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献标识码:A
架空输电线路是城市中最为常见的电力传输方式之一,但随着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涉及架空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投诉事件也越来越多,加之架空输电电路对城市景观环境也产生不良影响,在《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中也有相应规定“在市中心地区、高层建筑群区、市区主干道、繁华街道等新建35kV以上电力线路,应采用地下电缆”,因此比较在相同工况下架空输电线路和地埋式输电线路的工频电磁场大小,分析其对电磁环境的影响程度,将电力建设部门做好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 监测对象的选取
城市中最常见的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一般为110kV,因此选取某市一条已运行的110kV输电线路为监测对象,该线路采用LGJ-240/40导线,全长30km,其中28km采用架空方式,进入市区的2km部分采用地埋式。架空线路主导杆型为φ300钢筋混凝土等径杆,呼称高为15m;地埋线路为2.0m×2.1m钢筋混凝土电缆隧道,钢筋混凝土厚度为200mm。该线路运行工况为116kV、170A,温度21℃、湿度20%。
监测仪器
使用意大利PMM8053B电磁辐射分析仪,配EHP-50C探头,频率响应范围5Hz~100kHz,量程0.01V/m~ 100kV/m,测量精度为0.05V/m;按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和《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681―2013)进行监测。
3 监测因子及布点
监测因子为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磁感应强度),监测架空线路时,自两杆中央导线弧垂对地投影点起,至10m止的垂直断面上间隔2m布设1个点,共6个点位;监测地埋线路时,自电缆隧道正上方地面中心线起,至10m止的垂直断面上间隔2m布设1个点,共6个点位。以上监测,仪器探头与地面距离均为1.5m。
4 监测结果及分析
4.1 监测结果
分别对架空线路和地埋线路进行工频电磁场监测,监测结果见表1和表2。
4.2 对比分析
从监测结果来看,在0~10m的距离范围内,架空输电线路内产生的工频电场为“792.7~890”V・m-1,处在“百位”量级,而地埋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为“0.67~0.91”V・m-1,小于“个位”量级,如图1所示。相同工况下,地埋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减小为架空输电线路的0.85‰~1.03‰,可见电缆隧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对工频电场具有良好的屏蔽作用。
架空输电线路内产生的磁感应强度为“0.060~0.091”μT,而地埋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为“0.013~0.023”μT,如图2所示。相同工况下,地埋输电线路的磁感应强度减小为架空输电线路的21.7%~30.8%。
结语
通过实例分析,在相同工况下,地埋式输电线路相比架空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大大减小,其对城市电磁环境的影响程度最低,因此从电磁辐射环境保护角度出发,今后在城市中心地区、高层建筑群区、市区主干道、繁华街道等新建110kV输电线路时,宜优先采用地埋方式建设。
参考文献
[1]GB50293-1999,城市电力规划规范[S].
