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PDF;产后康复治疗;护理;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195-01
PDF是指盆底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患,表现为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慢性盆腔疼痛及障碍等[1]。妊娠与分娩是公认导致PDF的高危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成为困扰妇女的重要问题之一。为预防及早期治疗产后PDF,我院于2013年6月引进了PHENIX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结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产科自然分娩,产后6周门诊复诊收治的产妇90例作为治疗组,其中盆腔脏器脱垂76例,尿失禁9例,障碍5例,年龄20~42岁之间,平均35岁。选择同一时间段我院产科自然分娩产后6周门诊复诊的产妇8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盆腔脏器脱垂76例,尿失禁8例,障碍4例,年龄21~41岁之间,平均33岁。两组均为产后42天以上,恶露干净,无泌尿系感染及阴道炎,盆底肌肉评估I、Ⅱ类肌纤维肌力均小于3级,并排除既往有神经及精神病史者,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两组在年龄,胎次,产程,分娩方式及胎儿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组:
1.2.1.1采用法国国家卫生诊断认证局ANNAES 认证的测试标准。由首诊医师常规对产后42天的产妇进行盆底筛查,包括询问病史,盆底肌肉手法评估及盆底康复治疗仪检测(电诊断),对肛提肌慢纤维即一类纤维和肛提肌快纤维即二类纤维的功能进行评估,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症状量化,以明确盆底功能障碍的类型,根据患者的症状,结合每个患者的情况,对需进行产后PDF防治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师依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电刺激、生物反馈、A3反射、场景反射、松弛反射等治疗。原则为先进行一类肌纤维的训练,再进行二类肌纤维的训练,最后是综合训练。
1.2.1.2 用PHENIX治疗仪给予康复训练:①首先给予320-740μs脉宽,8-32Hz频率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使患者学会一类肌肌纤维收缩及学会分开盆底肌与腹肌的收缩。②给予20-320μs脉宽、20-80Hz频率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指导患者掌握二类肌纤维收缩方法,并对二类肌纤维肌力进行锻炼。③给予各种场景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如搬东西、抱小孩、上下楼梯等各种场景下训练盆底肌肉收缩,并在训练中加以强化。④给予A3反射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让患者跟着模块训练,而且需要模拟咳嗽时,患者收缩盆底肌肉。其作用为训练患者收缩盆底肌肉从而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⑤取会阴-腹部协调的模块应用,对会阴-腹部在直立位的协调收缩进行锻炼。⑥治疗过程中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同时配合进行。⑦治疗时间:康复锻炼为15-30min/次,2次/7d,10-15次为一疗程,第二个疗程在三个月后开展,并完善随访工作,对效果进行了解。
1.2.1.3 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治疗的成功,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特点,讲解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方案治疗优势,配合要点,预期目标,就成功案例向患者介绍,以取得配合,提高治愈信心及医护依从。②个体化干预:因患者机体耐受情况存有差异,故刺激间隔时间、时长、频率应个体化选择,指导患者掌握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克服紧张心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及防护意识。③在治疗过程中向患者讲述生物反馈的概念、性质、目的和作用,争取得到患者最大程度的配合,从而让患者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反馈信号和发挥想象上,增强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能力。④环境护理:营造安静、整洁、温馨的环境,温湿度需适宜,空气流通,增加患者舒适感。
⑤安全防护:电极片避免粘贴在皮肤伤口、烧伤区域或污染区域,必需使用专用的盆底肌肉治疗头和康复器,避免交叉感染。使用专用的导电膏以保障治疗效果。⑥生活行为方式干预;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尿和排便的习惯,在咳嗽或打喷嚏前,能主动有力地收缩盆底肌肉.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重体力劳动与剧烈运动,增加富含纤维的食品。⑦康复训练的要点:在医生和治疗师的指导下,根据盆底损伤情况,应用综合技术进行训练,使其掌握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避免腹肌收缩),训练过程要循序渐进,适时适量,且必须持之以恒。
