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化课堂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案例;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30―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教育的需要,这不仅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相比较,目前师范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较强,但如何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具体学科的有效整合、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较弱。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能力,高师教学模式也在逐步由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主线的,转变为教学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添加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但教学案例的开发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一 教学案例概述
1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为教学所选用的各种案例,它揭示某一事件发生、过程、内容、结果的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教学案例可以起到中介性、启发性、先导性、生动性等作用。舒尔曼说[1]“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教育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它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条桥梁。”所谓案例开发就是指学习者、参与者本身就是开发者,是他们基于自身的经验,按照案例的有关要求,再现当初开发者所处的情境、内心的活动以及做出决策的依据,并将其经验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自身与他人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案例开发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出通盘考虑。
2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
大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一种对感觉经验的长期怀疑和不信任,教学案例的开发被当作一种学术层次较低,甚至没有学术性的工作,因而在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中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导致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不力,效率不高。这种传统的观念抑制了通常来自于大学教师教育者开发案例的积极性。而且目前大学系科之间相对独立,而信息化教案客观上需要系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教务部门的联合开发。实际上,对于师范教育,信息化案例教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案例开发是一项理应在大学中得到重视的严肃的研究工作。高师已经探索出多元化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道路,即“学校公共信息技术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联合教育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图书馆的有关数字化校园的入门教育开始,以《现代教育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等公共课程模块为核心,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急需增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活动,以便使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3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提到的教学案例界定为信息化教学案例。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教学案例建设的内容主要以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任务及其内容为依据设计案例库的建设。笔者把信息化教学案例看作是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专业课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与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它是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之以课前大量的信息准备与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多媒体材料,配有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多媒体材料,以案例核心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且可互动交流的教学案例。
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结构与呈现方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确定教学起点和分析教学需求时,需要正确估算学生已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信息量,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信息化教案呈现方式上更能体现教育环境的多媒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等。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和教学反思。
二 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人员结构
1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构成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及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学理论探究、案例问题设计、案例实施设计、多媒体制作、作品合成审核与等环节。信息化教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仅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或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等机构虽然在理论、技术、设备上没有问题,但由于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经验,往往也难于实施。另外,由于师范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近年来,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越来越密切,师范生及大学教师们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深入,教学案例的开发源头离不开基础教育,笔者认为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不仅仅是大学教师,师范生也应成为教学案例的开发成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与效率,应当精心策划开发方案,在学校中成立教学案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教务处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老师和师范生组成。教务处处长担任组长,以便有效保障案例开发的各种条件支持,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集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案例开发,协调案例实施安排,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安排师范生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帮助教师收集和整理案例的素材。
2 教学案例开发的组织管理
第一,在开发前,案例授课教师要开展诊断性评价,先对课程案例的需求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任务分配,结合课程任务驱动,组织案例开发的设计,开发小组进行开发。第二,教务处定期对教师开发的案例进行分阶段评估、调整,试用,通过运用形成反馈性意见,进而提出改进办法,使教学案例的开发更加完善,确保最终实现的教学案例开发的预期目标。第三,教学案例开发小组要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开展现场教学评估,及时收集教学案例开发的信息,报告在使用中的问题,教师的新要求和反映,采用观察、问卷、座谈和讨论、个别访谈的形式充分利用现场评估的成果,推动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课程结束后,运用终结性评价,对课程案例开发和利用进行全面的效果评价,并部署跟踪调查,广泛收集整理教学案例,为下一届师范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教学案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 教学案例开发的流程
由于信息化教案不同于传统教案,它的创作必须经过系统的设计,有一个可供信息化教案开发人员操作的开发流程,方能保证开发制作的有序进行,信息化教案的开发流程可以有不同的考虑,笔者认为开发的流程是:案例设计――准备素材――案例制作――合成与――案例管理
