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艺术修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影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067-01
电影是艺术领域最年轻的门类,也是独立于文学、绘画、音乐、戏剧、舞蹈、建筑的“第七艺术”。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电影象丑小鸭一般从杂耍场中涅磐而出,演绎着人类的情感,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当代中学生了解一些电影的发展史,懂得一些电影的基本知识,并进而了解一些电影类型和电影流派,以艺术的眼光、审美的角度看电影,会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在中学艺术教育领域,电影艺术教学承担着开启心智、丰富生活、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1 百年电影文化的发展史,是一部生动的现代科技融合现实生活的进化史
(1)电影与科技的融合
电影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最初的电影,是黑白的、无声的,仅是对生活现象的简单记录。观影者从最初的看热闹中习惯以后,也就渐渐的把它与杂耍场里小丑的表演等同起来,觉得了无新意了。声音的引入可以说是现代科技在电影史上的第一次革命。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的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电影由纯粹的视觉形式发展成为视听综合艺术,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使得音乐、音响和语言都成为了电影的艺术元素。
最初的电影都是黑白片,彩的出现,是现代科技在电影史上的第。1935年使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彩色影片《浮华世界》诞生了,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影也大踏步的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
(2)电影与文学艺术的融合
电影是声、光、电、影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与文学结缘,讲述故事,注重结构,并创造了独特的语法规则——蒙太奇,但是电影又绝不等于文学。电影有着与文学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文学,作为十分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运用语言文字创作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来表现情感和再现生活。
2 当代中学生应该了解一些电影文化,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筑牢精神篱笆,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第一,电影文化进课堂的现实意义——还原电影本质,透视电影的前世今生,了解电影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电影是特殊的文化商品,是大众娱乐工具。
作为一个伴随工业文明、伴随技术的革新而产生的事物,电影在争议中不断发展。从卢米埃尔兄弟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放映给大众开始,电影就和大众文化、和市场产生了难以割裂的紧密联系。而后沿革出的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将电影的工业性不断推进。于此同时,电影的发展也使得电影的艺术性不断得到加强,纯电影、蒙太奇、真实电影、诗电影、法国新浪潮等等名词接踵而至。
(2)电影是艺术,是独特的大众文化,凝聚人生百态,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电影与生俱来的科技性,并无妨其艺术的特质。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就从没停止过对电影艺术性的探索。如何讲好故事,是电影艺术性的体现之一。从简单的生活记录,到注重结构形式,从单纯的影像叠加,到蒙太奇的确立,电影从科技走来,由艺术丰富自身,不断吸收姊妹艺术的精华——由文学学会讲述,由戏剧学会调度,由绘画学会构图,由音乐学会旋律,由建筑学会雕琢。电影因其声、光、电、影一体的特质,被称为综合性艺术。
第二,电影文化进课堂的深远影响。
(1)感受电影艺术,得窥奥堂,感受经典,触摸崇高,初建高尚的人格体系。
经过百年的发展,电影史上涌现出大量的光辉杰作,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反映二战灾难的史诗之作,以凝重的画面、悲凉的笔触、厚重的音乐,再现了法西斯纳粹的残暴,犹太民族遭受的苦难。导演斯皮尔伯格以悲悯的情怀透视历史,还原真实,浓墨重彩刻画了在令人窒息的暴虐中人性的光辉。
(2)在学习中提高,筑牢精神防护系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把握自己,为高尚的人生目标而奋斗。
电影艺术,因其反映历史的深度、反映社会的广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都备受重视。同时,电影艺术蕴含着人类美好的情感,承担着道义的力量,必须具备惩恶扬善的基本职能,因而电影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品格。传承文化,弘扬道义,是电影需备的职责。在中学艺术教学课堂上有选择地观靡优秀电影作品,会促进中学生健康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一点,是我们期望的。
3 中学开展电影艺术教学,有利于中学生丰富校园生活。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现阶段不难发现,高校中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还有必要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社团活动是学生批准之后。学生为本,对学生开展教育的第二课堂。在社团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素质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能力,在各大高校中涌现出一些社团,如舞蹈社、文学社、校园民谣等等社团。而舞蹈社团不仅囊括了音乐和舞蹈。还有助于学生舞台设计、服装选择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通过在学校开展舞蹈社团能够将传统的文化和现阶段的艺术倾向相融合,为学生带来一些思考,给学生冲击,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社团实践对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之间的联系
