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婴幼儿保健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家长参与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002-01
儿童社区预防保健工作对保障社区儿童健康、促进儿童正常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家长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其预防保健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成效[1],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进一步加强儿童保健工作,对本辖区内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小区内的婴幼儿及家长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80例婴儿中男婴儿46例,女婴儿34例,年龄3~12个月,平均年龄(5.9±2.1)个月,80例家长中男性21例,女性59例,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7.6±2.3)岁;观察组80例婴儿中男婴儿44例,女婴儿36例,年龄3~12个月,平均年龄(5.7±2.2)个月,80例家长中男性19例,女性61例,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6.8±2.5)岁,两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比较,年龄、性别、家长文化水平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健康教育,包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二楼楼道内张贴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宣传画,制作板报并按时更换,发放儿童健康教育手册,在疫苗接种日向家长进行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的教育等。观察组给予特殊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实施健康教育前由儿童保健科相关专家对担任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系统培训,促使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掌握儿童保健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实施准则、调查问卷发放方法及实施健康宣教过程中应注意事项等,提高工作人员健康宣教水平;(2)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小儿感冒、腹泻、湿疹、小儿佝偻病的预防与治疗、婴幼儿贫血的预防与治疗等婴幼儿常见病预防与治疗,生长发育监测的意义、婴儿各月龄体重、身高正常值,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辅食添加时间、原则等,Ⅰ、Ⅱ类疫苗种类、各类疫苗接种时间、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3)健康教育形式:根据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兴趣爱好等采用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宣教;定期开展儿童保健相关知识讲座,通过专家宣讲、播放录像带、组织家长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注意了解家长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根据家长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实施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知识讲解;采用电话、短信、QQ群等联络方法为家长提供健康咨询,耐心解答家长疑惑,建立起与家长间的信息反馈、互动系统,丰富家长的儿童保健知识。1.3 评价指标采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制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生长发育监测、常见病预防、母乳喂养与营养和疫苗接种四个项目;调查统计婴幼儿定期健康体检的参与率及婴幼儿定时接种疫苗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婴幼儿定期健康体检参与率及婴幼儿疫苗按时接种率以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比较,P
2 结果
2.1 两组家长健康教育前后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比较 两组家长实施健康教育后,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均较实施健康教育前有明显提高(P
3 讨论
婴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随着婴幼儿活动能力逐渐增强,接触感染源的机会也逐渐增加,因而婴幼儿时期的预防保健工作十分重要[2]。家长是婴幼儿的监护人,其对预防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效果,对婴幼儿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而以往有调查研究发现,国内婴幼儿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参与儿童保健的积极性较低[3],从我中心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实施健康教育前,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均较低,因此加强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十分必要。
我中心在一般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健康宣教,对婴幼儿家长实施特殊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采用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对家长进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从实践结果来看,实施系统化、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后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婴幼儿定期健康体检参与率及定时接种疫苗率明显高于一般健康组,表明对家长实施综合性、系统性的特殊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婴幼儿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提高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积极性,促使家长配合儿童预防保健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红芳.健康教育对预防保健的促进作用探讨[J].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12):43-43,44.
[关键词] 婴幼儿;口腔健康;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b)-0066-04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of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in community
