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教育美术方向

艺术教育美术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美术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教育美术方向

艺术教育美术方向范文第1篇

首先想与大家交流的是关于工艺美术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

世界历史上有不少工艺美术发达的地区,例如古代的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的工艺美术反映了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文化背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给后人提供借鉴与参照方面,都充满了生命力。中国也曾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的发祥地之一,然而,中国工艺美术当前生存发展的状况却并不乐观。

我在国外经常能看到被介绍给世界的所谓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看了以后总是很难过。我们不要以为外国人不懂得欣赏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因此就可以随便拿一点东西按上一个大师的名号去糊弄人,事实上作品的好坏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外国人同样看得懂,研究得甚至于比我们自己还要深入,如果我们自己老是将粗制滥造的东西与“中国工艺美术水准”联系起来,就会影响中国工艺美术在世界上的声誉,甚至于未来的发展前景。

工艺美术的发生和发展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一个国家的工艺美术令世界瞩目,不仅是工艺特殊、风格各异,根本在于其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影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之所以辉煌,与其自然和人文的生态环境有关系,中国工艺美术的成长发展有着其自身非常良好的生长土壤。

从文化背景上来讲,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宗教,对艺术的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也是宗教。而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世俗化的国家,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宗教的影响始终是非常有限的。中国的艺术、中国的美学完全产生于生活的智慧之中,它们是中国人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及生活品质追求的结果。我们中国人与意大利人很谈得来,是因为意大利人对生活品质有追求,他们懂得享受真正的生活,也就是有审美情趣的生活,我们也一样。

我不是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问题的专家,仅从中国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从功能需求上,或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宫廷的工艺美术,还有一类是属于民间的工艺美术。例如,中国的陶瓷工艺就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民间艺术部分其实还可以细分,一部分是属于真正民间的东西,还有一部分是属于文人士大夫的东西。无论属于哪一个阶层的东西,工艺美术都是生活在这个阶层区间的人群对其生活品质追求的结果。它们决定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基本走向。

我们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的古代工艺品大部分都是当时的日用品,而在今天,它们中的每一件都被认为是精美的艺术品,然而,正是在今天,中国工艺美术赖以生存的原始的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了,人们对生活品质及美感的追求和愿望似乎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在中国,曾经有一度认为吃饱肚子就好;现在肚子吃饱了,就追求奢侈,这种生活观和价值观常常需要用钱来体现,钱越贵的越好,但生活的智慧没有了。相对来说,在中国今天的饮食文化中还保存有生活的智慧。遍布各地的农家乐的东西最好吃。所以说,美食在人间。事实上,今天中国最美的工艺美术作品也依然在民间,也只有在民间,中国工艺美术依然保持着生活的智慧和自然的审美情趣。

今天我们对于当代工艺美术的认识似乎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把中国的工艺美术等同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这个问题事实上涉及到中国的工艺美术如何应对今天的时代以及如何应对世界发展的步伐。这个问题同样涉及到影响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深层次的民族性问题。关于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我记得最早好像是梁启超提出来的,他提出这样的一个概念,或许是预感到中国这个地域辽阔。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将来在民族及民族融合的问题上会出现一些问题。与此同时,面对激烈竞争的世界,中国的梁启超们考虑的是,中国应该以一个怎样的整体的民族力量与形象去面对世界,并在全球的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中华民族本身就来源于多民族的融合,所以从本质上看,中华民族本身就流淌着开放和融合的血液。

凡是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工艺美术最发达的时候,恰恰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最开放、国际交流最通畅的时候。例如,汉唐时代的中国便是如此。各方的好东西都向你这里聚集,事实上这就是所谓的国际化。今天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城市或许应该是巴黎,因为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和文化都几乎在第一时间聚集到那里。与之相比,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它的国际化的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衡量一个地区和城市国家化的程度,并不是看有多少外来的东西聚集于此,而是要看,有多少外来的好东西聚集到这里来。因此,以开放的心态吸纳世界各国优秀的工艺美术,是发展我们自己工艺美术非常重要的方面。与此同时,还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回应我们当今的时代对中国工艺美术的现实需求。任何传统的元素,如果不以今天的生活价值为起点,而仅仅是为仿古而仿古,就无法拥有工艺美术发展自身的生命力。

人才培育问题是决定中国工艺美术未来发展最关键的问题。任何一个行业,将来的前途都取决于它是否拥有一批有理想、有抱负,并且有能力的人才。在我们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课程编排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比较注重功能与造型方面的训练,这个并没有什么错,工艺美术的创作,需要功能和造型基础的支持。但是我觉得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内容被忽视,那就是材料、工艺、结构以及制造成本等问题。

