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经济构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市场使城市的各部分都成为活跃的经济单元,并使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体系,许多崭新的力量可以在无数点中的任何一点上改变和增长。这种制度在某种意义上说,消弱了政治权威的个人影响,改变了城市规划体系中的权利关系,并使这种关系趋于复杂,但却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市场体制引起了政府规划职能、社会利益集团、公众及个人要求等权利关系的新变化。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城市规划由于权利构型还不稳定,甚至可以说还没有真正适应从计划到市场的这种转变,从而使城市规划从制订到实施管理时常陷于自相矛盾之中。其原因有时是政治权威对规划进行不合理干预,有时是由于城市规划立法体系不完备,或者有时是受社会利益集团影响造成的。城市政府中的许多行政权威一只脚已踏入市场经济的门槛,另一只脚还留在计划经济之中。这使他们不能从政府市场的崭新关系的前提下对城市规划实施控制。这往往是导致我们许多城市规划失败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既是政治学也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对城市规划实施控制的实质和出发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既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又是一项政治活动,它更是一项法律活动。
2 城市规划中的权利构型
城市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及其在政治市场架构中的功能,都隐含着权力的运作关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权力定义为:“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或其它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而人们通常将权力看做是一种起控制或强制作用的支配力量。
所谓“权利构型”在这里用以界定城市规划中的权利结构的总体关系。具体而言,“权利构型”即联结城市规划各种权利关系的总体架构,它决定城市规划从制定、实施、管理这一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范畴,甚至决定规划师进行规划编制的可能方式和思路,决定城市规划运作的现实形态。
人们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城市规划完全由这种权利构型所统摄,形成特定的城市规划体系网络,权利构型从内部对所控制的事物进行调整、解释,赋予它们以特定的秩序。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权利构型基本上是一种单向的权利决定关系,政府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政府行为的城市规划只不过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公众和社会利益集团只能处于被动受控地位(见图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权利构型是典型的权威制度的表现,这种制度往往以简单的方式对社会采取严格的控制,与此同时,这种体制还造就了大量的行政权威,行政权威的作用有时可以使规划师处于绝对卑微的角色而只能顺从,城市规划因而才形成“墙上挂挂,纸上画画,不如领导一句话”的局面。而公众和社会利益集团更必须遵从“计划”的严肃性而牺牲一切可能产生的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并洋溢在计划经济的一片祥和气氛之中。
市场经济打破了这一派祥和之气,经济活动的主体由政府变成企业,同样作为政府行为的城市规划则是对城市资源和发展要素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环境下,按市场经济的法则进行综合协调和配置。城市规划是政府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对各种资源要素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和限制的重要手段。在市场条件下,城市职能趋于多元化,城市规划将面对公众、社会利益集团等利益主体,并体现政府的立场,其权利构型呈现较为复杂的作用关系(见图2)。
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企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但城市规划的主体仍旧是政府,所不同的是,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因此,政府对城市规划的控制更应强调法制管理,健全的规划法律体系是城市规划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在反映政府立场的同时还必须同时考虑公众和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要求。打一个比方,规划师就象一个顶盘子的杂耍演员、从不同方向,不同利益集团抛过来的盘子在规划师这里都需要进行平衡,规划师所扮演的基本上是一个咨询策划者的角色。规划师在协调和平衡各种利益的前提下,提出规划文本,一般情况下,其委托主体是政府,政府审批规划并将其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本,并纳入管理程序,这个法律文本将对公众和社会利益集团起控制作用,同时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亦构成相应的约束。在这种权利架构中,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显著增加了。它们有时甚至可以直接影响政府,有时社会利益集团可以直接成为规划项目的委托主体,这种委托主体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很大,它有时可以直接影响政府的行政权威,从而使行政权威越出政府和法律对他的授权,以个人命令取代法律程序的方式对该利益集团规划的项目予以确认。这是市场条件下城市规划权利关系的一个负面情形,即社会利益集团对行政权威的操纵。与此同时,公众参与无论在规划操作程序和规划法律框架内或者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均未得到与其地位相适应的体现。这一切都与计划及市场两种体制相并存、相摩擦、相碰撞所激发的矛盾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权利构型是不稳定的,它显现了我们城市规划运作机制和法律约束机制的脆弱和不完备。这并将导致我们的城市规划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经常处于两难境地!
