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案例分析

课堂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案例分析

课堂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案例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一年级的一次练习课中,我拓展了关于平抛运动的一道题,用常规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觉得自己把题讲得很到位,具体的方程式也写在了黑板上,自己非诚满意,学生听得也应该不错。几天后的月考,恰恰就考了这道题,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我对比了一下本题各班的得分率,而结果却出人意料,我班得分率并不比别的班级高,甚至个别班级超过了我班,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此后,我进行如下的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满堂灌,学生接受到的知识理解不够深刻,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左耳听右耳冒,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教师专注讲解,忽视了学生的理解、消化与反馈的过程。虽整个课堂教学内容量很大,但学生掌握得却很少,忘记得也很快。这成了一个很低效的课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我们看看原来课堂的实际。教师在前面侃侃而谈,下面学生干什么呢?有的学生因为一个画面而大脑短路,两眼发直;有的切切私语,不断问老师讲的是什么;还有的在教师的催眠下昏昏欲睡。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讲授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教师费力不讨好。所以,教师绝不能陶醉于追求教学艺术的完美,而更应关注教学的另一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

案例二:把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上要给学生整理、思考、反思的时间。经过深刻反思,我在习题课教学中,把典型例题给学生,让他们思考并来讲解思路,我最后总结。在此后的多次考试中,我班的教学成绩都名列前茅。我仔细研究了各题的得分情况,有的题我班得分率要高于其他班,高分的各题都是我上课重点夯实,也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的试题。经过这样的教学改进,我觉得收获很大。或经小组讨论相互启迪与头脑风暴,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指导、补充与点拨,课堂氛围不仅热烈,学生掌握得更好。把课堂上应该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掌握知识,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无论是在知识的掌握和知识记忆的存留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这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更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案例三:合作探究优势显著

关于《力的合成》一节的教学,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通过生活实例,两个小孩可以提一桶水,一个大人也可以提一桶水,那么他们的效果相同,讲解什么是合力与分力,通过实验演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内容,用平行四边形计算合力。总结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及变化。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和分解等基本概念;小组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法则;之后把问题都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补充、指导与点拨。我把两种教学效果在自己教课的两个班级进行了对比。从课堂效果来看,前者课堂非常沉闷,个别学生昏昏欲睡,目光呆滞,游离在课堂之外;后者,每个学生都必须去整理总结知识点,在小组的互相交流中把基本概念掌握得很好,对自己实验探究得出的规律从心里更信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应用。从作业反馈来看,前者作业完成不如后者,而且相差很多。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教师还非常辛苦。我们必须在整个教学中,很好地渗透新的教学理念,把课堂的一部分时间还给学生。

案例四:讲评模式的对比教学

试卷讲评是对学生近期所学知识、规律、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的检测反馈,是帮助学生自我发现弱点的重要时机,像晴雨表一样可以让学生观察出自己对近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像一个驿站一样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及近期的教学进行反馈与反思。我把自己总结的试卷讲评课的做法归为三种模式。模式一:把答案给学生,从头到尾把题讲一遍。模式二:把答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几分钟,教师把得分率比较低的题讲一遍。模式三:答案给学生,学生思考几分钟,之后把题按得分率进行分类。得分率在70%以上自己解决;30%到70%的小组讨论,学生来展示,讲解;小于30%的教师来讲解,之后来讨论。在一次考试中,笔者针对三种模式在所教的三个班级进行了对比。几个星期后的一次测验中,我把讲解的几道题进行了渗透,考试结束后,计算了一下几个班级掌握的情况,模式三教学效果大大地超过了前两种。

结束语

课堂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一衔接期;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7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29

高一衔接期是指学生进入高一后逐步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过渡期,一般认为是高一开始至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前后。笔者在了解高一衔接期学生化学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开展衔接期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在缩短学生高中学习的适应期,减少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等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教学目标

了解SO2物理性质和用途;探究SO2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方法;培养关心环境的情感和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

二、教学方案设计

1. 高一衔接期教学方案设计原则

高一衔接期教学方案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1)激趣性,即通过多渠道激发、维持、增进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化学学习兴趣。(2)主体性,即以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依据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实施过程强化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强大功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3)发展性,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终点)和学生起点能力(教学起点)之间的相对关系。(4)探究性,即落实课改的理念和要求,精心设置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适宜的学习平台,教学中问题设置要体现探究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2. 教学起点分析和教学设计主题

本节课相关的学习起点:(1)认知起点:初中阶段已学过二氧化碳与水、碱溶液等性质,知道正常雨水的pH,对酸雨的成因、危害等有所了解;化学1专题1的学习建立了酸性氧化物的概念。(2)技能起点:能够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一定的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和现象表述能力,但容易忽视对细节的观察,实验设计能力和对现象的分析能力不足。(3)态度起点:实验观察和操作兴趣较浓厚,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分析的愿望。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四大主题。