在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大学生的发展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通过神团活动,有助于学生的美育的功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社团实践活动却便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将学生放在一个小团体当中。并结合社团核心目标和社团内的法学生兴趣取向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艺术素养的认识,进而调动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传统的方式中。常常会结合选择一门艺术类的选修课程。在修完以后就可以毕业。这种模式虽然操作起来较为简便,但是效果不大。在现阶段。通过社团活动可以弥补这一空缺。让学生不仅仅停留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社团活动就属于高校中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舞蹈社团也不例外。下文,笔者将结合舞蹈社团的开展,简要谈一谈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途径。
以学生舞蹈社团实践提供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途径
结合舞蹈社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高等教育的阶段,教师就开始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教育。从教育本质上讲。审美能力是学生了解美的所在。陶冶性情的关键。也是让学习的知识能够更加饱满的关键。因此。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帮助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舞蹈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本身就蕴含着非常大的魅力。通过舞蹈社团的模式呈献给大学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舞蹈,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并从舞蹈中感悟和体验,自主欣赏舞蹈的美,并得到教育,出现感悟。当然,在现阶段,也存在一些学生存在错误的观念。不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舞蹈的重要性,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舞蹈仅仅是艺术专业学生的专利,这些思想都会阻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要是在社团中开展科学的教育。先让学生认清楚舞蹈对每一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再有对性的开展社团活动。
结合舞蹈社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门艺术。舞蹈表演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基本功,还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够在飞速发展社会中得到提升。因此,通过舞蹈社团活动可以转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够更加形象的体味到舞蹈的魅力,并在实践中受到氛围的熏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环节紧张的情绪。摆脱消极情绪。因此,通过结合舞蹈社团活动,学生在社团中观摩舞蹈表演并身处其中的时候。神经自然而然得到调节。在这个过程,学生的感知得以调动,并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带动学生的心理,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结合舞蹈社团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舞蹈发展至今,重在参与其中并结合自身的感受欣赏和发展。通过舞蹈中的内容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活中的认识。确保学生能够在欣赏舞蹈的以及跳舞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容,舞蹈具备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且能够在学习阶段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域风情,拓宽知识面。在社团中,小组探讨,活动深入等方式都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舞蹈的重要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体味到舞蹈所颂扬和尊崇的真善美。从而净化学生的内心,提升学生的情趣。进而达到陶冶,提升社团成员道德素质的结果。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美育
《音乐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音乐教育应把握音乐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乐感的培养和美的熏陶。”而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应是一次美的熏陶。这是因为学生愉悦地进入构成音乐的两大要素――节奏和旋律的环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可见,美育在音乐教育中十分重要。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既是培养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本学科的基本要求。那么,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应如何做呢?
