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从目前来说,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发展曲线属于下坡趋势,存在着后备人才数量减少、训练方法及理念不科学、训练多比赛少、“读训矛盾”日益明显出来等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针对河南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青少年 篮球后备人才 培养 可持续发展
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是河南省乃至我国篮球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篮球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河南是人口大省,在全国34个省市中人口排名第一位。而篮球也是我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集体项目。但近几年河南省的篮球项目在全国比赛中成绩却不尽人意,发展前进的脚步缓慢,竞赛成绩许久未能有好的突破。尤其在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下面对河南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一些问题及建议,希望可以为河南省篮球事业的更好发展做出微博的贡献。
一、河南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不合理,后备人才匮乏
现阶段,我国拥有多渠道、多方式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都已初步构建,但是该体系的机制还不成熟。所以很多球队选择培养队员不如借队员的做法。河南省也不例外,尤其是基层队伍,即各市体校、篮球学校等单位,不愿意将精力和资金投资到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设队伍中来,这是导致河南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质量差的主要原因。
(二)运动员缺乏实战次数和经验,训练时间长,比赛次数少
打篮球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基本功,所以很多训练队在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往往把重心都放在了基本功的练习上,而忽略了让他们多参加比赛,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缺点得以改善,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他们的实战经验,增强自信心。有研究者称,青少年运动员一年最少应参加40场比赛。而我省的各个训练队未有一支队伍达标的。
(三)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努力做到“文武双全”
文武双全,顾名思义也就是指青少年运动员的篮球训练和文化课学习要两手同时抓。现阶段的状况是青少年运动员普遍只注重篮球训练,学习文化课的态度是极度消极的,长时间发展之后这些青少年在文化课学习方面的困难越来越大。文化课的学习在青少年的成才过程中是极其重要、不可缺少的社会化成长过程,而篮球早期较专业的训练最重要就是保持他们训练的兴趣和动机。所以就算他们训练压力大、占有时间长、体力透支严重等都不能成为青少年运动员消极对待学习的理由。
(四)教练员队伍的问题
无论是青少年篮球队伍还是成年组的篮球队伍,教练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青少年组的教练还肩负着全面指导教育的责任。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不容忽视。
二、为河南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增加篮球训练点,扩大农村篮球人口
在河南省内,焦作、济源两个城市拥有着“篮球城”的称号,在这两个城市中篮球氛围颇为浓重。其他城市的篮球发展却稍微逊色。每个城市几乎都有一个体校,供当地对篮球有兴趣的青少年参加训练。但这对于我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应做到每个城市尽可能的增加篮球训练点,营造更多的篮球氛围,可以吸引到更多青少年投身到篮球中来,这对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二)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多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
教练员要根据队伍的需求以及队员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性较强的训练,避免队员运动损伤和过度疲劳现象的发生。多参加比赛,做到以赛促练,赛练结合,在比赛中找出自己毛病的同时加强自己的比赛经验,可谓事半功倍。
(三)在河南省内实施“体教结合”的新模式
因为青少年要进行篮球训练,会有较少的时间进行文化课学习。而很多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假如没有在学校获得足够的知识,在结束了运动生涯后很难融入到社会中。进而不会支持自己的孩子进行篮球训练,这也是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发展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河南省内可以颁布相应的政策支持很多初高中乃至小学建立自己的篮球队。在这种学习浓重的氛围内可以使青少年运动员的篮球训练和文化教育同时进行,做到体教结合。
(四)优化河南省教练员队伍
对于省内青少年队伍的教练而言,要多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多给他们创造去国内外学习的机会,看看其他队伍是如何训练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要要求教练员应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无论任何事情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最重要的还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具有科学选材和组队的能力;第二:能制定全面的、系统的、科学性强的训练计划;第三:心理素质过硬,比赛临场指挥能力强。
三、结论与建议
结合我省现阶段存在的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加以补充和改善。做到大力增加篮球训练点,营造更多的篮球氛围;增加训练队的比赛次数并进行科学性训练;在河南省内实施“体教结合”的新模式;优化省内教练员队伍。进而为我省篮球更好的发展,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杨勇.影响我国青少年篮球队凝聚力的主要因素[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6):554-558.
