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看法

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看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看法

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看法范文第1篇

一、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改变对孩子的看法

再顽劣淘气的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孩子不是坏的,而是不懂事,知识不足,分辨是非能力不足,思考问题不全面,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之,不知不觉地就做出错事来。孩子由于受到家庭影响,社会熏陶,向别人学习,力争进步,也在不知不觉地做好事。因之,家长要在孩子身上找闪光点,看到孩子天天向上进步的主流,改变对孩子传统固有的看法,鼓励支持孩子不断进取。农夫不因禾苗的弱小而拔掉,耽误一季收成,而是精心作务,拔草、施肥、浇水、除虫,争取大丰收。有苗不愁长。家长也要象农夫一样辛勤地工作,正确对待孩子,耐心施教,使其早日成才。就是不顽劣的孩子,家长也要不断寻找发现其闪光点,加以肯定,使其更加茁壮成长。

二、找和孩子的相同点,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

孩子生活在家长身边,耳濡目染,家长的优良品德也会不知不觉地习得。在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家长的影子。因之,家长要以身作则,言教身传,把孩子教好。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或者缺点,家长要自省反思,看是否在自己的身上也存在着,家长改其过失,改其不足,孩子也会仿效家长而做,痛改前非。另外,家长要在孩子看事物的方法上,想问题的方法上,处人待物的态度上,日常行为的习惯上等方面是否和自己有相同点、相似之处,要扬长补短,改过自新,正确对待孩子,帮助孩子不断前进。

三、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特点,改变教育孩子的做法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不同,家长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有的性格外向,有的孩子言语表达能力强,有的不善于言辞却动手能力强,有的善于联想,有的喜欢想象。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改变教育孩子的做法,正确施教。孩子性格内向,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习,善于表现自己。孩子性格外向,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习,增强自控能力。孩子不能自卑,孩子不能自傲,孩子不能自弃,孩子不能无所事事,不求上进。在兴趣爱好上,家长不能截长补短,以自己所好而定孩子所好,而要善于发现培养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特点,家长不能强孩子不好而硬为之。

四、找孩子的成功点,改变对孩子的要求

十个手指头也不一般齐。高有高的好处,低有低的好处;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好处。有人说:排头兵队伍向后转走,就成了排尾兵。人各有所长,各有所好,孩子也一样。家长要善于找孩子的成功点,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引导孩子不断分享成功的喜悦,让孩子有成就感,并为此而不懈努力,以点带面,并打开成功之大门。家长要适时改变对孩子的不适当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在低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使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五、找对孩子的包容点,改变家长不良的脾气

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看法范文第2篇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父母一生中应完成的任务,起来不过区区两件,一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教育好自已的后代,完成自我延续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多能力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

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又是一项异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家长有个方面的知识和见识,而且要求家长懂得怎样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教育孩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情,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普天之下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这种心愿从小处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骄傲与辉煌,从大处看,可能造就一个民族的自豪,甚至成为一种文明与进步的代表。遗憾的是,就一些父母而言,望子女成才的心愿却很难实现,下面就我个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做父母的要爱孩子,也许你会说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我就常常给我调皮的儿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给予他的爱,也增强了他对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们家长都应该用爱心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倾听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在忙.再累,也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不时地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上课时你对自已的表现满意吗?今天你的笑脸又增加了吗?每当我这样问儿子的时候,他总是十分兴奋的向我汇报一切,当他说出自已对事情的看法时,我也会尊重他的意见,与他商量办,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和自信,我认为这对培养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

三.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学习上我常鼓励儿子说:你太棒了,真聪明这么难的知识你都能答对,妈妈好佩服你啊,他一听就很高兴,而且还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我也会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他,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在人的一生当在,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铸造人的坚强意志,成就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他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五.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已的智力等诸因素进行自我眺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能力,自古以来,它就是求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今天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下成功的彼岸。

