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理性、发展、土地利用规划
中国正处于重要的经济转型时期,信息化、工业化、市场化同时进行,传统的农业社会模式不复存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随着城镇化的持续,产业结构也不断做出调整,以跟进社会发展步伐。国家产业调整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规划利用等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规模发展工业建设,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也由于土地规划利用的不合理,而导致了环境污染加重,土地地力消耗加剧等不利局面,大大增加了土地规划利用的不确定性。面对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规划的前期分析工作不到位,土地利用战略水平研究落后,已明显无法应对局面,这就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部分城市在理性发展规划方面开始借鉴国外先进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国情的概念性城市发展规划。概念性城市发展规划弹性高、实效性强,同时分析角度广阔,备受政府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好评。目前国家开始着手将概念性城市理性规划的理念引入土地利用战略中,为新形势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新思路,以达到土地利用规划结构布局的合理优化。
一、中国土地规划现状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完成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三轮的编修正在进行中,由计划到定性规划再到弹性规划,逐步成熟稳健,制度也趋向健全。2000年以来,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了土地规划利用战略研究项目,国家也将之列入政策重点课题中,土地规划利用理论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方面,综合评价利用条件,全面分析土地利用资源和条件,重点研究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政策、人口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结构等关系,客观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同时对土地开发市场状况充分了解分析,根据土地现状和潜力,结合行业用地规模、土地利用规划布局规模等条件,明确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事项。在土地利用条件具备。土地供需状况分析完整的基础上,着手进行土地规划利用的章程,明确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等。
由于国内土地规划研究战略起步较晚,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因此在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出现诸多不足。由于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土地规划利用方面仍然偏重于耕地保护研究,忽略了城镇发展需求,导致了地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和耕地补充指标偏离本地实际情况,影响了战略目标实现。另外,当前土地规划利用研究时,过于偏重数量平衡,忽视了土地空间布局,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大大降低。同时,近几年来国家提出了农村城镇化,金融风暴之后又制定了扩大内需政策,调整农业结构,用地需求和建设用地供给的局面逐渐紧张,传统的“定量控制原则”式的规划过于刚性,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土地利用问题缺乏足够的应变手段。
二、国内外城市土地规划研究对比分析。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环境建设、交通市政等,都离不开土地。中国很早就开始确立全国城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城市发展和土地规划利用相结合,切实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
在国际上,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上都是采用发展导向型。德国重要城市如柏林、慕尼黑等,对城市经济等各方面情况全面分析,作为规划依据,根据城市发展趋势预先安排各项用地计划,但规划本身具备一定弹性,并不对城市发展起到决定性约束作用,规划本身通过投资计划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调节作用。同时,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城市用地规划都讲究科学用地,城市用地有各自特色,具有较为明确的意向性和指导性。
三、美国城市理性发展与国土规划相结合实例。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其城镇化规模也是最大的。在最初的发展中,美国也曾经面临城市蔓延的局面。所谓城市蔓延,是指在服务和城市就业核心区以外的一种低密度、跳跃式的空间发展模式,将人们居住与其它工作生活方面分离开来,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不计后果的发展模式,它破坏了土地利用的平衡局面,增加了城市运行成本,将人们强行隔离开来,促使社会阶层矛盾加剧。
面对此局面,美国开始施行城市理性发展理念,保护农用土地,复兴城市已有社区,实行多种交通方式,以谋求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美国政府官员和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城市蔓延引起的后果一致予以认同,并积极接受新的理念。美国在城市理性发展理念上,包括了以下几方面考虑:1、尽量减少环境影响,兼顾可持续发展战略;2、通过有效全面的规划,使不相容的土地类型冲突减至最小;3、保证城市阶级之间的就业与收入差距在可控范围内,促进城市健康发展;4、控制地方政府收支与当地实际需求相符合。
四、中国国内城市发展概念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借鉴意义和启发。
美国城市理性发展理念是根据美国城市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国情制定的,与中国国情实际并不完全符合。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的不是美国城市理性发展的内容,而是美国在这发展中的理性思维。例如美国由于市场的影响,居住和就业处于分离状态,服务业和服务对象偏离太大,因此美国城市在土地利用规划上采用了一定程度的混合使用来解决上述问题,并试图减缓交通拥堵等问题。但土地混合利用规划却未必适用于中国国情,因为中国城市发展长期奉行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从计划经济时期开始,单位式住房便成为城市居民主体居住状态,就业和住宅在微观上高度混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根深蒂固,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另外,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市场发展需求,一座城市的行业分布相当松散,整个城市的宏观表现像是无数个散落的板块拼图一样,每块拼图就是住宅--单位的混合体,这样做甚至带来了交通拥堵等问题。
中国在快速建设城市化社会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向美国等先进国家学习理性规划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的经验,这的确实有必要的,但切忌罔顾国情一味照搬,更应注重他国做法背后的理性思维和逻辑。如何将国外城市理性建设经验与我国国土利用规划实际相结合,正是我们需要去探索和思考的。
五、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进程,国土利用规划已成为国家重点解决的问题,上述土地规划研究和结论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但我们必须积极向他国学习理性发展规划的理念,改变传统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形势,作出正确的国土利用规划,促进国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刚,欧名豪,张全景,张效军. 城市理性发展理念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J]. 中国土地科学,2005,04:56-60.
