所以1小时等于60分。
同学之间互相改正学习任务单第3题,分析讨论为什么有不同的答案。
(2)小组交流,辨析重点
(3)小组汇报,落实重点
在学生明白了几时几分的原理后,教师出示有关时间的问题,让学生选择答案。在分析、取舍答案的过程中,深入的读写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
(4)分层练习,适度拓展
基础练习:练习课本第91页的习题。
提高练习:改错题(请帮小动物们把不正确的时间读法改正过来)。
拓展练习:
①王菲的外婆要来,打电话说8:00到火车站接她,可是王菲8:00按时到了火车站,却没有接到外婆,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小芳的妈妈晚上8:00下班,小芳想给妈妈冲杯咖啡,吃些水果。小芳完成这些事情最快要几分钟?妈妈可以在几时几分喝到咖啡,吃上水果?
(5)小测验验证,达成目标
练习课本第93页第1题“小芳一天的安排”。通过做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的习惯。
四、 总结
翻转课堂的实施,必须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便利条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必须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转课堂的发展会更加理性。
参考文献:
[1]李黄川,张.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3-4.
[2]王倩.探索“微课”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1):15.
[3]车启凤,方媛,祁昌平等.微课程及其环境下微学习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2): 56-58.
[4]樊福印.“主―导”互动模式下的数学学习――成人微学习支持服务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40-42.
[5]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列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5-10.
[6]保长省,童永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研究[J].亚太教育,2016(6):103.
[7]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5):26-32.
[8]路璐,曹效英,王乔峰.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分析与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0):132-134.
[9]吕海燕,吕红,方霞等.基于“信息化导学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6(2):73-78.
八年级(10)班有六位同学学习成绩极差,各门学科成绩都在全年级倒数行列。因此,在班级及在任课教师眼里他们被公认为差生,上课时座位被安排在班级后排及墙角边。我在接任该班物理教学时先了解了他们的学习情况,首先改变了自己的上课习惯,上课时不主要站在讲台上,大多数时间站在他们的身边,这样减少了他们在上课时走神和做小动作的机会,并尽量将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完后及时地给予评价鼓励,或者给予肯定的眼神,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在物理学习上逐步步入正常轨道,让他们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使她们体会到物理老师在学习上没有放弃他们,所以在物理学习中,这六位同学都非常努力,经常围在老师身边主动提出各种问题。
教师只有对学生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讲课换位置”看来是不经意的动作,但对一个经常得不到老师关注的学生来说,他会感动,他会因感动而喜欢关注他的老师,也从而激发他学这门学科的热情。
二、语言激励――案例二:夸奖使课堂思维活力激发
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授课过程中,我提出第一个设问:“浮力的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凭着生活经验,第一位同学说与进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因为游泳时感觉到的。我马上肯定这同学的回答并且表扬他是个观察能力强且能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问题连接起来,非常有生活经验,善于观察生活,很棒。这一评价带动了很多同学有创意的思考,有的同学说与液体密度有关,因为他发现奶奶腌鸡蛋的现象,鸡蛋放到清水中洗时容易下沉而放到盐水腌时却浮在水面上;还有的同学说与物体密度有关,因为铁块会沉入水中,木块是浮起来的等等。学生的思考热情非常高,他们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励评价使课堂思维活力得到激发。奖励学生最好的办法应是真诚的评价语。学生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下,从从容容地学习,踏踏实实地探究,真真切切地对话,自然而然地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能区分有价值的夸奖和无价值的夸奖,如果他没做成啥就夸奖他,他的情感不会有任何触动,因为他觉得没有价值,因为这个夸奖不是他真正的价值体现。所以我们的语言激励应该是在学生得到成功之后给予,但这个成功可以是不同层次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竞争激励――案例三:一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课
在学习“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将每个实验台划分为一个小组(6人),规定每个小探究活动后得出的结论,哪个小组先上台展示将会获得加星奖励,并奖励一次利用电子白板亲自体验动画演示的机会。所以每个小组都集中精力认真探究每个细节,每组同学都针对本小组成员的特点,一方面好同学要把过程做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同组的有困难的成员,达成集体共同的意见后总结结论。课堂上的反映是,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讲台来展示,气氛很热烈。令人惊讶的是,班上最差的一名女同学竟然主动跑上讲台并大声说:我先占个位子再说。平时由于成绩极差而被人忽略的她,由于这节实验课动手能力是她的强项,老师给予了她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她也体会到了被人重视的愉悦。
初中生,无论是资优生还是学困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欲望。这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如果不能从正面表现,他们就会调皮捣蛋,扰乱课堂。在不同课中运用适当的形式给予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能够有效转化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榜样激励――案例四:在一次发奖仪式上
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每学期都进行一次进步奖发奖仪式。随着得奖人的名字被宣布出来,一张张惊讶又兴奋的笑脸从班级中冒了出来,接着,响起了同学们的掌声。在读到得奖人的名字“小A同学”时,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台下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原来小A同学是班中一个成绩比较后进的学生,本学期由于其自身的努力、同学的帮助以及老师的呵护,不断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学习成绩一路上升。当小A同学捧起奖状时,老师对小A说道:“这个学期,你真的表现非常出色,不仅全体老师也都看到了你的进步,我们全班的学生也都看到了你的进步,这里我对你再多的赞美也是多余,因为同学们如此热烈的掌声就说明了一切,是吗?”接着台下又一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关键词:物理教学;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57-002
