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教学艺术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猜想 创新 归纳 联想 比较
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纵观历史,很多著名的科学发现都是从猜想开始的: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猜想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从水壶沸腾的开水猜想中发明了蒸汽机,鲁班从划破手的叶子猜想中发明了锯……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探索地学习数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创新呢?
一、努力营造和谐氛围,给学生猜想的空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尤其是低差学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比如:在教学小数的近似数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练习题:“6.962保留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生1:老师,是7.00。生2:不,应该是6.96。生3:我觉得应该是7.10……我尊重学生的发现,并没有因为教学顺序被打乱而去责怪学生,而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猜想,正是在这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中,给学生猜想的空间,学生有了猜想的勇气,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和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允许出错
爱迪生不是经历了一千多次的试验才发明了电灯吗?著名的药剂“六0六”,不也是经历了六0五次的失败才成功的吗?爱因斯坦不也是在第三条小板凳的鼓励下最终成为伟人的吗?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每一个猜想过程都真实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构建。教师应以赞许和耐心的态度聆听学生每一个猜想过程,充分利用教学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让学生勇敢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思维。
三、引导学生学会猜想
1.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发现,大胆猜想。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指出:“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类比。”老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想。如完成下列计算:1+3=?1+3+5=?1+3+5+7=?1+3+5+7+9=??……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过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然后再提出猜想。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了周密的思考,大胆提出了合理的猜想。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比较,大胆猜想。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在教学了数的整除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然后我引导学生将这两道题进行比较,并联想相关知识,学生就比较容易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样,通过联想和比较,提高了学生大胆猜想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自1987年正式出现于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以来,为大多数数学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可以说,它成为继“大众数学”、“问题解决”之后人们关注的又一焦点。本文拟就在建构观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①建构主义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学习,不要客观的看待问题,要学会思考,不要被外界的因素影响到学习的本身意义,从而达到建构主义的理论性观念标准。②在认知的结构中,要以自身所拥有的基础和经验为代码,去实践和锻炼所得到的答案。③知识的建构主义不是单独的存在于个人的独立思维之中的,他需要集体的理念关,如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从而达到目标。由此可见,建构能反应一个问题所在的关键因素。
二、数学建构教学观
笔者对数学建构教学观的理解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即使他们不愿接受,教师也得让他们接受。数学建构教学观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任何传授都是毫无意义的。
2、主导性。以前的学生在学习中,知识一味的顺从教师所讲授的解题方式和分析问题的理念,从来不会从前辈的经验中汲取成果,来创造和创新出属于自己的学习理念,这样的方式下去,学生们就会麻木的顺从和跟随,解题方式和观念也会越来越老式化。
3、问题性。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去思考问题的所在,不要一开始就直接进入解题模式,那样最容易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所在,找出问题所在的关键点,发动思维来去了解问题,从而轻松的解除疑难问题,这样的才是问题性。
4、适应性。数学知识不应看成是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思维毫无联系的东西,更不能认为可以把这些知识按学生的年龄对号入座式地分发给学生。数学教学到底该传授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应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三、对数学教学的启迪
1、数学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把数学学习看成是认知主体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学新知识重新认识和编码,通过自身的内化,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是否得到尊重或主体地位发挥的程度都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效果。教师的导学必须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一切导学措施都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活动才是有成效的。
2、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编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导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协调发展的认知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组织与实施,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编导作用。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建构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进行科学的导学设计。为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并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应适当选择和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探索层次并扩展其思维空间。总之,教师不能再是数学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教学情境的设计师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导师。