第一阶段根据规划编制前期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找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着重研究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人口变化、产业政策,预测土地需求量,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明确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形成的研究成果有: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研究;土地需求量预测与供需平衡分析研究;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分析研究;土地利用战略与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
第二阶段研究成果是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并对各规划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明确最优方案进行规划编制的整体构思与框架,形成的成果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城乡结合部(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即中心城区土地用途和空间管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重点项目分布图、重点镇基本农田分布图。
第三阶段成果是第二阶段成果的细化和具体表现,形成的成果有:县级规划编制;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基数转换工作报告及基数转换审定说明;除以上第二阶段需要的图件成果外,增加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城乡结合部(中心城区)用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图、县级(乡镇)基本农田分布图、土地保护和整治开发空间布局图、县土地利用规划现状数据转换标示图、重点镇土地利用规划现状数据转换标示图、县基本农田调整分析图、重点镇基本农田调整分析图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表现形式分为文字成果(包括数据图表)、图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系列图件)、数据库三种。文字成果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的基础,是规划思想与规划理念的表述,数据图表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研究分析过程的体现;图形是用地图的语言,包括符号、线条、色彩等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思想与理念的表达,是对文字成果最直观、最明了的表现,它反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终结果的实现形式,并贯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是基于在上述成果实现的基础上,把文字、图表、图形、数据等关联在一起,建立数据库,主要是便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因此,图形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在编制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往往需要编制大量的规划系列图件,这种图件属于专题地图,是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意图最根本的表现方式。它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级区域地理底图为基础,根据不同的专题要求和规划思路,用各种符号、线划要素以及色彩,表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分布、动态变化、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
由于规划内容,如工矿企业、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基本农田分布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等在实地上分布形态不同,有点状分布的、线状或带状的、面状分布的,通常采用定点符号法、线状符号法、质底法或这几种方法相互配合使用。
上两图是同一区域的两幅土地利用重点项目规划分布图,从图面效果看,同一规划成果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所得到的成图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图1以质底法来表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定点符号法表示项目独立的位置、数量和质量特征,线状符号法的线状符号及其颜色表示线状分布的项目数量和质量特征。采用这种表示方法从图中就能了解重点项目分布地点所属的土地类别。便于规划的土地利用实施管理。图2采用定点符号法和线状符号法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表示项目分布地点、数量和质量特征,图面虽然清晰易读,但作为一个区域的挂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显得单调,并缺乏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用途的有机联系,不便在土地利用规划上的管理
关键词:土地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 ArcGIS Arcengin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67-02
为适应国土资源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从2005年已开始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正是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大纲编制和实施各个环节的业务需求,充分利用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及信息共享平台,综合利用网络技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与办公自动化技术,规范化组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实现灵活有效的规划辅助编制、规划成果管理、日常办公支持、辅助决策等功能,并为其它相关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数据和技术上的支持。
1 系统体系结构
根据本系统的需求分析,综合考虑软件性能和开发成本,本系统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的三层体系结构(图1)。
1.1 数据层
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系统数据的管理。系统数据库在逻辑上分成两部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前者存储地理空间数据,实现不同行政区域数据的无缝拼接,由中间层的空间数据引擎协同管理;后者存储属性和管理数据。二者之间通过地理定位编码相互关联。