3 行政权力的不合理扩展和城市规划的瓦解
政府是城市规划的主体并不等于行政权威可以对城市规划的制定、或已制定的规划随意进行主观上的干涉和更改。然而,十分奇怪的是这种现象几乎随时都在发生,这些行政权威有时甚至比规划专家更有权决定某些本应由规划专家考虑的事情,如建筑的造型和色彩等。行政权威对诸如某一块地皮应该给哪个房地产公司开发这样的问题的关注,有时甚至超过他对更大范围城市全局战略问题的关注。这几乎使规划专家感到无所适从。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许多行政权威根本不在乎任何科学的依据,武断地要求规划人员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硬性提高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在立法保护的历史地段插入开发项目,改变业经规划的用地的性质和功能等等。这使得城市规划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已经蕴含着自身瓦解的种子。其根本原因即是行政权力的不合理扩展。
城市规划一方面由规划师的工作和政府的审批而使之法律化,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又自始至终受到行政权威的行政控制,如果把法制化的城市规划也当做一种权力,那么这种权力与政府的行政权力,尤其与个别行政权威的行政权力之间时常产生冲突,这便埋下了城市规划瓦解的种子,这不免使人联想起“权大还是法大”的陈旧争论。而无论怎样争论,事实总是,行政权力总是以一种不自觉的方式侵入“法律权力”之中,甚至有时还起支配作用。这样,城市规划便有经常在各种层次上以多种变异方式被重新构造的可能性,这与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对规划作出的理性修改完全不是一回事,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行政权力侵入法律权力后对城市规划的一种粗暴扭曲,这种扭曲最终将有可能导致城市规划的瓦解。
4 权力的极限与平衡
任何权力都应该是有极限的,对规划而言这就是要将权力最终纳入到规划的法律框架之中,并与其它权力相平衡。
政府是城市规划的主体,这是说政府作为一个权威组织在发挥控制作用,这种作用需要有一定约束机制,即需通过一定的法律来约束政府的城市规划行政行为。形成规划师、社会利益集团和普通公众只对有法律效力的规划履行其承诺的局面。行政权威个人的行政决定不予纳入规划管理程序。如果行政权威的个人意见是合理的,应将其纳入法律程序后再纳入管理程序,这可以有效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和社会利益集团对行政权威的操纵。
规划师在规划中必须体现政府的立场,但其有权对技术问题作出决定。社会利益集团应尽可能与规划师合作,以便使其利益得到合理的体现。公众参与应纳入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法律程序中。
关键词:中职;校长;执行力;构成要素;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67-02
陶行知先生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由此可见校长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校长要想把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付诸实践,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执行力作保障。“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校长的执行力问题直接决定了学校发展目标的完成品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为此,笔者拟运用执行力理论,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执行力的界定、构成因素、提高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中职校长执行力的界定
美国学者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指出:“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我国学者将执行力定义为:“执行力是组织执行战略,实现组织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在讨论问题、统一意见、制定计划之后,完成组织目标的具体行为就是执行,而确保执行完成的能力与手段则构成执行力。”
结合上述中外学者对执行力的定义,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执行力就是中职校长在各级教育目标的引领下,以现有的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个体和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升中职学校适应变革的能力。
中职校长执行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管理学关于个人执行力的研究,结合中职学校工作实际和校长工作的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执行力构成要素有四:心态、工具、角色和流程。这四大要素相辅相成,统一于执行之中。
(一)心态要素
执行力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心态要素,心态是影响执行力的内在要素。执行力心态要素由低到高有三个层次:态度、激情和信念。
