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行业发展

纺织行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行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纺织行业发展

纺织行业发展范文第1篇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200)

摘 要:本研究选取武汉地区纺织行业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提出武汉市纺织行业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纺织行业;武汉市;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094-02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国际社会为保护全球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我国是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而作为全国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业,却是轻工业里的高污染行业,如何从传统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中走出来 迈向凝聚着智力技术和资本的现代纺织业是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低碳经济下如何发展纺织业是一个重大课题。本研究选取武汉市的纺织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武汉纺织行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低碳经济下武汉纺织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由英国政府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这一全新的经济概念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广泛关注。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创新性、经济性和环保性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创新性。以往的传统经济具有高排放、高耗能和高污染的特征,并且,从发展模式来讲,主要是以GDP的多少来衡量经济发展程度,很少考虑经济发展的质量。低碳经济则强调的是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用碳的排放量来衡量经济发展得质量。同时,利用技术创新,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降低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第二,经济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能违背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不能为了节能减排而抑制经济的发展,降低人们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三,环保性。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发展低碳经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量,有利于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低碳经济对纺织业的要求

纺织行业作为我国颇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也是制造业中能源消耗较大的行业之一,因此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绿色经济的倡导,低碳经济对我国纺织业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明确低碳经济理念,建立行业碳排放指标的考核体系。纺织行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量,目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不清晰,对低碳纺织指标等也缺乏明确的标准,因此,只有通过对各个环节“碳排放量”的定量分析考核,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纺织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的纺织行业虽然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倡导下做出了积极努力,但是仍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采用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还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

三、武汉纺织业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纺织业作为武汉市传统的支柱产业,为武汉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面对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严峻考验,武汉纺织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依靠骨干企业,调结构、抓升级、促发展,逐渐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全市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实现工业投资38.3亿元,同比增长154.73%。2012年1-6月,武汉市纺织服装行业产值同比增长30.2%尽管如此,武汉地区纺织业的低碳发展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资源利用率低,现代工艺投入不足,低碳减排压力大。武汉地区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或家族企业,资源分配利用率低,企业把大量资源用于购买面料和盲目多元化方面,陷入低层次重复竞争,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较多注重亲情维系,不注重现代管理、现代工艺技术的投入,产品开发实力和设计能力比较弱,产品创新能力达不到消费者要求,在现代市场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设备较落后,造成资源浪费。在经营中,尽管一些有远见的如武汉冰川集团进行了高新技术开发,在羽绒服生产中采用自己的发明专利,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缺乏核心低碳技术,武汉纺织企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行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较低,整体营运效率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武汉地区低碳纺织的发展。

第三,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武汉市的纺织企业中规模以上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9.81%,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多数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弱,而政府对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力度不足,进而成为武汉纺织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的主要来源,总体上制约了武汉市纺织行业的低碳发展。

四、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 国外经验

自“低碳经济”理念出现以来,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推进低碳纺织。日本帝人公司于2008年发起成立“生态循环成衣配件协会”,鼓励企业使用让成衣更容易回收的环保成分与配件,以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奥地利兰精公司提出一套“BOTANIC植物生态循环再生系统”,旗下的Lyocell、Modal、Viscope等纤维都是取材于木材的再生纤维,该纤维具有可降解性,使用后埋入土壤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除此之外,日本东丽研发出一种新型的锦纶回收技术,其与从石油炼制成的锦纶相比,其耗能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减少70%。

(二)国内经验

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有不少企业在践行低碳纺织的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天津现代纺织工业基地在建设时就将节能环保列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措施之一,创建了纺、织、染、印、服装、物流和研发集聚型的完整产业链,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培育了“纺织研发平台”,开展了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取得明显效果;万宝龙集团致力于发展环境友善产品,以环保的加工过程及再生资源的利用为主轴,减少资源的浪费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武汉江南集团与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合作,采取节能公司投入资金和设备,节能效益共同分成的办法进行节能改造。这种办法不仅减少了企业排放、节约了大量能源,,而且工厂不需要一分钱的投入,每年还能从中获益600万元。

