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规划与建设

农村规划与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规划与建设

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第1篇

一、村寨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规划编制工作要求明显滞后于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对村寨规划实施,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重集镇轻村寨,对村寨规划重视不够。各级领导虽然对村寨规划建设的意识逐渐增强,但“重集镇、轻村寨”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相当多的乡镇对村寨建设放任自流,片面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小康就奔成了。而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村寨规划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了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的混乱局面,影响了村庄的村容村貌、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致使村庄布局缺乏美观和协调。

2.对村寨研究不够,规划起点不高。一则规划着眼太低,不够超前,设计人员从主观上认为村寨规划用地规模小、功能单一,只要按一般的设计思路就可以规划好一个村庄;二则本身的设计力量有限,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充分考虑地形(如标高)因素,过多考虑图纸效果,对村庄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考虑不多,从而造成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建设档次低下无特色,致使村庄与城镇发展脱节,形成一些不很协调的“农民街”、“路边村”。

3.各项规划衔接不够,规划的操作性不强。由于规划编制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土地利用规划,两类规划衔接不够,如建设规划中有些用地作为发展用地来考虑,而土地利用规划却把该地块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区,致使建设规划根本得不到实施。

4.村寨规划编制缺乏资金。村级集体经济困难,县乡镇财政缺乏专项资金来组织编制规划,有的村庄测绘地形图的费用都无力承担。

5.规划编制缺乏公众参与,难以体现民众意志,严重影响村民的积极性。

二、“示范村”整治规划思路

1.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因地制宜。规划编制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按新建、改造、规划控制等三种基本类型因地制宜地编制。要深入宣传实施“示范村整治”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利民之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做到量力而行,防止刮风,切忌强迫命令。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层次地推进环境治理、村庄整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特色村建设等。

2.规划统筹兼顾、生态协调发展。村庄整治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注意保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要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集约利用土地,原则上不再新建独立式住宅。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发掘地方特色、注重景观风貌。坚持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村庄环境与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村庄规划要充分利用我省多山多水的自然地理优势,巧于因借,灵活布置,和自然环境和谐共融,丰富村庄建设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注意保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充分展现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氛围的江南水乡现代化新农村景象。

4.坚持以人为本,动员公众参与。规划要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尊重地方民俗风情和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密切邻里关系,改善社会结构努力营造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具有浓郁乡风民情特色,环境清新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建筑设计方面,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经多方案比较,选择确定新建农居和整治、改造农居建筑方案,做到既体现地方农居建筑的优秀艺术传统,又要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广大村民多接受。

5.争取各方支持,多方密切合作。规划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保留、整治和改善不影响规划布局、建筑质量较好的已建农居,切忌大拆大建。各级各部门要积极组织和引导社会各界和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支持、参与村庄整治。要建立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

三 规划与建设的关系

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是规划的体现和成果。高水准的规划得依靠建设和管理来实施。为了实现 “示范村整治”工程目标,必须处理好规划与建设的互动关系。

1.牢固树立规划龙头地位,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规划意识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在村镇规划建设过程时,要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丘陵、缓坡、荒地和闲置宅基地等其他非耕地,尽量不占用耕地;在山区建房应尽可能利用地形,依山就势盖房。要按照《村镇规划标准》严格控制人均用地指标,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要特别重视对农村生产用房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结合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生态农业工程、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工程。

2.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发展农村农民经济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建设是两大抓手。要从区域的角度来统筹安排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讯、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扩大资源共享度,提高投资效益。在建设中心绿地和公共绿地时,结合农村经济林(以果树、鱼塘等代替一贯的草坪等观赏性花木)建设来绿化、净化、美化环境及行道树建设。

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水利;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1.农村水利建设的内容

