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范文第1篇

那里的孩子大概是二至五岁之间,我们去的那个班,大多都是三岁左右的,一个个也不认生见到我们来,也都很高兴。到了九点多,孩子们就都进班了,开始喝牛奶,吃水果…

孩子们的生活简单而又有规律,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

由于那天还没有真正的开学,所以孩子们还没有上课。他们只是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在一边玩,而有的则拿起动画书在翻阅,尽管孩子们看不懂上面写的是什么,就在这时我也热心的给他们讲书上的故事,看到他们开心的笑脸,我的心里便觉得满足。

但是那里的老师告诉我,等到九月一日开学以后,这会儿(大概十点左右)他们便开始上课了,有什么英语课,唱歌课,启蒙教育课,画画课等,很多很多….当时我听得一下都蒙了,“那么多……”感觉比我大学的课程都多,嘿嘿……但我觉得这些都挺重要的,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是在培养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习惯……,这也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教育,虽然这只是人生中的一个的阶段,但我想这个阶段的教育会给他们整个的人生产生影响。也许有些成功的人,就是受到儿童时期的影响,才走向成功的。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范文第2篇

怎样理解“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三岁”与“七岁”,并非实指,而是虚指。孩子的性格特征在幼小的时候基本定型,虽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改变,但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所以,只有培养正常、健康的宝宝,才能给他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常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民间还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其实意思是一样的。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岁看小”是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三岁到七岁被称为幼儿期,又叫学前期。所谓“七岁看老”是指在七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因为孩子到七岁,他的思想、生活等很多方面已经初具雏型,他将带着这些烙印前行。一个多方面发展良好的孩子,他将具有良好的品格,努力奋进;反之,一个某些方面很差的孩子,他必将带着各种毛病歪歪斜斜地迈进,说不定途中还会摔倒或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这可不是个小问题。

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我们知道幼稚期(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

既然幼儿时期的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当父母的就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抓紧对教育孩子的有利和有限的时机,千方百计的教育好孩子,而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三岁――培养儿童性格的关键期

人的性格形成,既有先天的影响,又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前者一般不超过35%,后者则是65%左右。人的观念和习惯也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根据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发表报告,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测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测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孩子们长到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与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28%的幼儿被认为“充满自信”,因为他们小时候就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依然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被归为“良好适应”类的40%的幼儿,当年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可见,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科学研究证明,宝宝一出生,脑重量400克,达到成年人智力的25%。六个月迅速发展为50%,1岁达66%,3岁达80%。俗话说“三岁定终身”,也就意味着:宝宝三岁的智力、体能、个性已经定型80%以上。而同时0~3岁还是运动、语言等能力发展最快的敏感期,此时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参与下,完成有针对性的智能开发训练,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有的父母会很自豪地说:“我完全尽到自己的责任了,我让孩子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我把孩子养的白白胖胖,他以后是什么样子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让孩子健健康康、白白胖胖只是培养孩子身体素质的基本一面。但孩子不能光有一个好身体,孩子的智力、心理以及他积极的人生习惯也是父母、家长们培养的结果。3岁儿童的智力发育很快,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关心,兴趣很浓。3岁儿童已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了。

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教育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只有这些教育都到位了,孩子才能以健全、高尚的人格魅力开创美好的未来。

七岁前――决定孩子的一生

教育家陶行知说:“凡人生说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这期间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教育,需要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养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

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说七岁之前,孩子的身体、智力、心理,甚至影响他一生的生活习惯基本上都会在这一时期定形。而在这一时期,任何的闪失和缺陷,都将成为父母和孩子一生无以弥补的遗憾。所以,不管父母有多忙,甚至有一百个理由,都不要说什么“以后再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也不迟”。

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6-7岁儿童的思维活动十分活跃。

赫兹的母亲发现孩子小时候对诗文等文学方面的知识接受能力不强,但对数理方面的知识却有深厚的兴趣,接受能力也特别强。于是,她想到了赫兹的叔父,当时著名的电磁学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希望儿子能多多跟叔叔学习知识,开发他在这方面的潜能。

母亲开始经常带赫兹去叔父家,让他有机会接受叔父的影响和教育。经过几次接触,叔父发现了赫兹在数理方面的特殊才能,很乐意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对赫兹进行系统的早期启蒙教育。赫兹也非常喜欢叔父,对叔父的教诲也认真接受,知识方面长进很快,对数理科学的浓厚兴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掌握了一些初步的数理逻辑方法。成年后曾担任卡尔鲁厄大学和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就如船航行在大海上需要灯塔一样。孩子的生活也需要一个目标。为孩子寻找一个好的榜样,他的各个方面就会朝这个榜样看齐,这样孩子的生活也就有了目标。榜样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为孩子选择榜样时一定要慎重。

