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河非遗文化

黄河非遗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河非遗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黄河非遗文化

黄河非遗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石油大学;文化导入;黄河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051-09

作为中国石油行业的最高学府,中国石油大学已经走过了57年的光荣历史。

赫然矗立在中国石油大学东营校区青年园南侧的巨型花岗岩石匾,是中国石油大学77级校友、烟台大海阳石材公司董事长宋国然捐赠给母校50年校庆的一份厚礼。这块长8.1米、高2.1米、厚0.22米、重约11吨的巨石正面是一幅题名“群山万壑”的浮雕,背面是著名书法家邹德忠厚重苍劲、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

校庆五十周年铭记:

石油大学,一九五三年由清华、北大、天大等名校石油学科专业组建成当时著名的学院之一的北京石油学院。

一九六九年迁址山东东营市,改称华东石油学院。

一九八八年更名为石油大学。

五十年的风雨,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这所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院校,已建成理、工、管、文、法、经等多学科综合性大学。

五十年的沧桑,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培养了6万多名各类毕业生,培养出了许多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

半个世纪的历程,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方面取得许多国际国内领先成就,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捐赠人谨记

公元二三年十月四日立

1988年,更名为石油大学后,形成北京、东营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区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独立办学。2006年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际形成东营、青岛两地办学的格局。

不难看出,东营、青岛、北京既是中国石油大学的驻地,也是中国石油大学研究地域文化、实施文化导入的不同起点。对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来说,40多年来与胜利油田和东营市党政军民风雨同舟,在黄河入海口艰难跋涉,在黄河三角洲耕耘奋斗,已经成为石油、石化行业和当地政府最为倚重的教育科技文化支点。

加强黄河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应当成为中国石油大学相关院所教育科研的重点。

一、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一个层次――黄河三角洲文化

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一个层次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中国石油大学要结合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以国家界定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主要服务对象,更加自觉、努力、深入地推进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东营市随之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部分,《规划》的批复将对东营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09年11月25日,受东营市委托,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石油大学东营校区正式挂牌成立,中心下设办公室、区域经济研究室、新能源产业研究室、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室、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室、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室、人力资源研究室,其任务是搭建地校双方经济与文化研究平台,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黄河三角洲的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东营市和滨州市,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85万人。这个黄河三角洲应该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其范围要远远大于人们常说的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也就是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自东营市入海以来“淤积―延伸―摆动”所形成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如果把万里黄河比作一条入海巨龙,黄河三角洲就是口含宝珠、祥云缭绕的龙头。地处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最近距离仅80公里;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可连接广阔的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还是山东对接滨海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前沿和枢纽地带。

黄河三角洲文化浸润着先秦以来的齐文化色彩。齐文化浩浩荡荡、泱泱大风,注重发展经济,不断开拓进取,具有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等特点。西周初年,姜尚因战功被封于齐,建都营丘(今临淄),“太公至国,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① 国首先称霸天下,于公元前685年开始在黄河下游低平处筑堤防洪,开发被河水淤漫的滩地,这就是所谓的齐桓之霸,遏八流以自广,其他诸侯国也相继筑堤,“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从此黄河下游漫流区日益缩小,九河逐渐归一。②位于今扇面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顶点附近的齐都临淄早在齐桓管仲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人口20多万的沿海开放型城市,为黄河三角洲研究和开发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故城遗址和历史遗迹被称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地下博物馆”,有东周殉马坑、车马坑、古墓群、晏婴墓、孔子闻韶处、古城墙以及齐长城遗址等。盘点黄河三角洲文化构成,不仅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资源。其中,孙子文化、吕剧文化、革命文化、石油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河海文化等,都是研究和开发黄河三角洲文化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资源。

代表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孙子文化,秉承了齐文化中的兵家文化。今东营市广饶县是被誉为“东方军事学鼻祖”的“兵圣”孙子的故乡。《孙子兵法》是一部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兵家经典,也是一部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世界著名军事谋略作品。200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访美时向美国总统布什赠送了丝绸精装版《孙子兵法》。2008年4月,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在会见来访的马来西亚空军司令阿兹赞时又把《孙子兵法》作为礼物赠送对方。一部仅5000余字的兵书为何历经2500多年仍能作为国礼赠送外宾,这充分说明在喧嚣纷扰的当今世界,中国的《孙子兵法》已经不单纯是一部兵书,更是一部谋略全书和智慧全书。从孙子文化研究与开发看,1990年以来在广饶县及东营市已经逐渐形成一波高潮:成立了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11次承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议;从2005年至今连续六届成功举办了孙子文化节及孙子国际论坛,并大力开展了孙子文化产业开发;目前,广饶县博物馆、孙武祠、孙武文化公园和孙武文化广场四处景区融为一体,总面积已达到10万平方米,成为颇具规模的文博建筑景点,已经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与东营市广饶县有着“孙子故里之争”的滨州市惠民县,这些年在孙子文化研究开发方面也做了堪与广饶媲美的努力。中国石油大学区域经济与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整合黄河三角洲孙子文化资源,进一步把孙子文化品牌打造成享誉全世界和跨文化交流的拳头项目。

吕剧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戏曲之一,起源于今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成。当时,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县北部和利津县东部尚无防洪大堤,黄河漫流入海,每至汛期黄水漫溢,穷苦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乞讨谋生,许多灾民行乞时多演唱民间小曲以求施舍。其中北路琴书艺人时殿元独辟奚径,把山东琴书由坐唱形式改为化妆演出,成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吕剧主要流行于山东省和江苏省、河南省部分地区,表演富于生活气息,唱腔曲调简单,通俗质朴,易学易唱,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传统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姊妹易嫁》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产生过《李二嫂改嫁》等风靡全国的现代戏佳作。黄河三角洲是吕剧专业剧团集中的地区,但主要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造成文艺剧团市场意识淡漠,长期缺乏领军人物和演艺精品,民营演艺团体也满足于“庄户剧团”、“草台班子”的层面和水平。2007年10月,东营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吕剧是山东文化产业开发的资源大矿之一,如何借鉴东北二人转、西北二人台、信天游等风靡全国、走向世界的成功经验,应当成为中国石油大学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的重点课题。

黄河三角洲是山东省乃至全国革命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抗战时期,这里的垦区根据地是清河平原上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是清河区、渤海区的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有“山东小延安”之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不仅是我军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战争资源的重要供给地和休养整训的可靠后方,仅1945~1948年,渤海区就输送了18万子弟参加中国人民,动员民工多达82万人次随军支前,抽调了5000余名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这里有无数革命先烈把生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2.65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烈士陵园。黄河三角洲革命文化资源景点还有渤海革命纪念园(何坊村)、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组)、寿光牛头镇巨淀湖、宋哲元将军纪念馆(乐陵)、阳信张家集纪念堂(又称纪念堂)、滨城杨柳雪怀周祠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文化教育,不仅体现了黄河三角洲985万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而且是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蓬勃发展生生不息的源动力。中国石油大学开展黄河三角洲革命文化研究开发,应当着眼于开发资源和打造品牌相结合,通过开发红色旅游和建设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等,如同相关地市打造《铁道游击队》、沂蒙《红嫂》和《地雷战》那样打造革命文化品牌。

黄河三角洲曾经沉睡千年,上世纪60年代因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发现而凝聚了世人的目光,作为“石油科技人才摇篮”的中国石油大学才有了和那场轰动神州的石油大会战、和这场波澜壮阔的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因缘际会。这一切都起源于那黑褐色的,来自数千米地下的,能够滚滚流淌、熊熊燃烧的石油。胜利油田主体部位在黄河入海口两侧,工作范围达4.4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8个市地的28个县(区)境内。仅在黄河口地区就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华八井(胜利油田发现井)、胜利广场、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孤东石油文化景观区、天鹅湖、胜利黄河大桥、丛式井组和海上钻井平台等油田景点。1984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在视察胜利油田时题词:“一步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1987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达3000万吨,并连续九年年产原油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由东营出发的“胜利铁军”迈开雄壮的脚步一路向西,在他们身后,黄河尾闾、中原腹地、陕北高原、四川盆地、新疆大漠等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正在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胜利钻井、胜利井下、胜利物探、胜利设计、胜利油建等行业品牌已经誉满国内外市场。胜利人说,这些年我们是循着黄河而上去寻找石油,找到的石油又循着黄河而下送到内地和海边,大河上下有石油的地方都是我们的家。中国石油大学作为“黑色石油部落的一个特殊群落”,一定要把研究黄河能源文化和研究开发“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胜利石油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黄河三角洲各相关地市已经开始形成一批以地域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东营市倾力打造“兵圣故地”、“吕剧之乡”、“石油之城”、“黄河入海”等文化品牌,大力开发黄河入海口“黄河原生态”民俗,如滩涂台房、摆渡渡口、防汛习俗、黄河移民、渔民生活等底蕴丰厚的文化矿床。滨州市倾力打造黄河文化博览园、黄河文化观光带等旅游品牌,大力开掘沿黄河两岸的魏氏庄园、胡集书会、董永文化主题公园、惠民清河镇木版年画等文化矿床。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俗文化品牌种类繁多,节会品牌主要有风筝节、鲁台会、文展会、菜博会、绿博会、花博会、宝石节、奇石节等,文化产品品牌主要有潍坊风筝、寒亭杨家埠木版年画、昌乐蓝宝石、唐吾乐器、临朐奇石及红丝石砚等。德州市自古就有“神京门户,九达通衢”之美誉,又是传说中“大禹疏九河”的故地,有表彰大禹治水功绩的禹王亭,也有代表中菲友谊的苏禄国东王墓,还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发源地、享誉中外的“杂技之乡”,德州脱骨扒鸡、乐陵金丝小枣、德州大西瓜和德州黑陶等也成了代表性地域文化产品。中国石油大学应当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的作用,结合各地优势,积极规划建设民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演艺、民俗园区基地、民俗影视创作等文化产业项目,以促进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

位于黄河口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曾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湿地”之一,亦是山东省已建成的六处国家地质公园之一。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高达53.7%,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海滩植被。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鸟类资源丰富,珍稀濒危鸟类众多,共有鸟类265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白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白尾海雕、丹顶鹤、白头鹤和大鸨7种,天鹅戏水、鹤鸣鹳舞呈现出一幅幅和谐静美的“鸟类天堂”景象。整个保护区以其原始状态的自然面貌,造就了野、奇、新、美的河口景观、湿地景观、草地景观和海滩景观。与之相连,位于无棣沿海的贝壳堤岛被列为国家级贝壳堤岛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东营明月湖城市湿地公园、沾化徒骇河城市湿地公园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东营、滨州、潍坊、德州几处大型海港和临港经济园区,黄河水体纪念碑和东营观海栈桥、莱州黄金海岸等滨海旅游度假项目等也已展开大规模开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研究》提出:“发挥黄河三角洲原生态优势,打造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项目,在黄河口建设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低的度假社区,并争取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命名,使其成为全球民间环保论坛的举办地、全球游客生态体验地、著名温带休闲度假地。发挥鲁北生态化工工业园的物质综合利用水平、排放水平已经优于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优势,进一步把其打造成全球排放水平最低的生态工业园,使其成为全球、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节能减排教育基地。”③中国石油大学应当依据“既要发展,又要保护”这一思路,进一步探索发展黄河三角洲滨海产业的思路和方式。

二、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二个层次――齐鲁文化

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二个层次是齐鲁文化。中国石油大学要结合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战略部署,以打造和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重点研究对象,更加积极、主动、大胆地推动山东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9年4月,总书记来山东考察时做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讲话。2009年6月30日,山东省了《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崭新的经济区概念:在经济区划上,是特定的陆域及其邻近的海域经济空间的总和;在产业领域上,涉及海洋产业、临海产业、涉海产业、海外产业;在海陆统筹范围上,包括海陆资源、产业、经济统筹;在发展内容上,是海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

