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的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教学环节
任务型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使小学生在任务型课堂上能够自主获取所需的英语知识,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等,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一、具有艺术性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应具备四大因素
(一)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小学生认识到英语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班级之间的差异性,设计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不能每个班级都一样,要有所改变,体现出不同班级的不同特点。
(三)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本节课除了要求小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以外,还要具有教育意义。
(四)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到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所表现,还要重视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贡献。
二、根据四大因素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果
(一)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置要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题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要具有真实性。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喜欢表现、爱唱、喜欢游戏、善于模仿等一系列特点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把英语课本中的语言自然而然地融合到任务型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有趣的任务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英语这种语言,使小学生的英语课堂不再枯燥,使小学生不用再机械地死记硬背那些英语单词和课文。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猜测性的任务,这样的任务所用事件比较短,可以应用到英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上,并使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举一个例子:比如教师在讲解“I have...”句型时拓展到了She has... He has... It has...句型。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小学生自己介绍喜欢的小动物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猜(教师要先示范),学生通过模仿教师所说的句子,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点,让其他学生进行猜测。这一任务设计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一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所学句型、巩固了已学英语知识,还让学生把英语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二)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发挥其实际作用
很多小学英语教师为了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堂上的教学形式,只要课堂上应用了任务型教学活动,场面比较热闹就行,根本没有注意到任务型教学活动带来的效果。这样运用任务型教学活动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三)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不能单纯地停留在让学生学习英语的表面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国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强专业素质和较高的道德品质的人才。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尚的思想品质的培养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四)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人性化,给小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思考、表现
课堂教学是双边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置任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运用所学英语去做事情,使小学生通过语言的交流,提高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小学生在这样宽松、有趣的课堂上一次次地感受到成功,增强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结束语:总之,在教师运用任务型课堂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将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李继兰,何声钟.浅谈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实施[J].江西教育,2004(7).
一、教科书特点
(一)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新教科书加强了科学探究的设计。
教科书从序言“科学之旅”开始,通过教师演示一些有趣的实验及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验、活动,通过“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的学习,初步了解、体会探究的含义及探究的方法。当学生对探究过程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让学生亲自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将《课标》中所提到的探究七要素写出来,并对学生提出要求。之后,为了避免重复和僵化,根据探究活动的不同特点,教科书只重点标出了几个要素。我们希望,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并且不影响科学知识学习的连贯性。
学生学习中的探究活动,大多数不同于实际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探究,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已知的,后者的结论是未知的。在做这两种不同的探究时,心理活动不完全一样,体验也就有很大的差别。为了缩小这种差别,对有些规律的探究,书中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思考、总结出相应的结论。例如第五章《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科书是作为教学重点处理的,但书中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考虑到实际与可能,对于大部分的探究活动,教科书都给出了结论。但是,在文字处理上一般都淡化结论和探究过程的直接联系,例如不出现“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可以看到……”等字样,而由教师在适当时机向学生介绍结论。这样处理的目的同样是缩小学习中的探究与真实探究的差距。
(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做好一件事的重要保证。调查发现,初中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兴趣都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变低,甚至厌恶物理。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教学中忽视了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特点,一味地灌输知识,求解难题、偏题,学生活动越来越少。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我们在教科书编写时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例如八年级刚开始学习物理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安排“热现象”“声现象”“光现象”等相对简单的内容;注意对较难理解的内容,做好铺垫、搭好台阶;结合所学内容尽可能地设计学生喜欢、有趣的活动,如“会跳的小人”“用牙齿听声音”“小小音乐会”等活动;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到亲切、有趣;尽可能地安排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有用的事例,如“蝈蝈是如何发声的”“唱片是如何记录声音的”“因特网是怎么回事”等;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幅与本章内容相关并引人入胜的照片,照片旁或配有优美的短文,或提出有趣的问题,以使学生有想进一步学下去的愿望。
(三)理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在学习中注意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很好地建立概念、掌握规律、应用知识。我们在教科书编写中注意实验及活动的设计尽量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地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联系实际方面,教科书除在学过重要的物理规律后,注意联系实际,讲一些应用问题外,还特别注意在学习物理概念、规律前,更多地从生活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习惯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科书在许多地方都贯彻了这样的思路。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透镜的现象,做些相应的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凸透镜成像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的追问,还是先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教科书编写时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坚持先由生活中的照相机成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放大的实像这些生活实例,引发出学生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愿望。同时,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做做“模型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活动,演示投影仪成像现象,学习何为“实像”,何为“虚像”,也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了必要的铺垫,化解了难点。又如学习电路时,教科书先是提供给学生电源、导线、小灯泡,让学生自己试着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然后再让学生总结电路有几种连法,进而学习串、并联电路;而不是先讲串、并联电路,再让学生连接。
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同时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此,书意设计了“科学世界”栏目,用于介绍应用性的或细节性的知识。
(四)体现开放性,培养实践能力
我国传统教学注重问题的唯一性,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不上课本,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教师不讲。这样久而久之不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而实际中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我们在教科书编写别注意了这方面的问题。
教科书中开放性问题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回答问题。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设计或解释。例如八年级上2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4题“有一个量程为1 m的卷尺,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估测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写出具体的步骤”;八年级上102页的第1题“根据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和同学讨论:为了保护我们的视力,应该注意哪些用眼卫生,为什么?”
