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征地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以下4个阶段,即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的研究报告、初步的设计与技术施工设计;而水电工程的移民安置规划计划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预计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与移民安置实施。两者在程序上虽有较大出入,但其主要任务一致,即:确定工程所需征地以及移民的范围、调查因征地而影响的具体人口数量、国民经济对象的经济损失;评估项目可能会对社会、周围环境及周遭地区造成的影响;论证工程的建设方案与规模是否合理;制定详细的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开展农民移民安置工作;改建并恢复专业项目;处理工业企业迁建;规划与设计与项目相关的防护工程;清理水库库底;编制年度计划与总进度计划并实施;估算建设征地所需的移民补偿等。
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针对移民安置规划的设计工作,在不同阶段,虽设计内容基本一致,但在处理淹没对象时,其设计的深度是不同的。在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其主要包含了如下内容。(一)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工作主要包括:确定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征地范围;调查所需征地范围内的实物、移民区及移民安置区内的经济社会状况、承载环境资源的能力,移民安置规划设计的一切工作均需围绕已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来进行。(二)开展水利工程项目必然会涉及到洪水、泥沙淤积等内容。为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应合理设计水库淹没处理标准内容,制定合理的泥沙淤积年限,精确计算水库洪水回水量、风量爬高值及船行波的影响。(三)影响预测及复核。水库淹没所影响的处理范围应由水库回水计算成果对其影响的预测成果来确定。若该项与第(二)项工作满足设计阶段所要求的深度,那么在此项工作完成后,下阶段只需进行必要的复核便可。(四)水库淹没区与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调查。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需对项目所涉及的水库淹没区与移民安置区做好经济社会调查,评估水库淹没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求水库淹没所影响的区域人民应以村或组为单位,共同调查样本并搜集相关资料;移民安置区内的人民则以乡、村为单位,进行样本调查并搜集相关资料。(五)针对工程设计方案,提出意见。分析淹没对象的重要性、对工程的建设将造成何种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
三、建设征地补偿投资
(一)征收耕地需按相应倍数进行补偿。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条例》规定,应取被征收耕地最近3a的平均产值,按照其平均产值给予16倍的补偿。但同为水利水电工程,在大型城市中的饮水工程、灌区工程与防洪整治工程中,所占地所采取的赔偿仍然以16倍作为标准。这样的赔偿标准难免造成农民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公路工程、铁路、高铁工程等工程占地的赔偿标准远远高出水利水电工程的赔偿标准。同时,根据《条例》所涉及的内容,水利工程占地失地农民将无法享受后期的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工程建设征地区与移民安置。区耕地的经济产出有较大的差异根据相关《条例》规定,若工程建设征地区域耕地经济产出与移民安置区耕地的经济产出存在较大的差距,则低于部分按安置区耕地的年产值计算并给予土地使用经营权的费用,这对生产安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三)关于移民搬入新址建房问题。据相关《条例》规定,被占用住房的补偿标准应按照原住房的房屋结构,以现在的物价水平进行计算后给予相应的补偿。这样,大多数农民为获得与原住房面积相等的新住房,更难以恢复生产,这对移民工程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开展移民工程安置项目时,为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应结合村镇建设标准做出与村镇发展相适应的规划,并围绕移民生产安置规划标准进行移民安置新村的建设。
四、结语
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工作,需把握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人民的基本权益,为工程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稳定、有序的发展。
作者:刘占兵 单位:河北省迁西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技术要点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city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accelerating, the demand for land for various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increas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land use and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is more outstanding. So the land consolidation improve land use efficienc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our work. This article from the planning process in the land use problems, put forward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Key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ke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984
引言: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近年来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研究土地整理规划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及其问题
1、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第一,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体土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合法途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集体所有制化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补充,保证了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对土地急剧增长的需求;第二,对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配套开发以及城市土地的综合管理利用。对城市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以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分配到有能力的单位,从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2、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价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征用是国家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偿征用农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国,征用农民土地后给农民较少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费占土地出让价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乱,加之政府对土地补偿费的截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此外,市价和土地征用价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经济组织之间的不规范流转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带来诸多问题。如用地权不清晰、产生由价格和产权问题而发生的争端、土地资源的滥用等;其次,利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分配利用。土地竞拍的价格一般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商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高价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配套建设开发,造成房屋价格上涨、炒房现象严重。
二、土地整理合理利用的政策建议
1、对农村土地征用的管制
1.1征地补偿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根据地租理论,地租有级差之分,应根据土地的优劣程度来确定地租。换言之,对征收的土地给予征地补偿费时,应有所区分,根据地块带来的效益确定。对于在可预测范围内有良好发展前景,并且用途非常广泛的地块,在征用补偿费的确定时,应区别于劣质地块。此外,政府在对失地农民的同期损失给予补偿时,应该加入土地使用后的预期利益,动态提高补偿标准,从而既可以降低农民对征地的不满情绪,又提高了土地征用的成效。
1.2征用土地的购地费确定
购地费应由被征购地块的地价款、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构成,其中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应如实补偿,地价款可根据农地基准地价,集体农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后的用途及预期收益等因素确定,让农民分享额外的增值收益。尤其对于个人承包集体土地的农户,在承包期还未到达的前提下,承包的土地已被政府征用,他们的预期利益更应得到保护。