六.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更甚与对书本身的兴趣。

七.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八.父母冲动的行为会让孩子性格逆反父母应该认识到,逆反是青春期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父母应该冷静处理,不要总和孩子"顶牛"多和孩子沟通,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九.学会宽容和忍让宽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能够宽容和忍让别人缺点和错误的人,确实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人,便是人世间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宽容更是一种能力,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宽容伤害自已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只有不断地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才能让仇恨没有容身之处,宽容不仅需要广阔的胸襟,更需要很高的智慧。

十.遇事允许孩子申辩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十一.避免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作为父母不要整天盯着孩子的分数,做孩子分数的晴雨表。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紧张,诚惶诚恐,无心学习,父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放在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让孩子将来即使上不了大学,也能够自食其力。

十二.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家长总爱将教育孩子当成风筝,任其高飞,线绳终端不离手心才踏实,而孩子却愿当只小鸟,渴望飞翔,家再温暖,也总是孩子练飞的首站,而不是他飞翔的天空,不能将其终生关在小天地里,家长的双手不是用来使劲捆绑孩子手脚的,而应该是用来磨练孩子翅膀的。

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看法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5―0091―01

当今社会,青少年教育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厌学队伍在日益扩大。部分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抱着读书无用的思想,每天上课都无精打采或干脆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上,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和离家出走长达数周。上述问题的出现,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因为家长没发挥好在孩子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效能低下的原因

1.靠学校,推责任。有的家长“赚了银子,丢了孩子”。自己忙于工作、做生意,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差,考大学无望,对孩子失去信心。有些家长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病要大夫瞧,孩子要老师教。因此,他们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他们只负责孩子经济、生活上的需要,而不顾孩子的智育和德育。由于疏于管教,这些孩子极易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他们的品德、行为举止受到严重的“污染”,学习不努力,上课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或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有的甚至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老师的开导、批评、教育往往被他们视为软弱可欺,认为老师胆小怕事,欺软怕硬。

2.重智育,轻德育。有些家长片面地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开发智力,学习知识;学习就是考试拿高分,取得好成绩。他们“循循善诱”地告诉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考上大学就什么都好了”。有的家长为了保证孩子集中精力抓学习,一切家务劳动全部包办,子女可以自己动手做的事,都由父母代劳,根本不重视他们习惯和技能的培养,这使得孩子从小养成不劳而获的懒散习惯;有的家长只注意分数,而不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对孩子言行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取得高分,考上重点,对孩子的各种要求一味迁就,有求必应。结果分数没上去,反倒染上了很多坏毛病和不良习惯。

3.指责多,引导少。有些家长虽然也重视家庭教育,也希望孩子尽快成才,但却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孩子犯了错误或学习退步,不是去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帮助孩子分析内在的原因和制定改正错误的措施,而是恨铁不成钢,采取指责、训斥的教育方式,甚至痛打一顿。这样就造成孩子更不愿与家长沟通,甚至有些子女看家长也总是不如意,便同家长顶撞、争吵,造成家长与子女的关系紧张,因而产生对立情绪。

4.自身差,觑言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作风正派,品行端正,孩子就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反之,父母行为不检点,品行不端正,整天抽烟、酗酒、打麻将,对孩子则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对策

1.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资源也在日渐丰富。每位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问题上应立足于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在成才问题上要具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思想,其实个人在学术上的优秀并不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唯一基石。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学习好固然能促使人更加优秀,但绝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许多事实表明很多领域中的杰出人才在学校的成绩都差强人意,有的甚至很差。因此,要使家长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可以通过讲座或交流座谈等形式,逐步转变。

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父母婚姻观家庭影响

引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缩影,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家庭除了担负着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功能,还有赡养、消费、情感寄托等功能,家庭关系处理的好坏,关系着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因此,每一对走进家庭的夫妇都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国古代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因此父母应该把子女教育成一个热爱家庭的人,有良好的构建自己幸福家庭的能力的人。做到这点,对于建设我国和谐社会将会有重要意义。