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我国竞技排球运动要想持续良好的发展下去,后备人才的培养不可忽视。然而专家及大量的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国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后备队伍正在严重萎缩,这对我国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任何运动项目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排球运动也不例外。排球界有着“三年成形,五年成器,八年成才”的后备人才培养周期说,一名优秀的排球运动员大约需经过8-10年(粗略计算约2万个小时)的训练。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排球后备人才队伍出现了断层,那么它的补给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必然会持续影响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排球运动很多年。因此,排球运动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水平运动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进而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排球运动水平。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曾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很多项目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但排球运动一直以来都不是河南省的传统优势项目,河南省在排球项目上也曾为国家排球对和国家青年排球队输送过一些优秀人才,但数量并不是很多。从2005年开始,河南省竞技排球的成绩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男女排的成绩均较以往有所突破,特别是河南省男子排球队在全国排球联赛及全国男排大奖赛上均有不俗的表现。良好的竞赛成绩使得河南省关注排球运动的人也开始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河南省的竞技排球水平进一步提高,使排球项目成为河南省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之一,就需要关注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发掘有潜力的青少年竞技排球运动员,为河南省输送优秀的竞技排球运动员,这样才能使河南省的竞技排球成绩继续提高,也才能为国家竞技排球队输送优秀的人才,促进我国竞技排球运动的发展。因此,笔者选定《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这一课题从宏观角度整体地把握影响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各种因素,了解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再从微观角度有的放矢地研究每个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使之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解决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广泛深入地纵向研究与横向比较,系统调查和分析影响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各项条件因素,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竞技排球运动今后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依据。
在所检索的文章中,关于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文章共有14篇。主要是进入2000年后我国学者对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和培养体制的介绍,并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和培养体制进行对比分析方面的研究。如潘前在《中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初探》中对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指导思想、运动员受教育程度与出路、后备队伍规模与选材覆盖面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侯海波等人在《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及启示》中对美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四国的后备人才评定方法、选材方法培养方法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第一,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在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绝大部分培养工作由国家承担,培养目标依旧是导向高水平专业运动队。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势在必行。现在有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中,很多的学者和专家比较认可的是以“体教结合”的方式培养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
第二,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研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是竞技体育人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目前仍然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后备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发展进展缓慢。杨再淮、余继英等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中指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结构主要包括市场主体、市场载体、市场法则、社会保障、教育培训、调控体系等。这些结构主要受到人才市场的发展动力、市场保障、择业意向、升学意向的因素的影响。
第三,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在所检索的所有文章中,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文章最多。如:江俊世、刘霞在《试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中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减少、区域分布失衡、结构不合理、国家投入收益率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这些关于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中,大多数都是针对某一项体育项目的后备人才在某一省或市培养现状的研究。
第四,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如:严德一在《影响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中指出,制度环境、目标发展、训练输送、社会保障、人力资源、项目布局等是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基层训练体系受到冲击和削弱、后备人才输送渠道不畅、输送难等是制约后备人才开发的主要问题。陈芳、李琼志则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对社会转型时期政府行为的影响、教练员的“近亲繁殖”、后备人才资源的储备三个方面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阐在所检索到的所有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的文章中,针对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仅有54篇。这些文章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有关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如:高良杰、张庆、企结合模式”、“社会化模式”等多元化的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而韩飞、张允蚌的《从“北航男排”现象探讨我国男排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一文章则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排为例,对“体教结合”培养后备人才这一模式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人才 培养 实施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获取人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往往会选择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以满足人才的需求,而忽略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外部招聘的员工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和业务状况的了解,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所在岗位的最大组织效能,并且外部招聘新入职的员工忠诚度较低,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员工看来,他们的能力积累和提升被上级和企业管理者所忽视,极有可能挫伤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难以看到自己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升空间,从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人才恐怕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企业软环境。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有部分员工认为,企业人员的引入和晋升大部分依靠与领导的关系,形成了员工之间缺少信任,甚至因利益相争而导致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大锅饭”的传统思维,也导致不少员工缺乏动力、不思进取。