实践类的问题多数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或调查才能完成的。例如八年级上45页中的第1题“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与班里的同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采取的措施更好。”八年级上102页“科学世界”中的第1问“看书上的字,测出你的近点,和其他同学的近点比较一下。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相同吗?有什么规律?”八年级上99页中的第3题“学习使用照相机,向有经验的人了解光圈、快门和调焦环的作用。‘傻瓜相机’有没有光圈和快门?是不是需要‘调焦’?”这类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意识和能力,重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提供线索,但绝对不能包办替代。
(五)加强STS教育,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
科学技术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与社会相联系的。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个重点。教科书特意安排了STS栏目,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的观点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另外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的问题多数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只有广泛地联系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觉得物理是有用的,是活生生的。
这套教科书不仅单独设置了STS栏目,在书中其他部分也尽可能渗透STS的思想和科技人文意识。
(六)形式生动、活泼
此套教科书编写力求生动活泼。编者尝试以视觉形象向读者传递更多的信息,为此使用了很多彩色照片和图片。书中能够用图表达的意思就用图片表达,不追求图文必须一一对应,以适应当代少年的阅读习惯。
插图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注重人文性。例如《机械运动》章首图人与鸟“比翼齐飞”,在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启发思考参照系问题的同时,也会引发学生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质量和密度》章首图展现了“苗山银月”的舞蹈,用漂亮的苗银饰物引出枯燥的密度问题;《光现象》章首语用中国的神话故事和希腊的神话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对神秘彩虹的解释,从神话步入科学。
本书的插图人物以漫画形式出现,有女孩、男孩和老爷爷三个固定的人物形象,有时更以滑稽的卡通方法表现严肃的科学内容。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适应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希望他们通过物理课的学习,逐渐形成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人格。
二、主要变化
(一)调整框架结构,满足师生要求
关键词:通用学术英语 任务教学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1 一般工科院校实施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的迫切性
一般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他们步入社会后在专业岗位上的进一步发展会更加需要学术英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通用学术英语教学教学目的明确,实践性、可操作性强,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直接相关,一般工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需要逐渐向学术英语过渡。
首先,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对英语重视程度的逐渐增强,多数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语言技能和丰富的词汇量。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的高校仍然无法完全摆脱以教材教法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实际教学中还是普遍保持或依赖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学生过多地依赖于教材和老师,自然就缺少运用英语的机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缺乏,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学生对实用的专业知识需求逐渐增加。目前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英课语兴趣不足,而许多在四、六级考试中成绩不错学生的实际的语言能力并不高,甚至普通的日常应用能力都没有。归根结底,是大学英语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
2 采用任务教学法实施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学术英语教学不同于通用英语教学,必须在教学策略和设计上有所创新,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了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实践,但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来自于外部条件的如学校的改革力度,政策支持,教材选择等;来自教师的问题主要有观念转变及学术能力提升;当然也有来自学生本身的因素,即对学术英语的心理准备,学习积极性和原有的专业知识储备等。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是建立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习过程为重心,以任务为动力、手段和目标。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某个特定任务的完成,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采用任务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并获得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到注重语言习得与运用的发展趋势。基于任务教学法的通用学术英语教学是将学生的学习与具体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投入于到问题研究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既定学习任务,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课堂记录、文献检索、学术阅读、综合分析,演示陈述等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3 任务教学法在通用学术英语中具体实施策略