一、婚姻观的变迁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因此弄清婚姻的变迁是非常有必要的。“婚姻”这个概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传统的婚姻观多定义为责任,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社会处于迅速转型期。改革开放的深人和拓展无疑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婚姻家庭观念逐渐呈现较为多元化的特性,现代人的婚姻多强调感情而非责任,例如出现了同居、未婚妈妈、单身贵族、试婚等各种前所未有的现象。环境是影响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社会是一个大的影响环境,其次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的影响。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会形成不同的婚姻观。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他们的婚姻观会给孩子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婚姻观与父母婚姻观的涵义。

婚姻观从内涵定义为:人们对婚姻生活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家庭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其不但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它包括生育观、家庭模式观等因素,婚姻观也包括婚姻倾向、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婚姻忠诚观、抉择观等六个因素。

从主体的角度定义,父母的婚姻观包括父母对自己的婚姻及其评价,对子女婚姻的教育。在不同的婚姻状态,父母对自己婚姻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他们处理婚姻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对孩子的影响也就不同。例如在核心家庭中,有些父母认为自己过得很幸福,家庭美满,但有些认为生活很枯燥乏味,没有激情。甚至在离婚家庭中,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离婚是一种解脱,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而有些父母一直活在离婚的阴影下,无法重新面对生活,去寻求幸福。父母自己不同的婚姻观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表现为亲密程度,冷战以及争吵打架的次数,对孩子教育的关心程度,处理家庭重大事件的态度,处理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方式,教育孩子的分歧程度等。孩子从父母婚姻观中得出自己对婚姻家庭的看法,其中大部分受父母家庭的影响。

二、父母的婚姻观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常态家庭包括核心家庭,非常态家庭包括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传统观念下,和谐幸福家庭应是三角结构,即父母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模式作为基本条件才成为可能。长期以来,非常态家庭被人们看成是残缺或问题家庭。然而,美国教授约翰.德弗雷通过研究指出:家庭的结构并不能说明家庭的幸福与否。在同一家庭状态下,父母对婚姻的处理方式不同,对子女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一)常态家庭下父母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

在常态家庭下,父母的婚姻观是有区别的,因而对子女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

常态家庭中,夫妻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共同创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他们喜欢彼此倾吐心中的感受,夫妻间的谈话显得很专心,在谈话过程中也常会打断对方,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存在一般场合所见的那种提防和不安。他们并不要求对方十全十美,承认彼此间在个人性格和处理事情的风格上确实存在很多矛盾,但他们能采取谅解的态度,相互忠诚扶持,共同迎接幸福的生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她们能达成一致,共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不干涉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选择,为他们提供自己的建议。子女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婚姻有着美好的憧憬,以自己的父母为标准,逐渐形成一定的择偶标准,对婚姻有着乐观积极的看法。因此当她们长大面对婚姻的时候,对婚姻有着积极的心理准备,知道如何去经营婚姻。

常态家庭中,夫妻之间很少交流,互不关心,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形同陌路,他们的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能很好的理解对方,也就互相之间没有多少责任和义务。家庭中没有爱和感情,只是按部就班的生活着。他们只是为了孩子才勉强的生活在一起。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能成一致,夫妻之间采取冷战,争吵,他们各自以为自己是为孩子好,结果适得其反,让孩子不能得到想要的爱,这样孩子变得沉默,更不想和父母交流,告诉自己的想法。父母也因为自己的感情问题慢慢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这种家庭中,子女会感到很困惑,他们渴望有个温馨快乐的家。从小看到父母之间痛苦的婚姻,子女们不敢轻易相信别人开始自己的婚姻。他们变得谨慎,择偶的标准往往会与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相反。他们很难相信婚姻,就算结婚了大多数也不懂得如何与对方相处。

(二)单亲家庭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

非常态家庭主要从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两个方面来讲。单亲家庭分为两种类型(1)由未婚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2)核心家庭中配偶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只能由配偶的另一方抚养孩子而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坏境下对子女的婚姻观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单亲家庭方面我这里只介绍由于离婚所造成的单亲家庭。