第二,缺乏长远人才培养规划。通常企业中主要靠员工的“师带徒”模式或自己边摸索边学习培养工作技能,缺少高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第三,如今科技信息发达,职场生力军多为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这一职场人群心眼活、想法多、胆识大。企业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80后、90后常由于新入职场不受看中而跳槽。一旦,企业人才流失,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则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人才危机。
所以,关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企业内部后备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如何留住后备人才
后备人才问题是当今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好新生员工与如何把新生员工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要想能够百年长青,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并拥有培养优秀接班人才的良好机制。
1.招聘遵循“最适合”原则
在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引入既要考虑企业现状及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人才自身的需求,综合各项主客观因素,选择人才,讲究适用、匹配原则。最好的人才不一定最适合企业现阶段岗位的需求,只有适合本企业、本岗位的人才,企业才应该聘用。
2. 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稳定和平衡员工心态的重要条件。对于人才来说,轻松愉悦工作的环境、可以接受下属建议的上级、患难与共的同事也许比任何事物都重要。
3.适度的成就感
企业要使人才感到值得留下,并且甘愿付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就必须给予能干的员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工作成绩优异的员工应有的收获与报酬。
4.知人善用
给有能力和发展的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是让员工心存感激的良方。有了这种感激做基础,就不必担心员工会离开了。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长久以来都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后备人才包括管理型与技术型两大类,其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
1.管理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管理培训生计划。是企业对经过筛选的、富有管理潜能的一批新员工,采取系统的、专门的培训、轮岗、导师辅导等培养措施,迅速有效提升其管理技能和工作技能素质,并逐渐安排其进入企业管理类岗位承担管理职责。这种方式适合于急需人才的企业大批地培养新人。
(2)企业接替规划。也称“接班人接替规划”,是企业通过内部人才评价与筛选确定、并持续关注那些可能成为中、高层岗位管理人才的高潜质员工,对其在工作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上进行培训与开发,通过内部晋升的方式,安排他们逐步接替企业重要管理岗位。
(3)人才加速储备库计划。是从总体上为高管岗位发掘和培养高潜质的后备人才。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为这些后备人才提供学习的机会,加速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通过设立领导力中心,岗位分析、模拟测试、观察和评估、反馈和评估报告等四个步骤,对候选后备人才现有综合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对比,进而确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2.技术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岗位技能培训。分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三个阶段。岗前培训可以使新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制度,掌握入职必须的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岗培训主要是明确各个岗位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转岗培训则是当员工进行内部调动时,为适应新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以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制定规划,对年轻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给其以深入基层的机会,学习一些与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于中老年技术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
(3)建立技能鉴定制度。随着培训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鉴定制度也应建立起来。有关鉴定内容、工种对象、证书发放以及主持鉴定的主体部门、监督部门及其资格认定、约束机制等也都应随之完善、补充或修订,实现用制度来规范技能教育。
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
1.建立人才发展通道
企业应该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个人的面谈沟通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职位提升。通常,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和技术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明确的选拔标准,包括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及与企业核心能力素质的契合度等方面。具体标准是针对各类后备人才的入库标准,包括员工基本条件(学历、经验、年龄等)、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个人绩效等方面。
3.完善培养管理机制
选择合适合理的培养方法,包括培训、轮岗、导师、挂职等方式。各种培养方式适用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类别的人才企业应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做好培养考核工作,对后备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明确后备人员能力提升情况,及时发现其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面谈沟通为后备人才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随着网球运动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以李娜、彭帅、郑洁为代表的中国女子网球在国际网坛取得的辉煌战绩,对国内网球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纵观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整体情况,所存在的矛盾依然凸出,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网球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以教育系统为主,以学校作为支撑点,同时兼顾文化教育与专项训练的新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教体结合”模式备受国内专家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学阶段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运动素质提高的重要时期,不管是升学还是走职业化道路,都是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期。笔者结合四川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教体结合”模式培养基地—绵阳南山中学,同时对在该校参加2015年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的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并从中找出“教提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力求完善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以促进我国网球运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5年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的各省的运动员、教练员、领队以及赛事领导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搜集了有关“教体结合”培养后备人才和有关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资料和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作者利用裁判机会对2015年8月8日至13日在绵阳市南山中学举办的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的教练员、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据统计,参加此次比赛的运动员共412名,其中男运动员235名,女运动员177名,教练员132名。作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向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272份,回收272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48份,有效率91.2%;发放教练员调查问卷68份,回收68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88.2%,并对问卷效度进行了检验。
