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嵌入式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37-02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和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数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扩充,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数学科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当代高科技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正由于数学的这一特征,使得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在实际应用中的困难性。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大学数学类课程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现代科技和工程领域中,作为“数学技术”出现的数学已经在许多情形下成为担当核心任务的角色,而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相关的一些现代数学分支,都会有明确的数学模型基础,它们所描述的对象都有明确的特征,便于与特定的自然科学问题或工程问题结合。特别是微积分和微分方程理论,其研究对象本来就是具有深刻背景的几何或物理问题,其理论本身就是一类丰富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是指用数学的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数学建模的三要点:合理假设、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的灵活应用对当代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以至于工作以后都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实践谈谈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的现实意义。
1 理工科数学类课程的教育任务决定必须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
目前,借助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今,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而言,熟练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一种基本的能力和素质。而计算机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数学建模是对大学生掌握专业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运算能力的全面检验,是对他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素质培养的有效手段。而作为一个优秀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培养理工科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应是数学类课程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要同时完成数学基础知识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两大任务。
2 理工科实用型专用人才的培养决定必须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
理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培养实用型专用人才。根据这个目标,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应突出数学的应用性,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放到优先考虑的地位。这个基本定位也是由我国现实国情的特点决定的,而《高等数学》等数学类教材上的知识应用题或典型实例,大多也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经过反复的加工,最后的问题都比较简单明确。这样的应用题对学生来说,往往只是某一方面知识的照搬应用,是非常机械的,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甚微;这就造成尽管理工科学生系统学习过学科数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许多人仍然感到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找到这些“错综复杂”问题的突破口,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而数学建模所解决的问题一般都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给出的条件是“杂乱的”、没有经过整理的、不充分的,解题者需要通过查阅相当数量的资料、收集必要的数据,结合一些以前的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去分析,理出实际问题的主要和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和主要关系,根据问题背景作出合理化的假设,再利用恰当的数学知识工具建立各种量之间的数学系,即数学模型。求解模型时,有些需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过程。这是对学生观察事物、将实际问题演绎为具体的或抽象的数学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对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是一种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是他们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的有效知识储备。由此可见,在理工科数学类课程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思想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3 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实际决定必须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
大多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是模仿或部分修改学术型高校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中仍然延续以前精英教育的思路,大多数数学类课程教学还是精英时代的基础数学方式,这就造成大学理工科生“书本上看专业,黑板上讲应用”,学生对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困难性、数学知识的认可程度降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够。在教学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如果是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数学知识,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就连平时不太用心的同学而且也会听得很认真,同学们也会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展开一些热烈的争论。但如果是一些纯数学的理论,尽管一再强调这个知识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自己讲得再生动、再起劲,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很难提起来,好像自始至终是自己一个人表演独角戏。数学建模就是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假设教师能在教学准备环节多想些与所授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善于与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浓厚兴趣,那么教师就会发现,课堂教学实际上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难,而且课程教学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多花费一点时间查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类课程教学不可回避的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嵌入式人才培养对数学类课程课堂教学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
4 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锻炼决定必须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
在多年参与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数学建模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很有帮助。
(1)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说数学模型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规律性的话,数学建模则更加注重人们认识和揭示客观现象规律性的过程,体现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方式。理工科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了多门课程,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数学建模能将数学知识、计算机技术以及各个专业领域中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综合性思维,完成资料、数据的收集和验证,完成方案的设计和论证的全部过程。
(2)洞察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是我们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我们也就没有前人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可借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从这些复杂问题中找到其本质的能力,而数学建模正好可以培养学生洞察问题方面的能力。它常常培养学生能将某一范围内抽象、复杂的现实问题理出其主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次要矛盾,善于用简单明了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3)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有些问题并不一定能通过个人的能力得到解决,这就需要同学、同事或朋友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我们应该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在数学建模学习和竞赛过程中,经常会要求学生们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协同完成,这种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也必将成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一次参与,终身受益”是所有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的学生的共识。
不论是来自工程、经济、金融还是社会、生命科学领域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联系数学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总能在数学和实际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就是数学建模。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把数学知识和数学建模有效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并不断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实践能力,这是嵌入式人才培养对数学类课程教学提出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戴朝寿,孙世良.数学建模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马淑云,高景利.高等代数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6):91-93,99.
[3] 刘修生,胡鹏.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工程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4,30(2):60-63.
[4] 季玉茹,王德忠.基于校企合作的“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4):43-46.
