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中学生的心理疏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阶段不仅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也是良好的个性形成的基础时期。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系统研究,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会使我们更有效、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使学生学习、生活更愉快,健康成长。
1.激发好奇心,变厌学为乐学
与游戏相比,学习使小学儿童有更大的目的性,甚至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校学习的新需要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产生了矛盾,从而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小学儿童必须认真对待学习,必须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总是被新事物所吸引,于是便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他们参与新课的学习,并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体,主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记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就是好问。只有当学生对生活学习中各种常见或不常见的现象产生疑问,才会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渴望和需要,为学习所吸引,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此外,学习的兴趣还来自学习的成功。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良好,而且得到别人的肯定时,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和信心,变厌学为乐学。
2.培养自信心,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是在与困难、挫折的不断较量中成长的。信心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少年儿童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心理成熟度低,遇到挫折往往不容易正确对待。教师要做好引导,帮助分析受挫折的原因,鼓励学生重新开始,学会从逆境和挫折中找到希望,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自信心,鼓起勇气不断进取。
(1)对学生多鼓励和肯定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我珍惜学生微小的进步,适时给予赞赏。特别是对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以他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稍有进步就给予肯定,使他看到自己的进步,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当然,学生犯错误时也要批评指正,但我注意掌握尺度。从不当众用尖酸刻薄的字眼去讽刺挖苦学生,而是用“爱和诚”代替“严和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2)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成功教育是激励学生进取的好方法。我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充分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我教的班级曾有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他曾欺负小同学,又时常违反上课纪律。但我发现他关心班级,热爱劳动,便把班级的钥匙交给了他。每天早晨和中午开门,他居然做得很好。小组评议他时,有同学评价他“纪律有进步,爱劳动,还能主动帮助同学”时,他惊讶极了,并在日记中写道:真想不到,我竟然有这么多优点。我因势利导,相机进行教育。这个学生终于管住了自己,取得了进步。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尝试,帮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
(3)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竞争的精神
没有竞争,社会就没有进步,更没有发展。学生处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从小就应培养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不怕挫折的健康心理。在日常活动中,我很注意激发学生的自我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不断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的进步。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种种良好习惯是建筑健全人格的基础,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没有强壮的体魄;没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就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学习、活动习惯,就不可能有高度发展的智力和高效益的工作成果。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学生成才的起点。教师要正确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变化,循循善诱,一步一步提高要求,如: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与人和睦共处的合作精神,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提高素质。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1.来自社会和家庭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个别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低俗的生活方式等;家庭方面,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学习环境较差,而当前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又相对过高。现阶段,农村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的也比较多,所以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上都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苦闷与压力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2.农村中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部分农村中学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基于形势的需要和上级的要求,因此只是消极、简单地走走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忽略了教育者本身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同时也忽略了全体教师对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意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也较低,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关键时期的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3.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产生消极心理。中学生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阶段,而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也一直客观存在。以语文课的学习为例,很多学生缺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缺乏毅力,且自控能力较差,造成了对语文学习的消极障碍心理。
二、心理障碍疏导的基本原则
1.尊重和理解原则。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应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建立在师生双方的真诚关系之上,以启发并促进学生内部的成长作为目的,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实现有效的心理疏导。
2.耐心倾听,细致询问。这是心理障碍疏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加以细致询问,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疏散情怀,帮助其解除心理负担,放松情绪。
3.价值中立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障碍疏导的过程中,应冷静、客观地对待学生的语言与行为等,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对其进行判断,不应以任何方式强行灌输学生某一个价值准则。
三、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相关策略