2、对土地招标、竞拍、挂牌的规制
由于国家允许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招商、拍卖和挂牌,全面推行和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从而凸显土地资产价值,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秩序以及有效遏制土地出让中的暗箱操作提供平台。经营性用地通过扩大土地出让的招拍挂比例,由市场机制决定土地去向,由政府部门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基准地价和出让底价,充分挖掘土地的资产价值。
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1、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2.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2.2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2、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 ,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3、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4、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参考文献:
根据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区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过硬、遵纪守法的财政干部队伍,为我区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基于上述思路,“十二五”时期我区财政工作的努力方向是:
一是以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积极发挥财政“点调控”优势,以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主要抓手,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推动自主创新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质量的提高。
二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加大对三农、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支持,把更多的财力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探索保障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提高政府加大财力相对薄弱地区扶持力度,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深化财政改革与强化财政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改革着力解决财政事业发展过程中碰到的新问题。
四是以强化财政监督为保障。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要以促进财政改革和规范财政管理为主线,以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突出监督重点,着眼于制度建设,创新监督方式、机制和手段,着力构建财政“大监督”体系。通过发挥财政监督作用,不仅提高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防范财政风险,又把预防腐败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起到较好地保护财政干部的作用。
二、“十二五”时期地方财政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区财政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各项措施是:
(一)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贯彻落实区政府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研究完善相关财政配套政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具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空港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发展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光机电、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五大产业支柱地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节能减排。
保持政府公共投资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统筹安排各类资金,着力推进“十大功能区块”、城市公建设施、河网水系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在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贯彻落实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鼓励民营经济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金融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等,再创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
努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个人所得税改革、加大财政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等手段,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同时认真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财税政策,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认真落实引导个人住房合理消费的财税政策,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鼓励外贸企业调结构拓市场,促进我区开放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外经贸发展财政政策,重点突出优化资金结构,壮大外贸主体,创新营销方式,引导企业全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坚持外贸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鼓励扩大高附加值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品牌产品出口,促进外经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再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落实和完善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保持和促进地方发展外贸的积极性。强化对外经济合作,支持实力企业赴境外建立营销网络、实施跨国并购、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强与内地城市的战略合作,支持建立健全内外对接的营销、物流、展会等市场体系。
(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大“三农”支持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新村建设旧村改造,支持老小区整治工作。不断增加对三农的财政投入,确保支农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和幅度。不断完善贴息、配套、补助、以奖代补等有效的投入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等投入农业建设,形成多方位、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支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农业风险的抵抗能力。继续深化支农资金整合,加强财政支农资金基础管理,维护资金安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社保体系并轨,支持实施新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支持多层次的救助制度和城乡低保制度,保障群众最低生活需求。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被征地人员转移就业。进一步完善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体系,保障充分就业区的创建工作。加强社保基金的统筹共济能力,完善社会保障风险基金制度,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廉租住房建设,积极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卫生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支持创建卫生强镇乡(街道),高标准创建省卫生强区。支持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改革,规范资金使用。
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支持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严格落实法定增长要求,当年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原则上要高于上年,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有所提高。要足额拨付教育经费,支持实施义务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保障12年免费义务教育经费。加大学校基建投入,改善就学条件。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待遇,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投入机制,推动学前教育加速发展。