三、教学组织过程

1.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调查二氧化硫气体的来源及其危害。

2. 新课引入

[投影图片]展示雕像、森林、水体受酸雨毁坏的图片,硫磺燃烧法熏银耳的图片,食品中二氧化硫超标的报道,直接引入本课题。

[教师引导]二氧化硫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大气严重的污染物,如何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或检验食品中是否使用二氧化硫漂白,捍卫自身利益,保护自身健康?如何合理利用二氧化硫?我们需要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

3. 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过程

(1)二氧化硫的分子组成和物理性质

[情景创设]用蜂窝煤取暖,室内经常能闻到刺鼻气味;展示一瓶软塑料瓶盛装的二氧化硫气体,向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后观察现象。

[学生总结]无色刺激性气体,易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易液化,有毒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取上述1-2mL塑料瓶中液体于试管中,滴加1-2滴石蕊试液。

[教师提问]SO2溶于水过程仅仅只发生了物理变化吗?如果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方程式该如何书写?

.

[教师讲解]二氧化硫在遇到硫化氢等强还原剂时,也会体现一定的氧化性。

[教师提问]二氧化硫除了上述化学性质外还具有哪些化学特性?

[演示实验]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试管口塞一小团蘸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再加热试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归纳]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漂白效果不持久。

[联系生活]二氧化硫熏蒸银耳、馒头等食品的危害;二氧化硫用做纸张漂白等。

[教师点拨]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的亚硫酸与品红化合形成无色物质;无色物质分解又生成品红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只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不能使石蕊试液褪色。氯水也具有漂白性,我们从原理、本质、效果和范围等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思考讨论]比较氯水和二氧化硫漂白性。

(3)硫酸型酸雨

[指导学生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来源?硫酸型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②酸雨有什么危害?

③如何防止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学生交流]结合课前调查,对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危害和防治进行交流。

[观看录像]酸雨的危害和防止措施

[教师点拨]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主要通过两种不同渠道,最终都形成硫酸;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等多方面构成危害,被称为“空中的死神”!大家谈到的防治方法都很好,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治理酸雨,保护环境!

4. 课堂小结(含板书)

[教师点津]①学习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主要是还原性和漂白性;运用

二氧化硫的性质特点来理解硫酸性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办法。

②学习方法指导:多角度多视角来认识、研究物质。

5. 作业设计

你能用哪些方法区分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气体是CO2和SO2?

四、教学方案的反思

1. 关于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所谓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准备水平。对于高一衔接期的课堂教学设计来说,要格外关注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如果说教学目标是目的地,那么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就是教学的出发点。了解高一衔接期学生化学学习起点能力,就是要科学确定教学的出发点,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准备状态。实际上,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之前,要对化学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予以全面分析,既要关注这一阶段学生学习化学的一般特征,也要对不同学生个体学习特点进行分析把握。

2.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学习兴趣作为化学学习内在动力系统中的发动系统的重要因素,对高一衔接期的学生化学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性地探讨和实施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培养方法。然而,如果离开了对化学学习需要的充分重视去谈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显然是徒劳的。高一衔接期的学习兴趣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不断维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最终进入化学学习动力维持和定型系统,使学生的化学学习顺利进行。比如,本课开始以酸雨危害的相关图片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酸雨的关系,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探究实验的设计中引入微型实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作业设计中安排了难度较易、操作性强的开放型问题,以期学习兴趣得到巩固强化。

3. 探究实验的设计改进

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原课本上二氧化硫与过氧化氢水溶液反应生成硫酸的实验成功率低,即使在不加过氧化氢水溶液的条件下,也会与氯化钡作用生成白色沉淀,不利于学生对二氧化硫还原性的理解和把握。为了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条件体现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学生通过对溴水与二氧化硫水溶液的反应前后溶液pH的变化来发现两者间的反应原理,更能吸引学生。

由于该课所涉及到的多种物质具有毒性和挥发性,我们进一步将微型实验置于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中,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学生身体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使学生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绿色化学和环保理念。

4. 教学设计主题

本课以“从生活走进化学用理论引导分析用实验探究知识从化学走向社会”为教学设计主体,目的在于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即强化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用化学学科知识分析、加工、提升后,再用于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对教学设计主题的贯彻,即能提高整节课的流畅性,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衔接期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课堂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感受数学问题由“观察――猜想――验证――论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体会数学问题中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2.能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勾股定理探索并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探究和证明。

教学过程:

老师导入语: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游戏吧!我设置了一个闯关游戏,分为五关,每关都设有相应的分值,小组比赛制,最后看总分,分高组有奖哦!请看第一关:眼力大比拼。

设计意图:重视引言教学,以游戏名义开始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一关:眼力大比拼――【导入】

问1:这是我家的地板,请观察上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2: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_____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常见的地板,引出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体会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且处处都可以发现问题。

老师:第一关你们闯关成功。通过第一关我们知道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你们接下来会有什么猜想呢?

