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理论;实践;探索

幼儿阶段是美术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是孩子发散性思维方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时期。美术能促进幼儿大脑的协调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幼儿活动能力的提高。此外,美育有益于开发幼儿的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促进创造力,总之,对幼儿的发展是相当有效的。

一、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国家应试教育背景之下,现阶段幼儿教育的发展普遍存在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好多的幼儿美术老师将美术教育与其他的学科教育等同起来,机械地照搬,没有一定的方法可循。且教师过分放任自流,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教师不敢教或不重视传授必需的技能技巧。其次,老师在教授的时候其形式局限,材料单一,内容枯燥,让幼儿和教师容易感到乏味、枯燥,从而失去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最后,在幼儿美术教育这一块,其幼儿美术师资也是比较缺乏的。幼儿教师肩挑重任,但真正受过正确的美术专业训练,善于指导、理解儿童的教师却为数不多。大多数的幼儿美术教育中用的是传统的老师,传统模式化教育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幼儿美术教育得不到实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意义和作用。

二、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

幼儿美术教育老师应该从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幼儿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出发,来把握幼儿的教育活动。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

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首先就表现在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不论是绘画的兴趣还是手工兴趣,或者是美术欣赏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质量,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和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幼儿喜爱绘画是天性,因为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观察方式,幼儿能够凭着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所以,幼儿美术老师应该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出发,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质量。作为一名幼儿绘画老师,这时候最适宜的就是给幼儿笔和纸,让他们任意地去涂抹,充分地感受颜色、感受自己涂抹的效果,激发兴趣。

2.多加鼓励,增强自信

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其次还表现在多加鼓励,增强自信。幼儿还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启蒙阶段,作为一名幼儿美术老师,应该适时给予鼓励,增强美术学习的信心。幼儿美术老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去鼓励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比如,针对绘画的同一题材,幼儿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都会有很大的不同,美术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特点。如果发现作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信心,获得自信和成就感。例如,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美术老师应该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看到的表达出来,老师就应及时地对他们进行鼓励、表扬,正面评价,增强信心。这样,才能够更加激发幼儿的美术创造力。

3.多角度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最后还表现在多角度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在幼儿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每位老师都应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不要让孩子形成一种“照猫画虎”的习惯,应该具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性。幼儿美术老师要相信孩子是有表现能力的,要给予孩子表现的空间,允许孩子独特的、大胆的、有创意的表现。比如,在画动物的时候,老师为了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应该让孩子自己想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心目中动物样子。美术老师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和创意,再经过一定的指导,让孩子更具有表现力,增加自信。因此,在以后在美术课上会描绘得更出色、更有特点,更加具有创造力。

总之,幼儿美术教育应该以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发展为中心,打破其幼儿美术传统教育的模式,借鉴和引入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先进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发展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创意想象,启迪心智,进一步地提高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意义和质量。

参考文献: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美术美术教育创造力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是儿童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对儿童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和发掘,引导儿童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是最具有创造力的发展阶段。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启发并引导儿童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而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成长基础。教师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采用启发、联想、求异等多种方法,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把握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儿童美术教育的问题,充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这对提高儿童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认知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1]。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需注意的问题

儿童美术教育的活动丰富多彩,由传统的儿童绘画到当下流行陶艺、扎染、编织等,在实际的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思考这些美术活动对儿童的成长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这些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思维与创造力等[2]。

(一)知识结构

首先,在进行美术教育前,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儿童性格特征、相关的知识水平、创作能力等,将儿童美术教育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化分层。之后,对儿童美术教育目标进行分层,根据每个层次分为难易、轻重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在课程《有趣的纸盒》的美术教学中,将儿童分为两个层次,针对具有一定手工能力的儿童,教师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废弃纸盒的加工和变身,鼓励他们放开思维、大胆想象,如将纸盒变身为动物、日常电器用品、城市建筑等;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儿童,教师鼓励他们利用常用的作画技巧,对纸盒进行色彩组合和搭配,进而学习色彩的表现创作,从创作中感受色彩带来的快乐,激发他们的美术学习兴趣[3]。