在工艺美术的创作中,功能、造型、材料、工艺、结构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在这方面,工艺美校做的比我们大多数大学都要好一点,我们一定要设法弥补这个薄弱环节,要像重视功能和造型一样的来重视材料、工艺与结构的教学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样东西被长期忽视,这就是对工艺品制造成本的考虑。要让学生们懂得,不考虑成本的设计不是完整的设计。同时,对于工艺美术产品的市场营销方面的问题,也应该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基础的了解。在解决了这些基础的问题之后,就要来解决一些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情感需求与情感设计,也是今天设计教育中被忽视的东西。它体现了设计者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尊重、以及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在这里,又引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那就是,所谓的服务设计。在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产学研结合的课题中,对产与学结合提的比较多,而对研以及产学如何与研的结合,考虑的比较少。事实上,无论是工艺美术教育还是设计教育,都存在着一个科研之后的问题。对于我们的学科基础、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应用学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是明显不足的,缺少“研”的产学研是没有根基的。

艺术教育美术方向范文第2篇

要把握学科教学应用于基础美术教育的方向,首先应当清晰了解基础美术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概念。根据我国教育部门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定义,基础美术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对美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美感认知获得思想品德的优化,从而完善自身品格,与此同时增加学生美术技术的操作,从形而上的学习方式过渡到理论、操作实践。学科教学以社会就业为根本,将学科融入切实的实践生活,从而解决学生走出校园后的实际就业问题。从基础美术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概念可以看出,二者的实际结合方向在于:一方面重点对学生进行品德塑造与审美感觉培养,另一方面以实践为主,以社会就业为目标进行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因此,笔者认为学科教学应用于基础美术教育应当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当下社会主流的艺术欣赏思潮作为具体教学的指导方向,紧跟社会风气,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技能应当偏向于当下的艺术流行方向,为学生走出校门就业打好基础;第二,美感欣赏教学也应当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道德方向。社会艺术并不都是健康的,一些艺术形式是病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摆脱因社会不良艺术风气的困扰,加强基础美术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加强美术学科教学与社会的联系。

二、基础美术教育学科教学内容及形式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基础美术教学内容应当偏向于道德塑造和与社会主流艺术形式相符合的方向。但是这一方向并不适用于所有层次的美术教学。如,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就不适合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不切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这种教学内容的创新较为适合中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因此可以将其定位为大龄学生的美术教学基础,大龄学生由于身心的发展已经能够接受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因此有利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普及。具体教学内容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正统美术教育,还应当以基础教学、基础技术为主,以社会主流艺术引导方向为辅进行教育;第二,教学内容应当切合实际,侧重技能学习,学科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大师,而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就业岗位、在短期就能够掌握技术的人才。以此为基础开展的教学要切实贯彻落实基础技术教学的总方针,将美术从艺术形态向技术形态转变,以便学生能够依靠艺术美感完成技术上的创新,为其就业提供保障;第三,教学内容应当避免浮夸的艺术形式培养,转向切实的“技艺融合”的方向发展,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保障。基础美术教育学科教学的形式应当从内容上进行变化,教学形式从来不是固定的、单一的,而应当向多元化、适应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综观学科教学这一教学类型,其教学形式应当凸显一个“变”字,不拘泥于美术学科,不拘泥于艺术形式,向最切合生活、最适应生产技能的方向靠拢,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演变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的日后发展提供保障。

三、基础美术教育中学科教学的难点

探索是艰难的,在研究基础美术教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题。如,在教学中,美术教师遇到涉及其他专业的内容时怎样解决;由于课堂中活动丰富,学生情绪高涨,教师应如何有效地把握课堂节奏;美术教育学科教学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知识的度,即渗透多少、渗透到何种程度;等等。通过调研分析,可知基础美术教育学科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反思,它所凸显的问题也恰恰是今后校本教研的方向和目标。新课程实验中,一些教师的观念、行为与改革目标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基础美术教育学科教学正在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加强、完善。课程改革的过程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即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重建以学生实践、就业为主的教学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必定是漫长的。因此,基础美术教育的学科教学是一种理想,要求基础美术教育从内容到方式都要发生变革。

四、结语

艺术教育美术方向范文第3篇

学院设有美术学(教育方向、专业类方向)、绘画(国画方向、油画方向、藏族绘画方向)、音乐学(教育方向、专业类方向)、音乐表演(声乐方向、器乐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表演(舞蹈表演方向、藏戏表演方向、影视表演方向)等8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两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一个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MFA)(声乐、作曲、美术)。学院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管理严谨,办学效益突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一、招生专业、学制及层次