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重点文化提升工程,创新文化惠民特色服务,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继续推广“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群众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支持博物馆文化品牌创建,积极培育发展名贤文化、旅游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支持发展文化产业。支持文化精品创作。
(三)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
继续完善镇乡财政体制。合理划分政府间支出责任,调整完善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实现权责利相结合、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健全财政运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镇乡(街道、园区、中心)加快发展、加大财源培育和加强收支管理的积极性,建立财源稳固、体制规范、职能强化、收支平衡的镇乡(街道、园区、中心)财政管理体制,发挥财政体制对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的杠杆作用。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财力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镇乡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以及影响财政收支的客观因素,合理确定转移支付规模。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建立专项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制度,促使资金使用更加规范、公平、高效和透明。
完善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在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基础逐步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以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将全部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不断提高财政预算的完整性。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优先保障法定支出和改善民生。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范国有资本收益范围。全面编制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加大对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调配力度。
(四)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强化预算管理。一是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细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进一步完善预算定额体系,建立健全预算支出费用标准体系和资产配置标准体系。项目支出预算有明确的绩效目标、项目实施计划和实施进度,实行项目库管理。建立重大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机制,使预算项目做到实、细、准。加大部门结转结余资金清理整合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预算执行分析会制度,努力提高预算执行管理水平。二是进一步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深入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建设,继续优化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做好收费项目的清理检查,强化财政票据日常监管,规范收缴程序,依法健全非税收入均衡入库机制。三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动态监控体系,严格预算执行,规范预算支出。继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范围,“十二五”期间在全区全面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化公务卡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公务卡管理系统,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在全区机关、镇乡中全面推行。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制度体系,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积极探索和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四是大力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加快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和指标体系,进一步改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规范绩效评价程序,积极探索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不断完善第三方参与绩效管理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事前明确项目、事中绩效跟踪、事后实施评价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改进预算管理和以后年度编制预算中,逐步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公示制度。五是增强预算透明度。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充分利用报纸、网站等媒体及时公布财政收支统计数据,以及经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预决算安排情况。积极推动部门预算公开,主动公开财政规范性文件以及有关的财政政策、发展规划等,不断提高预算内容披露的详细程度,提高预算透明度。
严格财政监督。扎实推进财政法制工作,加强财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强化财政监督职能。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估“四位一体”的运行模式,着力构建财政“大监督”机制,使财政监督覆盖全部政府性资金和财政收支运行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各类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又要对加强对重大财税政策的监督;既要对各预算单位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又要对财政内部各业务部门职能履行情况的监督。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建设,建立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管理信息系统、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等制度,同时,编制政府性债务收支预算,建立偿债准备金,推动融资平台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市场化,建立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实行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机制。盘活资产存量,平衡国有资产配置,加快处理闲置存量资产,不断探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网络化审批,做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强会计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积极探索分层分类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会计管理的工作水平和效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
关键词:公租房;华中地区;建设;政策
Abstract:As the main solution to solving the housing difficulties of city sandwich layer, the construction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rental housing is widespread concerne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should be appropriate to the specific, people-oriented. Drawing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reg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public rental approach of Chongqing, Hong Kong, South Korea thre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draw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Henan, Hubei, Hunan, public rent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come up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public rental in central China orderly development.