(二)创作基础

儿童的创造力是丰富的,但需要儿童在美术创作中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才能展现自己的美术创造力。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中需要培养儿童基本的美术创作基础,如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儿童独立动手、动脑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写生、参观美术馆等活动,引导儿童观察日常生活,展开自己的想象,感受丰富的文化,充分培养创造意识,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三)教学内容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儿童对美术创作失去兴趣,将直接影响美术教育成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素材、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等都会成为儿童美术创作中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如在《我的自行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方式,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教师和儿童共同收集各式各样的自行车模型、玩具,并进行课堂小展示,有目的地设计和紧扣主题内容,使儿童置身于实物展示的环境中,在对自行车进行观察的前提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四)想象力和表现形式

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可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强加给儿童,而要通过美术教育中的表现方式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美术创造力。如在课程《神奇的家》《未来城市》的美术教学中,笔者计划给儿童展示相关绘画作品,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并未采取这一方式,因为担心束缚儿童的联想与想象。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儿童采用包括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形式,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构思与设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五)重视评价

教师对儿童美术创作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保障。首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对他们的创作活动进行适当的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创作更具有信心和兴趣。其次,儿童美术创作完成时,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美术创作时的心理活动,耐心倾听儿童创作的意图,让儿童释放美术创作的激情,解读儿童美术创作的构思和创意等,有利于儿童进一步的深入创作。最后,教师不能轻易对儿童的作品下结论,不可采用传统和成人的标准、眼光去评价他们的作品,而要更多地关注他们在创作中呈现出的特殊之处,如大胆的想象、独立的思考等,并给予积极的鼓励。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在根据儿童成长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可以将儿童对生活的联系和想象通过美术创作表达出来,不断提高儿童的审美水平,培养儿童美术创造力。笔者认为,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启发创作源泉

从整体观察可知,大多数儿童都喜欢美术活动,特别是低年龄的儿童,他们在丰富的美术活动中得到满足和乐趣。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儿童似乎不喜欢美术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和启发他们的创作力。如不同年龄的儿童对色彩的敏感度不同,在色彩内容相关教学活动中,低年龄的儿童注重涂鸦和想象,高年龄的儿童注重造型和设计。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儿童观察生活并展开联想,同时肯定他们的各种美术创作结果,使儿童体会美术创作的乐趣,同时培养儿童的美术创造力。

(二)因地制宜创设美术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因地制宜地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可以更好激发儿童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其中,美术学习环境分为硬件与心理,教师需要精心布置美术活动室,展示相关的美术作品、画册图片、影像记录、数码照片等,以及美术创作需要的相关材料,营造良好的美术创作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进入环境感受到美术魅力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得到增强,创造力也得以提高。此外,在心理环境创设方面,教师在活动中创建自由、良好的美术创作氛围,可以使儿童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得到乐趣。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其独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故事绘本、主题绘画、创意手工、美术鉴赏等,都是常见的美术创造性活动。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创作素材。比如《风景写生》《生长的植物》等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树木、房屋等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城市、飞机、轮船等题材的想象伸延,并及时给予相关指导,充分利用这些美术活动鼓励儿童进行体验和想象,独立进行美术创作。最终得到的美术作品风格各异,展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

(四)通过儿童美术表现,培养灵活的创造能力

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美术表现形式。如中秋节的玉兔题材,有绘画类的小兔子、泥塑类的小兔子、编制类的小兔子等,还有给小兔子制作房子、草地等。对于不同的作品,教师给予充分肯定,支持原创性。培养儿童不同的美术表现能力以及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摆脱单一的表现形式,这种灵活的开放式教育,对于儿童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通过对作品进行正确的评价,产生积极的影响