态度的实质就是一种职业化精神。校长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端正工作态度。正因如此,陶行知先生感叹到:“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如果说态度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被动,那么,当态度升华为激情之后,它就会变成一种主动。激情与态度相比,能产生更大的执行力,因为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所以,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并保护好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激情,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对于态度和激情而言,信念无疑就更加持久、更加稳定。一所优良的学校一定是拥有良好的、大家认可的信念,这可以看作是学校成功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学校有了正确的信念,它的执行行为才能真正贯彻到底。
(二)工具要素
适宜的工具是执行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要取得成功,校长除了要有发展的信念,还要找到能持续推进学校发展、实现办学目标的工具。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必然具有这样一种素质——随时随地找到并善于使用合适的工具,即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例如,老罗英语培训学校的校长罗永浩就是利用网络营销工具的成功范例,通过将个性化的培训海报、招聘信息、视频资料等上传到相关网站,不仅成功塑造了校长个人的品牌形象,而且为在更大范围内招募认可学校价值观、业务能力强的员工提供了可能,从而为校长执行力提升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角色要素
根据管理者层次的不同,可以把执行者角色分成三个层次:最高执行者、中层执行者和基层执行者。这三个层次的执行者分工不同,各司其职。校长不仅要做好自身的工作,还要帮助不同层级的员工做好角色认知,正确的角色认知能激发员工无限的工作热情,能为学校带来高效的执行力。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系部二级管理的推广,客观上造成了中职校长管理层级的增加,校长与基层执行者的联系受到削弱,而基层执行者恰恰是与师生员工联系最密切、影响最直接的执行层。基层执行者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对学校政策执行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中职校长必须重视对学校基层执行者的选拔、考核、指导和监督。
(四)流程要素
实际上,学校管理的真正核心是流程管理和流程优化。所谓流程,就是如何为全体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程序,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是体现学校执行力的三大核心流程。战略等于做正确的事,运营等于把事做正确,人员等于用正确的人。三项流程连接和综合的程度,就表现为执行力。所以,校长要想提高执行力,首先要从确保三大流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入手。
学校运营流程的重点是确定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核心是关键任务的先后顺序,校长对学校关键任务的执行情况要跟进跟踪,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正。
提升中职校长执行力的主要途径
提升校长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目标引领、文化增强、制度支撑、流程优化、资源保障、监控保证各个方面去努力。借鉴企业界关于个人执行力的研究,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工作实际和校长工作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应从执行者、管理系统、执行文化等三个方面入手来提升中职校长的执行力。
(一)执行者方面
提升校长执行力的主体是校长,要树立并维护校长执政的权威 要做好学校管理的首席执行官,校长要明确自己的首席执行官角色。校长不仅要做好自身的执行工作,还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来审视人才梯队的培养,因为执行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执行者身上。譬如,现在部分中职学校校长面临着青年骨干教师流失的问题,又出现了学校利益部门化的倾向,青年教师普遍感到学校中的课题申报、师资培训、绩效考核等事项公开力度不足,选拔机制有欠公平。有鉴于此,要采取以用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确保组织资源的高效配置,保证组织战略的顺利执行。
校长要学习推广执行力的提升方法 执行是门学问,把握科学的执行方法是现代校长的必备能力。如笔者所在学校在今年的国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改革示范校评估中推广采用WBS法(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法),即按一定的原则把项目分解成一项项任务,再分解成一项项具体工作,再把这些具体工作分配到每位执行人员的日常工作中,极大地提升了各部门的执行效能。
校长要强化执行力理念,进行执行力技能训练 校长的执行技能包含专业技能、应变技能、创造技能、细节技能。实践证明,将执行力技能训练引入教师培训,不仅有助于校长执行效能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在学校形成统一高效的执行文化,降低学校的整体执行成本,提升执行效益。
(二)管理系统方面
校长的执行力贯穿于学校管理系统的各个流程,学校管理流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校长执行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学校组织管理系统中校长要力争做到如下几点:
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执行力目标是指组织预期某项活动能取得的成绩。对于执行来讲,目标既是牵引力,又是驱动力。有了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执行的作用。目前,有些中职校管理中的战略目标只描述未来发展远景,没有将目标具体化,这对校长执行是一种削弱。