当然,我们教育孩子,就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想必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个广告:做妈妈的为自己的妈妈洗脚,做孩子的见了也学着为自己的妈妈洗脚;最后还加上一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孝顺,孩子就孝顺;父母不孝,孩子也不孝;父母勤快,孩子就勤快;而父母懒散,孩子也一定懒散。所以,想要培养优秀的孩子。父母就要做最好的榜样,做孩子最好的老师,这样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枯燥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激活脑神经细胞,拓宽脑神经网络,开发大脑潜能。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范文第3篇

儿子名字叫蔡天睿。他爸爸为他取名时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天生睿智。小家伙竟也不负老爸所望,天生的机灵可爱,特别是一双眼睛黑黝黝的、亮晶晶的,一看就是一个小人精。

儿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小家伙天生的活泼好动,上课总是不能集中精力,一会东瞧瞧,一会西望望;一会低头不语,一会拉着小朋友说话。颇让老师头疼。每次接送孩子时,老师总忘不了数落一番儿子的“劣迹”。回家之后,总少不了对儿子的一番苦口婆心的再教育:“儿子呀,你想做一个乖孩子吗?如果想,上课为什么不安安静静的?儿子呀,你想今后考一个好大学吗?如果想,上课为什么不认真听讲?”每当这时,儿子总是会眨巴着他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小大人似的说:“妈妈,我要做一个乖孩子,我今后还要考清华大学。”但过后,小家伙依旧在课堂上好动。

儿子也有受打击的时候。一次回家,他委屈地对我说:“妈妈,老师说话不算数,她说要让我坐到前面的,到现在,还没让我坐前面。”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对儿子说:“妈妈也是老师,妈妈知道现在坐在前面的都是成绩好的学生,你的成绩是班上最棒的吗?”儿子竟好一会儿无语。几天后,儿子坐在了前面。坐在前面的儿子好像忽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再去接送儿子时,听到的不再是老师对儿子的数落,而是夸奖儿子近段时间进步特快,上课不再一会这,一会那,而是能安安静静的听讲。而且写字、做算术总是班上第一个做的又快又好。在这之后的有一次,我在办公室辅导儿子看《全脑智力开发》。看着看着,儿子猛然冒出一句:“妈妈,我一定要成绩第一,看老师还让我坐后面吧!”听了儿子的话,我把儿子一下子搂在怀里。嘿!还真没想到,如此调皮好动的小家伙,居然还真有一股韧劲和骨气。

我和爱人都是语文教师。职业的特点要求我们经常积累背诵一些东西。大概由于遗传原因,儿子记性特好,甚至可以说是过目不忘。儿子的好记性在他还七、八月的时候就已初显端倪。我们住的是家属楼,在四楼,没有明显的标志。每次走到四楼楼梯时,儿子就会用他的小手指着防盗门,呀呀的向大人示意已经到家了。真不知,幼小的儿子是如何记楼层的。在儿子三岁时的某一天早晨,儿子突然准确无误的说出了他爸爸的手机号码,而在此之前,我们并未刻意的教儿子记大人的手机号码。这令我和爱人震惊无比。

作为语文教师,在儿子的早期启蒙教育上少不了教他背一些诗歌(绝句、律诗)。一首诗歌只教儿子两三遍,他就能立马记住,且不出差错。记得有一回上《琵琶行》,为了能让学生记住这一千古名篇,我决定给学生示范背诵。在家里没事时就朗诵几遍。一次,我正朗诵到“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时,儿子突然跑到我面前,摇头晃脑地接起了下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讲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着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好家伙,这么长的诗歌居然让他已偷背了大半篇了。看着儿子摇头晃脑、稚声稚气刻意模仿我语气的那种神态,我实在是忍不住地把儿子抱起来狠命地亲了几口。

爱人生性豪爽,待人热情大方。儿子完全遗传了他爸爸的性格,更有将其发扬光大之势。在我们住的家属院子里,小孩子虽不少,但和儿子年龄差不多的却没有几个。无论是比儿子年龄大的还是比儿子年龄小的,儿子都能和他们玩到一块儿去。每逢星期天,儿子就会邀请一大帮小朋友到家里做客。把我给他买的吃的、喝的、玩的、看的全部拿出来,非常慷慨大方地分给小朋友。小朋友临走时,即使家里只剩下最后一个苹果,最后一根棒棒糖,最后一块饼干,儿子也硬要给小朋友带走。儿子的热情好客,令小朋友都爱到我们家里来做客。