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山东省9个市、27个县(市、区)而汇入渤海。在沿黄河的城市中,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和聊城,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泰安、济宁、淄博,留有很多有价值的人文和自然文化资源。在大约150万年的黄河孕育生长史上,黄河一如伟大的母亲对齐鲁大地有着生生不息的眷爱。历史发展至今天,山东省内的河流湖泊,尽管只有一条大汶河属于黄河一级支流,但东线南水北调(引江入黄)穿越黄河的关键枢纽在山东境内,黄河对属于淮河、海河、运河等水系的河流,对南四湖、北五湖等湖泊的水源补充也起着巨大的作用,甘甜的黄河水甚至通过引黄济青(青岛)、引黄济京(北京)、引黄济津(天津)、引黄济淀(白洋淀)等长距离输送辐射造福着广袤的华北地区。

以齐文化和鲁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山东文化强省的重要优势。截至2009年底,山东省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历史文化名村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6处,其中包括泰山及“三孔”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泰山还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沂源猿人化石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这里就是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摇篮。在山东境内黄河南北,陆续发现了距今4000~6000年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以泰安市大汶口命名的大汶口文化和以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命名的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存,留存了几千座墓葬和重要文物,生动展示了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全过程”。④ 2500多年前开始修建的齐长城,西起黄河沿岸,东至黄海之滨,依山而筑1000余里,既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军事防御工程,也将山东半岛大致划为齐文化区和鲁文化区。齐国故都、稷下学宫、车马坑博物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聊斋、陶硫、商埠等历史文化资源是齐文化的宝贵遗产。

与更多体现出变革性、开放性、扩张性的齐文化不同,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重礼、重德、重义、重农、重亲情、重传统,以重视宗法人伦纲常、追求社会和谐稳定为基本特征,其历史文化遗产有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分封“奄”地(今曲阜)建邦称鲁所营造的鲁国故城,以及少昊陵、周公庙、孔庙、孔府、孔林、私学、六艺、周朝礼乐、祭孔大典、颜回庙、孟子及微子墓、邾国故城等。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思想,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 孔孟之道成为2000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一部《论语》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的治国经典。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不仅是山东特有的知名文化品牌,而且是享誉中国和世界的知名文化品牌。由山东省政府、文化部、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等联合主办的孔子文化节,1984~2009年连续举办了25届,已经成为一项融纪念活动、文化活动、旅游活动、学术活动和科技经贸活动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节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孔子热、汉语热和中国传统文化热。目前,仅我国在国外开设的孔子学院就达300多所。

与山东境内另外两所著名高校――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相比,中国石油大学在齐鲁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研究方面尚存差距,其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迄今还是空白。中国石油大学应当采取措施迎头赶上,力争率先在中亚、非洲石油国家和欧洲、北美一些有密切教育文化交流的地区实现突破。

以泰山、黄河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是齐鲁文化孕育、发展和不断发扬光大的地域基因。山东的山主要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艾山、徂徕山、昆嵛山、大泽山、孟良崮等;山东的水主要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泗水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大沽河、潍河以及京杭大运河、会通河等,还有“南四湖”微山湖、独山湖、昭阳湖、南阳湖和“北五湖”东平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马扬湖以及济南的大明湖、聊城的东昌湖等,有济南的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等七十二名泉和章丘的百脉泉和漱玉泉等。位居“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有史以来就是中国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华夏神山,有“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等称号,先秦时就有七十二君登泰山祭天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后世君主大都在登基之初、太平年岁来到泰山脚下举办封禅大典。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成为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泰山的评价是:庄严神圣的泰山,2000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华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与黄河流域其他名山一样,山东的名山也承载、汇聚了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除儒家文化长期被尊为“儒教”外,本土的道教全真派发端于渤海之滨的昆嵛山,史载王重阳居此兴道创业,门下有邱处机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其他道教文化还有泰山的泰山娘娘信仰、崂山之太清宫和长春真人以及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蓬莱山的八仙传说。外来的佛教在山东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僧朗创建的灵岩寺早在唐代就是“四大名刹“之一,济南、青州、崂山、鲁西南等都有大量佛教文化遗存,泰山、崂山、云门山都是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名山。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山东也有广泛传播与分布。中国石油大学应当把中国传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开放式教育发扬光大。例如中国石油大学6月28日,由中国石油大学与美国的中国人才资源中心联合举办的暑期语言文化培训班开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圣芭芭拉分校,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罗彻斯特大学和圣何塞大学大所知名高校的34名学员在中国石油大学东营校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2010年9月份,美国的中国人才资源中心还派遣10名大学生来石大进行为期一年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对此类“留学生”的教学就不宜死板地放在讲堂上,更应该发挥石大东营、青岛两地办学的优势,组织他们到黄河尾闾、泰山极顶考察观光,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资源的山东民俗文化是山东人文精神的传承载体之一。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8项。其中民间文学与历史传说类有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孝子董永传说、陶朱公传说、麒麟传说、鲁班传说、八仙传说、秃尾巴老李传说和崂山民间故事,民间表演艺术有聊斋俚曲、鲁西南鼓吹乐、长岛渔号、鲁南五大调、山东古筝乐、诸城派古琴艺术、唢呐艺术、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秧歌、鼓舞、商羊舞、高跷,京剧、柳子戏、柳琴戏、五音戏、茂腔、道情戏、一勾勾、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山东柳琴、山东快书、二夹弦、吕剧、柳腔、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莺歌柳书、山东落子、大平调、大弦戏、四平调、皮影戏,聊城杂技、蹴鞠、查拳、螳螂拳、宁津杂技;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技艺类有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面人、面花、莱州草辫、石雕、曲阜楷木雕刻、核雕、东昌葫芦雕刻、西关村王家锡雕、木版年画、鄄城砖雕、剪纸、聂家庄泥塑,潍坊风筝制作技艺、临清贡砖烧制技艺、鲁锦织造技艺、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类有祭孔大典、泰山石敢当习俗、惠民胡集书会、渔民开洋谢洋节、渔灯节、泰山东岳庙会、抬阁;传统医药技艺类有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等。⑤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节庆和富有山东地域特色的民间礼仪也得到了良好的传承。钱穆曾经说过:“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⑥这不仅是由于在山东大地上、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商圣管仲、史圣左丘明、文圣孔子、兵圣孙武、工圣鲁班、科圣墨子、医圣扁鹊、亚圣孟子、算圣刘洪、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农圣贾思勰这样的文化圣人,更重要的是在民俗的滋养下、在文化的熏陶中由千万个山东人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等。“欲教吾生先知吾乡”,中国石油大学应当摒弃那种“见物(石油、天然气)不见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理念,既教书又育人,让师生既尊贤重道又热爱家乡,人人成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君子。

3000公里黄金海岸线、与山东半岛面积相近的“蓝色国土”是山东自然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海岸线从日照市绣针河口往北,绕山东半岛直到无棣县大口河堡,全长3024公里,占全国海岸线的1/6,居全国第二位。山东半岛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航地。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与朝鲜半岛有了贸易文化交流活动,据《管子•轻重甲》载,管仲在与齐桓公讨论与“四夷”的关系时说,“八千里之发,朝鲜可得而朝也”;《管子•揆度》还对“朝鲜之文皮(有花纹的兽皮)”大加赞誉。公元前219~210年,扫平六合的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仙药,派琅琊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百工、船员数千人东渡海上,后来到了日本,传说徐福出发的港口就是登州港(今蓬莱)。学者刘凤鸣在《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书中指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发展于秦汉,盛行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至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开始全部是胶东半岛沿海的各个渔港:胶东的芝罘港(今烟台芝罘区)、斥山港(今威海荣成石岛)、琅琊港(今青岛胶南)都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出海港口。山东海疆外受黄、渤海的天然滋润,内承齐鲁大地的人文孕育,形成了崇尚创新、追求时尚、富有活力的海洋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年“海上山东”建设,昔日“登州海道”终于再现辉煌:山东半岛拥有了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群”――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等港口城市,拥有了黄河流域惟一保税港区:青岛保税港区。作为龙头城市的青岛将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中国石油大学应努力发挥青岛、东营两个沿海校区的区位、科研优势,在海洋文化研究方面独辟蹊径、捷足先登、后发先至。

2009年是共和国一甲子的纪念年,也是山东的文化改革年,文化、体育、出版、演艺等方面从体制到经营都有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山东文化强省建设迈出了极大的步伐。山东作为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资源大省,齐鲁文化资源丰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历史传承看,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生机勃勃的现代文化资源;从文化形态看,有丰厚富集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地域构成看,有名胜众多、分布广泛的陆地文化资源,也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海洋文化资源(这一点是黄河经济带十省区所独具的)。齐鲁文化理应进一步打响自己的文化品牌。具体来说,要重点打造孔子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泉水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齐鲁出版传媒、新兴文化产业十大文化产业品牌,以文化名牌产品带动、提升文化综合竞争实力。中国石油大学在能源文化研究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山东是黄河流域也是全国能源资源大省,胜利油田是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中原油田的重要采区也在山东境内,全省原油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3;山东境内含煤地层面积5万平方公里,兖滕矿区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山东半岛周边海域(渤海、黄海南部、东海大陆架)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海洋油气资源,将是人类发展的一次能源战略大转移。来自里海、中亚、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西部石油之路”,即将与“东方海上石油之路”实现历史性对接。中国石油大学应当在不同石油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有较大建树。

三、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三个层次――黄河流域及辐射区文化

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三个层次是黄河流域及辐射区文化。要结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大规模国际文化交流的机会,以发扬和光大黄河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加速推进和尽快实现黄河经济带十省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包括新疆在内的黄河经济带横贯中国大陆的东、西两端。

黄河流域九省区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约100万年前,黄河流域就有人类居住,有距今大约180万年的旧石器早期文化西侯度文化遗址,1964年在陕西蓝田发现了距今98万年的猿人下颌骨、牙齿和头盖骨化石,后被定名为“蓝田人”。 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上,有3000多年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夏王朝立国(公元前21世纪)一直到北宋,绝大多数王朝都是在黄河流域建都。其中,西安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为11个朝代的都城,历时长达千年。洛阳自东周起,东汉、曹魏、隋、唐、后梁、后周等9个朝代在此建都,被誉为“九朝古都”。 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址的集中程度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著名的古人类遗址有西侯度遗址、蓝田猿人遗址、河套文化遗址、水洞沟遗址、大地湾遗址、仰韶遗址、半坡遗址、西水坡遗址、马家窑遗址、大汶口遗址、城子崖遗址、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等。自夏以来的古城址、古墓葬、塔寺庙观、石窟摩崖在黄河岸边星罗棋布。著名的古城址有殷墟、周原沣镐遗址、秦咸阳城遗址、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统万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北宋东京遗址、潼关遗址和平遥城墙等。著名的古墓葬有黄帝陵、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五陵原上的西汉帝陵、昭君墓、司马迁墓、洛阳邙山上的东汉帝陵、东阿鱼山曹植墓、关中18座唐陵、北宋皇陵、西夏王陵和成吉思汗陵等。著名的塔寺庙观有一百零八塔、海宝塔、五塔寺、宝塔、大雁塔、小雁塔,塔尔寺、瞿昙寺、拉卜楞寺、同心清真大寺、法门寺、大兴善寺、兴教寺、香积寺、玄中寺、双林寺、广胜寺、普救寺、晋祠、后土祠、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灵岩寺,伏羲庙、五当召、楼观台、白云山庙、解州关帝庙、永乐宫、济渎庙、黄帝太初祖庙、岳飞庙、嘉应观、岱庙等,著名的石窟摩崖主要有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清凉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巩义石窟、贺兰山岩画、红石峡摩崖碑刻等。⑦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与黄河如影随形。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明代,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如今的面貌。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充盈着汉唐气象的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由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的以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主要因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而被称为“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与西域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汉丝绸之路成为陆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条连通了古代中国和亚洲、欧洲、非洲国家的交流与贸易,实现了黄河文化和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文化交汇融合的神奇大通道,目前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申遗的还有由黄河母亲孕育而诞生的著名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等。截至2009年底,黄河流域九省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2 处,加上备选名单,几乎占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半壁江山。在国务院公布的11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其中九省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就有41座,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1004 处之多。开掘、研发这些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中国石油大学责无旁贷,从教学科研价值上讲,也与开发黄河流域石化能源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的意义。