1.2 中间层
采用空间数据引擎协同管理空间数据库。
1.3 应用层
用户直接接触的部分,根据不同的用户需要,将应用层分成两个部分:系统用户端和部门用户端。
2 系统功能
系统按模块化结构设计,划分为基础数据处理模块、规划辅助编制模块、规划成果管理模块、规划实施管理模块、专题分析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等6个功能模块。一方面各模块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另一方面,各模块又通过数据共享、功能调用、界面集成而紧密相联。
2.1 基础数据处理模块
基础数据处理模块实现最基本的GIS功能:包括数据录入与编辑、数据浏览、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和数据交换。数据处理的前提是让用户能够快速的定位、查看所需要的数据。由于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量很大,如果用户的每一次屏幕操作都涉及覆盖整个数据库范围的一个层或几个层势必造成浏览处理速度下降,屏幕刷新缓慢甚至死机。针对这种情况在用户操作前首先提供一套调图机制,使得用户可以根据灵活的条件把要浏览的数据先装载到系统中,再对其进行操作。调图功能具体分成自定义调图和传统调图两种。
(1)自定义调图方式。
是指用户定义调图的范围和调图的内容(图层),系统可以根据用户提供的图幅号、单位名称、道路名称、地名确定浏览数据的范围。用户可以根据图层的名称,大类和实体的类型(点、线、面和注记)来确定要打开的图层。
(2)传统调图方式。
是指制作索引图,让用户可以根据索引图漫游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以选择浏览的范围。这种调图的方式需要先从某个比例尺的数据中默认指定某个索引图层,作为系统缺省要加载的图层。
2.2 规划辅助编制模块
规划辅助编制是指利用计算机辅助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专项规划,以及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法律程序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和修改。规划辅助编制包括规划的方案拟定、方案比较、成果输出等;规划局部调整和修改包括对规划指标、用地布局等的调整。具体功能包括数据编辑、数据查询统计和规划指标调整等基本功能,规划地块拟定,规划方案分析,规划地块调整,规划地块注记,规划用地类型汇总统计、规划成果输出。
规划地块调整具体可以划分为图形变更和属性变更,通常图形变更伴随着属性变更。其中,图形变更主要可以归结为地块合并、地块分割和边界变更。提交变更后即时刷新现有规划图层,同时在数据库中保留原有地块信息以备历史回溯。
2.3 规划成果管理模块
规划成果管理是指对经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及在规划实施中形成的相关规划成果的管理,包括图件成果和文档成果的调阅、查询、统计和输出等。
2.4 规划实施管理模块
规划实施管理模块对具体规划实施业务进行管理,包括: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审查、城镇分批次建设用地规划审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规划审查、未报已批土地利用项目登记。
2.5 专题分析模块
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对规划信息,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面积、占用耕地面积;土地开发补充耕地面积;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面积、计划指标统计专题图、业务统计报表制作等。
2.6 系统维护模块
系统维护模块包括用户管理、系统设置、数据维护、日志管理等功能。
3 系统实现
为使本系统与其它相关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与功能互补、互用,给使用者提供完整统一的土地资源信息与土地资源管理工具,本系统的GIS平台采用ArcGIS、空间数据引擎采用ArcSDE。
由于ArcGIS是一个通用的GIS平台,且在实际工作中只应用ArcGIS的部分功能,但却要通过庞大的GIS平台来支持,占用大量的计算机资源,成本也很高。所以需要针对行业特点进行二次开发。目前基于ArcGIS的二次开发有三种选择,使用ArcObjects(AO)、MapObject(MO)或ArcEngine(AE)。简单的说,AO功能强大,但是用AO开发的应用程序不能脱离ArcGIS的桌面产品独立运行,这就导致了开发运行成本高;MO成本低但功能简单,高级的功能(如空间分析、三维分析等)必须完全由开发者自己去实现,所以介于两者之间的AE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及独立性使它成为许多GIS开发人员首选的二次开发组件。
根据功能需求,本系统选择ArcEngine做为GIS开发组件,采用简单易用的Visual Basic 6.0开发语言进行开发。用ArcEngine开发要做的工作首先就是在VB6.0集成环境中引入ArcEngine对象库,剩下的工作就是在程序中利用ArcEngine对象库提供的接口实现系统功能。
利用ArcEngine提供的可视化控件TOCControl、MapControl、PageLayout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图层管理和布局输出,使得开发人员更专注于专业功能的开发。
在数据访问时,针对不同的数据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与地理位置有关的空间数据采用ArcEngine提供的接口通过ArcSDE引擎访问数据库,对与地理位置无关的数据例如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系统通过ADO控件读取。(如图2)
4 系统特点
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中,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代替常规的手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将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实施管理中用到的纷繁复杂的数据系统地组织起来,方便用户使用,并通过一套调图机制,使得用户可以根据灵活的条件把要浏览的数据先装载到系统中,再对其进行操作。(2)系统具有方便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现状统计功能以及多种分析报表,功能强大的图层叠加分析功能,为规划辅助编制及红线预审管理提供重要的统计数据支持。(3)可以自动进行红线坐标标注,并提供完备的布局输出功能,自动生成图签、图例和红线坐标列表,方便用户红线预审出图。
5 结语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建立一个完善、先进、实用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软件系统工程,单靠一方面的力量难以完满地完成,必须由软件开发单位与软件使用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另外,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统一设计、分步实施、通盘考虑、由点到面”的原则进行开发。任何系统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本系统也不例外,随着业务的发展,系统也将在使用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新长,马林兵,张青年.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M].科学出版社,2005.