3、数学教学应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是认知主体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教学应努力促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不断地形成与发展。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充分暴露数学思维的过程,把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展现给学生是一条根本的途径。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学生不能从知识结构的总体上把握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方法和技巧的情况,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教学中不自觉地掩盖了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的结果。这样必然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处于零散的状态,无法形成优化的数学认知结构,所学知识是“死”的,不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和普遍性,这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围绕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与舞蹈学校的专业训练不同,其针对性强,主要是作为从事小学艺术教育的职业训练,教授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因此,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师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学的舞蹈风格种类要丰富多样,技能技巧要难度适中。
教学内容必须围绕培养目标选择,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如低年级的基础训练中,除了基本功训练外,同时要学习风格不同的各种舞蹈组合。要把教学内容的增删与有效的课时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切合实际地精选好教材,在教学中应以训练直、立、灵活、感觉为主,腰腿的软度和技能的练习为辅。根据师范学生的特点,让其了解舞蹈的特点和种类,了解儿童舞蹈教学的常用术语和记录方法,进而创编各种风格的儿童舞蹈。如训练腿的软度时,选择压腿和大踢腿。跳的练习选择“一位小跳”,翻的练习中选择“踏步翻身”,转的练习中选择平转,同时,再进行各种风格不同的舞蹈组合练习。如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的手位、脚位组合、身韵、呼吸组合、儿童基本舞步练习.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形体训练,又广泛接触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为其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尊重学生兴趣,奠定专业基础
多数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对舞蹈课颇感兴趣。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秘诀。兴趣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耐性和记忆力、能发展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建立在个人爱好和生活需要上的人们积极认识事物的倾向。兴趣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天赋的、个性化的客观行为,对喜爱的事物表现出信心十足、不觉疲倦、如痴如魔、精益求精、以苦为乐等方面。另一种是通过培养产生的,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氛围的熏陶而形成的,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它是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以及在实践适用的过程中形成爱好的“升级”。要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做到“因势利导、推波助澜”,使这种爱好舞蹈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升温和发展,成为学习和创新的动力。
课堂教学证明,学生对舞蹈及组合颇感兴趣。由于兴趣的支撑,使他们保持了自信、不卑不亢的心理特征。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实际,针对学生年龄、舞蹈基础、接受能力等设计编排合理的教学组合。如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要从民族风格的代表性、训练性和实用性上来进行综合选择。如东北秧歌中进行“手巾花组合”和“跳踢步组合”的教学较为合适,因“手巾花组合”是基本动律的练习,“跳踢步组合”在训练上是属于初级组合,通过该组合训练,能提高腰、腕等部位的控制能力。跳步还具有表现儿童活泼跳跃的特点。另外,藏族的“弦子”和“踢踏组合”、蒙古族的“肩”和“马步”组合,“傣族的基本手位组合,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萨玛舞”、“手鼓舞组合”,朝鲜民族的“果格里”组合等,以及相关的儿童舞蹈、集体舞。以上这些民间舞蹈组合都有着不同的训练价值和典型性及实用性,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语汇,提高了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做好准备。
三、实现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舞蹈是用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为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让学生通过情感的把握,提高舞蹈的艺术感染力。在舞蹈教学的初期阶段,对于了解舞蹈甚少的学生来讲,就要从选择欣赏具有代表性的舞种,如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以及民间舞等作品开始。以不同角度介绍它们的风格、特点、类别,让学生在美的情感中认识和了解舞蹈,进而在情感的感召下,经过艺术创造,使情感和动作融为一体,“传情达意”。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情感是舞蹈的本质,是“源”。越是抽象的东西,越难以发现,越容易忽视。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可视性的动作体现丰富的情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契机,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内部动力。
(二)教学中可选择几个典型的动作,进行实例比较,辨别异同,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舞蹈的能力。例如,在教中国古典舞动作时,把芭蕾舞的基本手位、脚位和代表性动作“迎风展翅”和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手位、脚位和典型动作“顺风旗”进行对比,可从手位、脚位、身体体态,运动轨迹和内在气质及舞蹈风格上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芭蕾舞特点是“开、绷、直、立”舞姿长而舒展延伸,动作多表现在下肢,线条清新等;与之相比中国古典舞特点是“圆曲、圆弧、有回旋”舞姿婉转修长,上下身配合,线条曲折等。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对不同风格认识得更清晰、动作要领把握得更准确。
(三)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儿童舞蹈编排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及实际动作发展和接受水平基础上,利用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贴切等特点的舞蹈构思来激发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作灵感,把自己丰富的情感和动作完美结合,创编丰富多彩的儿童舞蹈。在教学生动作时,学一个动作,鼓励学生去延伸想象,从空间、力度等变化去想象。如学习东北秧歌舞蹈“手巾花”时,学生学会了“里绕花”后,让其创编,然后将即兴创编的动作,如“上下绕、站着绕、跑着绕”等评议总结,与教材中手位动作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编舞创造的能力。
总之,小学艺术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应该是一个由培养兴趣入手到表现美感、创编与教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关键词】农村; 美术; 教师。
不言而喻,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为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而开设的基本课程之一,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然而,很多农村家长及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却这样认为: 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绘画,学会绘画。其实通过美术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绘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既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感受,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陶冶他们的高尚人格。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美术教育理念落后。