1.2.2对照组:除常规给予产后健康教育外,并于产后六周在家庭开始进行盆底肌肉锻炼(PFME)称为Kegel运动。方法:缩进的动作,每次收紧不少于3 s,然后放松,连续做15~30 min,每日进行2~3次,持续5~6周。
1.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妇产科学》标准。应用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度评价盆腔器官脱垂情况,POP―Q评分。 采用盆底肌力检测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2]。 盆底功能检测正常值:深、浅 I类肌纤维的肌力为5级;深、浅II类肌纤维的肌力为5级;肌电位10-20uV;肌肉疲劳度:正常为0%,负值为异常。
1.3.1盆腔脏器脱垂 治愈:I、II类肌纤维的肌力5级,阴道口紧闭,神经反射正常,阴道粘膜红润,站力位阴道内无脱垂物;好转:I、II类肌纤维的肌力4级以上,站力位阴道内脱垂感明显减轻;无效:I、II类肌纤维的肌力3级以下,站力位阴道内仍有脱垂感。
1.3.2 尿失禁 治愈:症状消失,客观查体无尿失禁;有效:漏尿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尿失禁症状无明显缓解,漏尿次数减少50%以下[3]。
1.3.3 障碍:①症状改善为治愈。②症状缓解为好转。③无变化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14.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组90例患者完成一个疗程的治疗后,盆底肌收缩持续时间较前延长、最大阴道内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①脏器脱垂治愈73例,好转2例,无效1例;②尿失禁治愈6例,好转2例,无效1例;③障碍治愈4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97.78%。其中有1例为重II度子宫脱垂,经改为手术方式治疗,治愈出院。
2.2 对照组88例两个月后电话随访及回院复诊,其中①脏器脱垂治愈47例,好转15例,无效14例;②尿失禁治愈2例,好转3例,无效3例;③障碍治愈1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79.55%。见表1。
3讨论
PDF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和障碍三大类是妇产科的常见病,中国45%的已婚已育妇女患有不同程度的PDF,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对PDF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治疗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PHENIX治疗仪利用高科技的生物工程技术、生物信息原理,精确客观地检测、评估盆底肌肉的肌力情况和纤维受损类型,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针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频率、不同脉宽、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不同效果的生物反馈模式,结合独有的A3反射、场景反射的训练,唤醒被损伤的盆底神经、肌肉,增加盆底肌肉的肌力和弹性,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增强阴道紧缩度,提高性生活质量,并有利于预防和治疗尿失禁、子宫脱垂等PDF。电刺激主要是通过低频脉冲电刺激能够刺激盆底肌群及支配盆底肌肉的神经,唤醒盆底肌肉的本体感受器、从而使松弛、损伤的肌肉达到最大限度的拉直和修复。而生物反馈技术就是应用功能训练的方法,达到改善和协调局部肌肉和脏器功能状态的一种自然疗法,将反馈信息通过仪器转化为可识别的图像,患者可在直视下准确地收缩盆底肌群、从而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在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应用的同时,加强整体护理干预对改善预后作用显著,如实施心理护理,可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实施必要的健康教育,加强对疾病基础知识的了解,可提高医护依从[4]。我院采用PHENIX治疗仪为产后PDF患者予以治疗,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身体健康状态及相关检查结果,为患者量身制定了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盆底肌肉张力,降低尿失禁发生率,同时改善阴道前、后壁脱垂,起到了治疗和保健的双重作用,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结合本次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接受盆底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后的盆底肌张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相关观察指标,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 蒋红,吴艳.产后盆底肌电刺激对不同分娩方式盆底肌力近期疗效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2):145-147.