离婚造成的单亲家庭,夫妻之间会产生两种关系:朋友和敌人。在两种情形下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按照康斯坦斯.阿荣斯的分法,离婚夫妻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家庭功能完全丧失型--完全不接触或只有很少一点接触,交往质量低;第二种类型稍好一些,但仍存在功能问题--即只进行有节制的接触,交往质量低。第三种类型是适度接触,但交往质量较高;第四种是频繁接触,交往质量高。在四种类型中家庭关系处理得好的类型,这些离婚夫妻能以积极的创造性的态度处理他们之间的恩怨,根本不让孩子卷入到他们的矛盾中。这类夫妻能将作为父母的责任和婚姻的冲突区分开。他们是互相关心和爱护的,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孩子的问题达成一致的协商。他们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与过去的痛苦,失望,委屈,无奈,绝望说再见,他们也相信家庭是以独特的社会存在成为人们实践活动后歇息的港湾,哪怕是单亲家庭,只要用爱心去经营,一样能打造温暖和幸福的家庭。同时,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力求为她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不因为子女是单亲孩子而过分严厉或过分溺爱,怀着组建新家庭的美好期待,从容自信的面对未来。按照康斯坦斯.阿荣斯的说法,这种家庭就是双核心家庭,双核心家庭是这样一种家庭:尽管家庭的结构和规模经历了剧烈变化的动荡,但它的功能不能变。孩子们的父母还应该像离婚前一样,对孩子在感情上、经济上、心理上的需要负责。双核心家庭的基本功能应该表现为,离婚的夫妻建立起一种父母式的伙伴关系,进行充分的合作,允许并通过孩子们继续和家族的其他亲属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家庭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但他们还是得到了父母亲的爱。看到父母之间的友好关系,他们能够慢慢理解父母对婚姻的做法,学会尊重父母,对婚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婚恋生活中也能坦然面对,即使出现了问题也能很好的解决。

家庭关系处理不好的离婚夫妻在各自的心灵中造成永不平复的伤痕,他们攻击对方的种种不是,在孩子的监护问题上争吵,把孩子也卷入他们的婚姻问题之中。这些给孩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子女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缺少一方的爱,性格变得孤僻,父母又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通过观察父母之间的对话,他们的行为以及亲戚朋友的说法产生自己对父母婚姻的看法,形成自己的婚姻观。当他们面临恋爱时,他们会不自觉的将对方与自己的父母一方作比较,当他们面临婚姻的时候,他们会担心婚姻的稳定性,容易对对方的感情产生怀疑。

(三)再婚家庭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

再婚在今天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再婚家庭的家庭成员很复杂,常有双方前次婚姻留下的孩子,他们之间会有对立、窘迫以及格格不入等。再婚家庭的建立,无论是对其丈夫还是妻子来说,真可谓既不轻松,也不容易。一是因为他们都有不幸婚姻的历史背景,因而很少有初婚夫妻成家时的那种难以遏制的欣喜和激动二是因为成家的历程比较艰难,这不仅表现为在对象的选择上多因子女问题而显得相对曲折,不太顺利,而且在决心结合的问题上也都对其对象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了解和长时间的慎重考虑。因此,夫妻双方对所建立的新家都比较珍惜、爱护,唯恐再出现问题。不仅如此,在思想的深处,他们更想把这个新家为疗慰曾经受伤心灵的场所和安度人生、获得幸福的生活基地。但是再婚夫妻面临一个如何教育孩子的难题。再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不同,子女的婚姻观也会不同。

在再婚家庭中身为继父母的一方,有些往往把孩子作为中介对孩子关怀备至,以此赢得对方的喜悦,并借以加深夫妻感情。具体表现则多是自觉、热情、主动、积极地揣摸孩子的心思,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承认孩子有权拥有自己的父母双方,关注孩子的发展。他们把孩子视为己出,帮助孩子从以前的家庭阴影中走出来,给孩子时间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慢慢接受新的家庭,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家庭中父母感情和睦,言语上充满关怀,例如父母一方生病时,另一方无微不至的照顾。吃饭时,一方为另一方夹菜等等。这些细微的动作,这些细节让孩子也能感到生活的温馨。孩子从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爱,也树立起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对婚姻充满向往,也学会如何与父母交往沟通。在孩子长大后她们能正视婚姻家庭,懂得爱情与婚姻的区别,懂得如何经营婚姻,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

