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教育课程

美术教育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教育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教育课程

美术教育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外美术教育 课程 改革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中,校外美术教育缺乏相应的专家,关于校外美术教育方面的专著也比较少,深刻影响了校外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根据校外美术教育在福州的发展实际情况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努力探索校外美术课程设置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改善与提高校外美术教育,同时也希望本文的结果可以为其他地方的校外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校外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

1. 培养学生素养,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学生的美术素养应该包括两部分:美术欣赏能力与美术表现能力。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而且还可以形成自觉抵制不健康社会风气的习惯,对社会上各种文化现象能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才可能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与习惯。

2. 养学生学习能力,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在校外美术教育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传授一些具体的技巧,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学习习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美术技巧的学习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挫折,只有具有锲而不舍的毅力,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校外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意志最佳时机。

3. 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文化价值观

情绪是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或社会意义的情感的综合体。美术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对人的情绪起感化作用,美术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温床。美术课程关系到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各个方面,合理的校外美术课程,不仅使学生的负面情绪可以得到释放和宣泄,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不断升华,构建一个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二、校外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传统美术课程,主要是指绘画、雕塑、工艺和设计等方面。据调查,福州地区的校外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只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如绘画素描、油画、儿童画、水粉画,其大大缩小了美术教育的范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学习。现在,广义的美术即“视觉美术教育”已经越来越被广泛接受,有取代传统美术教育的趋势。“视觉美术教育”超越传统的美术门类的界限,如绘画、雕塑、工艺、设计等学习内容,现已包括所有的视觉作品和美术现象,它强调视觉阅读、文化和沟通技巧的表达。

1. 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供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古代和现代的美术作品,是历史的结晶,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代表。对优秀作品进行美术欣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 开设一些前沿性的美术科目

校外美术教育课程的优势是其具有灵活性特点。可以将前沿性的美术科目纳入校外美术教育的选修科目形式,如电脑绘画、平面设计等尖端美术科目可以进行适当选择并尝试,给学生们更加丰富的选择空间。

三、校外美术教育课程的组织

以美术技法类学习为主的课时划分:在校外美术课程中,美术技法类学习为主的学生以学习美术技巧为主,如儿童画、油画、白描、版画等技巧。在这样的课程,学习先进的美术技术应该占多数时间,但也应该注重设计、欣赏、综合等其他方面学习。以设计类学习为主的课时划分:在校外美术课程中,美术设计类学习为主的学生以学习美术设计技巧为主,但也应该注重美术技法、欣赏、综合等其他方面的学习。

四、校外美术教育课程的评价

1. 注重多重教育价值的评价

校外美术教育课程的评价,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美术知识的丰富,还应该关注美术技能的提高与美术情感的培养,注重是否通过美术教育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与创造性,并提高整体素质。

2. 注重评价过程关注学生成长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估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评价,因而在校外美术教育中,要改变这种评估模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美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3. 评价指标多样化

发挥教师在教学评估中的重要作用,评估不应该过分依赖于学生的成绩,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要予以考虑。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估指标合理多样化。

课外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情形下,如何改革与实践校外美术教育,使课外美术教育朝着有利于学生健康方向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福州的校外美术教育为例,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其他地区参考。由于能力和时间的限制,这项研究也有很多缺陷,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谢文婷.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拓展美术教育成果[J].甘肃教育,2010(04).

[2]王海燕. 浅谈学校美术教育的创新[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4).

[3]韩宏飚.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初探[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04).

美术教育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育课程 思考

前言

美术是一门艺术文化课,它将思想、美感、道德、情感教育融合在艺术中,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的向学生进行渗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美术教育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寓情感教育于绘画艺术之中,对于学生个性化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1]

一、初中美术教育的作用

1.陶冶学生情操

初中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美感的教学活动,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初中美术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认识美、发现美,它是一种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由于审美意识觉醒,情感得以深化和扩展,渐渐将自我意识转化为对美的追求,除了在知识层面有所提高外,还加强了对美的接纳能力,同时在思想道德层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美术教育是一种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就是一种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作品整体的风格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美术创作过程就是一个锻炼具象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完成了从整体到部分的切换。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转换过程中,学生完成了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2]

二、初中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

1.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度

美术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 是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体。因此, 美术教学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教学。美术可以承载很多, 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单单是书法艺术的体现, 更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也代表了作者所要传递的一种人生哲学。很多画家的作品不仅是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更多的是向人们表达了一种意境和思想, 展现出一种思维与艺术的结合。还有一些美术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 是对现实的一种折射。所以美术教学不单单是要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美术技巧,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文化情境, 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美术, 对美术产生自己的看法, 提高审美能力。[3]