黄河流域九省区有着奇丽壮美的自然文化资源。名山有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祁连山、崆峒山、贺兰山、六盘山、阴山、恒山、五台山、吕梁山、秦岭、华山、嵩山、泰山等,名胜有黄河源头、扎陵湖与鄂陵湖、青海湖、孟达天池、响沙湾、乌梁素海、壶口瀑布、三门峡与小浪底、郑州黄河游览区、水泊梁山和黄河入海口等。⑧ “黄河之水天上来”,九曲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劈开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之后,又在广袤平坦的华北大平原上“堆积”成一道区分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岭”,黄河流过白雪皑皑的雪山,流过黄沙漫漫的沙漠,流过蜿蜒曲折的峡谷,流过绿浪无边的原野,千回百转而一往直前。2005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揭晓,泰山以“华夏的图腾”之名当选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青海湖以“陆心之海”之名当选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一,黄河壶口瀑布以“万千气象一壶收”之名当选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之一,黄河晋陕大峡谷当选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若尔盖湿地和黄河三角洲湿地入选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巴丹吉林沙漠和鸣沙山月牙泉、沙坡头入选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川西高寒草原、祁连山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入选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纵览黄河流域,堪称“中国最美的地方”的名山胜水不胜枚举:以青海藏民眼中的“祖宗之山”阿尼玛卿山为例,当地称为玛积雪山的阿尼玛卿山脉主体有18座高于5000米的山峰,有30条现代大型冰川,海拔6282米的雪山主峰玛卿岗日山顶终年积雪;九曲黄河怀抱阿尼玛卿东端在青甘川交界处形成“黄河第一曲”,山下有千年颂扬的唐蕃古道和被称之为“天路”的青藏公路和铁路,有享誉世界的《格萨尔》史诗和青海热贡艺术,有异彩纷呈的众多苯教寺庙和成千上万藏族同胞。再以曾两次考察过的黄河壶口瀑布为例,那是大自然上百万年的杰作――在晋陕峡谷中,万里黄河至此从300多米的河宽骤然收束为50多米,奔腾的黄河从狭窄的河槽中倾泻而下,一直跌入30多米深的谷底,惊涛怒吼,声震十里。古往今来描绘讴歌壶口瀑布的文学艺术作品也算得上汗牛充栋了,其中最好的还要数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因为它是由黄河壶口瀑布孕育诞生的、中华民族危难岁月广大热血青年炎黄子孙奋起挽救国家危亡的《第九交响曲》。因此,中国石油大学在研究黄河岸边那些“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景观时,一定要注意挖掘和开发蕴藏其中的文化、哲理和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

黄河流域九省区有着无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并于2001年、2003年、2005年、2009年分别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质遗产,中国总共涉及26项,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蚕桑丝织技艺、《格萨尔》史诗、青海热贡艺术、藏戏、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等14项发源于黄河流域并与之息息相关。包括正在公示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内,目前我国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1377项,其中涉及黄河流域九省区就有近千项之多。上古时代产生的很多神话传说,著名的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等,全都诞生在黄河流域九省区。除汉族传统节日外,藏族雪顿节、羌族瓦尔俄足节、热贡六月会、民间社火、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太昊伏羲祭典、女娲祭典、大禹祭典、成吉思汗祭典、祭敖包、祭孔大典以及藏、回、蒙、羌、土、东乡、保安、撒拉、裕固各少数民族婚礼等,无不洋溢着浓郁热烈的民俗民风。以蒙古族为例,马头琴声和长调民歌上千年来在草原上广泛流传的天籁之音不知道征服和陶醉了多少人;草原那达慕上的骑马、射箭和摔跤比赛,一代代传承着游牧民族“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的尚武精神;被称为“马背上的婚礼”的蒙古族婚礼。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黄河两岸的鄂尔多斯和乌拉特婚礼了:人们在晚霞里唱着幸福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扬鞭策马向新娘家的蒙古包驰来。在经历了盛宴、歌舞和“哭嫁”、“抢亲”后,第二天,在惜别的《送亲歌》歌声中,送亲和迎娶的人们竞相策马向新郎家驰去。这传递蒙古人幸福的鄂尔多斯婚礼上的歌声,如同鄂尔多斯成陵(成吉思汗陵)大殿里的圣灯,世世代代绵延传承,历经780多年仍然没有熄灭。应该指出,由于多年来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和保护不足,这些“民族记忆的背影”有些已经渐行渐远,有些已经在历史的尘埃中逐渐湮灭。中国石油大学应当与黄河流域其他著名高校,如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兰州大学等携起手来,共同为保护、研究、开发这些珍贵的民族遗产做出不懈努力。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历史上黄河治理都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目前,在全国七大流域机构中,黄河水利委员会是惟一担负全河水资源统一管理、水量统一调度、直接管理下游河道及防洪工程等任务的流域机构。⑨新中国成立60年来,黄河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四次加固修筑了长达1451公里的黄河下游两岸大堤,重修改建了下游险工134处,坝、垛、护岸5248道,并修筑了北金堤、东平湖和南北展宽区等下游防洪分凌工程,使得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黄河堤防变成了固若金汤的“水上长城”。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初步治理面积18万平方公里,已经修建大中型支流水库180多座、淤地坝11.2万座,塘坝、涝池、水窖等小型水保工程400多万处,营造水土保持林草11.5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左右。黄河水电、水利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干流已经建成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青铜峡、三盛公、万家寨、天桥、三门峡和小浪底12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发电装机总容量达1700多万千瓦,使万里黄河成为国家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同时,兴建和扩建了青海湟水灌区、甘肃沿黄灌区、宁夏灌区、内蒙古沿黄灌区、山西汾河灌区、陕西关中灌区、河南山东沿黄灌区等,引黄灌溉面积从1200万亩增长到1.1亿多亩,并提供了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矿企业的生活、工业用水,实施了引黄济津、引黄济淀、引黄济青等跨流域调水。为弥补黄河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战略举措――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工程也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可逐步构成以“四纵三横”的总体布局,形成我国巨大的水网,基本可覆盖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一项项前无古人、宏伟浩大的工程,不仅从规模上让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等相形见绌,而且让全世界人民对我们的国家充满敬意。60年来,黄河安澜并造福中华民族和沿黄群众,黄河水利委员会功不可没!但与大规模治理黄河的贡献相比,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河文化研究开发方面所作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黄河文化研发,黄河水利委员会具备天然优势,中国石油大学和河域高校应当借重各方面优势,在开掘和打造一条“人文黄河”的施工中力争主导和领先。

1988年,由山东省牵头的黄河经济协作区第一次会议在青岛召开。目前的黄河经济协作区成员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青海、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十省区十二方组成,其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约占全国的1/2和1/4。2009年10月出炉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指出,面向日韩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广大西部内陆腹地。其中,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被强化,成为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在地域空间上将形成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群。在陆路交通建设规划方面,胶济铁路西延至山西、陕西、宁夏成为国家干线的修建,青太铁路客运专线的修建,菏泽向西南方向的开封、兰考连接陇海铁路的铁路专线的修建,泰安向西连接豫北地区、晋南地区的铁路专线的修建,青岛至日照再到连云港的铁路修建,黄大铁路修建,青银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荣乌高速公路、日南高速公路修建等大多已完成或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胜利通车,的经济与黄河经济带各省区愈来愈密不可分;与此同时,连接黄河经济带十省区的高速公路网也已全线贯通;国家铁道部在新疆开工建设的10条铁路和兰新线第二双线铁路的建设,以及中国与相关国家口岸连接工程竣工,使得东起日照港、青岛港、江苏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的“新亚欧大陆桥”即将形成。新亚欧大陆桥这条千百年来国际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黄金走廊,一定能够再现和超越古代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地处黄岛,黄岛及周边的胶州湾西海岸被誉为青岛的“浦东新区”。青岛港、保税区、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大学城、凤凰岛旅游区、胶州湾跨海大桥和胶州湾海底隧道等都日新月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国石油大学身处未来青岛新经济文化中心,深切感受着万里黄河之“龙头”在自己身边“跃入”浩瀚的海洋,理应在黄河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汇处找到自己的位置。

黄河非遗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部;粟稻起源地;黄河及长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S-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3-0001-07

中国历史悠久,农业发端早,是世界重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许多农作物的起源中心。瑞士植物学家康德尔(A. de Candolle,1806-1893)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栽培植物起源的学者,他根据作物的野生种存在、历史文献、语言和考古资料等进行研究,于1882年出版其著作《栽培植物的起源》,涉及247种栽培植物,认为世界农业最早起源于3个地区:中国、亚州西南部(包括埃及)及美洲热带地区[1]。前苏联植物育种学家瓦维洛夫(Vavilov, N. I1887-1943)依据“遗传变异最多的地区即为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认识,于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对世界各地植物进行广泛调查,写出《作物的起源、变异、抗病性及育种》一书,提出世界重要栽培作物起源于8个独立的中心:中国、印度、中亚、近东、地中海地区、阿比尼西亚、墨西哥南部及中美、南美洲。瓦维洛夫认为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及最大的作物起源中心,包括中国中部与西部山区及邻近的低地。瓦维洛夫在其另一本著作《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中进一步说道,中国是“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生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2]。关于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国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获得许多成果,他们统计了世界上所有的667种主要栽培植物,其中起源于中国的有粟、黍、稻、大豆、萝卜、白菜、葱、杏、梅、山楂、银杏、茶等136种,占20.4%,居世界第二位,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生存与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3]16-17。起源于中国的136种作物,有的起源于北方,有的起源于南方,如我国起源作物中最为重要的两种作物粟和稻,就有“北粟南稻”的说法。粟在古代是五谷之首,稻后来居上,成为大江南北居于首位的粮食作物。游修龄先生在其所著《中华农耕文化漫谈》一书中说,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秦汉以前3000年主要是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从唐朝起,才接过黄河流域的班,继续大发展,后来居上,“两河”流域先后共同发展,形成整体的中华文明大国[4]。游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在“两河”流域的先后大发展,说的就是以粟作农耕文化和稻作农耕文化为根基的中华文明的先后发展与繁荣。中国的“两河”流域不仅哺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还是史前东亚两类农耕文化的摇篮。黄河流域是粟作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与其并驾齐驱,长江流域则是稻作文化的重要起源中心。南北之分自古为我国栽培作物和农业类型考察的一个习惯视角,不过,即如笔者在《我国农耕文化研究刍议》一文中指出的那样,虽然说的是南北,然而视野往往只是南北的东部,西部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即存在“重东轻西”的倾向,这是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将详细检视前人关于粟和稻起源的考察和研究,特别是西部的考察和研究,以强调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一、西部与栽培粟的起源

