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筑牢法律意识

筑牢法律意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筑牢法律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筑牢法律意识范文第1篇

文/冯国川

每个人都体验过这样的抓狂瞬间:认识他,却不记得名字;或是关键时刻想不起重要的数字。别着急,记忆专家为大家支了几招。

1.姓名与相貌挂钩。首先看名片上的名字,集中注意力默念。然后将对方的名字想象成一幅虚拟的画或变成谐音,并观察对方外貌的明显特征,如“塌鼻梁”、“大眼睛”等。

2.趁没忘、赶快用。当你听到一个新名字时,交谈中要多使用,例如“你好,小花”、“小花,你觉得呢?”大声说几次,记忆会更牢固。

3.记下来不如画下来。两个事情要在同一时间完成,那么不妨画一幅画将两者联系起来。比如邮差会赶在你约会前来送信。你可以画一张画,上面是你正准备去赴约,旁边是邮局专车,看到图画就会记起,要先收信再赴约。

4.重要东西放在显眼处。每样东西都有专属的存储区,这样找起来就很容易,如雨伞挂在门后,一到雨天自然会看到;下班前将需要带回家的资料放在显眼的地方等。

5.每天睡前梳理头绪。睡觉前,想想要记住的重要事情。明天什么时候有会议?是否答应为朋友做什么等,更好的办法是,一遇到重要的事,就记下来,晚上睡前再看一遍。

6.重复、重复、再重复。这一招对记忆力特别差的人最有效。当你想记住什么时,先重复默念几次,等15秒,再重复几次;等待45秒,接着重复几次;再等90秒,然后重复。如果5分钟后依然记得,那么就不容易忘了。

爱唠叨易致伴侣心绞痛

文/黄敏

夫妻之间,唠叨几句在所难免。不过,丹麦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夫妻一方不停地唠叨不仅会让人心烦意乱,还会增加另一方罹患心绞痛的几率。

哥本哈根大学研究人员2000年招募4500多名没有心脏病的丹麦人,一组为40岁,一组为50岁,开始为期6年的随访,询问他们的健康状况和与他人关系,包括被人要求的程度、为人担忧程度、是否发生争执、争执频率等。

随访结束时,9%调查对象成为心绞痛患者。其中,男女比例相近,50岁组发病率较高,日常生活中承受压力较大的调查对象也易发心绞痛。

研究人员在英国《流行病和公共卫生杂志》发表调查结果说,与其他家人和邻居相比,伴侣“碎碎念”的破坏力最强。如果伴侣爱唠叨,过多要求,则调查对象罹患心绞痛的几率增加4倍左右;处理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忧心事会使心绞痛发作几率增加两倍多。

“戒酒疫苗”让你沾酒就醉

文/徐艺珊

据英国报道,智利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帮助嗜酒者戒酒的疫苗。接种该疫苗后,嗜酒者只要1杯酒下肚就会醉倒,喝几杯酒就会酩酊大醉,苦不堪言。

筑牢法律意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路径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有效途径。新时期,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势在必行,任重道远,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认识、充分重视: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校园“实”起来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全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在其漫长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不断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经验、时代挑战与发展成就。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还没有积攒足够的力量,更没有释放出应有的价值。尤其在高校中,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缺位,导致“法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高校大学生“熟视无睹”,或“断章取义”,甚至完全用结果的公平正义取代过程的公平正义,忽略法治的本质和内涵,这都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精神背道而驰。在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首先要帮助大学生们摒弃错误观念,拓宽视野,提高认识,充分重视,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实实在在”地扎根于大学生心中,并为之服务。首先,要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理论研究,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规律,努力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打牢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的理论基础。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纳入高校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加大力度,积极构筑“积极参与、优势互补、有序运行”的法治文化宣传、培育和践行体系,在校园内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强大合力和整体效应。再次,要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宣传和培育的组织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制度保障,努力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部门协调,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落实责任,明确分工,量化指标,强化考核,充分调动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流于形式、不拘于概念。

