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变式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课内容特点教学策略
一、引言
在新课改进程中,教师们往往将精力投放在对新授课的研究上,而很少对习题课进行研究和探讨。然而作为三大课型之一的习题课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利用课本知识解决未知问题,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在习题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习惯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一层不变的讲授式教学和一问一答的课堂模式。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巧为突破口,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进行培养,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与数学解题技能得到逐步改善,使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本文立足优质高效习题课教学案例和一线数学教师的实际课堂经验,以探究符合初中数学习题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为出发点,希望通过对一堂习题课的完整步骤的探究为进行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初中数学习题课内容特点
数学习题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锻炼学生基本解题思路。习题课以教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讲解为基础,然后让学生做一些相关习题来巩固基础知识、理解解题思路、发展数学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数学习题课一般步骤是“复习知识点———讲解经典例题———相关习题练习———总结解题步骤———引申数学思想”的简单循环。由于中国自古就有“熟能生巧”的说法,所以传统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技能的习题课一般采取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而学生通过大量练习则很容易陷入无尽的题海之中,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满足感和乐趣,进而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和老师兴趣的优质高效的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
三、优质高效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策略
1.重视课本教学,牢固掌握解题依据
在日常教学中,有不少学生付出了很多时间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但是在对相关题目解答时,还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对同一班学生调研发现,这些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定义、定理、法则掌握不牢固或者理解不透彻。初中数学中很多公式定理在被应用解题时要考虑变形应用的情形,如果对此类公式定理的理解不够透彻,就不能正确的变形应用。因此,对教师而言,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时要利用一些典型范例做导入教学,针对性地讲解知识重点,让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学习迁移。例如,在进行函数解析式教学时,设置如下所示例题:已知点A(-4,y1),B(-2,y2),C(8,y3)都在反比例函数(k>0)的图像上,则y1、y2与y3的大小关系是什么。这种具体的应用问题主要是从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入手,让学生利用其主要的数学性质进行思考,判定不同象限内的点的主要关系,可以使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函数知识,逐步理解相关知识要点,进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认真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变式教学
优秀数学教师的经验表明,利用习题的变式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习题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提高整个数学课的教与学的效率。在习题课上采取变式教学,表面上看习题少了,但通过一个数学习题的变化,可以让学生通过本题学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方面实现了习题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不用通过大量的习题来补充相关知识。如果教师采取变式教学的同时,还能鼓励学生独立主动地挖掘习题隐含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例如,在《全等三角形》习题课中,教师可以按照图形位置的变化顺序设置变式问题,将最容易判断位置的图形作为第一个问题,然后按照点运动位置的变化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判断最初的结论成立与否。如果学生独立思考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遇到类似全等三角形的题目时将大大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3.习题解答注重引导一题多解
教师在习题课讲授中,也会引导学生思考一道问题的多种解法,但普遍的方式是“教师提出、学生思考”,而且能想出不同方法的一般是班级内相对优秀的学生,所以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如果能引导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其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进行“一题多解”的习题课教学,如下题所示:如图,在ABC中,BO是高,且BO2=AO0C,求证:∠ABC=90°。思路1:要证∠ABC=90°,只需证明∠ABC=∠AOB(或∠ABC=∠COB)即可,为此,需证明ABC∽AOB(或ABC∽COB)。由条件BO2=AOOC及隐含条件AB2=AO2+OB2很容易证明。思路2:要证∠ABC=90°,因为∠AB0+∠BA0=90°,所以只需证明∠BAO=∠CBO,即证明ABO∽COB。思路3: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证AB2+BC2=AC2,在RtAOB和RtCOB中联系已知条件也不难证明。思路4:利用圆周角定理推论,可证明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教师在教授一题多解时还应注意,并不是解题方法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题目的情况而定,而且还要考虑学生解题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教师倡导一题多解,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习解题思路和方法,还要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路能力。
4.注重反思解题思路
在初中数学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解答题目后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总结,反思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引导学生在完成习题后主动对题型进行归纳,然后将同一类题目记录或汇总复习。(2)在习题解答后,鼓励学生根据已完成的题目和相关课本知识自主编写新的题目,并尽可能是开放性习题,让学生互换或自主完成题目解答,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还可以检查学习的效果,达到举一反三效果。
一、以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如教学问题:1、小明不慎把家里的圆形玻璃打碎了,其中四块碎片如图所示,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什么问题?(让学生探索,讨论)学生甲:重新配一个与原来相同的圆形镜。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2、要重新配一个与原来大小一样的圆形玻璃,小明带到商店去的一块玻璃碎片应该是第几块?这样图文并茂的生活数学情境问题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关注学生 动态生成
教学目标是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上课前制定下来的,但课堂上有更鲜活的教师意料之外的情景时有发生,使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是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还是我们教学方法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对教学目标设计有更深的思考,也使得我们想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有一定弹性空间,不能过于死板,教学目标应该有在一定程度上动态生成,而不是全部课前制定的。如在《数学》七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时,我在讲“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如果是两角夹边能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根据数学教学参考书的要求,本节课只需让学生探究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即可,而“ASA”是下节课要讲的内容,所以备课时我也没有设计这个问题。怎么办?是搪塞过去,还是置之不理?可这毕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想到这里,我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坦然地告诉大家这种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下节课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同学们既然提出来了,就让我们一起用实验证明吧。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考虑得非常细致,不仅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探究出来,而且还扩展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与“AAS”,形成完整的判断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知识体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即时表现,并加以适当影响、引导,既帮助学生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又保护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自主精神。