2.2.3专家访谈法
本人就“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方面的问题,与负责本次锦标赛的赛事官员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队的领队进行了面谈,为此次研究提供了的较为全面的实际信息。
2.2.4数理统计法
根据需要运用SPSS19.0和wpsoffice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生源状况
网球运动员的来源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在对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8支代表队中的272名中学生网球运动员及68名教练员调查后得知,有90.6%的学生运动员来自城市,仅9.4%的学生运动员来自农村。结果表明,运动员的来源比较单一,而家庭资金投入是影响青少年是否选择网球训练的重要因素,“教体结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从侧面也大大增加了网球后备人才的来源和总体数量。3.2运动等级状况我国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等级认定要求为在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一定名次。因此,拥有网球运动等级证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运动员技能水平的高低。在对学生运动员运动等级调查后发现,参赛选手有61.7%的为网球二级运动员,有0.8%的为一级运动员,但仍有37.5%的没有获得二级运动员等级证书。
3.3学训结合情况
平衡文化学习和专项训练是培养网球后备人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教育系统为主的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训练的“教体结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这一问题,大部分的学校都是采用周末、晚自习等课余时间来进行专项训练。在对学生运动员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3.2%的学生运动员认为文化课学习非常难,72.6%的运动员认为文化课学习难度一般,仅有2.8%的学生运动员觉得文化课学习非常容易(见表1)。对于运动员外出参赛拉下的功课,大部分的学生会通过自己后补或者单独找老师补习。
3.4教练员队伍现状
教练员是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直接执行者,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对运动员的技能提高和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是“教体结合”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保障。在对教练员的年龄及执教年限调查后发现,我国中学网球教练员30岁及以下有15人,占总数的25%;30-40岁的中青年教练员有15人,占总数的25%;41-50岁的教练26人,占总数的43.3%;51岁及以上者有4人,占总数的6.7%。由此可见,教练员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教练员年龄偏年轻化和老龄化。在对教练员职称与学历的调查中显示,有40%的教练员为高级教练,其他的均为初级或中级教练;有76.7%的教练员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结果表明,我国中学网球教练员知识结构及执教水平较为合理,但仍需提高。
3.5学校训练设施情况
网球场地与基本训练设施是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条件,网球场数量的多少与训练设施的齐全程度也能大体反映出该校的网球水平以及领导对该运动项目的重视程度。通过运动员对自己学校网球训练设施的满意度调查后发现,仍有13.7%网球学生运动员对学校场地设施不满意。在对教练员对执教学校场及训练设施评价的结果发现,仅有10%的教练员认为目前的场地器材能够满足他们的训练需要。
3.6训练经费来源
训练经费是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物质基础,如场地和设施维护、训练、参赛、师资培养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经费的保障也成为“教体结合”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对训练经费来源情况的调查显示,“教体结合”学校网球队的经费来源主要通过队员缴费(83.6%)和学校经费(54.3%)两种途径,基本上没有获得上级部门的拨款和来自社会的赞助。
3.7运动员出路状况
后备人才的出路情况是检验“教体结合”模式培养成果的最直接因素,其中走职业化道路和升学是中学阶段网球后备培养最典型的两种出路。通过与各代表队的领队交谈后得知,有99%的运动员毕业后顺利考入大学或者被输送到省队及以上走职业化道路,说明“教体结合”在保障学生出路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对运动员训练目的调查结果显示,76.6%的学生运动员从事网球训练的目的就是升学,对走职业化道路并不感兴趣,仅有6%的学生运动员愿意走职业化道路,仍有17.4%的运动员对出路不明确。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大大增加了他们通过国家相关政策(如运动训练单招等)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教体结合”模式是以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作为支点,同时兼顾文化学习与专项训练的新型培养模式,是解决我国网球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现状为:多数参与网球训练的学生来自城市,只有少部分来自农村,大部分具有一定运动等级,训练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升学;大多数运动员都认为文化学习和专项训练能够达到平衡,但只有少数运动员认为学习文化课非常容易;教练员的年龄普遍集中在在40-50岁之间,大多都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并对训练工作比较投入,责任心较强;学生运动员和教练员普遍对自己学校的训练场地和设施满意度普不高,训练和比赛的经费基本上都来自队员缴费和学校拨款。
3.“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制约因素为:后备人才来源单一,严重制约着我国网球水平的提高;学训矛盾仍然不可调和,影响着我国网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教练员队伍不完善,科研能力和执教水平有待提高;学校、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在对后备人才培养及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体系。
4.“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方式对以前存在的问题都有所改观,但仍然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许多学校虽引入了这一模式,但基本上只是在形式上结合,并没有真正的将其落到实处。
4.2建议
1.注重文化教育与网球训练之间的平衡。“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应该把握教育是基础、训练是重点,文化教育和网球训练相结合的指导方针,以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运动员为目标,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管理无序的状态。
2.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增加与俱乐部、网球协会及企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达成联合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共识。
3.增加训练场地,完善训练设施,给学生运动员塑造良好的学习和训练氛围。
4.建立健全相关规定及管理体制。将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培养学校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深度结合,从而真正的做到目标共定、责任分担、项目分建、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从而使我国的网球后备人才处于稳定的良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1]阳艺武,刘同员,黄彩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思考———兼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
[2]王浩,陈建华,张天峰.“省队校办”:“教体结合”新路子的实践探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3).