五、武汉纺织业低碳发展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为企业提供相关平台,加大对纺织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一定程度上解决纺织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鼓励发展低碳纺织;制定和严格监控纺织品行业相关的各项指标,建立行业碳排放指标的考核体系,使企业有参考标准,不盲目生产;完善武汉市纺织行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规章,从法律的高度保证纺织品可持续生产的顺利实施,推进纺织低碳经济发展。

(二)企业方面

树立低碳经济的观念,实现产品使用消费过程的低形成企业和顾客的共同价值观和营销理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高新技术、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同时,强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纺织企业与节能组织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加快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低碳技术的转移。

(三)社会方面

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优化全民消费结构,实现全民参与。

参考文献:

[1] 杨青.转型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碳发展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1 ;(16).

纺织行业发展范文第2篇

据悉,孙瑞哲副会长在报告中对中国的英文CHINA的五个字母做了纺织行业语境下的深度解读。报告以C —— Changes are underway(发展变局); H —— Hope is at the corner; (发展机遇)I —— Innovation to be the driving force; (创新动力)N ——Nature issues to be stressed;(自然环境压力) A —— Anticipation(新期待)为关键词,剖析了中国纺织工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与在全球纺织产业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机遇、目标规划等重要方面。

报告指出,近期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变局包括:对美、欧、日等主要市场的出口占比下降、劳动力资源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棉花价格不稳定引发行业良性发展风险、国内市场需求对行业提出新要求等。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已经显现;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的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产业用纺织品迎来更大发展机遇;纺织品出口格局更加均衡,从侧重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纺织产业加速中西部地区区域布局并不断优化等。在此形势下,中国纺织工业的创新策略在于“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并举”。在科技创新方面主要表现为:注重上游纤维产业的创新,优化化纤产品结构,发展新型高性能化纤产品、高仿真化纤产品、生物基型新材料,提高可再用类纤维的回收利用率,稳定和优化棉花的产供系统,提高单位纤维的利用率,发展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的纺织品等。

孙瑞哲在报告中同时指出,中国纺织工业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持续推进各种环保措施的落实,并以科技为导向,提出了“现有资源+替代资源+回用资源”全方位的资源统筹管理和使用方式,提倡将现有资源的使用最优化、将替代资源的发展合理化、将可回用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同时,中国纺织工业还为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量化的标准和规范,通过推进实施不同形式的标准保障产业持续发展。

纺织行业发展范文第3篇

大批纺织印染企业的关停,印染产业新规迭出,如何远战筹谋,政府各项亮剑行动,剑指喉结,如何化险为夷,集聚升级,万吨指标,如何落地操作……系列问题摆在绍兴纺织印染各大中小企业面前。如何更好地将集聚企业转型发展,更好地融资,成为新状态下,传统纺织印染企业起死回生、壮大发展的重要工作,将对稳定绍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绍兴地区传统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1.1行业能耗大、水耗大、废水排放大,加快转型刻不容缓

纺织行业中的印染产业是纺织产业链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关键行业,也是能耗、水耗、废水排放量都较大的行业,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绍兴柯桥区印染产业在全国全省纺织印染业中都有重要地位,作为能耗高、污染大的行业,纺织印染COD(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污量均占柯桥区的95%以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环境压力。

1.2绍兴地区传统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发展事关行业提升发展

对绍兴地区尤其是柯桥区而言,传统纺织印染集聚升级工程是转型升级项目,事关传统纺织产业提升发展。通过集聚升级,能够快速提升柯桥区、浙江省乃至全国纺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有效增强纺织印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3绍兴地区传统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发展事关行业提质提档

绍兴地区尤其是柯桥区,纺织业是其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实现的产值占全县区业经济的63%以上,印染产业更是柯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随着国家整体经济从传统模式转型提高,印染集聚升级工程自然成为优势打造项目,事关全国1/3印染产能提质提档。长期以来,柯桥区印染行业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每米平均利润不足0.1元。预测转型升级工程完成后,将淘汰落后产能33.89亿米,产品年均附加值提高15%左右。

