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公益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报讯 11月7日本报社组织北京五城区百余名太极爱好者乘坐大巴车去往河北香河参加了“红舞联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型公益活动。
在河北香河“国安天下第一城”由北京红舞联盟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北京市控烟协会、中信国安天下第一城、中华红色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和支持单位国务院参事室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无烟草青少年行动(TFK)以及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东审会计师事务所等领导共同举办和挑战“最大规模排舞”、“最大规模雨伞拼图”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型公益活动。
为增强大众身体素质,弘扬中华红色文化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老年人的生活,北京红舞联盟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广大的广场舞爱好者共同发起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挑战。在整个活动中参与人员到达两万人,最终参演成功破纪录人员是18431人。其中,本报社旗下的五个城区的社区太极队也参加了此次公益活动,五个城区分别是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海淀区,社区太极队参加人员达百余人。广场舞和太极拳作为在现代城市广场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现如今的广场舞和太极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肯定,大家都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互动也增加了许多乐趣。它一方面反映着城市社区的完善程度,另一方面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满意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象征。近年来不断有广场舞和太极拳开始进行规模化的比赛,甚至开始冲刺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也是广场舞和太极拳更加系统和加速发展的标志。这样的大型健身运动更响应了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用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永葆工作和生活的激情,让中国国学文化和现代文化进一步宣传到全世界。
红舞联盟科技有限公司将与本报社共同携手为中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互联网平台,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及推广一系列线下活动,将“线上产品质量”与“线下公益活动推广”相结合,创建可持续、可落地、低成本、高扩展、高粘性的聚客模型,能让更多的公益爱好者以及其他中老年人参与到互联网的世界中。未来将打造一个属于中老年人的全产业服务链,改变生活理念,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智慧生活也将随着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逐一出现,从而得到完善和健全,将中老年人纳入智慧生活的福利圈,最终加速智慧生活,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你看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利用“互联网+公益创业”思维,“90后”张佳鑫发起“夕阳再晨”公益组织,5年来,每个休息日都是志愿日,从没间断过,搭建起覆盖16个城市25万老人的公益服务平台,带动北京、上海、河南、广州等地50余所高校志愿者帮助老年人快速融入信息化社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张佳鑫率领的“夕阳再晨”以科技创业带动居家养老产业,成为青年公益创业的领跑者。
夕阳,see young
2011年5月的一天,北京邮电大学正在读大三的学生张佳鑫偶然间在校园里看到了“希望工程激励行动・BC计划”的宣传海报。经了解得知,“希望工程激励行动・BC计划”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发起,目的是支持在校大学生持续开展社会公益服务,为社区带来有益改变;并通过项目实践帮助青年提升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的行动者和公益文化的倡导者。
“受海报内容鼓舞,我突然也想做些什么。不过,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儿童,而是老人。我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老年人。”张佳鑫和几位同学说了自己的想法后,大家一致赞成,最终,他和另外13名同样热衷公益的同学组成了“夕阳再晨”公益服务团队。
之所以叫“夕阳再晨”,张佳鑫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我们希望老年朋友在我们的帮助下能成为再晨的夕阳,散发出青春的光彩。英文名字是‘see young’,刚好也和‘夕阳’同音。”
