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 人才培养
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是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唯一“零基础”起步的新建单位。针对工程设计和工程咨询“双甲”资质空白、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完善企业资质的方案,在全国率先成立国网经研院地方分院,为经研院的核心业务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十二五”是国家电网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两个率先”发展目标的关键期。面对新形势,经研院提出“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把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的“第一工程”。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靠的是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所特有的、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其载体在于人力资源。为进一步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素质,提出开展“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与管理”,只有人才辈出,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才能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1. 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标准
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一种传统的观念:领导者往往更加注重人才的学历、资历;培训师常常将已有的知识成果作为培训的首要目标,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培训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人才的评价经常立足于知识掌握了多少,而却忽视人的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观念的创新是人才培养管理创新的先导,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企业的人才基地,“培养专业领军人物”是企业一直以来的期望,树立正确的人才标准、不断培养创新人才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企业期望的是员工能立足岗位创造出高绩效,这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从现实来讲,人才就是业绩优秀者,或者说,是可以在现在和未来都产生高绩效者。另一方面说,人才又是高综合素质者,因为素质是可以产生高绩效的潜在特性。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学习研讨,我们明确了适合于企业发展的人才标准的结构要求。
1.1 道德修养是人才标准的首要条件。德,是人才的灵魂。人才之德也有不同的层次。较低的层次包括人才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一般的伦理道德,具体表现为专注坚韧、敬业自强等;较高的层次主要指人才的政治品德,包括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应。
1.2 科技创新能力是人才标准的核心要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要在竞争激烈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有所作为,就必须拥有一批能够跟踪甚至超越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的创新型人才。
1.3 专业技能是人才标准的基本要求。才,是立身强国之本。它并不直接表现为掌握知识以及经验积累的多少,而是指直接运用知识和经验,根据不同情况运筹谋划、创造发明,正确适时地解决问题,达到既定目标的本领,是掌握一种活动的方法及过程的速度、深度和熟练程度。换言之,就是人才个体的“才、学、识”和基本技能。
总之,从思想上辩证地认识人才标准阶梯,把握人才标准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做到以能力为本位,明确不同类型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方向。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按照此标准健全完善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并在广大员工中逐步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观念、明确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标准。
2. 实施以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们以战略思维、发展观念和全局意识,抓好人才培养工作,把提高员工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文明素质作为进一步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着眼点,提高核心竞争力。我们以提升工作绩效为核心,以提升素质能力为重点,明确培养目标,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体系,并在培训过程中,探讨人才培养梯级循进制的管理模式,构筑人才阶梯队伍。对人才的培养主要立足于以下五个方面:
2.1 能力培养。员工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立足岗位,创造高绩效。以深入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出发点,以统一思想、把握要点、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分层次、分类别对“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涉及的各类人员开展适应性培训,以理论培训为先导,以工作标准为依据,突出岗位适应能力,坚持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双提升。
2.2 兴趣培育。企业以提高职工全面健康为宗旨,以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为出发点,以统一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为指导,通过有计划的开展活动,精心组织职工普及性文体健康活动,不断提升职工队伍文明素质,营造了企业和谐氛围。
2.3 思想教育。结合构建“三集五大”体系和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新变化,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员工队伍政治素质建设。