2.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在七年级的美术教学中, 第一课便是对《江山如此多娇》的欣赏与评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讲解一些有关此画和作者的知识, 特别是对创作此画的立意的介绍, 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背景, 对于学生画作意境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其实在教学过程中, 并不需要刻意地向学生灌输美术知识, 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作品的创作故事,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因此, 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是美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这对于美术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洛伯物? 贝佛莱?海尔曾经说过:“想象你走进这些积木里面, 默想你周围的平面和弯曲的表面, 运用这种想象, 可使你熟悉内部的几何面, 这些几何面是怎样相衔接, 凹面的运动又是怎样。这样一来, 便会开始懂得艺术家们所处理的各种不同题材,诸如环抱的山丘, 激浪翻滚的内部动势, 直到最重要的人体。如果能让想象力奔放些之后, 将会发现, 世界万物只有很少的几个基本形状, 在这些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之间, 不过是一种几何关系。大海只不过是地球的皮肤而已, 它和球形的针头有着亲戚关系。” 这段话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美术技巧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想象力奔放起来。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加强对事物的认知度, 进一步认识了解事物, 感受事物的存在。学生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会逐渐将这些感性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经验,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笔重要财富。美术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塑造, 让学生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修身养性, 提高综合素质, 获得全面发展。美术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 学会自主学习。 如人教版七年级美术课本中《美丽的校园》这一单元, 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校园的描绘与设计。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绘画方式并自行描绘设计方案,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校园。课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评比阶段。在准备阶段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描绘我们的校园,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在实践阶段中, 要针对学生的绘画能力进行培养,教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绘画方式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独特的校园绘画作品; 在评比阶段中,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并让学生之间相互点评, 同时给予恰当的建议和鼓励, 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立体式的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初中美术教学是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模块, 其通过把握初中美术的特点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之,要想将初中美术教育课程开展好,就必须了解中学美术的特点和规律,严格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只有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否则,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莹. 关于初中美术教育课程的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 2013(18) :86―70

[2] 周广玲. 浅谈创新教育在中学生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视界. 2013(21) :56―43

美术教育课程范文第3篇

现代美术教育对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

现代美术教师的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开放的审美情怀,多元美术知识结构,明澈的美术发展视野等。如此,给21世纪的美术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除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基础知识;除了具备完成美术教学的综合能力外,还应具备合理、全面的美术学科素质结构。

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理念是多元的和具有通过性的,这里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是“通道”,二是“经验”。所谓“通道”是指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贡献体现在它具有一种非达标性的目的设定,“过程及目的”。所谓“经验”是指它通过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学生人生体验的丰富。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所倡导的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学科基础教育)。他尊重美术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强调美术教育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些理念对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和影响。美术批评、美术史、美学以及美术实践,在专业化的美术教师素养中都具有核心的价值。而具体到现代美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能力结构包括:⑴人文素养。⑵教育理论及实践能力。⑶美术文化拓展及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现代美术教师还应不同程度的具备丰富的姊妹艺术知识、前瞻的文化发展观。

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与设计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

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等。

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

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 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

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

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

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

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

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

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

美术教育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美术教育;课程;价值取向

审美教育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教育门类。美术教育就其内涵而言,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及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即美术教育可区分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美术教育和以传授美术相关技能,培养专门美术人才为目的的美术教育。“美术学科想凸显哪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取向,必然在其课程内容上与之相应配套。”如何平衡有度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取向分配,这是现代职业院校美术教育能否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实现有效教学,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最基础的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在职业院校中一直有一种片面的主导思想,认为职业院校区别于学历教育的主要特色就是其教育目标的实用技能培养主旨。认为只要培养了学生的就业实用技能,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实现了。职业院校中美术专业学科教育观念亦无出其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重视美术专业美术教育,忽略非美术类专业选修课程建设;

二.美术类专业设置,重实用美术专业,忽略纯美术类专业建设;

三.实用型美术类专业中课程设置重视技能型课程设置,忽略艺术修养类课程建设。

通过对10余所职业院校美术专业及课程设置情况的了解,基本上所有学校都存在上述问题。职业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无可厚非,职业院校中专业美术教育对学生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将其培养成为具有各种专业美术技能的专门人才。也就是说,其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价值定位是有其合理性的。反观之,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由于其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毕业之后的社会角色转变不具备决定性,因此往往容易被忽略。

艺术的发展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并为之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市场经济推动生产力不断前进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商品之间的竞争也从其实用性、功能性的竞争,转变为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性综合体的竞争。社会对装饰设计、广告、包装、展示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实用美术的发展。职业院校的美术专业在此动因的驱使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迅速发展起来。

