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心理服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395.6、R1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3-0220-04
1 简史
美国最早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是由于发现需要对未成年犯罪者进行心理上的引导[1]。19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部门发现拘留青少年犯罪人员有必要与成年人分开,并建立一个适合青少年的法庭系统(未成年人法庭),提供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服务。1900年,美国开始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法庭系统来区别对待未成年人,并在芝加哥和波士顿的未成年人法庭系统中首先建立心理健康服务诊所。20世纪20年代[1],美国公共基金会开始研究这些未成年人法庭系统中心理健康服务诊所的巨大作用,并向全美国推广这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引导诊所。随着这些诊所的不断发展完善,这种服务模式成为了美国第一个儿童精神病治疗项目的基础,随即这些诊所的定位不再只是处于三级甲等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体系中,而是开办了更多的独立的诊所或心理健康中心。这使更多的有心理疾病的儿童青少年能够得到治疗。
这一时期,另一个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务的重要机构是学校。但这时提供的服务不是关于心理健康的,而是关于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到20世纪60年代,行为、认知、人本等心理咨询理论大量涌现,为现代心理咨询奠定了基础,学校也开始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同时也为其他服务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手段。
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美国在福利、学校、医院、司法等机构都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美国对于当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调查,当时有三分之二的儿童青少年未能得到所需的服务[2]。另外还有资金投入、对待儿童青少年的方式、住院综合征、服务中断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暴露及当时美国进行社区心理健康运动的大环境,使得Knitzer[1]在1982年她的《Unclaimed Children》一书中提出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儿童及青少年社区服务体系。在Knitzer及其支持者的推动下,美国心理健康研究所在1984年建立了美国儿童及青少年服务体系项目(Child and Adolescent Service System Program,CASSP)。90年代早期,Robert Woods Johnson基金会在美国8个不同的地区进行了CASSP服务模式的实验,取得了好的效果。1994年,美国物资滥用及心理健康服务部(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or,SAMHSA)和健康服务部(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确立了对儿童及其家庭进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综合项目[1]。至此,现代意义上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美国开始确立起来。现在直接由联邦基金资助的这种服务中心已经建立了126个[2] ,为78000名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提供服务。而由州政府、县政府和其他一些基金建立的这种服务中心就更多,仅在纽约,每年就能为100000名儿童青少年提供服务。
2基本理念
CASSP想解决的两个大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所有儿童青少年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如何才能更加低耗费、高效地解决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美国在学校、福利、医疗、司法等部门都为儿童青少年提供相应的服务,但由于投入不足、服务费用高,且这些服务机构之间没有很好的合作,没能优化资源,服务人员和设施的重复设置,使得儿童青少年接受服务的机会大大降低。CASSP倡导的就是要将所有这些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服务的机构有效地整合起来,发挥各部门各自独特的优势,最大化地优化资源,让所有的儿童青少年都有机会获得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
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下,治疗者等着儿童青少年到门诊求诊,然后治疗者为他们做评估,提供治疗方案。在这种服务模式下,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种被动的关系。治疗者很多情况下只是针对患者某一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治疗者与患者家庭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互动的合作关系,患者家庭也很少向治疗者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很多情况下服务没有完成就被中断。这种模式在我们现在来看是存在问题的,它忽视了生活环境对心理的巨大作用。在上世纪60年代[3],美国精神病院兴起出院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让病人回归社区,在各种环境刺激下重新建立回归社会的能力。社区心理学[4]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个体、社会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心理问题的分析要重点放在组织和社区或邻里关系上。而1964年卡普兰[3]的《预防精神病原理》的出版标志着预防开始成为心理健康工作的另一重点。对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心理功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区环境对他们心理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社区进行服务更能显出既能预防,又能有效治疗的优势。