选择恰当的执行工具 执行工具包含学校的章程、管理制度、组织流程等。合理、科学、简便的执行工具有助于学校目标的顺利达成。校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选择恰当的执行工具,并在管理中利用这些工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校于2011年启用OA办公系统,不仅节省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方便学校上下级相互沟通,信息反馈畅通,为发挥员工的智慧和积极性提供了舞台。对于校长来说,OA更是决策支持系统,校长可以利用OA办公系统就一项学校工作高效征求特定人员意见,从而为校长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设计优化执行流程 学校的各级各类工作目标是由不同工作部门相互配合实现的。科学的流程设计可以使学校师生员工明确各自的常规工作和突发事件的执行流程,从而排除诸多不确定性和人为随意性,提高学校事务的透明性和公平性,以有效降低执行的阻力。如部分学校在教师培训、评优、课题申报等工作中引入了事前公示程序,就有效降低了学校部门间、教师间的内部矛盾。
执行文化方面
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确立执行文化理念,把这种理念内化为校园文化,外化为师生行动,促成全校上下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学校的执行文化体现在:
开放的沟通 戴维认为,精确的决策和有力的执行都依赖于开放的沟通。管理学上有“双50%”的理论,即管理者50%以上的时间都用于沟通上,可在工作中50%以上的障碍都是在沟通中产生的。在现实中,沟通存在个人障碍和组织障碍。因此,必须在组织内部建立沟通机制,形成积极沟通的氛围,建立起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譬如,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开放式对话就是校长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有效形式之一。
推行绩效管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执行力是建立在严格有效的激励制度基础之上的。坚持奖惩与工作绩效挂钩,用理念凝聚组织,用规则管理组织,把“效率第一、兼顾公平”原则贯彻到管理工作中。激励可以调动成员的情绪,化压力为动力;也可以激发个人潜能,使组织发挥更大的威力。激励方式主要有:心理愿景激励、职业发展激励、合理薪酬激励等。
努力构建执行力组织 高效的执行力组织不只是校长本人亲自参与到学校工作任务的执行中,也不只是每位教职工完成执行目标。高效执行的最终目的是在学校内部建立起执行文化,这种执行文化以学校动态互动的组织模式为基础,这种组织模式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就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校长应致力于构建执行力学校。
提高校长的执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形象、效益和声誉,更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目标实现水平,因此,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落实到学校治理的实际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1]梁荣桓,黄香琴,林国健.校长执行力研究概述[J].中国民族教育,2010(10).
[2]王建艳.关注校长执行力[J].教育与职业,2006(36).
[3]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执行力[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
[4]董庭富.校长领导力本质及其评价观探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4).
[5]黄伟.影响中小学校执行力因素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关键词:数字城市;Virtools;三维场景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引言
城市数字三维模型在各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全国多个城市都在积极推进城市现状三维模型覆盖生产工作。我院始终关注三维技术的发展和动态。
城市超精细三维场景是在普通三维场景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再加工以提升效果,添加树木、植被、路灯、路牌等小品,增加动态人和车等动画,实现场景的漫游和互相操作等功能,所构建的逼真再现城市环境的虚拟场景。城市超精细三维场景,是对现有的城市大范围的三维现状模型的进一步加工和细化,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应用需求,在城市规划和管理、景观方案评审、城市旅游和宣传、历史古建筑保护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1 城市三维模型构建
1.1 城市三维模型数据级别
由于应用需求以及建筑复杂程度不同,有必要对城市三维模型进行一定的分类和分级,从而对不同的建筑应采取不同的建模标准,这样既可以提高模型生产效率,也可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在实际生产中,划分的级别有如下几类:
1.1.1 简单模型,仅描述了建筑物主体的基本轮廓的模型,纹理来自标准纹理库。
1.1.2 标准模型,描述了构筑物主体的基本轮廓和外结构的模型,纹理来自现场采集照片。
1.1.3 精细模型,精细模型是在标准模型基础上要表现明显可见的构筑物细节的模型。
1.1.4 超精细小场景,超精细小场景即需要重点加工和处理的局部区域,另外在场景中增加道路、树木、植被、路牌、路灯、护栏等模型要素。