[2] 吴玮,李小帅,张斌.基于Ar cGIS Engine的GIS开发技术探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2):176-178.
关键词:“3S”技术:土地资源利用管理
一、引言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这正是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加快的特殊时期,“黄金发展时期”和“矛盾凸显期”不期而遇,而且现代社会新技术以几何级数的趋势增长,并且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对土地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空间分析、动态监测、图形图像综合处理和数字制图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如何利用“3S”技术对土地综合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处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已成为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3S”技术及其应用原理
“3S”即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及“3S”集成。
GIS主要以TM、SPOT、Quickbird、Ikonos和我国资源卫星获取的遥感信息作为数据源,通过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能够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为智能化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
RS是利用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识别探测对象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体系,可以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当前遥感信息的应用已经从单一遥感资料向多时相、多数据源的融合与分析过渡,从对各种现象的表面描述向软件分析和计量探索过渡。
GPS是以卫星为基础的全天候无线电定位导航和时间传递系统,具有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以及时间数据的功能。用GPS测定三维坐标的技术方法将测绘定位技术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事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定位与导航,使其绝对和相对精度也发展到了米、厘米乃至亚毫米级。
“3S”集成是指将三者与其相关技术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中,形成对地观测、空间定位和空间分析的完整体系结构,使其不仅具有自动、实时地采集、处理和更新数据的功能,而且能够智能式的分析和运用数据。其中GIS相当于中枢神经,能有机地对反映地理位置的图形信息进行综合集成及空间分析,KS相当于传感器,GPS相当于定位器。“3S”集成为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了新一代的观测手段、描述语言和思维工具,形成现代高科技手段在土地管理领域“天上查、地上看、网上管”全方位应用格局。
三、“3S”技术在土地资源利用管理中的应用
(一)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即是全面盘点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数量、质量及空间结构的最新格局,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反映产权结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用地数量与空间布局的地籍总归户。在反映资源配置的经济状况、资源安全的保护状况、资源权属的分布状况等基础信息基础上,突出安排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国家粮食基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等特殊地域的调查,调查成果通过“3S”并应用网络技术直接上传到国土资源部汇总,综合“3S”集成推出一整套精确定时、定位、定量控制的现代化土地调查技术体系。利用KS能精度较高地定位、定量到地块,结合专家知识和人工智能的分类方法,以及基于分形理论和神经网络的分类算法等提取信息,最终提供精确的土地资源利用数据和图件;GPS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的外业调绘和数据采集工作;GIS通过系统的统计和覆盖分析,提供区域多种条件组合,实现资源统计和原始数据的快速再现,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服务为一体的调查技术流程。
(二)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反映土地质量和农业生产动态变化的窗口,是摸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途径,常规监测手段难以及时主动发现变化区域。“3S”以分布式的多源异构数据共享平台为基础,把各个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连接起来,建立并更新每一块土地的影像库和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了一个快速、有效的时空数据管理与分析的平台。
GPS技术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特征数据、用地范围变化数据的采集,从而精确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和性质;GIS在研究区域基础地理数据的引入、数字地面模型分析、GPS数据转换应用、动态变化分析、数据的空间叠加和无缝拼接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S在图像数据处理、土地利用分类、栅格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近期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历史时期的GIS土地利用数据库套合,可快速、准确的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上,专家认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遥感数据源的选择对其精度的提高至关重要。基于“3S”的动态监测,可以发现变化的空间分布及变化来源和去向,为深入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基础。
(三)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涉及大量图件、指标等空间和属性数据,对规划成果质量和管理的时效性要求都很高,“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采集、集成、规划方案编制、规划成果管理与应用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
