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业的会计实务

建筑业的会计实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业的会计实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业的会计实务

建筑业的会计实务范文第1篇

一、“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

“营改增”是指企业从缴纳营业税逐渐向缴纳增值税转变的税收改革方式。其核心内容在于营业税款项向增值税款项的转化,从而避免重复纳税问题。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为增强竞争力,也必须对“营改增”所产生的影响给予重视。一方面,“营改增”对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营改增”则给企业带来了改革机遇,工艺和设备创新将不具备一定的纳税负担。此外,“营改增”推行后,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以及报表等都会受到影响,企业必须重新规划会计确认和计量,制定会计报表,所以“营改增”也是促进企业会计管理水平提高的举措。

二、建筑施工企业进项业务的构成

建筑施工企业进项业务主要由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期间费用等构成。

第一,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建筑施工企业主要从事施工活动,需要采购大量的原材料和设备,支付人工费用。其中材料费是指因工程施工耗费、构成工程实体等相关材料费用的支出,如工程原材料、辅助材料、零配件、混凝土、半成品等。人工费是指为完成工程施工任务而支付的人工劳动报酬,如职工薪资和外包所支付的劳务费等。机械使用费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自有或租赁的机械设备而支付的费用,另外还包括机械安装、拆卸的费用。

第二,其他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除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以外,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可以直接计入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费用为其他直接费用。这部分费用包括夜间施工增加费、环境保护费、材料二次搬运费、工程定位复测费、安全文明施工费、检验试验费、场地清理费、技术援助费等。间接费用则是指企业所下属的施工单位因组织管理施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例如由此产生的职工薪酬、水电费、差旅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劳动保护费、修理费、排污费、财产保险费等。

第三,期间费用。除以上费用外,一些无法归属于某一具体工程的期间费用,例如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统称为期间费用。

三、建筑施工企业进项业务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实施“营改增”以后,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对正常进项业务、时间性差异业务、口径性差异业务的会计处理分析。

(一)正常?M项业务的会计处理

正常进项业务是指会计处理与增值税处理之间不存在差异的业务。建筑施工企业发生购进业务,取得扣税凭证后,采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项目的,应根据不含税的购进价格和可抵扣的进项税额进行借记,然后将进项的含税总额进行贷记,例如分别借记“原材料”、“管理费用”等会计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

举例:某建筑施工企业属于一般纳税人,其中A项目部为一般计税方法计税项目,2016年11月该项目部购进一批岩石,材料经检验入库,专用发票记载的金额为150万元,税额25.5万元,发票于当月申报抵扣,且货款已经支付。

借:原材料150万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5.5万元

贷:银行存款175.5万元

(二)时间性差异业务的会计处理

正常进行业务的会计处理相对简单,相比之下时间性差异业务的会计处理更加复杂,其会计处理与增值税处理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差异。例如,购进业务已经发生,但是企业尚未收到抵扣凭证。此时会计处理应先按照货物清单、合同等资料所记载的不含税金额计入成本费用或是相关资产科目,用不含税口径确认债务,当后续再取得抵扣凭证后,冲销暂估的入账分录,依据正常进项业务处理。

举例:某建筑施工企业属于一般纳税人,其中A项目部为一般计税方法计税项目,2016年8月该项目部购进一批岩石,材料经检验入库,但尚未获得专用发票,货物的清单记载的价税共计702元。同时分包单位在本月完成的工程量,经计算价税共计1110万元,目前尚未付款,也未取得专用发票。

借:原材料600万元

贷:应付账款600万元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分包成本1000万元

贷:应付账款1000万元

当2016年10月取得专用发票并且申请抵扣后应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借:原材料-600万元

贷:应付账款-600万元

借:原材料600万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2万元

贷:应付账款702万元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分包成本-1000万元

贷:应付账款-1000万元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分包成本1000万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10万元