1.4绍兴地区传统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发展绿色环保符合国家发展总体要求

纺织印染集聚升级工程是绿色环保项目,事关节能减排、土地集约节约。绍兴地区尤其是柯桥区是个资源小但能耗大的小区,节能减排、土地制约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印染企业集聚发展,配合国家新法律,配合省G20峰会召开准备,进一步提高环保检查后,通过企业选择性关停、热电厂布局调整,可以减少排放的1/3左右,更好地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腾笼换鸟”,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

1.5绍兴地区传统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发展事关民众诉求

纺织印染集聚升级工程是一项民生公益项目,事关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强烈诉求。随着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G20峰会的日渐临近,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日渐提高,“水、气、泥”环境污染成为摆在各居民面前最关注的民生问题。通过集聚转型升级可以改变印染企业布局散乱监管难的局面;通过集聚发展可以改进工艺、更新设备、集中处理污水污泥,可以用天然气、蒸汽替代煤作为热介媒质消除二氧化硫排放,而转型前单靠企业单独运作难以使企业做到这些,使整个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2绍兴地区传统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困境及原因

2015年1月1日起,国家实施新《环境保护法》,加上G20峰会在2016年9月即将在杭州召开。大批纺织印染企业的关停,印染产业新规迭出,如何远战筹谋,政府各项亮剑行动,剑指喉结,如何化险为夷,集聚升级,万吨指标,如何落地操作……系列问题摆在绍兴纺织印染各大中小企业面前。而要转型升级成功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成为企业起死回生或者发展壮大的最大制约因素。

2.1地区多数纺织印染企业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常态

绍兴仅柯桥区有纺织企业近万家,中小型纺织印染企业占比94.8%,形成了从前道PTA到织造到服装家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纺织产值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3.1%,并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被誉为“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县。

而中小纺织印染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效益不稳定,难以形成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自身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抗风险能力弱;地区商业银行运行体系更多考虑大中企业而偏轻中小微企业;贷款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风险分散与补偿制度缺乏;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政策支持力度仍不够;相关法律制度缺位,市场秩序建立正进行中等多种原因,导致地区中小纺织印染企业单以个别力量在企业信贷过程中困难重重,成本畸高,导致企业转型升级困难加大。

2.2市场运行环境不佳,进一步加大地区纺织印染企业的转型融资困境

自20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呈逐年下滑趋势。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过去的2012―2015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绍兴地区传统的纺织印染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不再,整体经济发展形势机遇中存在着很多严峻考验。企业发展缓慢,产值逐年降低,绝大部分企业发展规模未扩反而有所萎缩。

而新环法与G20峰会召开更使整个纺织印染行业的发展遇到了阶段性的困境。行业遭遇瓶颈,导致银行民间资本等都更不愿意将资金投向纺织印染行业,使得融资困境进一步加深。

3绍兴地区传统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融资新模式探究

地区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是必然,如何更好地融资,筹集资金帮助产业的发展进步,通过企业组合融资、新模式融资,帮助和重振绍兴地区纺织印染企业的发展。

3.1大中型传统纺织印染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模式扩大资金来源

自2013年起,经过长期发展,柯桥地区已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3家,超亿企业8家,建立省级以上技术中心5家,另有一批规模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地区政府可以通过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和引导这些规模以上企业直接融资,有效地为企业发展壮大、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政府为此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手段,建立绍兴市直接融资后备企业信息库,更好更全掌握民营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大数据”;为这些后备企业制定合规的“金融+资本”的培育模式,由工作小组或专业团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对接服务。

企业通过上市和挂牌可以积极开展股权融资,打开资本之“窗”,拓宽经营视野,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引入的资金可以更好地用于企业升级和新设项目。鼓励符合条件的规模纺织印染企业发行债券或扩大债券规模。同时,鼓励纺织印染企业应用创新工具补充运营资金,如发行同业存单、资产支持证券和私募债。地区政府要加快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形成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等多轮驱动的融资新格局,加大对纺织印染集聚产业中创新型、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助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走出困境。