粟在中国古代的农作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那么粟就是哺育中华民族的乳汁。粟在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曾经发挥过其他作物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粟在植物分类上属禾本科的“狗尾草属”(Setaria),栽培粟的学名为Setaria italica。粟又称谷或谷子,去皮称作小米,植株称禾。粟喜湿暖,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性强,春播夏播皆宜,因此特别适合在黄河流域种植。粟是中国北方原始农业中最早驯化的谷类驯化作物之一,栽培历史至少已有8 000年。关于栽培粟的起源,国内外学界曾有不同的观点,有埃及起源说、印度起源说、中美洲起源说等,主张埃及和印度起源说的学者认为,粟是自埃及或印度起源之后传入中国的。不过上述说法由于缺乏明确充足的证据而受到质疑。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粟是我国黄河流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独立驯化的主要农作物,中国作为粟的起源中心已无异议。能够说明粟起源于中国,最有力的证据是黄河流域诸多史前遗址发掘出土的粟的遗存。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学者已经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的新时代遗址中,先后发现碳化粟粒、粟壳或粟的谷灰40多处,其中发现于西部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的碳化粟,年代距今8 000-7 500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粟作遗存[3]16-17。考古资料说明,早在远古时代,粟就已成为黄河流域乃至中国西部和北部广大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黄河流域遗存有粟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于东部的黄河下游流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遗址是山东省胶县三里河遗址、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和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三里河遗址属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4 800-4 200年。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共发现476个灰坑,其中有88个存有粮食。磁山遗址经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5405+100和公元前5285+105年。树轮校正后为公元前6005-公元前5948年,比半坡遗址早1 000多年。与磁山遗址同等重要的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也发现粟的遗存。裴李岗文化是以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为代表的早于仰韶文化而与磁山文化相当的一种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属于裴李岗文化的新郑县小乔乡的沙窝李遗址所发现的粟的碳化颗粒,年代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5220+105年(未经树轮校正)。属于西部的黄河中游流域粟作遗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重要的有山西万荣县荆村瓦渣斜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等。山西万荣县荆村瓦渣斜遗址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是黄河流域最早出土粟的重要遗址,其时代为仰韶至龙山文化时期。继荆村瓦渣斜遗址之后,陕西省西安市郊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大量粟的遗存。半坡遗址F37出土的陶缸中有腐朽的粟粒壳;F2门道口有一个双耳大瓮,内有腐朽灰白色谷物粉末;T8出土的储藏罐(编号为P4716),罐口用一皿状器作盖,其中装盛保存完好的粟粒;M152压在女性儿童左脚上的5号和6号钵也装有粟粒,两钵内壁也粘附许多粟壳;F88房内东北角有一个小窖穴,深不到1米,底径约1米,内有粟粒朽灰推积,显系为一储藏粟米的粮窖;H115窖穴亦堆积厚达18厘米谷物朽灰,呈灰白色的半透明状。粟粒不但发现于窖穴,还发现于墓葬中,成为随葬品,可见粟在半坡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半坡遗址经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800-公元前4300年[5]。位于更西部的黄河上游流域粟作遗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重要的有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青海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等。甘肃先秦农业考古资料说明,粟是该区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农作物。该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遗址,遗址下层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另一种遗存,年代经碳14测定,最早者为公元前5200+90年,树轮校正为公元前5850年,与中原地区早期磁山裴李岗文化年代相近。重要遗址有房址、墓葬、窖穴三大类,出土遗物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粮食以及装饰品等,此外在墓葬中还发现了以家畜随葬的事例。这些情况真实反映出当时居民已过着比较稳定的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要经济结构的生活。在第四发掘区T303号探方内发现的F374号房子内有一窖穴,圆形直壁,底部存有已碳化的粮食颗粒,经鉴定是稷和油菜籽。在H219的底部发现有一层厚约0.2厘米的碳化粟粒。此外,一些陶器上彩绘图案中也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农作物状况。马家窑文化是甘肃另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初步统计发现遗址400多处,分布地域很广。根据底层叠压和年代测定又可分为若干不同类型,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4个类型,主要遗存有房子、墓葬、窖穴、制陶遗址等。出土遗物6万余件,直接与农业相关者有生产工具、粮食作物、窖穴以及反应农业生产的彩陶绘画。粮食作物主要是粟,均以陶罐或窖穴储存。储存规模最大的是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储粮窖穴有长方、圆形直壁、圆形尖底、椭圆、袋状等种类。建筑工艺细致规整,有的内壁涂抹草拌泥或红胶泥,上部用圆木搭盖屋顶,向北开门修筑斜坡门道,门口两侧对立圆木构成门框,形成半地穴式的仓房。室内置放若干陶罐,罐内装粟。广河齐家坪第一号窖穴,70多个陶罐重叠放置,每罐装粟大约15斤,一次可储粟1 000斤左右。大河庄遗址共发现12座房子,15个窖穴,储粮约15 000斤,说明当地粟作农业生产已处于较为稳定的阶段[6]。此外,在西部的青海等地,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有与中原地区近似的农业遗存,目前已被大量发现的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3个时期)和齐家文化遗址,都确认存在农耕遗迹。在青海东部地区,尚有时代稍早于马家窑文化的仰韶文化晚期的农耕文化。在青海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中,以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至齐家文化阶段的资料最为丰富。在这些资料中又以柳湾墓地的资料最完整,该墓地先后发掘了半山、马厂、齐家、辛店文化的墓葬1 730座,由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撰写的《青海柳弯》整理发表了其中1至1500号墓葬资料。柳湾墓地位于青海东部的湟水流域,那里自然条件较好,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柳湾墓地有粮食随葬习俗,粮食被置放于粗陶瓮或陶罐内,柳湾墓地墓葬原始登记表中记录了17座墓葬粮食随葬的资料,依据实物鉴定得知,当时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7]。上述考古资料说明,西部的黄河中上游流域及其周边,遗存有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远多于东部的黄河下游流域,而且年代相当久远,说明西部在我国粟作文明起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西部与栽培稻的起源

“稻(Oryza satiua L.)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今天,稻米已成为全球30多个国家居民的主食,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亚洲,有20亿人从大米及大米产品中摄取60%-70%的热量和20%的蛋白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产量占世界的35%”[8]。稻自古就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驯化和栽培的历史,可达万年。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学者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已近200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河南、陕西对等省市和自治区。其中最早的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年代都在1万年以上。稍晚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的水稻遗存,年代距今9 200-8 300年。湖南岳阳钱粮湖农场坟山堡、汩罗市附山园、华容县车轱山遗址以及河南贾湖遗址的稻作遗存,年代距今8000年。浙江罗家角的稻作遗存,距今7 100多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碳化稻谷和农作工具,尤为引人注目,距今也有7 000年[3] 25-28。以上遗址,均为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从其分布地点来看,有的是在东部的长江下游流域,有的是在西部的长江中游流域的湖南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根据考古遗存、野生稻分布和稻谷遗传资源等因素,国内外学者对稻作起源做过不少研究,结果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栽培稻起源论,它们都涉及我国西部或东部,兹简要叙述于下。

(一)国外学者瓦维洛夫、盛永俊太郎、张德慈的喜马拉雅山东部稻作起源说

此说的稻起源中心包括我国西南地区。较早提倡此说的学者是瓦维洛夫,他主张亚洲栽培稻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山麓,而他同时也把奥里萨和马德拉斯作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地。日本盛永俊太郎依据他对锡金和大吉岭两地原有的稻谷品种与亚洲各地的各种生态类型进行杂交试验的结果,也提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地是喜马拉雅山东部的结论。盛永俊太郎的论据如下:喜马拉雅山的稻种群(锡金和大吉岭的品种群),与日本、奥斯、波罗、阿曼、且惹、布鲁6种生态型品种不同,杂交的实验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稻种与它们既不太近缘也不太疏缘,稔性常在约60%。从这个结果来看,他认为喜马拉雅山的稻谷至今还继续保存着稻种的未分化遗传因子复合(isoreagents)的状态。他因此认为上述6种生态型稻谷是喜马拉雅山的遗传性复合离开了原中心地喜马拉雅山东部各自传到不同的地区栽培,后来因受这些地区的气温、土壤或者生物因素的作用,失去了各自的遗传因子,而保存了某些新产生的突变遗传因子,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态型。在起源中心地,生态因子是极其复杂的,容易发生各种突然变异。并且,起源中心地是适于保存它们的遗传因子的地域[9]55。同样主张栽培稻起源于喜马拉雅山东麓的学者还有张德慈博士。张慈德是位于菲律宾马尼拉郊外的国际稻作研究所(IRRI)的创建者之一,长期致力于稻谷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1976年,他在荷兰的《Euphytica》杂志提出亚洲栽培稻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论断,后来他又发表《作物的历史和遗传资源保存――稻谷的事例》论文(chang,1985,1995),系统论述其观点。张氏的分析,先是根据经济学的重要性看起源,其次谈分布。同为属内相互近缘的稻种,今日为何会分布于相距很远的亚洲、非洲和澳洲等地?张氏对世界稻谷分布之谜作了解释,认为那是因为远古超大陆的扩展导致其四散分离,起源于喜马拉雅南麓的栽培稻随着几块大陆漂移,便形成了今日的分布局面。张氏认为,在距今10 000至15 000年前,在喜马拉雅山南部地带,在干期和雨期的交替过程中,出现了一年性栽培稻的先祖。先产生了“印度型”品种,后来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和中国接境地带形成了“日本型”品种,在其东部则产生了“爪哇型”品种。随着稻谷栽培从湿润热带向亚热带和温带扩展,促进了稻种生理或形态学的变化,加之不同族群对口味的选择,作为稻种新系谱的深水稻和陆稻出现了。而且对应于不同的栽培期、水利和土壤,稻谷品种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张氏起源地划定的范围较大,包括喜马拉雅山山麓的恒河沿岸、上缅甸、泰国北部和老挝、越南北部、中国西南部这一幅员辽阔的地带[10]。

黄河非遗文化范文第3篇

一、文化资源情况

(一)文化遗产资源

1、物质文化遗存及保护类资源情况。全市有历史遗址279个,墓葬129个,石窟、石刻60个;陵园12个,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全市博物馆馆藏藏品2万多件,其中一级品6百多件。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织机洞洞穴遗址、裴李岗遗址、唐户遗址、大河村遗址、西山遗址、新砦遗址、古城寨、王城岗及阳城遗址、大师姑遗址、*商代遗址、小双桥遗址、郑韩故城、韩王陵、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打虎台汉墓、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嵩岳寺塔、刘碑寺造像碑、巩义瓷窑遗址、荥阳故城、巩义石窟、法王寺塔、永泰寺塔、净藏禅师塔、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大周封祀坛碑记、黄冶唐三彩窑址、后周皇陵、北宋皇陵、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会善寺、李诫墓、欧阳修墓及祠、观星台、中岳庙、*轩辕庙、康百万庄园、*二七纪念塔及纪念堂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省级非物质遗产分别是少林功夫、黄河澄泥砚、超化吹歌、豫西狮舞、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岳古庙会、苌家拳。其中,少林功夫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悠久,这里产生的文化名人灿若星辰,他们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比较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治水英雄大禹、隐士鼻祖许由、春秋政治家管仲、春秋思想家邓析、春秋政治家子产、战国政治家申不害、战国水利专家郑国、战国思想家列御寇、战国思想家韩非、秦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晋文学家潘岳、世界文化名人诗圣杜甫、唐代杰出诗人白居易、李商隐、李颀、杜审言、北宋建筑家李诫、元学家许衡、明代思想家高拱等。*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很多,大禹治水、楚河汉界、达摩面壁、武则天册封嵩山、官渡之战等脍炙人口。

*拥有各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其中最富特色的就是豫剧,产生了现代豫剧大师常香玉,代表了豫剧的最高水平。*杂技独具魅力,*杂技团的诸多节目在国内外赛场上屡获殊荣,并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南斯拉夫、冰岛、丹麦、挪威、日本、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阿联酋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演出。

*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在此地域积淀形成的姓氏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客家文化、象棋文化、河洛文化、豫商文化、冶铁文化、石窟文化、古县衙文化、唐宋文化、汉文化等影响深远。

(1)姓氏文化资源。*是郑氏、潘氏、许氏、侯氏的发源地。其中:郑氏、潘氏发源于荥阳,许氏发源于登封市,侯氏发源于新密市。韩氏、孔氏、杜氏、左氏、周氏、高氏、冯氏、史氏、常氏、熊氏、龚氏等发源或其中的一支发源于新郑市,密氏、郐氏等或其中的一支发源于新密市。