贷:应付账款1110万元

(三)口径性差异业务的会计处理

口径性差异业务是指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会计处理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的进项业务。这种业务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包括进项业务发生时即已经明确不能抵扣,进项业务发生时允许抵扣而后又出现不能抵扣事项,进项业务发生时不能抵扣而后又用于抵扣项目。会计人员应当根据以上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所产生贷款服务、客运服务、餐饮服务、集体福利、简易计税的购进业务,可以直接取得普通发票,然后按照价税合计金额直接计入成本费用。如果企业所取得的是专用发票,应借记相关成本费用,借记“应交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经税务机关认证后,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科目;按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转出时,记入“进项税额转出”专栏,借记相关成本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其次,如果购进业务发生时已经进行相应的抵扣,但是此后由于用途上的改变,或是非正常的损失,会计处理时应做进项税额转出,分别借记成本费用,贷记应交税费科目。最后,固定资产、不动产以及无形资产,如果此后因用途发生改变,又可以进行抵扣,会计处理应作进项税额转入,分别借记应交税费科目,贷记固定资产、不动产等科目。

建筑业的会计实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高级会计人才 紧缺 国际化 人才培养

目前,会计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型,但并不是一种合理的金字塔。金字塔的底端即初级会计人才占比过大,上端即中高级会计人才严重不足。据笔者调查数据,目前长三角地区城市对高级会计人员的需求在10%左右,对中级会计人员的需求在20%左右。但是目前我国约1 400万会计从业人员中,注册会计师仅占1.1%,中级会计师仅占10.8%,高级会计师仅占0.57%。显然,目前的中高级人才数量对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一、会计人才层次的划分

对于如何划分会计人才层次的问题,很多人持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依据其职能划分层次是比较合理的。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不应仅局限于传统会计的核算和监督技能,更应当具有较高的管理理论水平和能力,应当具有广博的诸如财务、经济、法律、行业相关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认识,以便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企业财务运行。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由于其掌握的理论知识、实战技能以及认识层次的不同,其承担的职能也是不同的。笔者从这个角度,对会计人才进行了层次划分。

(一)核算型会计,对应于初级会计人才。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也是任何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在这个层次上,会计人员需认真严谨地完成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会计流程。同时,利用核算所形成的会计资料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发挥一定的监督控制作用。这一类会计人才最为重视的是实际操作经验,即能够准确无误地完成这些事务性工作,掌握较深的会计理论知识等显得并不是十分重要。

(二)管理型会计,对应于中级会计人才。分析和预测是这一层次会计人员所承担的主要职能,也就是对于会计工作和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职能。他们需要对企业的各类财务相关信息(不仅包括会计信息也包括其他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对企业至关重要的深层次的经济信号,从而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地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这一类会计人才使得会计部门在企业各部门中成为制衡的枢纽部门,而不再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因而管理会计知识、财经法律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显得愈发重要。

(三)战略型会计,对应于高级会计人才。这一层次的会计人才要能把握企业经济全局,洞察本企业、行业乃至经济整体的运行态势,深刻认识企业资源价值发展过程,从而高瞻远瞩地为企业制定各种财务战略并参与制定企业全局战略。这类人才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战略化的思维、深厚的会计金融等财经理论知识、丰富的实务经验以及对本企业和本行业充分的了解。这类会计人才是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上最为需要的,但同时也是最为难得的,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积累,更需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

二、中高级会计人才紧缺的成因探究

根据以上的分类,我国目前核算型会计数量偏多,而管理型和战略型会计却严重不足。其成因,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国际化。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无论是会计准则还是会计实务都有着与国际趋同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如火如荼,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发展经济,必然需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去。经济全球化,不仅表现为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更意味着市场制度的全球化。而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其标准化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为了降低跨国贸易成本并提高其商业合作的效率,会计信息及会计实务处理必然会国际趋同。这也意味着会计行业,不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在不断发展、不断融入大国际背景。我国新会计准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趋势,如其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业务的相关规定,既体现出市场经济对会计需求的提高,又体现出国际化的意味。