[3]杜伟.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对策———以江苏省调查为例[J].体育与科学.2006,(2).
关键词:田径;后备;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79-02
跑、走、跳跃、投掷等是田径项目中的一种竞技运动,它是以个人为主的一项运动,而福建省的田径运动在我国体育中发展着相对较高的水平,为国家曾培养过一些优秀的世界冠军。如刘华金等人,打破了保持17年之久的女子100米栏亚洲记录。虽然2015年6月27日(体育)“田径―全国田径冠军赛”中,福建选手汤星强获得了男子100米冠军,但是福建省的竞技运动中田径项目仍然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尽管在田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福建省的竞技水平有所提高,但距离期还是需要多加投入。
一、少体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状况
1.训练费和比赛费不够。通过福建省各地市的相关资料,以及我国田径项目中少体人才基地的综合调查,对6所少体学校的训练费用和比赛费用进行了研究,这两项费用一共花114万元/年,其中企业的帮助承担1万元(0.87%);运动员自行支付1万元(0.87%);学校自己负担8万元(7.01%);国家根据相关法律拨款104万元(91.2%)。从各培训基地提供的资料来看,少体运动员所需要的花费人数为630人,每个运动员比赛中的花费约为2300元,这完全达不到少体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基本要求。从费用上看,训练和比赛的主要费用来自于国家政策,因而,我国的后备人才培养地基训练的经费不能有效地得到保障,尤其是地方上的体校就更别说了[1]。
2.教练文化水平偏低。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因此,在体育文化中也可以恰当地运用这一方法。说到底,在新世纪运动会的田径项目要想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要尊重人才,还要重视教练员在科学知识和文化道德方面的能力,这些都会对体育创新有一定的影响。由此产生的运动员水平和素质也会相应地受到一定的影响。据调查,“冠军等于教练”的模式在体育中普遍存在,专业理论较低、学历不高、训练方法古板无趣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运动员的发展,尤其是少体中的运动员,同时他们与国际上的同仁也甚少交流[2]。
马俊仁曾经对当前的中国田径形势分析:当一个教练在执教时,几乎都会遇到一两名有潜质的运动员,但国家要想有一个专业能力强的教练和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只是纯粹地依靠潜质运动员,还想要让他一直优秀下去,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想成绩一直保持着,这也不现实。说到底,体育这项工作全面、科学而又复杂。因此,体育要从少儿抓起,逐步发展。
3.运动员文化水平不高。田径运动员的成绩要想提高,就要重视运动员的智力、理论文化等方面,而其中少体的文化课知识不仅能提高竞技水平,还能在运动员将来退役后再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福建省的随机调查中,在8所少体校中,开设文化课程教学计划的学校有3所,其中的3所体校的办校质量和社会评价力在社会群体中还是占有一定的比率,其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不怎么进行中学文化课程教学计划的学校有5所,除此之外,在8所体校中,仅有1所学校能够参加普通学校的统考或中考。
除此之外,由于少年儿童的年龄偏小,其中的文化教育体制制约了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组织形式和开展方法,因此,它也会相应地对少体人才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人才浪费,办学举步维艰。在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优秀的运动队运动员、体校在校人数、少儿体校在校人数的比率约为1∶3∶11。因为优秀的运动员大多数从小就进运动队,在队的时间均比较长,而特别优秀的运动队运动员的更新度就显得更加少,于是在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中的淘汰率也相对来说要高一些。对于一些没有机会或者能力进入优秀运动员行列的人来说,在体校中,文化课的低效率、技能的单一,将直接成为他们不能适应社会的绊脚石。在此年龄段,升学和就业在将来的市场中对于他们而言,压力是相当大的,同时,体校运动员的出路窄,社会形象不佳,也是很多家长不愿意将孩子送到体校的原因。因此,也就造成了许多有天赋的孩子不能在体校进行训练,妨碍了少体校的招生,使得少体校在办学方面形成一种恶性竞争与循环。
二、少体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
1.体制改革,完善比赛。田径竞赛除了在教体局组织之外,还可以依靠社会各团体对田径竞赛进行支持,要想使田径竞赛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就要不断对竞赛制度做行之有效的完善和措施。竞赛制度是对田径后备人才发展的一种鼓励和促进,但如果竞赛体制不合理,也与之相反地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要想使得一种制度对优秀人才的成长、发展有用,那么就要看这种制度是否与青少年竞赛制度相合理。在少体竞赛中,不能过早地给他们专项化,金牌观念和冠军意识都要逐渐淡化,要着重少年儿童的身体全面发展,做好思想基础,要把任务重心放在选拔有前途、训练效果要强、比赛经验要丰富的工作上,不要盲目地只为训练,毫不考虑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