有一个星期天,儿子例外的没有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而是到他最铁的一个小朋友——强强家里做客。本来,我以为儿子会玩一会才回来,却没想到:没多久,儿子就回来了。儿子回家带着哭腔委屈地说:“妈妈,强强不让我玩他的玩具,他吃樱桃也不给我吃。”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儿子的身上发生过很多次。儿子天性大方,再加上我平时教育儿子要为人大方,因此,儿子能将自己的东西毫无保留的分给别人,而别人却未必像他一样。当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时候,虽然儿子当时也很生气,也下定决心今后不再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认为小气的小朋友,但过后,儿子就会将此事忘得干干净净,继续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继续热情好客。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陶艺;幼儿;创造力;想象力

陶艺,广泛地讲是我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但它又和绘画、雕塑以及其他的美术工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陶艺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幼儿对陶艺的兴趣及爱好。幼儿时期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喜欢动手去创作自己认为“好玩”的东西,这种看似简单的“玩”其实是孩子从自己的思想出发,表达自己对世界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幼儿的陶艺教育给孩子提供了一种健康积极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在幼儿时期就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受。

1幼儿陶艺教学的目的

陶艺教学和小时候玩泥巴、玩面团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似乎每个孩子对此都无师自通,自然对于陶艺教学有着很高的兴趣。举个简单的例子,朋友家有一个三岁的小孩,特别活泼可爱,而他最喜爱的游戏就是捏面人。每次去朋友家,做饭时总爱给他一块面团,不出半个小时,他自己就可以捏出各种各种的东西,并且自己的嘴里嘟囔着,仿佛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对幼儿进行陶艺教学的必要性。在普通人看来,陶艺教学能让孩子收获的无非是手脑的协调与灵活,其实,陶艺教学教育的好处远不止如此。

首先,陶艺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涉及美术、刻画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艺术。因此,陶艺教育也就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种能力的锻炼方式,它是一种艺术的启蒙教育和思维的启发方式。陶艺之所以能被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它需要人们进行创造,对于成人而言,经历越丰富就越容易被生活的规则所束缚,他们的想象力也就越容易被扼杀,而幼儿时期的孩子则不同。不喑世事的孩子的脑海中没有生活的规则限制,也没有特定的逻辑结构,通过陶艺,他们可以用天马行空的思想去展现自己脑海中的美好事物。

其次,陶艺教学给了孩子创造的机会。陶艺教学的材质是陶土,孩子们可以利用陶土任意的创造,去展现自己想要做的东西,这比其他任何的游戏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而操作的过程就是思想的表现过程。

2陶艺教育对幼儿创造性的影响

2.1陶艺给予孩子创造的勇气和力量

实践证明,陶艺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由于陶泥本身材质的原因,其能够夸张变形,可以随意的任由孩子去改造,这成为孩子们能把自己的所想成为实物的重要媒介。所谓的陶艺教育,其不仅仅是教会孩子做出几件小作品,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融合压、搓、揉、按等制作的技巧外,还要掌握混色、烘烤等特殊的技能,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孩子创造性的启迪。另外,在幼儿的陶艺教育中,往往会穿很多的故事情节,比如让孩子们造一辆汽车,不同的孩子就是根据自己不同理解或者所见创作不同的作品,有的孩子可以做出卡车,有的孩子就会做出小汽车,教师再让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一下介绍,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就已经在孩子的脑中勾画出了一幅画面。因此,通过这种方式的引导,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创造,逐步培养起动手的勇气和能力。

2.2陶艺能够更大程度的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有人说,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确实,孩子那不受约束的想象力有时足以和艺术家想媲美。所以,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孩子们进行个性化的创作,鼓励每个孩子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内心情感。一份鼓励和赞美就有可能在更深的程度上激发出孩子的想象力,比如,一个圆加上一条小尾巴就成了蝌蚪,许多的圆拼在一起就成了一串葡萄,在椭圆的下面几个小棒就成了雪糕,在三角形的一边加个小棒就成了旗子……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幼儿与教师在共同的探索互动中激发无限的想象与思考,同时,孩子们也逐渐积累起生活的经验,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作品。思考、创作,再思考、再创作,这样往复的过程会变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不断激发起孩子的想象力,以求创造出更美更漂亮的东西。