在CASSP所倡导的社区服务模式下进行服务时[1],好的服务效果的取得不只包括服务者所提供的高水平的评定和处理服务,而且还应包括家庭在服务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其他的社会文化因素。Stroul 和Friedman[5]阐述了他们关于社区服务体系的一些原则,其中两个核心的原则是:体系提供的服务必须适应患者和他们家庭的需要;体系的服务必须是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家庭作为整个服务过程的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必须完全参与到评定和服务计划当中,作为一个评估者,确保所有服务都是协调的、适合于他们需要的;家庭还要作为一个实施者,具体执行一些计划,并动员亲戚、朋友、邻居等社会成员加入到整个服务计划中。同时,整个家庭也要接受专业人员提供的心理服务,以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体系必须以社区为基础进行服务。儿童青少年在学校发生的问题可能需要到福利或司法等其他机构接受服务,所以在这个社区内的学校、诊所、福利、司法等所有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服务的部门都要有效地联合起来,提供一个在各个时间和地点都能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服务的计划,并保证整个服务不会被中断。能将这两个核心原则结合起来的是现在普遍采用的环绕服务(Wraparound process)[6]模式。这种服务模式将社区内多种服务机构联合起来与家庭共同合作进行服务,建立以儿童-家庭团队(Child and Family Team,CFT)为中心的服务团队。环绕服务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7]。另外,美国是一个多移民的国家,在服务别强调文化差异问题。
在社区进行服务,儿童青少年回归社区,家庭成为了提供具体服务的主力军,这就减少了住院和其他一些高昂的花费,降低了服务费用;而且只有家庭最了解他们的子女,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能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手段。社区服务能让儿童青少年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增加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并且他们能得到所需各个部门的连续的服务,直至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3 体系的构成
3.1 服务机构
总体上来说,CASSP是由HHS和SAMHSA进行主导实施的,他们为体系提供主要的方针政策及资金。但对于资金的管理主要是行为健康管理部门(Managed Behavioral Health Care,MBHC)[8]。对于每个儿童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设立,CASSP的关注点不是重建大量的服务中心,而是要将现有的服务机构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服务人员和设施。现在主要联合的一些服务机构包括儿童福利局,与酒精项目,学校,心理健康与精神发育迟滞项目,训练与技术支持中心,司法系统。这些机构派出代表与家庭组成一个团队,合作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一个适合于患者及其家庭需要的计划,并同时负责联系各自的部门。除了组织这样一个服务团队,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还要每月定期会晤,组成有关政策方面的委员会,讨论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同时,治疗团队又要与政策委员会联合成立每年召开六次的咨询委员会。在会上,治疗团队要向政策委员会提出建议,同时讨论预算和服务制度等问题。服务中心还需要寻找技术上的支持,需要与大学的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大学可以培训合格的服务者,也可以研究更加有效的服务方法,还可以对服务的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具体服务团队中,除了专业人员,还需要护士和社会工作者,同时还要邀请所需的具有特殊专业背景的社区人士加入其中。
3.2服务对象
Stroul 和Friedman[9]首先对CASSP的服务对象进行了探讨,他们在1986年提出了“对严重情绪障碍(Serious Emotional Disorder ,SED)儿童以社区为基础进行服务的体系”这一概念,并一直沿用至今。很多心理学家想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儿童的这些认知、行为、情绪上的问题[9],如儿童青少年的多重困难、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焦虑/情感障碍、儿童青少年功能障碍危机。但这些词都不能很好地概括问题。而SED这一词得到了广泛认可。因为SED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会伴随一些其他的认知或行为上的问题,并能有效地与其他问题联系起来,综合起来考虑,而且也更接近于心理问题的层面。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协会为SED制定了最基本的标准,而各个州和社区服务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更具体的标准。
4 干预手段
4.1 预防干预
在美国,对于心理健康的干预首先强调积极的预防。CASSP也强调要积极预防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这种干预由服务中心人员利用自身优势,在各个领域努力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直接提供技能、可利用资源和相关知识,以便处理即将到来的应激、压力和可能引发问题的人际关系。例如为条件不好的社区中的孩子开展业余活动,针对体弱和早产的婴儿的服务,为孕妇提供的服务,通过教父母养育技巧来协助整个家庭成长,教孩子应对压力的技巧,还可以建立各个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各自问题。另外,预防不需要将个体筛选出来,这样也就使个体不易被人歧视或谴责。
4.2治疗干预
在进行治疗服务时,服务人员采用了很多社区性质的服务模式[1],比如看护治疗服务(Therapeutic Foster Care,将有需要的儿童青少年交付受过专业训练的“父母”培养)、适当地住院、环绕服务、在学校的服务、多重治疗体系等等。其中环绕服务是最基本的一种服务模式。这些形态的服务要好于传统的服务,主要表现在减少了患者心理和行为上的症状,提升了家庭的功能,减少了对服务利用的限制,提高了服务效果和服务费用的性价比。服务还应用社会心理方面的干预,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父母操纵训练、家庭治疗和抑郁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治疗,同时还进行药物治疗干预。这些方法在治疗沮丧、强迫妄想症、精神创伤、行为错乱、进食障碍、药物滥用、焦虑抑郁症、社会焦虑、ADHD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对体系的评价