再婚家庭中继父母只关心自己亲生的孩子或者对自己亲生的孩子更好,另一方带来的孩子受到了忽视,这样家庭成员的关系的不和谐,继父母之间会为孩子的事发生争吵,有可能引入先前家庭的夫妻一方,家庭矛盾逐渐扩大化,使新的家庭出现危机,继父母之间开始争吵、冷战甚至打架,心里会不自觉的把现在的家庭与以前的家庭作比较,很有可能使现在的婚姻走向灭亡,夫妻又一次受到伤害。孩子也会比较前后的两种生活。由于孩子在两种家庭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怀,性格会变的很内向,更会厌恶婚姻,对婚姻抱有不好的看法,这种观点会一直带到恋爱婚姻家庭中。这样孩子们以后的婚姻很有可能不幸福。

三、家庭教育中的原则

家庭教育的原则,是实施家庭教育、并使之取得良好效果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是家长教育子女时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的观念向导的行为准则。对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的教育原则是有区别的。

(一)、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视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统一起来,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说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父母的品德行为高尚,待人和善,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崇敬之感,并以父母为榜样。如果父母给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就不会信服,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自己却没有尽到孝敬、关爱父母的职责。

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模仿最多的是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可信赖的人,父母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行为准则,因此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发育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单亲家庭中,这种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首先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之间的关系现状。父母是由于不相爱而离异这个事实,让孩子了解和接受,父或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逐渐对其说明,在说明时应该注意不要把孩子卷入到父母的感情冲突中。如果孩子还小,问起爸爸或妈妈时要让孩子对爸爸或妈妈有个美好的印象,但不要对孩子说气话,例如你爸爸死了,他不要我们啦,他跟别的女人等等。这样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利。孩子比较大的约十二、三岁,懂得谈论人之间的感情,可以对孩子谈谈爸爸、妈妈由于性格上的不合或分手原因,这是人的感情生活中的正常现象等等,尽量让孩子学会理解。千万不要利用孩子懂些道理了,把夫妻之间对一方之恨,讲给孩子,让孩子也跟着一起恨“抛弃了我们的爸爸”或“抛弃了我们的妈妈”。这样的做法,会直接伤害孩子的感情生活,这样的孩子大多数都会表示“我以后决不爱谁,决不结婚”。父母应对孩子的成长负责任。夫妻离异,夫妻要时常关心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感到双亲的存在。父母应该共同协商如何去更好的关心爱护孩子,让她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着正确的婚姻观,价值观,人生观。另外让子女广泛接触社会。为了避免单亲家庭单纯“单亲”父或母的影响,要使孩子尽量多接触社会,弥补因缺父缺母带来的对角色模仿的单一。孩子最初的角色模仿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单亲家庭的子女长期与父母的一方生活,跟母亲生活的,模仿女性比较多,跟父亲生活的,模仿男性比较多。这样就要使孩子通过大众传播、电视、电影、广播、图书、社会交往等等,广泛接触社会,弥补缺父或缺母对角色模仿的不足

(二)、相互沟通,共同提高的原则

家庭是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父母与孩子都是在不断成长。所谓共同提高的原则,其涵义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通过教育孩子而教育自己,与孩子共同成为家庭教育过程中发展、成长的主体。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而教育孩子,通过教育孩子、向孩子学习又反过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经验学识,从而构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

首先要求家长必须时时意识到教育子女的过程同时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深化自身人格,升华自身道德个性的过程。只有父母各方面的素质和水平提高了,才能为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因素和条件。其次,家长要与孩子相互学习。虽然在相对的角度上家庭中的受教育者是孩子,但孩子总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他们的知识经验范围与家长所具有的范围往往是交叉的,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速度和频度方面往往优越于家长,孩子生来无拘束无偏见,也可能具有全新的价值观、倾向性及对事物态度的评价体系。为此家长切勿小视孩子,切勿居长为大,而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知识和才智,尊重他们的立场、观点和看法,特别是当孩子正确时,家长要虚心向其学习以至请教,在教育过程中与孩子相互交流,相得益彰。当然父母与孩子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有所差异。父母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平时的生活中尊重孩子的一些想法,同时也给与她们一些建议,通过一些生活中细小的事情来告诉她们一些道理,让她们了解生活,了解父母,了解自己,学会为人处世。

