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梯队人才培养方法

梯队人才培养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梯队人才培养方法

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梯队建设

现代企业竞争中,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人才就是掌握、控制和使用知识的人,所以知识经济的核心也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长足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同时企业要提供广阔的人才发展平台,搭建合理的人才梯队,留住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人力资源、人才梯队的概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中对人力资源的定义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人力资源是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的总和。人力资源是所有可用资源中最有生产力、最有用处、最为多产的资源,人才资源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那么怎么才能保障人才配置及发展能够跟上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步伐呢?换而言之,怎么才能让优质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呢?

这里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人力资源梯队建设。所谓人力资源梯队建设就是在现在岗位人员正在发挥作用时,未雨绸缪的考虑岗位的更替接班问题,也就是做好人才储备及培养工作,当岗位人才发生变动时能及时的有人力资源顶替,形成不同的人才层次,不同的水平层次,就像梯田梯队一样,避免人才断层。

二、企业构建人才梯队的重要意义

(一)人才梯队建设要求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更替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合理地挖掘、培养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力资源储备库,当岗位变动时保障至少有二到三名的人才晋升更替,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可以提升职务等级及待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能增强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等级待遇的提升能使员工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保障晋升通道的顺畅,避免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不正常流动,减少临时新聘员工的人力、财力、物力的耗费,节约时间和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维持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

(三)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还可以宣传企业任人唯贤、唯能的用人理念,员工本人有合理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企业外部人才。

(四)人力资源梯队建设能够减少企业临时新聘员工的人力、财力、物力的耗费,保障企业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对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节约时间和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人才梯队建设需要遵照一定的方法及流程

一是制定制度。企业按照内设机构及岗位层级设置,制定企业人力资源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企业聘请专业职业指导人员或者人力资源部门,联合企业高层管理,针对企业现在各岗位的岗位职责说明书和岗位要求,制定出各职位的发展方向。职位发展可以是横向跨部门发展,也可以是纵向的职位晋升。

二是宣传推动。组织公司管理人员学习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宣导公司人才梯队建设制度,让各部门负责人充分理解并支持和配合。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在企业内部将人才建设计划充分宣扬,另一方面有利于部门负责人及时将计划贯彻落实到部门中去,在全公司为人才培养造势,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三是培训规划。企业要积极引导员工制定本人职业规划,包括职业发展方向、兴趣爱好方向等,并对其详细记录。企业在员工岗位履职、业绩创造等方面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提供工作用具、培训学习环境等。另一方企业在员工个人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对员工岗位考核的记录,善于发现企业内部的潜在人才资源,并对既定的培养对象进行必要的岗位轮换、角色扮演等培训,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记录。

四是岗位实践。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后备力量,进行角色扮演、岗位轮换,多岗位多层次的丰富实践经验;人才梯队建设还要各部室、各岗位的负责人做好传帮带的作用,履行指导师的职责,对于后备力量要多指导、多检查、多督察,帮助其快速提升,尽早成才;后备力量也要坚持在岗位实践中锻炼自己,坚持在岗位履职中学习,将学习的成果再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五是考核选拔。部门负责人根据人才梯队建设方案对本部门的员工进行考察,并计划培养人数量及时间,半年或一年必须培养出具有哪方面能力的人或者能胜任哪些岗位的人才。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进行,企业要给相关负责人施压,将人才培养计划纳入绩效考核范畴,作为部门负责人岗位职责的一部分。发现有符合梯队建设的人员,要及时通报人力资源部备案,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填写信息表,并及时与部门负责人及员工本人沟通,指出员工发展方向,本身优势及劣势,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技能提升及培训学习等,提高员工晋升岗位的适应能力及胜任能力。

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干部 队伍建设 导师制 人才梯队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市场经济深化发展,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核心竞争力,人才特别是管理干部的培养与能力提升作为有效方式成为众多企业的普遍共识。锻造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有思想、素质高、活力强、结构好”的稳健干部队伍,是我国企业当前的紧迫任务,更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干部队伍建设,是企业的生存之根本,发展之大计,须通盘考虑,系统谋划,本文浅谈一二。

1 管理干部的培养目标

企业的管理干部队伍要达到“四化”,即是要求企业的管理干部要“忠诚化、专业化、年轻化、复合化”。

干部 “忠诚化”,就是要求企业的干部要富含企业文化,惯于企业思维,忠于管理团队,拥有企业气质,具有企业特色。要在弘扬企业文化中起模范带头作用,要时刻以企业目标为大局,要坚持执行企业战略不动摇。要打造一支“忠于企业、不离不弃、执着追随、信念坚定”的“忠诚化”干部队伍。

