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护理计划

康复护理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护理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康复护理计划

康复护理计划范文第1篇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自2006-2007年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50~73岁,其中干部4例,工人3例,农民8例,家庭妇女3例,手术治疗14例,保守治疗4例,患者大多经过急性期后均有不同程度心理改变。

2 心理变化 通过对18例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分析,大概可有以下变化。

2.1 性格改变 有些性格过去开朗,健谈患者,患病后变为沉默少言,表情淡漠或感情脆弱,如患者李某,男,工人,高血压脑出血后经保守治疗后血肿已吸收,但患者由于脑出血部分脑细胞老化而引起一系列精神症状,表情淡漠,或因一些小事而激动流泪,家属不太理解,这给治疗及护理带来不少麻烦。

2.2 情绪波动 最常见是表现过度焦虑不安和悲观失望。由于起病突然,尤其是从一个健康有工作能力一下子变成一个瘫痪者,患者从心理上不容易接受,易产生烦躁不安或悲观失望心理,如1例患者,男,50岁,农民,因突然晕倒,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经手术治疗后患者清醒后发现自己一侧肢体偏瘫,动弹不得,性情暴躁,对其家属大发脾气,拒绝治疗及护理操作。

2.3 依赖心理 患者由于急性期转到恢复期,随着病情的迁延,已安于偏瘫这个角色,依赖性强,乐于接受别人照顾,不愿意加强功能锻炼。如患者王某,男,65岁,退休干部,高血压脑出血经手术治疗后已脱离危险期,但左侧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整天睡在床上,不乐意做功能锻炼,每天依赖家属照料饮食。

2.4 固执己见 患者运动障碍常产生行为变异,急于求成,希望肢体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过量长时间训练,不听医务人员及家属劝说,劳累过度。

2.5 急躁易怒 高血压患者由于失语,无法同家属沟通,有时用手势表示时,家属无法理解其意向,患者心理焦急,产生自卑心理。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针对不同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及安慰

3.1.1 对性格改变患者要表示理解 当他们因烦躁而情绪激动时,要让其发泄后再加以劝导,应面带坦诚的微笑,使患者愿意沟通,逐渐控制乱发脾气。

3.1.2 对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要诱导他们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疾病,给患者康复的希望,举例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互相认识,对患者的内心世界了解应如亲身经历过一样,使患者感到自己被关爱和尊重,积极配合治疗。

3.1.3 对依赖心理大的患者,让患者最亲近的亲属参与制订康复计划,共同回忆以前度过的美好时光,让患者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积极参加肢体功能锻炼,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3.1.4 对固执己见的患者,要首先肯定患者积极煅炼,但是欲速则不达,例如:陈某,一侧肢体瘫痪,其家属为照顾他,放下自己的生意而整天在医院陪护,心中不安,所以每天强迫自己锻炼很长时间,希望早日能康复出院,经过心理疏导,能够配合治疗。

3.1.5 对孤独感患者,特别是得不到家庭关心的患者,除了生活上的细心照料外,还要做其家属,同病室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大家共同关心患者,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3.2 做好医患的心理沟通 护士必须在言语及行为上树立良好形象, 仪表端庄、衣帽整齐、举止大方、解释问题时百问不烦,给患者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且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果护士在工作期间浓妆艳抹、披头散发、工作时嬉笑打闹,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时漫不经心,这样患者会认为你工作态度怠慢、不负责任, 患者将丧失治病的安全感。因此护士形象也是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不可忽视的因素。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由于住院时间长,对很多治疗产生恐惧感,需要护士耐心开导和精湛技术,在各种静脉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让患者感受安全感。

3.3 掌握医学知识 护士应比较科学性地用令人依赖的通俗易懂的讲解,使患者顺利进入角色配合治疗及护理。

3.4 功能锻炼和运动指导 高血压脑出血后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后遗症,要通过功能锻炼及适当的运动,改善机体的循环和代谢,以促进病体的康复。要做到有计划、定时、定量加强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与主动锻炼,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肢体肌力0~1级,早期应采用有效的按摩和被动运动,由健侧至患侧,大关节至小关节,依次活动肩、肘、腕、指;髋、膝、踝、趾等上下肢各个关节, 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3~5次/d,10~20 min/次左右,以增强患者肢体的力量, 同时拍打,按摩肌肉,促使肌力的恢复[1]。患者病情稳定即可开始协助患者被动运动,肌力开始恢复时,帮助鼓励患者自主运动。功能锻炼按卧位、坐位、站位、步行,循序渐进,同时配合针灸、按摩等。并指导家属帮助按摩,坚持锻炼,瘫痪肢体的功能都可以有所恢复。本组患者有2例日常生活能自理。