专业名称

学制

(年)

学费

(元/年)

层次

性质

招生计划:82人

备注

合计

西藏

其他省区

美术学(教育方向)

4

免学费

本科

师范

20

15

5

文理兼招

音乐学(教育方向)

4

免学费

本科

师范

40

30

10

文理兼招

音乐表演(声乐方向)

4

2800

本科

非师范

8

5

3

文理兼招

音乐表演(器乐方向)

4

2800

本科

非师范

6

4

2

文理兼招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5

2800

本科

非师范

8

5

艺术教育美术方向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师范性 美术性 教育体系 测评体系和标准

高等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在我国的规模和数量都相当庞大,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美术师资的水平,而中小学美术教师则担负着培养全民族的审美艺术和审美情操的重任。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重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加强高师类美术教育专业的现代转型正体现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特点。

传统高师类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培养模式和课程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相对滞后。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国家教委制订了中学美术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术是基础文化课,是美育的主要途径,改变以技能教学为主线的中学美术教学模式,并提出以科学美术学为基础的,立足于素质教育,强调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通贯整个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审美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体系。这给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师美术教育还很难和中学美术教学的实际相结合,中学美术课还只是教画画,老师的精力集中在考前班的辅导上,有些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还难以胜任美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对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进行剖析,进行教育方向的现代转型刻不容缓。

一、“师范性”与“美术性”认识的混同与现代转型的轨道

高师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等学校美术教师,属于专业美术教育,即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高师美术教育基本按照美术学院的模式教学,对自身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以培养绘画技能为主,专业课的针对性过于集中,以培养美术专家的方法培养美术教师,偏离了办学方向。由于突出了绘画功能而忽视教育功能,教学的过程只停留在技法知识系统的总结上,缺乏对整个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探讨,学科理论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不足。而事实上,因为教学重心集中在绘画上,学生专业水平(包括创作)的高低,成为学生成绩乃至教学水平的体现,学生大都把精力放在所感兴趣的课程上,一进校就考虑以后选修课,造成偏科严重,实际上等于接受了纯艺术教育,而无心于今后的美术教学。结果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全面、不扎实,其根源正是对“美术性”“师范性”认识的模糊。

高师美术教育和专业美院的定位,从理论上讲是完全不同的,高师培养美术教育人才,美院则培养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的专业人才。高等师范教育的目的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然而,一些高师美术教育的目的却模糊不清,究其原因,是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中学美术教师的职业特征模糊不清。结果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忽略了这一定位,造成一些误区。首先是课程结构失衡,不合理,绘画课过于膨胀,美术理论课、艺术鉴赏、教学理论等课程的比重偏少,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够重视。而且有些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尚未开设美学、手工课,加上教学的重点在绘画上,技能训练只注重表现,轻视分析,对于各课程的美术原理、美学特征、艺术特色等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探讨。学科之间没有互通,理论上处于隔阂状态,美术的概念和范畴变得狭小。重“技”轻“道”,使学生只会笔头的功夫,而自身的艺术修养,欣赏能力不高,综合素质比较差,很难适应中学美术教学工作的实际和需要。

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现代转型当务之急应在课程设置上转轨。首先是把“专业型”的培养改变为“复合型”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从课程设置的内容上由单一性趋向多元性,在教学中针对基本事实,突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对某些专业课程作适当压缩,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安排在一年级至四年级,分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两种。限定性选修课的课时相对较多,为多能一专的“专”服务,如油画、中国画等。任意性选修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如版画、雕塑、电脑美术、手工设计与制作、美术鉴赏与评论、卡通与插图、摄影、陶艺、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环艺设计等,任意选修课由学生自己选择完成规定学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选修课对培养中学美术师资很有用处:每门任意选修课的课时安排并不多,但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画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对推进某一专业的深度或广度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时在任意选修课中加强学生绘画的创作辅导,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学美术教学任务。

二、高师美术教学模式的缺陷与现代转型的方向

美术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一。国家教育部尚未出台高师美术教学大纲,无法从宏观上理顺、规范教学的重点和内容,笔者认为总体上还处在迷惘和困惑状态。另外,对高师美术教育的出路和发展相对缺乏理论研究、探讨。各省市之间、校际乃至与国外的交流较少,信息相对封闭,加上学科协作尚未完全建立,又没有统一的教材,各校之间教学就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影响了美术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更主要的原因是美术教育理论薄弱,对美术教育的作用构成和美术教学体系的教学构造缺乏规划和建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相当的功利思想,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方面传授自身实践的经验、方法,缺乏整个文化教育关系上的观照和融合。