【关键词】广播电视;影响预测;模拟计算
0.引言
目前,江苏省内每个县级市都建有广播电视塔,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网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不断增加,广播电视塔对周边高层建筑的电磁环境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由于受监测条件限制,一般无法对高层建筑所在高空区域的电磁辐射水平进行直接测量,为此,本为通过模拟计算的方式,以某地级市拟新建的广播电视塔为例,来分析其对周边高空区域的电磁环境影响,并结合模拟计算结果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对策。
1.广播电视发射系统介绍
1.1无线电波传播
无线电波指的是频率从几十Hz(甚至更低)到3000GHz左右整个频谱范围内的电磁波。发射天线或自然源辐射的无线电波,通过介质或受到介质分界面的影响,而到达接收天线的过程,称为无线电波传播。无线电波在介质或介质分界面的影响下,有被折射、反射、散射、绕射和吸收等现象。
1.2广播电视发射
调频广播信号即频率87MHz~108MHz范围内的无线电波,电视信号即频率48.5MHz~958MHz范围内的无线电波。空间波传播是指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均高架并且在直视距离以内,此时无线电波由直射和地面反射波组成相干传播,因此,接收点信号的场强为两者叠加。这种方式用于超短波和微波波段,调频广播、电视信号在可视距内的传播就是这种方式。
广播电视发射就是利用以上原理,将所需传播的信号经过一定的调制方式转化为电磁波信号,通过天线发射出去,然后经接收机接收并经过解调后还原成所需信号。在天线发射电磁波的过程中,会对周围电磁环境产生影响。
2.广播电视塔电磁环境影响模拟计算
2.1某市新建广播电视塔主要参数
某市新建广播电视塔工程包含3个调频广播发射台、4个模拟电视发射台和1个数字电视发射台。其中调频广播发射台选用双偶极子天线;模拟电视发射台和数字电视发射台天线均选用四偶极子天线。
2.2电磁环境影响模拟计算
本工程天线最大直径为3m,发射的广播电视信号最小波长为3.40m,根据近、远场判断公式:远场≥2D2/λ,因此远区场≥5.39m。本工程广播电视塔天线周围5.39m范围内除塔体之外无任何建筑物及公众活动区域,因此模拟计算的区域均属于远区场。
对于远场区超短波(电视、调频)的场强预测计算,采用《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与方法》(HJ/T10.2-1996)[1]中公式:
E=F(θ) (V/m) (式1)
式中:P--发射机标称功率,kW;
G--相对于半波偶极子(G=1.64)天线增益(倍数)。本塔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天线增益均为10dBi,转化为G=6.10;调频广播天线增益为8dBi,转化为G=3.85
r--测量位置与天线水平距离,m;
θ--建筑物对天线的俯角,度;
F(θ)--天线垂直面方向性函数(由垂直方向性图得出);
两个或两个以上频率电磁波的复合场强计算公式:
E=(式2)
式中:E——广播电视塔各频道(各频率)产生的综合电场强度;
E——各频道(各频率)在计算点处产生的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与功率密度在远区场中的换算公式为:
S=(式3)
式中:S—— 功率密度(W/m)
E—— 综合场强(V/m)
根据以上公式,结合各发射台技术参数及天线垂直方向性图,对距离广播电视塔天线中心为3.5m,10m,30m, 50m,100m,150m……500m,对地高度1.7m,10m,20m, 40m,60m,80m……200m处的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值分别进行预测计算。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2]中规定公众照射在一天24h内,在30MHz~3000MHz频率段,环境电磁辐射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内的平均值应满足功率密度0.4W/m2的要求;《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3]中规定单个项目的电磁环境影响贡献限值为《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公众照射导出限值的1/5,因此本广播电视塔最周围电磁环境影响的贡献管理限值为0.08W/m2,表2中表中灰色区域即为超过贡献管理限值0.08W/m2的区域。
3.广播电视塔电磁环境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
根据上述模拟计算结果,本广播电视塔建成投运后,其天线周围350m内,高度超过120m的区域,由本塔产生的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可能超过标准限值要求,为本项目污染超标区域,污染超标区域外由本项目天线引起的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将小于公众照射单个项目贡献管理限值0.08 W/m2。
由上述分析可知,对广播电视塔的电磁环境影响主要的减缓措施是距离防护[3],不应在污染超标区域之内建设有公众活动的建筑物,同时,广播电视塔的运营维护部门也要做好日常的管理维护和定期监测工作,严格控制广播电视塔发射功率,防止功率异常增大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与方法.(HJ/T10.2-1996).