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爱 ; 沟通 ;教育 ;合力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道尊严”的观念,让许多教师产生误解:以为只要是教师,就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所以,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其实,这个观念本身并没有错,但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他人。体现在家校联系中, 教师只有站在家长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的孩子。只有这样的理解,履行这样的实践,才会有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1 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的孩子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爱孩子,做孩子喜欢的老师,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必不可缺的良好的基础。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他们的孩子,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引起他们教育孩子的共鸣。

1.1 真心体会孩子的可爱。

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因为家长们总是特别容易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而教师则往往会把孩子放在一个班级里去评价孩子,有了比较,就容易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足,这就是教师觉得“某个孩子不太好”的根源。但教师不应该因此而歧视那些“相对较弱”的孩子。就像我们拿五个手指作比较,就会发现小指的作用最小,但我们不会因此歧视小指一样。

其实每当我们新接到一个班级,也会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他们的脸上都笑开了花,他们的眼中都充满了期待,他们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在新的老师面前,在新的教室里,有一个新的开始,新的进步,新的成长。教师应该像家长一样定位:“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如果我们能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就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宽容孩子存在的不足,真心体会到孩子的可爱。

1.2 理解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

1.2.1 错误的“好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试教育”扭曲了一些教师的心理。他们总是“好心”地希望每个孩子都是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这些教师从潜意识中否认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

1.2.2 差异的真实存在。在一个集体中,有些孩子擅长学习,有些孩子则擅长音乐、绘画、运动、实践操作等等;有些孩子守纪律、很听话,而有些孩子则好动、喜欢表现、喜欢做出一些自认为别出心裁的事,以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教师往往只喜欢那些学习成绩优秀、守纪律,听话一些的孩子,而那些学习成绩差一些、上课不专心、调皮捣蛋的孩子,时间一久,就在心里形成“屡教不改”、“孺子不可教”的印象,这些孩子也渐渐变得不再可爱,甚至对他们产生了“恨铁不成钢”的想法。

1.2.3 教育的失之偏颇。其实,有的孩子学习接受能力差一点,有的孩子调皮一些,有的孩子行为习惯差一点都是正常的,这些孩子内心也希望上进,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往往因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免出现相同的错误。久而久之,老师对他们从善意的提醒,逐渐到声色俱厉的批评,还往往因此而生气:内心激动,语气中充满火药味,甚至言辞尖锐。这么做其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既伤了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又影响自己的心情,更重要的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2.4 教育策略的改变。其实,这些差异并不可怕,因为社会是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的。这时需要调整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教师只有承认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把这些“差异”存于心中,就知道自己的“生气”、“严厉”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了,唯有理解、宽容、耐心地引导,适当地鼓励,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教师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孩子充分发挥其特长,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路,那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1.3 对每个孩子提适当的要求。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目的是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又不能像家长那样一味地宠着孩子、惯着孩子。这就要求老师对每个孩子有所要求,让每个孩子有所进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对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要求。对他们的要求要分层次,有梯度。基本的要求人人都能够达到,而且必须达到,决不放松,否则就会产生无序的现象。对能力强的孩子,则可以根据其情况适当提高要求,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1.4 用心跟孩子沟通,引起孩子的共鸣。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法宝。鼓励要因人而异,这是由孩子的个性差异所决定的,对自我感觉太好的学生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提醒他们以后该注意的;对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则一发现闪光点就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同样,批评也要因人而异,得讲究方法和策略。如果光是跟他们讲大道理,虽然你讲的都是正确的,但哪怕你讲得口干舌燥,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只有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想孩子所想,用心跟孩子沟通,才能引起每个孩子的共鸣,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 站在家长的立场为家长考虑