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教师容易站在成人的角度欣赏儿童的美术创作。以传统的标准和眼光评价儿童美术创作,容易对儿童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换位到儿童的角度,采用儿童的眼光和标准欣赏儿童美术作品,对儿童美术创作呈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评价,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美术创作是儿童常用的表达方式,儿童美术中的表现形式如绘画、手工、泥塑造型等,可以促进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教师在指导儿童的创作时,创作的方向或主题、内容由儿童自主选择,评价作品时不以创作作品的具象为标准,而是以儿童创作的想象、思维等,作为引导儿童创作的评价依据。如以“想象中的家”为主题让儿童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应进行开放式引导,引导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出自己想象中家的样子。其中创作出的作品丰富多彩,有可以去往全世界各地安家旅游的房子车,有可以自由进入太空的飞船房子,还有运用太阳能为能量的绿色房子等。因此,教师在美术创作中应鼓励学生将主题、内容等进行夸张、组合等,并肯定创作中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能够拓展儿童的成长空间

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均建立在日常喜闻乐见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年龄小、社会阅历较少的儿童阶段,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引导。如观察水果店中有哪些水果;水果是什么颜色?暖色系和冷色系分别有什么水果?水果是什么形状?这样的观察让儿童对生活充满好奇,可以积累许多生动丰富的景象,并组织儿童将这些景象和想到的内容创作出来,鼓励儿童充分进行联想,通过丰富的创作表现,在美术教育中综合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5]。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契合点;情感缺失;想象创造

绘本是创作者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书。它完美地结合了美术中的色彩、线条、构图和文学中的词汇、语句、结构,为读者提供了综合的审美对象,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生活性、教育性、情趣性和可欣赏性。恋上绘本,爱上绘本美术教育活动的儿童,必然具有较高的审美潜质和审美情趣。

一、解读绘本。挖掘最佳契合点

但凡优秀的绘本大多出自于名家之手,无论是线条的运用,颜色的搭配。画面的结构抑或是作画的手法、风格等等无不体现着名家的匠心独具。有的绘本在故事情节上吸引人;有的绘本在作画风格上独树一帜;有的绘本则好似给读者送上一碗热腾腾的“心灵鸡汤”……面对各式各样的绘本,教师不能盲目迷恋,要认真筛选、精心解读,把握精髓,方能挖掘出绘本与美术活动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使绘本演绎出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精彩。

1.欣赏绘本的多元风格,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绘本与图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具有多元的艺术创作风格。名插画家们为了更好地体现绘本的内涵,常常会选择不同的创作手法,或水彩、或剪贴、或拓印……向我们展示着他们不尽相同的艺术风格和才华。借助绘本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教师可从绘本多元化的艺术创作风格人手,引导幼儿充分欣赏、感受不同的艺术美。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地动手操作,体验不同艺术创作活动的乐趣,使幼儿不由自主地爱上绘本美术教育活动。

2.挖掘潜藏的美术元素,开展有趣的美术活动

不同的绘本所蕴藏的美术元素各不相同,教师要透过故事本身,挖掘出潜藏于绘本中的美术元素,将绘本与美术活动有机整合,使幼儿爱上绘本美术教育活动。在这个以旧变新、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巧妙地蕴藏着“对称折剪”的美术技能。

3.借助绘本的故事情节,演绎美术活动的精彩

当绘本走进美术课堂,我们发现,吸引孩子们的除了那些美丽的画面,还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因此,在开展绘本美术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运用“以文激情”的教学策略。所谓“以文激情”就是借助优秀的绘本,运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对幼儿施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以丰富其情感世界,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总而言之,绘本对于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优秀的绘本无论是从线条的运用、颜色的搭配、空间的布局、技巧的多变,还是多种媒材的综合运用都是值得我们去欣赏与借鉴的。