张佳鑫学的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而其所在的北邮更是以信息科技著称,被外界称为“信息黄埔”。考虑到很多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时经常遇到各种问题,他们将教老年人学电脑定为团队最开始的目标,后又将手机等内容纳入其中。于是,为老年人提供科普服务就成了“夕阳再晨”的活动主线。
2011年暑假期间,“夕阳再晨”首次在校园亮相,通过义卖为项目筹款。之后,张佳鑫和伙伴走进周边社区,张贴公益课堂海报。满怀忐忑与期望,第一堂课只来了五位老人,这让团队有些沮丧,但他们没有放弃。分析过原因后,他们改变了策略:先了解老人喜欢学什么,再决定教什么。
“蓟门里社区的老人和我最亲,我能叫得出每个老人的名字。每周末去,我的感觉都和回到家一样。如果我没去,他们也想得慌,真是把我当成自家孩子一样对待。有老人给他家孙子绣了一个十字绣,也给我绣了一个,是一匹马,说是我本命年,旁边还写上‘佳鑫,你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小太阳’,小太阳还是拿红色线绣出来的,特别感人。”走过这5年,张佳鑫觉得为老人服务最重要的是耐心和爱心。“因为老人在学习能力和接受速度方面不比年轻人,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靠耐心和爱心去帮助他们一点一点地学会。
对于大学生公益项目来说,从发起到真正落地还面临很多困难,但是无论路有多难走,张佳鑫和他的团队都坚守着那份赤诚。“寻找场地、志愿者招募、宣讲培训……真的是困难重重。然而,相比之下,我觉得最大的难处还是资金方面。”
张佳鑫坦陈,在做公益服务项目的过程中,每一笔钱都来之不易,都需要自己通过努力来筹备。比如,希望工程激励行动有一个筹款的安排,支持大学生做公益活动,但需要自筹20%的款项。从2011年7月“夕阳再晨”项目首次露天雪糕义卖开始,为了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他卖过雪糕、卖过明信片、派发过洗发水、卖过芦荟胶,和团队一起联系社区、通过义卖和与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最终保证了活动的持续性。
2015年,“夕阳再晨”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从一个志愿者组织转变成一家具有专业资质的民非机构,由张佳鑫担任负责人。而彼时,张佳鑫已是北京邮电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生。
在2015年“一二九”运动80周年座谈会上,“夕阳再晨”得到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志的高度肯定,机构先后获得北京市政府购买服务、北京市福彩金、北京市三社联动项目等政府资金支持,并不断得到企业及基金会的项目支持。
做改变世界的种子
张佳鑫的理想是做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5年来,“夕阳再晨”已直接服务8000余名社区老年人,间接受益人数80余万,现在每周在17个街道50个社区开展科技助老志愿服务活动。已在全国9个省,10个城市全国34所高校成立了38支志愿服务队,拥有2000余名活跃志愿者。
在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的支持下,“夕阳再晨”在今年成立了北京市夕阳再晨科技助老志愿服务总队,作为北京市第一个专业化的科技助老志愿服务力量,北京市夕阳再晨科技助老志愿服务总队依托云技术打造的“科技助老公益云”概念,分别为精准多元的云服务,合理高效的云孵化,科技助老的云联动,资源整合的云聚集等四个方面。
精准多元的云服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带着电脑走进社区,通过科技大讲堂和一对一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授老年人学习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科技产品的基本使用,以及网上购物、网上挂号、ATM机的使用和手机拍照、微信聊天、建立微信群等技能。拓宽交流渠道,给老人与其子女、朋友搭建方便沟通的信息科技桥梁,摆脱空巢老人的孤独落寞感。结合高校的专业特色开展小而精的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并以大型节日为契机,鼓励多支服务队联合开展大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母亲节、重阳节、端午节等,让老人们感受到温暖。
合理高效的云孵化。具备一套标准的课程流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教程和相应的课程光盘。完整的教学体系、完善的项目管理规范以及相关资源的对接,促进了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整合,帮助高校建立规范的夕阳再晨志愿服务队。成立专项工作组负责搭建全新的志愿者的培训与评估体系,内容包括志愿者开展基础科技助老服务培训,科技助老星级志愿者的评定体系,“夕阳再晨”讲师培训及等级认定体系等;并完善服务队的孵化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服务队的评优,信息统计与管理,相关活动材料、服装的配发以及资金和媒体报道的支持等方面的孵化机制,保障夕阳再晨服务队的服务水平并加强了自身与服务队之间的联系;编写新版的夕阳再晨科技助老教材,利用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结合当下流行的科技内容继续提高专业化程度。
科技助老的云联动。联动政府、社区、高校等多方资源,与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标准化的服务队管理手册,举办交流沙龙及进行专业的讲师和志愿者培训。与社区和街道建立志愿服务基地,设立社区班组长制度,并培育社区自身的社会组织,让已经学会基本电脑知识的老年人成立“夕阳再晨银发服务队”,继续发挥他们的光和热。