干部“专业化”,就是要求企业的干部要精通于本职工作,成为本专业、本行业内的行家里手,成为专家。专业化是领导干部树立权威的重要来源。专业化不仅体现在人才引进的专业化要求,也体现在人才使用的专业化路径;不仅体现在生产技术领域的专业化,也体现在职能管理及销售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化。要引导企业的干部常年执着于本职工作,精耕细作,以求甚解。

干部“年轻化”,不仅是狭义上讲的年纪轻,更是广义上讲的精力充沛,年富力强。“年轻化”要求企业的干部要朝气蓬勃,激情无限。要特别能战斗,而不是胆小退却;要特别能坚持,而不是摇摆不定;要特别能上进,而不是自甘堕落。干部“年轻化”不等于干部“低龄化”,而是要以“思维敏捷、体力强盛、精神充足、工作激情高、创新意识强”为标准。

干部“复合化”,就是要求干部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能够具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即“一专多能”。 “复合化”主要体现在干部的知识复合、能力复合及思维复合等多个方面。“复合化”要求企业的干部既要懂专业与行业知识,又要懂管理会经营;既要“一枝独秀”,又要“天下通吃”。干部的“复合化”标准,适应于我国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干部培养的较高层次。

2 管理干部的基本素质

我国的企业管理干部要有“五气”:即干部要有“正气、大气、锐气、才气和朝气”。

干部要有“正气”。“正气”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根基,是出发点。干部有“正气”,就是要求企业的干部公正无私,为人正派;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忠于职守。一支有“正气”的干部队伍工作时才会干“正事”,树立权威,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才会攻坚克难,战无不胜。

干部要“大气”。“大气”是指干部的思想境界要高,要心胸坦荡,胸襟广阔,善于谋大局,明大义,办大事;要心中有思想,眼中有宏图,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抓大放小,理清主次,卓识远见,志气恢弘。

干部要有“锐气”。“锐气”的核心在于创新,要敢于创新,敢于张扬,敢为人先,敢争第一;要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要有些霸气,要有些狼道,要大步向前,锐不可当。

干部要有“才气”。“才气”是指干部要有才华与气质,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与能力,还要有思想,饱读诗书,遍阅典籍,勤于学习。领导干部的“才气”是形成个人魅力和权威的重要源泉,亦是干部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干部要有“朝气”。“朝气”是要求干部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要积极上进,勤勉好学;要敢打敢拼,勇气十足;要无畏无惧,一往无前。

3 管理干部的基本能力

我国的企业管理干部要“四会”:即干部要“会想、会讲、会写、会干”。

“会想”要求干部善于思考,谋划出路,要有工作思路,管理思路和领导思路。要始终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不断钻研,勤于用脑。“思路”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起点与根本,出路源于思路。

“会讲”要求干部善于表达,长于演讲,能够将所思所想讲出来,传达出去,善于通过演讲形成感召力和号召力。要掌握讲话与沟通技巧,勤练“嘴”上功夫,苦练讲话本领。

“会写”要求干部笔上功夫强。文字的东西是思维的外延与继续,是思想的结晶。干部“会写”才能将思想以多种形式传达出去,布道解惑,弘扬文化,对广大员工产生深远的长久的影响,进而形成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积淀。

“会干”要求干部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勤于动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检验真理,探寻规律,增长才干,树立威信。“会干”是求真务实的集中表现,是干部培养的目标和客观要求。

4 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措施

4.1 “造鹰计划” “鹰”即为企业的干部精英,要造就展翅高飞的雄鹰,需要一系列的规划,主要包括“管理培训生项目、‘雏鹰计划’、‘飞鹰计划’、‘雄鹰计划’”。以上计划可交叉结合,旨在为干部培养提供渠道与平台,分层次、分阶段的对潜在人才进行培养教育,跟踪辅导,使之有序成长,稳健成才。

管理培训生项目,专为培养未来领导干部而采取的选才之道。管理培训生项目首要在于选才,要有计划高标准的通过科学严谨的评价工具引进那些既有专业背景,又有管理潜力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企业各单位,通过岗位轮换、导师制培养等多种培训培养手段,使其沿着“雏鹰-飞鹰-雄鹰”的培养渠道有序成长。