然而,很显然这些国际化趋势对于现在的会计人员来说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实务的认识、外语能力、全球金融和市场知识等的掌握、了解,都成为提高会计层次的众多“拦路虎”。而中高级会计人才,尤其是掌控全局的高级会计人才,往往是这些能力的综合者,是国际化会计的推动者。可以说,我国会计行业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代。原本在封闭经济体制或在过渡阶段不断摸爬滚打而造就的优秀会计人才,由于理论知识的欠缺和国际视野的狭窄,并不能适应我国经济新时代的国际化中高级人才的要求,而由新市场经济培养出来的新会计人才还正处于不断历练之中。没有积累的发展,当然会使得我国会计行业人才供给捉襟见肘。

(二)会计要求提高增大培养难度。如前所述,企业对中级会计人才的要求是管理级的,对高级人才的要求是战略级的。这意味着,会计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承担核算的账房先生,而是将财务管理和公司发展等事务综合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其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一个财务负责人,不能只从会计的角度看财务,更要从全局的角度看问题。以企业财务管理中极为重要的成本管理为例,对企业成本的认识不能像一般会计人才一样停留在生产流程的成本核算和管理上,而要根据企业供应链、价值链向前端及后端进行延伸,建立面向客户、供应商、设计开发的战略成本观,多角度、多层次、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生存成本信息。

2.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出现了各种新的会计核算业务,如资产重组中的会计核算、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等。对于这些,中高级会计人才都需要较为深入的认识。

3.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企业也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愈加严格。现在的会计信息需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者等各利益相关方的要求,同时要准确深刻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会计工作者来说,信息质量要求的提高意味着会计工作难度的提高,也意味着要不断改革和发展会计工作以提供更完备更有效的信息。这些都对中高级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中高级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很高,因此,中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优秀的会计人才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高校与市场共同造就的。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的高校会计教育存在很大问题,培养的专业人才走向社会后还难以承担重任。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教育封闭。很多高校的课堂上,教师只顾传授陈旧的会计知识,而对现实世界经济发展和会计行业的新变化置若罔闻。正如前文所言,目前我国会计行业正处于国际化发展浪潮之中,新标准、新方法、新思想层出不穷,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和理解会计行业的新发展才是一个重大命题。

2.校企脱节。高校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并不是企业所急需的,而企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却是高校所忽视的。高校和企业的脱节不但造成学生在学校只是学习书本知识,难得有到企业真正实践的机会。更严重的问题是,很多高校教学人员长期与企业脱轨,必不能急企业之所急,也就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潜质人才,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严重水土不服。

3.会计后续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经由学校初步培养进入社会,由市场对其进行实践的历练,但很多时候人们忽略了在实战的过程中仍然需要理论的不断深化,因而会计后续教育是培养中高级会计人才的必要保证,但在我国却往往流于形式。

(三)行业人才沉淀导致中高级会计人才流动不畅。优秀会计人才的知识储备不仅是财务方面知识的积累,更是实战经验的积累。一名会计中高级人才,必然是对其企业所在的行业了如指掌,对各方面情况如行业知识和技术、行业融资、行业法律法规、行业发展前景等有着充分而深入的了解。所谓“专”方能“精”。正如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一样,某一行业的会计佼佼者却往往无法胜任另一行业的中高级工作,笔者将其称之为“行业隔阂”。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例,一方面,相较于在车间封闭连续生产产品的制造业,建筑业对于建筑工程的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建筑业会计,尤其是中高级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有丰富的基建相关知识。因而,即使是在制造业身经百战的优秀会计人才很可能也难以胜任建筑业的工作。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行业间人才的流动不畅。笔者在调查走访多家企业时发现,如果要引进财务人才,企业普遍倾向于同行业企业中的中高级人才,而对外行业的财务人才往往敬而远之。这是一种现实存在的现象,如果前文所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是会计中高级人才“数量性紧缺”的问题,这一现象导致的就是“结构性紧缺”。