1.提高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农村中学生占国中学生的较大比重。因此,农村教育也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存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策之一,即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这对于教育界来说也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性挑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2.课堂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渗透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教育。当前的学校教育理念,主张以学生的终身教育为宗旨,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应高度关注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教师应不断探索与钻研,将健康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渗透进课堂教学之中。
3.应加强建设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与素质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农村中学应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水平。适度开展专家、学者的邀请活动,对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难点与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决,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心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4.联系学生生活,有的放矢进行调查研究和心理疏导。高度重视对农村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合理运用观察法、问卷法、测量法等手段,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个人情绪、人际关系等现状及问题进行掌握与分析,也可利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座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解决的方法,开展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中学生;耐挫力;培养
在深化改革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里,培养广大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他们进行磨难教育,培养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意志品质和耐挫力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独生子女群的不断增大,如今的家长从小对孩子实行过分保护,只要读好书,一切该由小孩自己动手去做的事情都由家长代劳了,许多学校也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意学生考分的高低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下去,就会导致中学生经受不住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的考验,感情脆弱、意志薄弱,心理均衡能力差,因挫折而引发自卑、怯懦,或发展到心理封闭乃至心理障碍而走向深渊。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耐挫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耐挫力培养内容研究,形成科学体系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况,由低到高,耐挫力培养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挫折认知理论教育。通过挫折认知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一方面,让中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挫折是必然的,在人生旅途中,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面对挫折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的成长的历程;另一方面,挫折具有两面性,挫折既会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能使人奋起、成熟,让人从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因此要让中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2)加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耐挫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死教育,引导教育中学生理解生命的尊严和意义,认识生命的宝贵,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发挥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中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才不会有消沉、轻生等行为发生,才会珍惜他人生命。学校进行生命教育要结合中学生的实际,从他们成长中常见的烦恼和困扰出发,用身边的事例引导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懂得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表的美丽,而在于心灵的美好、人格的健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独特及自己存在的价值,学会接纳自我,热爱生命,把失败受挫看作是丰富自身生命的经历,即使在遇到挫折时仍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生命满怀信心。
(3)强化耐挫力养成教育。耐挫力养成教育即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意志,帮助其建立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调节机制。心理防御是指个体遇到挫折后内心不安而通过自觉调节心理恢复平衡与稳定的心理适应性倾向。自我防御一般有积极的、消极的和妥协的三种形式,我们要培养中学生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即在理智的指导下采取应对挫折的行为。积极的自我防御主要又有这样几种:一是改变策略,降低目标或改变实现目标的方法;二是补偿作用,即改变目标,寻找新的环境和目标来补偿原来的未实现的目标;三是升华作用,即将原有为社会所不容的本能冲动净化提升,成为某种高尚的追求,达到心态平衡。自我调节机制是指个体受环境的影响而促使原有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与创新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自我调节机制有:调整心态、调节情绪、总结经验、放松调节、倾诉等。教育者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意培养中学生的这两种自我心理防御和心理调节机制。
二、改进教育方法,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增强教育效果
耐挫力培养的形式应丰富多样,但总的要求是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使他们乐于接受,这样才能增强其教育效果。下面来具体地谈谈几种方法:
(1)为中学生开设普通心理学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可以使中学生明白各种心理活动产生的机制和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克制一些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心态。中学生的有些过激行为,如激情犯罪,纯属中学生心情过分紧张、情绪过分激动所致,如果中学生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就可以避免悲剧的产生。
(2)在中学生遇到挫折而感到痛苦时,要进行情感教育。首先应对中学生遭受的挫折表示同情和关心,起到慰抚中学生受伤心灵的作用,拉近双方的心灵距离,然后向中学生输入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斗志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之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
(3)开展一些锻炼中学生意志的活动,创设一些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进行自我锻炼。如组织一些假期夏令营活动、军训、游泳比赛、长跑、登山、远足及下乡劳动锻炼等活动,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还可以开展模拟求职、应聘,调查采访、公关等活动,模拟参与多种情绪体验,锻炼其灵活各种情境应对能力。
(4)针对中学生感性认识较强的特点,开展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素质。可以通过邀请改造成功的少年犯现身说法、组织中学生模拟法庭、法制讲座预防中学生犯罪展览等形式,增强中学生法制观念。
(5)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我们要借助课堂教学,挖掘各学科中耐挫力培养的有利因素,有目的地对中学生进行耐挫力培养,培养中学生的耐挫能力。如语文课、思想政治课、历史课中有大量的耐挫力培养的背景材料,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自觉地对中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
(6)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对遇到挫折产生心理障碍的中学生进行疏导。通过疏导,教给他们遇到挫折后自我调节和宣泄的方式,提高他们应对挫折、转化挫折的能力,使那些面临挫折而无所适从、情绪低落、心理抑郁的中学生看到光明、得到依靠、恢复自信,使那些缺乏健康知识或受不正确思想影响而产生烦恼、忧虑的中学生调整不正确的认知结构或观念,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趁年龄小时效果更好,所以更应注意培养中学生的这种能力,取得心理上的平衡,并使挫折向积极作用转化,使学生更完善更成熟,让挫折成为新的努力的起点、新的成功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慧莉.论中学生耐挫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技巧[J].职业,2010(05)