“雏鹰计划”,专为新人定制的培养计划,旨在通过对优秀毕业生及初入职场的员工采取内部导师制、岗位轮换、内外部培训、实际工作锻炼等方式,引导其融入胜利文化,逐步成长为专业突出的业务骨干,进而成为中基层干部的后备力量。

“飞鹰计划”,专为中层干部后备人才定制的培养计划,旨在对进入到中层干部后备人才库中的“未来之星”,通过中层导师制、挂职锻炼、岗位轮换、独立项目运作、外派学习、内部培训等方式进行精心培育,使其成长为企业的中层干部,进而逐步进入企业高层干部后备人才库。

“雄鹰计划”,专为高层干部后备人才定制的培养计划,旨在对进入到高层干部后备人才库中的“胜利飞鹰”,通过高层导师制、挂职锻炼、多种经历、重点项目锻炼、外派学习等方式,使其成长为企业的高层干部。

4.2 导师制 导师制,是一种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缩短新晋员工的工作磨合期,迅速提升其工作有效性。新晋员工,不仅是指新进入企业的员工,也包括新提拔任命的各级干部及横向调动的换岗人员。导师,不仅从工作业务上给予跟踪指导,亦在思想上、生活上给予辅导,旨在帮助新晋员工迅速融入团队文化,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流程,逐步成长为高阶干部。

推行导师制,须制定导师制管理制度,包括导师职责、被辅导者权利与义务、导师的选拔与使用、培养方案实施细则及相关激励约束机制等。导师制的推行主要采用以点带面,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强调循序渐进,积累经验,逐步展开。导师制是新晋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学习业务与管理方法,融入文化,沟通思想,维系感情,提升才干的有力武器。

4.3 人才梯队建设 人才梯队建设的核心在于分层构建企业人才资源库,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干部选拔使用的有序性和科学性,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干部资源。

人才梯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动态调整,未雨绸缪,注重发展。人才梯队建设管理体系包括人才资源库、人才入库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选拔机制及配套政策机制等五大部分。

人才资源库,一般设置高级人才库(A库)、中级人才库(B库)和初级人才库(C库),分别对应于人才梯队中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人才库的设置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前提。

人才入库机制,是指设置相关素质模型、任职资格、标准和程序,形成挑选机制,挑选人才进入人才库的机制。人才入库机制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基础环节。

人才培养机制,是指综合了导师制、岗位轮换、挂职锻炼、外派学习、内部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方式的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决定人才梯队建设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指标。

人才选拔机制,是指经过培养环节后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是人才梯队建设的收获环节。

配套政策机制,是指适应于人才梯队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后勤保障环节。

5 结语

伴随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的企业正孕育力量,向“世界顶级企业”的目标阔步迈进,正如沈从文所描绘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国企业的健壮与成长,依赖于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创新的干部队伍,依赖于一支“忠诚化、专业化、年轻化、复合化”的干部队伍,依赖于一支有“正气、大气、锐气、才气和朝气”的干部队伍。搞好企业管理工作,需要我们分清紧要与次要,抓住根本,造就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正是我国企业界当前的紧要任务,是我国企业健康成长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兴国.切实加强企业干部队伍建设,中国科技博览,2010年,第18期,252-252页.

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不动产评估行业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

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的定义与目标

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的定义

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就是当现在的人才正在发挥作用时,未雨绸缪地培养该批人才的接班人,当这批人才变动后能及时补充上去,而这批接班人的接班人也在进行培训或锻炼,这样就形成了水平不同的人才,仿佛站在梯子上有高有低一样,故形象地称为梯队。

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的目标

人才无断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控制成本及有效管理,岗位设置中往往是专人专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人员流动,常常会导致工作岗位人员空缺,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可以很好预防这一现象的发生,当公司内的某个职位由于公司业务的变动、前任提升、退休或辞职等种种原因出现空缺时,能保证有两到三名的合适人选接替这个位置,极大地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弹性。

顺利交接

企业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为保证目前的人选有着前任的能力或者确实胜过他的前任,当岗位出现空缺时,可以保证接替者能适应并胜任这一工作,并且接替者自身的职位也有相应的接替者,工作交替的高效衔接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形成人才磁场

企业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不仅仅能为公司长远发展积蓄后备力量,还会影响到企业的文化延续,可以创造企业招贤纳才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吸引到一流的人才[1],同时,企业员工可以看到自身在这一企业的职业发展前景,会进一步的提升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凝聚力[3]。