SHAO Ruoheng GUAN Fei WANG Mengxing ZHAO Liping LI Yuehua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in community, and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method. Methods 503 cases of infants in Wannianhuacheng Community of Fengtai District in Beijing City from February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ir individual oral health records including dental conditions, oral mucosa and the related soft tissue structure, teeth, feeding habits, oral habits were established. The guidance of family related knowledge was carried out, and diagnosed the disease in early stage. All infa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5 to 2 years. 502 cases of children in same age as the infants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kindergarten, who didn't have oral health records.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and bad oral habi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10%(382/502), which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76.93% (387/50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fil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elevated to 86.08% (433/503), which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1.71% (361/50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In terms of oral diseas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in infa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0,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After fil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aries rate was 43.03% (216/502) and DMFT was 0.98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30.02% (151/503) and 0.62 respectivel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In field of bad oral habits,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rate of bad oral habi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7.10% (86/503),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32.07% (161/502), the rate of bad oral habi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Establishing the oral health records to manag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oral diseases in infant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oral health status, which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fants; Oral health; Records management
WHO对109个国家12岁儿童牙齿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儿童的牙齿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建议各国制订和推广有效的预防政策和方案。我国近年来对婴幼儿口腔疾病的相关因素和疾病的早期干预多有研究,得出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是一项重要措施[1]。与发达国家相比,社会大众对婴幼儿口腔保健认知程度不高,甚至一些非口腔专业的其他领域医护人员对儿童口腔相关疾病的预防、健康习惯的养成、儿童口腔患病后病情M展对相关生长发育的影响既缺乏概念也不够重视[2]。因此,加强对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采用对婴幼儿建立口腔健康档案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旨在为提高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提供研究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北京市丰台区万年花城社区的婴幼儿503名作为干预组,男254名,女249名;胎龄38~42周,平均(39.51±5.19)周;出生时体重为2285~3852 g,平均(3075.16±954.61)g。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通过1.5~2年的追踪后,干预组婴幼儿平均年龄(2.71±0.42)岁。选取同社区同年龄入幼儿园的未建立档案儿童502名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83±0.57)岁;男256名,女246名;出生时胎龄36~41周,平均(38.47±5.22)周;出生时体重为2300~4017 g,平均(3015.13±973.64)g。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分布、胎龄及出生时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避免了由于早产、肥胖等原因对后期实验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出生时口腔健康状况良好;②无先天传染性疾病;③无先天性认知障碍等精神疾病。排除标准:①追踪期间失访者;②先天性兔唇婴儿;③家长有认知障碍难以配合者。
1.2 方法
1.2.1 干预情况 在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包括牙体情况、口腔黏膜及相关软组织结构、牙齿咬合、喂养习惯、口腔不良习惯(吮手指、吐舌头、舌舔牙等)等个体化资料,以及婴幼儿口腔清洁开始时间、方式、工具的使用和频率,婴幼儿父母的自我饮食习惯、口腔清洁情况、口腔就医和保健等情况。并在社区开展针对家长、社区医生、幼儿园保健医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建立档案时,包括针对婴幼儿展开的口腔检查以及针对家长展开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个人特征、健康知识、家庭环境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相关知识指导,进行早期疾病诊断。通过1.5~2年的追踪,期间根据幼儿口腔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对所建立的档案进行追踪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干预方式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
1.2.2 婴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问卷 包括以下问题[3]:①龋齿是由于细菌利用糖产酸腐蚀牙齿而引起的吗?②小头软毛刷是适合儿童使用的保健牙刷吗?③幼儿应使用儿童牙膏吗?④患了龋齿的乳牙是否及时到医院补?⑤最容易引起龋齿的坏习惯是睡前吃零食吗?⑥少吃含糖粘性食品是预防龋齿的好习惯吗?⑦龋齿对身体最重要的危害是引起心、肾等全身性疾病吗?⑧窝沟封闭是预防龋齿的口腔保健措施之一吗?⑨每次刷牙的时间是否少于3分钟?⑩竖刷法是正确的刷牙方法吗?
1.3 观察指标
检查两组婴幼儿干预前后的相关牙体疾病(包括患龋率、龋均等)和口腔不良习惯等指标,讨论建立婴幼儿口腔档案的积极意义。以WHO推荐的龋齿诊断标准[4]作为本研究的龋齿检查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及龋均比较