二、巧用绘本,弥补情感缺失

绘本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儿童生活为主的图画书。它不只是凝聚知识经验的语言文本,更是蕴含丰富情感的情感文本。孩子们年龄小还不会看字,但是会看图。在绘本的世界里,他们往往能比成人更能读懂图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更容易深入到绘本的童话世界里。因此,借助绘本开展美术教育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情感,完善幼儿的品质。在美术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临摹灌输式教学模式,从绘本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讨论交流,引感共鸣-操作探索,体验活动乐趣-表达创造,满足情感需求-欣赏交流,提升审美情趣的五步教学流程,不但使幼儿在绘本营造的故事情境中学会了画横、竖线与交叉线的技能,而且在活动中体验到了亲人间的脉脉温情,实现了技能与情感共发展的目的,有效地弥补了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情感缺失现象。

三、借助绘本,激发想象创造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的宗旨在于在不同的美感体验活动中增进儿童的表达、想象、创造和实践的能力,进而达到美育。样式化期儿童美术容易样式化,从而抑制人的想象、创新能力发展,在创新型人才需求的社会,样式化期儿童美术教育至关重要。许多儿童在“样式化期”年龄段后很长一个时期仍表现出样式化的刻板,同时缺乏想象与创新。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样式化期儿童美术教育,促进样式化期儿童美育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样式化期;美术教育;思考;创新

“画得不错!挺好的!”在二年级1 班第一节课里,面对学生自告奋勇要拿到讲台展示的一幅画(图1),我给出了正面、肯定的鼓励。因为我知道赏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美术课中任何的艺术表现,大都应该是被鼓励和包容的。这是以“我可爱的同学”为主题画的一张画。“老师,他画的人都是一样的”一个小男孩大胆地说道。其实我何尝不是一眼就看到了他画的“可爱的同学们”基本都是一个样,并且大部分学生都不同程度的“一样”化。一样的五官、衣服(或许应该说身体)、裤子或裙子(男裤子,女裙子)。几节课下来,对照他们的作品,画面的太阳、云朵、花、人,画的地面,天空的位置都基本上和上次课一致。我不禁感叹:他们缺乏创新力,作品概念化,明显的属于“样式化期”儿童。

儿童艺术发展的阶段可分为:1.涂鸦期(2-4 岁);2.样式化前期(4-7 岁);3.样式化期(7-9 岁);4.党群——写实萌芽期(9-12 岁)。形体概念化的形成在“样式化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一种形式的概念并反复的使用,样式以一集体表现的方式呈现,有意义的经验可能会改变其样式”①孩子的绘画发展进入样式化期,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在画画时会因画面的需要,出现一些概念化的样式,比如这幅画画面需要一棵树,另一幅画也需要一棵树,那么在不同的时间与画面,他那样式化的树都会出现,其造型和其他孩子同一时期画的树十分类似。小鸟、蝴蝶、蜜蜂也都有固定的样式(图2),并长时期出现在画面,这“时期”可延续到若干年,甚至更长时间。

样式化时期孩子的绘画在造型、空间表现、用色上都反映出“概念化”和“普遍性”的特质,出现“样板树”、“样板房”等。并且不会动的物体通常是以正面形式呈现,而会动的物体则大多运用侧面来表现。基底线和天空线会在这一时期出现,所有的物体都并列在一条“基底线”上(有时纸边就是基底线),因为样式化时期的儿童会这样思考:“这棵树长在地上,草长在地上,我站在地上,我家的房子建在地上,我们全部都在地上。”②画面上的基底线可能是孩子所站立的任何平面,为了想表现自己一些特殊的体验,若一条基底线无法满足其表现需要时,两条以上的基底线就会出现在同一画面。同时,样式化时期的儿童色彩不再随机,也不依情感设色,而是用固定的色彩来描绘某些特定的物体,以表现物体永恒状态下所呈现的色彩。如太阳都是红的,草地都是绿的,海底在黑夜也是一样的蓝。每位孩子都有其特定不变的“色彩样式”。