1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是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创作的核心,一个案例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所制作的案例多半是一些媒体材料和冗长信息的堆砌,不仅没有应用价值,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信息化教案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以及信息化教育设计,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2]。它源于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信息化教案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情境,让教案更加引人入胜。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学案例,即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视频,也可以是教学实践汇中遭遇过的失败,师范生实习过程中的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真实的事件事例。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教学案例主题,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可以有创造性选择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究主题。
由于案例设计的对象是师范生,对案例的选择设计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的特点,贴近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满足他们多层次的学习需要,可以将教学案例设计划分以下类型:课堂实况记录教学型案例、比较型教学案例、叙事型教学案例、微格型教学案例、课外型教学案例等。让学生各取所需,对整个教学环节体验和感受。由于信息化教案具有丰富完整的媒体材料和对教学过程的较全面的记录,正好适合师范生的“入格”学习,作为他们见习与实习的补充材料。
2 准备素材
考察当前信息技术各种文献,特别是网上有关教学案例还是很多的,如一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还有一些中小学资源网站,各系科也收录了许多优秀教师示范课,还有历届竞赛、实习生试讲等录像资料。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为了节省学术的时间,筛选网上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这些案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范生来说,缺乏真实情境的感知,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太好。还需要课程教师与所教班级系科联系,与相关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安排他们到附近中学见习,根据教学要求,与师范生一起收集真实的在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成功的教学案例,再经过加工和处理形成典型的在职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来自当前教学真实场景,所以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教学案例发源于课堂,来自于教学的实践现场,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开发必定离不开大学教师和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任务应包括微格教学实验、教育见习、备课试讲、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测试与教育、制作信息化教案、教育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师生材料收集,案例准备的主要场地。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应当是多种层面、多角度和多种媒体素材的,为了便于收集准备这些素材,可以将媒体材料按照种类划分为:视频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其他材料等[3]。在实习过程中就要注意视频资料的收集和抓拍。
另外,我们还可以挖掘一些优秀师范生实习教学案例,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职前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师范生的试讲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重点学校要求师范生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还要将这些整合到学习者的课堂学习中,并以课件与网络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这些通过精心准备,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案例,对下一届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它是师范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教学案例。课程教师应与实习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将这些学生的实习成果加以开发与利用。
3 案例制作
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的众多实践案例、还有许多实习支教师范生的教学案例都可能成为教学案例的潜在素材,但这些材料未经取舍,组织比较混乱,观点难以明确。但若要成为真正的案例在教学中使用,则需要借助于文字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这种实践加以有效的记录与整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对原始材料的整理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信息化教案的质量,因为对教学案例材料的加工和整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要求材料加工人员懂得基本的教学流程,了解教学规律,善于发掘素材中的闪光点,善于区别哪里素材是有案例价值,哪些素材是冗余的,怎样编辑加工取舍,保证材料的“原汁原味”,又能使素材更加醒目,怎样组合各种媒体素材使其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会涉及到大量的,各领域的材料,而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教师应与所教专业的系科开展跨系科的教研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等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开发视频、音频信息化教学案例教案显得尤其重要,这个时候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他们要对教案中涉及的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要进行技术与艺术的处理。
4 案例合成与
首先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包括(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其他媒体材料(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学习软件,学习进度,参考网址,资源链接、图表、录音、视频等进行案例合成,再用网页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将案例的各种材料链接起来,将信息化教案的外观加以适当的美化,再加上网络交流互动技术的支持,如信息化教案设计者或执教者的联系方式E-mail、BBS讨论区或专题论坛,教育博客网等,形成具有超链接的信息化教学案例。[3]
信息化教学案例合成后,要配以使用说明,版权信息等资料并经过仔细的审阅,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交互的信息化教学案例作品,作品通过成为最终产品。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网络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的信息化教案包,二是做成光盘。在相关课程网站上或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上,供师生共享。
5 案例管理
合成与出来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运用、检验和总结,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为了减少重复劳动,就需要相应的管理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知识管理体系,对开发出来的案例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体现教学案例的相对“专”,这样对相关专业的师范生就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交流价值。这些资源需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信息技术课程网站和教育实习专题网站,实现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动态管理。这些丰富、真实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再加之课程的其他模块(理论讲座、资源附录、技术指南、教学设计)等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师范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将这些教学理念一一得到体现、得到加深。这种以具体的教育实习为基本任务,辅以教育实习专题网站的交流平台,通过网上社区、在线讨论、E-MAIL、实习网志、实习博客、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及时上传下载,构成了大学专业老师、实习指导老师,中学教师、实习同伴,同班同学、学院下一届学生、实习学校的中小学生这样的实习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化教育能力[4]。这种开放式教案管理模式,能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的知识管理体系。
四 结束语
案例开发是一种严肃的研究活动,当实践中的教师成为
案例开发的主体时,他们也就成为研究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案例开发也就成了成长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当教师教育者与实践中的教师合作从事开发活动时,案例开发也成了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案例开发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记录和记忆,能借助对实践的思考和公开呈现,有效的避免教学健忘症。而实践记录有表征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成为教师的知识基础的重要载体。就此而言,案例开发就成了发掘、整理、积累教学的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这对教师教育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案例法的历史及其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42-45.