2.4专项攻关。中心将实践作为最好的培养方式之一,将人才培养与具体的科研工作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以科技项目、青年创新创效项目、群众性创新创效项目为核心,“三位一体”的适合人才快速成长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广大专业人员在创新工作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提升科研水平,锻炼人才队伍,为中心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2.5 能力建设。员工只要有一技之长,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实实在在作出贡献,都是经研院的人才。我们花大力气在经研院上上下下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使各类人才真正得到尊重,得到重用;要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铺设通道,创造条件;要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
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要根据天津市电力公司要求,研究管理人员培训管理办法,在加强管理理论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加大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相关能力的培训力度,通过情景演练、案例分析、角色转化等“实战型”培训,着力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组织协调和开拓创新能力。要通过岗位交流、挂职锻炼、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不断锻炼人才,培养出一批忠诚敬业、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
加快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队伍。要根据专业需求,实施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积极提供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和参与重点项目、技术攻关和科研项目的机会,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通过项目合作、培训进修等多种形式,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
3. 开展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管理
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十二五”人才规划为统领,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全员绩效管理要求,完善培训、考核、使用、奖惩、待遇一体化机制,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浓厚氛围,以业绩为导向,不断加强人才管理。
3.1 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动态分类管理人才。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逐步规范机构的标准化配置,科学配置人力资源。
3.2 鼓励专业岗位成才。结合企业实际,探索“人才培养规划”和“职业规划设计”机制建设;探索有利于员工成长成才的激励机制;开展青年员工职业导师制,促进组织绩效与员工个人绩效双提高,力争培养一支推动经研院科学发展的员工队伍和中坚力量,为形成一批具有经研院特色的专业领军人物提供专业支撑。围绕企业业务升级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落实,满足企业资质需要的专业领军人才,并形成梯次人才队伍。
3.3 完善人才管理体系,开展全员绩效管理。为全面支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按照重点岗位设置管理的要求,结合现有岗位设置和多通道发展体系,建立按层级管理和按岗位管理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按照公司统一部署,开展全员绩效管理,建立目标明确、组织顺畅、评价科学、激励约束力有力的管理体系,不断推进量化考核,制定考核标准,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
4. 以培训为手段,助推人才队伍成长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施人才战略,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机会。员工教育培训做到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岗位培训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培养敬业爱岗、技术精湛、勇于实践、作风过硬的优秀人才队伍。
4.1 制度创新激励人才成长。对“大规划”和“大建设”体系建设急需的注册咨询师、注册电气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师等执业资格,要加大力度在员工中进行培养,要研究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促进人才成长责任落实。
4.2 加大培训交流力度。建立定期培训、轮训工作制度,采取多种形式,邀请系统内外部专家进行专业培训。要充分利用内部资源,组织员工中业务突出、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进行专题交流,营造全院浓厚的学术氛围。
4.3 完善“一体化”培训模式。充分发挥专业部室在培训中的主导作用,明确管理部门与专业部室之间关系及职责,形成人力资源部、专业部室双方培训责任共同体的培训体系,突出培训过程与专业管理的紧密结合,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经研院培训网络,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兼职培训师队伍中来,承担经研院内训工作,传承经研院核心文化、技术和技能,为经研院培训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4 探索创新培训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将员工培训工作紧紧围绕部门和专业重点工作开展,加强对青年员工的培训,为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培训保障,形成合理人才梯队;组织开展短板培训,提升专业水平,积极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实现理论和实际结合,快速提升电网规划水平、技术决策能力;具备条件的,应妥善安排到对口单位进行实践学习;积极利用课题研究、现场建设项目等契机,有针对性开展现场实践培训,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解决生产和重大技术难题的能力,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快速成长,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关键词:人才培养;酒店管理;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97-02
一、提出问题
随着我国在全球地位的提升,以及在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下,全球各大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团纷纷在我国开拓自己的领地,例如万豪、洲际、雅高等,然而我国目前酒店管理的专业人员较为缺乏,从事基层工作的技术人员一旦升职,在管理上就觉得力不从心,而学历较高的酒店管理人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缺乏实践经验。由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起步较晚,酒店行业发展迅速,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酒店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所以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师资队伍薄弱、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等问题。若要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从高校的人才培养入手。