水利建设的内容包括大坝、堤防、水闸、泵站、水电站、船闸、涵洞、水库、蓄(滞)洪区、坎儿井、水窖、水井、渠道、河道等等。农村水利建设的内容包括“沟渠”、“围堰”、“水窖”、“水库”、“塘坝”等,这些水利设施都可以在发生水灾时进行防洪、排水、分洪、泄洪等工作,尽量减少洪水对群众、财产的威胁。在农村发生旱灾时,这些水利设施也可以将周围地上水源或者地下水源进行合理的家庭供水和植物引水灌溉,尽量减少干旱对养殖牲畜和农作物的影响,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粮食产量。

1.1沟渠。是人工挖出的水道,主要用于引水和排水,在农村中,也可以用于分洪和灌溉。

1.2围堰。是防止泥沙和水进入水利建筑物的临时挡水建筑,也可以用于排水。施工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围堰避免发生进泥、进水等情况,从而导致工程被破坏或者延误工期。

1.3水窖。水窖是一种地下蓄水装置,是中国农业长期发展的结晶,可以大量储存泉水和雨水等分散的水源,主要用于植物的灌溉。

1.4塘坝。是一种在山沟或低洼处建设的小型蓄水设施,用来储存泉水或雨水等分散的水源,农耕时,可用于植物的灌溉。

1.5水库。是一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拦洪和蓄水设施,可用来养鱼、灌溉、发电、防洪等,一般在河流或山谷的峡口处建设,通过拦截的水流形成天然的人工湖泊。

2.农村水利面临的现状

2.1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水利配套设施不齐

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农产品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前该县农业生产主要注重粮食产量,种植种类单一,主要以水稻、小麦、油菜、玉米为主,所修建的水利工程也是为了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除了传统的农作物外,现已种植了花卉、苗木、大棚蔬菜、瓜果等。特别是芦山“4.20”地震后,原来种植水稻、小麦的农田上已修建了很多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原来修建的一些小渠道已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园区的灌溉和工业园区排水的需要,加之现代的新兴农业(种植花卉、苗木、瓜果、蔬菜、观光农业等)对水质、水量的要求都很高,原有的渠系配套设施明显不全,需要更进一步完善。

2.2水利法制意识淡薄,工程设施管理困难

农村水利工程设施数量多而分散,工程施工管理非常困难。由于农村部分群众法制意识观念不强,为贪图小便宜而违规在河道滩地和渠道边墙旁边(工程管护范围)违规种植农作物;对一些农村供水管道不爱护,常常是刚修好不久的水管时间不长又被人弄坏,造成有限水资源的流失。另外,一些工程管理范围不明确,私自侵占国家和集体水利工程管护范围的事时有发生。一些提灌站无专人看守管理,大大缩短了这些提灌站的使用寿命。

2.3组织实施形式发生变化,工作难度加大

过去,实施农村水利土方工程,主要依靠群众投劳。工程配套资金主要为国家拨付、集体积累、群众自筹。而今,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搞农村水利主要依靠机械化施工,而机械化施工筹集资金的难度却越来越大。对于跨村跨乡的农村水利工程,由于涉及到上下游、左右岸的群众利益,矛盾比较多,投入无着落,思想难统一,工程难实施。

3.农村水利建设与规划措施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农村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御自然灾害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农村水利建设地位重要,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必须重新审视农村水利建设地位与作用。目前,我国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没有形成有效机制调动农民自身资源的投入和其他社会资源的参与。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政府要投入,农民也要参与。就单个农村水利工程看,农村水利建设技术比较简单,但从流域、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它涉及的众多领域看,农村水利建设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3.2加强规划,科学发展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水利建设的发展思路,以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水利建设的每一项工作当中要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进行,并遵循人与自然相共融的原则。要从农村地区水资源和开发利用现状出发,在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为目的,对农村水利建设规划予以制定和完善,并提出一套在开发上要合理、在配置上要优化、在利用上要高效、在保护上要秉承有效性,以及在治理上要趋于综合化的实施方案。水利建设的规划一旦形成,就要予以严格组织实施,通过对规划有效落实,一步步把当前农村地表水的运用不足现状、过度开采地下水、水资源流失量大以及水污染严重等问题进行解决,以此来推动农村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3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3.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3.5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农村水利基本保障工程体系,是确保农村水利建设重要的物质条件。因此,我们要创新思维,改革设计方案,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加强管理,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滕克营,弓晓静.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2014,15:359.