3从陶艺品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陶艺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生活中,父母总是告诉孩子这个不能做或者那个不能做,无形中就给了孩子思想的束缚。孩子做出的陶艺作品无论好或者坏,家长都应该基于鼓励和赞美,不能用大人的眼光去评判孩子的作品的美丑,有时,家长认为的美不一定是孩子的喜好。所以,陶教学活动中,孩子创造出的作品家长应该收藏着,每次做完都应该给予孩子赞美和表扬,如果孩子某些地方做的不对或者做的不好,家长应该以合适的方式去给予孩子指导,逐步地让孩子接受,而不应该直接就是填鸭式的教育。每一次的陶艺产品都是孩子巨大的成就,而每一次的作品也是孩子成长的标志,把这些陶艺作品积累起来,能让孩子在一种满足的气氛中逐步学会创造。

4结语

创造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同理,创造是一个人成长的不竭源动力。拥有一颗创造的心,能让一个人永远都保持着激情。对于孩子而言,如果从小就能培养起创造的习惯,那么这个习惯将会让他受益终生。陶艺教育足以给予孩子一种创造性的启发,但更重要的,它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艺术中的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周汉新,康修机.悟性的开化――论儿童陶艺教育[J].中国陶瓷,2008,04:32.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范文第5篇

教孩子童谣发现商机

今年26岁的许晓倩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一个农村家庭。2000年,高考落榜后她离开家乡到广州市打工。经在广州市工作的堂姐介绍,她在一家医药公司做了一名药品配送员,一干就是好几年。

2004年国庆节,许晓倩带着刚确立恋爱关系的男友去看望堂姐。堂姐有个7岁的女儿婷婷。许晓倩进门时,婷婷正放开嗓门在唱歌:“妹妹你坐船头……只盼那日头落西山沟,让你亲个够。”许晓倩觉得好笑,一时兴起也跟着唱。唱完了,婷婷突然问:“倩姨,为什么非要等到太阳落西山沟,才亲个够啊?”一句话问得许晓倩面颊绯红。

饭后,婷婷让许晓倩教她唱歌,许晓倩便唱了一首《蜗牛与黄鹂鸟》的童谣。这首歌曲调清新,琅琅上口,婷婷边唱边跳,两遍就学会了。

几天后,婷婷突然给许晓倩打电话,得意地说:“倩姨,你教的歌我同学都很喜欢,都要跟我学,你能再多教我几首吗?”堂姐也极力邀许晓倩去玩,许晓倩便又去了堂姐家。到了堂姐家才知道,婷婷还邀了邻居家的几个孩子一起来学唱歌。许晓倩就教大家唱了一首儿歌:大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天天叫我早早起。几个孩子都特别感兴趣。

还没到周末,堂姐就给许晓倩打来电话,说婷婷已经约好了几个同学周末一起跟她学唱歌,孩子们都盼着她第二天能去。见孩子们热情这么高,许晓倩有些疑惑,问堂姐:“婷婷这么喜欢儿歌,买些儿歌唱片让她学岂不更省事?”堂姐说:“家里有儿歌唱片。可放了几次,孩子就不愿听了。”想想也是,毕竟是孩子,天玩,一个人哪能坐得住。堂姐又说:“听说孩子周末要来我家学唱歌,好几位孩子家长还以为我办了儿歌学习班,特意打电话来联系……许晓倩不觉心里一动:办儿歌班,这倒是个好点子!现在的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有需求就有商机,我何不办个儿歌班!

教童谣“生意”也能火

许晓倩立即跟堂姐说了自己的想法,堂姐非常赞同。家长平时要上班,没时间陪孩子学儿歌:即使有时候在家里放放儿歌唱片,因为没气氛,孤零零的一个孩子也无法静下心来学。

许晓倩决定先办个班试试。她到教育部门去咨询,接待人员很支持她的想法,还说儿歌班不同于幼儿园,不用教育部门审批,但开业后要到教育局备个案,保证所教歌曲积极健康。

在堂姐的帮助下,许晓倩顺利办妥了相关手续。

婷婷的学校附近有一栋不大的旧厂房,还有个院子,位置很合适,交通也方便,许晓倩便租了下来。把房子粉刷后,她又买来卡通图画贴在墙上,做了些小桌凳,花1000多元买了一套音像设备和童谣磁带及光盘,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

在此期间,许晓倩没有间断教婷婷和她的小伙伴们儿歌,那些小朋友回去后跟自己的小伙伴一炫耀,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喜欢上了儿歌。此外,许晓倩还在一些小学和幼儿园门口散发广告,跟家长们宣传孩子学儿歌的好处,让越来越多的家长了解儿歌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004年12月6日,许晓倩的“百灵鸟童谣吧”开业了。由于准备充分,当天就有20多个小朋友报名。