资源整合的云聚集。聚集已有的资源,成为一个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和合作活动,与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的合作,共同组织大型活动,同时也积极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拓宽“夕阳再晨”服务范围。同时,与工信部等国家机关部委开展合作,将“夕阳再晨”的服务带到国家部委的离退休干部当中去,利用专业化的科技助老体系服务离退休干部,并作为社会组织自我造血的模式复制推广。
让更多老年人受益
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一位公益领导者,张佳鑫说自己收获了很多,“整个项目的成长是蛮快的,我的成长也是蛮快的。我的成长既包括管理能力的成长,也包括心理的飞速成长。在管理能力上,我们从一个草根团队,什么项目都没做过,到后来每周开会梳理项目的运作、项目节点,开始有了project的概念,开始执行、安排,协调团队人际关系、和外界资源方的链接关系,这对我来说是很快的促进。还有,做公益的特点就是多元化、很包容。做公益项目的时候,我们认识了各行各业有正能量的人,他们会给我很多反馈和支持,推着我向前。在心理上,老人有很多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会让我更了解自己,凡事莫忘初心,就不会迷失方向。”
谈及参加2016全球创业周中国站的初衷,张佳鑫坦言,“首先是为了能够认识更多优秀的创业者,并了解他们的项目,和他们进行交流,找到我们的项目中的不足,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研究,取长补短,让我们的项目越来越好,让老年人得到更好的服务;再就是把我们的项目展示给他们,希望号召更多人加入“夕阳再晨”的团队,共同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奉献出一份力量。”
而之所以能在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张佳鑫觉得,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产品和网络已成为横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一道鸿,近年来,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与时代接轨,需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通过科技大讲堂和一对一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些大学生成了老人们的老师――教老人学习电脑、智能手机,教他们网上购物、网上挂号、使用ATM机以及拍照、微信聊天、建立微信群等。后来,我们的团队把集中式授课改成分散式学习,甚至还会去老人家里进行授课,这不仅加深了志愿者和老人的感情,也让“夕阳再晨”的服务真正走进了老人的生活。这也许就是其原因所在吧。
别看做了那么多的公益活动,可张佳鑫的学习却没耽误,翻开他的简介,你会发现,这位博士生其实活泼开朗、品学兼优。他在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被国际顶级SCI及EI检索收录,并获得了“三星”研究生奖学金、“北邮―安立”研究生奖学金、“罗德瓦尔兹”研究生创新基金一等奖……“作为学生来说肯定学业最重要,我一直也是这样做的。在这两三年的时间中,我在实验室的时间是完全保证学习的时间,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是用来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间。”
在他看来,公益是一件造福社会的事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博士毕业后,我不会放弃公益事业,继续做我们的项目,同时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做公益的队伍当中。”
而关于创业,张佳鑫说:“大学生创业作为目前解决就业困难和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和鼓励。如今的大学生身在校园,与外界社会接触少,社会经验缺乏,这些不足导致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存在一定的误区。创业需要的是冷静、理智、平和的心态,而不是狂热的冲动。”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我们依然沉浸在欢庆伟大祖国六十四周年华诞的喜悦中时,又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和我国第一个法定老年节及我市的第27个“敬老日”。值此,我们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66万老年人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向支持老龄事业和关心老年人生活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让老年人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是党和政府的主要责任。近年来,市委和市政府把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老龄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不断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法规政策,老年人物质和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敬老、助老、养老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老年生活丰富多彩,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让老年人老骥伏枥和余热生辉是展示老年人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老年人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宝贵财富。