[2] 方红.教师研修新资源――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创作与应用介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8-11.
论文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1 如何把CDIO工程教学理念引入到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
由于电工电子实验课程的特殊性,实验教学与操作的场地被局限于实验室。如何能够让学生让随时地学习和复习电子实验中的知识?在本校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引入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提出了一个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电子实验教学体系是由若干个知识点构成的。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按照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把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分解到不同的子项目教学案例中,每个子项目案例目标明确,易于学生接受。每个子项目的知识点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被制作成微视频,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学生在分析实验项目过程中,把应用到的内容映射到课程体系中的各个知识点。这是一个互逆的过程。通过预学习和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
基于CDIO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教师设计实验教学案例,把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分解到每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四个阶段实施,分别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阶段。在构思阶段,分为教师课题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在设计阶段学生分解实验项目,分为子项目设计、子项目仿真等;在实现阶段,教师审核设计方案,学生开始电路搭建;在运作阶段,学生系统调试及系统完善,教师验收成果,器件回收利用。学生以工程项目流程、控制时间成本以及材料成本的观点来进行电工电子实验实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的可操作性实践性,明确教学信息,重新构建了学习流程。让学生在“带着问题去学习”,亲自动手实践去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主体,成为演员,教师成为导演。
2 实验教学方法改善:研究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2.1 运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重新构建学习流程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在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注重案例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建立项目的概念,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工程项目的构思。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设计中的问题、知识的实现和运用等,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自主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在尽可能简约、精练的前提下,在工程实践项目设计上进行突破与创新。
2.2 开展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
利用信息化技术(如教学视频、移动技术、云技术),构成网络课堂,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性讲解,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突出操作性,克服课堂教学的单一化;物流增强灵活性,克服课堂教学模式化。在实验方案设计上,鼓励学生参与设计,鼓励多样化设计,强调预习与仿真验证,鼓励学生在教师讲解后重新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强调独立的动手,通过学生仿真和动手实验,课程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这些教学形式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3 尊重学生的差异,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
尊重学生的差异,小班化一对一教学,完成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建立多样化的学习目标,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多层次目标化实验教学[4]。遵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并且时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运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控制学习过程。信息化建设使学生能够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和复习基础知识,在实验教学课堂上重点解决问题,不同实验方案的讨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自顶向下,明确带有挑战性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整个课程的融会贯通。
3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创新与效果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引进团队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方法。探索全新的教学改革策略,开展团队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案例,信息化建设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重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在实验教学效果上,加强学生电子设计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开展课内外立体化训练,适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发展,探索采用课内外一体,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创新工程相结合的方法。
强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高校和企业相结合、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协同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是今后工科院校办学的趋势。本校先后与美国ALTERA公司、美国TI公司、XILINX公司等中外知名企业合作,利用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包括硬件支持和软件支持,培养学生参与全国电大学生电子竞赛等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电子设计的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
长期以来,本校十分重视学生多层次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紧扣学校的办学目标,在电工电子实验信息化建设中,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采用目标化教学,实践从课本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过程,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设计算法的同时,享受到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究,2008,03:1-6.