[2]余洪奎.加强中学生挫折教育正当时[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09)
【关键词】中学生 逆反心理 成因 疏导策略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逆反心理表现突出,对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和不良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给予关注和重视,并能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原因,进行有效地疏导,从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1. 主观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由于该时期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方式由单一化的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其次,该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特征越发明显。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理应自己掌管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的谆谆教诲,家长的苦口婆心,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驱散。再次,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反常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青少年对老师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要求和批评,把家长的督促和教诲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与自己过不去,认为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的面上。
2. 客观原因
第一,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学校不良因素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四是教学内容的老化及教育方式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第三,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1. 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和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 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要不断学习,要了解学生特殊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勤关注,多关心,常沟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平等对待子女,恰当地给子女以自,并给予指导。学校要利用家长会、电话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育方法,防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偏差,以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效果。
3. 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不断增多。学校应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学校还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4. 进行自我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行的中学德育大纲里已明确地将个性化心理品质与能力列入其中,因此也表明了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性。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学校设施设备的逐渐完善,中学的心理辅导工作也渐渐被提上了日程。中学班主任作为主导学生学习与思想的灵魂人员,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对班主任工作职责的新要求。只有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得到重视,才能保障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在学习方面,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的合理辅导与教育,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包括有:人际交往障碍、自卑、焦虑、早恋、厌学等。①人际交往障碍。由于中学生正是处理生理与心理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于自己的行为更加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和支持,但若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没有得到家长与教师的关注,也未能得到同学之间的认可,将会使其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并有可能造成人际交往障碍。②自卑。自卑也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自卑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兴趣、尊严等方面遭到的挫折。③焦虑。由于中学生学习的压力过大,而心理承受能力又较弱,从而容易造成失眠、神经衰弱、焦虑等现象。④早恋。中学生一般还是未成年人,但由于其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会使学生产生萌动的感情,并出现早恋的现象。⑤厌学。一些中学生由于遭到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压力、家庭的专制等因素,出现厌学的情绪。
三、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中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班主任在其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因此也决定了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可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班级德育工作开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作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也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学生只有具有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才能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班主任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可提高班级日常工作管理的效率。班主任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工作职责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对班级日常工作管理的效率,其主要表现在增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增加学生自我审视能力。①增进师生关系的融洽。班主任通过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师生双方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沟通,降低学生的叛逆情绪,让双方能够互相尊重、理解,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②增强学生自我审视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中,教师虽然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真正的学习却是要学生从内心接受,并愿意配合家长与老师进行学习。班主任可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养成并提高自我审视能力,使之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3)可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中学生只有具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勤学好问的人生态度,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而中学班主任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整体提高。例如我校一初三女生,在初一、初二时学习成绩一直稳定,但到初三之后,由于升学压力使心理承受较重的负担,当她某次小考成绩有一丝下滑时,由于教师与家长对此学生的期望过高,从而使她表现出不安、焦虑、紧张的情绪,久而久之,在之后小结考试中多会出现恶心、哆嗦的现象。针对女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通过及时的了解情况,对女生进行开导,并与其父母进行沟通与交流,将女生学习的压力进行适当减轻;再通过班级组织活动、其他学生对该生的关心等方式,使该生的学习压抑情绪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心理承受能力能到了大幅提高,其在此后的学习与考试中,均能以正常心态对待。经后续资料调查发现,这位女生在初三升学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进入了本市的重点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