一、通过音乐欣赏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意识
音乐欣赏是艺术科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1.可以利用多种欣赏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主动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而中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更感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格和式样。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
2.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应表现为健康、纯正、明朗,自然体现出文明社会的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修养。一个人所建立的音乐审美情趣,与他的思想境界和社会精神文明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往往决定着音乐美育实施的质量。音乐审美教育正是使学生自然的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带来生理、心理及精神的愉悦。用健康的情绪把学生带进歌曲的意境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
二、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美育教育
1.进行音乐欣赏,丰富学生知识。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鉴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艺术修养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鉴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有些音乐作品作为综合艺术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例如电影、戏剧、舞蹈中的音乐部分。还有些音乐作品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题材重新加以创作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作品的题材或表现内涵来说,都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这样,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于理解这类音乐作品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可以说,对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越深刻、越细致,那么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能受到更好的效果。当然,文化艺术修养对于音乐欣赏的作用,也不仅仅限于与其有直接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是对全部的音乐作品,其中也包括无标题音乐的欣赏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此外,人的生活体验对音乐欣赏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将非常有益于欣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体验与领会。
【关键词】民间舞;教学;情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97-01
民间舞指的是民间产生并且流传的、带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不同民族的民间舞由于文化历史、风俗传统的不同所以表演风格以及表演形式都有所不同。但是民间舞有个共同点,就是带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自于演员对于舞蹈情感的把握。
一、民间舞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
民间舞是民族内在精神、民族色彩以及形式结构的表现,民间舞沉积着本民族的情感以及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也使得人民的感情随之而变化,这种变化也在民间舞上明显地表现出来。如:经典蒙古族舞蹈《奔腾》秉承了蒙古族舞蹈一贯热情奔放的风格,以青年的爱情为线索,表达出时代的发展给蒙古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现代蒙古青年的昂扬、激情饱满的新的精神风貌[1]。这强烈的情感给予这支舞蹈强大的生命力,赋予了它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说,“情感”是民间舞的生命,一旦失去了情感,舞蹈失去感染观众的能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在民间舞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对于情感的把握能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舞蹈的情感
(一)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古今中外比较高层次的舞蹈演员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有着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舞蹈情感的渲染,不仅要通过精准的节奏分明的舞蹈动作以及符合情节变化的音乐,还需要演员有着强烈的个人艺术感染力。这种艺术感染力源自于演员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所以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督促学生体型训练以及基础动作训练,还要督促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这里说的文化艺术修养,主要指的是“文学”以及“音乐”的修养[2]。文学是文字的艺术,是古今无数文学家、艺术家的思想以及智慧的结晶,对于舞蹈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及把握舞蹈的内容、思想与形象的塑造,有利于学生舞蹈感情的升华。舞蹈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其中音乐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提高音乐艺术修养,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才可以通过分析以及鉴赏舞蹈音乐,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由此探讨舞蹈中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以及音乐修养,才能不断完善舞蹈形象的塑造,把握舞蹈的情感。
(二)给予学生情境启发。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该民族的人文以及历史,通过生动的影像展示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以及风格特点,给予学生情景启发,丰富学生的想象,使得学生进入更好的学习状态。比如,蒙古舞中有大量的马步,这个动作要求演员不仅体态到位,隐藏着无限的生命力以及爆发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原生态的蒙古族舞蹈以及一群在苍茫的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让学生通过想象以及模仿,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以及练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把握舞蹈中的情感。如果条件允许,到舞蹈的发源地去,体验本土文化,让学生思考、理解舞蹈中所蕴藏的文化历史、风俗人情。
(三)让学生学会缘物寄情。民间舞有“缘物寄情”的特点,即通过利用道具来表达情感。民间舞蹈中的道具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是舞蹈形象的情感寄托。以民间舞比较常见的爱情主题为例,比如手绢,手绢具有浓烈的女性色彩,是舞蹈中女性形象常见的装饰品。在一些汉族的舞蹈表演中,女性的情感表达是通过对手绢的灵活运用生动地表达出来的:赠与情郎手绢表达爱慕之意;以手绢遮面表达羞涩之意;以手绢捂住嘴角表示开心之意;揪紧、缠绕手绢表示紧张或者兴奋等等[3]。还有扇子,扇子是男性经常使用的道具,与手绢正好配对,通过对于扇子的灵活运用,表达男性形象在舞蹈中的情感。所以在民间舞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缘物寄情”的意识,学会运用丰富多样的道具,表达不同的情感。
三、结语
民间舞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对于舞蹈,人们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民间舞的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功以及深厚的艺术修养,还需要训练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使得表演能够表达、传递出舞蹈的感情,感染观众,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顾巍.浅论中国民间舞教学中情感的把握[J].赤子(上中旬),2014,01(11):106.
[2]冉剑霏.浅析情感在民间舞中的重要作用[J].黄河之声,2013,01(20):104-105.