一、实验课中的“探究性学习”
1.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能否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教师要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首先,“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注意选择适当的问题。所谓适当的问题,就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问题。
【案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照镜子,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镜子认真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你觉得镜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和你本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认为平面镜中的像与镜前的人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
学生可能有以下猜想:
猜想1:“我觉得我的像和我本人一样大,因为在家里照镜子时,要是贴着镜子站,感觉像和人一样大。”
猜想2:“我觉得像和我不一样,是左右颠倒的,我抬起左手时镜子中的人抬起的是右手。”
猜想3:“我觉得用小镜子的时候我的像就变小了,只能看到自己局部的像。”
猜想4:“我觉得当镜子离人远时像就变小,镜子离人近时像就变大。”
猜想5:“像好像实际是不存在的,因为我在镜子后面摸不到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猜想6: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
猜想7:我发现物体移动,像也移动。像和人移动的方向相同,我向左,镜子中的像也向左。
猜想8:我发现人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我靠近,像也靠近;我远离,像也远离。
猜想9:我发现像的颜色与物体也相同。
猜想10:平面镜中的像是正立的。
猜想11:像与物体是对称的。
猜想12:像与物体是平行的。
反思:上面这个案例是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的(包括日常现象、实验现象、资料介绍的现象),通常提出问题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联想法、比较法、推理法、实验法等。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的猜想有12点,大大超过了教材上的三点。教师不能回避学生不正确的猜想以及猜想的重复,而是要引导学生归纳提炼出对平面镜特点的主要猜想,实验验证后对不正确的猜想要引导学生讨论与辨别。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体现过程与方法
探究学习不仅追求探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重视探究学习的过程性,强调学生的亲身感悟。
【案例】《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大家已经猜想了电流可能与电压和电阻有关,要验证你们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应该如何探究?采用什么方法?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出电路图。
生:需要电源、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等。
生:采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电阻一定,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保持电压一定,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师:刚才大家设计的时候我巡视了一下,看到你们设计的电路图主要有以下两种:
师:请你们评价一下,这两种实验电路图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哪一个电路图更合理?
生:第一个图中没有滑动变阻器,改变电压时是需要改变电源电压才行。
生:第二个电路图中有滑动变阻器,既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又可以在电阻改变时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电路图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体现过程与方法
(1)我们先来研究电阻R不变时,研究通过它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
(2)再研究电阻R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略)
3.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
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探究的结论是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只有一组实验数据是不能得出结论的,应多次实验)。这是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
【案例】《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师:这节课刚开始时同学们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猜想,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情景如下图所示,请你根据实验现象和收集的实验数据,论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反馈的形式来得出结论。
生:比较_____两图能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生:比较_____两图能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生:在此基础上想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否会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我的做法是__________。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生:要验证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的?我的做法是__。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生:我认为前面同学的实验需要改进,改进的意见是_____。
反思:上面的案例中同学们的猜想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辨别正误,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收集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二、概念课中的“探究性学习”
概念课教学以往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机械地背诵定义,但对概念理解十分肤浅,处理问题盲目,运用时因而经常出错,症结在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不透,缺乏探索与实践的认知,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