由于对高师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造成培养人才上出现误区,即将专业教学误认为仅仅是技能,强调技能方面的精确性和熟练性。培养的目标,主要让学生掌握某一画种后,再兼顾其他技能知识的学习,要么是面面俱到地培养“万金油”式的人才。从现在中学美术教育的途径看,无论哪种培养方式都是不完备的。中学美术课实质是传授审美文化的基础课,从这个意义上说,关键还在于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对审美文化领域范围内的各专业都要了解一点,能看、能评。如果我们只强调某一绘画技法,或是什么都接触而缺乏主线,这样就违背了师范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探索学分制的模式,将开设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美术理论课确定成相应的学分数,在完成了所规定的学分后,才能让学生按需选修,这样就能使学生平衡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专多能”。

作为高师美术教育体系的探索,就要摆正技能和美术综合知识的关系。美术技能训练只是对美术基础的了解和掌握,在注重基础训练的同时,要增加精神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中学美术教学体系的研究和探讨。教学工作要围绕着“美术教育”的大方向,使学生能够把所掌握的美术技能、知识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正确地发挥和运用。所以,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把“技”“艺”“道”贯穿和结合起来。“技”是“艺”的基础,没有“技”无以谈“艺”,“技”为“艺”而存在;对“艺”的追求,有赖于“技”,又激发“技”的提高,最终升华到“道”的范畴。通过技能造型的学习训练,递进到对艺术原理的思维和理解,然后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自如地运用于教学之中。简言之,就是专业教学不光要传“技”“艺”,更要注重传“道”,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点、要点,乃至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能画、会教。

另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美术设计”的观念和练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高师美术教育就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绘画的门类。一些实用设计课如电脑艺术、环境艺术要尽快进入课堂。同时要推广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充实完善艺术资料(图片、音像),教学活动不能只依靠课堂(画室),对于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服装、摄影、手工制作等可以通过讲座、观摩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三、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水平测评体系的缺失与现代转型的建立

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测评标准。理工科重实验,成果为论文;文科的科研以论文、论著衡量水平;体育成绩采用比赛形式;音乐成绩评定则多倾向于汇演形式。

美术及美术教育也应有各自的水平测评体系。不同的美术形式有不同的特点,纯艺术的适合展览形式,设计艺术采用设计大赛,服装设计用模特展示,大量的民间美术、民间工艺也应采取相应的形式。西方现代艺术有的只注重过程,不要结果,行为结束后,作品用照片的形式保留。全国美展不应只局限在国、油、版、雕上,可分为纯艺术与非纯艺术两大板块分别进行。当今美术的内涵应当拓宽,评估形式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各自的评估体系。美术教育的水平以对美术教育的思路、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的研究成果为主,建立全国性与地区性的测评体系与权威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美术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美术教育家,才能使高师美术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才能在未来美术教育中紧跟社会,与时代同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在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进行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而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已成迫切要求。因此,对高等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现代转型的探讨,其意义是广泛的、长期的,是实现“多能一专”复合型高师美术教育事业的有力保证,和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高师美术教育事业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勇.美术教育学[C].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8.

[2]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4.

[3]钱初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艺术教育美术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公共艺术专业 产生背景 发展路径

公共艺术包括艺术创作、公共空间和大众参与三项要素,大众参与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①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逐步开展,公共艺术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迫切。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公共艺术人才来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成为一个现实问题――高等教育中公共艺术专业的设立因此应运而生。

一、公共艺术专业产生的背景

一方面,公共艺术专业的研究和创作对象――公共艺术产生发展的时间不长,但社会需求和影响力日渐扩大。公共艺术最初概念的形成和较大规模的实施,是以1959年美国费城立法通过“百分比艺术法案”(One Percent for Fine Arts Program)②,直接赞助公共艺术的实施为标志。此后,逐渐兴起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在我国,公共艺术虽然是一个新兴概念,但正逐渐为广大国人所了解。随着公共艺术在我国发展,公共艺术不仅成了国内美术界或者美术理论界的关注话题之一,更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如2004年10月深圳举办了“公共艺术在中国”学术论坛,2006年上海举办了首届长三角城市公共艺术暨动漫产业论坛,2008年1月北京举办了“首届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论坛”,等等,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并且在中国许多城市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在各自的城市建设,特别是结合城市文化建设中,亦有效仿国外的“百分比艺术法案”建设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主导公共艺术建设,可谓是方兴未艾,大有如火如荼之势。