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土地规划;土地利用

1、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1.1因地制宜

目前我国从事农业发展的人数还占人口总数的很大比例,全国三百多万个农村,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存在很大的差异,生态环境也有差别,所以它们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文化习俗都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区域不同的乡村在整治和发展上也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发展的道路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当地的发展就应该经过实际的调研考察,深入农村,了解具体的农村实际情况,考虑当地农村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从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出适合当地的发展策略。

1.2量力而行

上文提到了目前我国农村数量庞大,经济发展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在发展的策略上就需要科学的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对于,一部分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的农村就需要提高发展的目标,改善经济发展的模式,不断实现科学的发展。而对于那些还是比较落后的农村来说,经济很薄弱,根本没有经济的增长点。从基础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它们需要国家先期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建设的同时带动当地的初步发展。

1.3突出特色

农村的整治和发展是走一条适合当地发展道路,不是一味的对农村目前状况的否定,而是抓住农村具体的发展需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抓住农村的特长,从这样的特长和优势方面实现客观的经济收入。当地应该把自己的特长做成特色的经济增长点,把自身的优势实现最大化的价值。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应该保留当地具有特色的风俗风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本地老房子,保护当地的绿化情况,要走一条具有科学而特色的发展道路。

2、农村土地建设的现状

2.1当地交通设备落后

农村在建造房屋时,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大多以个人主观意见为主,这就导致大部分建筑物比较散乱,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多数房屋比较低矮,部分地区房屋还存在土坯房等现象,这与我国土地的合理利用原则是背道而驰的,给道路的交通安全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由于房屋错综复杂,公共交通空间被居民区占据,造成交通要道的堵塞。此外,农村中没有完整的照明设备,道路支流也很稀少,造成了交通上的死角,而机动车的增加又给这些交通道路增加了极大的危险系数。

2.2村民环保意识较差

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是农村的普遍现象。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农村中随意堆放肥料以及农产品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此外,调查研究表明,农村的河道越来越小,这主要和村民任意倾倒垃圾有关,部分农村已经开始清理河道的工作,将环境还原到本来的面貌。水体的污染也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生活垃圾以及工业废料的投掷超出了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整个村庄甚至散发出迂腐的味道,给当地村民以及附近居民区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3土地资源相对不足

据统计,一个区域的发展状况和该区域中农村所占人口比例有关。农村人口越多,那么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就越落后。而且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村人口数量,比例各有不同。类似于上海等大城市的农村人口数量为18%,一些中小型城市的人口数量更是占到了60%。大城市中尚出现土地利用资源不足的现象,更何况是农村人口数量占绝大多数的其它城市。我国国土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却是极少的。人多地少的现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极为普遍,而且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加大了人均可耕地数量的减少幅度,这是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率的一项新的挑战。

3、新农村土地规划

3.1村庄归并

村庄合并是土地集中管理的一种体现,它是将散乱分布的中小型村庄统一整合,并按照新的条款重新分配人均土地资源,土地的所属权归国家所有,而农民享有对土地的使用权。村庄合并是政府惠民政策的体现,它不仅可以缩小城乡差距,还可以拉动整个经济社会的百分点,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说,村庄合并是农村改造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在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的同时,使得工业区更加集中,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规模迅速壮大。总之,村庄归并是新世纪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新起点,创造了优秀的成绩。土地分散、难以统一的瓶颈也得到了彻底解决。

3.2宅基地置换

宅基地置换是指用新型房产和农民置换原来的房地,俗称土地开发,这是众多的村民所喜闻乐见的。说到底,是将来自不同地域的农民集中在一起,形成小区形式的居住户,并由政府出资,进行统一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保障村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宅基地置换是用自己的宅基地去换取别的东西,比如城镇房产,成为城镇市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当然,宅基地在置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房产纠纷方面的问题,该种现象的解决还需要政策的完善和村民意识的加强。