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的宗旨在于在不同的美感体验活动中增进儿童的表达、想象、创造和实践的能力,进而达到美育。经过调查,许多人在“样式化期”年龄段后很长一个时期仍表现出样式化的刻板,同时缺乏想象与创新,因此样式化期儿童美术教育异常重要,直接关乎儿童“样式化期”的长短和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什么办法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创新能力,创作出有变化、有创意的作品,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样式化期儿童美术教育,促进样式化期儿童美育发展?在不断的教学实践摸索中发现,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无压力环境

一般课堂上老师不鼓励学生情感的表露,常以上对下权威式方法来管理课堂,一味地鼓励学生“认知”(重理性而轻感性)的学习。对于艺术科目,不妨鼓励学生情感的参与,提供一个健康、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让儿童可以以绘画的良好渠道宣泄情绪,将负面、破坏转化为建设与创作。这既有利于样式化期儿童身心发展,也更利于其思维拓展,更好地进行美术活动与教育。

二、诱发艺术动机

在样式化期,教师应多刺激孩子的意识,让他们对自己所创作出来的一些比较贫乏、缺少变化的象征符号不满意,鼓励其运用深刻的经验,而不是刻板的形体符号。强调不同的表现方式,赞美有变化的作品,鼓励实验,鼓励有创意的思考。禁忌要求此阶段的孩子模拟现实中的物体形象,样式化期的孩子写实意念不高,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创作,不管其美感表现多么缺乏,都应该重视。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

在教学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讨论过程自由、有弹性,老师以开放的胸襟采纳学生的意见,使师生间、学生间热烈互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急切要将讨论结果表现出来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绘画创作欲望。

对同一事物、景物、人物进行多种表现形式训练。安排主题让学生在一幅画中运用三种以上不同的画法表现同一样事物。比如画面中两个以上的“人”、“树”、“小鸟”,强调画出不同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区别、创新表现同一类的事物。

选择强调“动作”的主题。在讨论中注重其自身体验:人、事、时、地的经历体验。如:“和XX 一起堆雪人”、“有趣的跳绳体育课”、“捕蝴蝶”等。他们能从该动作经验中得到启发,让特定的经验刺激儿童用时间和空间的再现来表现该经验。

三、选用适宜媒材

就样式化期的儿童来说,任何无法充分掌握、增强其自信心的媒材都不是好的媒材。因此,广告颜料、蜡笔或粉笔较水彩、油画更适合此阶段儿童。不应强迫孩子一下应用过多的媒材,当孩子急切想创作时,过多的媒材不只是一种浪费,还会分散孩子致力于创作的注意力。此阶段的孩子已比较注意细节,使用大张的纸比小张的纸更适宜。另外,立体空间制作的媒材不仅可以鼓励孩子对空间的思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手脑并用、协调与发展的机会。

四、避免模仿

避免模仿,明确提出模仿别人作品不利于我们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可提供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但主题相同的幼儿绘画作品给幼儿欣赏,并组织孩子对这些绘画作品进行讨论,这样,既可从别人的创作中获得启发和灵感,又可在欣赏、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多种表现形式和方法,让儿童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作品。

样式化期儿童美术教育意义重大,关乎儿童日后的审美意识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关乎孩子将来在各个领域中成为有幻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有美感和文化理解能力的人!让我们共同关注正在成长的儿童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事业出微薄之力。以上是本人对样式化期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些浅见,希望在日后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能积累发现更多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注释:

①陆雅青《. 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P12.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文第5篇

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是: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缤纷灿烂的创意果实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即创新思维之树。三者的逻辑关系是: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产生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灵感产生创意(稳定可以感知创意之果);创意聚合为想象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之树)即创新思维。

因此,通过少儿科幻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兴趣基础上产生的灵感之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关键词】科幻画 灵感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少儿科幻画创作,是一项深受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亦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以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要素、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通过对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以及三者关系的论述,探索了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学生创造性即想象力思维的机制,同时借助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大奖的作品实例加以论证。