不动产评估行业的特点

不动产是房地产在经济学上的说法,这里所说的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者如果移动就会改变性质、损害其价值的有形财产,包括土地及其定着物,包括物质实体及其相关权益。所谓不动产评估是建立在科学的估价理论与方法基础之上的,把不动产的客观实在价值通过评估活动正确地反映出来。不动产评估行业是指从事不动产评估的经济活动类别。

不动产评估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

中国的不动产评估行业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行业,早在千年前就产生了有关不动产价值及其评估思想的萌芽,但是直到2000年以后,不动产评估行业才逐步实现了自由竞争的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土地出让、转让,房屋买卖、租赁、课税、典当、土地征收拆迁补偿等现象的发生推动着不动产评估行业不断的向前蓬勃发展,所以说不动产评估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

不动产评估行业所涉及的业务类型多种多样

不动产评估行业主要包括土地评估、房地产评估。土地评估按评估目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国有土地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土地估价;集体土地所有权征收补偿、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和转让;城镇基准地价、标定地价评估、农用地估价……。房地产估价按照目的可以分为抵押评估、征收征用评估、房地产保险、房地产转让评估、房地产争议调处、房地产司法鉴定、企业改制、房地产损害赔偿评估……。不动产评估行业涉及的业务类型多种多样,各类型业务之间有相互融通的关系这是房地产估价行业另一个主要特点。

不动产评估行业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的现状

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管理理念淡薄

不动产估价行业作为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行业,目前我国有近30 000余名具有资格的土地估价师,2 000多家土地估价机构,近39 000名房地产估价师, 5 000多家房地产估价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中中小型的企业为多数,中小型企业在业也发展过程中注重的是企业效益的创造,这个时期往往注重的是对团队的建设,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并没有引起管理者的充分重视。

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没有形成权威的评价体系及指标

不动产评估行业所涉及的业务类型多种多样,每个企业主营业务不同,对各项工作难以程度的定位也不同。所以不动产估价行业的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权威的,直接可用的评价体系及指标,或者指导性的理论方法。不动产评估行业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往往依据企业个体的特点参照于其它发展较为成熟、成功企业案例进行初步尝试。

不动产评估行业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的有效途径

建立企业人才建设数据库

要做好人才梯队的建设与培养,企业首先要对自己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进行考察定位,建立企业人才需求数据库。进而通过合适的人才储备建立企业人才数据库。人才梯队数据库建立后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维护更新。并且根据数据库中

所反应的情况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计划。在企业出现岗位空缺时,在人才梯队数据库中提取满足需求的人员进行匹配,通过竞聘上岗或其他方式向该岗位输送最合适的人才[3]。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与标准

对于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将所从事的主要业务按照掌握难易程度分成三个层次,将不动产从业人员分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三个职位序列,将不同层次的业务范围与三个层次的职位序列相对应,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在胜任素质模型选取了三个胜任素质,即“会”、“快”、“稳”作为衡量企业不同层次员工能力衡量标准。其中“会”是指不动产估价人员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评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与评估相关的主要知识; “快”是在“会”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效能,可以通过使用先进的方法和工具、信息化管理等来实现这一目标;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企业所用,但是如何衡量一个人才是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我们可以以“稳”这个指标来衡量,“稳”是指工作质量的稳定性,主要指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以及控制风险的能力[ 此处内容引用于杨红伟课题研究《以能力为导向的土地估价师培养方式研究》一文。]。

开展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分级培训

要做好人才梯队的建设与培养,培训是最重要的环节。根据“会”、“快”、“稳”的要求采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分级培训的方法对人才进行培养。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培养。并且在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当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从工作中提升能力[4]。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的另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发放福利、带薪假期等方式刺激员工的工作热情。根据人才数据库综合体现“会”、“快”、“稳”的考核奖金制度,适当拉开不同层次员工的收入差距,逐步建立起与职责相对应的奖励制度。

小结

不动产估价行业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方式方法仍处于不断地探索阶段,每个不动产估价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与发展愿景,以正确的指导思想为基石,建设与培养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人才梯队,为企业长足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申女.浅谈人才梯队建设[J].管理,2010(5):254

[2]杨志新.试谈正确识别人才对企业的发展作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10.