3.3居民点保留改造

新农村的土地资源整合不是批量试地进行推倒和重建,而是有选择性和可行性的。对于陈旧房屋以及处于偏远地区的住宅,政府将采取没收并给予经济或者房产补贴的方式强制性收购,为的是公益性建设的完美性;而对于经济发展较快,交通脉络清晰,而且环境优美的区域,则采用居民点保留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财政支出,同时,也可以保留该区域的古老的文化,是对历史的一种维护和流传。当条件允许时,还可以将该区域进行开发,并且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在保留历史遗迹的同时,也发扬了当地的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还会带动经济的净收入,是目前值得提倡的议案。

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生态环境;重要性;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的生态环境却持续恶化。因此必须对新农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主要体现:(1)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正是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2)有利于加快农业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解决农村环境长期积累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能够增加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保证农村稳定的局面,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3)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建设中采取的有效措施,不仅加快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而且统筹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二.当前新农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土壤污染: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是地力肥力受损,有效营养元素失衡,土壤大幅度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同时,农业害虫的天敌,如:青蛙、七星瓢虫、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虫鸟,也由于食物链的关系造成毒害而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2、水污染:水污染是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农业生产、人们生活、禽畜饲养、工矿业排放等方面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污泥等,在未进行任何处理情况下排入江、河、湖、塘,使原本洁净的水质变得污浊不堪。

3、大气污染:秋天收割后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冬季农户们主要靠燃烧秸秆取暖和做饭,到了春季用不了的秸秆也被燃烧掉。在燃烧过程中潮湿的秸秆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颗粒物,不仅对人和牲畜的眼睛、鼻子、呼吸道造成严重伤害,而且由此造成的大气污染还会产生酸雨,对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造成重大的伤害。

4、垃圾污染:现阶段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管理的缺失,许多地区的农村还处在“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状态,脏乱差的现象严重。新农村建设中的垃圾 污染包括乡镇企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农村垃圾因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日晒雨淋成为环境污染的二次污染源,堆积如山的垃圾对村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5、乡镇企业污染: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大多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技术较落后,造成污染后治理困难。特别是一些为谋取暴利的乡镇企业主,大规模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竭泽而渔等行为,导致一些地方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增加了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高发,无论哪种灾害,都会给人们造成无法挽回的财产损失,甚至是付出了血与生命的代价。

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广大农民赖以生息的家园,是我国农业经济、农业生产良好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是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首要条件。

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我国现有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对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缺乏具有地域性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因此要在国家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法律法规基础上再制定出一系列科学有效、适合各地特点、针对不同行业等方面的相应法规政策,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有法可尊、有法可循,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程建设。要尽快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条件与卫生条件,如取暖、用火、用水、如厕等,同时农户饲养畜禽水产类生物的排泄废物等也是造成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变废为宝,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倡导推广太阳能、沼气、秸秆利用、粪肥利用等技术,从而代替传统的烧柴、燃煤等用火方式,减少一切污染环境的因素。

3、推进农业技术与创新,发展多模式生态农业经济。在农业生产领域,要尽量减少各类农药化肥的使用,可以通过测土配方、有针对性的施肥。对各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要以农业防治为主、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手段,必要时再采用药物防治。另外还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推进高新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制运行机制,积极培育农业技术的应用环境,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转化与推广,使科技研发与农业实际需求相挂钩。根据各地情况,大力发展多模式生态农业经济,改变单一的农业发展经营模式,对农业生产垃圾和农业生活垃圾进行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鼓励多模式生态农业的建立。

4、加大宣传环保力度、增强人们环保意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只有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因此各地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我们不仅要为当代造福、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空间、适宜的生存环境。

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与监督机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只有国家的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在各项法律法规基础上还要加强监管力度,对已审批、在审批、要审批的乡镇企业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严格审批、报检,对不合格企业要立即停工整顿、整改。尤其是对一些可能产生污染的乡镇企业更要严格审批,从源头杜绝污染源。同时还要加强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与参与意识,使农民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人有责。对各类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勇于举报的农民要给予嘉奖及保护,真正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确保环保工作稳步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将直接的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以及身体健康,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如果不及时加以重视并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种行为,必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参考文献:

[1]余泽娜,孙燕青,麦锰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J].前沿,2010,(1).