[2]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
关键词:500 kV变电站;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变化规律
1 引言
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变电站和高压输送线路环境影响问题忧虑甚多,导致电磁辐射类的投诉日益增多,甚至影响电力建设和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为探知工频电磁场环境辐射水平,解决公众疑虑,保障公众健康,开展变电站和高压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监测。研究选取一个典型500kV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结合变电站运行工况,监测变电站周边,变电站内典型点位及输电线路的工频电磁场水平,根据工频电磁场监测结果,分析归纳500kV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的工频电磁场水平和日内变化规律。
2 研究区概况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距离大亚湾核电站约100 km,距阳江核电站约250 km,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齐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2015年用电量约660亿kW・h时,截至2015年6月已建成变电站160座。预计到2016年底前,东莞市变电站数量可达187座,建设配网项目3000多个[1]。
3 调查监测方法
3.1 调查对象
选取的变电站主变压器有5台(其中500 kV变压器4台,220 kV变压器1台),总容量为3000 MVA。站内有500 kV、220 kV、35 kV三个电压等级,连接方式为3/2接线方式(320 kV)、双母线双分段(220 kV)、单母线(35 kV)。500 kV系统出线有8回,220 kV系统出线有12回。变电站四周围墙高3 m,东侧是果园,南侧是道路,西侧是农田菜地,北侧是山地果园。距变电站较近的环境敏感保护目标为南面1 km处的居民区及西面1.5 km处的工厂企业。选定的输电线路监测点距变电站约3.5 km,为500 kV同塔双回线路,周围空旷,无大型建筑物、树木等遮挡,两杆塔间导线档距中央弧垂最低位置的对地高度为15 m,衰减断面沿新建道路并垂直于输电线路方向进行。
综上所述,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的环境干扰因素少,符合研究条件。研究对象主要对变电站外周边、站内典型点位及输电线路的工频电磁场水平进行布点监测。
3.2 调查监测仪器
监测调查使用了2台同品牌同型号的监测仪器,在同一位置、同一高度的情况下,进行了比对校准,校准后开展监测点位瞬时及24 h连续同步监测。仪器信息及比对情况(表1)。
3.3 方法与标准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及方法》(HJ/T10.2-1996);
《交流输变电电磁环境监测方法》(HJ681-201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DL/T988-2005)。
3.4 点位布设和监测要求
调查研究选取三种类型点位进行布点监测:①在变电站外四周设置14个环境监测点位,并综合电磁场水平较高点,选取衰减监测点,布设10个电磁场衰减监测点,开展瞬时巡测;②在变电站内选取2个典型点位(#4主变旁220 kV出线下方和500 kV某乙线下方)进行同步24 h连续监测;③在变电站输出线路中,选取一条500 kV送电线路,在两杆塔间导线档距中央弧垂最低位置的横截面方向上距离边导线分别对地投影处0、5、10、15、20、25、30、35、40、45、50 m处共布设11监测点,开展瞬时监测。上述每个监测点连续测量6次, 每次测量时间15 s,记录和计算6个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监测结果。
4 结果与分析
4.1 变电站外周边点位工频电磁场水平
4.1.1 变电站外四周环境点位工频电磁场水平
通过监测共获得监测数据84个,经统计分析,变电站周边环境点位工频电磁场总体水平较低,单个测点的工频电场的最大值为0.8860 kV/m,工频磁场的最大值为3.3013 μT,监测结果最大值远低于标准限值(表2)。
4.1.2 变电站外衰减点位工频电磁场水平
综合变电站外四周环境点位的电场和磁场水平监测数据,西侧围墙外监测值水平相对较高,设置电磁场衰减监测点。从实测监测数据结果显示,随着距离的增大,工频电场水平先增高后降低,约在20 m处出现峰值后,工频电场水平呈下降趋势(图1);在5 m处,工频电场为0.3877 kV/m,工频磁场为0.4617 μT;到50 m处,工频电场衰减至0.1978 kV/m,工频磁场衰减至0.1018 μT。工频电场最大值出现在西墙外20 m点位处,为0.7211 kV/m;工频磁场最大值是西墙外5m处的0.4617 μT(图2)。
4.2 变电站内典型点位工频电磁场水平