目前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理念就是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过 40 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认识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有碍于中小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培养及他们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会缺乏审美意识的培养,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对美术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则会视上美术课为他们学习语文等文化课的羁绊。
二、美术教学模式单一。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往往只是对教材内容做简单复述,机械地去执行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而没有去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变得更有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太过单一,难以使学生真正从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学内容具体分为“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 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设计·应用”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 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造型·表现”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美术老师要示范讲解方法,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 直观感受—综合分析—示范讲解—师生合作—指导训练。“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主要是加强师资培训。培训的目的旨在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拓宽加深专业知识,了解教学改革动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美术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
与此同时,要做好骨干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切实抓好新教师、青年教师的带教工作,使他们更快成长。要多开展教学评优活动,搭好舞台,帮助教师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能力,包括教材分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表达能力、使用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等。
四、教材内容安排缺乏针对性。
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教师仅仅依靠教材而不考虑农村实际情况的现象,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差距,与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差距。农村的美术教学,就要联系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来,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的、地方特色的美术课。例如: 野外写生、萝卜雕刻、泥塑、剪纸、折叠、麦草手工艺术、变废为宝等综合实践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寻求适合农村孩子美术学习的教学资源。
总之,作为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我们要结合农村新课程的特点,不断探索、钻研、思考,改善农村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开展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这是时代对的要求,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孙飞。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观念问题及其出路[J]。 内蒙古教育,2010( 14)。
关键词:问题研究;有关资料;文言文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材组件之一,一般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发展中心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与教科书配套发行。本文探讨的对象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的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发展中心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从整体上来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精神并且编写的每一环节都注重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也提供了较大帮助。但经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此套教师教学中仍有需要改进之处。
一、 “问题研究”要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解读
“问题研究”属于阅读板块里课文研讨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研究,目的是帮助教师从细部深入理解课文。可是在这部分中大多是篇目只是罗列几个问题,也没有清晰的层次和设计思路。显然,这与最初的设计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要想让这部分名副其实,必须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一方面,这部分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有代表性,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是有关联且不断深入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课文更准确地掌握文章重难点。另一方面,对课文中学生会出现的疑惑需要在这部分中进行详细的预设,以便教师在备课中有所准备。
二、 “有关资料”的角度有待扩展
这里所谈到的“有关资料”是指作为阅读部分的重要部件出现的资料,包括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体知识、有关图表、课文鉴赏和评价、作者写作体会等。这部分不仅仅丰富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如果把它的角度再进行适当的拓展,其实用价值会更高。
增添一些案例、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特别是一些较为经典的篇目。这些可以帮助教师特别是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开阔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技能、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资料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实用价值也是相对较高的,便于教师学习借鉴。
三、 文言文中须对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解释
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更是难点,因此教师们在这部分备课过程中都格外细致。不仅希望对课文的内容写作特色及主旨准确把握,更希望对重点字词、句式、重点语句的翻译都能进行详细的讲解。
可是教师教学用书中文言文这一类文章与现代文相比较仅仅是多了“译文”这一小部分。一般教师备课都需要借助教参特别是新手教师,他们更希望从教参中得到更准确更高水平的帮助。所以,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文言文不仅限于译文,更有必要对重点字词、句式、典型性语句的翻译进行解释,为教师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教师教学用书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所以在编写过程中要注重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之真正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陆平.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研究三十年综述[J].中学语文,2008(11).
[3] 吴永福.语文教参之我见[J].现代语文,2010(5).
[4] 刘曙峰.中学语文教参编写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