3.5 提高患者语言表达能力 从发单音,到认识人、物品开始,做到反复读反复认,指导家属经常给患者听收音机,与患者谈心,如患者张某,高血压脑出血经手术治疗后病情稳定,但遗留偏瘫和失语,大小便都不会表示,家属要求留置尿管以保持床铺整洁,经我们讲解留置尿管会导致感染等并发症,指导患者要大便伸大拇指,要小便伸小拇指,逐渐至能发音要大小便。患者住院38 d出院时已能与笔者交谈日常用语。

4 小结

通过对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使笔者体会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复杂,密切观察其心理变化,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护理计划,事先了解自身疾病的相关问题,主动与医生和护士配合,对疾病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康复护理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系统化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抑郁症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障碍,引起大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大脑组织局部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的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有效地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脑梗死预后效果[1]。所以为了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我们应该重视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同时脑梗死发病较快,治疗周期长,预后效果不佳,通常伴有抑郁症状。本文作者结合2014年6月~2015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106例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临床资料,具体分析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106例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患者。对照组53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1.12±8.16)岁。研究组53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48~63岁,平均年龄(55.78±9.8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具体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告知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积极配合度,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治疗[2]。同时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或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同时向患者家属讲解脑梗死后遗症原因,增强家属护理意识,积极主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定期组织患者观看早期功能锻炼录像,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

1.2.2康复指导

1.2.2.1患者住院期间为患者摆放功能,帮助患者进行床上训练,并且每天进行肢体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1.2.2.2患者下床后协助患者自己完成穿衣服、饮食、上下床、大小便等日常生活行为。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安排患者喜欢的户外锻炼活动,例如太极拳、散步、遛鸟等活动。帮助患者建立生活情趣,使患者的尽快的恢复自主生活能力[3]。

1.2.2.3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即患者坐于床上进行下肢训练,循序渐进的进行步行训练。初期由护理人员搀扶进行跨步训练,并注意观察患者的表现,如果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应该停止训练。

1.2.2.4在患者病后1 w内进行舌头伸缩锻炼,鼓励患者发音,并且进行单音节训练,第2 w进行简单交流训练。随后可以增加训练难度和强度,使患者可以进行简单的回答。

1.3判断标准

1.3.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分为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1.3.2生活能力 显效:日常生活能力状态评分≥80%;有效:日常生活能力能力评分≥40%;无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减少

1.3.3抑郁评分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临床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研究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临床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研究组患者生活能力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临床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早期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早期系统化的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康复效果。而抑郁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精神情绪,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下,而且会影响其神经及肢体功能的康复[5]。同时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以老年人为主,其机体抵抗力差,加之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使患者产生抑郁情绪,不积极配合治疗,严重影响康复效果。所以,临床对于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早期给予系统化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消除患者抑郁,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提高临床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成巧梅,宋葆云,李玮.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5(2):103-105.

[2]于洪玲,曹淑梅,唐艳娟.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2,7(17):91.

[3]邢丽华.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综合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8(33):128-129.

康复护理计划范文第3篇

方法:通过院内网“不良事件上报”,统计非计划拔管例数,并进行原因分析。

结果:非计划拔管主要有患者、医护人员两个方面的因素。

结论:护理人员应对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施,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

关键词:胃管 非计划拔管 原因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1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013-02

神经康复科患者由于疾病因素常常会导致意识不清、球麻痹,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需要留置鼻胃管,给予鼻饲用药及营养支持,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持机体所需能量的目的。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Extubation,UE)是指导管意外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导管拔除,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可造成鼻粘膜损伤、鼻饲液返流而引起并发症使病情加重。UE的发生不仅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生理损伤和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神经康复科成立了质控小组,对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情况进行分析,探索降低拔管率的有效措施。本文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发生并上报的40例胃管滑脱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为防范措施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通过院内网“不良事件上报”,统计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我科发生并上报的非计划性拔管事件共4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4例;脑梗塞患者35例,脑出血患者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1例,疑似克雅氏病患者2例。年龄53-92岁,平均71岁。胃管意外拔管后仍需插入的38例,病情稳定不需插入的2例。

1.2 方法。40例非计划性拔管按发生的原因、发生时段、当班护士年资、有无约束及陪护,使用镇静剂情况和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相关因素。见表1。