3.2加快利用大数据平台,打造融资新模式

大数据年代,使用大数据模型的方式,可以解决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问题,同时可以解决使用信用风险模型所算出来的某一个企业的信用等级问题。传统操作中,银行业对企业的信用管理多是依靠信贷中经验,但企业管理者的信用是一个复杂的几何体,不仅仅是资产信用,更是强调思想和品行,所以可以利用大数据建立一个长时间的、全面的、系统的模型,对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信用进行正确的评级。绍兴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加快完善信用信息系统、信用档案数据库建设,推出适合纺织印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信息征集、评价体系,为进一步融资提供信用帮助,用大数据还原中小纺织印染企业的真实经营状态,帮助企业加快融资速度,降低融资成本。

3.3提高租赁融资方式使用率

融资租赁在杭州宁波发展相对较快,但绍兴近几年才被大众企业所熟知,但有效使用仍不多。当前纺织印染企业面临排污处理技术要高、生产技术要提、设备更新要快等问题时,多数企业中小企业购置生产设备需要融资时,除了向银行贷款等传统路径之外,还应提高融资租赁获得信贷支持。国际上,融资租赁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金融工具。

当前,融资租赁市场上,主要有直租和转租两种模式。直租是指A企业扩大生产,需要购置一批费用较高的新设备,可以由融资租赁公司B提供这笔费用,A企业购买这批设备,设备所有权属于租赁公司B,A企业每月向B支付设备租金,直到还清全款。此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一次性投入购买设备的款项,减少资金的占用率,降低成本。

而转租是指当A企业需要一笔资金用作企业经营时,可以将企业的设备“变卖”给融资租赁公司,以此获得资金,但A企业出卖设备后,仍可以正常使用该组设备,但需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

纺织印染企业需要引进新设备或技术时,购置费用较高,若无抵押物,从银行贷款的希望很渺茫,从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融资成本又过高。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资金问题。依托这一新项目,朱先生的企业留住了客户,还提升了企业的产品层次,赢得了更多的客户。以融物的方式,实现融资目的,可以为企业技改项目等提供一条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

3.4有效利用企业专利权、排污权等无形资产融资

第一,商标、专利权质押。纺织印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拥有自己的商标专利。而商标专利权的质押身份地位不断被明确。加上其作为知识产权,具有流通性强的特点,地方政府近几年也通过各种政策在不断推动,保障商标专利质押融资的发展,同时,相较于其他资产的评估,商标权质押率比专利、著作权要高,发明专利的质押贷款额度一般为其评估价值的25%~30%,使用新型专利仅为15%~20%,而商标权可达40%,甚至更高,商标权质押更为金融机构所接受,其手续简单,价值评估复杂性相对于专利权等质押要小得多。结合以上特点,绍兴众多纺织印染企业首先应该创设自身的商标和专利,在此基础上,用自身商标和专利权质押融资。

纺织行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印染产业 无序竞争 印染集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183-03

纺织业是浙江省绍兴市的支柱产业,而绍兴柯桥又是绍兴主要的纺织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纺织生产基地,而印染产业上承织造业,下接服装家纺业,在整个纺织产业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绍兴的印染产业主要集中在柯桥区,也是柯桥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经过30多年发展,绍兴印染产业已经形成了从前处理到染色、印花、后整理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因此在转型升级的时代契机中,印染产业集聚提升是纺织业技术提升的关键环节。

一、绍兴印染产业现状分析

(一)生产规模大,产业链完整

目前,绍兴柯桥区共有印染企业238家(其中滨海工业区52家),占地面积12896亩(其中滨海工业区4998亩),总资产约460亿元;拥有一批成熟的产业工人,全行业就业人口达8万人左右,占全区大纺织就业人口1/4多,占全区全部工业就业人口的近1/5。全区印染布产能近170亿米,占全省总产能的一半以上,全国总产能的1/3左右,是福建省的3.03倍、江苏省的3.60倍、广东省的3.87倍。至2015年底,绍兴柯桥区印染业实现销售657.67亿元、利润39.52亿元、税金26.53亿元,分别占到全区工业总量的19.4%、20.7%和27.0%,其中有80%以上的印染业务来自外地,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纺织产业印染中心。绍兴柯桥区是中国最大的纺织生产基地,也是全国产量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纺织产业集群之一,具备从前道PTA到织造、印染、服装及家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纺织产业的集聚优势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提高了印染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同时产业集聚形成的市场信息优势,增进了企业之间信息、知识和技术的传递,有利于印染业与产业链上上下游产业的分工协作,进行技术创新。