第二关:大胆猜想

老师:你们会有什么猜想呢?

学生猜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斜边的平方?

猜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大胆猜想,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第三关:验证猜想

【探究一】

请测量下列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并分别计算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与斜边的平方。

老师:为节约时间,我指定第1,2小组测量图(1);第3,4组测量图(2);第5,6组测量图(3);测完后各小组派个代表报数,并说明实验数据能不能证猜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猜想;通过参与验证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老师:我现在用几何画板向大家展示,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把两直角边及斜边长度量出来了,算出它们的平方,你们注意观察数据的变化,看是否是一直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老师:通过几何画板可以画出无数个的直角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是否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关系式?

设计意图:体会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实验只能验证猜想,还需要理论论证。

第四关:论证猜想

拼图游戏: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一个特殊的图形。

游戏规则:(1)以4个全等的任意直角三角形的边为界,拼成一个是正方形的图形。(2)游戏在3分钟之内完成。

老师:小组进行比拼,看哪组拼的方法多且快。拼完的小组举手。学生基本上会拼出两种图形:

老师:我们拼图的目是想通过拼图来论证我们的猜想,下面各组讨论,我把那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令为a、b,斜边令为c,怎么通过我们的拼图来论猜想。(小组讨论3分钟后,请小组讲解)

小组通过面积关系,可以推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展示小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证明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数学符号语言表达):

在RtABC中,∠C=90°

_____

学习勾股定理后,用语音播放勾股定理的发展历史,及我国古代的前辈们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就发现了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发现及证明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思考:(公式变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为c:

(1)若已知a,b,则c2=_____,即c=_____。

(2)若已知c,b,则a2=_____,即a=_____。

(3)若已知c,a,则b2=_____,即b=_____。

设计意图:学生要掌握勾股定理的变形,体会勾股定理可以用来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第五关:知识应用大比拼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为c。

(1)若a=6,b=8,则c=_____。

(2)若c=3,b=2,则a=_____。

(3)若c=4,a=3,则b=_____。

2.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是( )。

A.5 B.7 C.[7] D.5或[7]

3.判断对错:若a、b、c为RtABC的三边,则a2+b2=c2。( )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能否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达式,体验强调直角的重要性;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4.如图,受台风彩虹的影响,一棵大树在离地面9米处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树根底部12米处。求这棵树原来有多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背景,来考察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这节课体会的从特殊到一般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研究问题的过程是:观察,猜想,验证,论证。

设计意图:感悟数学思想,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高。

课堂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 教学 案例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近年来各层次会计教育的大幅度扩张,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很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会计工作经验和安全性。所以我就现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初浅的见解,以备大家共同探讨。

一、目前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与实践相脱节,课堂模拟度不够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岗位胜任能力强、具有较好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在现在的会计学原理教学中课堂教学讲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而后专门安排一至两周的模拟实习,这种教与训相脱节的课程设置方法,使学生在“学”时难理解,不能很好掌握就理解掌握的内容,在“训”时初步接触大量原始凭证,不知所以。 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实物比照,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理论依据,这正是我们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中为了分章讲解,小型案例引入较多,学生无整体感

在会计学原理课堂讲授中为了配合各章内容,所举实例多为小例子,非常零散,没有一个连贯性,而且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让学生无整体感。如:讲成本核算时,原材料领用分录为: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贷记原材料;而在讲管理费用时,领用材料为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原材料;在讲解销售费用,领用材料分录为借记销售费用,贷记原材料,其实在实际工作中这是同一笔业务,在月末我们应根据领料汇总表做一笔分录就可以,这样人为分解的讲授法使学生头脑中无整体感。

(三)课程体系性不强,使学生学完后对做账全过程体会不深

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分章节介绍各部分知识,而对流程性内容介绍较少,学生的直观性接触差。比如在讲解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时,介绍了未达账项的四种类型,讲解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调节原理,但恰恰就是如何查找未达账项这一块,因实例不典型使学生在拿到银行的对账单时不知从何查起,也不能找到相应的技巧。

(四)会计师资在实践能力上普遍存在欠缺

有不少会计学原理的老师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只能就书本讲解,老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最后考试就是机械地记忆,有些学生学完会计学原理课程后只晓得借贷,为什么借贷,如何正确的借贷,期末如何主动进行账项调整,都不得而知。