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其实就是把孩子交给教师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所以,教师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就是教师要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那么,怎么与家长共同教育呢?我觉得除了爱他们的孩子,还要经常能够站在家长的立场为他们考虑。

2.1 不能让家长难堪。

2.1.1 曾经的错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面对屡犯错误的学生往往会感到很生气,然后一个电话把家长请来,把学生的所有缺点都向家长诉说个遍,更有甚者会把家长也批评一顿,搞得家长很难堪,从此不敢面对老师。其实,作为家长,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最怕老师告孩子的状,所以对于孩子的缺点我们千万不要直接向家长告状。告状的结果要么是家长把孩子教训一顿,要么让家长对老师产生不良的印象,再也不敢跟你沟通,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结果。

2.1.2 委婉的沟通。不跟家长告状,但是我们又不能不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缺点,所以我们说话的语气尽量委婉一些:

“您的孩子个性挺好,作业习惯也不错,如果您的孩子上课时再专心一点的话,他的学习成绩就会更好一点的。”

“您的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如果您的孩子在跟同学玩的时候,能够注意动作的轻重,不把同学弄疼的话,就会有更多的同学会喜欢跟他玩的。”

“您的孩子挺热心的,如果孩子跟同学玩的时候,说话再友好一些,同学们一定愿意跟孩子交上好朋友的。”

……

这样,既能保护家长的尊严,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不足,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2.2 变说教者为耐心倾听者。

我们发现,教师往往喜欢好为人师,喜欢说教。教师跟家长沟通的时候,往往喜欢说:

孩子“应该……”“应该 ……”“不能……”“不能 ……”

希望家长要求孩子“应该……”“应该……”“不能……”“不能……”

这样说话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因为许多家长并不认同老师的某些“应该……”和“不能……”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师跟家长之间对孩子的教育要求的差异,决定了教师跟家长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这样,教育的效果肯定不会理想。

有些教师练就了一副好口才,跟家长沟通时滔滔不绝。家长想讲话,却苦于无从插嘴。这样,也是不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的。

教师应该善于做一个倾听者。所谓“沟通”,是要让沟通的双方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综合双方的观点得出一个平衡的、一致的看法。所以,我们的口才再好,也要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倾听家长是怎么说的。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要求是很合理的。这是基于孩子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符合孩子的特点和家庭的特点的要求,才是合理的要求,才会被孩子所接受,才会起到真正的教育的效果。

2.3 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难处。

有些家长的工作是服务行业的,别人休息的时间往往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孩子放晚学回家以后存在着无人照顾的现象。这段时间里,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要求,是无法很好地落实的,也是无法很好地检查的。

有些家长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也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有许多的问题,他们教育不好,也不会经常跟老师联系。因此,我们会认为这些家长没有责任感。可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这些家长很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不知道怎么教。所以,我们要主动地、经常地跟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参谋工作,让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的教育。

2.4 给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

想要家长能配合教师教育好孩子,想要家庭教育达到学校教育预期的目标。作为教师应为家长做好参谋的工作,特别是当家长在教育孩子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教育的方法。

例一:家长没时间照顾孩子,而孩子放学后也不爱学习,老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家长很无奈,我们有的老师生过气,但是没有任何的作用。后来,我们为家长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如“与孩子达成一项协议,放学后在家里要完成某些要求,家长回家以后要检查。”“有空的时候打个电话给孩子。”“孩子一有进步及时表扬。”……

例二:孩子写作不太好,家长却无能为力。这时,我就会为家长做好参谋:要求孩子多读课外书;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观察动物以后,跟孩子一起说说观察到的情况,样子、活动情况,喜欢吃什么等等,不明白的地方以后再观察,再讨论;观察人物,比如“今天见了哪位客人?穿着打扮是怎么样的?他说了些什么话?他喜欢怎么样?有些什么习惯性的动作?”“同学中你喜欢跟哪些同学交朋友?为什么?”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了观察力,写作时自然就有话可写了。

例三:孩子作业拖拉,家长很无奈,则建议:让孩子作业进行计时,孩子作业计时后,家长对孩子的做法加以鼓励,当孩子的作业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率,家长更加要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