[2]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庄哲民,陆小华,熊光晶.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1:12-20.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们从研究探讨到经历了逐步推进,从整体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到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课程的整合。在国际信息相互交流的今天,各国文化相互碰撞的推动下,更要求我们与国际社会接轨,取其长处,完善自身素质修养,尤其是职业教育。对于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其内容体系划分为词汇与短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几大部分。由于不同的年龄段有其各自的特点,信息技术与其整合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针对于幼儿教师英语口语交际教的研究。
关键词:
职业英语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信息技术跟学科整合更加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也逐渐成为教育改革强大的支撑点和动力。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研究现在还处于初级起步状态,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英语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英语学习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与职业英语学科的整合的研究有助于解决职业英语教学中很多困难和不足之处,比如教师对陌生的科学领域知识储备不足、中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运用难理解,学习兴趣不高,感到乏味枯燥、缺乏英语氛围以及对于所学知识找不到适合的场景运用等方面。因此本文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职业英语教学的特点深入研究了英语教学设计整合基本方法、职业英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诊断整合点,整合点诊断的基本方法、英语教学有哪些共性整合点,共性整合点的解决策略以及英语教学设计的模式研究等方面。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呈现,体现信息技术与职业英语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对于实践教学起到一些指导性作用。
一、背景分析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们从研究探讨到经历了逐步推进,从整体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到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课程的整合。在国际信息相互交流的今天,各国文化相互碰撞的推动下,更要求我们与国际社会接轨,取其长处,完善自身素质修养,尤其是幼儿教师的自身修养。由于幼儿教师属于职业技术范畴,因此自身文化素质有限,所以就更需要她们懂得“自己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她们所学习的不仅仅只是知识技能,更要通过学习外国教育集团如何注重孩子教育,如何培养其独立的一面。在这些条件下需要我们把国外好的地方一点一点“吃”透,尤其是在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的今天。对于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其内容体系划分为词汇与短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几大部分。由于不同的年龄段有其各自的特点,信息技术与其整合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针对于职业教育中英语口语交际教学来进行整合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过设计、分析职业英语口语交际理想状态下的教学过程,找到其整合点。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整合点,研究整合点的解决办法。探索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师英语口语教学整合模式,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教学内容经过信息化处理可以增强生动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案例中通过多媒体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运用英语来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调动了学生多维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课堂,在学习过程中多器官用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教学效果。但教学案例也有些设计方面不足之处,比如创新性方面,在练习环节中可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形式,这样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下,网络自身就是一个生动丰富的背景课堂,它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而且教师利用了网络资源将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还大大提高了教师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通过我们案例研究,信息化教学效果明显,预期的目标是: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交互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了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化平台下进行英语学习有利于学生查缺补漏,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4)运用信息手段创设协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
三、信息技术与职业英语教学整合
1、职业英语听说教学特点
教学实践中不乏这样的学生:笔试能力超强,但对话能力超弱。甚至连日常会话都很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就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听说训练。而对于职业学生提高听说能力就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种语言环境让学生进行“听”,只有听得准确才能理解其含义并开口说出来。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语言才能学会用英语去思维。在听、说、读、写四个环节中,听说自然也是基础。实物教具当然可以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但有很多话题的学习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物去展示的,因此这是就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手段。
2、整合点及解决方法
语言知识的获取,应该是在一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比如我们从出生起学习母语一样。因此学习英语也必须从听、说开始。将信息技术融入英语听说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获取广泛听说材料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在网络上选取适合幼儿师范学生的听说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扩大听说材料的获取范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创造良好听说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说”出来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也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要通过模仿、复述到大量的口语对话练习。在模仿复述阶段,可以借助各种多媒体资源给学生采集英文故事、英文电影来丰富教材听说内容培养学生用英语去思维。让学生尽量去模仿和复述,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对话练习阶段,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讲已掌握的知识脱口而出。学生在对话时,语言的复述也会越发地灵活。在口头表述非常顺畅的时候也可以尝试让学生用“写”的形式去复述,从而将“听说”能力向“读写”能力迁移。
四、研究成果
教学内容经过信息化处理可以增强生动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案例中通过多媒体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运用英语来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调动了学生多维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课堂,在学习过程中多器官用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教学效果。但教学案例也有些设计方面不足之处,比如创新性方面,在练习环节中可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形式,这样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下,网络自身就是一个生动丰富的背景课堂,它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而且教师利用了网络资源将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还大大提高了教师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通过我们案例研究,信息化教学效果明显,研究实现了: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化平台下进行英语学习有利于学生查缺补漏,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4)运用信息手段创设协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