【关键词】人才驱动;嵌入式系统;社会需求;教学改革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院校,要求民办院校要办出特色。该政策为独立院校培养“应用服务型人才”、“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长足发展带来契机与动力,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三本院校院培养人才的基本方针和目标,“实用型人才驱动”也日益成为各三本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动力。
嵌入式系统技术是一门结合了多个学科,包含了计算机软硬件和电子技术的新兴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企业广泛推广和应用嵌入式系统技术已成为趋势,企业不仅对嵌入式系统人才需求的数量在增加,同时对应用型的嵌入式系统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嵌入式系统人才教育体系和培训标准,所培养出的嵌入式系统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特别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推进嵌入式教学改革,建设一个有特色的教学平台,培养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嵌入式人才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2.传统嵌入式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统一的教学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针
目前国内三本院校的嵌入式系统教育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不少院校虽然有这个方向的课程,但大部分都是选修课,课时量没有达到应用型课程的标准,教学中还是采用其它电子课程一样的教学方法,教师上课讲一下PPT,学生了解一下基本知识就能通过,基本没有实践环节,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后在企业中也很快会被淘汰,因此如何建立一套适合三本院校学生的嵌入式教学模式,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针,是当前开设这一方向课程院校的核心问题。
2.2 在教学中知识体系结构比较陈旧落后,针对性不强
当前不少开设嵌入式方向课程的三本院校,不能把握当前嵌入式发展的方向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表现在先修课程的支持上,嵌入式专业要求的一些基础课程没有针对性的安排,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缺乏基本的硬件知识和基本编程能力,学习兴趣索然。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依然停留在单片机应用的层次上,没有体现出嵌入式应用的特点和要求,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对嵌入式软硬件人才的需求。
3.嵌入式系统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3.1 知识体系结构建设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体系结构的问题,我们对该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和掌握知识先后顺序进行设计,根据三本学生的基础情况,把这个专业方向分为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应用三门课,每门课64课时,使学生能够深入细致的掌握嵌入式从基础到应用的相关知识。另外根据本课程综合性较强的特点,把这几门课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先修课程包括:模电数电、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主要安排在大二和大三上学期,这样整个知识体系结构比较完善,专业方向明确。
3.2 实践环节教学模式的建设
实用型人才驱动模式要求对人才的培养必须走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训练相融合的模式,这种模式下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实践环节的教学是整个嵌入式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建设:
第一,实验架构。采用理论实验合一教学,以实验为主,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方针。课内基本实验是必修实验,它包含三部分内容: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基础性实验是以实验箱为主,配合理论课学习,这部分实验采用理论授课与动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自己动手,实际操作,验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设计性实验则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依托试验箱的硬件环境,设计一些简单的应用实例,是对基础实验的扩展。应用性实验则进一步提高要求,把前面的基础实验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完成一些具有实用的设计。
第二,开放型实训架构。在基本课程和实验环节完成之后,增加开放性实训环节,实训一般安排两到三周,首先由任课教师提出实训的任务要求,选题是一些开放性的应用类题目,比如交通灯、秒表、GPS导航系统的设计,学生不仅要完成单片机层面的基本控制设计,还要用ARM完成控制,做出相应的图形界面,和硬件进行通信和功能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搜集资料,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把平时上课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实验知识充分应用起来,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嵌入式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帮助。
第三,项目应用型架构。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项目应用的教学理念,不仅把项目开发的流程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而且把一些工程实际应用项目拿到课堂上进行逐步深入的讲解,包括项目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整机调试以及客户验收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成果
在应用型人才驱动模式下的嵌入式教学改革,经过笔者在内的教师团队三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按照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够学以致用,完成简单的设计和开发工作,从学生就业后反馈回的信息来看,大部分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企业都能胜任相应的开发技术工作,另外少部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全国的嵌入式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5.结语
通过对传统嵌入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应用型驱动的嵌入式教改模式,该模式突出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体系结构的构建和实践教学的核心机制,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和应用性,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泽.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忠梅.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探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0(11).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实践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设计型引导式教育
作者简介:张腾飞(1980-),男,河南商丘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王保云(1967-),男,河南信阳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XSG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57-02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结合专业特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
结合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出发,本文提出了基于问题设计型引导教育的先进理念。将问题设计型引导式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化实践创新能力拓展相结合,以嵌入式系统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为支撑,构建了嵌入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创新实践项目、科技创新竞赛以及实际工程项目的驱动下,强化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一、将问题设计型引导式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嵌入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教育学家斯金纳曾言:“在教学中成功的设计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可见,问题设计是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主动发展的重要环节。基于此,在嵌入式系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问题设计型引导式教育”的理念,并与学生的个性化创新能力拓展相结合,贯穿于嵌入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在嵌入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为充分激发学生对嵌入式实践创新的兴趣爱好,采用“工程需求、技术问题、理论要点、解决方案”分层递进式的问题设计型引导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技创新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嵌入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应重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感知过程、理解过程和反馈过程。在嵌入式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采用面向实际嵌入式工程应用的问题设计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嵌入式系统知识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并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为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