2个典型点位的24 h连续监测共获得监测数据约1.4万个,结果统计显示,工频电磁场水平起伏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凌晨0∶00~8∶00,第二阶段为9∶00~13∶00,第三阶段为14∶00~19∶00,第四阶段为20∶00~23∶00,两个典型点位的工频磁场水平最高点均出现在14∶00~19∶00时段,最低出现在0∶00~8∶00时段(图3)。纵观变电站当天工况可知,工频磁场水平与用电负荷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图4)。主变和某乙线24 h工频磁场监测值水平分布,较大值均占约10%(图5)。
4.3 电线路工频电磁场水平
从监测结果显示,随着边导线投影距离增大,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水平均显著下降。工频电场最大值为5 m处点位的8.1172 kV/m,已接近国家标准限值(10 kV/m),到10 m处后迅速降到50%以下;工频磁场的最大值为输电线路乙线下方点位的3.3013 μT(图6、图7)。
5 结论与建议
(1)此次监测变电站外周边环境点位工频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总体水平较低,远远低于标准限值。电磁场强度总体上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降低,实测中工频电场水平是先增高后降低,最大峰值出现在20 m处;工频磁场水平呈单一下降趋势[2~6]。实测中电场水平先增后降的原因是变电站围墙的屏蔽,在距围墙5 m、10 m和15 m处点位会因为围墙的屏蔽使电场水平变小,距离围墙越近受到的屏蔽影响越大,而从20 m处开始,围墙的影响基本消除,从而呈现出正常的衰减趋势。由此可见围墙的建设对工频电场具有屏蔽作用,围墙越高影响范围越大,规划部门可参考研究结果,进一步研究电站围墙高度建设的规范,以达到控制电磁场水平对外环境的影响。
(2)总体而言,变电站内两个典型点位的工频磁场水平在工况稳定的情况下日内波动不大,监测值也远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规定的工频磁场标准限值。在用电需求较高、负荷较大的时段,工频磁场强度也相应较高,两者具有一致性。
(3)根据输电线路监测结果显示,随着距边导线投影距离增大,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水平均显著下降[7~9]。监测结果虽没超出国家标准限值,但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已接近国家标准限值。因此要严格控制高压输电线路下的工频电磁场强度值,高压输变电工程从设计、建设到运行都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规程,高压输变电工程对途经的环境敏感点的安全防护距离应留有足够安全裕度[10]。
(4)当前公众对变电站辐射的认识存在误区,市民关于此类问题的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不到位有关[11]。调查研究显示变电站内及周边敏感点位的电磁场水平远远低于相关标准限值。今后,媒体、电力、环保等部门还需加强对民众有关变电站及输电线路辐射问题的科学解释和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东莞市电网规划建设的意见(东府办[2015]41号)[R].东莞:东莞市人民政府,2015.
[2]聂云峰,陈伯良,彭仁和,等.变电站及附近工频电磁场分布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2007,34(4):346~347.
[3]李 晔.银川东750kV变电站电磁环境测试与分析 [J].宁夏电力,2008(6):17~20.
[4]郎 燕,尹 艳. 南充500kV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强度监测结果分析 [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0, 36(2) : 107~110.
[5]于丽新,李 超,杜 佳, 等. 辽宁省某典型500kV变电站电磁污染分布特性研究 [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 36(6L) : 90~116.
[6]蒋 昕. 广州城市电网工频电磁环境影响分析及建议[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 36(2) : 164~171.
[7]金玉琪,史兴华,朱洪亮, 等. 杭州地区环境工频电磁场现状分析 [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 27(10) : 597~601.
[8]王 慧. 青海省超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J].青海环境, 2012, 22(4) : 162~167.
[9]蔡秋帆,徐 勇,邓 青, 等. 500kV输变电线周边工频电磁场强度调查 [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 21(4):34~36.
[10]李锦林,郑丝雨,何志辉.广州市部分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2):205~206.
[11]魏前虎,邓世聪.深圳地区220kV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效应问题[J].南方电网技术, 2008, 2(5):73~75.