2.体教结合,合理评价。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两个行政管理部门要相互结合,共同为田径体育培养高效的优秀人才,两个部门要学会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协同努力,一起为体育教育事业奋斗。这是一种新型的训练体制,一是它在结构上合理,分工明确,效率较高;二是通过体教联合,能达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和人性化。因此,要将二者的关系正确处理,将竞技体育和文化教育共同发展,才有利于少体校从根本上选拔后备人才。
除此之外,制定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也是相当重要的。根据福建省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目标,对运动员思想、文化、训练、竞赛等情况,要制定合理、有效的体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这样根据评价的内容和结果,以及实际需要,及时修订或改变其方案,以便完善少体校的培养模式。
3.提高教练和运动员整体素质。体育竞技要想获得长久,教练员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少体校中,教练员可谓是整个运动训练的管理人员,运动员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制定都跟教练员分不开,因此,教练员素质的高低将对运动员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上更是深远[3]。要想使我国田径一线教练员的执教水平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要不断加强教练员知识体系的更新,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训练理念、训练方法,使教练员的整体素质、执教水平提高。学习文化的黄金时期是青少年时期,运动员在加紧训练中,学习文化课也是至关重要的,教练在一定程度上,要对运动员的自主学习力进行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做不但能让运动员在训练的乐趣中得到学习的快乐,还能在学习中正确对待自己的比赛成绩。
就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马俊仁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教练与运动员就好比建楼一样,不是一块块砖头积在一起就能变成一栋楼,它是要经过许多工匠用自身的工艺将这些砖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使这栋楼结实、稳固。而作为少年田径教练员必须把握少年运动员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随时捕捉人体生长发育和机能增长的突破点,融入田径各项目技术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使少年运动员的技术和生理机能可以提高,全面发展运动员的体能,为其专项成绩的突破打好有力、坚实的基础[4]。
4.健全运动员保障制度。高投入、高风险、时间长和不确定性是运动员职业的特点,因此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群体。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力求解决和少年儿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积极追求能够适应新环境的比赛奖励和运动员分配机制,将少年儿童的文化课、德育教育,和将来的工资待遇、退役后安置、医疗等保险进行未雨绸缪。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纳入一个体系,这样才能保障少体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要考虑各个方面因素,努力获得运动员家长的支持,以及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理解,充分调动起少体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贮备足够的田径后备资源,促进其地方田径项目的持续、有效发展。
5.科学选才,加强田径普及。科学选材力度要加大,一个健全的科学选材机构,要为训练配备良好的设备和提供足够的经费[5]。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符合田径项目发展的可行性措施,并对少年儿童的特点和生理情况制定选拔人才的方法,选拔真正有潜质的运动员,为福建省的田径项目培养合格的少年儿童。要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等进行宣传,从强身健体、增加趣味等方面鼓励少年儿童加入到田径运动的行列中来,以保证田径运动员的资源充足。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只有不断提高训练方法,创新将训练和文化学习相互结合,才能在国际田径比赛中觅得一席之地。同时,重视少年儿童的体育工作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善于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理念,抓住重大的战略机会,做好少体工作。在少体工作中,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也是不容小觑的,有时它在一些重要环节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要多方面地对少体运动员的身心和思想做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马永红,孙延昭,韩志勇,张兵兵.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01).
[2]朱芸亿.淮安市田径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
[3]张勇,危开平.黑龙江省田径后备人才选材现状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