[2]余维祥.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9,(9).

[3]陈润羊,花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初探[J].环境保护,2008(11).

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寓化;新农村住区;规划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1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在新的发展时期,国家不断出台一些关于发展农村的政策法令,旨在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其中关于公寓化新农村是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类型,深受各地政府部门的推崇和喜爱,并且在许多农村得到推广和实施。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关于公寓化新农村住区规划的建设,也存在和面临一些问题,规划设计过于简单,没有考虑人们的发展意愿,在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造成一些面子工程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和积极落实处理。在公寓化新农村住区规划建设中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1 立足农村发展状况

由于农村的地方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非所有的公寓化新农村建设都可以套用相同的模式,我们应该从农村的经济,环境和人口等出发,制定和规划实施与当地发展相适宜的开发建设模式。首先,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决定公寓化新农村开发模式,是由政府主导,还是村民有能力自发建设,或者混合进行等,这是规划建设中首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其次,在建设选址的问题上,也要立足农村的基本情况,考虑农村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因素,选择地形宽广,地质稳定的地方,避免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最后从规划设计上,要考察和保留居民生活生产特征,与当地的乡村特色和地域文化相结合,建设有当地特色的公寓化新农村。从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有利于建设符合人们意愿的公寓化新农村住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

2 贯彻落实集约理念

对农村进行公寓化的住区规划建设,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集约化发展。首先,公寓化的住区,在很大程度上集约利用了农村土地,提高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节省农村大量的土地,这也是公寓化住区得以推广和建设的重要原因;其次,在规划中要尽量做到节能设计,采用新型能源,节约利用水资源,在建设中节约材料等,减少对各种资源的浪费;最后,公寓化的新农村住区建设,这种集中规划的规划方式,有利于实现道路硬化,水源净化,加快了村村通公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的发展进程,改变了以往零散住户的居住模式,这种集约型的发展规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各种物资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优化了农村建设的设施配置,促进我们新农村走上集约,节能,环保的发展道路。

3 优化人们生活质量

首先,在规划中实现集中的供暖,供水,供电,联网等,给与人们必要的生活条件保障,方便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是最首要和基本的规划要求,要尽可能方便和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需求;其次,就是要因地制宜,改善村庄的生活环境,利用农村地区的优势条件,为人们打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建设一个宜居的村庄,在规划设计中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各种健身器材和娱乐活动场所,丰富人们的生活,增添各种乐趣;最后,公寓化新农村住区的规划建设要促进当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周边城区发展增加联系,加强公路交通的修建和联系,方便人们沟通交流,增添各种就业机会,增加人们的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生活。

4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在公寓化新农村住区的规划和建设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避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首先,要做到合理规划建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等,逐步改变人们以前的生活的方式,进行集中的管理,避免人们对于垃圾随便扔放,污水随便倾倒,破坏农村的生存环境,对河流和土地等造成污染;其次,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不随意开发和破坏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避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环境和生态产生破坏,保护农村地区的物种,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环境的绿化,建设环村林,环宅林,进行村庄的整体绿化和美化,构建一个宜居绿色的生存环境。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村民对住宅建设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进行公寓化新农村住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农村的发展实践,采取与当地经济和环境相应的建设模式和规划设计;坚持集约的设计规划理念,实现新农村的集约和节约建设;旨在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不断优化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全面构建宜居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马晓茗,周豫.完善农民公寓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J].南方农村,200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