5.1体系的利用
CASSP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要让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得到他们所需的服务。在这方面CASSP要远好于原先的服务机构。虽然没有关于全美国的数据来证明,但上面谈到纽约每年能为100000儿童青少年提供服务,说明这种服务模式的巨大作用。很多因素影响着服务的利用率。概括起来有社会政策和个人及其家庭两大方面。社会政策方面,主要是经费的不足和一些限制性的规定。社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因素,因为社区服务能够降低服务费用,而且服务所受限制也更少。Connecticut[10]的公共医疗补助项目报告,儿童的家庭在儿童是否能接受服务的决策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Thomas [11]则提出了家庭寻求这种服务的寻求帮助(Helpseeking)模型。社区服务也有益于帮助家庭寻找帮助。在社区中,家庭成员能更有效地接收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有效地寻找到服务部门,同时家庭也更愿意在社区进行服务。
5.2服务的效果
对体系评价的另一焦点是服务的效果。Durlak[12]等人通过元分析认为预防干预是有效的。预防能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机会,能降低服务费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3],比如公众对精神病一词的反感,公众对干预的相信程度等。对整个体系的治疗效果的研究也持积极态度[14]。运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社会心理干预和药物干预都取得了好的效果。但Michael[15]等人在总结并研究服务的效果后,认为服务手段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Abram[16]则关注如何对效果进行更好的评价等。
5.3 管理
研究者[17,18]对体系的管理进行了研究,管理的积极方面是能提供有效的、低消费的服务,能整合各个服务部门,增强责任感,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消极方面是服务者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考虑管理规定,而降低了服务质量。Leonard[19]等人指出,在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很多改革都是没有实证支持的,对改革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作为一个体系,对服务的研究评价不止是心理服务的利用率、有效性和管理,也包括其他很多方面。有研究者关注服务的满意度[20],服务的数量-效果模式[21] ,服务的时间-效果等[22]。
6 网络在服务中的应用
网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流方式,具有很多优点[23]:网络在服务中能提供大量的信息,只需要较少的职员和管理的费用,能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服务,可以提供非传统的服务,更适合于想要保密的患者。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喜欢在网上搜寻信息,而且对于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更是一种好的服务方式[24]。网络服务的方式更全面,也更灵活,且网络的稳定性使得患者在服务期间能稳定地得到服务。利用网络来进行预防干预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当然,通过网络进行服务的技术还不成熟,包括[23]服务的指导方针、服务人员 、服务方法等问题,也包括青少年网络搜寻信息的能力问题[25],需要进一步研究。
7 存在的问题
除了在前面提到的一些问题外,体系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资金投入始终是体系要面临的问题。虽然美国对体系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始终满足不了需要。虽然美国在很多部门都向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务,但是只有在司法和福利两个部门成立了专门的项目来进行服务,所以如何整合各个部门之间的服务资源将是要继续解决的问题。Leyla[26]等认为还需要研究更多新的服务手段来适应新的情况。Abram[16]认为对效果进行评价的测量工具在测量时结果存在差异,需要研究新的测评工具。其他还包括服务人员缺乏,保险基金的覆盖范围,提供服务的能力等问题[27] 。针对这些问题,很多研究者也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Anne[28]等人认为应该将心理健康服务与物质滥用服务整合起来,Tony[29]认为要在成人与儿童的服务间建立更多的联系,这样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而更多的人是认为要高度重视预防的作用。他们认为[4]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核心功能是预防,预防比问题出现后再实施个体化治疗更加有效。Leonard[19]等人还指出,对服务的研究还要更多地应用于实际服务中。
上面这些问题在我国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中也是存在的,而且问题还要多。国内研究者在社区心理服务方面也进行了探讨[30-32],主要是关于政策、服务人员和促进服务的一些建议。但还没有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专项的研究。美国的儿童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于我国建立自己的儿童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来说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但我国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在教育、社区和福利等机构有较成形的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模式,而我国没有。要建立这个体系,要从基本做起。现阶段很多社区卫生服务还不是很正式,没能起到它应有的效果。且考虑到儿童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应该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这个服务中心应是独立于学校之外的,并聘请专业的服务人员。学校和居民社区的人员及其他服务机构要协助中心人员完成服务工作。全国的各个服务中心应该是联网的,要相互交流信息。另外,还必须考虑不在学校的需要服务的对象。要利用简便、快捷的通信方式将这些人与服务中心联系起来,如手机通信、广播电视、网络等。而对于特殊群体,如福利院和少管所的儿童青少年,由于他们更有可能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要组织高水平的服务人员进行服务。另外还要积极地开展预防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等工作。