2.2 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相关因素。见表2。

3 原因分析

3.1 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时间特点:夜间高发。

3.1.1 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呼吸频率降低,肺泡通气不足,CO2潴留,SpO2较清醒时低,易出现头痛、烦躁、幻觉等精神障碍。大部分患者是在睡眠状态,无意识将胃管拔除,醒后对自行拔管行为不知。

3.1.2 夜间护理人员少,工作量相对较大,巡视病房时间较白天间隔长,部分护士工作意识松懈。

3.1.3 夜深人静患者希望休息,但胃管的刺激导致其不舒适感比白天明显增强。

3.1.4 陪床的家属处于休息和睡眠状态,出现疏忽。

3.2 知识缺乏。护士进行健康宣教,对留置胃管的重要意义、胃管的自我保护方法及留置胃管可能带来的不适解释得不够详细,未引起患者的重视。也可能因患者文化水平的差异,无法理解宣教内容。

3.3 与患者精神、意识状态有关。

3.3.1 神经康复科患者多伴有肢体偏瘫、失语等病症,病痛的折磨、留置管道的痛苦,再加上沟通困难等原因,使患者烦躁易怒,不配合治疗护理,发生患者自己拔管事件。

3.3.2 患者出现谵妄、嗜睡等意识状态改变,未使用镇静剂或保护性约束,导致管路的意外滑脱。

3.4 与胃管固定方法及约束不妥有关。胃管的固定目前多采用3M胶布蝶形鼻贴固定法。但胶布遇热易使其粘贴剂溶化,患者油性皮肤及汗液多时易使鼻贴卷边脱落,致胃管滑脱。还有一小部分患者因对3M胶布过敏,仍采用胶布固定加棉线绳打结法固定胃管,由于棉线绳较细,没有弹性,患者感觉不舒适,且容易勒伤耳廓。所以陪护就擅自将棉线绳松垮固定,起不到固定的效果,致使胃管滑脱。统计表明60%的患者是在有约束的情况下将胃管拔出的,说明约束的效果并不理想,可能约束具使用不当,患者挣脱约束具拔管。

3.5 与护士工作年资有关。40例拔管事件中当班护士55%为低年资护士,其工作经验不足,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掌握不熟练,评估能力不足,对发生风险的预见性差。另外,因低年资护士经常翻夜班,对病人信息了解不够全面,沟通不良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3.6 与家庭支持系统有关。本组中有一位患者,意识清楚,能简单交流对答,但长期卧床,在本科室住院时间长达3年多,家属每周来探视1-3次,但每次探视时间仅为数分钟,一直由保姆代为照顾。患者拔管发生率为1-2次/月,有时甚至1-2次/周。双手约束具约束到位,但患者通过将头部靠近手部而将胃管拔除。考虑是否受家庭影响,经密切观察后发现:若连续多日家属未来探视,则拔管发生率较高;若家属间隔2-3日来探视一次,则拔管发生率低。所以认为患者住院期间,因缺乏交流沟通,倍感孤独无助,为了提高他人的关注度,而采取了擅自拔除胃管的行为,借以引起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关心。

4 护理对策

4.1 加强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插管前耐心讲解留置胃管的目的及必要性,指导配合技巧,插管中动作要慢、轻柔,避免损伤粘膜。插管成功后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胃管留置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和自行拔管的危害性,及带管床上活动的注意事项。鼓励家属探望并照顾患者,若请保姆代为照顾,尽可能多地增加探视次数,以减少患者的孤独无助感。

4.2 切实有效的约束。护士应正确评估患者的配合程度,对有拔管倾向或有拔管行为的病人给予肢体约束。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约束的重要性,已取得理解配合。在使用过程中,约束具应每间隔2小时放松一次,时间3~5分钟左右,经常检查局部皮肤,注意末梢血循环,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同时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本院赵雪红护士长发明的医用约束手套在临床推广使用后,因其独特的创新工艺,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明显降低。

4.3 切实有效的固定。采用3M胶布蝶形鼻贴固定胃管,并在鼻腔同侧的近肩处,用安全别针将胃管固定于衣服上。每班检查胃管的插入长度并做好交接班,每天更换固定胃管的鼻贴,及时清除面部的油渍、汗渍及鼻腔分泌物。若患者进行超声雾化治疗,因雾化颗粒可加速3M胶布粘贴剂的溶化,故应在雾化结束后及时给予更换。同时做好口腔护理,增加患者舒适度,温开水定时冲洗胃管,保持胃管通畅,注意翻身技巧,以防不慎拔管。