[2] 贾瑞敏.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效果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13,13(34):68-69.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12-2011.12入住我院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120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①剖宫产术后8h恢复排气,二组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结论: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功能康复锻炼,其效果尤佳,应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护理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95-02
女性的盆底组织对维持盆腔器正常的生理状态以及功能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当盆底组织受到损伤出现病理变化的时候,盆腔脏器甚至相应的器官的生理状态以及功能所发生的病理学变化,盆腔脏器一般包括生殖器、下尿道以及下消化道等部位,这些患者出现系列临床有关的症状,此类疾病可以称之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为一种较为常见且没有被充分了解的疾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盆底功能患者在住院剖宫产前后护理组织进行一对一的盆底功能康复锻炼方法指导,且进行健康教育、剖宫产术后当天按照相关要求做凯格尔运动,能够很好地促进患者病情的转良,且能够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2]。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120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及方法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于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120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为24~39岁,平均年龄为(32.2±6.6)岁;将本组120例盆底功能患者随机性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二组在年龄、学历层次、孕产次、病情以及手术方式等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对照组(n=60)采取常规的剖宫产前后健康教育,观察组(n=60)在住院剖宫产前后护理组织进行一对一的盆底功能康复锻炼方法指导,且进行健康教育、剖宫产术后当天按照相关要求做凯格尔运动等。对上述两组患者盆底功能康复情况进行对比。
1.2.2观察指标。剖宫产术后8h恢复排气的具体情况,3个月后两组由同一专科医生专人应用阴道指诊进行盆底功能肌张力检查,将趾骨、尾骨肌(pc)肌收缩力分为3度,即1度:在检查时手指在挤压阴道时感到肌肉松软如海绵。2度在肌肉收缩时施压手指可感到一定的阻力,但在肌肉松弛时无阻力;3度在收缩或松弛时均能对施压手指产生相当的阻力,犹如手指触及一坚韧的组织块[3]。
2结果
3结论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评估,可以通过临床症状进行;盆底功能可以通过盆腹动力学和盆底电生理进行诊断是否正常。盆腹动力学和盆底电生理的改变要较症状出现早,而且盆腹动力学和盆底电生理指标改变与症状出现严重程度和时间成正比,所以盆腹动力学和盆底电生理的检查指标可用于对盆底功能诊断、程度评价、预后分析和治疗效果评价。
由本研究结果显示:剖宫产术后8h恢复排气,二组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参考文献
[1]林燕芬,郑婉文,翁丽.剖宫产术后患者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2011,2:59-60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女性盆底肌肉训练过程中应用健康宣教护理方案后盆底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11月我院产科收治的产褥期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产褥期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健康知识宣教,用以指导盆底肌锻炼。观察产妇两组盆底肌张力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产妇盆底肌张力在产褥期结束后恢复情况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产褥期产妇而言,坚持进行盆底肌锻炼有利于盆底功能的改善,有利于预防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意义积极,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盆底功能;产褥期;盆底肌肉训练;健康宣教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88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function,PFD)以一系列盆底缺陷以及损伤为病理表现,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脱垂等。导致PFD发作的病因相对较多,但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1],妊娠与分娩是导致PFD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妇子宫在妊娠期逐渐增大,盆底肌肉则会因子宫重力作用而受到慢性牵拉,进而发生软组织损伤。对于产妇盆底肌力而言,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顺产均会对其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分娩过程中会阴侧切也同样会对盆底肌肉张力造成直接破坏效果,情况严重者还会导致阴道前后壁膨出、性功能障碍以及压力性尿失禁等术后并发症。而国内育龄妇女群体对于PFD缺乏深入理解与认识,生产后往往无法长期坚持盆底肌肉锻炼[2]。