上面主要为如何能让儿童青少年有最大的机会得到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一些建议,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服务中测评所需的工具,服务中采取的治疗方法,很多都是照搬其他国家的,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这需要研究者研究适合我国的测评工具和治疗方法。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要掌握必须的知识。另外要加大本科教育工作,培养一批能胜任这方面工作的专业队伍。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专业队伍对于我国来说尤为重要。其他还包括服务培训、管理监督、资格认证、保险制度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积极地解决。
我国正处于社会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而且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数量巨大,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建立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我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致谢:在此感谢导师黄希庭教授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 Pumariega AJ,Winters NC,Huffine C.The evolution of systems of care fo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Forty years of community child and adolescent mun Mental Health J,2003,39(5):399-425.
2 Evans ME.Integrating Nursing Care into Systems of Care for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 Nurs,2006,19(2):62-68.
3 Friedman HS.主编.李维,张诗忠,编译.心理健康百科全书•社会问题卷.中文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41-345.
4 Trull TJ, Jerry Phares E.著.丛中,张伯全,主译.临床心理学-概念、方法和职业.第6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72-390.
5 Stroul BA,Friedman RM.Caring for S everely Emotionally Disturbed Children and Youth: Principles for A system of care.Children Today,1988,17(4):11-15.
6 Epstein MH,Nordness PD, Kutash K,et al. Assessing the wraparound process during family planning meetings.J Behav Health Serv Res,2003,30(3):352-362.
7 Myaard MJ,Crawford C,Jackson M,et al.Applying behavior analysis within the wraparound process: A multiple baseline research.J Emot Behav Disord,2000,8(4):216-229.
8 Alloy LB, Riskind JH, Manos MJ,著.汤震宇,邱鹤飞,杨茜译.变态心理学.第9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5-28.
9 Stroul BA, Friedman RM.A System of care for Severely Emotionally Disturbed Children&Youth.CASSP Tech. Assistance Center, Washington, DC ,1986.
10 Horwitz S,Hoagwood K.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ent Health Serv Res,2002,4(4):239-243.
11 Themas JP,Ricardo BE,Angee TC,et al. Iprov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School Psychol Q,2005,20(2):187-205.
12 Durlak JA,Well AM.Primary prevention mental health programs for children and asolescents: A metaanalytic review.Am J Comm Psychol,1997,25:115-152.
13 Friedman HS.主编.李维,张诗忠,编译.心理健康百科全书•健康理念卷.中文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61-277.
14 Hutchinson AB,Michael Foster E.TheEffect of Medicaid Managed Care on Mental Health Care for Childre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Mental Health Serv Res, 2003,5(1):39-54.
15 Michael FE,Stephens R,Krivelyova A,et al .Can system integration improve mental health outcom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Children Youth Serv Rev, 2007,29:1301-1319.
16 Rosenblatt A,Rosenblatt JA.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 for youth with severe emotional disturbance:is there agreement between popular outcome measures? J Behavl Health Serv Res, 2002,29(3):259-273.