二、SCLG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SCLG学校建校于1965年,其旅游管理专业已建成多年,为旅游管理培养了不少的优秀人才,而酒店管理专业于2013年从旅游管理专业中独立出来,虽然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已经较为成熟,但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却略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可度较低。由于我国的社会观念与外国观念的不同,部分家长和学生对酒店行业存在偏见,认为酒店服务工作低人一等。因此,生源问题一直影响着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导致该专业有时需要从其他专业调剂学生。
2.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操作技术。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制定人考虑到本科与专科的区别,所以在培养方案方面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操作课则相对较少。但是,由于酒店管理是一个对实践操作要求很高的一个专业,因此即使是本科,也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况且过于注重理论的教学,不仅导致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得不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不到位。
3.专业培养目标较为模糊。由于长期以来酒店管理专业都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分支,因此很多课程的设置更适合于旅游管理专业,这就使得酒店管理专业始终无法与旅游管理专业有齐平的地位,给人一种酒店管理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专业的错觉,从而忽视了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培养。
4.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数量较少,硕博比例悬殊,并且大部分老师都已经多年未在酒店中进行过实际工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更多讲授的是空洞的理论而缺少实际的案例。[1]此外,教师课堂教授的内容也略显陈旧,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举办实践活动,转变学生思想。由于社会观念以及家庭的影响,部分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持有偏见,也有部分W生认为自己是本科生,工作的起点就是管理层,好高骛远。因此在新生入校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搜集资料等并加以讨论,或者和学长学姐进行交流,一方面可以了解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思想。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学校得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建立较为完善的校内实验室,比如形体训练室、前厅模拟室、模拟酒吧、模拟餐厅等;增加设备的数量,以便于学生加强训练力度;购买酒店信息软件,让学生掌握相关酒店软件的操作技能。
除了校内实验室,学校还要通过校企合作,[2]与周边的酒店、体育馆、健身房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可以在假期或者课余去实际岗位学习相应的技能,并且巩固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在酒店管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此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从学生的角度开展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经验。
3.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协调。[3]在关注酒店行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做一些调整,比如说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在选修课中设置韩语、日语等课程供有兴趣的同学选择,这样一来,虽然学校没有沿海城市学校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及实训设备,但也可以形成本校本专业的语言特色。建议调整的培养方案如表1所示:
4.加强师资力量。专业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首先,学校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针对性地为其创造条件,尝试适当提供专项经费,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专业博士学位,并获取各种与酒店行业相关的高等级的资格从业证书和外语等级证书。
其次,重视“双师型”[4]教师的培养与引进。研究制定相应制度,重视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激励,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引进。
此外,建设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尝试聘请酒店行业实践运营方面的专家参与专业课程。选择兼职教师不拘泥于学历、职称,而是主要以工作技能作为衡量标准。
四、结语
本文在反思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其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以上建议,对于促进SCLG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其他院校酒店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发展也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⒖嘉南祝
[1]杨樨.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教育教学,2011,(4):200―201.
[2]申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可行性探索――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论坛,2011,04(6):113-117.
[3]刘爱利,张一凡,姚长宏.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规律探讨――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4):42-46.
[4]段金梅.珠三角地区酒店人才需求现状与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39-141.