1.2 城市三维建模方法
在三维模型生产过程中,根据采用的建模资料,可以有多种建模方法。具体生产时,可根据模型级别、应用需求、模型精度等要求,采用相应的建模方法或几种方法结合使用。目前常采用的模型生产方法有以下几种:
1.2.1 基础地理数据库自动建模。对于城市郊区的白模型和简单模型,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地形图和楼层信息,直接将二维矢量数据自动拉伸为三维白模型,并给予一定的标准纹理。此种建模方法生产快、成本低,但模型精度较低。
1.2.2 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建模。此种方法是利用数字摄影测量原理,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采集建模所需的三维特征点线面,如屋顶点、地面点等,并在3dsMax中进行一定的后期编辑,结合现场采集照片给予模型纹理。此种方法生产速度快。模型精度也较高。
1.2.3 三维激光扫描建模。此种方法分为两部分,一是数据分类和提取;二是模型重建。此种方法速度快、精度高,但数据处理环节较为复杂,成本高。
1.2.4 三维竣工建模。三维竣工建模利用三维竣工的相关资料如CAD平立剖数据、效果图、实景照片、相关属性资料等进行的建模,通过三维竣工可同步完成城市三维模型的建立和更新工作。
1.3 模型纹理采集和处理
模型纹理是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模型的显示效果和精度。因此外业采集来的纹理照片不能直接用来贴图,还需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处理:贴图的规格应为2的n次方;材质长宽比不应差异较大,宜采用正方形(如128*128);采用实景照片作为纹理时,不应存在人、车、植物、空调、衣物等非建筑物体;不清晰的文字标识、Logo等需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清晰化处理;完成后的贴图应反映一个独立单元(如一个完整的窗户或楼层),如某张纹理贴图需要进行平铺操作,则该贴图应满足无缝贴图标准。
1.4 小品模型库建立
小品模型是城市超精细三维场景的组成部分,可以增强场景的逼真性,提升场景的显示效果。对于三维场景中常用到的树木、植被、路灯、路牌、垃圾箱、护栏、人物、车辆等,都应建立相应的模型库,该模型库应该具有完整性、多样性、扩充性等特点,这样可以重复利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2 漫游场景的搭建
Virtools本身不能制作三维模型,只能在场景中对模型进行组织和细微的调整。因此建好的模型,可通过插件导出.nmo格式的文件来导入Virtools场景。需注意场景中的环境光、灯光等都会影响模型的显示效果,因此模型导入后可通过场景中光源的摆放和设置,场景环境光颜色和亮度的调整,来调节场景中模型的显示效果。对于单个模型,也可单独调整其某个材质设置(Material Setup),来改变其显示效果。
2.2 场景漫游实现
场景漫游可以让用户在场景中自由地浏览,从而增强用户体验。场景漫游设计的功能有,通过鼠标键盘的控制,用户可以在场景中前进、后退、旋转,升高、降低视角,放大,缩小等操作。
2.3 场景动画实现
2.3.1 人动画的实现
人的行为动作较为复杂,需要先借助3ds Max建立人的模型,设置好人的行为动作如走路、跑步、交谈等,然后导出为角色,最后导入Virtools中,借助Unlimited Controller模块将动画绑定到角色上,同时借助Character Curve Follow模块为人物指定运动路径,即可实现人物的动画。
2.3.2 车船动画的实现
车船的运动比人物运动相对简单,将车船模型导入Virtools中,使其沿指定路径运动即可。
2.4 属性查询和定位
通过为场景模型添加和编辑属性表,可以实现模型的属性查询和定位功能。属性查询支持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点击,在窗口显示所点击模型的相关属性信息;定位功能支持用户输入关键词,场景搜索将包含关键词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罗列在列表框中,用户双击其中的一项,场景定位到指定位置并显示属性信息。
2.5 场景优化
城市三维超精细场景包含建筑物、小品、动画等众多内容,为了利于场景流畅浏览,需要对场景进行优化,场景优化的方法有:
2.5.1 模型优化:在不影响场景显示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模型面数,为复杂模型增加LOD属性等。
2.5.2 贴图优化:在不影响贴图清晰度的情况下,尽量缩小贴图尺寸;减少贴图数量,尽量共用贴图;贴图格式可采用dds等占内存较小的文件格式。
2.5.3 相机优化:将摄影机的远距离剪切设在一个合理的距离,使其不显示太远范围的物体。
3 场景
场景搭建完成后,就可进行场景。之前,需先为场景指定初始相机,既可通过添加设置活动相机脚本(Set As Active Camera)指定,也可在层级设置(Level Setup)中指定起始相机(Starting Camera)。然后将整个场景以VMO格式导出,并将VMO文件链接嵌入网页中,只要网络客户端安装了Virtools网络播放软件(Web Player),即可访问场景并进行互操作。
4 结束语
文章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城市超精细场景构建方法,介绍了场景搭建制作的完整流程,并以陆家嘴区域为例构建了一个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与用户交互功能的超精细场景。该场景的搭建为进一步探索三维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平台支撑,随着应用的深入和推广,该场景可与城市规划和管理、景观设计、国土、公安等具体应用相结合,形成特定的三维业务平台,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丁鹏等,基于Virtools环境的三维建模及应用 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9(9).
【关键词】 阻垢缓蚀剂 循环冷却水
1 前言
焦化厂净化水站循环冷却水系统主要用来冷却洗油、氨气等,循环水量为420m3/h, 保有水量为600m3/h,补充水有时为滏阳河水,有时为污水回用水。由于补充水不稳定,造成整个循环水水质波动较大。补充水水质分析如表1。