(2)黄帝文化资源。新郑市是人文始祖黄帝的诞生地,5000年前人文始祖黄帝就诞生并建都于此。近年来,*市共举办了15届炎黄文化节和20*年“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0*年“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新郑的寻根文化推向高潮。

(3)黄河文化资源。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处于黄河文明的核心位置,发扬光大黄河文化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4)嵩山文化资源。嵩山及其周边时代久远、文化绵延、数量与类型众多的遗址构成了围绕嵩山的嵩山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中有着孕育中原文化的山、水、土、生(物)、气(候)、位(置)古环境“六要素”的最佳组合。表明了嵩山文化圈在中原文化、华夏文化的核心地位,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独有优势。

(5)少林文化资源。少林文化根在登封,源出少林寺,是嵩山文化的重要元素,是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少林文化的主体是禅宗和武术。少林寺位于登封市中岳嵩山腹地,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少林文化包括少林禅宗文化、少林武术文化、少林医学文化、少林艺术文化、少林历史文化及和少林文化相关的民俗文化等。

(6)商都文化资源。*商城遗址是中国商代都城的遗址,1955年发现并开始发掘。1961年国务院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城作为商代早期建立的一座都城,至今已有3600年历史,其建筑规模之大,规划布局之严整,文化内涵之丰富,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商城作为商代早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古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探索夏、商、周三代文明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004年,*被中国古都学会确定为中国古都之一。

(7)客家文化资源。*是客家文化的祖根地。客家文化的前身是中原文化,客家民系产生于中原,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客家人遍布于今日粤、桂、台、闽、赣及海外,演变、递嬗了的中原文化,较多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态。从文化渊源上,它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是研究中原文化的资料来源和活化石。*正建设世界客家文化中心。

(8)河洛文化资源。*的巩义是洛河和黄河的交汇处,两河相交形成的漩涡触发了古人创造太极八卦的灵感,这里因此成为“河图洛书”的发源地。在这一地区长期积淀形成的区域性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源泉之一。

(9)象棋文化资源。荥阳是中国象棋的策源地,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就出自荥阳,荥阳市广武镇至今还保存着汉霸二王城即鸿沟的古迹。为进一步拓展象棋文化内涵,荥阳市成立象棋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建设了可同时容纳350人进行比赛和训练的象棋馆,建造了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象棋广场,内有长88米、宽80米的超大棋盘,设著名残局“骐骥一跃”。成功举办了上万人参加的首届中国象棋文化节。

(二)自然遗产资源

全市有1个世界级地质公园,即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登封市,面积464平方公里,包括安坡山、马鞍山、挡阳山、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岭诸峰等。被地质工作者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和“地学百科全书”。2001年6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即*黄河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8月通过国务院评审。全市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嵩山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黄河风景名胜区、浮戏山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风景名胜区。

到20*年底,全市共有森林公园18处,主要分布在登封、荥阳、新密、巩义、新郑、管城、二七7个县(市)、区,经营面积4.5万公顷,占我市国土面积的6%。20*年,全市森林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377.2万人次,旅游经营收入14144万元。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国家森林公园、登封嵩山国家森林公园、新郑始祖山国家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有中牟森林公园、河南嵩北森林公园、巩义青龙山森林公园、河南省桃花峪森林公园、河南省南河渡森林公园、河南省神仙洞森林公园、登封市大熊山森林公园、河南省环翠峪森林公园、香山森林公园、黄河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10处,市级森林公园有老龙窝森林公园、古城森林公园、潮湖森林公园、尖岗森林公园、朝阳沟森林公园5处。

到20*年底,*市共建成城市公园广场28处,占地面积达到373.75公顷,从业人员达到1523人。其中占地面积超过10公顷的有碧沙岗公园、紫荆山公园、人民公园、西流湖、*市动物园、*市世纪游乐园、*市金水区郑花公园、*市绿城广场、*市五一公园、*市二七区嵩岳公园

自然保护区1处,即河南*黄河湿地保护区,面积380*公顷,保护区分布到巩义市、荥阳市、中牟县、金水区、惠济区,是我省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带,湿地内物种繁多,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是河流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觅食地区。

(三)文学艺术资源

*市的小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仅有以发表小小说而驰名文坛的《百花园》文学月刊和转载精选小小说作品的《小小说选刊》,还有以杨晓敏为代表的一批从事小小说理论研究和推进小小说繁荣的作家、理论家和文学编辑。*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共有11个艺术家协会,即书协、美协、作协、摄协、音协、剧协、影视协、民协、曲协、杂协、舞协。全市有艺术家协会会员近3000人,其中国家级会员270多人,省级会员900多人。会员们经常参加全国性展览、省级书法展览,同时每年举办60次以上各类书法展览;每年组织60次以上艺术活动;每年组织40次以上摄影艺术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影视活动60次以上。

全市艺术表演团体19个,从业人员1699人;20*年收入8149万元,其中演出收入2565万元,国内演出3672万人次。全市有艺术表演场馆10个,从业人员297人;20*年收入8101万元,其中演(映)出收入3315万元,演(映)出场次9045。

(四)新闻出版资源

全市图书出版单位11个,从业人员1002人,出版图书3677种,总印数21689.77万册;报纸出版单位55个,从业人员12182人,出版报纸55种,总印数1495*.92万册,总印张5*9489.32千印张,定价总金额84771.27万元;期刊出版单位160个,从业人员1780人,出版期刊160种,总印数8454.93万册,总印张360135.17千印张,定价总金额33478.86万元;音像电子出版单位9个,从业人员336人,音像出版物379种,电子出版物13种;出版发行单位1626个,从业人员10197人;印刷生产单位1627个,从业人员35*2人,印刷产品用纸量达618万令;我市20*年引进版权48个,输出版权15个。*日报社是中国记协理事单位,省记协副会长单位,省报协副主席单位;*晚报是中国晚协副会长单位。200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为全国报社管理先进单位。*日报社曾先后三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二、三等奖,并有多人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等称号。

(五)广播、电视、电影资源

20*年末,全市拥有中短波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0座。广播电台公共节目17套,全年节目播出时间81760小时,年节目制作量达93351小时,从业人员1156人,20*年经营收入16989.*万元。电视公共节目22套,年播出时间124537小时,年制作量达19629小时,从业人员3174人,20*年经营收入67880.64万元。有线电视网络已连通各县(市)区,电缆、光缆总长度1万多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116万多户,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15190.7公里。*地区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已达到98%以上,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为全市城乡人民群众收听收看新闻时事,了解经济信息,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创下了基础。

20*年末,电影发行业单位13个,从业人员341人;城镇电影院20个,从业人员484人;农村电影队393个,从业人员483人。

*

(六)网络文化资源情况

*市经营网络运营的公司有6家,分别是:网通公司、电信公司、铁通公司、移动公司、*广电信息网络有限公司、*长城宽带公司。*市互联网经营企业共有765家(不含筹建单位数),其中市区456家,县市309家,网吧连锁经营单位有中青网络家园、博文实达、珠峰、长城宽带、中远文化网络家园等10家,连锁单位共有69家。

(七)武术资源

20*年,全市有武术学校89所,境内武术学员52037人、境外武术学员468人,从事武术教育工作人员5125人;有武术(产品)经营机构100个,从业人员1319人。2002年至20*年,武术对外交流210次,参与人员2210人;举办国际大型武术节会6次,全国型武术节会12次。目前我市有传统拳种151种,著名拳师50人,习练传统武术人数35000人。

(八)文化人才资源

到20*年未,*市共有文化专业人才5047人(注:范围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各县(市)区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各类文化人才),其中,女性2230人。按职称分,高级职称人员496人,中级职称人员2022人,初级及以下人员2529人;按学历分组研究生174人,大学本科1905人,大学专科1674人,其它,1294人;按文化人才类别分,社科类353人,图情类403人,文博类390人,出版类192人,文艺类1135人,新闻类2163人,网络类411人。

(九)民族宗教文化资源

1、民族文化资源。截止20*年底,全市有回族、蒙古族、满族等47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总人口13.7万,其中回族人口约12万,占少数民族总人口数的90%,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市(区)有5个,即:金水区、中原区、管城回族区、二七区和荥阳市。一个回族乡,即:荥阳市金寨回族乡。共有民族中小学22所。到20*年底,我市收集整理的少数民族古籍共有197册(主要是回族)。书籍类:共搜集到回族书籍169册,成册时间大部分集中在清末及民国初年。时间记载最早的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由马复初撰写的《四典会要》。最晚的是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由穆散尼夫撰写的《小儿经》。铭刻类:共搜集到的回族铭刻28通(块),匾额2块。时间大部分集中在晚清和民国早期。时间最早的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牧天颜撰文的《五梦歌》碑,为通俗宣教碑,现存于*北大街清真寺。最晚的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由范庭三撰文、马云祥刻的《马老阿訇墓志表》。

由于我市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相对分散,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固有的一些生活方式正逐渐改变,少数民族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文艺表演形式有许多已经消失和淡化,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挖掘和整理。

2、宗教文化资源。*市宗教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截至20*年底,全市共有宗教文化单位52个,其中佛教24个、道教11个、伊斯兰教16个、基督教1个,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单位的有8个,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个,已开发利用的单位有34个。

(十)文化设施资源

1、公共文化场馆。全市公共图书馆8个,图书总藏量421.6万册(件),总面积4.7万平方米,阅览室座席数达到2500多个。设置馆流动借书点37个。20*年,书刊外借册数99.6万册次,总流通人次191.3万人次。

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14家,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服

务中心)114个,村级文化大院429个,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48个。全市共有国有博物馆11个、纪念馆4个。*市有科技馆2个、美术馆1家,*科技馆于2000年4月开馆,建筑面积8426平方米,总投资3920万元。内设常设展厅和临时展厅,常设展厅分为16个展区,拥有各类展品200余件套,95%的展品允许观众动手操作。

2、公共体育场馆。全市体育系统体育场馆212个,场地面积62108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546平方米,投资金额64084万元,其中席位5000人以上体育场7个;全民健身工程311个,场地面积196024平方米,投资金额3259万元;全民健身晨晚练点657个,国民体质监测点3个。

3、歌舞娱乐场所。全市有歌舞娱乐场所295个,从业人员10460人,房屋建筑面积1140320平方米,经营面积1140320平方米,全年营业收入29180万元,游戏电子游戏场所89个,从业人员440人,房屋建筑面积14974平方米,经营面积11680平方米,全年营业收入7220万元。

4、文化专业村和特色文化产品。全市有文化专业村4个,分别是:新密市城关镇楚沟书画村、荥阳市高村乡刘沟民间文艺村、关虎屯村民间文艺村、马头岗戏曲村。特色文化产品11种,其中:黄河澄泥砚、烙画,密玉(又称河南玉)、少林龙泉宝剑、念珠、武术表演用道具、少林武僧表演服,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5、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烈士陵园。全市有“*二七纪念馆”等42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4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别是:*二七纪念馆、*博物馆、商城遗址博物馆、*黄河风景区。烈士陵园(纪念馆)5个,占地面积275854.6平方米,从业人员156人,安葬烈士334人,陈展烈士648人,20*年接待瞻仰17.3万人次。

*

(十一)广告、会展资源

全市从事广告业务的单位有3400多家,主要的载体有: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电脑网络、手机信息网络、DM(固定式印刷品广告)、喷绘广告牌、展示牌、电子显示屏、灯箱、霓虹灯(三面翻、滚动式),利用交通工具城市公交车、候车厅、站牌、路名牌、升空器具、充气物、模型、绘制、张贴、悬挂及地下铁道设置,各宾馆、餐饮、娱乐、洗浴专卖店等店堂广告。