[3]杨梓.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情感教学[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24(02):139-142.
1.改变以往片面的教学观念
要充分重视和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以往“重技轻道”“重技能训练,轻知识理论”“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精典作品赏析等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以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形式,集中、系统、概论式地引导讲解,并让学生互动参与,进行讨论、辩论、演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接受更多的有关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以更浓厚的兴趣、更自觉的意识、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探讨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相关的问题,最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把这些文化素养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浸染、互促互动,使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全面提升艺术修养,获得综合、完善、充分的创造才能。
2.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互渗互动。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那些与室内设计类相近、相关的专业学科彼此之间的兼容性、互通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理论上、技法上、审美观念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异与同,使之与室内设计学科融会贯通,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这门学科的品质。例如,中国画在构图和笔墨技法中经常关注的黑白、聚散、疏密、虚实、浓淡、粗细、曲直、刚柔等各组相关性辩证概念和室内设计中所追求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哲学内涵和审美特征是互感相通的。再比如理论上由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其核心正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也同样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其指导思想与审美特性仍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而那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中国民间传统图案中的色彩和造型,也是我们今天的室内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它们中间那些寓意丰富的祥瑞图案表达无不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这种寄寓吉祥的创作观不仅能够给过去的人们以美的欣赏和未来的希望,更能给我们许多发人深省的启迪。我们今天把民间传统图案的知识及其背后丰富的内涵观念纳入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作为设计的传统资源,既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水平和综合人文素养,又能够为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诱导素”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不同的形式、渠道,让学生广泛接触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其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厚内涵,充分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借鉴那些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活力的传统元素,推陈出新,把它转换成现代设计理念,并贯穿到新的设计实践中去,从而体现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教学。
3.搞好学科建设
要增强对弘扬民族文化内容课程的开设。现有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大体上是以《结构素描》《色彩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为公共基础课;以《室内设计原理》《专业制图》《透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陈设》等为专业基础课;以《居室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等为专业课。除了常规的专业课程外,我们理所当然可以开设“传统装饰”“民间美术赏析”“室内民族风格装饰”等课程,训练学生从传统入手。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课程中突出中国的民族艺术特色,将中国工艺美术概述或中国设计艺术思想之类的课程指定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应开设一些相关的特色选修课,例如在陶瓷、漆艺、印染、雕刻、建筑装饰等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课中精选若干门,要求学生通过这些专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传统符号表现形式的运用并进而领会我国传统设计的内在精神。这样,既使学生加强了专业动手能力又能够使之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所在,从而恢复并坚定他们对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念。
4.继承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
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注入新的灵魂和血液。因此,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其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首先,传统符号的运用。中国传统符号主要有:具有象征性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符号,有些是前人在生产劳动、建造居所时的经验和智慧的积累;有的则是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体现。在当代,这些符号仍然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室内环境文化的手法。一般的手法有:抽象简约这种传统手法对传统形式的整体和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知韵,使传统的儒、道、佛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之上,得到延续与发展;符号拼贴,在室内设计中拼贴运用,从而新与旧、古与今带着某种联系;移植与嫁接,对儒、道、佛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在设计中,有时还可以借用外来文化中的的某些要素与本土文化元素共生与一体。
其次,是色彩与光的处理。色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和不美,但是对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非常重要。通常处理色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类似色。即色相环上相邻不远的两色,类似色彼此接近,统一而稍有变化。二是对比色。即两种较远色相配得和谐,也就是常说的“补色原则。”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形式,光影的存在总是以具体颜色载体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内设计中也是直接或辅助传达传统信息的有效元素和工具。色彩有着改变环境气氛的作用,特别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情调和意境。
再次,家具陈设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是提倡人与自然的亲合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虽然儒、道以及佛家的传统文化不同,但是在回归自然和效法自然上却有相同主处。然而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渴望与自然亲近的欲望不能实现,因此“移情于家”,力求营造一种自然的气氛作为精神上的补偿,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2]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许亮,董万里.室内环境设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