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专业方向探索和建设在国内逐步展开。面对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兴起及社会对于公共艺术的需求,承担艺术推动者和教育者角色的国内美术院校已经敏感地发现这一趋势――伴随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完善、繁荣,公共艺术成为城市文化经济中的一个文化经济产业,显性和隐性地表示着现实和未来的一种行业需要。公共艺术人才的社会需求亦由此逐日剧增。因此,部分国内美术院校近年纷纷设立了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开始开展公共艺术的教学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于2001年创办的视觉艺术学院就是以公共艺术为主开设相关专业方向,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探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有壁画与公共艺术专业方向;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五、第六工作室,公共艺术为其主导教学方向,到2005年,该校城市设计学院成立了公共艺术系;天津美术学院2004年7月正式建立系级教学单位,在依托传统专业的基础上衍生、融合、拓展出公共艺术新的专业方向,开拓出壁画壁饰主修课程;汕头大学2004年成立的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中含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2007年开始招收公共艺术方向学生;公共艺术更是成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重点学科,但主要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和高级研修班学员进行公共艺术教学的探索和传播,等等。③其中,中国美术学院可以说是最早开设公共艺术专业方向,有意识地比较系统化建设公共艺术教学与研究体系的先行者之一。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主导经由浙江省教育厅向国家教育部申报增设本科公共艺术专业代码,并于2008年正式获批,列为美术类目录外专业正式招生,它是公共艺术专业正式设立的标志。

二、公共艺术专业向何而去

对于一个学科专业的发展而言,获得国家的审批设立只是说明该专业向更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不表示专业本身没有不足,一定具备持久的专业发展生命力。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公共艺术专业设立后,它所面临的状况:

首先,城市化大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契机的持续推动。公共艺术可谓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伴生品,也正是中国城市化运动和公共艺术的巨大社会需求催生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公共艺术专业的探索和正式设立。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④已从国家战略层面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中国城市的经营者――政府部门的特有主导力量――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公共艺术意识的觉醒,如上海、杭州、南通等多城市都进行了城市公共艺术方面的总体规划等措施将进一步催化公共艺术需求――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公共艺术专业能够继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公共艺术专业设立后为本专业开拓了新的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后续动力和保障。虽说近年来高校不断新增的专业在为相关院校增添新的学科门类、招生方向之余,近年来这些新增门类建设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也深为部分专家学者所诟病,但中国历来讲究名正言顺。在教育改革施行中,高等教育去行政化还未真正实现之前,在现实管理中,只有官方设立了相关专业,随之而来的相关专业才能拥有教学资源、研究资源、经费资源、空间资源等方面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话语权,这又反过来会推动或限制了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公共艺术专业获官方的设立为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保障――如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即是围绕公共艺术专业来建设的二级学院,学校给予它的定位便保障了公共艺术专业在该学院建设发展中处于核心位置。而公共艺术专业代码的正式审批及国内目前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巨大社会需求,国内更多美术院校对于相关专业的开设和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强也必将是一种趋势,对于公共艺术专业在国内美术院校而言又将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些为公共艺术专业可持续研究和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公共艺术专业自身建设

相关专业所在院校探寻研究者应抓住中国城市化大发展的契机,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的继续努力,为公共艺术专业进一步发展拓展空间。公共艺术不长的发展历程,是公共艺术专业的探索和建设期较短暂的主因,无本专业的先例可循。可供参考的主要是其他的美术类专业,但更多的需要走自己的路,寻求专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公共艺术专业经过前几年的积淀,伴随着国内社会发展特别是公共艺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建立,到了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以后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以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为例,作为国内公共艺术专业建设具有先发优势的高校在专业建设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优势,推动了公共艺术专业建设的进步,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浙江馆的总体展示设计、杭州市中山中路公共艺术有机更新项目、上海市嘉定区的城市雕塑规划项目,等等。正如美术类其他专业建设强调专业基础和创作课程,对于公共艺术专业建设而言将一并是注重和强调的。美术类已有其他专业建设中,往往注重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无论是绘画专业、雕塑专业,还是设计专业,都强调自身专业的基础课程,强调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创作,将其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点。公共艺术专业作为美术类专业之一同样不例外,也同样应该是注重和强调的,并在课程设置、教学展开等多方面应予以贯彻。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相关科研团队建设方面还需要时间去深化和思考,需要更多的积累和提升。新专业的设立有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的必然,也不断发挥出特有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拥有自身的话语权,并通过教育实践进一步完善专业本身,推动其逐步走向成熟。但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相关科研团队建设等都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需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进行改进或加以解决,为公共艺术这个美术类新专业的发展完善成熟,使其与其他专业一样具有长足生命力,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相关高等教育人才作贡献等。否则,也将遇上专业发展的瓶颈,影响专业的生命力。

注释:

①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1:4.

②王中.公共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