The Discussion About Talents Cultivation's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Hote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Course
―Take SCLG for Example
HUANG Jun,LI Peng-ju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Zigong,Sichuan 643000,China)
关键词:广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创新;专业素质;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47-04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才成为一种珍贵的资源。社会对广告行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对广告艺术设计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无疑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成为各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调查,结合自身实践,我们注意到,在培养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时,应注重“三个一”(一个核心、一个关键、一个保障)的构建。
一、一个核心――科学的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核心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于社会需求和教育思想,即决定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集中表现为社会对于学校培养的成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身心品质的基本要求,它受社会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国内国际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要素。
(一)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因素
1、社会性因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而社会发展现状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意识、科学技术等。
生产力是制约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条件,因为生产力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最根本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已达到的发展状况乃是人类个体发展的根本条件和人类未来发展的基础。这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根本性因素。如今的21世纪,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对广告艺术设计人才的知识、智力、应用能力水平的要求更高。
处于不同的经济时代,对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是不一样的,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大相径庭,这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在不同的经济时代,也要求要有相应的人才结构和劳动力素质结构与之相适应、相吻合。对于21世纪的知识型、信息型经济时代,要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专门人才与之相适应。
另外,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知识与能力程度。以电脑技术为例,在电脑没有发明之前,广告设计怎么做?以手绘设计为主;在电脑出现以后,人们开始把电脑技术运用于广告设计,如现在的photoshop、coreldraw、flash、premiere等设计软件的创造,提高了广告的设计水平。相应来说,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告设计人才水平高低主要看手绘能力如何,而在21世纪的今天,对广告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仅仅要求手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要求该专业学生在手绘的基础上,必须掌握熟练的电脑软件设计能力。
2、传承性因素
众所周知,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其传承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考虑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传统因素。这种传统因素主要包括民族文化传统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自身传统。首先,人才培养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而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强烈的延续性、积淀性。其次,人才培养目标的自身传统使后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直接的继承性。任何专业在制定广告培养目标时,都要直接考虑过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起步,当时只是参考西方国家的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但在培养上强调了手绘能力、创意能力,是对美术学专业的传承;于此同时,提出的将人才培养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这在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人才培养以德育为先的传统。
3、市场性因素
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与这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水平息息相关。而市场需求决定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考虑使培养的人才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这一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广告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告公司迫切需要富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如果该专业的毕业生创意平平、思维狭隘,那么,就业依然会是个重大问题。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考虑市场性因素。
总之,人才目标制定在培养优秀人才过程中至关重要,制定科学的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第一步。
(二)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
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是在美术学、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基础之上发展的新专业,最早注重学生的设计能力,然而培养出来的人才仅仅具备设计制作能力是不够的。现在,设计比较好的作品客户就会采用吗?不见得,要有内涵,有传播理念,设计人员要有能力把你的设计推广出去。当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要会经营、善管理,某一日自己当公司CEO,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因此,对现在的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仅限于设计制作是不行的,要懂广告,能策划,会提案,熟设计,善管理。
现在,我国经济以市场经济为主,所以人才培养目标在仍然坚持地方和行业经济服务的同时,必须考虑人才的流动性。前几年,在广告界,流传一种认识,在广州、深圳广告公司工作,被称为“国内留洋”,在广州、深圳广告公司工作过回到当地找工作,备受当地广告公司的欢迎,被称之为“国内镀金”。一方面说明了广州、深圳广告业的发达,另一方面也说明广告人才的流动性大。因此,在制定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考虑人才的流动性是以市场规律进行的,这种流动性客观地表现出跨省甚至是跨国性的现象,这就要求对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即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地方院校培养出来的本土广告艺术设计人才受企业的喜欢度远远不及从大城市如广州、深圳、上海返回地市找工作的人呢?难道从广州、深圳、上海回来的人就专业水平高吗?一方面有过工作经验,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工作经验,中小城市的企业或公司比较看中,另一方面,从广州、深圳、上海回来的人表现为一个共性特征:见多识广、实践力强。因此,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站在“大广告人”的角度去培养,使之知识面广,使之实践力强,使之有创新,有见地。
(三)新时期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新时代,国家教育部提出了针对高等教育的“”,即“巩固、深化、提高、发展”,指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由精英教育迈向了大众化教育。各个高校的工作重心从重视规模发展转移到在注重规模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更加重视对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提高现代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既要注重该专业学生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一定的开拓创新的精神。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对广告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在新时代有新的变化,传统的广告艺术设计教育不能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应用性人才。按照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的要求――从单纯的“专业化教育”模式转向“通识教育”和“专业化教育”相结合的全面素质教育。在培养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时,除了这些“共性”教育之外,还要研究出符合实际的广告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道路。