3.1任务准备阶段
首先,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对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积极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地完成研究任务。鼓励学生不畏惧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出现的意外问题,并乐于在讨论研究中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在完成具体任务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与学生共同合理划分好学生研究小组,可将全班学生以每组5-6人自愿组合,选派责任心强,性格开朗,英语底子较好的同学任小组长,负责本组的研究项目进行情况并与教师及时协调沟通。
3.2布置任务阶段
将学生置于任务情景之中。具体地说,就是给每个研究小组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教师在选择布置任务时,要避免研究任务的难度,不应过易或过难。依据教材主题设置及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确定恰当而具体的研究子课题、明确研究任务和研究完成的时间表。对于较大的研究课题,如环境、网络、宇宙等分为若干子课题。如电脑黑客、云计算、计算机病毒等都属于网络这一研究主题下,可作为分组研究项目。小组的最终任务要求是围绕本组确定好的主题任务,将每位成员至少收集到的相关文献1-2篇,共同进行归纳概括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该项目的研究报告的综述部分,制作成PPT课件,要求用较规范的学术英语在学期末进行公开口头汇报展示,每人参与展示其中一部分。
3.3任务完成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帮助学生用适合具体问题的方法做一名积极的研究者,学会适当的研究规范。该阶段时间较长,可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作为学生的总成绩评价依据。在一系列以研究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学术阅读技能,分析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而学术写作实用性和针对性会要求学生迅速提高学术写作能力。教师是整个阶段的指导者、资源提供者和行动监督者。
一、临摹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选临本中注意的问题。临摹是继承和发展写意人物画的基础语言,在临摹之前选择好的临本是在发展自我个性化和艺术创作之路上的关键。现在很多的写意人物水墨画愈来愈多元化、丰富化。使得传统水墨画种在现代化笔法的影响下有丰富、饱满、鲜活的生命力。从而使更多的国人和西方喜欢中国文化的人赏识和珍爱。中国画是用中国画材料画成的,传统的水墨味不能丢。因此,在写意人物教学中,临摹时一定要选好造型和笔墨适合的范本,从中才能继承、发扬中国画,也使得在写意人物的教学中少走弯路。
其次,要注意临摹教学造型和笔墨方面的问题。水墨画是一个讲究造型的画种,没有造型作基础,笔墨问题就没有着落。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求很强的造型能力。所以多训练学生做到速写不离手、速写造型准确度的能力。在技法上,“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强调用笔为主导,墨随笔出,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二、写生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写意教学中造型训练中的问题
从写意教学中水墨人物画的创作现状来看,解决造型问题是当务之急。首先选为适当的角度后,用木炭条轻轻画在生宣纸上,木炭不宜画的太多,太重,以免影响墨色。然后用淡墨肯定下来。待整置确定后再落墨深入刻画。中国画的造型方法是线造型方法,包括留白。线的造型是实的因素,留白是虚的因素,“虚实”结合才形成了中国画独有风格的造型面貌。其次还可以色为主,色墨结合的方法画造型,这一画法既有现代特色,又不失国画风格。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王万成先生在创作中和教学中就很巧妙的采用这种方法。极大地丰富和扩充了中国画的性能。
2.写生中笔墨创作中的问题
2.1笔墨教学中,落墨时大多数画家从眼睛入手,除从习惯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眼睛的大形,正,侧,半侧,四分之一侧位,老、中、青、儿童及男女眼形都有区别。在正常光线下,由于上眼睑有投影,加上睫毛,所以要粗黑一些。上眼睛中段要清晰,用焦、重墨,由里向外渐虚谈。下眼睑受光,所以轻谈,用笔放松。用笔要稳,准,偏干一些。用焦墨点瞳孔,然后以浓墨勾出虹膜即黑眼球轮廓,黑眼球与下眼睑接触处不要画死,半干时用稍淡墨晕染黑眼球,要准确画出高光点的位置和反光。黑眼球是透明晶体,要表现出晶莹润泽之感,此外落墨需准确生动,水分适当,浓淡过渡自然。
2.2画鼻子要注意棱角方直,留出鼻部的高光白,注意线的变化,正面的轮廓要清晰、明确。正向鼻梁,线不明确,可以皱擦鼻梁结构,以线勾勒鼻头,鼻翼,鼻孔的形状不可忽略,随人的表情变化和角度不同,以表现起伏转折的各面。画鼻子的关健问题是鼻子的外形特征。
2.3嘴也是传神的重要部位,富于表情的器官,嘴角,嘴唇的微妙变化就可直接影响人物的表情、气质。嘴形也因人而异。要认真观察,找出其形状特点 。
2.4耳朵虽与人物表情关系不大,但亦能反映人物年龄、性格等特点。耳朵结构起伏转折上较复杂,用线较多;用笔要洗练活泼,舒畅,富有弹性。运用中锋,为了表现头部的体积感,起伏变化,要注意线的穿插,交叠线的粗细,虚实、节奏变化。
2.5画头发要先搞清发型结构,分几部去画,头发虽细碎,但用笔精整,墨团有大小、主次。先以浓墨侧锋概括发型的趋势落笔,高光画飞白,然后以浓墨稍加晕染。也可浓淡墨齐用,依发势用笔。发际线可用碎笔,虚笔,以求过渡自然。头发边缘比较醒目。画头发一定要见笔,切忌死墨一团,要有浓淡干湿变化。
2.6胡须的处理要依据下巴的结构。长须用墨浅画,短须以干笔皱擦。白须靠边缘的处理,或以深色的衣服,背景衬托。除老年外,一般见线少,主要靠淡墨,干笔,侧锋皱擦。头部落墨基本完成后,应从局部再回到整体上,调整整个头部的墨色关系,修改结构不准确之处,主要结构部位,黑白衔接生硬处用淡墨,淡笔晕染,填补。
2.7手是变化最大的部位,手的骨骼较多,而且有活动伸展运动特性,关节及肌腱在伸展活动中,隐显多变构成多种复杂形状,一般先以重墨色画出手的轮廓及手指形态变化。然后以淡墨干笔皱擦,淡墨淡笔晕染。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关节方大,肌腱隆起。血管突出,刚劲有力,用笔要方直,拙朴,干涩一些,关节部位多皱擦。少女和儿童的手,由于皮下脂肪肥厚,关节,血管不外露,显得柔和,丰满,用笔宜圆润。
2.8衣着可以起到烘托,表现人物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的作用。画衣着要解决好衣服的问题,而掌握衣服的组织规律,掌握人体结构,运动规律,骨髂肌肉的起伏变化,人体的各种运动决定着衣服走向,疏密,松紧等变化,各种不用衣料、棉布、丝绸、呢料及单、棉皮衣形成的衣褶也不一样。人物躯体部分的造型,比之头部要松一些。
3. 写生中着色注意的问题