昔日,你们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才智和汗水;今朝,你们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奉献了爱心和激情。我们热忱地希望广大老年朋友继续保持和发扬爱国爱市精神,为鞍山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计出力;继续保持和发扬务实创新精神,树立和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和新风尚;继续保持和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投身到弘扬民族文化,净化社会风气,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和创建文明城市中。
在王佰玲看来,13亿人的吃饭是大问题,养老更是。老人们最后20年的生活质量,是整个社会经济水平和价值观的体现。
推己及人的行动
“99关爱生命基金”隶属于发展基金会,今年5月12日正式启动,是一支面向全球公众募捐的公募基金,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专注于老年事业的公益基金,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搭建公益养老平台。
过去的几十年里,王佰玲当过医生,创办过企业,还在保险业工作了十几年。在朋友圈子里,她是公认的富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女性。以往的工作经历让她养成了关注老人的职业心态,也最终促成她投身老年事业。
“当我看到母亲病了坐在轮椅上,由己及人,越发感到老年人是多么需要大家的呵护。”王佰玲说,“生命其实很脆弱,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参与老年公益事业,对自己心灵其实也是一种净化。”
无论多忙碌,每天早上六点一刻,她都要把天气预报短信转发给父亲。如果一看天气变凉了,就加上一句“多穿点衣服”。老人不会回复,但王佰玲能感觉到其实他心里挺高兴。
投身养老公共事业让她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医生只解决个体的健康问题;保险只能解决资金保障的问题;而公益养老则全面得多,我们可以到处‘化缘’,聚集各种力量,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老人。”
她告诉记者,今后基金会开展的工作包括:开展养老公益活动项目,支持兴办老年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支持开发老年用品,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与个人,支持健康养老相关学会的研究和国际交流等。
目前,基金会已经募集到几笔捐款,数额上千万元。王佰玲和同事们也在加紧调研,致力于将其办成一个富有效率的沟通平台,改变捐赠人和被捐赠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帮助中国老年人解决当下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
未富先老的中国人
王佰玲说,“99关爱生命基金”诞生的大背景就是中国日益加速的老龄化进程。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2.5%。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9亿,老龄化水平将达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老人。
“老龄化是全世界的趋势,但中国的问题在于未富先老。这几年政府做了很多事情,例如养老保险全覆盖、兴建养老院及配套设施等等,但老年化速度太快了,完全靠国家的财政可能无法满足这种增长的需求。”王佰玲表示。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因此家庭养老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但独生子女带来的“421”家庭结构,让老人多、孩子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王佰玲了解到,目前“空巢”老人已占老年人总数的50%,这直接影响了中国老人的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和心理状态。
王佰玲在英国考察的时候,曾被一则新闻深深震动。当地的一位老太太虽有子女,却长年独居,最终在家中死去很多天后才被巡逻的警察发现。“我想我们中国这样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不应该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王佰玲说。
和她的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传统的孝道在她心里根深蒂固。“敬老、爱老、助老,这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我年轻时脾气比较急,但越来越明白尊敬老人是一种修养。我先生说,七十岁的老人说什么都是对的。我很赞同。当然他们也可能错,但能错到哪里去?家里不是讲理的地方,孝就是顺,不要跟老人太较真。”她这样解释孝道。
“在中国制定的第一次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中,特别强调了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我们的基金未来要做的,就是服务于中国这个快速老龄化的社会,成为目前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个补充。”王佰玲说。
探索养老新模式
