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与艺术关系

文学与艺术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与艺术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与艺术关系

文学与艺术关系范文第1篇

一、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内涵

优秀的动画影视作品能够让观众的视觉与心理产生美感,也能够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动画影视艺术追求意境与情感上的完美结合,最早起源于电影,是在影视作品中为了达到时空结合的艺术功效,影视学家应用时间、空间等各种表现手段强化银幕的表现力,结合虚拟动画形象,满足观众们情感和审美上的需求。目前,由于动画影视艺术能够给观众带来美感与震撼力,动画影视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电视中,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一些动画影视作品艺术标准比较低,往往会制造一些高上座率的商业影片,通俗、暴力。为了传达影视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动画影视艺术通过空间营造、表现以及空间再现的方式,不但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还能养眼、养心。进入新时期后,在影视作品中引入了一些斑驳陆离的光电科技,不但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还能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影视文学是为了给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带来直观性的感受,文学剧本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形式很好地表达了文学思想的内容,是文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传统文学相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涵义。它比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诗歌等更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同,已经成了现代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影视文学与其他类型的文学都具备传统文学的特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故事情节的塑造、人物的刻画、情感的表达等。另外,影视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表达方式,它结合影视媒介,具备了“读、看、听”的三重功效。同时,影视文学通过鲜明的视觉形象能够将文学形象演绎出来,具有鲜明的影视特征,能够将文学原著中抽象的形象具体化和深刻化,将描述的动作展现出来。

二、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的关系

(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

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在表现情感以及事件的发展状况上,不像影视作品所呈现的那样,影视文学更能引起观众的思考,比较抽象。而动画影视艺术引起的情感共鸣是一时的,比较直白,如:喜悦、忧伤、快乐、恐惧等。长期下去,会让人变得颓废、慵懒,情感苍白无力。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具有其合理的一面。因此,在欣赏影视文学作品的时候,为了能够深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观众必须要将心境投入其中。其次,影视文学不能将文字中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评价很好地展现出来,不能将作品中作者的倾向性赋予形象性。而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动画影视艺术则能够用各种镜头和具体的人物形象满足观众视听上的审美需求。另外,大部分动画影视作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过来的。因此,为了尊重文学原著,在动画影视作品的创作上,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本着尊重文学的目的。在改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使动画影视艺术作品完全脱离原著所要表达的内容,也不能把文学原著改得面目全非,不要刻意迎合大众,追求票房数和收视率。艺术文学都是在娱乐服务的同时,服务于人类的。但是,纵观当今影视发展的整体趋势,影视艺术具有了明显的娱乐化趋势,因此,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本着尊重文学的原则,才能不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

(二)动画影视艺术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增添养分

文字是传统文学所借助的工具,因此,在很多方面具有限制性。而和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影视文学具有直观性的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复杂的生活现象,因此,影视文学更具有震撼力、影响力和群众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坚持不断的奋斗,改变种种限制,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同时为了宣泄情绪和压抑,人们利用幻想和游戏的心态改变这种限制。否则人们会产生精神危机,甚至导致精神崩溃。而在创作动画影视艺术作品的时候,利用动画影视艺术作品,不但能间接地排解人们的这种限制,还能够为影视文学提供养分。一般情况下,在编排虚幻世界的时候,动画剧作者会获得一定的超越满足感和自我宣泄感。而由于文本的“召唤”,在接受动画作品的时候,观众也会与作家产生同样的人生体验。如:在动画片中,失恋者可以体验到成功爱情的奥妙,弱小者可以体验到战胜对手的酣畅淋漓。由此可见,动画影视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的创作提供更多诡异的想象。如:《海底总动员》《熊出没》等动画片中,为了表现了一个神奇的动物,展现一个神奇的植物世界,剧作者像表现人的世界那样,为观众构筑了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动物、植物会像人一样说话,人们会像小鸟一样飞,不但满足了制作者与观众的游戏天性,也给予了影视文学创作的养分。