着色教学中,先以赭石,胭脂加淡墨,点染皱擦内外眼角,嘴逢,鼻孔等较重处,以加强其结构关系。调好肤色。教学中有几个关键问题必须注意:首先设计好笔路,注意画高光,空白。其次下笔要准确、利索、速度快。再者依结构形状用笔,下笔要有虚实,着色用笔不宜压的太死,太实,要轻松一些,以免在笔与笔之间出现停滞水渍。第一遍肤色画定后,立即以淡肤色迅速衔接各笔交界处,填补空白未画部分,待肤色半干时,以偏红润肤色,在颧骨,脸颊等处补几笔,让其自然晕开,再以现成肤色适量加石绿或花青,在发际线,眉眼附近稍加晕染,以求肤色微妙变化。以赭石,胭脂加淡墨调合成重肤色皱染眼窝,内外眼角,鼻底,嘴缝,下巴及脸颊等低凹阴影处。老年人脸上褶皱较多,着色时要注意整体效果。先以水或淡底色湿润头部,半干后依次着色,这样处理,笔触,水渍便不甚明显,适宜少女,儿童头像。用皮纸画人像时可先在纸的背面用淡石绿,或淡紫,淡蓝渲染头部,半干后在正面着肤色,使整个头部有一个基本、整体色调。
【关键词】生产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数控车工专业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职业学校设施设备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教学效果未能同步提升,毕业生到企业以后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未能完全达到企业要求,上手慢,适应时间长。究其原因是目前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我校数控车工专业正是这种状况,为解决此问题,学校与焦作市一家皮带运输机生产企业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构建并实施了数控车工专业生产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职业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方面闭门造车式教学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存在较强的厌学情绪,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好,无论理论学习还是技能培养都无法达到较高水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因素,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从企业角度来看,一方面是招工难,另一方面是费劲招来的新职工由于缺乏生产技能或技能水平达不到生产要求而难以快速进入生产岗位。同时新职工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生产效率不高,生产安全意识差,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直接影响了生产订单的完成。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生产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改革项目的构建和实施,全面提升了我校数控车工专业建设的现代化,加快了学校课程设置理念的更新和培养培训创新机制的形成,我校数控车工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使学生的培养、培训质量得到了充分保障。
二、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1.改革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职业素养养成、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改革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职业素养和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习惯养成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创新教学环境,构建真实的产品生产车间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投影仪、PPT等直观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3.改革办学模式。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通过校企共同投资、共同招生招工、共同培养等方式,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4.创新教育内容。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突出技能考核学生的学习,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生产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生产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生产任务确定教学内容、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学校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为原则,通过校企深层次合作,首先以数控车工专业高级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初步构建出生产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数控车工专业高级工生产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改革项目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投资,建立数控生产车间,并由企业长期批量提供20余种不同的工件和对应的设计、加工工艺流程图纸,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图纸加工出合格零件,并对产品加工过程涵盖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车工工艺和数控编程技术等知识点依次予以讲解,使学生在产品的多次重复生产过程中不仅熟练掌握数控车工操作技能,同时对数控车工高级工应该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逐步积累和总结,最后达到系统掌握的目的。
生产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改革项目实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任务:
1、数控车工专业生产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2、规模化数控加工生产车间的建立;
3、校企联合招生;
4、数控车工专业生产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正式实施。
四、教学改革项目实施保障
1、组织保障
为促进项目顺利进行,专门设立了生产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改革项目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任务调度、监控检查。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确立了阶段性工作目标,为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加快项目建设提供了保证。并建立了项目定期自评、督查制度,每季度进行一次督导,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自查,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整改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