*会展业发展迅速。在第二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上荣获2005年度中国(宏观管理)最佳会展城市和2005年度中国(硬件设施)最佳展览展馆奖;在中国国际会议经济发展高峰会上,*荣获“中国十大会议中心”大奖。*市会展业硬件资源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有专业展馆3个,展馆面积达到28.78万平方米,20*年共举办展览75场,接待举办各种会议1750场次。拥有展览公司98家,展馆从业人员264人,20*年会展营业收入达到6亿元。

*

*国际会展中心位于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CBD中央公园中心,是集会议、展览、商务、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大型现代的会议展览中心。它满足了举办各种国内、国际大型会议、展览以及与会议、展览有关的展示、演出、宴会等活动。工程总占地面积68.57万平方米,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22.68万平方米,由会议中心和展览中心两部分通过一个两层连廊连接组合而成,会议中心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展览中心建筑面积16.16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概算22亿元,是河南省有史以来一次性投资最多、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公共建筑工程。

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位于*市郑汴路96号,是河南省最大的几个专业展览馆之一,于1993年投入使用,至今已成功举办各类展会数百个。中心占地14万平方米,可供展览面积5.3万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2.3万平方米,室外广场3万平方米。主展馆二层,辅展馆一层。展厅结构设计合理,底层柱网尺寸15米×15米,二层为45米×45米空旷大跨度布局,层高10米,净高8米。展馆设施配套完善,有双回路供电、中央空调、自动消防、程控、宽带网电讯,以及国际标准展具和成套会务服务系统。

*贸易中心栈商品交易馆地处金水路未来交叉点,是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直属大型服务经营型企业,1980年开业。占地80亩,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会展服务设施完备,功能齐全,适宜举办各种大型商品展示、展销会及其他商贸活动。具有20多年接待全国性各类会展和商品交易会的历史,共组织承办全国性和区域性大型商品交流订货会200多次,接待全国客商140多万人次,累计成交额200多亿元,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

二、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

1、文化资源保护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十分重视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统筹城市建设发展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维护了城市文化根脉。全市初步形成了全市博物馆网络。编制了商城遗址等5个大遗址保护规划,100多处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维修保护。投入大量资金对商城遗址、城隍庙、文庙、嵩山少林寺景区进行大规模的修整和保护。从2005年开始,开展了“文化遗保护日”活动。嵩山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全面展开,圆满完成了《嵩山古建筑群保护管理规定》的立法工作、“嵩山古建筑群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的规划设计工作,以及嵩山古建筑群申遗的申报文本初稿编制工作,并作为河南省唯一独立申报项目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极有可能在2009年作为中国政府的唯一文化遗产项目,参加世界文化遗产的评选。文物钻探、发掘连年实现新突破,新发现了商代的祭祀遗址、窖藏青铜器、西周贵族墓、郑国贵族墓等大批珍贵文物。征集近现代文物1万多件。建立并加强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连续多年实现了馆藏文物安全年。

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市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由省会相关方面著名专家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审委员会,建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下发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及长远规划”。目前,正在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将命名一些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村和特色文化遗产传承人,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成立了*炎黄文化研究会、*古都学会、嵩山文化研究会、郑氏文化研究会等文化研究组织和机构,组织、利用全国的力量,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嵩山文化系列研究被列为*市跨越式发展文化建设工程重点项目。

2、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展开。全市大河村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少林文化、唐宋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唐宋文化、汉文化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开发,少林文化、黄帝文化、客家文化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少林文化成为国际知名文化品牌。近年来*加大了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宣传和开发利用力度,*加入中国古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少林武术节、世界传统武术节、世界客属肯亲大会、郑氏文化节、象棋文化节等文化活动都在海内外有强烈的影响,对提高*的知名度,改善*甚至全省的文化形象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全市依托文化资源,建成并正在建设一批文化重点项目,主要有:中华炎黄巨型塑像、世界客属文化中心、嵩山地质博物馆、象棋博物馆、大中华文化园、黄帝文化苑、商城遗址公园、黄河地质博物馆

3、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有待加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历史古迹众多,但开发开放的较少。历史遗迹类开放的单位占历史遗迹类单位总数的30%,墓葬类开放的单位占墓葬类单位总数的51%,石窟、石刻类开放的单位占石窟、石刻类单位总数的25%。

20*年全年来我市观光、旅游以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境外人员2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1%,其澳台同胞8.8万人次,增长10.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8800.0万美元,增长13.2%。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达231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23.5亿元,增长29.2%。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发现我市旅游文化资源缺乏深层次发掘和有效整合,一些很有影响的历史景观开发利用率较低,一些景区建设重形式、轻内容,缺少文化内涵的深层次发掘。

4、人民群众的文化休闲娱乐情况。为了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我市以成功地举办了“绿色周末”、“广场文化”、“周末电影夜市”等一系列群众性文艺演展活动。其中“绿色周末”公益活动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艺术修养、向*市民普及高雅艺术为宗旨,自开办以来,已演出300多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成为*独有的、在全国颇具影响的“文化名牌”。“广场文化”以文化广场为阵地,城乡联动,一年一个主题,从三月份至年底,月月有特色、周周有活动,通过比赛、展演等形式吸引各种团队参与其中,使广场文化很快成为*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市图书馆大胆创新服务形式,首先将推行服务人性化、服务便捷化作为着力点,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先后推出了全年365天开放、全面开架服务、免费免证服务、送书上门服务、夜间代还书服务等一系列方便读者的人性化服务措施,努力为读者创造温馨周到、方便快捷的服务环境,每周开放时间达82小时,成为全省开放时间最长的公共图书馆;其次,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努力开展服务创新,创下了多个全省公共图书馆的第一,如:创办了全省公共图书馆第一个音乐戏剧欣赏室,全省公共图书馆第一家电子阅览,率先开通了全省首家可提供远程服务的图书馆网站,开设了全省首家夜间还书处、全省首个针对未成年人上网服务的公益性“绿色网络通道”,在全省公共图书馆中率先全面实行了“一卡通”借阅管理;第三是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教育宣传主阵地作用,以每年60-70次各种读者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各种展览、学术讲座、知识竞赛、图书宣传、有奖征文等读者活动宣传自身、吸引读者,努力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普及了图书馆知识,增强了广大市民的图书馆意识;第四是实施社会办馆新策略,延伸服务触须。加大阅读站和分馆建设,先后建起了省送变电社区、南阳寨村两个分馆和交巡警九大队、炮院、平等街社区等阅读站20个,目前*市图书馆已初步建成了一个中心馆、两个分馆和数十个阅读站为一体的服务网络。为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及社会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三、对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1、制定对*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拥有的财富,不能很好的利用这种资源就不能实现财富的价值。做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是发挥文化资源作用的基础性工作。本次文化资源普查初步摸清了我市文化资源的底数,各部门应尽快制定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规划,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潜力,促进*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快发展,实现省市政府提出的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的战略构想。

2、加大对*市文化资源的宣传。要进一步加大对全市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历史文化资源时代久远,地上可看的遗存较少,人们对*丰富的文化资源了解的不够,甚至本地市民对*的历史文化知识掌握得也不多。要在加大对市民进行历史文化知识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历史文化的力度,提高*的文化影响力,吸引更的客商到*观光旅游和投资文化产业。

黄河非遗文化范文第4篇

地理标志 > “上杭乌梅”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核准“上杭乌梅”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继“上杭槐猪”之后福建省上杭县获得的第二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据了解,“上杭乌梅”曾是明代的贡品,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由未成熟果实青梅或成熟的果实黄梅经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颜色呈棕或乌黑色。其味酸性温,具收敛生津,安蛔驱虫等功能。目前,全县种植梅子面积 2.86万亩,2011年产量达7000多吨,产值3000万元。(来源:闽西日报) “大荔黄花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经过近一年的申报,日前,陕西省大荔县的黄花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花菜又名忘忧草、萱草花,学名萱草,为多年生百合科草本植物,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大荔县境内的沙苑地区由于土质肥沃松软,排水性能良好,出产的黄花菜以针长、色佳、肉厚、味香、营养丰富,清康熙年间已成为皇室贡品。目前,大荔县黄花菜栽培面积已达5万余亩,总产量1000万公斤,产值超过2亿元,为西北地区第一生产大县。 (来源:西安晚报) “汴绣”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日前,河南开封“汴绣”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了开封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同时也填补了河南省刺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空白。据了解,“汴绣”距今有千年历史,其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堪称中 国一绝。2008年“汴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汴梁晚报) 非遗 > “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 为第七个文化遗址日主题 遗产与文化繁荣”。在“文化 产保护活动的主题为“文化 今年的6月9日,是 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 日”。今年非物质文化遗 遗产日”期间,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活动,举行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 内容包括“中国传拓技艺展”、“中国传统 建筑营造技艺展”两个专题展;各地省级文 化部门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110余项, 包括北京市的“京味儿——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浙江省的“传承人大型主题访问活 动”、广东省首届“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系列活动等。这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讲座、论坛 以及咨询服务等活动,多方位、多角度地展 示了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高 了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来源:长沙晚报) 植物新品种 > “早露”成为大连市樱桃新品种 6月5日,大连市农科院表示,一种极 早熟樱桃新品种“早露”正式通过新品种备 案,进入推广阶段。“早露”为一种稀有的 极早熟优良新品种,果实发育期短,仅为35 天左右,成熟期比红灯还要早8-10天。“早 露”果实大,呈宽心形,外观色泽为鲜红 色,酸甜可口,口感好。此外,“早露”还有 良好的丰产性和抗病性。 (来源:大连日报)

黄河非遗文化范文第5篇

【摘 要】《世本·居篇》云:“契居蕃。”蕃即河北保定的古博水;契“封于商”,商即漳,即冀南豫北的漳水。博水流域是商部族先王契的祖居之地,漳水流域是商部族由博水流域逐步南迁后的居地。在夏末商初时商汤南渡黄河来到郑洛地区,并在这里夏朝建立了商朝。这样,随着商部族的逐步南迁,留下了三个阶段的商文化,即保北型先商文化、漳河型先商文化、郑洛地区的先商及早商文化。漳河型先商文化是南迁过程中的中间站,不应该成为寻找先商文化源头的出发点;立足于保北型先商文化,并探寻它与河北龙山文化的承袭关系,才是寻找先商文化源头的正确途径。

先商文化的来源,目前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李伯谦先生在谈到先商文化的来源时说:“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形成渊源是很复杂的,既可能是当地先行文化的自然延续,也不排除源自早于它的周邻某文化,当然也可能是以某文化为主、多种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果。目前已有后岗二期文化说、山东龙山文化说、晋中龙山期文化说、哑叭庄类型文化说等不同意见,以现知先商文化最早期遗存向前追溯,尽量缩短其与龙山期文化的时间距离,看其在文化面貌上与何种龙山期文化更接近更密切,也许就有可能作出比较接近实际的判断。” [1]这就是目前先商文化研究的现状。在先商文化起源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意见,现不揣谫陋写在下面,以就正于方家。

一、由“契居蕃”和契“封于商”谈起

亳在什么地方?《世本·居篇》云:“契居蕃。”丁山先生说:“博、薄、蒲、番、蕃五个字,汉初写法,尚无刻定之形。所以,‘契居蕃’,我认为应在水支流的博水流域。” [2] 笔者有《“契居蕃”考》[3],论证蕃即今河北保定的古博水。为什么说“古”博水,是因为博水已堙没。如今保定下属的博野县,其“博野”就是指博水之野。《水经注》对此水有详细记述,它发源于太行山东麓的望都故城附近,逶迤东进,经今蠡县至高阳汇入水(今唐河)后入古黄河,全长百余里。古文献有云:

《荀子·正论》:“汤居亳,武王以,皆百里之地也。”

《荀子·王霸》:“汤以亳,武王以,皆百里之地也。”