根据补充水(污水回用水:河水=1:1)的水质,对其碳酸钙饱和指数(L.S.I)、稳定指数(R.S.I)和结垢指数(P.S.I)进行计算,并对其结垢倾向和腐蚀倾向进行判断,结果见表2。
由此可见,补充水硬度较大,随着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提高,具有很强的结垢性。同时,补水的电导率高,含盐量大,浊度较高,故原水在低温下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该循环冷却水必须进行水质稳定处理,否则系统需要经常停产检修,影响生产运行。为此,邯钢附属企业公司水处理剂厂研制开发了特效阻垢缓蚀剂JY―411A。此种水处理药剂从2007年使用至今,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2 实验研究
2.1 静态阻垢实验
实验用水为滏阳河水:污水=1:1的比例,用H2SO4或NaOH调节PH值为8.5,有(80±1)℃恒温水浴中,放置10小时后,过滤取清液测定Ca2+浓度比较,按下式计算出加入不同药剂时的阻垢率。
阻垢率=(VE-VO)/(VT-VO)×100%
式中:VE――溶液加有阻垢剂时,滴定消耗的EDTA体积(ml);
VO――溶液不加有阻垢剂时,滴定消耗的EDTA体积(ml);
VT――滴定总钙时消耗的EDTA的体积,即滴定不加阻垢剂,水溶液也不加热保温时,消耗的EDTA体积(ml)。
静态阻垢实验结果见表3。
2.2 腐蚀实验
实验方法如下:
(1)试片材质:A3碳钢。(2)试片预膜:预膜用水:净化水站补充水;预膜配方:预膜剂890mg/l,阻垢缓蚀剂50mg/l,调节PH值为6~7。预膜温度:室温。预膜时间:48小时。(3)实验用水:净化水站补充水1.5倍水,调节PH值为8.0。(4)实验时间:96小时。缓蚀实验结果见表4。
由表3、表4可以看出,JY――411A水处理药剂对此系统具有优良的阻垢、缓蚀效果。
3 现场运行情况
(1)运行前对整套系统设备进行了清洗,消除了沉积物和铁锈,并对系统进行了杀菌剥离和清洗预膜。(2)正常运行后,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控制范围之内,符合《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95)中对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的水质要求。JY――411A水处理药剂2006年4月份应用于焦化厂净化水站,循环水水质分析见表5。(3)阻垢缓蚀效果良好。在2007年系统检修时,发现出水端金属管壁上没有钙垢,没有腐蚀,未见块垢、锈蚀产物,预膜层保持完好。在弯头水流缓慢处也未见钙垢和棕色污泥,说明输出管线腐蚀、结垢现象得到很好地控制。(4)生物黏泥没有滋生。检修中,在冷凝器的管壁、封头等处,未见透明油腻物,说明生物黏泥得到了有效地控制。(5)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减少了检修频率,改进了换热效果,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生产强度,增加了生产的稳定性,为生产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摘要:市场经济的前沿问题,就是指我国在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所产生的最新动态。既包括经济理论上的最新动态,也包括经济实践上的最新动态。也就是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的方向就是推进市场化的改革,这种市场化的改革引发了我国经济体制在实践上的根本性变革,同时也使我国的经济理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市场经济 改革 发展 前沿问题
市场经济的前沿问题,就是指我国在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所产生的最新动态。既包括经济理论上的最新动态,也包括经济实践上的最新动态。这些最新动态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部过程及内容,同时也表明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及趋势。
一、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体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人们在一起谈论社会经济体制的时候,一般都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似乎社会经济体制是一个非常复杂
的庞大体系,但实际上社会经济体制有两个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一个是财产制度,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制度,有时也叫所有制结构,财产制度反映社会经济成分的状况及构成;另一个是资源配置方式,即社会通过何种方式配置资源,例如,是采取计划经济方式,还是采取市场经济方式,或者是采取其他的方式: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所谓社会经济体制,主要是由财产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这两个部分组成的,财产制度与资源配置方式构成了社会经济体制的最基本框架,社会经济体制的其他构成部分都是由这两个组成部分而演化出来的,是这两个组成部分的延伸和具体化,最终都是由这两个构成部分决定的。因此,我们在谈论所谓的社会经济体制的时候,虽然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但实际上主要的是指社会的财产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
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财产制度与资源配置方式有着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财产制度现在主要体现在企业体制上。也就是说,财产制度往往通过企业的所谓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等内容表现出来。其次,资源配置方式在现在就是表现为市场经济,也就是说,现在的资源配置方式就是市场经济这种配置方式。因此,人们要研究现在的社会经济体制,当然就既要研究企业体制,同时也要研究市场经济,因为这两个内容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体制最基本的框架。