三、对策研究

根据前文的成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高级会计人才的紧缺主要是由于总量偏少加之行业间流动性不强,即所谓的数量性紧缺和结构性紧缺造成的。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一)加大会计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出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并能满足会计信息质量高要求的现代化会计人才。这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1.高校会计教育的改革。高校会计教育应当改变其落后封闭的教学风格,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会计教育体制,培养出适应我国当代经济发展的会计潜质人才。高校应当与时代接轨,将国际化会计实验引入课堂,将当代会计行业新发展引入课堂,将当今世界经济金融的瞬息万变引入课堂。学生在学校应当学会以财务的角度分析经济及企业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会计核算的固有知识。另外,加强校企合作,使得企业会计需求和高校会计教育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更需要为高校教师提供融入企业的机会。高校的初步教育为市场培育中高级会计人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建立和完善会计后续教育体系。中高级会计人才成长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不断磨合的过程。期间,如果有完善的后续教育体制为成长中的人才提供理论指导,会对人才的成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当由政府或者一些会计组织牵头,组织各层次会计人才的后续教育工作,激发潜能,提升思维,全面推动会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发展。

(二)针对结构性紧缺问题,会计人员本身要注意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宽度,增强自己在相关行业间的流动能力。当然,行业隔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其导致的结构性紧缺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在引进会计人才时其选择面会相对较小,成功获取专业知识精湛实战经验丰富又与本企业非常匹配的中高级会计人才的难度是比较大的。那么,企业应当做的是积极培养属于自己的中高级会计人才,他们对于本企业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会更有利于企业的财务平稳运行和企业战略实现。

四、结语

本文对中高级会计人才紧缺现象进行了详细探讨,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此为据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根据不同层次会计人才承担的职能对会计人才初中高级层次加以划分;其次,将中高级会计人才紧缺的成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并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从成因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中高级会计人才紧缺现状的相应对策。高质量的会计中高级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高校、企业、政府以及其他各方应当通力合作,不断推动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为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培养大量的现代化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晓芳,翟长洪,崔伟.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08,(5).

2.张爱珠.国际化会计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J].财会月刊,2010,(4).

3.王妹,陆萍,邱强.高级会计人才素质要求调查分析[J].研究与创新,2009,(1).

4.孙娜,突围高级会计人才短缺困境[J].财会学习,2006,(7).

建筑业的会计实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建筑行业 财务会计

自2007年1月1日,中国上市公司开始实行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在不少方面都进行了更改。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因此,研究新会计准则对建筑行业财务会计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行业财务会计的特点

建筑行业是一个围绕建筑的设计、施工、装修而展开的行业,包括建筑业本身及与之相关的装潢、装修等方面。建筑行业会计是以工程建筑收支为基础而设定会计科目,它与其他行业的核算流程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建筑行业的生产周期较长,产品属于固定物品,使建筑行业财务会计有如下特点:

1、建筑行业会计科目主要以成本核算为主

建筑行业的财务会计分为三方面:收入、成本和税金,但是由于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都是直接与工程进度相连,工程施工过程所发生的直接成本费用一般通过“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核算。该科目根据项目确定成本核算对象,进行辅助核算,按照成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因此,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主要集中在成本费用类科目。成本类科目一般分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用、分包工程费用等部分,而相关收入类科目极少。

2、建筑行业会计中工程价款的核算方式比较独特

由于建筑产品造价高、周期长,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建筑企业有时需进行垫资施工。因此,为了不影响建筑企业的资金周转,除工期较短、造价较低的工程采用竣工后一次结算价款外,大多采用按月结算、分段结算等方法。

此外,由于施工周期长,不少工程都是跨年度施工,因此建筑企业还需要根据工程的完工进度,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分别计算和确认各年度的工程价款结算收入和工程施工费用,以确定各年的经营成果。

3、建筑行业会计一般按单项工程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

由于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和施工生产的单一性,建筑企业不能根据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全部施工生产费用和完成的工程数量来计算各项工程的单位成本,而必须按照承包的每项工程分别归集施工生产费用,单独计算每项工程成本。