开班后,报名参加学习的孩子陆续增加到40多人。这样,除了租金,许晓倩一个月就有了1000多元的收入,比她做药品配送员的月工资还高,而且每周只忙两天,许晓倩高兴极了。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取得让家长看得见的效果,她每天只教两首童谣,让孩子们完全记住,教的方式是先听磁带或看光盘,熟悉整个旋律后再逐句解释歌词含义,这样孩子不仅能唱,而且能理解。

她选的那些儿歌,说、唱结合,生动活泼,深受家长和小朋友们喜欢。第二个月,又来了50多个小朋友,许晓倩干脆辞掉原来的工作,在“童谣吧”附近又租了两间房子,扩大了规模。这时的许晓倩心里已经有底了:儿歌终归是儿歌,符合儿童心理,是流行歌曲所无法替代的。

可出乎许晓倩意料的是,连续几个月都有七八十人报名的童谣吧,到2005年6月份却突遇“寒流”,人数骤减到二十几人。孩子们厌烦了吗?许晓倩急忙和一些家长进行联系,有的家长表示,每个周末都要接送孩子,一天跑四趟,周末时间被占用太多,打乱了他们的生活。也有一些家长说,期末统考将至,怕耽误孩子正常学习。

家长的话不无道理,许晓倩迅速进行调整,一是设置一间学习室,学生周末可以带着作业来童谣吧完成,她还负责指导、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二是给孩子安排一个午休的地方,家长若无法按时接孩子,孩子中午可以留在童谣吧。愿意在童谣吧午休和吃午饭的孩子,每月只需多交50元钱。

2006年春节期间,“百灵鸟童谣吧”生意空前火爆,看许晓倩一个人忙不过来,男友便辞职过来帮忙。寒假结束时,许晓倩一算账,一个多月她就挣了将近两万元钱。

孩子受益我挣钱

2006年3月初,新学期开学了,整个3月份,她只收了不到30个孩子,“童谣吧”再次陷入低谷。有些家长说,儿歌也学会不少了,差不多就行了;有的家长则委婉地表示许晓倩没受过专业训练,不懂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许晓倩恍然大悟,自己教儿歌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会唱,根本没把儿歌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于是她急忙买来有关儿童心理学和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等方面的书籍,恶补理论知识。

接下来的一件事更让许晓倩对教儿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个叫袁源的5岁小女孩,在家很懒。别说扫地、擦桌子了,连饭都要别人喂她才肯吃,家长很无奈。针对这一情况。许晓倩在教孩子们唱《我是一个粉刷匠》、《我是妈妈的乖孩子》等儿歌时,有意识地让袁源单独唱,并把儿歌的含义如爱劳动、孝敬父母等讲得生动形象。袁源深受感染,渐渐有了改变,回家后经常哼着童谣主动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让许晓倩感受到了自己事业的价值。

2006年4月,“百灵鸟童谣吧”的生意略有起色,但也只有三四十个孩子,而且年龄差别较大。最小的不到3岁,最大的超过7岁。为了更好地发挥儿歌的教育功能,许晓倩一方面因材施教,一方面推出了“分班制”。她把原先厂区办公的一栋三层小楼租了下来,精心布置成了教室。然后,她以月薪600元请了两个幼师毕业的女孩,把“童谣吧”像幼儿园一样编成大、中、小三个班,2~4岁为小班,4~6岁为中班,6岁以上为大班,每班占一层楼。

不同的班唱的儿歌也有区别。小班以益智类为主,如《数数歌》等;中班以生活习惯类为主,如《交通规则歌》、《卫生习惯歌》等;大班以劳动、友爱类为主,如《谁的朋友多》、《帮妈妈》等。

为使儿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许晓倩还和男友收集整理各地的儿歌、童谣。

接着,许晓倩还听取家长意见,专门辟了一间休息室,并备了象棋、扑克牌等,供家长在等孩子时小坐和娱乐。有的家长抱怨难得买到好的儿歌唱片,许晓倩便给他们介绍优秀的童谣专辑。一个家长很是不解,说:“你不怕家长们买到后就在家练习唱,减少你的收入啊?”许晓倩自信地说:“唱歌是要讲究氛围的,尤其是小朋友,加上我这儿还辅以游戏,那种气氛也是家里所没有的。”果然.不少家长买了儿歌光盘后,仍然送孩子来学习。

相关期刊更多

故事大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