一、对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再认识

(一)少儿科幻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养成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偏向形象思维的学科,是以颜色、形体甚至物件的外观等图像视觉来传导信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在其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具体表现为绘画题材和画作内容缺乏大胆想象、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缺乏新颖性与独特性、作品大同小异、创作思路相互模仿了无新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等。上述现状亟待改变,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时代需求。

(二)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所谓“科幻画”中“科”指的是科学常识、科学知识;“幻”指的是幻想、联想和其他符合科学逻辑的想象;“画”则是指美术技法和技巧。总之,科幻画是把科学元素渗入到美术创作画教学中,它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幻想和美术表现能力三大要素,是三位一体的艺术结晶。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过平面艺术展示创造性思维和绘画表现技术有机结合的科学和艺术的教育,也是一种倡导动手动脑的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科幻画来表现对未来世界的种种憧憬,以及对困扰人类种种难题出于科学角度的解决方案。因此,一方面想象空间不能局限于科学原理,另一方面又不能毫无科学性的漫无边际地把绘画变成科学神话。就教师或科技辅导员而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生成和发挥来自于对科学和美术的双重热爱以及把科学融于美术的冲动。但是光有内心的创造冲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使其外在化的美术语言。而科幻画就是这样一种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力图探索出符合少儿兴趣的把科学和绘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思维规律和艺术表达形式。

基于上述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纳出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如下要素:第一,受教育对象是中小学学生;第二,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科学题材的美术绘画技法的传授;第三,教学途径是积极启发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想象,随之用各种美术技法加以具象化地表现;第四,教学目标和重点不是绘画作品本身的优劣和奖项的层次,也不是美术技法的娴熟和艺术性,而是着眼于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对科幻美术具体化的创造力的不断挖掘、激发、发现、催成、培养和成熟,即内在的创造力的培养。至于绘画作品所使用的美术技法、技巧,是否得奖等都是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参数,绝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目标本身。

(三)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特点

科学幻想绘画是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遐想而形成的绘画作品。以科幻画为媒介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因而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教育特点:

第一,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美术心理特点。受教育对象一般为7岁至 14岁的中小学生,他们的美术心理特点具有阶段性,从“画内心自己”到“画外部世界”,从“无目标地为玩而画”到“有目标的题材创作画”,各个阶段的心理感受和反应是不一样的。此外,学生们富有无边无际的幻想而常常缺乏合情合理的科学,要把“幻想”和“科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变成科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需要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的。

第二,要十分关注丰富多变的绘画技法对学生的美术心理的影响。正如现代中小学生对教师的年龄、着装、打扮十分敏感,这对教学效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样,美术技法的表现力对教学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加上科幻画题材的迷幻神秘性,绘画技法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这样说“简单的一只蜡笔虽然可以成画,但成不了科幻画,正如自行车的快慢无法表达飞机的速度,何况是光速”。

第三,要耐心地启发和期待并小心翼翼地关照和呵护学生流星掠空般转瞬即逝的科幻灵感。而科幻灵感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

二、对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探索

在指导少儿科幻画创作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着眼于对学生科幻灵感、科幻创意以及科幻兴趣的研究。灵感一词有点玄妙难以捉摸,在心理学意义上解释为作者在独创性活动中,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的极富创造力的意念;从上述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出发,科幻灵感则可以解释为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示具有科学幻想内容的意念。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是彼此关联、作用的,是创造性思维机制的三大核心要素,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打开学生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

(一)科幻灵感与科幻画创意

就科幻灵感与创意的关系而言,科幻灵感是科幻画创意的起点,一种主题创意的产生首先来自某种灵感意念,灵感如流星掠空,耀眼夺目又转瞬即逝,活跃灵动但不够稳定,要形成真正的创意则必须善于感知灵感,抓住灵感,并不断强化和放大灵感,使它最终成为可以感知的东西,成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