二、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会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会计人员如何对一个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最终如何对外传递会计信息也即形成财务报告的过程。学生在初接触这门课程时普遍感到有些“晕”,主要原因就是会计的思想概念还未形成。会计案例是根据会计目的和要求,对各种类型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重现,并加以综合整理,选择出生动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实例,编写出的具有典型性的会计实例。把这些会计实例应用到会计教学中去,它可以让学生以会计人员的身份考虑问题,加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了解会计的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使学生熟练掌握进行会计工作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技能。案例教学就象一座联系社会生活和会计学课堂的桥梁,它能使鲜活的社会生活、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迅速反映到课堂上来,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较大的变化。

三、会计学原理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步骤

(一)树立以老师这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应强调“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以主休的身份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按照不同的课程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真实感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形象思维和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传统的“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

(二)循序渐进引入案例教学法

为达到培养动手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职校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应对教学内容应进行调整。在简要讲授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复式记账的方法后,建议引入全套某企业的模拟账务资料,采用真正的账证资料,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工作步骤,讲述会计期初的各种建账建制工作、日常业务发生后的处理方法、期末账项调整工作及后期结账方法,将各类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融入各操作过程中,在每一过程中插入介绍基本概念和方法。

1、高效的教学组织

由于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习通常是在师生热烈的相互讨论和正反方激烈的争辩的气氛中进行的,所以,有必要对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鉴于此时的任课教师只能定位于引导者、备用信息库等角色,所以应该将参加该项活动的学生定位于活动的中心。使其感官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能够最佳地接受任课教师通过网络所传输教学信息。

2、注重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会计学原理课程所涉及的会计案例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会计实践里通常只有同一趋向的近似答案,而不具有绝对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师在组织每次课堂的案例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特别应注重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学生认识问题可能存在的差异,巧妙地提示:学生应关注各单位财务活动具有差异性,如运输劳务收入的取得,对一个制造类企业而言应计入“其他业务收入”,而对一个物流公司来说则应计入:“主营业务收入”。

3、典型案例的科学开发

会计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任课教师能否将其科学开发出的典型案例提供于课堂进行研讨,是“案例教学改革”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典型案例的科学开发是任课教师将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具有一定影响性或代表性的政治、经济事件或法律案件,通过科学地删减、加工、整合成事实清晰、逻辑清楚、行文简洁、是非分明的文本,使之可用于课堂介绍、分析、研讨的过程。开发典型案例最忌粗制滥造,因为粗制滥造的案例不仅会导致课堂研讨的混乱,而且会引起参加案例教学活动的学生的厌学、抵触或反感。

4、改革考核方法,实行过程式考核

课堂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4—0093—01

英语的课堂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良好的课堂导入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优化课堂效果,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 教材背景

本节课的重点:1.让学生理解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2.学生能理解和进行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中的人称的转化。

二、 教学思路

教师用一个传话游戏作为课堂导入。首先,按座位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纵列小组,将事先写好句子的纸条发给每个小组的第一位同学,然后让该同学将看到的句子小声说给第二位同学,接下来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由最后一位同学说出该句是什么,然后与第一位同学手里纸条上写的句子进行比较,看哪一组学生传得又快又对。有两位教师碰巧在各自的课堂上用了相同的导入,但效果却完全不同。

三、 教学过程

课堂情景一:教师宣读游戏规则,学生们表现得都很感兴趣,做好了准备。游戏开始后,学生们都很兴奋,积极参与,句子被传得五花八门,当最后一位同学说出听到的句子后,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课堂气氛很是热烈。就在此时,教师却宣布活动停止。

课堂情景二:同样的授课内容,同样的课堂导入,学生们玩得同样高兴,唯一不同的是该教师在每组最后一位同学说出句子之前都要用很重的语气问道:“what did he/she say?”并要求回答的同学用“He(She) said…”来说出听到的句子。学生的回答中虽然有许多错误,但却涉及到了本节课的重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转换中的人称变化,紧接着教师纠正了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并引入了新课。

分析:同样的课程内容,同样的课堂导入,但两位教师在操作中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一位教师只是将课堂导入停留在了娱乐和活跃课堂气氛的层面上,没有很好地对这一导入加以利用。其实,将传话游戏作为这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合适和有创意的,因为可以紧扣本节课的内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但是遗憾的是第一位教师却没有将其加以充分的利用。但第二位教师就不同了,他将游戏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一再强调让学生用“He(She) said…”来完成句子,这就为即将进行的课程内容做好了铺垫,这样一来课堂导入的游戏既起到了预热课堂,调动学生学习气氛的作用,又深入到了课堂,使课程内容通过一个游戏变得既有趣又浅显易懂。

四、教学反思

如果教师是演员,那么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一堂课的开始就如同一幕剧的序曲。好的课堂导入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将全部心思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课堂导入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那么,如何做到课堂的有效导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