2广泛宣传、加强教育: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校园“火”起来

“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这句由在20世纪50年代谈农村演绎而来的话,十分形象有力地点出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很多大学生不是没有“法治”的观念,而是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素质不高和法治观念淡薄。大学生的思想阵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去占据,非法治、甚至反法治的文化就会去占据。在校园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再隐身幕后,而要走上前台,不再默默无闻,而要风风火火。首先,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将宣传与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巩固普法效果,切实杜绝法治文化宣传教育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努力增强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将“增长法律知识”提升为“增强法治观念”,进而致力于“提高法律素养”,并最终形成“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共识”,让法律知识、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入耳、入脑、入心,随处可见、随时会用。其次,要调动大学生的法治参与热情。大学生参与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的充分必要条件。让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唤醒大学生主体意识,使之自觉维护公正的法治秩序,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筑牢基础。

3创新载体、拓展途径: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校园“活”起来

在充分重视,营造氛围的基础上,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还要探索内在规律,狠抓具体落实,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创新载体、拓展途径,提高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渗透力,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首先,要盘活校园内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资源,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其他文化、艺术相融合,在校园中创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品牌,抓住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和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产品创作与传播。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走进课堂、寝室、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运动场等,结合不同主题,建立专门的校园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再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法治文化活动,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最后,要积极利用前沿科技丰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运用计算机信息科技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打造易于被大学生接受、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和建设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彦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Z].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第50期,2012.

筑牢法律意识范文第3篇

B、XX感:责任感、紧迫感、压力感、危机感、认同感、荣誉感、成就感;

C、多XX: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多渠道、多措施、多力量、多元素。

D、XX点 :出发点、切入点、突破点、落脚点、着眼点、结合点、关键点、着重点、着力点、根本点、支撑点;

E、不XX:不松劲、不懈怠、不折腾、不退缩、不畏难、不罢手、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不妥协、不收兵;

E、XX化: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集约化、军事化、正常化、有序化、智能化、优质化、常态化、科学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F、新XX:新水平、新境界、新举措、新发展、新突破、新成绩、新成效、新方法、新成果、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新关系、新体制、新机制、新知识、新本领、新进展、新实践、新风貌、新事物、新高度;

G、XX力:活动力、控制力、影响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感染力、亲活力;

热心、耐心、诚心、决心、红心、真心、公心、柔心、铁心、上心、用心、痛心、童心、好心、专心、坏心、爱心、良心、关心、核心、内心、外心、中心、忠心、衷心、甘心、攻心,进取心、责任心、上进心、公仆心;

政治意识、 组织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廉洁意识、学习意识、上进意识、管理意识;

找准出发点、把握切入点、明确落脚点、找准落脚点、抓住切入点、把握着重点、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抓好落脚点;

激发巨大热情,凝聚无穷力量,催生丰硕成果,展现全新魅力。

当前工作要有新水平、队伍建设要有新面貌、廉政建设要有新举措、自身建设要有新发展、内部管理要有新突破。

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未来的方向。

2、常用短语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自觉按规律办事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勇敢顺潮流而为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找准切入点实施

全面推进,统筹兼顾,综合治理,融入其中,贯穿始终,切实抓好,扎实推进,加快发展,持续增收,积极稳妥,狠抓落实,从严控制 ,严格执行,坚决制止,明确职责,高举旗帜,坚定不移,牢牢把握,积极争取,深入开展,注重强化,规范程序,改进作风,积极发展,努力建设,依法实行,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率先发展,互惠互利,做深、做细、做实、全面分析,全面贯彻,持续推进,全面落实、全面实施,逐步扭转,基本形成,普遍增加,基本建立,更加完备,逐步完善,明显提高,逐渐好转,逐步形成,不断加强,持续增效,巩固深化,大幅提高,显著改善,不断增强,日趋完善,比较圆满。

3、常用动词

推进,推动,健全,统领,协调,统筹,转变,提高,实现,适应,改革,创新,扩大,加强,促进,巩固,保障,完善,加快,振兴,崛起,分工,扶持,改善,调整,优化,解决,宣传,教育,发挥,支持,带动,帮助,深化,规范,强化,统筹,指导,服务,健全,确保,维护,优先,贯彻,实施,深化,保证,鼓励,引导,坚持,深化,强化,监督,管理,开展,规划,整合,理顺,推行,纠正,严格,满足,推广,遏制,整治,保护,健全,丰富,夯实,树立,尊重,制约,适应,发扬,拓宽,拓展,规范,改进,形成,逐步,实现,规范,坚持,调节,取缔,调控,把握,弘扬,借鉴,倡导,培育,打牢,武装,凝聚,激发,说服,感召,尊重,包容,树立,培育,发扬,提倡,营造,促进,唱响,主张,弘扬,通达,引导,疏导,着眼,吸引,塑造,搞好,履行,倾斜,惠及,简化,衔接,调处,关切,汇集,分析,排查,协商,化解,动员,联动,激发,增进,汲取,检验,保护,鼓励,完善,宽容,增强,融洽,凝聚,汇集,筑牢,考验,进取,凝聚,设置,吸纳,造就,给力,聚焦,支撑,展现,体现……