作者:沙原 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3]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解月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5]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学———走向信息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6]陈春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实践.2002年12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效教学———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张建钢的博客《对有效教学的理论认识》
摘 要 本文从信息时代引领下学习方式与学习需求的转变,“微时代”的来临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课课练的提出迫在眉睫,而课课练微型课程的设计是课课练高效开展的有效手段之一等方面讲述了微型课题子课题研究的背景。通过对六合区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测定以及进行课课练干预措施,针对每年学生体质健康出现的问题提出有力和切实可行的“课课练”干预措施。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课课练” 研究目标
一、微型课题子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信息时代引领下学习方式与学习需求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信息化校园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学习方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先后出现了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形式,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新的教育方式也逐渐被采纳并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学习的时间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者一段时间内,而是以发展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的观念为主。如今终身学习是 21 世纪所提倡的主流教育理念,故要求学科教学必定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主旨,并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而微型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到落实学科教学终身学习的思想,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四能”发展,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发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媒介有了新的改观,从传统的教室、黑板中解放出来,电脑,手机等一切移动设备进入课堂,出现了移动学习、微型课程等新的学习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的转变为微课程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微型课程的出现并推广是符合信息化时代对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的转变要求的。
(二)“微时代”的来临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微型课程是近几年随着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的理论发展而逐步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与热议,在教育教学范畴内掀起了一股对微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的热潮。微课程之所以受到追捧,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微课程具有容量小、时间短、便于传播的特点,而且由于微课程时间较短,信息含量少,学生一次记忆或者学习会非常简单,不易产生疲惫感,符合学习规律。微课程和传统的课堂实录有很大的区别:传统课堂看不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微课程的出现则可以弥补这些缺憾。微型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老师的任务,让学习者学习到相关的课程,节约了教师的时间,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课课练的提出迫在眉睫,而课课练微型课程的设计是课课练高效开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近年来,全国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学生体能素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亟待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在这种背景下,“课课练”再次被教育部门和学校体育工作者所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通过坚持不懈的“课课练”,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这对加深中小学体育教学“课课练”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创新“课课练”、推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显出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当前,“课课练”内容以田径辅助项目为主,内容单一,枯燥无味,导致学生不喜欢甚至厌倦。为此,通过本课题在中学体育课“课课练”的创新实践,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和体育人的创新精神,创编出具有趣味性、新颖性、针对性的微型课程,能激发学生参与“课课练”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课课练”微型课程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积极寻求能够增强学生体能素质的方法和手段,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直观、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二、子课题研究目标及设计
梳理国内学者关于“课课练”专题教材编写及教师教学的相关研究,整理归纳“课课练”专题相关知识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制作有关课课练的系列微型课程,收集整理专题相关的练习手段并将这些素材系统化。通过对六合区中学生(13-15岁)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测定以及进行课课练干预措施,并将数据与省市均数比较,分析六合区中学生体质与省市平均总体水平差距的规律与取向,将影响因素的调查与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同步进行并多方面、准确、客观地进行研究、评价,针对每年学生体质健康出现的问题提出有力和切实可行的“课课练”干预措施。
(一)课课练微课程中有关校本教材的研发
结合初中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理念,把“课课练”引入体育课堂教学,并整合体育学科多项体育运动知识,创编教材,通过部分运动项目作为载体,充分应用运动项目的器材、场地等开展各种身体素质练习的课课练,使“课课练”走向“校本课程”,创编成“微课程”形式呈现。本课题将从足球、武术、体操等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教材的特点、器材、场地开展相关的“课课练”练习,并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足球课的“课课练”的成功经验,创新“课课练”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为体育课堂教学“课课练”提供教学理论和方法依据。
(二)“课课练”对体育器材的研发
体育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以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学。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而场器材资源是体育课程资源中很重要的一大资源,对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对课程实施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构建体育新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体育课程的重要保障,因此其意义不言而喻。“课课练”的教学内容,明确地指向有效率的身体锻炼,操作规范,锻炼效果很好,但是比较缺乏新奇性和趣味性,一味强调负荷曲线达成的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讨厌和反感。因此本课题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开发体育器材,利用器械等手段提高学生“课课练”的运动兴趣。主要表现之一是在“课课练”中将栏架、弹力带、软梯等器材作为课课练的练习手段,让学生在参加课堂活动中享受“学之乐”“练之乐”“玩之乐”,最后让学生在有趣、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运动技术、增强体质、塑造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主动性,促进课堂的高效。