《荀子·议兵》:“古者汤以薄,武王以,皆百里之地也。”

《孟子·梁惠王下》:“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管子·轻重》:“夫汤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

《淮南子·泰族训》:“汤处亳,七十里。”

其中所说的“七十里”、“百里”,都应该是针对百里长的古博水流域而言。

诚然,丁山先生对商族发源地的考证也出现犹疑,他曾经说:“我敢论定商人发祥地决在今永定河与河之间”,但他又以此地区之外的今河北省平山县古“蒲吾”(亦作“番吾”)城当之[4]。这种犹疑是受当时地下发掘材料限制所造成的。不过现在好了,现已证实博水流域是先商文化遗址集中发现地区,而且分布密集,沈勇先生称之为先商文化保北型 [5]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则称之为岳各庄类型,对其作了这样的介绍:“主要分布在唐河以北、拒马河以南的太行山麓,在白洋淀附近的平原地带亦发现有该类型的遗址。与以往所称的‘先商文化保北型’覆盖范围大体相同。遵照考古学命名原则,我们认为称其为岳各庄类型较为合适。经过发掘的遗址有河北省易县下岳各庄,涞水周家庄,定兴辛木,徐水大赤鲁、文村,容城上坡、午方、白龙,安新辛庄克、申明亭、漾堤口,任丘哑叭庄等。经过调查的遗址有易县老姆台,涞水富位,徐水遂城、巩固庄、韩家营等。”[6]近几年,这一地区的先商文化遗址还有不断发现。经过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努力,丁山先生关于商人发祥地在博水流域的论断,终于得到了地下考古材料的支持。

说博水流域是商人的发祥地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它“与葛为邻”。

《孟子·滕文公下》云:“汤居亳,与葛为邻。”历来说葛者,多从西晋皇甫谧说:“案《地理志》,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是也。”皇甫谧依据的也仅仅是《汉书·地理志》,东汉著作而已。与汤为之邻的葛,其地在今河北保定白洋淀边的安州镇。《史记·赵世家》云:孝成王十九年(前247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集解引徐广曰:“葛城在高阳。”正义引《括地志》云:“故葛城又名西河城,在瀛洲高阳县西北五十里。”《水经注》卷11:“水又东经依城北,他说无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郡国志》曰:高阳有葛城,燕以与赵者也。” 据《安新县志》,安州在战国时名“葛城”,西汉时“葛乡(葛城)隶属涿郡高阳县”。“东汉末年,曾在葛城置依政县(又名依城县),属河间国,不久即废。”三国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依政县又名依城县”。晋武帝太康二年“葛城名依城,属河间国高阳县”[7]。据此,可知郦道元所云依城即葛城不诬也。

此葛城处于博水下游。《水经注》引《汉书·地理志》云:“博水自望都东至高阳,入于河。”此“河”指黄河。黄河在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改道南移,“则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汉书·沟洫志》)。禹时的黄河,经葛城合水东至今天津入海;而博水是水支流。在夏商时期,博水与葛同在古黄河左侧,商汤生活在博水流域,葛处在博水下游的水与古黄河汇入之处,二者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近邻,所以这两个部族在交往上非常便利。孟子所言汤与葛的关系,只有在这里才是现实,而非虚言。

契“封于商”在漳河流域。

《史记·殷本纪》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契由于“封于商”而举族迁往商。那么,商在何处呢?

古今文字学家释商为“漳”,殆无疑义。丁山先生说:“商之为商,得名于水。”并谓卜辞中的“”字“当如葛毅卿君《释》说‘读为漳’”,并接着说:“《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臣不如弦商’,《吕览·勿躬》作‘弦章’。王念孙《读书杂志》尝谓‘商与章古字通’,那末,卜辞所见字,确乎是漳水的古名了。”[8]漳水虽然在历史上多有改道,但始终在冀南豫北地区,而这里正是被当今许多考古学家称之为商族发源地的所在。此说自然也不无道理,因为自契迁到漳水流域后,契民族才开始称商;从这个意义上说商民族诞生于冀南豫北的漳水流域,自然也是成立的。而且,自契至汤14王(不包括汤),其年代与夏王朝相始终,——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商部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是可以想见的;商民族在这里留下了比早年在博水流域更为丰富的遗迹遗物,同样是可以想见的。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承认漳河流域是先商部族的“大本营”,但同时承认商部族在此之前是由冀中的博水流域南迁而来(从近年石家庄鹿泉市李村镇北胡庄村发现的先商早期遗存看,契并不是一步到位来到漳水的)。在先商时期,商部族最初生活在博水流域,后来逐步南迁来到漳水流域。可以这样说,博水和漳水都是商民族的摇篮。

二、释“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自来说汤都者,皆以“汤居亳”为据。此语出自《尚书·商书序》:“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就亳,从先王居。”我们看到,汤与亳的关系在这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中的“始”是开始的意思,是说汤在此前未曾居亳;二是亳为先王的居地,汤来到亳是来到祖先的居地。既然已经证明“契居蕃”之“蕃”乃是博水,那么,“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所包含的本事,自然是说汤从冀南豫北的漳水流域,北上来到祖先发祥地的今保定地区的古博水流域。

商汤为什么要离开漳水北上到祖宗发祥地的博水?商汤时期,正当夏朝末年,夏桀暴虐,《史记·夏本纪》有云:“桀乃召汤而囚之于夏台。”据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二十三年,释商侯履,诸侯遂宾于商”条,有:“《书钞》十引《尚书大传》:‘桀无道,囚汤,后释之,诸侯八译来朝者六国。’”《尚书·汤誓》云:“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是汤灭夏誓师时说的话,由此可见民众的反抗情绪是多么高涨。

商汤北上祖宗发祥地,应该是在夏桀囚汤而释之以后。他为了让夏桀少找自己的麻烦,减少和夏王朝的接触,于是躲得远远的,来到祖宗发祥之地的博水流域,为灭夏做着韬光养晦的准备工作。

商汤的目的应该说是达到了。商汤伐葛,既是灭夏前的一次军事演习,又是政治上解民于水火的宣示。据《孟子·梁惠王下》云:“《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而西怨;南面而征,而北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商汤不但得到了下层民众的拥护,而且得到了上层诸侯的支持,“诸侯遂宾于商”、“诸侯八译来朝者六国”就是证明。

在来朝的六国诸侯中,其中之一应该就有东夷人,因为商人与东夷是近邻。属于东夷部落的岳石文化分布范围是:“以山东为中心,南面包括江苏的淮北地区,北面可能进入河北,东北抵达辽东半岛的旅大地区,有着同山东龙山文化基本一致的分布范围。”[9] 关于进入河北的地域,李伯谦先生说:“其影响所及,往北可到河北省保定地区白洋淀附近。”[10]先商文化本就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平原的狭长地带,东以古黄河为界与岳石文化为邻,白洋淀至任丘一线更是先商文化与东夷文化交错地区。容城白龙先商文化遗址中存在岳石文化因素,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例证。发掘报告说:“白龙遗址中的盘内有凸棱的豆与分布于山东一带的岳石文化的豆相似。”还说:“多种文化因素的共存,是保北地区夏商时期遗存的一个特点。”[11]据宋豫秦、袁广阔、王立新等先生考证,漳河型先商文化南渡黄河来到豫东后,迅即有东夷人加入。由豫东西进郑州再到偃师,都可以看到商夷文化的结合 [12] 。凡此种种,都可证明商夷联盟的建立,不可能是在豫东地区的临时磋商,而是早有准备、早有协定的会师。其协定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诸侯八译来朝者六国”的“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时期。

由以上的讨论可知,“汤始居亳”是说汤来到祖先契的居住地。亳是商族人对居住地的称呼。《说文解字》释亳:“从高省,乇声。”《说文解字》释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而“亳”字的下半部分显然是“宅”字的略写。二者结合起来,意思是建在高处的住宅。博水下游地势低洼,夏商时期的黄河由今河南进入河北后呈南北走向,经白洋淀东流至天津入海,白洋淀即是黄河改道后的孑遗。另外由徐水南庄头遗址看,白洋淀西部的徐水地区“在全新世之初是浅水湖泊环境”[13] 。由此可知商族人生活环境的一般。地势低洼是促使商族人把住宅建在高地的原因,也是商族人将自己的居民点称之为亳的原因。

由现有的资料可知,随着商族人的迁移,他们将自己作为居住地的“亳”带到新的驻地,就像我们现在把名字带到新的驻地一样自然。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古文献中看到许多带亳字的地名,考证起来,这些带亳字的地名都直接或间接与商族人曾经于其地居住有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亳是商族人对居住地的专有称呼,并不是商族人称呼都城的专有名词;也就是说,商族人的都城可以名“亳”——因为它也是商族人的居住之地,但名“亳”者却不一定是都城。比如在陕西关中地区,春秋时期还有商族人后裔在活动。《史记·秦本纪》载:“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集解》引徐广曰:“荡音汤。社,一作‘杜’。”《索隐》云:“西戎之君号曰亳王,盖成汤之胤。其邑曰荡社。徐广云一作‘汤杜’,言汤邑在杜县之界,故曰汤杜也。”史学界“汤居亳”之“杜亳”说,即源于此。

活动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这支商族人,不称商王而称亳王,这是有讲究的。商王是中央政权的称号;亳是商族人对于居住地的称呼,亳王即亳地之王,其源出于商族祖先发祥之地——河北保定的古博水。不称商王称亳王,说明他们出身于正统的商贵族。其邑曰汤社,明含尊汤之意,说明他们以汤为始祖。《索隐》称其为“成汤之胤”是完全正确的。

有的研究者不明白亳只是商族人对居住地的称呼,不明就里地把亳和商都划上了等号,于是形形的商汤都城被制造出来。除上面的杜亳说外,还有陕西的商州说,山西晋南的垣亳说,山东境内的博县说、曹县说,河南的内黄说、汤阴说、南亳说、北亳说、郑亳说、西亳说等。事实的真相是:商汤的都城必定名亳,但名亳者不一定是商汤的都城。所以以上诸说有正确者,但大部分是望风捕影。即如杜亳说,亳王只是亳地之王,而非商王,其非都城明矣。

我们的一些研究者没有深究“汤始居亳”的真正含义,想当然地把亳和商汤灭夏后所建立的都城联系起来,在亳和商汤都城之间划上了等号,从而把它所包含的真实内容——商汤举族由漳水北上到博水——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实掩盖了起来。这是我们对这一问题非辩不可的原因。

三、商族南迁的考古学证据

在夏商对决前后发生在黄河以南郑洛地区的先商与早商文化遗址中,人们能看到下七垣文化漳河型和辉卫型因素,比如豫东杞县鹿台岗遗址的先商文化属于漳河型 [14] ,郑州南关外期遗存的商文化属于辉卫型[15],大师姑的商文化不仅有二里岗下层文化,还能分辨出辉卫型因素 [16] ,偃师商城一期一段的商文化因素中,有漳河型也有辉卫型 [17]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禁要问:保北型或曰岳各庄型先商文化怎么不见了,它到哪儿去了?