Keywords:public rental housing;central China;construction;policies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76-03
1 引言
2009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部门研究制定《公共租赁住房指导意见》,总结各地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经验,明确公租房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及相关政策。为扩大住房保障政策覆盖面,国务院2010年6月召开相关会议指出:“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主要是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阶段性需求,提供租金较低、户型较小的住所。”公共租赁房屋已经引起国家重视,城市夹心层的住房困难问题正逐步解决。
2 公共租赁房的基本内涵
2.1定义
公共租赁房简称公租房,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以较低的价格供中低收入者或者住房困难家庭租赁居住,是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产品。
公租房是一个过渡性住房保障办法,是一种从政策保障角度出发的住房产品分配形式。相对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具有覆盖人群广泛,补贴标准灵活并且补贴对象明确,操作透明的优点。
2.2理论基础
政府规制理论――政府具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功能,通过合理的保障政策,能够分别从土地、社会资金、房源、保障对象、价格或租金以及后期管理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引导和有效地宏观调控。
产业发展理论――从发展规律、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角度来分析我国公租房的发展。我国公租房虽然起步晚,市场空间巨大,集政策支持、覆盖面大、切实可行等优势于一体,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3 公租房建设发展借鉴
公共租赁房屋是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的住房保障政策之一,由2009年住建部率先提出并实行。目前实施状况较好的国内地区主要有重庆、北京、上海等地,国内外可供借鉴的经验比较丰富,本文将以重庆、香港和韩国为例(表1)。
3.1. 韩国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以“政府引导、融资支持、企业运作、定向供应”为原则,逐步形成了以永租房、公租房和国租房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租赁住房体系(表2),其针对不同人群的供应体制值得借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住房短缺,韩国政府采取了大量政策措施,如增加公共住房建设、市场调控、租金补贴等多种措施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供给。同时为了确保中低收入家庭享受住房保障政策,建立了基于强制住房合同预购账户制度和住房档案制度的“一户一宅”制度[1]。
3.2 重庆
重庆是目前国内保障性制度建设效果较好的典型地区之一。其主要经验在于:初步形成了有城市特色的城市住房“双轨制”供应体系[2],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实现了保障性住房的内部整合,包括不设户籍限制在内的一系列具体制度创新,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重庆双轨制又不同于香港的租售双轨制,其鲜明特点在于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并在保障房的分配上实行严进宽出,同时放宽对于商品房的管制,使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3.3. 香港
香港推出了公共租屋计划(PRH)、居者有其屋计划(HOS)和私营部门参与计划(PSPS),形成了由市场和政府供应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3]。香港租售并举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极大程度地保证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住房,有效实现了其“居有所屋”的政策目的。租售双轨制为香港提供了占市场总额40%以上的保障性住房,既满足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也为商品住房留出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
4 华中地区公租房规划建设解析
我国公租房政策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分别决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自公租房政策实施以来,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住房保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本文将对华中地区的公租房政策、建设情况和建设标准进行分析对比并提出政策和规划建设建议。
4.1湖南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自2010年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为买不起商品房也享受不到廉租房政策优待的“夹心层”提供了租房新选择。
公共租赁住房是面向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出租的政策性住房。可以是成套住房或集体宿舍,成套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单套建筑面积严格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租赁合同一般为3至5年,同时提出强化退出管理,多渠道筹措房源,提出由市州、县市政府要统筹安排房源筹集工作。
2011年又提出《湖南省公共租赁住房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保障类住房已经获得政府高度重视,对改善民生意义重大。根据2011年湖南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湖南省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总任务44.72万套,其中公租房4.2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2011年11月前全部开工,年底基本建成60%以上。
4.2 湖北