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绩效 管理 有源之水

探究众多企业绩效管理失败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到:将绩效管理与单一的绩效考核混为一谈,忽略了追求绩效目标实现这一根本目的,只为考核而“烤”核,业绩却没有得到关注与改善。往往经过一段时间后,因为员工怨声载道,得不偿失,而功亏一篑。

因此,为解决绩效管理的难题,使绩效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仅需要建立与企业发展实际高度契合的绩效管理体系,还需夯实企业基础管理,并持之以恒、持续优化,绩效管理方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案例:河南某集团公司,发展十多年,规模近万人,绩效管理已经实施2年,初见效果,但有部分参与考核人员对绩效考核不理解,甚至抱怨。随着公司绩效标准以及考核信度、效度要求的提高,绩效管理需要进步深入推进,并实现绩效的持续提升。

一、把握关键要素,透视绩效管理体系建构

绩效管理是贯穿企业战略管理、业务管理、核心能力管理的主线,实施绩效管理首先要正确把握企业战略目标,并辅以目标管理、平衡计分卡(BSC)、关键绩效指标(KPI)等工具与方法,进而构建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契合的绩效管理体系。

1.战略目标引领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是帮助企业分解并落实战略目标。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就是通过战略梳理,制定企业战略目标,进而把战略目标分解到年度,形成年度经营计划,进而分解落实到部门,形成部门绩效目标,进而落实到具体办事的员工,形成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所以,考察一个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否有效,首先要看该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已经被企业管理层所熟知与接受,并形成以目标为凝聚的团队与合力。

2.目标管理(MBO)是绩效管理的基石

目标管理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强调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将事情和人能动地结合起来。目标管理法的优越性在于打破传统自上而下的单向决策方式,强调上级和下级共同参与目标的制定,使各级员工更加清楚与认同组织目标,清楚自己对所在部门、整个公司的价值贡献,激发员工创造更大的价值。

目标设置是目标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很多企业绩效管理推行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在于目标设定的不合理。企业战略目标确定后,通过目标管理法的应用,将目标层层分解为部门目标与个人目标。目标管理要求每一个分目标都有确定的责任主体,目标要具体、可衡量、便于评估,同时要有挑战性,又有实现的可能。每个员工和团队的分目标要同组织中其他员工和团队的目标协调一致,共同支持组织总体目标的实现。

3.平衡计分卡(BSC)是战略绩效管理达成的方法

平衡记分卡是将组织评价与任务划分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四个维度,对各责任部门的重点工作、关键因素进行分解,并设置成一一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KPI),再由各部门主管与责任部门商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与具体评分规则。

平衡计分卡可克服传统的单一财务评估方法的缺陷,同时兼顾和平衡公司长期和短期目标、内部和外部利益,综合反映战略管理绩效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4.KPI+CPI: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成

企业的绩效指标体系分两类,一类是基于战略与核心业务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一类是日常基础管理指标CPI,体现对企业各层次履行规定职能的基础管理要求,CPI是KPI得以实现的保障。

衡量各个部门或岗位业绩状况的主要指标要看是否完成了由企业目标分解得来的KPI。CPI在考核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衡量部门和岗位的运作效率,保证企业制度和流程得到有效执行,可以涵盖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

在绩效指标体系设定中,通过KPI与CPI的有效结合,体现了一种“抓大不放小”的管理思想,二者互为补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可以达到“突出重点,兼顾全面;集中资源,减少错误”的目的。

二、持之以恒,持续优化,推进绩效管理落地

面对企业当前“发展、转型、升级”的新课题,实现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集团当务之急,推进绩效管理尤为重中之重。2013年度,集团在总结2012年首次尝试的经验与不足后,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推出“分层考核、分类管理、搭建体系,全面管控”的绩效管理方案。

1.集团操作型考核——经营层考核

以集团各事业部经营班子成员、集团核心职能负责人为对象,由人力资源中心直接负责推进。结合2013年各事业部/部门的业务规划与财务预算,与相关人员沟通确认KPI指标及重要管理项目、绩效目标及评价方法,并设计绩效考核方案。

人力资源中心将搭建绩效管理的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各项KPI的监控信息,在考核人与被考核人之间、管理流程上、下游之间推动信息的传递,定期进行绩效总结,推动问题的呈现与解决。

在年末绩效考评中,将根据绩效考核的评定内容与标准,对被考核人的绩效达成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绩效薪酬。并结合360度考评,对人员的岗位胜任情况做出评价,作为下一年度人员任用的依据。