三、如何区别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

(一)观众接受方式上的区别

在观众接受方式上,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动画影视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它不等同于文学,不依赖于文学,但是同文学一样,动画影视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在动画、声音和光影的互动上,影视艺术作品更具表现力,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其次,在所能表达的广度、深度上,文学作品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反复地吟味不懂的地方。而欣赏电影的时候,观众会在感受上留有缺口,甚至连思索的时间都没有,不能停顿,不然会影响到观众欣赏整部影片,甚至会使观众无法集中全部精力,动画电影会变得残缺不全。因此,为了避免观众感受上的缺口,影视艺术要依据剧本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将动画人物置于不同的场景中,不但要生动形象,还要有血有肉,不能将人物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不变动。

(二)观赏效果上的不同

什么是文学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符号来描写世界,主要作用于人的想象。什么是动画影视艺术呢?动画影视艺术是以线条和色彩符号描绘世界,主要作用是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从一定程度上,影视文学具体是指视觉与听觉的感受效果为设计的着眼点,是影视文学中的一部分,应用文学创作的规律构筑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感情,最后才能借助电影和电视等声画媒介呈现在观众面前。影视文学能够集视觉、听觉等多因素于一起,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影响力,能够给观众直观性的观赏效果,会令观众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可见,动画影视艺术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短暂和直观的。而影视文学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持久的,有韵味的。

(三)不同的影响因素

文学与艺术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提问技巧

小学的学生处于知识和能力的启蒙期,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适当的通过课堂提问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因此,提问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针对提问的艺术进行了以下的分析和总结。

一、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首先,提问是开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把关键性“钥匙”,教师必须巧抓要点妙设问,利用这把“钥匙”去解放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形式,促进自身语文思维的培育与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其次,课堂提问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可据此诊断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难,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灵活调整课堂教学结构,起到师生互动协作的作用。再者,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故课堂教学的提问环节必不可少。

二、现阶段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老师提问流于形式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泛滥、形式化,如一呼百应式的“对不对”“是不是”等低智商提问,不能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此等问题空泛模糊,没有意义,应尽量避免。

2.教师提问方式单一

一些教师局限于课本内容进行提问,仅仅照本宣科,内容缺乏新意,多样性,总是“为什么”“对不对”“是不是”,让同学们无法开拓思维,进行思维发散,从而有效思考并回答。

3.提问内容缺乏科学性,学生理解有歧义

提问内容合乎科学性,它包括提问要明确、具体;表达必须准确无误;用词要恰当,无歧义。例如,在《蝙蝠和雷达》一课中,在解释蝙蝠飞行原理时,若问:“蝙蝠在什么时候才能飞行?”部分学生答出:“在夜晚飞行。”这是再提问中用词不当造成的学生答错,其中的“时候”一词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答案必须和时间因子有关系”的暗示作用。如果改为“蝙蝠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飞行?”学生的错误率就会大大降低。提问内容的科学性是学生获得正确认识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否则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糊,产生负迁移,甚至形成错误认识。

4.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课堂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这些突击式的提问,效果并不好,不但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识记的水平上,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提问时要坚持先亮出问题,稍后请学生回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提供必要的时间因子,切忌先“点兵点将”,后出示问题。

5.对学生的回答分析不足

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很空洞,仅是对与不对,是与不是,想不想看一看,美不美等,这些无意义的评价。实际上,注意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忽视对学生回答的分析等于错过一次评价学生的机会,不正确的回答不仅表明学生还没有掌握这个内容,也反映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具体困难,同时还为教师提供了分析错误答案的依据。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1.课堂提问的目的性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引领孩子们进行有效地思考和思维的拓展,故提问时应注意问到点子上,即切入课题,围绕课文的重点来提问,击鼓要击到鼓点。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抓住文章的鼓点――关键词句进行质疑,一些推动情节的词句、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中心句等都是可质疑的关键词句。抓住了这些词句,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关键。同时,精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描写细腻,内容丰富,感彩浓重的文章,但在某些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神态,物体描绘等方面也留下空白,给学生提供了遐想、体味、补白的空间。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这些“空白点”精心设计“补白式”的提问,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课堂提问的时机性

什么时候提什么问题教师要心里有数。顺序的确定和时机的把握要从认知规律出发,要能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防止助长学生的思维惰性,养成其不动脑筋的坏习惯。通常来说可以在以下时机选择提问:当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若有所思或情绪较为激动跃跃欲试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提问。一方面考核其理解程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印证其所理解的是否正确考虑接下来该如何思考;当学生深受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的困扰,无法实现新知识的顺利迁移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让学生将其具有代表性的困惑表达出来,教师加以解决帮助其进行高效学习;当学生受到思维局限而无法突破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困境。