二、新会计准则对建筑行业财务会计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企业存货,及公允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行业的财务会计管理。

1、新会计准则对建筑行业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

旧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强调“单位价值较高”,新会计准则不再强调“单位价值较高”,增加了建筑行业企业自主判断的权利,更利于建筑行业企业资产管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新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由原来的“超过一年”更改为“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因此,对于使用寿命不到一年,但跨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设备,也可以纳入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

同时,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旧会计准则规定需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具体范围包括:房屋和建筑物、在用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运输工具、工具器具以及季节性停用或者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根据该规定,不使用的机器设备是不允许提折旧的。但新会计准则规定,机器设备无论是否使用,均提折旧,且固定资产的预期寿命、净残值和折旧方法在必要时可予以调整,从而扩大建筑行业企业利润操纵空间。

2、新会计准则对建筑行业存货核算的影响

原会计准则中规定:建筑行业企业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以及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不计入存货成本,但在新会计准则中,取消了这一规定,允许相关的借款费用或劳务费用计入存货,使得建筑行业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金额增加,流动资产合计金额增加,总资产合计金额增加,因此短期内建筑行业企业的权益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增加。

同时在存货计价方法上,取消后进先出法,在财务核算中,可以采用加权平均法或先进先出法,对原发出存货采用后进后出法计价的建筑行业企业在物价上涨期间影响较大。

3、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对建筑行业财务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成本法的基础上,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倡导的是会计在对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的计量上要使交易的双方做到公平与公正。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出后,建筑行业企业的现金、存货等流动资产的分布将会改变,流动负债也将随之变化,直接影响建筑行业企业的偿债能力。

同时,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收入推迟了建筑行业企业确认收入的时间,从而会影响当期损益和权益。但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可能不会影响建筑行业企业的总损益和权益情况。如果该周期大于建筑行业企业的一个会计年度,则会对所涉及的各会计年度产生影响。反之,如果该周期小于建筑行业企业的一个会计年度,影响将不大。即使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不会影响建筑行业企业的总损益和权益情况,也会改变建筑行业企业的收入结构,减少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增加了建筑行业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是,对建筑行业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会计实务中,需要结合建筑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财务会计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许奇.从投资角度看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 ;5

[2]唐晓玲.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建筑业的会计实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问题 对策

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参与,而且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应用管理会计必将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要求,管理会计也将不断完善,在我国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实际应用状况和发挥的作用却不很理想,主要问题是其运用的操作性不强;没有引起会计实务界的重视和广泛应用;缺乏专业化的职业人员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依据实际状况要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服务于企业的发展需求,应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与企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能为实践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和会计人员的战略管理意识;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等。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管理会计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后,我国众多的学者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却不尽如人意,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1、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与实践相脱节。就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状况来看,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上,引进多于研究。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是与一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相关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相应地发生变化。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是有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的,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没有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

2、引进的会计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经验的总结,而有的方法、概念和模式是借鉴经济学和统计学而得来的,如回归分析、保本点分析、边际成本、经济批量、机会成本等。引入这些方法是管理会计的进步,但运用这些方法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融会贯通。

3、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的丰富,固然令人欣喜,知识体系的完美,也甚为重要,但这种丰富与完美最终要通过会计人员作用到企业的经营当中。因此说,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会计人员价值观和职业水准。会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求会计人员懂得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但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一是会计人员知识层次低;二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欠缺,目前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我国会计学界关注的极大焦点。这些都会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4、管理会计在会计电算化当中应用的问题有待解决。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当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重核算、轻管理。我国现在的会计电算化前景乐观,但就应用的电算化会计来看,也仅仅局限于记帐、算帐,能用到管理当中的相应很少。而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应用了复杂的数学方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回归、投入产出模型等,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当中,比较复杂,手工计算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计算机可以快速准确的处理大量的数据,这也正是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会计电算化是必然趋势。而目前管理会计在电算化中的问题是:仅仅将会计电算化应用于记帐算帐上,电算化的作用仅发挥了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且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有限,再加上管理会计的软件开发严重滞后,需要正确引导。