根据企业对广告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我们把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广告创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广告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现代艺术设计思维,具有创新精神和艺术设计、广告制作、广告策划、管理等实践方面的能力,具有报考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应有的知识和能力,具有综合文化素养及创新精神的高级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师、策划师、工程师等,为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告行业服务。
二、一个关键――有效的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是培养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关键
人才培养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手段,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度的制度和具体行动计划,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制度、狮子队伍建设及相应的硬件设施等。其中人才培养方案是基础,其制定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绳。
(一)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进入21世纪,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才创新的水平,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振兴高校教育必须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创新教育的道路。因此,21世纪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符合一定的原则。
1、符合党的教育方针
人才培养首先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1999年6月,同志在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视野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很多人看来,广告艺术设计人才个性、另类,才气十足,这是由于专业性质所致,但是对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的广告艺术设计人才要求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2、符合素质教育原则
素质教育由来已久,它源于社会生活、经济等方面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我国素质教育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它要求教育“三个面向”,做“四有”新人,既注重公民的社会功能培养,又注重个人潜能的开发。人的素质结构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综合整体。在对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时,实质上是对该专业学生多种素质的共同培养。
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素质教育在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体现如下:
(1)提高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整体素质,促进该专业人才全面发展。这包含了德、智、体各方面的和谐统一,又包含了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2)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即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3)要充分发挥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弘扬人的主体意识与开拓精神,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3、符合市场需求原则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每学年都拿奖学金,然而其就业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拥有了知识,但能力不强,因此,在培养该专业学生时,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原则,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方面,同时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社会需要知识与能力兼备的人才。
4、符合个性发展原则
为了适应日益走向都市化、信息化、国际化形式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时,除了培养学生具备共同的基本素质与专业技能意外,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为目标。创造性与个性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造性。纵观欧美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反映出了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它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各企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对于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兴趣不同,天赋不同,有的爱好电脑设计,有的擅长手绘,有的喜欢策划,有的对影视广告编辑情有独钟。在以往的广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材,统一授课,统一进度,统一考试,统一要求,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别,造成学生的“趋同性”很强。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竞争压力加剧,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间的差异性,培养学生个性,增加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5、符合创新应用能力教育的原则
创新应用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的体现,21世纪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也是随着社会发展,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解决好课程体系的设置问题。从目前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看,存在着一些问题:课程教材专业教育内容较为重复,课程科目多,教材较为陈旧,理论性强,忽视实践性、创新性的新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落后于企业需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1、专业教育是广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密切相关。专业教育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目前,广告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滞后于艺术设计企业对广告人才的需求速度,我院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正是应时代的需求而产生的。
专业教育是广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我院应遵循应用型高校办学基本规律,摒弃以专业理论为中心,树立以专业能力为主体的思想,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和各方面能力提高训练。通过广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如平面广告设计、网页动画设计、版式设计、标志设计、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等课程的开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思路,使学生成为以掌握一定的广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训练为主,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知识面广、积极适应现代化与信息社会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原特色的“会用、能用、管用”的设计师、策划师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2、素质教育是广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
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生源主要来自高考艺术生,自身文化课水平较差,综合素质相对其他专业学生来讲,相对不高。更需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必不可少。尤其着重提高一下四个方面的素质:
(1)人文素质
爱因斯坦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广告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文化体现,展现着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该专业所培养的设计师、策划师只有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做人,会做事,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把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媒体传播给大众,才能真正显示广告“广而告知”的生命力。
(2)科技素质
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人们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和简约主义。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开始强调个性美。互联网的运用,改变了广告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差异、多样化和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应系统。它赋予广告以新的风格和内涵,丰富了视觉表现语言。对广告艺术设计人才而言,要对前沿科技知识有所了解,尤其是电脑科技,要学会运用电脑设计相关广告作品。试想,一个不会运用电脑软件,不会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怎能的21世纪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立足呢?