基于此,笔者观察并评估在产后女性盆底肌肉训练过程中应用健康宣教护理方案后盆底功能的改善效果,旨在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高产褥期女性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6~11月我院产科收治的产褥期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7.50±2.90)岁。孕周38~41周。初中以下程度者28例,高中文化程度34例,大专及以上者共38例。74例为初产妇,26例为经产妇。产妇均排除产后盆底肌功能筛查与康复禁忌证、妊娠合并症。随机将产妇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产妇年龄、孕周、文化程度、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产褥期护理,具体内容包括会阴切口护理、产后出血与子宫收缩情况、新生儿情况监测等。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以盆底肌功能恢复性锻炼为主的健康知识宣教活动,并指导产妇正确开展盆底肌复健锻炼,具体内容包括:(1)健康知识宣教。护理人员积极与产妇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诚恳和蔼的态度获取对方的依赖和信任,为护患关系和谐奠定基础。同时与临床医师相互配合,查房过程中和医师进行口头教育,护理工作人员则以此为基础对盆底肌锻炼与恢复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讲解,帮助患者提高关于盆底肌复健的认识,从而转变固有观念,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并自发开展功能锻炼。(2)盆底肌锻炼。盆底肌锻炼复健方法对于不同产妇应有所差别,自然分娩产妇锻炼时间通常应在产后2 d,而剖宫产产妇或者会阴侧切者则可视情况予以延迟,一般是产后5 d。在产妇产后盆底肌复健训练方法中,最安全、最易于操作的一种是凯格尔训练法:嘱产妇排空膀胱,取自由或者仰卧位,先用手指进行触摸,以正确辨认耻尾肌;告知产妇如何通过训练来提高括约肌功能与耻尾肌支撑功能;指导产妇正确掌握如何进行盆底肌群收缩训练,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正确方法为将中指与食指插入阴道,然后收缩,如果手指能够感受到明显压迫感,则可判定肌群收缩训练正确无误。每次收缩锻炼间歇时间为5~10 s,频率为5~10 s/次,然后继续锻炼,持续5~10 min,每天锻炼2~3次[3]。对于训练方法掌握不到位,动作不合理的产妇应予以耐心纠正和指导,同时鼓励掌握良好的产妇。盆底肌群锻炼应尽量持续到产褥期结束,出院后分别在第2天、第10天以及第30天进行随访,提高产妇盆底锻炼复健依从性,产褥期结束后对盆底肌张力恢复情况加以评估。
1.3观察指标盆底肌恢复评价标准包括Ⅰ°,Ⅱ°,Ⅲ°3个等级:Ⅰ°是指盆腔肌肉在松弛和收缩过程中阴道内手指无阻力感,在对阴道挤压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松软肌肉;Ⅱ°是指盆腔肌肉在收缩过程中阴道内手指有一定阻力感,但收缩时仍然无阻力感;Ⅲ°是指盆腔肌肉在松弛和收缩过程中阴道内手指无阻力感,阴道肌肉松弛或收缩时能够对施压手指产生相当阻力。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软件,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根据近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4],妊娠与分娩时导致女性盆地功能障碍性疾病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妇子宫在妊娠期逐渐变大,同时盆底结缔组织内部胶原代谢也随着产妇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而发生变化,盆底支持结构由此减弱,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压力性尿失禁风险随之增加。而盆底在分娩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胎头挤压,导致盆底肌肉高度扩张而拉伸延长,从而出现各种变化,例如结缔组织连接分离、去神经改变等。产妇盆底和尿道临近组织也会因器械助产以及难产等因素受到损伤,或膀胱颈活动度与位置发生变化、尿道闭合压减弱等。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过程中,妊娠与分娩期间产妇和肛提肌神经所受机械性损伤发挥了重要作用[5]。所以产后早期开展盆底康复训练对于盆地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盆底肌收缩力的增强以及产妇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而盆底康复训练的主要目标也在于此。在盆底锻炼的早期训练方法中,凯格尔法是使用率较高的一种,有利于提高盆底肌肉力量,从而降低尿失禁发生率[6]。基于此,在妊娠期以及产后针对产妇开展盆底肌复健知识宣教与盆底肌锻炼指导是极为必要的。
在盆底康复训练过程中,健康宣教应确保及时有效,加上良好的护理指导,这都是产妇盆底康复不可或缺的前提因素[7]。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产妇文化程度与认知层次存在差异性,且对于盆底肌复健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因此护理人员应采取多样化健康宣教,确保宣教的效率和效果。经过有效的健康宣教和盆底肌训练指导,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几率大大降低,产妇盆底肌肉与神经得到唤醒,从而有利于阴道恢复至原来的紧缩状态,由此改善性生活质量,有利于夫妻生活和谐[8]。
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产妇盆底肌张力在产褥期结束后恢复情况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产后开展健康宣教有利于调动产妇开展盆底肌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加上护理人员的合理指导,产妇盆底肌张力得以良好恢复。
综上所述,对于产褥期产妇而言,坚持进行盆底肌锻炼有利于盆底功能的改善,有利于预防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地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意义积极。
参考文献
[1]沈国美,刘海燕,邬开会.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842-1843.