2.集团管控型考核——管理层考核

该层级考核以各事业部/部门管理人员为对象,由各事业部/部门负责具体操作,集团人力资源中心负责管控。考核指标、目标承接经营层考核,考核方案设置、过程指导以及考核结果使用,也与集团操作型考核一脉相承。

由各业务单位主导管控型考核,是各业务单位责任与功能的体现,也是集团对各业务单元管理权责上的支持,集团人力资源中心承担绩效伙伴与考核专业指导的角色。

管控型考核是集团未来绩效管理推进的主方向。业务单元充分发挥绩效管理主导作用,是业界总结绩效管理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3.搭建体系,全面管控

从2012年首次尝试单一的经营层考核,到今年经营层考核与管理层考核的全面展开,集团绩效管理正在向着全员绩效考核体系迈进。

人力资源中心以集团经营层考核为龙头,在审核各事业部/部门的考核方案中,对经营层与管理层的KPI指标、目标值的相互衔接与支持进行系统核对,保障集团整个绩效管理中“脉络”清晰,没有管理“空白”,也没有管理的“偏离”。绩效目标设定时有自上而下的分接,实现时也能自下而上的支撑。绩效实施过程中形成经营层考核与管理层考核的信息共享与改善措施的互动,保证集团绩效管理一盘棋。后续将据此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推动落实执行层的考核,最终落实企业的全员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理念,需要长期的宣导、培训与推行,与此同时,由于绩效管理对企业基础管理要求的严格性,在推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集团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不求一时之功,意在通过理念的持续宣导,方案持续优化,持之以恒地将绩效管理中的理念与工作方法应用到公司整个机构中,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由阶段性绩效管理向可持续绩效管理的嬗变。

三、夯实基础管理平台,让绩效管理成为有源之水

针对绩效管理落地需夯实基础管理,因此,今年伴随着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优化,集团同步完善以职位管理为核心的组织能力建设、流程优化、制度化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助力绩效管理实施,让我司的绩效管理成为有源之水。

1.以职位管理为核心的组织能力建设是落实绩效管理的重要举措

岗位作为企业有机体的细胞单元,公司是否有活力,能否基业长青,关键在于每个岗位是否明晰岗位权责与胜任能力,并据此定编、定员,聘用匹配人员。

2012年,应对公司由职能制向事业部制转变,人力资源中心对公司组织架构、职位规范、人员定编进行了梳理和初步规范。明确了职系、职等、职级,以及职位晋升发展通道,并建设对应的薪酬设计、培训发展及考核体系。今年,集团将在已有职位管理成效的基础上,对组织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深入开展工作分析,设置职位的评价体系和晋升体系。同时以职位管理为核心推进组织架构管理与组织效能建设,对各部门人员进行工作分析盘点,合并工作量不饱合的工作岗位,分流冗余人员。推动各单位组织架构的优化设计,分析架构中业务流及信息流是否顺畅、组织中岗位权责是否对等、管理幅度与层级是否合理等,帮助协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组织精简,流程顺畅,权责清晰,协作准确,沟通有效,以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给绩效管理的落实提供良好的平台。

2.流程设计与优化是KPI绩效持续改善和提升的保障

组织中流淌的是流程,流程就是我们的日常业务。关键绩效指标就提取自我们的业务流程,是对流程量化后的衡量指标,同时KPI的提取也要充分考虑流程上下游的客户需求与相互支持。战略确定、工作分析、流程优化,在KPI的考核中是缺一不可的前置性工作指标。没有清晰合理的流程,我们就无法提取出KPI,考核时无法提供KPI的相关绩效信息,更无法去解决流程中的问题,保障流程的工作质量与业务目标达成。

流程管理是对业务运作的规范化、固化、持续的优化。流程优化与管理能够作用于组织,在企业内部形成明晰的业务流向、汇报和指挥关系、岗位权责、作业标准,帮助企业提高双效——效果与效率,进而支持与保障KPI的达成。

部门内部流程可独立达成,跨部门流程需要涉及部门通力合作。但任何一项流程都有权责部门,常被成为“流程主人”,牵头设计与优化流程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共同探讨,反复磋商后的流程设计与优化,方能让部门间杜绝推诿扯皮,齐心协力。