Investigation on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for
a 500kv Substation and the Transmission Line in Dongguan City
Tan Xiaohui, Hu Rongguang, Deng Jiajie
(Donggu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al Station, Dongguan,Guangdong 523009, China)
【关键词】电磁辐射 移动通信 基站 安全距离
1 引言
近几年来,某些区域移动网络信号差成为用户投诉的焦点,可一旦运营商去这些区域增设移动通信基站,却又遭到用户集体反对。投诉多和建站难成为困扰电信运营商的两难问题,电信运营商的通信保障能力正因基站建设难而下降。以上海移动为例,10年来手机用户增长了10倍,话务量猛增了300%,但是移动基站数在内环线范围只增加了10%左右。从2008年1月到2009年5月底,上海移动一共有177座基站因各种原因被迫关闭。造成这个两难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公众对基站电磁辐射的恐惧。
随着3G网络的建设,更多的移动通信基站将架设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上空。为了科学认识移动基站的电磁辐射,消除公众对基站的不安,有必要对基站电磁辐射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
2 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传播的现象。基站电磁辐射一般是指室外部分的电磁辐射,室外部分主要由馈线(传输线)和天线组成。基站运行时,其发射天线将馈线中的高频电磁能转化成为自由空间的电磁波,电磁波承载着能量向周围空间传播,形成电磁辐射。
图1是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辐射电磁波的基本原理图,导线载有交变电流时,就可以形成电磁波的辐射,辐射能力与导线形状和长短有关。如果两导线的距离很近,那么导线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几乎可以抵消,因而辐射很微弱;将两导线逐渐张开,导线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叠加,辐射随之逐渐增强,直至两导线电流方向一致时达到最强。当导线的长度远小于波长时,导线的电流很小,辐射很微弱;当导线的长度等于1/4波长时,辐射最强,称为半波对称振子。实际的天线是由振子叠放而成的。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按照方向性可以分为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方向性反映天线向一定方向辐射或接收电磁波的能力,天线方向性的获得,是通过天线内部加反射板或振子叠放而实现的。基站天线方向性的选择可以满足不同区域的电磁辐射的需要,例如乡村大区制的站型选用全向天线,而城区小区制的站型选用定向天线。
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站天线在提高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和网络营运指标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公众对基站电磁辐射的不安与恐惧。
3电磁辐射与健康及电磁辐射标准
电磁辐射是能量流,虽然看不见、听不到、闻不着,但是电磁辐射可能引起装置、设备、系统性能降低,还可能对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质产生损害,这就是电磁辐射污染。
当人体暴露在电磁波环境中,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可能会导致细胞损伤、变异或死亡。此外,人体的器官和组织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它们是稳定而有序的,如果受到外界电磁波的干扰就会遭到破坏,人体正常循环机能随之遭到一定程度的损伤,长期接受电磁辐射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新陈代谢紊乱、记忆力减退、提前衰老、心率失常、视力下降、听力下降、血压异常、皮肤产生斑痘等[1],公众由此产生对电磁辐射的恐惧。
第5届电磁辐射与健康国际研讨会(2009,杭州)的会议报告指出,低强度电磁波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至今还是一个困扰学术界的充满争议的问题,各国电磁辐射的卫生学标准还存在着甚至上百倍的差异。对照一些组织和国家的公众照射限值[2,3],发现我国的标准更严格、更安全可靠。例如,在900MHz移动通信频段,中国环保局制定的公众照射限值(功率密度)是40μw/cm2,而欧洲电子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公众照射限值是450μw/cm2。国内目前使用的相关标准主要有:《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88)和《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 J/T10.2-1996)。