[2]黄建桃.盆底肌锻炼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盆底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4,20(3):513-516.
[3]周锦明,袁晓莉.产褥期妇女坚持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13-15.
[4]麦秀莲,曹丽,龙丽珊.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0,21(21):44-45.
[5]熊永红,郭梅香,朱红艳,等.循证护理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手术后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4):93-94,99.
[6]李红英,肖帆.盆底肌锻炼的宣教指导对产程及盆底肌力的护理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303-305.
[7]王雪梅.健康宣教对女性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效果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22):4582-4583.
[8]石文玲.护理干预对孕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117-118.
[关键词] 脑卒中;尿失禁;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a)-0130-02
脑卒中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进展迅速等特点[1],往往导致患者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临件,例如尿失禁的发生率高达37%~58%[2],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一旦护理不当常常导致泌尿系感染,延缓患者康复,鉴于此种情况,笔者本次对89例脑卒中合并尿失禁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现观察与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09年2月~2011年3月在本院随机抽取符合《神经病学》[3]中有关脑卒中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89例且所有患者均并发尿失禁,同时对于存在以下情况者给予排除:既往有脑卒中史者;既往有尿失禁者;既往存在泌尿系手术者;存在脑部其他病变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者;因精神疾病或是认知功能下降而影响正常交流沟通者。89例患者中男38例、女51例,年龄62~79岁、平均(68.00±2.00)岁,其中脑梗死59例、脑出血30例,插导尿管者27例、无导尿管者62例。
1.2 研究方法
对89例脑卒中合并尿失禁患者基础资料进行回顾性观察与分析,同时参考临床试验设计标准,设计《89例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护理观察表》且指定专人负责对表中内容进行观察与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其中表中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基础资料、护理方法、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随访等。
1.3 护理方法
主要包括(1)心理障碍疏导:针对患者心理特点给予个性化护理建立其自信心、协助患者渡过精神上难关;(2)常规护理:生命体征监测、输液护理及皮肤护理等;(3)尿道护理:保持会阴皮肤干燥、插管者定期排尿、定期更换尿袋和尿管;(4)建立排尿行为护理:培养规律的排尿行为;⑤功能康复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加强盆底肌的力量和紧张度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有效提肛运动、冲洗膀胱刺激其收缩。
1.4 护理效果评估标准
参考《护理学基础》[4]进行评估,即(1)显效:偶尔存在尿失禁发生且基本可以控制小便;(2)有效:小便时存在尿意且对小便偶尔可以控制,然而巩固性不好;(3)无效:护理前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观、甚至加重。
生存质量评估标准[5]:共计144分,主要包括患者自觉症状、躯体生理功能状态、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心理情绪状态等项目,其中正常人群评分为121.5~127.5分。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 < 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患者尿失禁护理效果