在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问题设计时,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和认知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层次和个体差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问题设计,并突出问题设计的导向性、趣味性、开放性及综合性,为学生嵌入式系统的实践创新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构建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嵌入式系统实践创新人才
为提高学生的嵌入式实践开发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放弃传统的将单片机与ARM分开单独授课的教学方式,综合考虑嵌入式系统与其他相关先修课程、单片机与ARM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中断系统、串行口等模块为例深入精细讲解其基本原理及接口的扩展技术;而ARM资源丰富,则重点强调其体系结构及实用的设计开发技术。
放弃采用固定教材进行讲授的传统做法,而是将许多具有一定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工程应用实例引入教学内容,不断将最新的成果转化为课堂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案例。并按照“工程需求、技术问题、理论要点、解决方案”分层递进式的问题设计型引导教育方式进行讲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强化基础、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突出创新”为指导思想,构建了模块化的嵌入式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构建模块化、开放性创新实验平台,促进嵌入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在嵌入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创新实验平台的开放性。依托嵌入式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构建了多样化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开发平台,包括80C51、MSP430、ARM、DSP等系统开发平台,如图2所示。
为便于学生的科技创新,配备了多套不同规格的仪器仪表设备,并建立了创新实验室的元器件库。与美国风河公司、北京合众达等建立了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以及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主题创新、实践平台。
另外,在学校自制实验仪器设备专项经费的资助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驱动,完成了嵌入式Cortex M3开放实验模块化开发平台的研制。该开发平台的研制理念是:同时注重嵌入式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让学生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尽可能多地接触更多、更新的技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践与创新。
四、构建基于问题设计型引导式教育的嵌入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在嵌入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切实践行“动脑与动手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将基础实验、提高实验、综合性实验与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本科毕业设计及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环节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嵌入式系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根据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差异,考虑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需要,从整体出发,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由浅入深对工程应用实际需求进行问题设计,完成一系列环环相扣、逐层递升的实践训练,引导嵌入式系统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向纵深推进,构建循序渐进的嵌入式系统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嵌入式系统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五、结束语
针对嵌入式系统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问题设计型引导式教育”的先进理念。以“强化基础、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突出创新”为指导思想,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工程项目的应用需求,构建了接口开放、便于二次开发的多样化嵌入式系统实验开发平台。以此为基础,通过导向性、趣味性、开放性及综合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完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系列环环相扣、逐层递升的实践训练,从而引导创新人才培养向纵深推进,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嵌入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仲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张腾飞,顾亦然,郭前岗.“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53-54.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嵌入式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6-0017-04
一、京津冀一体化概述
京津冀位于环渤海心脏地带,是现阶段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承德和安阳,涉及到京津和河北地区12个地级市,区域面积约为21.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1.1亿人。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实现三地的科学协同发展,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因此,应大力推进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产业协同,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二、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职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为京津冀三地人才交流创造契机,使动漫专业学生拥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动漫人才紧缺促使动漫及相关专业成为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这繁荣景象的背后却呈现出部分高职院校开设动漫专业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由此引发许多弊端,在实际教学中己经愈发明显地暴露出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
从高职院校动漫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难发现动漫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非常广,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提出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游戏公司、动画公司、广告公司、电影制作公司、电视台、杂志社、出版社以及培训学校、自主创业等方面工作,可以看出很多高职院校在动漫专业的培养目标上过于宽泛,而且完全没有针对性。这些空泛的培养目标实际上等于没有培养目标,造成高职院校对动漫专业整体理解模糊,教学体系混乱,专业定位不合理。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应深入调研京津冀地区动漫人才状况,有针对性地构建适合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晰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众多院校开设动漫专业提供了契机,使得动漫专业遍地开花。经过调研不难发现,除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等名牌高等院校外,其他多数院校动漫专业都是在近几年内匆匆开设的,在教学体系、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不足。高职院校在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中需要结合京津冀一体化中北京、天津与河北的功能定位,主动调整自己的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培养特色,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三)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要实现高等教育效能的最大化,其根本是要保障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结合地方产业的优势和特点来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若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就会造成高职院校对专业整体理解模糊,教学体系混乱。有些高职院校在整体课程体系上学科本位思想严重,缺乏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和创新,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有效整合,教学内容不明确,课程编排不合理;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课程开发很少参考企业意见。这种封闭式的课程开发方法制约学生创意性思维发展,不能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提供助力。