4.4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强化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包括留置胃管的护理流程、判断观察及保护胃管的方法、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的方法、保护性约束具使用的方法等。加强沟通交流的技巧,护士应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回答疑问。加强巡视,对躁动、意识障碍、耐受程度低、有拔管倾向者或曾有拔管行为的患者,及时与医师沟通,正确采取保护性约束或使用镇静剂。加强护理不良事件风险认识,提高护士对风险的预见、防范意识,及应急预案发生后的紧急处理流程。

4.5 建立健全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是鼓励护理人员在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事件后,积极上报,总结经验教训,收集分析不良事件,从制度流程、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等方面查找原因,主动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安全。

5 小结

针对留置胃管过程中意外拔管,我们通过及时找出原因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使我科大大降低了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邓宝凤,马宗娟,李海芳,罗昌春.42例老年患者胃管脱出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A].第14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73-76

[2] 张洪芬.老年鼻饲患者防胃管滑脱的临床研究[A].第14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宋兰英.ICU非计划性拔除胃管17例分析[J].河北医学,2000年11期

康复护理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偏瘫患者;出院康复;护理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四大特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脑卒中的死亡率有降低趋势,但因此而致残的存活者数量却逐年增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脑卒中后早期开展康复锻炼,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对促进神经、肢体功能的恢复、预防疾病复发具有显著作用。但是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练的依从性并不是很理想,依从医护人员的建议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提高其出院后功能锻炼依从行为,最终达到提高患者及家庭生活质量的目的。分析和探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护理存在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和家庭成员的作用,尽量使康复期的偏瘫患者在出院后能继续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重新获得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动的能力,最终为回归社会提供帮助。

1 当前出院患者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出院后社区康复护理的认识

1.1.1 我国社区康复护理起步较晚,绝大部分地区的工作重点仅停留在治疗疾病的层面,其服务对象局限于患病的人群,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对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全方位服务存在认识不足,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医疗康复需求,无法为其提供康复治疗和咨询服务。

1.1.2 社区康复护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社区护理人员常缺乏预防残障加重及肢体功能重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无法采用各种康复护理技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康复对象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防止继发性残疾的发生。

1.1.3 缺少适宜的康复环境,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社区不能为残障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康复治疗环境,无法实现社区内无障碍生活环境,不能满足偏瘫患者的需要及解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1.2 缺乏对出院后家庭康复护理的认识

1.2.1 患者对出院后肢体康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1.2.2 患者出院后,自觉进行肢体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下降,家属不能参与康复计划的实施,不能有效帮助、鼓励、监督患者执行康复护理计划。

1.2.3 悲观消极的情绪导致患者对肢体康复信心不足,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家人,对治疗缺乏信心。

2 对 策

2.1 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对其做好健康教育,详细讲解主动进行肢体康复锻炼的重要性,讲授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2.2 住院期间和出院前,医生护士要强调患者家属在促进患者重获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出院前一天对患者再次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教育和健康指导,强化巩固患者家属接受相应的护理知识,指导患者家属亲自参与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帮助、鼓励、监督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计划。

2.2.1 保证每天的有效康复护理时间,康复护理计划明确规定每天康复护理次数、每天康复护理时间,并把这些康复护理时间结合进患者日常生活之中。

2.2.2 提高患者参与康复护理的积极性。所指定的康复护理计划要强调患者自我康复护理,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家属或陪护仅为学习、辅助和监督。

2.2.3 规范每天康复护理的内容及强度。患者自己要明确每天康复护理的项目、每天康复护理的强度、近期康复护理目标、远期康复护理目标。

2.2.4 提供一个丰富的康复护理环境,该环境由康复护士、患者、家属或陪护参与,具有鼓励、指导、监督和保障机制。

2.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的先导,要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出院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介绍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护理的成功病例,增加患者参与家庭康复护理的信心。

2.4 出院后护理

2.4.1 主动帮助患者联系其居住地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该中心所具备的康复条件,介绍患者目前康复中仍存在的问题,提供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和社区医护人员协作,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康复。

康复护理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 脑卒中; 偏瘫; 生活质量; 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27-02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起病急,恢复慢,且呈现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四高特征[1].偏瘫是其最常见的残疾,据统计高达60%~80[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护理病人负担,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全社会的责任,为此我们对脑卒中偏瘫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首发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3],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男40例,女46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47岁;其中脑出血39例,脑梗死47例;右侧偏瘫42例,左侧偏瘫44例,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表示愿意接受此项护理活动。