17 Yanos PT,Garcia CI,Hansell S,et al.Managed Care and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ral health:providerperceptions.Administr Policy Mental Health,2003,30(4):307-321.
18 Scheid TL.Managed care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J Health Soc Behav,2003,44(2):142-161.
19 Bickman L,Noser K,Summerfelt WT.Longterm effects of a system of care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Behav Health Serv Res,1999,26(2):185-202.
20 Heflinger CA,Simpkins CG,Scholle SH,et al.Parent/Caregiver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Child's Medicaid Plan and Behavioral Health providers.Mental Health Serv Res,2004,6(1):23-32.
21 Bickman L,Andrade AR,Warren La mbert E.Dose Response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Services.Mental Health Serv Res, 2002,4(2):57-70.
22 Michael Foster E, JohnsonShelton D, Taylor TK.Am J Commun Psychol,2007,40(1-2):64-81.
23 Ybarra1 ML,Eaton WW.InternetBased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Mental Health Serv Res,2005,7(2):75-88.
24 Gould MS,Munfakh JL,Lubell K,et al.Seeking help from the internet during adolescence.J Am Acad ChildAdolesc Psychiatry,2002 ,41(10):1182-1189.
25 Ivanitskaya L,O'Boyle I.Health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Competencies of Information Age Students: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ve Online Research Readiness SelfAssessment (RRSA).J Med Intern Res, 2006,8(2):2.
26 Stambaugh LF,Mustillo SA,Burns BJ,et al.Outcomes From Wraparound and Multisystemic Therapy in a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systemofcare Demonstration Site.J Emot Behav Disord,2007,15(3):143-155.
27 Braithwaite K.Mending Our Broken Mental Health Systems.Am J Public Health,2006,96(10):1724.
28 Libby AM,Riggs PD.Integrated Substance Use and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s: Aligning Organizational and Financial Incentives.J Child Adolesc Psychopharmacol,2005,15(5):826-834.
29 Gillam T.Creating Links Between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Adults and those for Children adolescents.Mental Health Rev,2004, 9(2):20-23.
30 赵静波,季建林.美国心理治疗和咨询的伦理学规范及其管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236-238.
31 杨凤池.关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849-850.
1.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特点
(1)政府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并且起步早。
美国政府部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非常关注。在国家和政府的努力下,美国就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全国性的探讨,2001年美国卫生部提出了青少年信息健康教育的办法。针对当时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可以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并且能够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及时地治疗。
(2)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范围广、规模大
经过数十年的反战,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了。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最大分支。该分会在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中都有他们的工作岗位,很多学校都安排了专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社会支持的心理学专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从学校发展到了社区和家庭。
(3)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手段先进,形式多样
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非常关注手段的现代化,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服务时,通常采用具有较高精度的神经科学研究仪器,比如,脑电记录仪等。美国为青少年设计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比如,学校生活适应、情绪波动不定、人际关系紧张等,利用以上活动能够有效地治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能够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地结合起来。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特点
(1)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一方面,劳动力的重新组合、过去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下降,引起了青少年不同心理应激因素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佳、青少年自杀现象明显增加等问题。中国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不断增多,而中国心理健康研究相对美国比较晚,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并且将其作为了中国急需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不断增加,一些教育类期刊或医学类期刊纷纷开办了心理教育版。另外,中国各级政府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中国政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级甲等医院设立心理科,大、中、小学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并且聘任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青少年心理素质具有较大的提升。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内容不断丰富
目前,中国并没有像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一样的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但是我国中科院心理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情绪抑制对青少年的环境适应影响、诊断和干预等等,除了这个机构,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有关心理健康研究的机构。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②青少年心理健康测量表的编制和借鉴,比如,心理健康测查表、心理健康量表等等。
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④青少年脑-认知-心理健康的相关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学者希望能够利用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技术分析脑的机制,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
⑤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疾病的预防。重要通过转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且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及时的治疗。
二、美国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比较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美两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支持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中美两国青少年进行调查,并采取随机选取、网络发放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38份,回收69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90份。有350位美国青少年参加了问卷调查,占50.7%的比例;有340位中国青少年参加了问卷,占49.7%的比例。问卷结果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1.美国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比较