张翠莲先生曾说,保北型先商文化不是商族文化,她认为“下岳各庄文化可能是由有易氏创造的”[18] 。果真如此,问题就简单了:它不属于商部族,没有参加商汤灭夏的战斗,所以在夏商对决时不见他们的身影。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对比保北型和漳河型两种文化,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说它们是各不相属的两种文化,让人实在不能信服。

“契居蕃”与契“封于商”这样两个事实,说明商部族有一个从冀中博水流域逐步南迁的历史过程。商部族在南迁的过程中有三个比较集中的定居地,最初是冀中的博水流域,其后是冀南豫北的漳河流域,最后是黄河以南的郑洛地区。我们的结论是:就像漳河型先商文化在渡过黄河以后变成了郑洛地区的先商及早商文化一样,保北型先商文化随商汤南迁到冀南豫北以后,变成了漳河型先商文化。这就是说,保北型先商文化、漳河型先商文化以及黄河以南的先商及早商文化,都是同一个商部族的文化,其名称不同,代表的仅仅是时代的早晚而已。

商部族不是漳河流域的原住民,我们还可以从漳河型先商文化的年代得到证明。关于其年代,邹衡先生说:“先商文化(漳河型)的第一段第Ⅰ组约相当于夏文化晚期第三、四段之间,而先商文化(辉卫型、南关外型)的第一段第Ⅱ组约相当于夏文化晚期第四段。” [19]后来,邹先生针对河北磁县下七垣发掘报告将该遗址第四层认定为二里头文化的结论,发表不同意见:“我们认为,从第四层的文化全貌来看,因其绝大部分因素均不同于二里头型和东下冯型,显然不能称为二里头文化,而应该归之为先商文化漳河型;惟其年代(主要指T7④)乃稍早于漳河型第Ⅰ组,与第Ⅰ组同样受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这一发现自然是重要的,至少是把漳河型先商文化又提早了一个阶段。” [20]这就是说,漳河型先商文化最早的年代提到了二里头文化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即便如此,漳河型先商文化距先商文化的早段(以契为代表的文化)仍然有相当一段距离。漳河型先商文化不是商族人的文化源头明矣。

那么,保北型先商文化的年代又如何呢?

李伯谦先生将保北型遗存归人漳河型先商文化,并统一划分为三期,认为三期的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的二、三、四期。为了问题简化,关于李先生的分期原则我们仅以鬲为例:第一期皆高领,鼓腹,分裆靠下;第二期领部变矮,分裆上移,仍为鼓腹厚胎;第三期领部消失,腹壁近直,等等。按照这样的原则检视先商文化,保北型的陶鬲高领鼓腹特征明显,越往南这一特征逐步消失,到了郑州商城及偃师商城早商期的陶鬲,皆为无领且腹壁近直[21]。对于商部族的三大居住地来说,越往南年代越晚;反之,越往北年代越早。相比较而言,保北型早于漳河型,漳河型早于郑洛地区的先商及早商文化。

四、先商文化的源头应该以

保北型为坐标寻找

最早探寻先商文化源头的学者是邹衡先生。他从类型学的角度将漳河型先商文化与周邻文化对比后得出结论说:“看来,先商文化漳河型的来源并不是单一的,它应该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河北省的河北龙山文化涧沟型;二是山西省的河北龙山文化许坦型;三是山西省的夏文化东下冯型。同时,还有两个次要来源:一是河南省的夏文化二里头型;二是山东省的山东龙山文化。后面两个次要来源可能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前面的三个主要来源中,有两个属于河北龙山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先商文化漳河型来源于河北龙山文化。但若就地区而言,这三个主要来源中,有两个在山西省,因此在另一意义上又可以说,先商文化漳河型中的不少因素是从山西省来的。”[22]

如果从文化因素分析的角度看待上面的结论,我们不能不佩服邹衡先生思维的缜密和结论的准确。由于当时保北地区先商文化的发现还是零星的,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由于先商遗址的大量发现而形成了一种类型的文化——“保北型先商文化”,从而影响到邹先生对先商文化源头的判断。后来的学者以漳河型作为先商文化的最早源头,与邹衡先生的结论不无关系。因此我们说,邹衡先生在生前没有像分析漳河型先商文化那样分析保北型先商文化的因素构成,是十分遗憾的事。

对于太行山东麓地区夏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张翠莲先生针对南北一体的观点表示了不同意见:“经过相关资料分析后,本人认为以滹沱河为界的南北二区在文化面貌上差异较大,似不宜作为同一支考古学文化来看待。”[23]这个判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考古材料证实。

河北境内发现的先商文化遗址已经不少,但我们对太行山东麓北区先商文化(保北型先商文化)的研究还显得薄弱。就在我们苦苦寻找先商文化与河北龙山文化具有承继关系的地层时,任丘哑叭庄遗存的发现似乎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发掘者将该遗址第一期遗存称为“龙山时代哑叭庄类型”。中原文化区的龙山文化有这样几个基本类型:后岗二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造律台文化、陶寺文化、三里桥文化、客省庄文化等 [24],太行山东麓的南北两区都在后岗二期文化的范围内。对于发掘者所定性的“龙山时代哑叭庄类型”与后岗二期文化的关系,暂时还无法理清。其第二期遗存,发掘者定性为“燕南夏家店下层文化哑叭庄类型”,但同时又指出“哑叭庄二期遗存与中原地区的先商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遗存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对于第一期遗存与第二期遗存的关系,发掘者说:“二者区别明显,代表着不同时期的两种文化的两个类型”;同时又说:“但两种类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我们认为二者是一种渊流关系。” [25]是夏家店下层文化为源、先商文化为流,抑或反之呢?发掘报告显然主张的是前者。《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将哑叭庄二期重新定性为先商文化。这样,我们虽然可以由此作出这样的推论:太行山东麓北区的先商文化(保北型先商文化)来源于“龙山时代哑叭庄类型”,可是这样的结论总觉得牵强,因为它证据薄弱,或者说代表性不充分。但不管怎么说,哑叭庄遗存中有先商文化因素,而且还与龙山文化建立了联系,理应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类似的遗存还有蔚县壶流河流域夏商时期遗存。发掘者将该遗存划分为四个阶段,先商文化研究者关注的是前两段遗存。发掘者认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遗存的面貌相近,文化成分也基本相同”,其主体成分“与海河水系地区目前称之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存同属于一系统文化”,另外两种成分“分别与太行山脉东麓漳河流域地区的先商文化和太行山西麓汾河中游地区的考古文化有联系” 。关于其年代,发掘者说:“经过反复验证的蔚县壶流河流域夏商时期遗存间的层位关系清楚,年代明确。”第一阶段的层位晚于本地的龙山时期。蔚县龙山时期的碳14测年为距今4000年左右,第一阶段要晚于这个年代;第二阶段的树轮校正年代为1560±125年[26]。显然,这里的两期遗存延续时间较长,在相对年代上早于漳河型先商文化。但我们目前还不能理清这两种遗存与当地龙山文化的关系。正像张忠培先生针对河北的考古现状所说:“目前所见到的龙山时期的遗存还比较零碎。所以,远不能清楚地说明先商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起源问题。”[27]但是蔚县的发现仍然是重要的,因为这里的遗存所包含的先商文化因素明显早于漳河型先商文化。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太行山东麓北区的先商文化(保北型先商文化)才是先商文化的源。

任何一种文化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都必然受周邻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有源有流的局面。其中的流可以有多个,因为它是源这个主体身上的附加成分;而源却只能是唯一的,只有抓住源才能探寻到源头。我们探寻先商文化的源头,首先应该区分何者为源,何者为流。对于漳河型先商文化来说,它的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太行山东麓北区的先商文化(保北型先商文化);除此而外,附加在其身上的其他文化因素都是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表现为一个过程,都可以划分出头、腰、尾三部分。对于先商文化来说,黄河以南以鹿台岗开始的先商文化处于尾的部分,漳河型先商文化处在腰的部分,太行山东麓北区的先商文化(保北型先商文化)即使不是头,但也包括在头的范围内 [28] 。因此,我们对先商文化源头的探寻不应该从腰出发,而应该以头——事物开始的地方——为出发点。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河南省就宣布“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直接发展为二里头文化早期的承袭关系”[29]。豫北地区的先商文化遗址数量也不少,但那里的先商遗址最早者也仅与河北的漳河型先商文化年代相当——不是先商文化最早期的遗存;而黄河以南的先商遗存更是处于先商文化的最末期。所以,在河南省不可能找到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直接发展为先商文化早期的承袭关系。先商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尤其冀中的博水流域还是商部族的“先王居”——祖宗发祥之地。但直到如今,我们还没有发现河北省龙山文化晚期直接发展为先商文化早期的承袭关系地层。换句话说,在先商文化早段与河北龙山文化晚段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缺环。任丘哑叭庄和蔚县壶流河的发现给我们带来了些微曙光,但材料并不典型,还不足以说明问题。考古学是面对实物说话的学问,它不讨论不存在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在先商文化研究方面不能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

漳河型先商文化在太行山东麓的南区,保北型先商文化在太行山东麓的北区;而南区的先商文化是由北区迁移过去的。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探寻先商文化源头不能从南区出发而应立足于北区,就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另外,还要努力探寻北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谱系,尤其搞清北区的河北龙山文化的面貌。易水流域史前遗址北福地的发掘为建立这一谱系提供了可能。发掘者认为北福地一期文化与磁山文化“两者属南北相邻的两支基本同时代的不同系统的新石器文化”[30]。黄运明先生也认为:“磁山文化是一支仅分布在太行山东麓地区南部的考古学文化。具体来说,该文化主要集中在冀南地区的河流域……它与太行山东麓地区北部(具体来说是拒马河、大清河流域)的北福地一期文化是同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两个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31]这样的认识已经被愈来愈多的人认可。这样,在新石器早期晚段,河南省的裴李岗文化,太行山东麓南区的磁山文化以及北区的北福地一期文化,就像三星高照一样闪耀在中原大地上。北福地一期文化的确立为建立太行山东麓北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搞清楚北区的河北龙山文化晚段与先商文化早段之间关系提供了可能。这样两头夹击,先商文化的源头就必然会显露出来。

————————

[1][10]李伯谦:《先商文化研究的新征程》,载《文明探源与三代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11年。

[2] [4]丁山:《商周史料考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3]尚友萍:《“契居蕃”考》,《文物春秋》2004年2期。

[5]a.沈勇:《论保北地区的先商文化》,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学位论文,1988年;b. 沈勇:《商源浅析》,《文物春秋》1990年3期。

[6]《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55页。

[7] 安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新县志》,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1-12、79-80页。

[8]同[2],第13-14页。

[9]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前进中的十年》,载《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68页。

[11]保北考古队:《河北容城白龙遗址试掘简报》,《文物春秋》1989年3期。

[12]a.宋豫秦:《夷夏商三种考古学文化交汇地域浅谈》,《中原文物》1992年1期;b.袁广阔:《关于先商文化洛达庙类型形成与发展的几点认识》,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c.王立新,胡保华:《试论下七垣文化的南下》,载《考古学研究(八)》,科学出版社,2011年。

[13]《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92页。

[14]郑州大学文博学院,开封市文物工作队:《豫东杞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88-116、254-259页。

[15]同[6],第167页。

[16]a.郑州市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75-334页;b.王文华:《从大师姑遗址的发掘看二里头四期文化的性质》,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17] 参见[12]c。

[18] [23]张翠莲:《太行山东麓地区夏时期考古学文化浅析》,载《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

[19]邹衡:《试论夏文化》,载《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27页。

[20]同[19],第168-169页。

[21]李伯谦:《先商文化探索》,载《商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

[22] 同[19],第148页。

[24]董琪:《虞夏时期的中原》,科学出版社,2000年。

[2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沧州地区文物管理所:《河北省任丘市哑叭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26]张家口考古队:《蔚县夏商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考古与文物》1984年1期。

[27]张忠培:《河北考古学研究与展望》,《文物春秋》1991年2期。

[28]李伯谦先生将下七垣文化分为三期,第一期的第一个标本就是巩固庄的陶鬲(见[21]),属于保北型;《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将下七垣文化分为四期,第一期就包括保北型的徐水巩固庄和任丘哑叭庄遗存(见该书第149页)。可见保北型在下七垣文化中年代是最早的。但有人或许会说:保北型先商文化的年代也有早有晚,这如何解释?答:或许当年南迁的并不是所有的商族人,而只是契所统领的部族。想一想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在早年也没有将本民族所有的部落统一起来,便不难理解上面的疑问。

[2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近十年河南文物考古工作的新进展》,载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