二、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条极为重要的主线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涉及到许多方面,但实际上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或者说有两条极为重要的改革主线,这两条改革主线贯穿于改革的整个过程。
第一条改革主线是以财产关系的改革为中心,可以称之为以财产制度改革为中心的改革主线,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所有制制度的变革。主要表现为承认非公有经济的作用及力量,大力推进个体经济及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强调深化国有制企业改革,实行股份经济,探索公有制经济的新的实现形式,构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性所有制结构。也就是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条主线,实际上就是指围绕财产制度的变革来推进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另外一条主线,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改革,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推进改革,我们叫市场化改革,也就是围绕着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这条主线来推进我们的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改革我们的经济体制,表现为对市场经济的重视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体制。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全部内容及过程,当然也表明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研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当然就要研究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动态。
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我们虽然在1992年就已经提出要搞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改革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而且离最终建成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还比较遥远。因为市场经济并不仅仅是建立市场体系及制度的问题,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改革整个经济体制,包括建立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企业体制、金融体制、财政体制、税收体制、收入分配体制、农业经济体制、区域经济体制、宏观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也就是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改革的任务是极其庞大和繁重的。我们现有的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还相差甚远,还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不是一个口号的问题,不是提出要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就会马上形成,非市场经济体制就会很快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需要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的。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并末真正建立起来,还需要加速市场化改革。为了深化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我们必须要研究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前沿问题。也就是说,为了回答下一步我们怎么样深入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市场经济体制快速而有序地尽早建立起来,我们就必须要研究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动态的问题。
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虽然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它仍然是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形式,因为它一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不断变革。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它仍然在变革和发展。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本身也在随着生产力发展及国际化进程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