筑牢法律意识范文第4篇

1威胁食品安全的技术异化

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食品产业,不管是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还是包装、运输等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人们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研发出各种各样的食品添加剂,为人们提供了色彩诱人、百味尽收的食物,甚至去探寻新的食物来源,创造新型食品。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激化,从当初的“三鹿”事件,到人们热议的“毒胶囊”、塑化剂等问题都是威胁到食品安全的技术异化的表现。技术异化是指,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设计产生出并具有自主性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但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技术开始违背人的意愿,变成了压抑人、统治人、反对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人不再是掌握和控制技术的主人,而是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它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内心的空虚和人性的泯灭,使自然界向着不利于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进。马克思说过:“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实践,也是一场开拓性的社会伦理实践。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危害到消费者的健康从而造成严重后果,相关人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食品企业生产者、销售者的责任和管理者的产品质量监管责任缺失,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淡薄,不计后果的使用科学技术去侵害他人生命健康,价值观严重扭曲。在金钱至上、功利主义、道德缺失、伦理失范的影响下,一些企业生产者见利忘义、投机取巧,他们利用科学技术去改变食品,违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加产量,降低成本,甚至添加有毒原料,不惜一切代价以道德的沦丧换取短期的利益,势必带来无穷的后患,这种行为是对人类自身的欺骗,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除此之外,相关监管部门在打击假冒伪劣食品活动、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过程中缺乏规范性和连续性。部分工作人员,法律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不法商家有机可乘。在商业竞争中,有些品牌叫得响亮的,性价比足够高的,带有国家免检标志的商品往往就是人们所青睐的。因此,有些商家就假借科学技术的权威性,伪造国家认证标识,夸大事实,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做广告来欺骗消费者,例如在广告中声称某些食品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等来增加食品的可信任度,这就导致了科学技术逐渐陷入商业化的怪圈中。而实际中执法部门在清查类似事件中往往出现很多漏洞,也使得这种现象越来越恶劣。

2食品安全视域下防止食品安全技术异化的对策

面对食品安全严肃挑战,在充分把握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关系基础上,我们认为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第一,推进科技进步,提升科技人员素质。科技工作者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中坚力量,理所应当的承载着这个社会赋予的权利与责任。科学家们应该具有创新精神,积极主动研发能够减少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的新技术,以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降低对环境与人体的负面危害。同时防止自己所研发的科学技术被社会上一些谋利之人滥用,从而使科学技术能够充分的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积极的一面。在食品是否能成为安全食品的问题上,如果食品行业科研人员无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这将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极大的蔑视。科研人员的责任是与科学技术的开发、运用及其后果紧密相连的,科研人员在运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的同时,应该抱着尊重科学,尊重生命的态度。第二,强化科学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可持续。对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加强检查力度,不得出现免检、过检等一系列不负责任的现象,食品安全,是人民最大的安全,应当用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准来对待食品的安全检查,制定统一的标准、严抓过程监管。监管部门应当严格限制添加剂的使用,对违规使用某些科技手段制造的食品或食品原料严加查处,更应该加大对绿色健康食品的技术支持,或与企业合作建立更多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安全、健康、天然、绿色为理念,提高食品原材料的质量,更应该通过媒体将生产技术透明化,通过对整个生产链的进行监督控制,让老百姓恢复对食品的信心。第三,加大执法力度,营造食品安全的和谐社会。在当今社会,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相关法律比较完善,但是知法、守法等仍有欠缺,因此,加大法律宣传、严格执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一个完善、安全有效的科技政策法律法规,特别是在食品生产行业里,有关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显的重要无比,因为它关系到我们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关系到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值得我们尤为重视的。通过法律来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以及严惩违法商家的不良行为。要给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生产制度,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守,环环相扣,并且予以记录,以便将来有据可查。第四,加强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全社会道德建设水平。食品从业人员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做到诚信经营,规范管理,开展承诺服务,自觉接受消费者和执法部门监督和检验。努力打造诚信企业,加强推进食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除此之外,扩大对食品安全教育的宣传,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使企业人员时刻意识到自身行为所带来的影响。第五,维护自身权益,筑牢消费市场安全防线。对于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识别假劣食品能力较低,对有些危害性估计不足,又受生活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不少人购买食品时大多只关注价格,只要求价廉而忽视物美,许多价低质次的食品成为主打食品,有些无可奈何,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因此,要加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使消费者懂得如何识别假劣食品,并意识到食品不安全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威胁自身健康的食品拒绝购买并及时的反馈给监督管理部门,维护自身的权益,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总之,科技革命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食品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也要警惕食品技术的异化及其危害,充分把握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积极总结食品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新挑战,并及时采取相应对策,理性应用科学技术,实现人与科技良性循环的发展,食品安全同时也能获得可靠的保障。