(二)工艺流程多样

绍兴柯桥的印染企业根据产品不同,也具备从印染前处理到染色、印花和后整理比较完备的印染生产工艺流程。其中工艺流程主要分四块:浸染工艺、轧染工艺、印花工艺和工业数码印花工艺,不同工艺适用于对不同面料的需求。

而50%~60%的印染企业采用以下工艺:棉织物前处理采用退――煮――漂三步工艺,高效短流程等节能减排的工艺技术逐步推广应用;化纤织物普遍采用溢流染色机加定型机简单加工工艺;多种纤维混纺的产品大多采用多浴染色工艺。随着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步伐加快,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已在不少印染企业中开始使用,印染后整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装备先进,技术成熟

绍兴柯桥区现有各种印染设备10810台(套),主要是印染缸和定型机,其中O型缸254只,J型缸6735只(其中J1为1404只,J2为5331只),气流缸423只,平缸489只,漂染线195条,印花机745台(其中平网印花机316台、圆网印花机429台),定型机1638台(其中国产393台,进口1245台)。绍兴柯桥区印染企业大部分生产装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印染设备在柯桥区印染企业均有使用。

(四)市场配套完善

绍兴柯桥拥有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中国轻纺城市场和钱清原料市场。截至2015年,两大市场成交额分别达到865.83亿元和516.02亿元,其中“轻纺城网上交易市场”成交额174.7亿元。中国轻纺城已连续18年蝉联全国纺织品专业市场首位。一年两届的“中国纺织品博览会”吸引众多国内外客商踊跃参展,自“十一五”中期(2007年)成功全国第一个纺织指数――中国・柯桥纺织指数以来,我国纺织业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这就对全球纺织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纺织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快速推进,“南北中西东”五大市场区域格局已基本形成,市场总面积达到320多万平方米;市场外贸出口实绩企业达1377家,国(境)外企业常驻代表机构达到1016家,市场外商投资商业企业203家。截至2015年底,“网上轻纺城”吸引注册会员205万个,开通网上商铺62万家,网站日访问量230多万次,吸引80178家纺织企业入驻,2015年,实现在线交易额174.73亿元,同比增长55.01%。已开设轻纺城坯布市场、服装面料市场、家纺批发市场、童装批发市场、服装加工市场、库存布市场等多个网上专业市场。

与此同时,绍兴柯桥的许多印染企业及时抓住了国家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先机进入国际市场,在全国印染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率先走出国门,出口起步早。目前已与世界上184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业务往来,积储了一大批优质客户资源,构建了完备的营销网络,柯桥纺织品在全球已颇具盛名。2015年,全区出口贸易额达104.16亿美元,其中纺织品出口额达95.11亿美元,占全区出口贸易额的91.3%,并且绝大部分是面料出口,达91.31亿美元。

二、绍兴印染产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印染业是一个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行业,尽管绍兴印染产业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集聚优势,而且装备水平也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其印染产业的价值链定位始终走不出中低端的困境,导致“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发展现状难以扭转。

(一)环境容量压力

虽然近年来印染企业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但来自环境容量、资源消耗与产出效率不对等的压力依然突出。2014年,绍兴柯桥区规模以上印染行业综合能耗292.40万吨标煤(当量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的49.5%;2015年,绍兴柯桥区规模以上印染行业综合能耗341.85万吨标煤(当量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的55.5%;目前,绍兴柯桥区万元GDP的能耗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90%,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是全省平均值的近三倍,印染行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又是全区平均的2倍左右。绍兴受纺织印染产业影响,全区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较大,工业污水排放量也相对较高。再加上有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偷排、漏排现象屡禁不止,擅自扩建、未批先建,导致印染产能无序扩张,节能减排压力更大。