分析结果显示,美国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焦虑和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2.美国和中国青少年社会支持及支持利用度的比较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美国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通过比较不难看出,美国青少年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获得较全面的帮助,这和美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完善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不具规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
三、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对中国的启示
1.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不断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
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力度,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更具专业化应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有利于提高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效率。
2.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应充分地体现职业性、合作性和广泛性。中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仅仅是形式。随着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不断深入,应该意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环境健康以及生活态度健康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应该不断增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3.青少年应该增强自身心理健康意识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该关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素质,有效地避免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善于调节自己,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联合起来多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解决,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力度,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娄文静,李义安.人格特点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16-01
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就是一个方面。网络有着开放性和虚拟化的特点,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和是非辨别力较弱,使得青少年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青少年正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其有着强烈的猎奇心态和探索欲,自制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渴望张扬个性,情绪波动明显,在理想自我和显示自我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期盼从网络中寻求自我满足。
网络世界角色混乱,人际情感缺失,充斥道德失范的现象,这很容易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从而衍生人格变异、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青少年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分清虚拟与显示,从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探讨
(一)纠正认识偏差,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及认识还存在诸多盲点,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疾病诊断和治疗,这种观念十分落后。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将心理健康归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以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依据,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
一方面,应当将广大青少年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真正做到以青少年为主体,在积极提升自己网络技术水平的同时,要及时与青少年进行交流和沟通,跟踪青少年心理变化和动态,通过启发、引导、转化和辅导等方式,让青少年自主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同时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沙龙、征文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力度。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开设网上心理测试栏目等,同时可以组织网络创意大赛、动漫人物设计大赛等,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上网意识。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
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是开展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当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相关机构,但利用效率不高,缺乏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高校应当积极提升重视程度,并配备数量足够、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人员,做好相关调查工作,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预警制度、干预制度、教育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
(四)加强校园网络规范化及法制化建设
首先,应当明确职责,净化网络环境。以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为根据,成立专门机构,与学工处、宣传处、教务处及保卫科等相关部门合作,明确各方职责,净化网络环境。
第二,应当建立网络安全体系。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网络管理细则》,并结合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监控网络信息的流入和流出,控制不健康信息和非法信息传播。
第三,要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其上网行为。通过加强法制教育的方式来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引导青少年自觉规范上网,保证网络心理健康。
(五)构建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一方面,高校应当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结合网络时代青少年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文体活动举办等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潜移默化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此外,社会环境也应当发挥正面教育作用,消解不良社会风气,传递正能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立足于新的教育观,从良好校园环境构建、提升学生网络心理素质、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着手,保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面落实和应用,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首先是家庭方面。家庭作为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可想而知,而家庭容易诱发地青少年心理问题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教育方式的缺陷,我国大部分孩子从小都是在家长“好好学习”的教导下长大,除了日常上学,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家长迫于社会竞争压力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其心理情绪方面的诉求;二是家庭教育观念滞后,有些家长局限于传统的“体罚式教育”,不懂得赏识教育的优势,经常放大孩子的缺点而忽视孩子的优点。