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看待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其价值性取向更多应是基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对象个体全面发展的综合考虑。美术取向的审美教育其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美的观念和知识丰富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和感受美的能力,完善人的生命感受,作为重要的协作因素帮助完成人的德育、智育、和体育,从而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其功用,第一可以陶冶情操,历练心性。鲁迅认为美术及其教育不仅在于“有利于世的实用”,还在于“发挥其美”“以娱人情”,“可以表见文化”“可以辅翼道德”;王国维则说,美育之所以重要在于其具有“审美之休养(即审美愉悦)的价值”、提升情感的“心理学价值”、培养美德的“伦理价值”。其二者所言美育显然侧重于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第二,可以为教育取向的美育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通过鉴赏、创作等美术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层次,培养艺术品味。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形式美的特征和基本规律,包括形体、色彩、韵律、节奏、协和均衡、多样统一、调和、变化等实用美术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第三,美术取向的美育其深厚积淀会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也必将不可避免地外化为学生芬馨的人格魅力、高致的艺术基调、敏锐观的察力、放散的思维能力、精湛的实际操作等气质和能力,这无疑将大大增强学生被社会需要和选择的机会。即使是非美术类专业学生,通过美术类选修课程的学习,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同样是大有裨益的。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催生了许多新鲜的职业类型,例如室内装饰手绘师,装饰雕塑师,陶艺师等。这些由“纯绘画类”专业转型而来的新型职业,对于美术素养的要求更高,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也体现出对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综合性要求。由于从业者综合素质较高加之人才资源稀缺,因此社会的接纳程度也更高。

反之,偏激的教育取向美术教育,单一的技能型培养模式造就的所谓“实用型人才”,在人力资源受价值规律影响而进行的合理性流动中,由于专业技能的适应性狭窄、基本素养薄弱,故而不具备较强的转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实用类如设计专业中课程设置,偏重技能类课程,如绘图软件操作、设计理论等的设置;传统文化教育、艺术修养类课程的设置分量偏轻,甚至作为造型基础的素描、色彩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也被压缩到短短的几十学时。这样的取舍,过于偏重美术教育中“技”的价值取向,培养出的技能人才大部分属于是“匠”的类型。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明显是背道而驰的。真正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美术类实用人才应是深厚艺术积淀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衔接,“意”与“匠”的契合,“技”与“艺”的统一。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美术教育的美术取向和教育取向价值体系之间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合理把握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平衡性,实现真正意义的市场导向的素质教育,这是摆在所有职业院校面前的一道大考题目。回眸中国美术发展史,其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革不断地进行着自觉的调整。美术取向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宛如两条时聚时散,奔腾不息的河流,沿着“技”与“艺”的脉络追随着社会变革的脚步,最终汇入美术史的浩瀚海洋。唯有全面地分析美术教育所蕴含的价值,结合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思考,然后进行科学的专业设置,拓展和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职业院校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常锐伦、唐斌,《美术学科教育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

[2] 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见张望编《鲁迅论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美术教育课程范文第5篇

校本课程的概念与校本课程的提出

从其字面意思上理解,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制定的课程,它是由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属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一个范围,是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共同开发的课程。

钱初熹教授曾在其文章《美术教育的新泉源》中指出“增加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愿意学的,但基础课程中缺乏的内容。”在笔者看来钱初熹教授旨在依据美术教育的目的,寻求除教材以外的美术学习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课程管理体制改变了以往的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给与了地方以及学校较大的自,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伴随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国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给与了较大的重视。现在校本课程作为一个热门课题

新疆边远地区开发美术校本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地美术教师在严格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美术教材的同时,努力开发本土美术校本课程,增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缺乏对校本课程资源的理解和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方法,难以实施美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还要加深理解。

新疆边远地区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内容的意义

基于以上新疆边远地区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现状,我们怎样帮助新疆边远地区美术教师因地制宜的开发美术校本教材显得尤为迫切。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述了开发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对于新疆边远地区的重要意义。

1.从学校来说,实行美术校本课程可以贯彻方针政策,丰富学校课程,形成学校特色,增强课程对及学生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第九中学等这些学校,提高学校升学率,增加学校名气,打造品牌学校。

2.从教师来说,赋予了教师研究者的身份,增加了教师的美术专业知识,提高了美术教师的实践能力。开发校本课程是一项工程繁杂的项目,单纯的资源累计并不能直接构成美术教学课程,还需要确立明确的校本课程方向,明确的教学目标,愉悦性的课程活动,多彩的研究风格等等。在新疆边远地区,比如:剪纸、葫芦画、农民画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探索各种因素,从而探索出一条有意义的新课题,这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关键一步。从课程资源的选取到加工再到实践最后到反思,这一连串的问题,在各个环节还有一些让人措手不及的小问题,这些都需要美术教师来解决。因此,在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美术教师充当了主体作用,具有双重身份。

3.从学生角度来说,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反映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还反映现实社会未解决的课题,使学生在解决课程的过程中参与知识的创新;教学活动也不只是课堂上理论讲解和实验室的操作,还需要让学生到真实世界中去获得各种切身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开展美术校本课程,主要还得借助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实践者。在校本课程的活动中,学生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到探究活动再到展示成果,都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这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且学生之间共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4.从社会的角度说,开发校本课程可以将学校特色课程与社会接轨,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比如新疆边远地区大都有地毯,刺绣,民族乐器,木雕等等,倘若将这些有特色的手工艺术带到学校,引进教室,那么必然受到学生以及家长的欢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边远地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从而提高边远地区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