(二)产业低端化

总体来看,绍兴柯桥区印染业仍然以“跑量”经营为主,对环境影响大、利润薄。2015年,印染业销利率仅为5.0%,低于全市平均和周边兄弟县市。“印染+市场”是绍兴柯桥区纺织业的独特优势,中国轻纺城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纺织面料集散地,但市场产品定位基本在中低档水平。市场的需求定位一定程度上阻碍印染企业的整体提升。第一,产品档次低。中国轻纺城中底档的产品定位使柯桥区印染企业的产品也主要以中低档为主,高支高密纯棉织物、新型纤维织物以及功能性产品少,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第二,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柯桥区的印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仅有3家,大多数企业没有产品开发中心,设备配置、工艺流程、产品品种类似,花型设计能力缺乏,高档面料开发力度不够。近半数的企业仅依靠购买新设备提升水平,而35%是仿制新产品,大多数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功能性差,“来样仿制”为主,“以廉取胜,以量取胜”导致低档产品过度竞争,行业层次偏低。第三,后整理技术不高。尽管设备达到国际一流,但技术支撑薄弱,导致面料色牢度低、手感差,达不到国际市场对多功能、多样性需求的变化趋势,相对于韩国、日本,产品附加值较低,先进设备生产低档产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三)产能过剩,利润空间不大

随着印染企业生产经营日益多元化和专业化,促使生产设备的专用化程度大大提高。以机缸使用为例,有的机缸专门用于印染红色产品,有的机缸专门用于印染蓝色产品,这就需要配置更多的生产设备,导致备用设备增加,产能扩张。很多设备年利用率都不高,造成了过多的固定设备的投资,从而利润缩水。

在集聚升级过程中,企业淘汰了大量落后生产设备,引进了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以机缸为例,2010年印染企业还在大量使用浴比1∶10的机缸(即生产1公斤织物需产生10公斤污水),2012年集聚之后,大量使用了浴比1∶4的小浴比机缸(即生产1公斤织物只需产生4公斤污水),用水量减少了60%,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排污量下,产能可以增加100%以上。

同时,煤、汽、染化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再加上处污成本大幅上升,从每米布的0.05元提高至0.15元以上(约占加工费的5%),而加工费提高有限,虽产量翻倍,但附加值较低,利润微薄,平均每米印染布加工费在3元左右,利润仅为每米0.14元,离日韩20~30元的差距很大。有些印染企业管理模式粗放,印染企业基础计量不完善,水、电、气能做到三级计量的企业很少,大多数企业未采用ERP管理,现场管理混乱,对内挖潜增效的力度不足。

三、绍兴印染产业集聚如何提升

随着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不断增强,可以预见,今后印染业的发展主要来自环保和要素成本方面的压力。为此,绍兴印染业必须要集聚整合、控量提质、节能减排,加快提档升级,改善生态环境,印染业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希望。

(一)要把握印染业发展市场定位

作为传统行业的纺织业,不可能没有印染业,印染业的刚性需求非常庞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由于目前世界上是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居多,因此,低层次的纺织品市场需求非常旺盛,导致印染业的市场需求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这个量大、中低端的市场,只有靠粗放的、低成本的生产经营模式,才会有赢利,而目前绍兴的印染业主要还是集中在这阶段。当然,这几年绍兴纺织品在欧美市场的份额逐年增加,但量还是不大。随着印染业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节能减排要求的日益严格,粗放的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但这个市场需求依然巨大,就绍兴区域来说,纺织产业每年所创造出来的产值不容小觑。虽然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印染企业,他们生产加工小批量、高档次印染面料,附加值高,环境影响小,但如果让他们也生产加工这类中低端产品,按照其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企业根本没有利润。因此,绍兴印染业发展关键是自身定位问题,也是市场定位问题。就绍兴目前实际来看,要在较短时间内转移低端市场还不太现实,只有紧紧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手段相结合,逐步加大环保倒逼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企业转变发展理念,细分产品市场,才能不断推动印染业转型升级步伐。{1}