89例中显效47例、占52.81%,有效29例、占32.58%,无效13例、占14.61%,总有效76例、占85.39%。
2.2 脑卒中患者尿失禁护理不良事件统计
89例中坠积性肺炎0例,褥疮形成0例,泌尿系感染0例,便秘5例、占5.62%,合计5例、占5.62%。
2.3 脑卒中患者尿失禁护理前后生存质量随访
89例脑卒中患者尿失禁护理前后生存质量随访提示本次综合性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P < 0.05),见表1。
3 讨论
尿失禁作为脑卒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多是由于脑卒中后排尿中枢和下行锥体束受损致使皮层抑制冲动被解除造成正常排尿-贮尿反射中断[6],因此临床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另外在脑卒中急性期,由于脊髓暂时性休克致使下运动神经元受到抑制出现低张力性膀胱,造成部分患者出现尿潴留或是溢出性尿失禁等,所以临床除了积极治疗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至关重要。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本次对89例脑卒中并发尿失禁者进行了综合性护理,结果数据显示此次护理总有效率达85.39%、同时表1中患者生存质量随访结果反映出经过此次护理后患者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均得以明显好转,因此该项目也从侧面印证了本次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同时从此次对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来看,更加印证了以上结论。究其原因,现对本次护理分析如下:(1)心理障碍疏导。研究显示脑卒中并发尿失禁者会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怀着一颗同情、关心、安慰及鼓励之心多与之进行沟通、交流,认真听取其心理感受且给予其肯定;另外根据患者具体心理障碍进行疏导,例如抑郁焦虑者应营造一种融洽、轻松的气氛,让患者认识到疾病特点及转归且引导患者与病友交往、讲述成功案例,树立其自信心、保持情绪稳定等;对于敏感易怒型则应尊重患者意见、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切忌批评,同时避免不良刺激,尽量使用亲切称呼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缓解其敏感心理等。(2)常规护理。例如对患者呼吸、心率、血压、脉搏和意识等进行监测,观察与记录尿失禁间隔时间、次数、尿量变化,同时根据以上记录为患者液体摄入量的制定进行指导且做好输液护理,另外由于脑卒中者需卧床休息且多数为老年人,因此加强皮肤护理至关重要,所以定期为患者翻身、利用温水擦洗皮肤且对骨突部位加以按摩等。(3)尿道护理。保持会皮肤干燥、利用碘伏对尿道口进行消毒处理,另外对于插管者4 h开管1次进行排尿、尿袋每周1~2次、尿管每2周更换1次。(4)培养排尿行为护理。此项护理根据患者排尿时间、间隔次数等培养其规律的排尿行为,例如排尿间隔时间可根据患者自然排尿习惯自行设定,一般应早于观察时间的15~30 min,根据患者自我控制情况对时间进行适当延迟,另外无论患者膀胱是否存在充盈感均嘱咐其避免在较急时进行排尿,同时一般排尿为2~4 h/次且在排尿时嘱患者尽量放松、集中注意力且对尿意进行适当抑制,再缓慢排尿。(5)功能康复护理。例如上述培养患者排尿行为的建立,另外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加强盆底肌的力量和紧张度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有效提肛运动(如10次/30 min、2 s/次),另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给予冷热水交替冲洗膀胱刺激其收缩等。
[参考文献]
[1] 唐晓磊,孙桂军. 急性脑卒中并尿失禁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84):31.
[2] 苏雅茹,蒋雨平. 尿失禁与脑血管意外[J]. 中国临床神经病学,2003,11(15):92.
[3] 王维治. 神经病学[M]. 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136.
[4] 崔焱. 护理学基础[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158.
[5] Eypasch E,Williams JI,Wood-Dauphinee S,et al. 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development,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instrument[J]. Br J Surg,2005,82:216-222.