三、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一种教育形式,需要根据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状况,培养依托区域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一)促进京津冀区域人才发展,构建“1+1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1+1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1+1嵌入式”中的第一个“1”指学生所在学校,第二个“1”指企业。“嵌入式”概念最早运用于计算机领域中,指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即系统的应用软件与系统的硬件一体化。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机构,具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集聚的特性,企业则兼备专业人才与技术应用,二者存在着“交集”。高职院校与企业需要选取适当“集合点”,以“嵌入式”合作的形式把院校与企业各自功能需求嵌入到对方中去,实现学校与企业“相互依托,紧密结合”,打破原有学校和企业的界限,实现学校与企业间双向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共同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1嵌入式”人才培养是将企业管理、企业技术和企业资源等嵌入到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院校与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培养模式,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一个平台、两个融合”。
“一个平台”是指企业真正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学校与企业共用搭建平台,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实现资源优化共享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嵌入式”校企合作理念,对现有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构建符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个结合”是指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真实工作项目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企业环境与校内教育环境相结合,努力构建校内模拟实训室,模拟真实企业工作环境,校外有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通过“两个结合”使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专业建设贡献力量。
2.“1+1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1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以京津冀经济圈为基础,以企业人才需求为标准培养企业“用的上,留得住”的专门人才,企业全程参与教学,结合校内理论讲授改革教法,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既面向就业市场又服务地方经济。依托京津冀区域优势,合理构建“1+1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院校还是企业都能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优势。同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能够对接企业人才需要,使学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家庭和社会多方受益,实现“多赢”局面。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以企业需要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标, 建立“1+1嵌入式”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一体、双向合作”为平台,借助京津冀区域发展优势,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动漫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至少召开一到两次会议,根据当前动漫行业现状对动漫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和修改,确定教学核心知识与动漫企业实际生产项目相符合;企业需要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订单”,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订单”共同讨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企业选派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实习,为学院提供校外实习基地。
其次,安排本专业教师每学期至少两次到动漫企业进行走访,对企业一线人才需求进行系统翔实的调研,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现有教学项目,推进动漫专业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再次,在校内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组建动漫模拟实训实验室,将学院内部实训设备进行优化重组,构建“理论知识――虚拟实训――企业合作”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严格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统一要求,保证完成学生实习实训任务。
最后,利用假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利用京津冀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将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根据动漫企业项目制作生产流程,完善各岗位实习计划,从课堂理论教学、学生技能训练,到日常教学管理,最后到企业项目实践的完整教学过程,都与企业随时沟通、紧密结合。同时,企业内部人员也不定时到学校进行培训、讲座、项目指导等,这样形成学校与企业双向合作、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整合京津冀资源优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以京津冀一体化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为背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整合京津冀企业教学资源优势,根据动漫专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深层次合作,并形成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层双轨”适合动漫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模块设置、层次衔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五个课程模块的设计实现课程之间的“层次衔接”,与动漫作品制作流程基本保持一致。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按照“能力递进”的次序,学习相应模块课程后,按照能力要求能够完成动漫作品相对应流程。
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进行论证,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将传统学科理论知识进行分解,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进行组合,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以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
教学内容与项目相结合,通过京津冀三地合作和优势互补,与京津企业合作办学,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营造工作氛围,进行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训项目都是企业真实案例,项目内容不定期更换,实现项目与时俱进。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学生完成项目的同时也熟悉了企业生产流程,加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改进实践教学,满足京津冀一体化需求
根据京津冀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进实践教学方案,将实践教学项目具体化,合理配置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逐层递进,将每门课程具体实践任务落实到企业真实项目中,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直到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因此,以项目为导向,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了传统结果导向的理论观念,是一种由知识传授向认识传授的教学变革。通过与企业领导、行业专家交流研讨,根据动漫产品设计制作流程,以工作项目为引导,划分实践课程模块,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
通过对高职“1+1嵌入式”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营造真实的动漫创作工作情境。动漫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参与设计教学项目流程,整合原有教学过程,利用实际项目教学,有助于学生提前适应工作角色,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热情 。
几年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通过“1+1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模块设置、层次衔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层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自2008年开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以来,许多毕业生经过几年的职场磨炼,现己成为企业的骨干,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要实现“1+1嵌入式”校企合作,必须做到全面了解、认真分析、详细评估、全面拓展。因此,需要掌握京津冀区域动漫产业发展趋势,详细调研动漫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准确评估京津冀区域动漫人才的能力标准,使学校动漫学科教学体系与动漫产业链体系做到彼此对接,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动漫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建书,慕欣茹.京津冀协同视阈下河北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8-20.