(3)市场意识
广告是一种具有增值效益的特殊商品,只有广告促使消费者购买相关产品,才算是真正成功的广告。很多广告设计师的设计从理论角度上来看是成功的,但在投入市场上却无法为商家创造出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市场意识,不懂市场经济,不懂产品的真正涵义,没有真正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不懂得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逐步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在给设计师带来求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地理区域位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追求都不一样,让你很难知道消费者真正在想什么。对于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也就形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理解。一个优秀的广告设计师,必须有着良好的市场嗅觉,应具有指点江山的市场整体策划能力,熟知市场运行规律,找准消费群体,了解消费者真正需要所在,从而对设计进行正确的定位,方能使广告成为成功的有效广告。
(4)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是经济学术语,也就是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观察经济运行,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第一次关注到“国际视野”这个词汇,是因为网上盛传的“罗玉凤征婚事件”,罗玉凤的雷人征婚标准中要求应征男士拥有“国际视角”。对于广告艺术设计人才来讲,具备国际视野是广告艺术设计人才驰骋广告界的资本之一。
在跨国经营中,文化的差异使产品在款式、色彩、材质、装饰手法及广告传播手段上,与当地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经常广告无效,产品滞销情况,即“文化障碍”;相反,如果采用了解国外市场,了解当地消费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哲学等的“文化沟通”策略,使产品同当地的文化背景相一致才可以实现占领市场、创立名牌的梦想。
此外,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增加,必定带来国家间的文化渗透融合。经济资源的共享,直接导致文化共享。因此,广告艺术设计专业要培养学生开阔的心胸,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新风格,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世界性的中国广告作品。
三、一个保障――完善的人才培养反馈机制是培养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保障
通过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考核以及社会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检验和评价,将人才培养的结果与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较,找到差距,不断调整,寻求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的一致性。
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校内部的反馈,主要通过实践考核检验学生的培养效果,评价学生达到的水平,如对专业课程的实践考核,考查学生对某课程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学校外部的反馈,即社会的反馈,主要以学生毕业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工作业绩的考核,如实习或工作单位对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评价。通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随着社会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周英.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2]王万山,黄建军,彭清宁.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3]郑蓓蓉.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2(2).
[4]莫智文.大一学生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中高贯通 国际商务 一体化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加强中高职衔接,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一、中高职贯通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层次,和规格上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中高职人才培养最终目标都是要立足于区域、行业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都必须贴近企业生产、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但中高职处在不同的教育目标体系和层次上,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围绕中高职不同的培养目标,中高职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做到高职以中职为基础,注意相互的衔接;另一方面,中职要以高职为导向,根据高职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国际商务专业中高贯通专业建设目标
积极探索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与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联合办学,中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职业能力为纲,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加快专业与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为具有鲜明上海机电产品贸易特色,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五年制复合技能型专业。
中高贯通专业将引领学校同类专业的发展、推进学校其它中高贯通试点专业实施,促进学校中本贯通专业的发展、为推进本市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三、国际商务专业中高贯通人才培方案设计
跨校培养贯通:重点解决当前中高职贯通培养普遍存在的教学管理各自为政、师资隔离、中高知识技能层接不畅、教学资源割裂、实训资源割裂问题。
跨领域知识能力融通:着力通过教学体系设置、课程改革实现学生跨专业领域知识学习融会贯通问题,根据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螺旋上升规律,按照技能--理论--综合的递进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跨专业师资、划分专业知识结构比例、建设融合课程、整合跨专业实训资源等方式,解决学生跨专业学习问题。
双证融通:通过巩固扩大国际商务、机电课程双证融通课程,缩短学生就业距离。
创新培养理念:
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原则。从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在学生文化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心理品质、艺术与审美能力、职业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等几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
凸现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加强技能培养,抓住技能训练一条线,技能训练由低到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螺旋上升、提高。
四、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监督
师资融通:中高职所有教师授课不再以学校为授课单位,实现中高职教师联合授课、交叉授课,中高职教师课时互认和高职教学提前介入,加强中高职教师之间课程互听互评与企业评课机制。
教学资源一体化:中高职在专业课程大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材、习题库、案例库实现资源统合、标准统一,做到中高职教学资源的规范化、一体化;建立核心课程高低年级学生互助平台,由授课教师参与管理;
考核标准统一化:中高职同时强化课程项目化、过程化考核,增大过程考核在总体考核比例中的比重。设立课程多阶段考核制度,形成理论课程过程考核50%、期末考核50%;实训课程过程考核80%、期末考核20%的统一考核体系;
授课流程贯通:核心贯通课程高职教师提前介入授课、答疑、考核过程;针对部分课程跨时较长,要求教师学期授课伊始,至少安排4个学时进行前导课程知识串讲,引导学生巩固前导课程知识;学期期末,教师至少安排一个学时,进行后续课程前瞻介绍。