(三)“课课练”典型教学案例的设计研究
随着我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案例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多数研究主要侧重于案例教学过程、实施环节及教材分析等方面,对体育教学案例的设计研究较少。且多数案例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所有地区学生对案例多样化、本土化的需要。而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他们最了解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本课题基于教学一线,所搜集的有关课课练的教学案例更具有针对性,能够反应目前课课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此,子课题针对初中体育教师设计有关课课练教学案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为他们提供设计课课练教学案例的思路指导。根据南京市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计划内容,在体育常态教学实践中教师安排几分钟的“课课练”时间,并进行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课题组成员收集各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四)“课课练”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移动商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21-04
2015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7万亿美元,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近3981亿元,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达到3.58亿,企业微信营销推广率达75.3%。调查显示,美国有超过50%的消费者希望能够“即时购物”。移动商务是指用户运用手持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能够实时获得任何需要的信息服务、实施一切数据驱动的商务业务处理和价值的交换。移动商务的主要特点是灵活、简单、方便、安全,它能完全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设备的选择、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
一、研究背景
通过对国内近10年的文献分析,对移动商务的研究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9.8%)、系统研究(9.9%)、技术与方法研究(22.2%)、安全研究(21.5%)、应用研究(36.6%)五个方面。[3]这种研究态势反映了移动商务源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终端用户将是移动商务首要关注的热点。移动商务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从事移动商务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它逐步成为所有从事和参与移动商务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因此,培养既了解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掌握移动终端使用技术;既掌握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悉现代商务运作流程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时代赋予商科院校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但是,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外大部分研究者将移动商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目光停留在电子商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身上,很少有研究把移动商务创新能力作为商科院校各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培养,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商科人才缺乏这方面的通识教育,与移动商务市场的应用脱节,很难适应移动商业模式的创新。
本文主要探讨商科院校如何培养移动商务理论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移动商务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如图1所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层次: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移动商务的课程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关于移动商务的理论水平;2.创设移动商务的实践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关于移动商务的实践应用能力;3.以国家、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移动商务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计与实践
开设全校通识选修课程移动商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翻转课堂为主,结合案例教学、主题研讨、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向学生介绍移动商务发展的趋势与热点、企业信息移动化以及移动商务价值链、商业模式、商务整合及运营管理等相关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何克抗教授提出了“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论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2011 年美国学者Gerstein最先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翻转课堂将课堂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体验学习阶段、概念探究阶段、意义建构阶段以及展示应用阶段。国内部分学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相应的翻转课堂教学框架。
(一)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搭建翻转课堂教学框架
在移动商务课程中,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践仿真平台,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框架,实施过程包括: 课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课程教学主题,提供教学案例、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设学习、体验情境;学生进行移动学习、移动商务体验,分析案例,小组协作学习,寻找问题。在课堂中,首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情况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学习,最后进行学结。翻转课堂教学框架如图2所示。
(二)课前准备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完成以下课程的准备。
1. 采用主题教学法形式,教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5个主题
(1)移动商务基础和技术。
(2)移动商务价值链和商业模式。
(3)移动商务的应用和移动支付。
(4)移动商务资源的价值开发和移动商务的整合。
(5)移动商务安全和运营管理。
2. 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立教学案例
选取来自移动商务活动的真实情境或事件案例,有助于发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课程围绕教学主题,设立6个教学案例。
(1)移动商务基础和技术教学案例:剖析Android和iOS操作系统。
(2)移动商务价值链和商业模式教学案例:解读Olay微信营销。
(3)移动商务的应用教学案例:移动办公-爱德曼思。
(4)移动支付教学案例:支付宝钱包充值校园一卡通。
(5)移动商务资源的价值开发和移动商务的整合案例:可口可乐公司“数据空港”。
(6)移动商务安全和运营管理教学案例:手机钱包带来的便利与担忧。
3. 教师提供学习资源
在我校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课程学习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件、案例、教学视频、情境体验链接、习题等,主要采用微课程的形式。
4. 教师创设移动教学实践情境,学生进行移动学习和移动商务体验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采用移动学习的方式,包括学习资源收集,移动商务实践,小组成员交互、协作学习等,培养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获取知识和信息、进行社会人际交往、处理商务活动的应用能力。