[2]郭力方,姚轩杰.城市群一体化将与生态保护联动[N].中国证券报,2014-02-28.
1 开发思想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提出了全面贯穿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链接的要求。这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到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校企双方在每一个环节紧密合作,进行专业共建。天津职业大学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力求体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和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精神,主要思想表现在:
专业定位――来自行业分析;
人才规格――瞄准职业岗位;
课程体系――体现教学做一体;
课程内容――融入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
实践环境――突出生产性;
教学资源――校企共建;
师资队伍――专兼结合。
2 开发原则
2.1 企业工程师全程参加
学校教师的专长在于教学,而对于企业工作流程以及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不甚了解,要开发出符合工作岗位需要的教学课程有一定难度。企业工程师可以根据企业工作流程提出职业岗位功能,设计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分析能力要素和相关知识,为高职教育注入课程元素。企业工程师全程参加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这是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成功的重要条件。
2.2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地方经济,以就业为导向。即使专业名称相同,如果地域不同,经济发展不同,人才培养方向仍然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定期从不同渠道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是保持专业生命力的必要条件。
2.3 校内实践基地参照企业实际流程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链接,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即获得相应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养成,一方面可以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另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也要参照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和运行。校内校外共同营造职业氛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职业习惯。
2.4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理论连续,实验离散
高职教育中的理论必须够用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理论还是要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实验为理解理论服务。因此,专业基础理论需要连续,实验是离散的。
2.5 在操作能力训练方面,能力训练连续,理论离散
动手能力强,上岗快,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性提出的要求。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由浅入深,按照入门、熟练、顶岗过程进行连续性设计,需要的理论知识为能力培养服务。也就是,操作能力训练连续,理论相对离散。
2.6 管理制度创新
全面贯穿工学结合教育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使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不再按部就班,师资队伍建设要突破原有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会有很大变革,等等。这些都需要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以适应全面贯穿工学结合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
3 开发方案要点
天津职业大学工学结合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借助了多方社会力量:上海双实科技有限公司与本校教师协同开发;劳动部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专家为“课证融合”、课程开发指路;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将嵌入式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人才培养结合,融入课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的“IT双师培养雨露计划”在天津职业大学启动;天津七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挥近邻孵化器的功能,通过科研开发建立双师教师团队,提供企业生产流程,设计模拟仿真教学案例;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机会;首批与专业捆绑的工学结合教材编写得到天津大学出版社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协同行动,共同组织实施,是天津职业大学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特色。开发方案要点如下:
3.1 专业职业面向分析
这里主要是对专业的就业行业领域和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的行业领域以及就业岗位。分析时以行业企业人员为主,学校教师为辅,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3.1.1 主要就业行业领域分析
分析方法:采用调研、问卷调查,等。
期望分析结果:确定专业就业面向哪些行业领域,行业名称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嵌入式系统已经在国防、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应用。小到电视机上一个小小的机顶盒,大到军队的通信装备、智能炸弹制导引爆,等等,都完全依赖嵌入式系统来实现。我国信息化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更是对嵌入式系统市场提出巨大需求,信息家电产品年需求量几亿台,工业控制用嵌入式系统有百十万台套需求量,商用嵌入式系统需求几百万台。嵌入式应用产品出口也在逐步增长。在提高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的性能价格比、改造旧产品、发展新产品、实现技术创新方面,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起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嵌入式系统为我们振兴民族信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行业应用举例见图1。
3.1.2 主要就业岗位分析
分析方法:成熟岗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新兴岗位追踪人才市场。
期望分析结果:专业面向的3-5个主要就业岗位。
天津作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嵌入式软件是天津软件产品的发展方向。同时,嵌入式系统在天津的应用具有广泛基础。特别是移动数码和汽车电子方面。有像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一汽丰田这样的大公司,更有众多其他的数字电子产品制造公司。
嵌入式系统需要软硬件结合,但软件系统是整个嵌入式系统的灵魂。对照嵌入式软件主要应用行业领域,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在“十一五”期间建成现代制造业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需要嵌入式紧缺人才,从我校电信学院现有专业建设基础出发,嵌入式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工业控制、网络通信、消费电子三类就业领域中的嵌入式销售、嵌入式系统软件测试、嵌入式系统硬件测试与调试、售后技术服务、嵌入式软件编码等职业岗位。
3.2 培养目标确定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部分是由专业职业面向分析导出,结合学制和招生对象,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