三、主动驾驭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教材的固定不变的做法,取而代之以能够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主动地去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例如新教材七下“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笔者在讲到工程问题方面的应用题时有一道练习“砌完一道墙,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两人合做几天完成?”要求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类应用题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应用题有相同的基本数量关系,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关键(或难点)在于这类应用题的工作总量要用单位“1”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出现,但学生如果能联系已学的分数的意义进行学习,教师就用不着按部就班地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尝试。如学生有问题,设计这样的题目:“运完360块砖,甲独运6次运完,乙独运12次运完,甲、乙两人合运几次运完?”进行铺垫。在计算的基础上与“工程问题应用题”进行比较,便于学生找出异同,建构数学模型,抓住解题的关键,为学生主动有效学习提供保证。
四、注重课堂中变式的训练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维过程,一般地都可以把它分解为三个基本部分:问题的条件部分,问题的解答过程,问题的结论部分。如果把这三个部分作为作为变化的因素,可以构成条件变式题,结论变式题、过程变式题。在进行变式题设计时,应主要依据教材的例题与习题,如“圆内接四边形”一节的例题是:01与02都经过A、B两点,经过A点的直线CD交01于点C,与02交于点D,经过点B的直线EP与01交于点E,02交于点F,求证CE∥DF(参看教材上的图)在此题基础上,可得条件变式题:①已知CD∥EF,求证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②已知CD∥EF,求证CD=EF。经过如此分析,对培养学生识图、证明的能力是有益的,并且起到了巩固“双基”的作用。在变式教学中应该强调变式题的设计与训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如深的原则,设计阶梯度清晰的各类变式题组,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注重精讲多练(变式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训练的主线作用。在实施变式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复习课教学,就可以采用“定向―自学―点拨―自测―评讲―自结”程序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会起到理想的教学效益。
总之,初中数学生成性课堂是新课改的必然产物。这种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活力,对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意义深远。因此,针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所存在与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问题,极力呼吁广大数学教师加强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研究,开发出更多的有效教学案例和策略,为进一步深化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芳.新课程:课堂是生成的.中国教师报.2003.8
[2]陈永远.《动态生成,让课堂焕发生命力》.2006.5
关键词:数学课堂;错误资源;预设;捕捉;反思;再生资源
错误是每一个人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同时正确有效地指出错误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为追求课堂的“完美”往往不顾“错误”这个生成资源,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势必会扑灭学生思维的火花。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从课堂教学出发,正确引导对错误的分析评价,从错误中领略成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做错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采用合适、正确的方法对待错题,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摆脱困境,避免在再犯类似的错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所以,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时,有经验的教师和没有经验的教师的处理是有区别的,效果也是有差异的。有些教师在看到学生的错题时,往往是生气,批评学生;但有经验的教师却能够充分地利用错题出现的问题,演化成新的教育资源,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这就是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改变单一的以讲授知识为主的模式,要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因此,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问题时,我们数学教师首先看到的不仅仅是对错,而是要更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热情,要在问题中和学生一起去寻找错误的根源,肯定学生的付出,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总结如何去避免发生类似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他们也不会因为自己的错误受到批评,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就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本文通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阐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错误观
1.教师形成正确的错误观。我们教师对错误要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教师才会以积极的姿态善待学生的错误,容纳与欣赏学生的错误。其实,课堂学习差错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因为课堂上的学习错误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教学带来困难或意想不到的“麻烦”,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如果充分地加以利用,则可以让学生经历自己的成长、体验到人格的尊严、感受交往的乐趣。这就使课堂学习错误资源化变得更为重要。
2.学生形成正确的错误观。错误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错误,都要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我们通过讲数学家对待错误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生自古谁无错”,引导学生看到错误的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关键是要吃一堑,长一智,让错误的价值最大化,不再重犯这样的错误。
二、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教学策略
1.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深度理解,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上的不足甚至错误,从而达到自觉修正和完善概念的目的。
2.教师要对习题进行变式教学,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如在针对性研究两圆位置关系时,可采用变式形式:(1)已知两圆的圆心距为4cm,两圆的半径R,r分别是方程的两根,试判断这两圆的位置关系。(2)若两圆相离,两圆的半径R,r分别是方程的两根,试写出两圆的圆心距范围。通过这样“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圆位置关系内容,同时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深化思维,提高应变能力。
3.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提高解题能力。数学模型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或近似地表达出的一种数学结构。让学生学会建模是进行数学方法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4.解题之惑、解题的得意之举、解题的失败之因、瞬间的灵感之念、题目的变式之想,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关键处,找出思维关卡,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揭示问题本质,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方法及其内在联系获得更深理解,克服思维定势。
三、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习题教学反思
1.要有机会让学生出错。在教学中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表达想法以及做法,从而暴露出思维和探究中的问题,从中学会自查、自省。
2.要面批学生习题。通过对学生面批,教师就可弄清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
教师从中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同时还可反思自己以前教学中的问题并为今后改进获取灵感。
3.学生间互评是利用错误资源的重要形式。通过学生间互评,及时暴露错误,吸取经验教训,学生能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错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要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差错是教师的义务。学生的差错资源十分丰富。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关键在于学生自己的内化,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利用错题资源,再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学”激情有劲;同时,教师通过错题记录,归纳总结,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轻松有效。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全身心地去投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教师要善于调动一切教育资源去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的成长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关键词 中学 数学教学 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数学教学是青少年进入数学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且有初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1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实现有效教学