3.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提问时应遵循一个由浅入深、逐层深化、层层递进的过程,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认识过程。在课堂上,提问可不能忽左忽右,随意设问。提问层层递进,先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再逐渐深入课文。如《珍珠鸟》一文中,我们可以问:大家有没有见过珍珠的样子,喜欢珍珠吗?那有没有人见到过珍珠鸟?它可爱吗?那文中的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说它“淘气”又值得信赖呢?这些问题都紧扣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

4.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升华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提问时可以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们的艺术感,并在课外加以引导,充分发掘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提问过程中要注意生动形象,不可过分死板。设计问题要有艺术性,问题要富有思考性,力求新奇、巧妙、有趣。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静夜思》中,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如果我们直接提问:同学们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和这样提问:大家都看过月亮吧,月亮漂亮吗?什么时候的月亮最圆呀,赏月的时候,希不希望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呀?那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看到月亮会不会想起和他们一起赏月的场景,那是不是很伤心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作者李白是不是也是这种心情那?就这样把原本很枯燥乏味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引人思考。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语文学习的艺术性,首先应该提升教师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其次巧妙地将教学重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引导、激励等调动学生思维,从而使得互动有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婷.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广西教育,2013(29)

[2]邵静.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体会[J].安徽教育,2012(02)

[3]董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J].理论研究,2013-12

文学与艺术关系范文第3篇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已高效,自然地融入到每节课当中。 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运用了信息技术这一新型教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得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众所周知,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场所,学生如何把所学知识活学活用,触类旁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关键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选用教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一直是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们追求的教育理想目标之一。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平台

语文学科是一门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学科。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全部感觉器官,最大限度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学习到尽可能多的东西,收到尽可能大的效益。“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现代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平台。

二、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鲜的教学动力

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尤其是对于中外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问题了。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搜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源如网页、图片、视频等,在教学中发给学生,能够补充学生学习资料的不足。再者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把过去、传统、静态的书本教材变成由声音、文本、图象、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景。

创新精神是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的心理品质,是人的创造力不断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灵魂,它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有限的,而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生动的、积极的。

三、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非凡的教学活力

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技术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辅助工具。“新课标”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就不能局限于课堂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更要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特别强调和重视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课程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媒介,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激发了“教”与“学”的活力。

例如,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就是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抄写背诵挠头皮,兴味索然,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古诗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画设计,音像剪辑,粘贴组合,呈现鲜活的图画、动画,文采飞扬的文字、情意隽永的音乐,增强了趣味性、感染力,无疑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给学生开辟了一方乐土,使他们产生了投入学习的极大的兴趣。因此, 我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时,采用多媒体的声像手段,随着一阵悠扬婉转的笛声,在屏幕上出现了美丽的锦江,卡通导游绘声绘色地介绍着诗人杜甫身居草堂,春光烂漫时,独自散步寻花的经历和感受,而后屏幕呈现江畔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景象此时,播放诗歌朗诵录音,伴随着字正腔圆的诗歌朗诵,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声像手段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带进了美好的大自然,加上抑扬顿挫的配乐朗读,又把生动的感性表象与抽象的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享受着悦耳的声乐,陶醉在美丽的画面中,愉悦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很快就读懂了这首瑰丽的诗。

还有, 我在讲第一册《木兰诗》时,利用信息技术把美国好莱乌卡通片《花木兰》部分精彩内容剪辑到课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然后就提出问题,“在封建社会女子一般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而花木兰为何要去参军,并且为何要替父从军,又为何立下赫赫战功后而不受禄?”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读课文,找出答案,并抒发自己的感慨。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促使学生搞好探究式学习,为做好课堂上的互动打下了坚石的基础。

文学与艺术关系范文第4篇

首先,要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同学们数学水平高低最重要反映指标。这个阶段的复习,同学们要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自己的解题的能力有一个突出的进步。

这个阶段复习的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适应自己的水平,使自己“跳一跳,够得上”,这样才能激发我们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使我们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