摘 要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实行联合训练法对其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科SCI患者52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联合训练法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间歇开管引流方法。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Barthel指数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试验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训练法对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显著,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 脊髓损伤;联合训练法;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27
脊髓损伤(SCI)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受损后泌尿系统出现的常见病症,临床以尿失禁、尿潴留最为常见[1,2]。由于SCI后往往涉及较多系统,治疗较为复杂,膀胱功能的恢复往往到后期才被重视,因此增加了恢复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3,4]。据报道[5],肾功能衰竭现已成为SCI患者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而肾功能衰竭和膀胱功能恢复的护理与其密切相关。早期及时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对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SCI患者实行联合训练法对其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科SCI患者52例,其中男36例,女16例。平均年龄(33.54±6.80)岁。病程14~93 d,平均(43±3.84)d。其中颈段损伤34例,胸腰段损伤18例。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神经源性膀胱标准进行。将52例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训练方法 对照组采用间歇开管引流方法,即夹管训练期间,每3~4 h开放1次尿管,输液患者每2 h开放1次尿管,如有出汗、发热、寒战等尿意指征出现时,则立即开管;夜间完全开管。试验组采用联合训练法进行康复训练:第1阶段(1~4周),膀胱内尿量控制在500~600 ml,当尿量>600 ml时,可采用间断引流;当尿量>1200 ml时,应限制水的摄入量。同时监测膀胱压力、容量和残余尿流量,保证充盈期膀胱压力<3.92 kPa,排尿压力<5.88 kPa,排尿后尿残余量<100 ml。每周进行细菌检测。第2阶段(5~8周),干预性训练。用9号注射器分4次将600 ml生理盐水注入膀胱内,注入量分别为50,150,200,200 ml,间隔时间为3~5 min,反复训练3~4次,让患者感觉膀胱充盈的程度。其余时间方法同第1阶段,并且每周进行细菌检测。第3阶段(9~12周),方法同对照组,并且每周进行细菌检测。
1.3 评价方法 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Barthel指数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1)疗效评估方法。显效:残余尿量<50 ml;有效:残余尿量50~100 ml;无效:残余尿量>100 ml。(2)Barthel指数评价方法。正常总分100分,>60分为良,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Barthel指数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效益最大);20~40分者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比较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或χ2c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表2)
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表3)
注:1)为χ2检验,2)为χ2c检验
3 讨 论
膀胱的正常储尿、排尿功能是在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盆底肌等肌肉相互配合下完成的[6]。SCI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是由于支配肌肉的神经受损,肌肉不能收到正常的信号导致的失控[7]。有研究表明[8-10],损伤如果发生在2~4骶段以上,尿潴留和尿失禁将会同时发生;损伤如果发生在2~4骶段及其下段,则会出现尿失禁,前者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是膀胱功能障碍较为严重的类型。此外,膀胱功能障碍导致的并发症也不容小视,尿路感染、突发性高血压、皮肤潮红、头痛等均为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1,11],尿路感染居并发症中的首位,占SCI患者感染的73.38%,并且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因此,找到合理的恢复方法和并发症控制方法对于SCI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试验中,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比较,试验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联合训练法对于SCI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临床效果优于间歇开管引流法,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联合训练法在护理时对患者的膀胱压力、容量和残余尿流量指标进行检测,可以制订出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及时控制人体水分的摄入量和排出量,是保证护理有效率的基础。(2)联合训练法能够分阶段对患者进行康复,尤其是第2阶段,能够逐渐提高患者对排尿的知觉,对于康复有重要意义,可能也是试验组Barthel指数增高明显的重要原因。此外,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比较,试验组均少于对照组,说明联合训练法对于控制并发症也有很好的效果。联合训练法帮助膀胱重新建立充盈和排空的习惯,建立良好的排尿习惯,避免尿潴留的发生,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联合训练法对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显著,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 琼,戴新娟.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4B):593-595.
[2] Brown JM,Barbe MF,Albo ME,et al.Anatomical feasibility of performing a nerve transfer from the femoral branch to bilateral pelvic nerves in a cadaver:a potential method to restore bladder function following proximal spinal cord injury[J].J Neurosurg Spine,2013,18(6):598-605.
[3] 葛秋华,田 亮,胡筱燕,等.授权教育对脊髓损伤间歇导尿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7):573-575.
[4] 郑珍香,颜小茜.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及尿路感染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8):1265-1266.
[5] 陈小玲.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2):68-69.
[6] 巨宝兰,杨艳平,许丽英,等.脊髓损伤患者重建膀胱功能护理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9):345-346.
[7] 刘昌桃.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探讨[J].维吾尔医药(上半月),2013,7:2-3.
[8] B?thig R,Fiebag K,Thietje R,et al.Morbidity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fter urodynamic examination of hospitalized SCI patients: the impact of bladder management[J].Spinal Cord,2013,51(1):70-73.
[9] 苟会君,何小燕,张锦华,等.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7):87-90.
[10]Reitz A.Afferent pathways arising from the lower urinary tract after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or cauda equina lesion:clinical observations with neuro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J].Urol Int,2012,89(4):462-467.
[11]陈尚学,龙雪梅,刘 静.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护理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