在基金的诸多计划中,王佰玲最先要着手的,就是无自理能力老人的护理工作。
王佰玲认为,护理保姆不好找的问题非常普遍也非常紧追。她听说过一个瘫痪10年的老人换了近200个保姆。中国有1/8的老人患有脑痴呆、脑中风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由于治疗时间长,老人的脾气会比较差。这类保姆不但需要专业知识和耐心,还要担很大的责任,因此“这个行业就逐渐萎缩了”。
王佰玲计划通过基金会开展保姆的培训和志愿者服务,甚至提升保姆的社会地位,来缓解这个问题。
她在美国考察时印象最深的,是“永不退休”的理念――一些刚刚退休的老人很乐意担任义工,为养老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时也照顾比他们更年长的老人。“就连这个养老院的高管也不例外,他戏称自己已经退休了三次。带着我们参观的司机也是个老人,但精神非常饱满。”这让王佰玲很受触动。
而她在探访一些中国的百岁老人时,发现照顾他们的孩子也都七十多岁了,这引发了她的思考:这种以老养老、‘小老人养大老人’的模式是否可行?基金会今后不能给这样的子女一些补助,并号召更多年轻的志愿者来参与养老?“人人都要走向衰老,养老并非是从退休那一刻开始,为什么不尝试化被动为主动――在我们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学会主动照顾老年人,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自我的养老?”她说。
除此之外,王佰玲还计划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和“社会养老居家化”,前者是让更多的家庭养老者得到志愿者和社区的医疗等服务支持;后者是让更多住在养老院里的老人以及一些没有子女的老人,得到“第二子女”即志愿者的精神慰藉。她甚至建议相关部门,规定大学生在就业前必须参与一定的养老公益活动,将每个月的9日作为敬老日,做一件让父母开心的事情等等。
生命需要敬畏
在王佰玲看来,一个精彩的老年应该是追求“三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老人最快乐的是自己依然还有价值。人的一生就像花,有盛开,有凋谢,这就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但我们希望老人能够生的有滋有味,去的从容自在,并在对社会有所贡献中体验快乐。”
“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老年的公共事业中来,奉献爱心、财物、智慧等等,各种形式都可以,这里是不拒绝任何奉献的一个平台。”王佰玲对这份事业的热情影响了她周围的人。助手安妮是一个富有激情和行动力的美籍华人女孩。原本在美从事金融业的她,因为王佰玲的一句话回了国,在基金筹备期担任了7个月的志愿者后,便决定留了下来。
“我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这十几年正好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完全没有赶上。但投身养老公共事业,让我感觉,自己即将融入到中国的一个重要发展进程中。”安妮说。
王佰玲喜欢走访百岁老人,因为“他们拥有规律的生活和淡泊、感恩、平和的心态,让你意识到百岁不是偶然的,生命是需要敬畏的”。
老,到底为何不招人喜欢呢?美国老年学学者戴安娜·哈利斯和威廉·柯尔总结了人们对老年人的16种偏见。
1.所有老年人都一样。只要老了,他们的行为价值就会毫无差别。
2.大多数老年人都很孤独寂寞,并且遭其子女遗弃,孤苦无依。
3.跟年轻人比,更多老年人得了重病,长期卧病在床。
4.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5.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学习能力。因此,不必费心教导老人新知识和技艺。
6.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性能力,而且也对性没有多大兴趣。
7.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怕死。
8.老年人工作效率低,生产力低。
9.大多数老年人脾气不好、没有耐力,而且容易动怒。
10.老年人比年轻人迷信宗教及神明。
11.大多数老年人经济环境贫困。
12.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跟子女同居。
13.老年人最大嗜好是睡觉和看电视。
14.老年人都有重听症,因此跟老年人讲话必须要大声喊叫。
15.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对政治无兴趣。因此,他们比年轻人更少参与政治。
16.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或应该)住在养老院或类似机构。
如果这些偏见都是真的,那么老年整个就是一个悲惨世界。不过,这些说法大多没有什么根据。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明白这些说法是怎么来的,更不知道它们是“似是而非”的。
不到75岁不能妄自称老
20世纪末期,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后,将人的一生分为下列年龄段。即: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这样一来,不到75岁还不能跟“年轻”二字脱离关系!
衡量一个人老不老,有四种客观标准:第一,年代年龄;第二,生理年龄;第三,心理年龄;第四,社会年龄。中国的规定是,人到60岁就是进入老年期了。发展中国家一般为55岁,发达国家为65岁。但是,这是仅就年代年龄而言的,还有另外三个领域可以由我们掌控。
老意味着“失去”吗?
其实,老并不等于“失去”。我们不要把老年期看成是丧失期。
第一,在这种观念里,成(壮)年期被视为人生的最高峰,被树为人生价值的标杆。然后,除去丧失的内容就成了老年期。这完全是从数量的观点来考虑问题。然而,老年期就像幼儿期、儿童期一样。
第二,老年期的本质并不在于“丧失了什么”,而是“如何理解和对待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