(1)移动学习。学生围绕相关主题,练习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平台中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2)移动支付体验。要求学生独自使用移动支付宝钱包进行一次校园卡的充值,体验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
(3)利用移动设备获取和信息。要求学生使用校园即时通讯平台,进行成绩查询或查阅相关活动通知,一项与学习主题有关的调查问卷。
(4)尝试开发简单的APP应用服务软件。要求学生围绕与自身有关的信息需求,独立开发一套简单的APP应用服务软件。
5.学生进行分组协作学习
教学过程将学生每5人分为一组,每个组的成员前期独立完成上述资料和案例的探索工作后,进行成员间的分工协作。
(1)学习资料的整理。将成员各自从网上收集的每个主题的理论知识进行整理、综合汇总。
(2)案例的研讨。查阅案例的详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对案例进行剖析、讨论。
(3)体验国际商务活动。要求小组成员分成不同角色,参与接近实际的国际商务运营活动的情境和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移动商务的协作能力。
(4)交流实践过程体验。小组成员分享移动商务的实践体验,挑选好的实践活动进行整理。
(5)准备成果汇报材料。以组为单位,每个组将学习成果制成PPT,准备好要提的问题,确定好主发言人、提问人、应答人和总结陈述人员。
(三)课堂教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4个阶段组织教学。
1.小组呈现
每个小组由主发言人在讲台上向教师和同学们进行展示、汇报。汇报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围绕本次课程的学习主题,对理论部分概念的阐述和理解;第二部分是结合理论部分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体会(允许学生发现寻找新的案例),以及情境体验中的经验分享;第三部分是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寻求帮助和解答。
2.交流讨论
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在听完该小组发言人的汇报后,由提问人代表该组学生提出一些与主题学习相关的问题,由汇报小组的应答人作为代表回答,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思考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合作探究
由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讨论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安排任务或提出相关问题,由小组学生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和学习伙伴讨论该问题,或者通过手机上网查找相关的解决办法,根据教师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
4.学结
首先由几个小组的陈述人代表小组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及已解决的疑难点,然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对重点知识强调补充,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化。
(四)效果评价
教师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整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50%)和论文(50%)组成。平时成绩的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成绩=课堂出勤×10%+独立探索×20%+小组协作及课堂表现×20%。
其中,独立探索的得分由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学习资源收集、实践操作和协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互评给出;小组协作及课堂表现的得分由小组之间根据成果汇报的情况互评给出。论文要求学生围绕感兴趣的某个主题,分别从研究背景、理论基础、案例剖析、论文小结4个部分进行写作,时间为两周。
全校共有15个专业(方向)的160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学生的出勤率近100%。每次课程学生都能按照教学的要求提前做好准备,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围绕教学的主题进行研讨。在实践中,学生自主开发了“微信订阅号服务平台”,该平台与我校教务系统、图书馆等系统对接,具有成绩查询、选课、课表查询、查空教室、预订图书馆座位、通知公告、学生活动等一系列功能,已经在学生之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基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能力拓展训练
我们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立足于本专业,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利用近年来移动商务应用中的鲜活案例和成功经验,大胆申报创新创业类项目。
1.明确选题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移动商务的基本概念、技术基础、商务模式、发展前景和风险规避的原则,注重与企业联系,熟悉移动商务资源开发和价值开发的思路及途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选题分类如表1所示。
2.项目调研要充分
要求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大背景下,通过企业案例学习,能够从企业商业模式架构、商业模式设计方法开始,分析企业原有商业模式,探讨商业模式改进方案,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寻求企业最佳盈利模式,提升企业价值。
3.教师指导方法要科学、内容要全面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注重适时应用探究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
4.合理控制学生的项目实施进度
创新项目的研究团队能齐心协力、分工合作,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目前,已经有12个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有5个项目的设计方案被企业采用,并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录用和发表研究论文12篇,高于学校其他专业的平均数3.5篇;有的创新项目还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项目申请成功率、项目结题率和项目的完成质量等多项指标表明,这些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移动商务创新能力,更能适应新的全球化商业活动。
四、总结与展望
3G/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产品的普及为全球移动商务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了移动商务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框架;同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实践仿真平台,从3个层次分别阐述了商科院校培养具备移动商务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该研究适时地弥补了商科院校学生在移动商务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具备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能更加适应新的全球化商业活动。将来,要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寻求与更多的企业合作,丰富课程的教学案例,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2] 王汝林.移动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胡婧.基于文献计量的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49-51.
[4] Sun Kuh Noh. Design of application service of e-business card based on mobile device[C]. ComComAp,2012.
[5] 傅志辉.移动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42-144.
[6] 张红霞.建构主义对科学教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J].教育研究,2003(7):79-84.
[7]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编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Jackie Gerstein. The flipped classroom[EB/OL].http://scoop.it/t/the-flipped-classroom,2011.
[9] 钟晓流,宋述强.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1):58-64.
[10]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11] Norbayah M S, Norazah M S. Mobile phone usage for m-learning: comparing heavy and light mobile phone users.[J]. 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2007(5):35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