(二)要提高印染集聚水平

为提升印染业的发展水平,绍兴也大力实施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这有利于绍兴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印染业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改善区域内河水质和空气质量。但主要做到几下几点:第一,要提高集聚标准。政府和企业既然花了这么大的财力、物力和精力,集聚后的印染生产企业一定要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无论在设备硬件上、技术工艺上、还是在生产管理上都要有全新的提升。相关部门要制定集聚标准和验收标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集聚质量。绝不能为完成集聚家数而降低质量,成为简单的搬迁,造成新的污染源。第二,要加强配套建设。印染集聚基地要切实推进职工公寓、商贸服务、燃料煤炭、印染配件、坯布仓储等配套设施同步建设,为印染产业集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要优化企业服务。作为集聚印染企业,产品设施的升级,环保的整治压力,相当于重新办一个印染企业,因此,印染集聚一定要着眼长远,加强引导,充分调动印染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政府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特别在项目报批、融资服务等方面要重点进行帮扶。每家印染集聚企业要有专人负责,帮助企业顺利完成集聚。{2}

(三)要控制印染产业规模

对印染企业规模偏小、实缴税收总额或单位排污税收贡献低于一定标准、出现环保违法的,应当不允许其集聚;对不集聚、原址升级的企业要加强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节能要求。健全完善退出机制,通过停批项目、加收排污管道和泵站成本附加费用、上浮排污费、核减排污指标和加强环保监管等措施,逐步淘汰一批设备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的印染企业,减少印染企业数量。在减少企业数量的同时,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档次,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3}

(四)要加强工艺设备改造

目前印染行业节能减排的新设备新工艺已层出不穷,关键是如何尽快推广应用。采用清洁能源,推广集中供能,采用蒸汽定型、天然气定型,探索开发其他清洁能源如中温中压蒸汽、天然气定型,逐步淘汰导热油锅炉定型等高耗能工艺,降低单位能耗。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淘汰一批型号落后、使用年限较长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产能。加快产业集聚,以集聚促升级,通过集聚升级,严格准入标准,优化企业内部生产线及各类生产用能管线的设计及布置,促进企业对电、蒸汽、天然气、水等能源资源的高效、阶梯利用。对不集聚企业加强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节能要求。推进节水减排,推广膜处理中水回用技术,减少排污量;加快超小浴比(气流雾化)染色新技术与装备、数码印花新技术与装备、高效短流程印染新技术与装备及少水无水化印染新技术的开发应用。{4}

[本文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信息技术对绍兴纺织行业的影响研究”(课题编号:201521)]

注释:

{1}毕国典,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变化分析[J],纺织器材,2012(10):22~24

{2}袁国敏,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型分析[J],国民经济管理,2013(5):104~107

{3}王受文,关于我国纺织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中国纺织经济,2011(1):12~14

{4}杜钰洲,奋力构筑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新路[J],中国纺织,2009(1):34~35

纺织行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塑料制品;行发展;设计方式

中图分类号:TQ32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塑料制品业是我国轻工业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过程中,塑料制品业所取得的发展成效是非常可观的。自2010年来,我国塑料制品进口额显著增长,目前正处于高位回稳的过程中。同时,国内塑料制品产量发展速度可观,远高于国际塑料制品行业年平均增长速度。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国际塑料制品大国行列,塑料制品业的发展趋势相当可观。本文即就塑料制品行业的发展与设计方式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1.塑料制品

1.1 含义

塑料制品是指以塑料(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树脂或合成树脂,经添加一定添加剂后在特定压力以及温度条件下所形成的材料)为主要原料并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所制成的工业、生活用品,包括以塑料为原料,经吸塑、注塑等多种工艺处理后所形成的各类制品。与木材、石材、金属材料等相比,塑料制品具有可塑性强以及成本低廉等多种优势,在现代国民经济体系中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随着相关行业领域振兴规划细则的颁布与实施,近年来我国塑料制品行业的发展机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类塑料制品在农业、包装、建筑、工业、交通以及工程建筑等领域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1.2 特点

塑料制品相较于其他材料制品而言,主要特点与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量轻。塑料材料自身重量轻,相对密度分布在0.9~2.2左右。新工艺支持下所研发的发泡塑料内部具有微孔,相对密度仅在0.01左右,因此可将此类塑料材料应用于对自重有较高要求的产品生产中。

(2)化学稳定性良好。塑料对各类化学物质(如酸性物质、碱性物质等)均具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以聚四氟乙烯材料为例,其化学性能高度稳定,是非常理想的耐腐蚀材料,更在当前广泛应用于管道输送领域,所制成管道对高腐蚀性以及黏液性液体的储运效果非常理想。