跨专业课程建设:强化机电贸易、机电产品报关实务、机电产品单证实务、跨境电商业务等课程建设。
五、中高贯通培养关键在于一体化实施
关键词: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培养方向;培养层次一、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与内容
本研究旨在了解广东旅游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为改革和完善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供决策依据,进而探索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案。
本次研究调查时间是2012年10月16日至11月6日,调研的对象是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顺德六个城市11家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本调研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法。调研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调研广东旅游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二是调研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各岗位对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总共发放问卷119份,回收119份,回收率100%,其中无效试卷为2份,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此外还访谈了企业管理层和一线资深员工21人次。
27.6%二、旅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分析关于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主要从人才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三个方面进行调研,以此为基础,整理归纳为旅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一)关于旅游企业对人才专业知识要求的调研结果
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旅游人才需要的知识结构要求按重要性的均值由小到大(即由最重要到不重要的顺序)排列前四位为:旅游政策法规知识、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急救知识、旅行社市场营销知识,其他方面详见表5。
接受访谈的实践专家认为旅行社专业需要增设《电子商务》课程和计调方面的知识;景区则应该开设针对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方面的课程,以满足景区企业的需求;此外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比重,他们认为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比例为6:4比较合适。
(二)关于旅游企业对人才能力要求的调研结果
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旅游人才需要的能力结构按重要性均值由小到大(即由最重要到不重要的顺序)排列前四位为,沟通表达能力、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其他方面详见表4。表4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所需要的能力分类统计
接受访谈的实践专家对旅游人才的能力结构有以下看法:
一是旅游从业人员最重要的能力是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而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还有待培养。
二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比较差,不能按照岗位要求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岗位的能力比较差。
三是学习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很重要。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的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比较大;适应新的工作任务或工作岗位最重要的能力是心理调适能力和学习能力。以上所述的学习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与专业能力无关,但却是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最关键的能力,而学校教育往往忽视对这些能力的培养。
(三)关于旅游企业对人才基本素质要求的调研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旅游人才需要的基本素质按均值由小到大(即由最重要到不重要的顺序)排列前四位为:服务意识、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职业素养。其他方面详见表3。
三、调研结论与建议
(一)调研结论
旅游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已经有明显的变化,更加强调以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抗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服务意识为主要特征的职业能力,也非常重视文化基础对于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旅游企业岗位分工日渐细致,各个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有相应的区别,但整体区别不大。
(二)建议
1.关于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未来旅游行业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会增加,中职学校需要和未来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相适应,顺应未来旅游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应该相应调整,不能只停留在初级工层次,应该定位为中级工水平。
2.关于人才培养规格与学制的调整
和企业岗位(特别是导游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相匹配,中职学校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设置均要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做出调整,相应增加一些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旅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各方面要求十分复杂和丰富,而中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难以满足人才形成较高素质的要求,特别是导游方向,我们建议要延长学制。
3.关于课程体系的重构
为了培养符合旅游行业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打破现有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构建新课程体系,依据课程性质实施部分一体化教学,由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4.关于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
为了全面推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机制也应相应改革,体现“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学生、教学效果评价教师、贡献水平评价学校”的理念,将课程考试和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推行“1+2”双证书制,实习学分制,多主体、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考评。教学评价不能仅限于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评价,还要涉及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各方面。
[本文为2012年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中国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旅游专业调研报告。]
(作者单位: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1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2]广东省旅游局.广东旅游年鉴2010[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