“3S”技术能够在空间分析模型的支持下,编制土地时空最优利用方案,促进以管理规划成果、提供辅助决策为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借助“3S”技术采用合适的规划模型,以辅助规划的编制和修改、报批用地规划审查、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规划效果评价和执法检查等,实现图形和属性数据共享,方便地籍、耕地保护、监察等负责人能及时掌握最新的规划成果。“3S”技术和仿真模拟技术结合还可以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跟踪管理和实时调整,系统地提供土地资源供求的时空预测模型,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四)基于“3S”技术的土地定级估价
土地定级估价需要利用“3S”技术对涉及的大量空间和属性数据进行一系列的覆合叠加、空间分析和统计计算。RS可以实时获取各类土地定级单元的属性信息和利用现状;GPS可以实现各土地定级单元的准确定位,并指导实地评价、核查工作;利用GIS选择土地分等定级指标和各自权重值及其他土地利用信息,实现空间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联接,还可完成土地利用要求与土地条件的比较,根据因素
体系和评分规则,形成相应的属性库,最后评价土地适宜性等级。借助“3S”建立土地评价、定级或地价信息系统,不仅保护了社会公众应当享有的知情权,有利于促进和加强政府对城市土地价格的管理,而且提高了地价评估专业机构评估地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四、“3S”技术在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研究中发展趋势展望
(一)继续开展“3S”关键技术的研究
土地利用和管理涉及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支撑,根据当前国际上的技术走向和“3S”市场需求,继续开展嵌入式及多维GIS的研究,逐步实现“3S”与其他相关技术的集成与整合,综合“3S”技术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和专题信息空间数据库、图像数据库和统计数据库,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使一站式电子服务真正服务于大众。同时还要提高相关技术产品的易用性和稳定性,并研制基于大型“3S”技术的土地资源信息应用与服务系列标准与规程,使土地资源信息获取、交换与应用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并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完整性和一致性,随着土地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3S”技术更为人性化、可视化,将更加有利于土地管理工作者的操作。
(二)“3S”与网络技术、专家模型综合集成
将“3S”技术进一步集成和融合,并引入网络技术和专家决策系统,进行土地专题模型以及预测模型的开发研究,形成一个高度协调化、信息系统网络化和信息分析智能化的系统。一旦真正实现“3S”技术有机的结合、在线连接、实时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在分析模型支持下快速完成多维多元复合分析,实现土地信息的集中管理、更新和应用的共享。基于网络GIS的电子地图浏览、查询、分析应用等功能,能够构建智能化、个性化、交互式的土地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新一代土地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将“3S”、专家群体、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对土地资源的开发进行模拟分析或仿真,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规划。
(三)“3S”与电子政务及业务型土地管理系统综合集成
“3S”作为国推动信息化、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系统相融合,越来越显示它的跨行业、多功能的优势趋势。由于土地利用管理中数据种类繁多,涉及地理分布现象的数据采集、时空分析,以及城市或区域规划、管理与决策,还涉及到土地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而且这些信息之间的依赖关系相当复杂,所以以后的发展中“3S”要与业务型土地管理系统以及电子政务相结合,加强部门内部、之间及社会的联系交流,实现业务流程的集中管理,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达到业务和政务管理一体化。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 规划 GIS 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06-02
1 前言
在土地用途管制当中,土地利用规划是其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合理、科学的手段,是城乡建设发展当中最重要的保障,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土地的供应总量实施严格控制,对土地市场进行规范。对土地的供应总量实施规划并严格控制,将土地的资产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切实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当前,我国国内在土地资源的问题日益突出,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前提下,GIS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对土地利用规划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 GIS系统简介
GIS称为地理信息系统,即指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对系统工作以及信息科学理论进行合理的运用,综合分析并科学管理有着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从而为管理、规划、决策以及研究提供必需的信息,作为一种全新技术系统,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
(1)具备采集、分析、管理、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
(2)以地理研究及预测为主要目标,采用地理模型方法为主要的手段,具备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以及动态预测能力。
(3)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精确、快速、综合的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动态分析。
3 GIS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日趋动态化、多元化、复杂化,过去传统的方式、方法以及技术手段已经略显陈旧,很难及时准确的反映出规划影响因子的时空变换规律。由此可以看出,在过去陈旧的方式、方法以及手段上,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引入全新的技术和方法,加以改进并完善,对于GIS、RS、GPS等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加以合理利用,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的动态性、科学性和弹性,真正实现了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动态修正。