作者:耿爽 史庆轩 吴虹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筑牢法律意识范文第5篇

一、存在的问题

1.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部分单位为争取项目资金,争先恐后,跑“部”前进,而不顾地方财政可支配财力的实际情况。项目资金争取到后,地方配套资金上却迟迟难以到位,甚至跨几个年度都不能到位,造成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及时开工,或者已开工项目进展缓慢,逐步演变成半拉子工程,甚至还会使一些项目已到位资金闲置,造成了其他需要资金的地方项目得不到国家支持,而得到资金的地方项目半死不活的极大浪费现象。

2.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不符合规定。部分项目主管单位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不能按要求核算专项资金,有些还不能合理使用会计科目,对专项资金也未能实行专户管理,多项专项资金混合核算,甚至有的专项资金与单位经费混在一起,差旅费、招待费等费用鱼目混杂,无法准确界定专项资金是否真正用到项目上。在报账程序上、手续上也不够严谨,审核不严,白条付款等付款凭证不合规现象屡见不鲜,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也未能及时入账。

3.专项资金被挪用、挤占。部分单位从专项资金中提取专项资金的前期费用,在专项资金中列支招待费、差旅费、补贴等,甚至有的因单位经费紧张,先用专项资金垫付单位公用经费支出,结果出现专项资金有账无钱的现象,部分专项资金未能按规定使用,存在串项移位,改变项目的实施范围、建设内容和地点的现象。少数项目主管单位在款项拨付时,对工程价款审核把关不严,夸大概算、虚列工程量,高估工程价款,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资金的损失浪费。

4.专项资金监管不到位。在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上,大多存在“以拨代管”,“重支轻管”的现象,突击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全方位跟踪监督少。部分项目完工后,对其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等效益没有进行评估,对于没有达到项目建设预期效果的,没有进行责任界定,存在处而不罚的问题,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项目主管单位大多注重专项资金的争取,而对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意识却不强。

二、原因分析

1.专项资金的内控制度不健全。一方面部分项目单位对专项资金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专款专用的意识又不强;另一方面专项资金在资金调度、分配上权力过于集中,缺少内控制度,有的“一支笔”说了算,难免出现漏洞。

2.专项资金监管制度不健全。项目部门、单位上报的各类报表更多的只从数字上简单汇总,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没有从效益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跟踪问效及责任追究。同时,由于专项资金涉及的部门多、金额大,财政、审计等财政资金监督部门力量有限,对专项资金的监督难于全面兼顾。

3.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先争取资金,后论证项目”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单位先想方设法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但由于缺乏对于项目的效益性及可行性的合理论证,造成专项资金的严重浪费,极大地降低了专用资金的使用效益与社会效益,特别是对一些专项疫苗,由于其使用效益性差,导致大量疫苗无人领取。

三、完善专项资金监管建议

1.加大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力度。要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应加大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力度,及时公布审计结果,使得资金的使用更加透明化,以保证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

2.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督促地方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对拖延的地方配套资金,应采取社会舆论、行政以及其它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督促其及时到位。对确实无法到位的,能收回的资金应足额收回,对造成国家利益重大损失的,应追究有关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3.加强人员培训教育力度。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与法律知识的教育,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项目单位财务规范有序,增强单位财务人员遵守法律规定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