这一阶段要注意认真上好每一节复习课,特别是数学“专题”课的学习,善于学习和领会在课堂上老师传授的解题方法和规律;还需要充分发挥我们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作一些数学习题,总结解题方法、寻找解题规律,要特别注意自己在解题过程中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是数学解题的"灵魂".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又反过来指导同学们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结合具体问题理解和掌握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方程、数学建模等常见的数学思想。

文学与艺术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朗读教学;朗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8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04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样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教学实践也证明,常听常读好文章,可以扩大视野,陶冶情操,能在阅读中展开想象,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巧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朗读,取得的教学效果将会更显著。

一、用景激情,引发朗读兴趣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三个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学生年幼,知识尚浅,要达到这一要求太难,如果教师能够发挥电教手段的各种优势,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

例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一边播放音乐,一边演示秋天荒野的投影。学生边看边听,深深被诗情所触动,不约而同地跟着录音朗读起来。我随即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去感受“枯藤缠绕着凋零了叶子的秃枝,在秋风中瑟瑟地发抖,枝上寒鸦,哀鸣不绝……在冷寂的古道上,远游他乡的孤独的旅人骑着一匹孱弱瘦马,在暮色沉沉中走向远方……”

又如,在教学文言文《童趣》一课时,我反复对学生强调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所以,我除了范读,抽生读,还适时出示了趣味十足的情景小动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的兴趣。我让学生用课文给画面配音,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韵味十足。听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看他们摇头晃脑的情形,怎能不叫人拍手称快呢?

二、以曲移情,营造朗读情境

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与联想。它是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作用有自己独特之处:音域宽广、意境优美、想象丰富、空间自由,任思维肆意驰骋。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选用优美动听、悠远古老的古典乐曲,或筝或箫或二胡等。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临其境。

例如,教《乡愁》一课时,我选择了二胡音乐《睡莲》,为课文配乐。这是一段类似哭腔的音乐,迸发出悲伤的气氛情绪,随着旋律的缓慢,缠绵悱恻,似在诉说满腔的悲苦。一时,课堂里气氛低沉,再配上教师抑扬顿挫的范读,更显得凄凉悲伤。在这气氛渲染下,读者动情,听者动心。于是,当学生自己朗读时,对主人公的同情之心自然流露出来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教学外国诗《夜》一课时,我选用作者的民族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曲。此歌曲本来是表现男女之间的恋情,夜晚一对恋人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约会出来散步,在这寂静的晚上夜色多么美。我觉得这首歌与这首诗里对静夜的喜爱之情非常切合。在教学时,我播放了事先准备好的民歌乐曲,让学生欣赏并用诗文充当歌词跟唱。美妙的乐曲伴着学生轻柔的声音将人的意识带到那无限静谧和无限美好的夜晚,引人遐思,令人陶醉。学生在优美曼妙的乐曲声中,在轻松愉悦的歌唱中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理解了作品的精髓。有些女同学已情不自禁地小声朗诵起来,那么轻柔,那么入情入境,仿佛她就在这静谧美好的夜晚漫步。下课铃声响过,学生还不禁感叹:“这么快就下课了吗?”我宣布下课时,有的学生还在哼唱,有的学生还在轻声朗诵,意犹未尽。

三、自录自评,激发朗读热情

一般情况下,学生经常听到的是他人范读的优秀的文章录音,从来没有听过自己的同学朗读文章的录音或是自己朗读文章的录音。如果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效果将是另一番景象。

实践证明,这是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迅速提高的有效措施。许多学生在首次听到自己的录音后,都十分惊讶地说:“哇!我的声音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听过同学的朗读,学生会惊喜地说:“你读得真好,像个播音员!”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录音,反复比较,进步的速度往往是我们教师难以想象的。我还经常引导学生自己组织一些自录自诵的比赛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之高,课间十分钟,课外活动,甚至走在去食堂或者回家的路上,口中都依旧在诵读。有些学生从此爱上了朗诵,甚至立志将来要当朗诵艺术家。

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多运用信息技术,用录音、音乐、图片以及教师的肢体语言等来渲染课文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以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在感情朗读的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使学生的自我意识从满足现状中跳跃出来并被重新赋予开放的动态品质,从而进入创造性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要加强朗读教学,让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并让信息技术开创语文朗读教学和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尚群.以读为本 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J].青海教育,2012(6).

[2] 黄秀金.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J].中学教学参考,2009(18).

[3] 郭秀珍.让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有效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