5、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应进一步扩大。传统的管理会计局限于大量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本都较稳定的企业。管理会计当初的发展,是在工业企业当中推广并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工业企业中成熟和完善的。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当中,也大都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讲解的,而现实是行业类型的千变万化,影响管理会计直接应用到企业当中。一位建筑业的会计在调查中说,他们的企业很难应用管理会计。而其他行业,如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还有行政事业单位,又如何应用管理会计呢管理会计的应用不仅要面对千变万化的企业经营情况,而且还要面对千变万化的行业。

因此,管理会计的研究应当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使之不要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生产上。

二、加强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的对策

1、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为管理会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结合国情,建立一套能适应我国企业管理特点的有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其精髓,创建新的、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建立既能解释、指导实践又能为实践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

2、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

英美等国都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组成,我国也应如此。这样,理论研究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企业又能够很快地应用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也便于建立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会计实务界应该与学术界密切配合搞出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既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这些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不仅可以作为各行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样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案例,有助于开展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这样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可能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3、调整拓展管理会计内容,大力发展战略管理会计

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教材中内容重复交叉的部分进行适当删减,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纳入管理会计,突出管理会计的特点。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应加紧进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将成本管理重心由制造成本逐步转移到战略总成本上,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上;使业绩评价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及员工价值最大化目标,体现企业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实现企业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知识资本,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知识资本结合起来。

4、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因此有必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有了懂管理的领导队伍还不够,企业还要有精明强干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这样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5、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使管理会计逐步向电算化方向发展

建筑业的会计实务范文第5篇

1.1受相关利益驱动

第一施工企业受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影响,企业往往通过隐瞒收入、虚列支出等手段调节当期利润,达到不缴或少缴税目的;第二为了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些施工企业按照不同需要不得不粉饰会计报告,表现虚假的繁荣景象。

1.2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近几年来我国施工企业数量激增,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其中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会计人员由于不熟悉会计原理、对国家的相关会计准则及制度缺乏根本的了解,记账随意,造成会计核算严重错误,致使会计信息失真。另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的施工企业会计职业道德严重缺失,法律意识极为淡薄,在一些领导指使下伪造和变造会计凭证,导致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完全失真。

1.3缺乏完善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

施工企业会计实务中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折旧、建造合同结果可靠估计或有事项等要求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制度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由于没有完善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随意程度,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4缺乏健全的内外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施工企业内部都缺少健全的监督机制,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存在各自为政、职能交叉的矛盾,造成了对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谁都可以问、谁都可以不问的局面,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对于施工企业内部而言,有的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具体表现为:根本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有只不过是摆设,不能行使对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全面监督。

2防范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有力措施

2.1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会计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两个方面,业务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培训考试来实现。在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会计人员的良好职业形象。如果作为一个施工企业的会计没有职业道德,不能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强烈的责任感,那么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社会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我们可以通过持证上岗制度、会计继续教育等形式,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2.2完善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建设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加快制定更为完善和详细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的会计工作行为进行规范,特别是对会计工作中较为灵活的部分要进行详细的规定,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和判断的范围,尽量控制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权,以避免使政策的灵活性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从而对会计工作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

2.3健全的内外监督机制

外部监督主要是通过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监督检查实现的,在监督检查过程中要严肃财经法纪,加大执法力度,促使施工企业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以维护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能,实现对会计资料的严格审核。内部监督主要是指施工企业内部建立的一些约束和管理制度,对会计的业务处理权限和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具体可以通过设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的会计报表等项目实施内部审计,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的全面监督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4对施工企业的会计业务实施电算化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会计带来了变革。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实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从而减少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它改变了传统会计工作将数据分散处理的方式,将财务数据集中进行处理,并实现数据共享。财会工作人员一般分为:数据处理人员、数据审核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等,电算化工作由各部分的工作人员共同完成,且各部分的工作人员职权不同,相互制约,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