土地利用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非常复杂,当中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在规划编制的具体过程当中,需要征求多方专家的意见,通过多次的谈论,并建立起小组通过审议最终确定规划的方案,得出相应的技术报告等多项规划成果。此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将来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预测总是存在着一些的偏差,在规划的实施过程当中,需要持续的把规划状态同实际情况之间展开比较,一旦存在较大的差距时,需要及时依照具体情况对规划实施修改,因此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制定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引入GIS技术不但可以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的实时更新、动态监测,同时可以大大极大的减少规划当中反反复复调整中持续增大的工作量,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帮助规划人员制定出科学的规划,让规划更加易于实施及管理。
4 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4.1 建立空间数据库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即是对某一地区的土地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对土地的利用类型实施规划,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管理的根据就是规划地区内的经济、社会信息、土地运用现状信息以及地区内的地貌、地形等一系列地理信息。所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当中,地理空间信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占据重要地位。基于GIS技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结合起土地利用中的各类数据类型能够建立起各种地理空间数据库以及属性数据库。
基于GIS技术,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之上,能把各类图形数据直观并有效的展示出来,同时能够对图形实施人机交互式的编辑并输出。基于GIS的多种功能,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人员能够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更好的开展规划工作,多种图形的展示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规划获得成果直观性;土地利用规划审批工作人员能够从图形上直观的观察各类项目用地的具体情况,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4.3 空间分析功能
GIS有别于其他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它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当中,涉及到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这些功能同各类专业模型有效结合在一起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收集充分的土地利用规划地区基础数据作为支撑时,把GIS中繁多的空间分析工具同土地利用规划专业模型联合起来加以使用,能够为实现快速、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制造出非常有利的条件。
4.4 土地利用规划
基于GIS能够建立起土地利用的空间信息系统,为土地的利用规划切实提供出详细的资料。此外,GIS拥有非常强的空间分析能力,依靠这种能力,能够实施规划设计中的择优分析,在土地利用的规划设计中加以辅助。同规划设计当中的多种应用模型,运用GIS中可视化的功能,对规划设计所得出的结果实施模拟显示并分析,为更好的完善规划设计提供出详尽的信息。
4.5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当中,需明确规定出各类土地利用的用地面积、用地现状、权属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进而确保用地分类的准确性、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图斑一致性,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土地利用规划获得成果的科学有效性。基于GIS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土地利用规划中对于定位、定时、定量的需求。基于GIS科学建立起规划数据库,能够对不同的土地类型信息实施查询并分析。
基于GIS技术平台,科学合理的建立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信息库,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各个阶段的业务,实现土地利用在总体规划上的修改、编制、实施方面的自动化管理。在规划编制决策这一过程当中,基于GIS超强的空间数据展示、管理以及分析功能,实施直接的信息传递、转换、处理以及图数表达,为规划提供起科学详尽的依据。
5 总结
随着GIS技术的持续发展,在今后会为土地利用规划带来更好更多的服务。总的来说,GIS技术择为土地规划以及利用提供了数据采集、管理、存储、处理、应用、分析、显示等多项服务,同时能够对原始数据文件进行自动更新;基于GIS技术,不但能够实现对土地利用的现状实施分析评价,自动生成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成果库。也能够实施土地利用远景规划以及利用类型预测,对土地利用结构实施优化以及布局制图并对土地进行适宜性的评价等等。
基于GIS的多种功能,能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有力的帮助,在将来有广阔的实施空间。
参考文献:
[1] 沈意浪. GIS 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07).
[2] 张苏红. GIS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11(02).
[3] 曹玉香.GIS技术支持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动态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D].长安大学,2005.
[4] 叶莉莉. 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5] 罗梅,刘建国.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初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