4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因素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很复杂,包括天线性能、高度、距离、角度、环境背景、基站形状、话务状况等等。
为了分析移动通信基站对居民生活环境产生的电磁辐射污染状况,胡冀等通过比较测量,得出的结论是[4]:电磁暴露小区的电磁辐射强度明显高于对照小区,但平均值都在GB9175-88的一级安全范围内(10μw/cm2);安装铝合金防盗网具有良好的电磁场屏蔽作用;同时建有两个通信基站的小区,两者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在某一区域范围可产生电磁场叠加现象,使辐射强度增加;个别与基站天线距离较近(小于20m)、窗户与基站天线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和与基站天线主瓣方向一致的居室内,电磁辐射功率密度远远超出一级安全范围,可达到20.44μw/cm2,但也在GB9175-88的二级中间区容许范围内(40μw/cm2)。
此外研究还发现,天线主瓣方向区域电磁辐射不一定较高,副瓣方向区域电磁辐射也不一定较低。这其实并没有与理论相违背,因为环境地形、地貌、建筑物钢筋水泥结构、空中架设的电线等等,都将对电磁波产生反射、绕射、折射、散射和吸收,从而使得电磁辐射强度的分布复杂化。
通过物理学的观点分析,基站发射电磁波的功率密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近距离范围(30m内),由于上述环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电磁波的功率密度随距离的变化规律很复杂,往往在某处达到最高值。以某移动基站为例[5],在不同时间对距离与功率密度的关系进行测量分析,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对特定基站而言,在某一固定距离处,功率密度还与时间有关,也即与话务量有关,如图3所示,凌晨话务量低,功率密度也低,功率密度整体上随话务量的增加而增加。
5 移动通信基站安全距离的理论计算方法[6~8]
由于移动通信基站发射电磁波的功率密度分布不仅与基站性能指标有关,还与周边环境、话务量因素等有关,因此,移动通信基站安全距离的计算一直是个复杂的问题。下面根据国家环保局的H J/T10.2-1996中关于微波远场轴向功率密度计算公式进行理论分析,这个计算公式的表达式为:
(1)
式中,Pd(μw/cm2)为离基站天线水平距离为d处的电磁波功率密度,d(m)为离基站天线的水平距离,P(w)为机顶发射功率,G(倍数)为天线最大辐射方向的增益。
下面分析计算方法。图4所示的一种基站天馈线系统,基站设备上每一块载频插板连接一根载频输出线,每根载频输出线含有两个频点,每个频点有其固有的发射功率。载频输出馈线在需要耦合器时存在,耦合器的作用是将多个频点的电磁波信号合到一根天线馈线上发送,具有一定的功率损耗。天线馈线一般比较长,也有一定的功率损耗,还需考虑避雷针和馈线接头等带来的损耗。天线向空间发射电磁波,天线的增益越大,发射电磁波的功率越强。
如前所述,每根载频输出线含有两个频点,A点处的信号功率为每个频点固有功率的2倍,两根载频馈线的信号耦合到B点,耦合后的功率大小需考虑耦合器的损耗,两个耦合器输出的总信号经过天线馈线后将再次损耗。也即,载频输出信号在C点的总功率应考虑到耦合器与天线馈线的两次损耗,式(1)中机顶发射功率P应为损耗后的功率。
根据H J/T10.2-1996中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对单个项目的影响必须限制在《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公众照射导出限值的若干分之一。在评价时,对于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审批的大型项目可取GB8702-88中功率密度限值的1/2;其他项目则取功率密度限制值的1/5作为评价标准,即移动通讯基站的功率密度限值应是8μw/cm2,即式(1)中Pd=8μw/cm2,这样就可根据式(1)计算基站最大辐射方向上的安全距离了。
应该指出,假如偏离最大辐射方向,天线增益将急剧下降,保护距离随之急剧减小。假如有建筑物阻隔,电磁波穿过一般砖墙要衰减6dB左右(为原来功率的1/4),而穿过带钢筋的墙要衰减20dB(为原来功率的1/100);城市市区建筑物密集,安全距离应比理论计算值小很多。此外,由于基站设备容量足够,加上GSM系统有功率控制和非连续发射功能,天线全方位全功率发射电磁波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也即实际的天线辐射功率要小很多,实际的安全距离远小于理论计算值,公众不必对基站产生恐惧。
6 结束语
一方面,政府、企业和公众应该对电磁辐射产生的环境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媒体应该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消除公众对电磁辐射的恐惧心理,使公众合理科学地面对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此外,专业技术人员应加快新技术研发,设计出更高标准的天线发射系统,最大限度降低电磁辐射污染。
为了消除公众的不安,创建和谐城市生活环境,上海的做法值得借鉴,改“事后配套”为“事前介入”,基站选址遵循“政府大楼、企事业单位办公大楼、公建配套设施、住宅建筑”的先后顺序,将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建设的总体规划中。
参考文献
[1]吴石增. 电磁波的生物效应与人体健康[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9(1): 57-61.