3.以制度化建设为主体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绩效管理落地的沃土

制度化建设作为今年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通过前期的制度盘点、计划收集、制定制度等动作,制度化建设已经开展起来。今年,要以绩效管理的KPI指标为线索,牵引关键流程的梳理、优化,并将核心的、关键的业务制度的制定或修订纳入制度化建设计划之中,给予重点推进。企业文化部将充分与各部门沟通,跟进各项制度的建立,审核、各项制度,并以制度化汇编为建设成果,确保制度化建设卓有成效地开展。用制度化建设固化绩效管理和流程优化的成果,并用管理制度等保障绩效管理扎实有效地开展。

结合先进的绩效管理思想,将企业文化体系分解为五种子文化,即建立结果导向的绩效文化、无缝交流的沟通文化、勇于担当的责任文化、降本增效的创新文化、创优争先的奖惩文化,通过五位一体的子文化建设,打通绩效管理的通路。

企业文化部还将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创新策划,精心组织,通过理念宣导、英雄人物带动、技能竞赛、文体活动、社团建设、学习型组织打造等措施,让企业文化理念入脑、入心、入行,提升员工士气,促进员工学习和成长,塑造良好形象,实现企业整体绩效的最优。

4.人才梯队建设是绩效管理落地的加速器

今年,集团人才梯队建设将承接2012年“思想共识、框架搭建”的基础,按照“资源整合、探索前进”的指导思想,以人才梯队建设为主线,以内部教育培训开展为脉络,通过资源整合,以“要素驱动”在人才梯队建设工作中迈出实质性步伐。

(1)动态沟通,搭建人才分布框架。与每个人才梯队建设单位定期沟通,及时调整、优化人才梯队成员结构。然后按照职位价值、职业成熟度与发展潜力将人才分为C(Core、核心)、K(Key、关键)、R(Reserve、储备)的三层分级,搭建起人才的梯次分布,分级使用与培养的行动地图。

(2)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牵引梯队成员学习成长。依据人才梯队成员的特点,设定成长目标,并结合“70%靠岗位历练,20%靠人际辅导,10%靠课程学习”的人才培养理论,设定培养计划,注重人才培养的常规性训练与动态性沟通,以学习成长地图牵引学习行为与绩效的实现。

(3)三方互动,教练式辅导,搭建人才梯队内部运转机制。进一步明确教练、被辅导人、培训部(即人才培养管理部门)三方的关系:教练负责被辅导人的日常辅导实施;被辅导人负责接受教练的辅导,并定期反馈学习动态与成长效果;培训部负责成长规划的追踪落实,并为教练提供专业指导。在落实人才培养单位负责人主体责任的前提下,搭建起人才培养的内部实施机制纵深推进。

(4)开展分层分类的专业培训。专业化是企业绩效管理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培训部2013年的在职培训将立足绩效需求、岗位需求与员工发展需求,按照分层级、分职类的划分方式,编制与执行集团与各事业部/部门年度培训计划。在提升公司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为人才成长提供各类培训支持,“经”(人才梯队)“纬”(专业化培训)交织,全面搭建人才培养机制。

四、公司已经进入管理致胜的时代

持续唱响“向管理要效益”的主旋律,标志着集团已经从产品致胜进入到管理致胜的时代。

根据管理升级的战略构想,2012年度,集团综合推进全面预算管理、职位管理、制度化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项目性工作,搭建完成了以绩效管理为载体的管理升级大框架。集团将在今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前期诸多实践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消化,精耕细作,整体优化绩效管理体系,使企业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支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管理模式,一种有效适应市场竞争的内部运行机制,并形成良性循环,支撑绩效管理落地,支撑战略目标落地,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第5篇

摘要:计量专业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国家计量科技、计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立足计量行业,在分析计量专业人才现状的基础上,以存在问题为切入点,从加快人才引进、塑造人才培养环境、调整人才结构、建设人才梯队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

关键词 :计量专业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梯队建设

计量专业人才是指接受过计量专业教育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测量手段,专门从事计量测量和计量研究工作的技术人员,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计量专业人才现状分析和存在问题

我国专业人才绝对数量庞大,计量专业人才所占比重较小,尤其是高层次人员所占比重更小。要解决人才问题,需要继续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强检”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计量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以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为重点,努力营造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用人氛围。

二、扩大人才增量,加快人才引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要扩大人才的增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数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善于发现人才,做好伯乐,用科学的引才政策和灵活的引才手段,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通过不同的培养方式,人才结构得到持续的改善。

三、下大力培养人才,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始终贯彻“以提升人才素质促进计量事业发展”的理念,加强适合于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和培养的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才施展自身的才华,取得骄人的业绩,更好地服务于计量事业的发展。