1.2 分组: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护理组,对照组46例中,男2l例,女25例,年龄47~69岁。康复护理组40例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50一70岁。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疾病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护理组患者增加康复护理内容,在人院后立即接受康复护理,由责任护士认真评估后和医师共同商量制订康复护理计划,护士按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3.1 心理干预 首先要认真详细收集患者病史资料,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诉说,交谈要态度和蔼,有亲和力,避免简单生硬的语言。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产生抑郁、悲观、失望等情感障碍,要准确真实的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1.3.2 认知干预 通过沟通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感到有依靠感,乐于与医生护士说知心话,此时护士要正确的引导患者,帮助患者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能够给自己定好位,对治疗和生活有信心。要多患者讲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正确的认识疾病的恢复过程,避免期望值过高或过低。

1.3.3 自尊干预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由于疾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帮助,社交也发生困难,尤其是女性患者不能化妆做美容等,面对亲朋好友时常感到不好意思,没有面子,因此要加强患者自尊的培养,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到疾病的暂时性,积极配合治疗可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1.3.4 幸福感的培养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积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家属和亲友的关爱,每一次探视,每一句问候都是家人的爱护,虽然在住院但是要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另外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要对现有的医疗条件感到幸福,优于以前太多;对医生护士的亲切照顾感到幸福,疾病治疗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要感到满足和幸福,这样非常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1.3.5 肢体功能锻炼包括床上翻身、变换、坐位的训练以及站立训练等。入院后早期和非稳定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要注意瘫痪肢体的正确摆放,保持患肢功能位,护理人员指导病人进行被动的或主动的全方位肢体功能运动,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等,减少和减轻异常行走模式,逐渐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协助患者活动过程中护士要注意操作要点及运动幅度和运动量,要教会家属如何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方法,让家属积极协助病人进行康复训练,要适当让患者自己动手,鼓励患者学会忽略症状,带症状生活、训练和学习,重视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使患者逐渐的适应疾病恢复的慢性过程。

1.3.6 提高依从性教育加强病人的遵医行为,指导患者按医嘱用药,接受医生护士的生活方式指导,合理饮食,限制盐的摄入等。在病人住院后,由护士对病人进行第1次干预,发给病人《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护理指导手册》,并对手册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直至病人和家属理解为此。手册内容包括: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康复训练内容、饮食、用药等,以后随时进行指导。

对于出院的患者,要建立随访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家庭住址和通讯联络方法,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修改护理干预措施,及时与患者沟通联系,做好随访工作。

2 效果评价方法

2.1 知识掌握评价:分别在入院时与康复护理干预1周后由专职护士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问卷包括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康复训练内容、饮食、用药等,设有20个问题,每题5分,满分为100分,分数大于60为基本掌握。正式应用前选取10个病人进行预实验,测定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4,并请5位护理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估,认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同时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注意询问和观察病人的行为改善情况,以评价效果。将得分情况录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分析用X2检验。

2.2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QOL量表评定[4]。评定包括5个方面:工作及经济状况、家务、家庭关系、户外及休闲活动、心理状态,共计25项,每项1―6分,总分为150分,分数越高,说明QOL越高。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l和2个月进行QOL测定。QOL测定采用会谈式问卷调查,就表中每个项目按6级水平进行评分,最差者记1分,最优者记6分。将得分情况录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分析用t检验。

3 结果

3.1 2组患者知识掌握情况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入院时及康复护理后1周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2.2 2 组患者QOL改善情况结果见表2。

表2 2组患者QOL值变化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

2组患者经康复护理后,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得到很大提高,QOL值与对照组比较提高的更快、更显著。说明康复护理能使患者熟悉疾病的相关知识,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得到提高,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

4 讨论

4.1 康复护理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依从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恢复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注重对病人知识的培养和康复训练指导,指导患者加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要遵守康复锻炼计划,不要自己想当然的去创造计划,要尊重科学,改变不正确的想法和理念,并落实在实际训练中。使其能够理解和明白如何去面对疾病,怎样服药,怎样锻炼等,从而提高病人对医嘱和护嘱的依从性,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4.2 康复护理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发病突然,不能面对疾病造成的不便,加上心理、精神和经济等方面的严重负担,引起QOL的下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从患者的心理干预入手,培养患者的自尊和幸福感,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进行运动功能锻炼,从而提高患者的QOL。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的康复护理组患者在提高QOL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QOL。

参考文献

[1] 赵利芬,李付云.影响脑卒中患者依从性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084

[2] 司惠芳,郑建琴,吴海燕.实施康复“三阶段训练法”预防脑卒中后“二次损伤”[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