[2]季成富. 移动通信基站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05,7(2): 59-61.
[3[马文华. 电磁辐射标准跟踪研究[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7(1): 30-31.
[4]胡冀,鲁怡杨,张华成,等. 移动通信基站周围居民生活环境微波辐射水平的影响[J]. 卫生研究,2009,38(6): 712-716.
[5]赵志勇,陈英民,张静. 移动通信基站近距离区域电磁辐射分布特征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1): 21-23.
[6]金亮. 移动通讯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J]. 科技资讯,
2007(22): 141.
[7]卢满常. 基站电磁辐射限值的确定[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 101-102.
[8]张挺,李祈,马云杰,等.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J]. 实用预防医学,2009,16(1): 144-145.
【作者简介】
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地表水、饮用水、海水、土壤、空气、生物多样性、电磁辐射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为了确保人们能够饮用干净的水源、呼吸清闲的空气、放心地享受各种美食,就必须切实做好对工农业在生产生活当中所产生的废物的处理工作,妥善处理好各种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的污染源。作为环境管理体系当中的重要一员,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必须面向环境监测的现代化需要,以完成对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污染源及其排放量、环境质量的变化原因等问题的科学探索为目标,全面提升我国的环境监测水平。
1、从基础理论、技术规范、质量评估、质量管理、分析方法、技术路线等六个方面入手,切实创建和完善适用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系统。具体内容包括了对监测系统的科学内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明确,以制定我国应急监测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模式。
2、一个系统化的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包括了对空气、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等监测业务网络、信息传输和在线监控网络等监测信息网络及以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为基础的监测管理网络,在实际操作当中,只有切实加强这三个环境要素的的环境监测,才能更加有利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对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有机污染的来源、负荷、危害及影响情况不清,技术不配套,人员水平差、缺乏经验。我国即将颁布重点控制有害化学品79种类,累积100多种化合物,急需建立监测方法,开展污染调查与研究。
4、加强对突发污染事故预警监测系统的研究。环境监测担负着核污染、化学污染反恐和环境应急监测的职责。针对突发污染事故。如何事前预防、事中快速响应、事后风险评价监测,总体缺乏技术支持系统。
5、加强对室内污染物现场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室内污染监测面广量大,但监测方法大多不适合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高,这是面临的新领域。
6、加强11类空气和水质便携式监测仪器设备的研制、野外简易快速分析法以及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研究。重点研制开发28类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研制浮标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机动车排气激光光谱连续自动分析系统和其他特征污染物在线连续自动分析系统。
7、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现状的监测调查研究。开展全国重点污染源排污现状监测调查研究,确定占全国排污总量6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现状,筛选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录。开展环保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环境中PTS(PersistentToxicSubstances)的长期环境监测调查、环境安全性评价和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8、加强对污染源总量控制和省界断面污染物通量监测的研究。“九五”开始对主要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确定了12项指标,并将总量计划指标分解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4年起,开展七大水系省界断面污染物通量监测。
9、加强对生态监测的研究。我国生态监测刚起步,无实质性突破,没有一套成熟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遥感遥测系统、图象解析系统,评价技术指标等亦不成熟。我国十五、十一五要发射灾害与环境监测小型卫星星座系统,急需作好技术准备。
10、加强环境标准国际化的研究。当前,我国环境标准国际化面临困境,既不能有效采用国际标准,也不能有效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一般只停留在对国际标准征求意见上,缺乏将我国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投入,难以建立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壁垒。
11、研究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并编写环境监测QAΠQC手册。重点完善空气和废气、地表水和污水、噪声环境监测QAΠQC手册;加强新的监测技术领域的QAΠQC研究,如连续自动监测、应急监测、流动监测等。
12、加强对环境污染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环境治理成本必须与人体健康挂钩分析,才能提出科学全面的治理方案;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必须说清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和风险。
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