1.1大力采用生活化教学
由于数学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在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学习素材,并由此来开展我们的学习,为了使这一过程生动化和形象化,可以将其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大家能测出咱们学校的教学楼有多高吗?”这样的问题显然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但同时也可以引起他们极大的求知欲望,在此时我们可以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通过讲解,学生会对相似三角形和比例尺等相关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而我们便可以由此十分容易地开展“巧测教学楼高度”的第二课堂活动。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中关于测量电视塔高度的一集,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大概知道其中的方法,之后教师再给大家进行详细讲解。待准备妥善之后,便可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在学校操场进行测量实践活动,最后将学生测量的结果进行整理,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再进行分析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2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常常需要借助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建立丰富的表象,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满足了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
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笔者通过让学生当小猴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给小兔9个桃)想一想还剩几个桃?来探索13-9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得出了以下几种计算方法:①13里一个一个减,减9个还剩4个桃。②从10个里减9个还剩1个,剩下的1个和外面的3个合起来是4个。③先从13个里减去3个,再从10个里减去6个,还剩4个。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1.3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好动也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游戏恰恰符合学生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引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和应用知识。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游戏中品尝获得成功的乐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启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为他们学数学,爱数学创造了条件。
在教学中,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让他们数学游戏在玩中学,能把学生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口算练习时,常用的有视算、听算、对口令、开火车等,再增加“打手势”、“悄悄算”、小组竞赛、“数学医院”、“口算大王”、“优秀邮递员”等,气氛会更加热烈。
2设置课堂情景,来提高课堂气氛与效率
2.1采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集中注意力。同时,对学生准确回答的问题加以肯定,对不懂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启发引导并加以鼓励,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兴趣
由于中小学生理解和推导能力较弱,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大力提高教学案例的生动性,便于学生理解。生动化和形象化的思想,有助于让学生理清各个数学模型的本质,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例如,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类题型,对于应用题中的场景,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模拟,相遇问题、追赶问题、大小比较等大量问题我们都可以用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分解,方便学生掌握。
2.3创设故事情境唤起学生兴趣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趣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丰富联想,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或将一些数学知识加进一定的情节编成一种有趣的小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完“最小公倍数”后笔者将一道练习题题编为这样一则小故事:秀才赶集,有一天,一个秀才急急忙忙去赶集,不小心将一农夫的苹果碰倒,夫懊恼之余,苹果按个数赔偿,于是秀才问农夫“你篮中有多少个苹果?”农夫一看是一个秀才,便有意想难一难秀才,农夫说“我蓝中的苹果不知多少,但知道三个三个拿还差一个四个四个拿和五个五个拿都还差一个请你帮忙算一下至少有多少个苹果?”秀才想了许久,仍未算出来,真给难住了。“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所学的求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帮这位秀才解难吗?”学生一听帮秀才解难被故事内容吸引住了,顿时思维活跃起来,经过一番动脑争议之后,纷纷举手解答这一难题。可见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的兴趣 。
2.4创设游戏性情境
提高学习兴趣,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中小学生好动、好学、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新知识。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此时学生在游戏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不知不觉中又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获得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这样的教学情境更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5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教《年、月、日》知识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2008年的年历;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想一想:“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几个月饼?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接着我又说:“现在只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会说,“每人一半”,这时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半个月饼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就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这样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成功。“成功的喜悦”是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成功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力量,增进学习的信心,进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已创造“成功”的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身临其境。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笔者提供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班有男生25人,女生2人, ”要求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求百分数的问题并列式。学生通过一番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大部分学生都能提出四个以上的问题进行解答。学习困难的也能提出一、两个问题并能正确解答,这样既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机会,也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鼓励学生。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使学生感到喜悦,当学生完整地回答一个问题时,给予一个“你说的真好”;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或取得进步时给予一个“你真棒”的赞赏。这些犒赏无不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乐,不仅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且还能促进学生个性的愉快发展。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过程中,应多创设一些课堂情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大胆创新,利用兴趣的迁移原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充满无限乐趣。
总之,中小学生活泼好动,一方面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同时又厌烦枯燥的模式,其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学习毅力和耐心等都处于相对较弱的阶段。因而,如何激发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为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极大作用,它能驱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追求对感兴趣事物的认识,为达到目的,克服重重困难。事实更进一步证明,激发兴趣,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杨炳华.让学习者提出问题[J].教学月刊,2002(7).
[3] 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