1.建设院士工作站平台。院士工作站是高端人才柔性引进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致力于各个计量领域方面的研究,通过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成员不定期进行学术探讨,举办科技论坛,合力攻关难题的方式,助推人才出业绩,科研出成果。

2.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产学研结合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计量人才的重要平台之一,博士后研究人员通过进站的培养,专业水平能够得到大幅提升,并迅速成长为各学科的科研骨干。博士后人才的培养将促使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

3.建立硕士生联合培养点。可以结合计量专业自身发展情况,采取与高校合作方式,选择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一方面可以提升人才的实践和理论水平,同时可以跟紧校方高端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可以将优秀毕业生优先纳入计量行业,充实计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探索开展创新团队建设。以十大计量重点学科为依托,以科研建设项目为载体,积极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并以此为契机在后续创新团队建设中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对汇聚优秀人才、整合科技资源、催生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5.创建科技人才和质量人才专业俱乐部。可以成立科技人才俱乐部和质量人才俱乐部,主要以博士后、博士、硕士等高端青年人才骨干、计量质量管理骨干为核心,定期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交流、考察实践等活动,为培养和挖掘科技和质量管理创新型人才发挥较好的平台和载体作用。

6.建立高校、研究院人才培养基地。加快与高等院校联合,以承担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培养高新计量类人才为目标,借用高校、研究院的优秀资源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以项目为纽带提升计量人才的研究水平。

7.定期向国内外优秀机构选派计量专业优秀技术骨干,加强对青年人才的纵向培养力度。可以尝试性进行探索,选派人员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或者德国PPT等一流研究机构学习深造。将选派骨干形成特定机制,加强技术沟通,增大成才几率。

8.搭建计量专业人才专家库。利用计量人才资源,建立信息庞大的专家库,发挥专家在计量技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为计量人员解决学术和技术上的难题和难点提供服务,为全社会提供计量资源共享的平台,不断提高计量专业水平,从而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功能。

9.筹建国家(省)计量专业重点实验室,打造计量高层次才孵化器。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计量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通过筹建以计量专业为主题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招收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进入人才孵化器,通过学习和科研研究,争取科技项目,取得社会影响力大的科研成果。

四、完善培养机制,激励人才开发成长

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理念和机制的竞争,计量人才梯队建设将坚持将创新机制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突破口,将完善机制作为人才活力激发的重要手段。

1.建立健全计量人才培养制度。为继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制度方面的建设,以制度为保障,逐步实现培养工作的体系化和规范化,提高培训培养的有效性。

2.完善计量人才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绩效考核的导向、激励和监督作用,完善计量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可以适当加大科研与管理创新激励的分配比重,改变过去仅由单一工效挂钩分配方式向科研绩效、管理绩效、公益绩效、业务绩效并重的分配方式转变,引导人员积极从事计量科研、管理和公益工作,切实解决过去重检测、轻研究、弱管理的现实问题,提供有效持续的计量人才机制保障。

3.深化计量人才竞争上岗机制。计量人才选拔任用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杜绝跑官要官不正之风,禁止论资排辈,大胆选拔年轻有为的专业技术骨干走上技术领导的岗位,激发全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兴趣,加入计量人才队伍,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的用人导向。

4.健全计量人才学科带头人机制。加快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领计量专业团队建设,以“传、帮、带”方式拉动后备人才的开发成长。在电能与电学计量、几何量精密计量、测力和称重计量、流量计量、热能与热物性等十大计量专业选拔优秀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激发重点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

5.创新计量人才检测队伍考核机制。保证检测质量始终是计量事业的生命线,采用检测人员技能大比武、计量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活动,通过业务知识的培训考核、技能比武的定期化及奖励惩处规范化等举措,建立检测队伍提升的长效机制,有力促进检测质量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

6.完善职称评审机制,加强计量人才梯队建设。职称评审工作是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完善评聘结合的职称评审机制,构建和谐的计量人才梯队。保证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鼓励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申报,狠抓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晋升,确保各类计量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7.不断扩大计量技术人才互动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国际、国内相关领域技术人才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定期地与国内外先进计量机构交流管理理念和经验,特别就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主题,与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相互交流学习。有计划选派专业人员到德国、法国、美国等先进国家进行研修学习,积极参与国际计量组织举办的各类研讨会。通过以上互动交流,确保人才开阔视野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为今后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期刊更多

农村财政与财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农村财政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