(3)电绝缘性能理想。常规塑料均属于对电的不良导体,体积电阻以及表面电阻大,多可达到109Ω~1018Ω范围内。同时,多数塑料具有较高的击穿电压水平,介质损耗角正切值低,因此可利用塑料制品的绝缘性能在工业、电力等领域发挥独特优势。

(4)消声减震效果突出。以泡沫塑料为例,此类材料内部微孔中含一定气体,因此具有良好的消声以及减震效果。除此以外,泡沫塑料制品导热性能差,具有优秀的隔热以及节能效益。

2.行业发展

2.1 行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塑料制品行业在发展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塑料制品行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多。据调查资料显示,自2005年至今,塑料制品行业从业人员自183万人增长值近400万人,从业人员增长比例平均达10.0%左右,为塑料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基础。

(2)塑料制品行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不断提升。随着国内塑料制品行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该产业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自2.95%不断提升至4.0%以上。作为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行业之一,塑料制品行业的发展速度日益提高与加快。加之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陆续出台颁布了与塑料工业高度相关的产业振兴调整计划,制定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从而为塑料制品行业的复苏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发展趋势

基于我国当前塑料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随着塑料制品行业的市场竞争关系不断地加强,并且对塑料制品的环保属性提出了严格要求,但塑料制品行业已经开始着手于产业升级以及工艺技术改造,未来塑料制品行业的发展将凸显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1)环保属性进一步凸显。随着国家对于塑料制品环保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塑料制品企业开始讲环保作为工艺产品研发的重点之一,部分塑料制品已实现可降解的目标。未来,环保属性将成为塑料制品的重要发展标准之一,并在促进塑料制品行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塑料制品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当前国内塑料制品行业的竞争关系非常激烈,特别是在外资企业引入背景下,国内塑料制品企业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大。激烈的竞争关系会促进塑料制品企业不断尝试提高生产技术以及产品性能,并通过加强生产成本控制的方式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3)塑料制品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发展。随着塑料制品生产与研发经验的不断累积,高性能塑料产品在市场中的流通率将不断提升,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塑料制品生产技术以及生产工艺,从而为行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基础。

3.设计方式

在塑料制品设计过程中,必须从选料、制品形状、模具以及成本4个方面遵循一定的原则。在选料方面,应当重点考虑塑料材料强度、韧性、刚性、弹性等物理机械性能,流动性、结晶速率等成型工艺性性能,以及塑料制品成型后的各向收缩率差异。在塑料制品形状方面,应当确保所设计塑料制品能够满足在排气、补缩、以及冲模等方面的要求,可适应高效冷却硬化以及快速受热固化等特殊性能要求。在模具方面,应当考虑塑料制品模具的总体结构特点,充分了解模具零件的形状与制造工艺,以确保塑料制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在成本方面,应当综合评价塑料制品原料价格、使用寿命、更换速率等指标,在不影响塑料制品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在塑料制品结构设计过程中,为确保螺纹牙尖充填饱满,在使用中旋合性良好且方便脱模,螺纹螺距应控制在0.75mm以上,螺纹配合长度应控制在12.0mm以下。同时,考虑到不同材料螺纹相互配合时可能因收缩不均产生相互影响并降低连接性能,故在设计中应适当增加螺纹中径配合间隙,或通过设置螺纹退刀尺寸的方式避免发生脱扣等问题(见表1)。

Y论

塑料制品的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与深化,与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对于我国而言,在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塑料制品行业的发展正逐步向着新材料方向转型,新型生产工艺逐步取代传统工艺,使塑料制品的整体环保性能更为突出。本文上述分析中就塑料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阐述,并针对塑料制品在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望能够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杨郁葱,贾晓忠.对塑料制品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3(16):85-85,87.

[2]秦柳,谢鹏程,焦志伟,等.大型塑料制品滚塑成型先进制造技术[J].塑料,2013,42(4):14-17.

[3]陈龙然,林彬文,乐美华,等.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的研究及发展趋势[J].广东化工,2009,36(12):8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