在口腔疾病方面,在研究初期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及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口腔不良习惯方面,干预前,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进行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专业儿科医生严重缺乏,儿科口腔医生比儿童比例更是严重不足[5-7]。大部分专业儿科医生已经超负荷应付门诊中疾病的治疗,无暇在有限的工作时间中去大力开展预防,使得不预防患病率高成为恶性循环。本研究尝试由专业儿科口腔医生协助社区基层口腔医生以家庭儿童口腔医生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和疾病家族史、现有口腔详细检查以及检查后有针对性的保健指导乃至必要治疗的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除了对于常见龋病的防控,还可以及时发现和终止婴幼儿早期口腔不良行为习惯,有效避免或减轻相关颌面部发育畸形的程度,并通过对干预组婴幼儿进行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家庭各种因素等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有效降低了婴幼儿的患龋率与龋均,改善了婴幼儿的口腔行为习惯,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以及龋均的显著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有力证明了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护理对其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由此,将婴幼儿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推广的呼声一直不断。由于我国儿科口腔医生的严重不足,同时儿科牙医忙于应付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且基层社区口腔医生的儿科口腔保健知识和儿科口腔疾病辨别诊断能力较弱,导致婴幼儿口腔牙病早期无法得到有效干预,进一步出现儿童的重度龋病导致颌面部蜂窝织炎、乳牙早失乃至牙合咬合紊乱恒牙异位萌出等一系列发育异常[8-10]。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在研究初期对婴幼儿家长进行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有效提高了家长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在没有专业医护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家长自身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婴幼儿口腔健康的日常护理,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干预1年后,对照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不增反降,这说明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其口腔健康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在婴幼儿的生长过程中,家长对婴幼儿给予稳定的关心,可明显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11-13]。
通过2年左右试点社区人群的档案建立和规范,完善了档案建立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培训基层社区口腔医生儿童口腔常见多发疾病诊治方法和预防保健知识,使大多数婴幼儿口腔疾病可以在常规社区体检中被及时发现、干预和治疗,综合统计后得到有效降低龋病及不良生活和喂养习惯导致的颌面部发育异常的比例和治疗费用,为婴幼儿档案建立加入基层婴幼儿常规保健项目打下基础,预期计划的完成情况较好。但研究过程中也出F了一些问题,例如建立档案人群的选择和长期随访的依从性难以保证,或者对建档内容的规范性和健康指导的准确性保证落实情况等,因此在今后的在实际操作时,应着重注意以上问题,将建档管理的效用最大化。反观目前的儿保门诊,针对婴幼儿的口腔方面只局限于对乳牙的萌出情况,缺少更为细致、具体的检查内容和教育内容[14-16]。且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政府部门对4~18周岁人群进行的口腔健康普查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与人力,但对新生儿的投入较少[17-18]。且一旦口腔出现疾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本医疗的治疗定价较低,尤其儿童的很多手工操作相关治疗费用仅为成人的一半[19-20]。因此,如果能在早期就开展对婴幼儿口腔健康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将婴幼儿的口腔保健工作前移,不仅可以节约政府在较大年龄儿童的口腔疾病治疗中的费用支出,还可以有效控制其患龋率,对保证婴幼儿的口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建立档案管理的方式可以明显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采方.对牙周病和龋齿患病率的思考――如何解读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5):257-259.
[2] 冯惠芬,钟春仪,巢枫榕,等.从化市小学生口腔健康观念知晓率的性别差异[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28(2):246-249.
[3] 侯庆中,刘寿桃,何静,等.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7):658-659.
[4] 王伟健,王左敏,俞艳平,等.WHO两种龋病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16(1):46-47.
[5] 顾育盈,孙嵩,李莉,等.幼儿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19(19):174-175.
[6] 蒋宝凤,蔡蔚,张莲华,等.婴幼儿口腔健康3年干预模式与效果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523-1524.
[7] 姚林洁,林非欧.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31-3632.
[8] 曹轶婷,祝策,徐玮,等.上海市11~14岁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5,24(3):345-350.
[9] 陈周焕,刘建国,张剑,等.婴幼儿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4):11729-11732.
[10] 王国珍,罗云纲,魏洪涛,等.儿童龋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8):1545-1548.
[11] 李何,曾晓娟,李秋忠,等.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2):309-311.
[12] 严黎吉.对老年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9):232-233.
[13] 钟俊华,曾念彬.家长口腔健康素养在学生牙病防治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4,26(9):1204-1206.
[14] 曹骏瑶,叶玮.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在临床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8):507-509.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3,14(4):251-256.
[16] 蔡楠,王桂茹,侯丹丹,等.小学生口腔健康知、信、行现状及口腔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6, 31(9):2002-2004.
[17] 阿依努尔・阿不都热衣木,赵今.婴幼儿龋病预防方法研究回顾[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2):74-76.
[18] 梁翠媚,赵霞桂,容林惠,等.江门市区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8):761-762.
[19] 辜双娇,林居红,王孟宏,等.重庆市4~17岁孤儿口腔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4):378-381.