2011年5月湖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房屋的意见》提出商品房建设需配建5-10%公租房,并要求公租房建设符合安全卫士标准和节能环保标准,确保工程质量。户型以40为主,并通过多种方式筹集房源。各级政府通过新建一定规模的公共租赁住房、回购商品住房、收购改造存量房、划转政府直接管理并腾空的公房、与社会组织合作建设、在市场上长期租赁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公共租赁房。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建设、运营公共租赁住房。鼓励用工单位投资购买、建设住房,供本单位符合条件的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租住。
2012年2月湖北省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会议顺利进行,针对全省住房保障工作各地市都作了工作报告,武汉市承担了全省住房保障计划的三分之一,首批公租房将在2012年3月提供入住。十二五期间武汉承担了40万套保障性住房任务,政府对保障民生方面投入巨大,公租房建成高峰将集中在2012-2015年,建设情况反馈有待研究。
4.3 河南
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公租房建设情况,将公租房定位为住房保障主力军,明确要求公租房要占保障房的40%。2011年开工建设9万套,竣工2万套,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公租房57万套,并确保2012年公租房开工40万套。目前,郑州首批公租房已提供入住。
为落实公租房建设发展,加强管理水平,河南省公租房管理有自己的模式:第一,加大政策支持,首先要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建设用地、创新融资机制、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第二,严格规范管理,要科学规划布局、规范建设标准、加强土地管理、严化配租管理、强化退出管理;第三,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政府责任、科学编制规划、强化工作监督。
5 结语
人人有房住的发展目标需要通过建设公共租赁房屋来实现,加快保障房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通过对比分析,提取借鉴经验,对华中地区公租房建设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在商品房市场下,公租房租金和租期无疑是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韩国的分类保障体系值得借鉴,应提供不同标准的住房以供不同主体选择。公共租赁房屋可向全社会开放,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租用不同标准的公租房,而各层次公租房可根据所面向对象制定租金标准。
第二,住房标准与地段也是影响公租房普及的重要因素。住房面积应低于60m2,户型以2室为主,应有卫生设施和简单家电。地段应以城市次中心周边为主,交通便利,并引导中心人口到市郊。
第三,运营主体方面,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住房保障发展基金和公共住房建设租赁管理公司应做到三者协调,确保公租房体系稳定持续发展。政府的政策制定和立法保障是确保公租房运营的重要前提。
第四,协调公租房与其他住房保障体系的关系。尝试将租赁型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单位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纳入公租房保障体系,实行分类保障,建立起长期、中期、短期租赁与单位租赁房相结合的公租房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杰,张鹏飞.韩国的公共租赁住房体系[J]. 城市问题,2010(6): 第91-97页.
[2]王建新,崔佳. 公租房建设的“重庆模式”解析[J]. 决策导刊,2010(10): 第6-9页.
[3]范嵘,孙雯雯.探索深圳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改革之道――深圳公共租赁住房与香港「公屋比较研究[J]. 城市开发,2009(6): 第78-79页.
[4]陈杰.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难点与对策[J]. 中国市场,2010(20): 第53-55页.
[5]李忠东.国外公租房发展现状与前景[J].价格与市场,2011(4): 第42-43页.
二是注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良好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土地管理执法队伍,是解决土地执法难的关键。实践证明,土地执法监察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就是当地违法活动由多到少、由杂乱到规范的过程,就是土地执法活动从被动到主动、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
三是注重掌握信息,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和控制。要通过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扎实深入地进行巡回检查,掌握土地违法违规信息;通过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与土地违法者直面接触,掌握土地违法行为的实施过程和违法者心理动态信息;通过不断收集新闻报道和相关部门移交的违法案件、卷宗,掌握土地违法行为的运动信息;通过跟踪检查,掌握土地违法行为的动向信息,从而科学分析,大胆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违法案件的发生。
四是注重网络建设,切实健全监察网络。要发挥土地违法控制系统中地籍管理、登记发证、用地审批、执法监察等各个环节的整体性目标功能,形成土地违法现象及其动态的监控网络,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对土地违法现象及其动态形成完善的监控体系,进而实现防范和遏制土地违法的整体性目标。
五是注重工作规范,倡树执法的凛然正气。既要严格遵循“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又要结合执法实际,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地行使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处理,避免“一刀切”所导致的土地执法难。对重大土地违法案件,决不姑息迁就,必须敢于碰硬,坚决果断地查处。
六是注重部门协调,真正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明确各级政府对辖区内耕地保护和规划执行情况的主 [字体:大 中 小]
六是注重部门协调,真正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明确各级政府对辖区内耕地保护和规划执行情况的主要责任,取得公安、法院、检察、监察等司法机关的支持与配合,形成执法合力。从大格局上建立由政府直接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共同责任机制;地方行政机关内部完善县、乡、村三级执法监察网络,重点加强村级协管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