其次是个人方面的原因。埃里克森提出,青少年时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可以有效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开始从客观的方面来认识自己,但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身心危机。青少年普遍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要求摆脱别人的安排和束缚,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最终还是要依赖他人,甚至小小的挫败都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青少年在理想中将自己规划为什么事都能处理,不用依靠父母,然而现实的自己却是离开了父母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是问题,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青少年倍感困惑,调适不好就会产生心理矛盾,甚至觉得没有人能懂自己。
最后是社会层面的原因。这一层面的主要问题是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这也对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青少年社会化偏差问题,例如不良的社会环境氛围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不利影响,像是网上各种不健康的文化容易造成青少年的道德感弱化,各种游戏又容易让青少年沉迷其中,在虚拟中失去自我,甚至出现个体社会角色的混乱;再如我国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还不是很普遍、特别是在社区有很大的欠缺,包括青少年家长在内的很多人还对此缺乏知晓度,一度表现为认为找心理咨询师是病态的表现,这都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阻碍。
依据上述的三个维度,我们也应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符合干预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家庭入手,建议家长要跟青少年子女之间多沟通,要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一些问题,最好有固定的交流时间,并且经常参加一些亲子活动,从而和子女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适时改变一下原来陈旧的思想,减少亲子间的隔阂和代沟,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二个方面是从青少年自身入手,但由于青少年自身还处在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阶段,其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离不开长辈们的正确引导,学校作为培育青少年的最普遍机构,在这一层面就肩负重任。学校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调适等服务,例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此外,青少年自身还可以建立朋辈互动体系,青少年时期人际交往的特点使他们更倾向于和朋辈交流并获得支持,因此,良好的朋辈关系有非常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第三个方面是从社会层面入手,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社会要多为青少年提供心理交流平台,大力普及心理咨询机构,同时适当降低费用,让青少年可以在有心理问题时找得到并找得起专家进行辅导;二是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应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和普及,积极通过各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灌输健康的心理理念,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尽量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还要推广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关键词:社区教育;青少年;教育品牌;成长
中图分类号:G77;G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28-01
社区是青少年体验社会、实践社会的重要平台。青少年的社交学习、休闲娱乐、知识更新和健康锻炼等很大一部分活动,都是在社区中完成的。打造社区青少年教育品牌,既能吸引青少年参与教育活动,又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打造青少年法制教育品牌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让广大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既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建设法制社会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由于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主要在社区,社区有责任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天宁区各社区在打造青少年法制教育品牌过程中,首先对社区内闲散青少年、流动青少年、问题家庭青少年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类,列出问题清单,然后以“工作室”为载体开展教育活动。通常“工作室”由领衔人的名字命名,并有4名~5名成员组成。“工作室”成员根据问题清单,在社区中开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如我区红梅街道锦东社区的调解纠纷员陈超荣,是一位从事多年法制工作的法官,退休后经常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街道就利用他的法律专长成立了“陈超荣法律服务室”,定期对辖区青少年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 “远离珍爱生命”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用法律来维权。社区通过打造青少年法制教育品牌,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护航。
二、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品牌
青少年时期会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要在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场地、师资等基本条件具备后,必须对社区内的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心理问题调查。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我区茶山街道的“瑞文心理工作室”,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辖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从2013年开始推出“瑞文有约”――家庭教育课堂。针对如何排解学生心理压力,如何看待青春期等各类困扰家长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以个案疏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经过两年多的培育,目前有专职心理咨询师5名,医生、教师、公务员等兼职心理指导师10名,建有心理咨询室、治疗室和辅导室等专门场所,其教育影响范围也从本辖区扩大到全市。
三、打造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品牌
1. 打造培养青少年生活技能的社区教育品牌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生活,青少年只有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中,才能真正有社会生活的体验。因此,社区要创建培养青少年基本生活技能的实践基地。如我区青龙街道的“巧婆婆手工坊”和茶山街道的“爱来吧――手工制作坊”,是专门培养青少年生活技能的学习培训场所。社区经常组织青少年到这里来学习最基本的家庭厨艺、点心制作、手工工艺品制作等,并与指导教师一起研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使他们真正获得了从生活中学习生活的道理。
2. 打造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的社区教育品牌
意志是人重要的个性心理品质。人生难免遭遇挫折和逆境,从小培养自己具有坚强的意志,有助于战胜困难、克服弱点、成就人生。如我区郑陆镇的“青少年生存体验中心”、兰陵街道的“防灾减灾体验馆”等,为了培养青少年坚强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分别开设了生存体验区、心理承受区、逃生体验区、运动拓展区等,使他们通过不同区域的亲身体验,起到了锤炼心理品质和意志毅力的作用。
3. 打造培养青少年探索创新的社区教育品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社区必须为培养青少年的探索、创新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如我区天宁街道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定期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让他们通过馆内的“科普教育益智平台”“大型互动科普健康电子书”等多种声、光、电高科技设备,在游戏与互动中寓教于乐,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兰陵街道的“尤辉互联网技术培训基地”,则是通过组织青少年开展互联网学习培训活动,让他们在不断掌握现代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进行未知世界的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社区打造青少年教育品牌,能有效弥补青少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空白,使社区成为青少年磨炼意志的课堂,成为培养爱心的摇篮,成为学会做人的“书本”,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别样的蓝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