(二)科幻灵感与美术兴趣

就科幻灵感与兴趣的关系而言,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灵感的产生奠定基础,灵感的基础是兴趣,兴趣是灵感的源泉和滋生土壤。

要让学生对科幻美术创作产生灵感,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让科幻画真正走进他们的视野,走近他们的心灵,诞生于他们的笔下。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用其带有童稚的美的原则,把心中的世界再造成为眼中的艺术世界。这会让学生在科幻画的创作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欢乐,而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发现、唤醒、引导他们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可能来自学生自然禀赋和生活环境的熏陶,但比兴趣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兴趣的维持。兴趣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兴趣的鼓励,特别是来自教师的鼓励――即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鼓励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具有显著的作用,这也构成了现代美术教育以及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理论的基础。

科幻灵感产生的依据来自科学的引领。科幻灵感不是胡思乱想,应该遵循科学规则。少儿科幻画不是神话或童话故事的绘画作品,它是富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少儿幻想绘画作品。中小学生是不缺乏想象力的,但是丰富的想象则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而不能漫无边际。笔者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同时,十分注重想象力的科学化引导,即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趣的科幻知识的基础上再进入科幻联想,同时对科幻联想也还要加以积极引导,不能随意放鸭子,否则联想的效果也可能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的关系

如果把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一并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简单的关系结构:

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由此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

上述三者的逻辑关系是:

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创意(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

因此,在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对科幻画兴趣基础上的科幻灵感的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三、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实证探索

(一)从作品“奇特的树”看对科幻灵感的敏感、捕捉和提炼

“奇特的树”这幅画获得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该画的诞生在于小作者有感于马路上的电线杆极难看又影响行人走路,于是灵感闪现,要用树来代替电线杆,后又想把电话亭、售货亭、商店等都搬进树里面,但这显然不科学,一棵树心怎么能容纳一个商店呢?怎样才能把商店压缩进一棵树呢?经过对幻想的科学整理,小作者只把售货亭搬到树里面,从而确立了 “奇特的树”的创作主题。

在创作过程中,小作者还产生过要把行道树用作公共汽车站牌的灵感,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她这个不科学的灵感,而是带她逛马路,让她仔细观察公共汽车站牌和行道树数量之间的关系,让作者对自己的科幻灵感经受科学和常识的选择。无数个与树有关的科幻灵感在不断得到提炼、升华,最后诞生了具有公用电话亭、售货亭、广告招牌、街头地图、交通指示牌功能的奇特的树,树叶白天收集太阳能,晚上用于树上水果灯的照明。

(二)从作品“仿生鱼”看对绘画创意的鼓励和放大

画作“仿生鱼”曾获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画面中三条环保鱼,一条鱼专吃垃圾,一条鱼专喝污水,第三条鱼给其他鱼看病。该画在构思上把被保护动物变成了具有环保能力的动物,这种动宾颠倒的奇思妙想充分再现了儿童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和打破常规又合情理的童趣。该画的构思起先来自于国外画有鱼的装饰画,画面装饰性很强很漂亮但没有任何科技成分,笔者引导学生由鱼想到了大海和海洋污染,再想到清除海上污染的机器,再想到可以像鱼一样在海里游动的机器鱼,最后想到可以治理污染的仿生鱼,该画的创意就这样产生了。

该画在绘画技法上也非常具有创意,是在色布纸上使用了固体水彩笔、珠光立体笔、珠光笔,甚至修正液,画面效果非常特别,有些部位的颜色即便是成人也难以理解其形成的机理效果,几乎无法复制。许多看过该画的儿童画专家对其绘画技法惊叹不已。当作品最后完成后,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弄不明白这幅画究竟用了哪些材料。

学生的创造性不仅仅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内在的构思,同样也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外在的艺术表现,这种兼具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造机制恰恰是科幻美术思维机制的特点,也是科幻美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美国).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2]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