【关键词】 婴幼儿;喂养知识;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1年3~5月,对带小孩到市妇幼保健所儿童门诊进行入托体检的3岁以下儿童家长随机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用自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当场作答、即时交回答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一般情况、母乳喂养知识、辅食添加、食物营养等相关知识、调查表共10题,按每题10分计算,全部答对的得10分,未答完全者按每小题实际得分计算、总分100分,共发放调查表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5份,回收率为9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回答正确率分析,正确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儿童家长485人,其中男180人,女305人。文化程度:小学16人,占330%;初中101人,占2082%;高中(中专、技校)153人,占3154%;大专141人,占2907%;本科及以上74人,占1525%。职业主要以个体、工人、干部、教师、公司职员为主。
22 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家长获得科学喂养知识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亲朋好友、医护工作者、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报刊等。
23 家长对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的知晓情况,按最高分100分,最低分5分,按60分及以上为知晓,知晓人数385人,知晓率为7938%,其中80分以上的182人,仅占3753%。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家长对辅食添加知晓率较高,而对食物营养知晓率较低,见表1。
4 文化程度的不同影响调查对象对科学喂养知识知晓情况,不同文化程度,科学喂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不同职业与科学喂养知识知晓情况,教师组知晓率最高,为9230%,知晓率最低者是无业及待业组,为4613%;不同职业科学喂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3
31 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 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主要目标内容之一,也是反映儿童营养水平的一项指标。对婴幼儿家长定期宣传科学喂养知识使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对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婴幼儿家长的科学知识知晓率平均为8783%,达到纲要要求达到85%普及率,表明本市对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宣传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次调查发现,儿童家长对辅食添加时间,断奶时间的知识知晓率高;4个月全母乳喂养率低;对锌、铁、钙食物的知晓程度低。由于这些营养素的缺乏,将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停滞,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疾病。因而帮助儿童家长掌握哪些食物含对人体有益的丰富营养素,可降低小儿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常见病的发病率。
婴幼儿家长的母乳喂养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儿童家长尤其是母亲是否掌握科学的喂养知识,是儿童健康的关键因素[2]。本次调查中儿童母亲都普遍认识到母乳喂养的优点,但4个月全母乳喂养率仅在4515%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到2010年实现婴幼儿母乳喂养率85%以上的目标”[3]。因此加强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提高母亲自身素质,树立坚持母乳喂养的观念,才能提高母乳喂养率,使宝宝健康成长。
调查发现文化程度及职业的知晓程度有关。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明显比文化程度低的家长知晓率高,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因为文化程度高的家长重视优育优教,注意科学喂养更愿意了解和接受科学喂养知识。不同职业的知晓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知晓率较高的是教师、干部、职员;最低的是无业及待业人群。提示我们应该着重提高文化程度较低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水平。
32 加大宣传科学喂养知识的力度,加强儿童保健工作。定期给幼儿园保教人员进行儿童喂养知识培训;定期给儿童家长做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和指导,力求让每位家长了解科学喂养知识,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提倡母乳喂养,掌握育儿方法及时添加辅食,适时断奶。注意断奶后的膳食营养,注意各种微量元素的摄入。保证小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普及科学喂养知识,关键在于医护人员重视和儿童家长意识提高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主要通过医生咨询和健康教育讲座传播方式以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如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报刊、宣传板等方式进行宣传,让家长全面掌握婴幼儿科科学喂养知识,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国务院法制办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第1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关键词】 营养;母乳;辅食;喂养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了我国儿童发展的目标。其中5 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率,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婴儿母乳喂养率以及适时、合理添加辅食等都列入了目标中。为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制定《婴幼儿喂养策略》,落实婴幼儿营养改善措施,以实现预期目标。
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亡的1000 多万5 岁以下儿童中有50%左右直接或间接与营养不良有关。婴幼儿时期的营养问题可能会导致儿童不可逆转的生长和认知发育迟缓,以及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后果。近期表现为体格和智力发育迟缓、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远期为影响儿童智力潜能的发挥、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生殖能力及患慢性病的危险性增加。
根据调查资料,我们发现大部分3 岁以下的儿童营养不良是由于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或喂养不当造成的,这种情况在农村尤其严重。因此,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细致地开展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向3 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宣传婴幼儿科学喂养的知识,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喂养方法,减少因喂养不当造成的儿童营养不良,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结合我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在儿童保健的过程中给家长宣传儿童喂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得到家长们的认同。
我院为当地最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儿童保健中我们发现农村婴幼儿存在营养不良、多病、喂养困难等严重情况。
在2006 年~2009 年期间,我们统计农村婴幼儿有3755 例是轻度~重度营养不良,他们共同存在喂养问题,在儿童保健期间我针对不同的儿童给出了相应的具体解决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和家长沟通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也找到了一些解决方法。
1 母乳喂养问题
婴幼儿喂养,尤其是母乳喂养,是儿童营养的重要基础。由于婴儿刚出生,母亲初乳分泌量较少,而新生儿喂哺次数较频繁,家长认为母乳不足,很快就添加配方奶,由于配方奶比母乳在吸允的时候要容易一些,婴儿对奶嘴和的感觉不同,造成新生儿对吸允错觉,从而使喂养奶量、方式混乱,同时也造成母乳的分泌不足,为日后喂养困难埋下伏笔,久而久之就会发生营养不良。一般情况下,母亲初乳分泌量不大时,不必急于用配方奶来代替母乳,可以让新生儿多次的吸允,多次少量也可以满足新生儿的营养,经过多次的吸允母乳会逐渐增多,以至于最后完全满足婴儿的喂养。
2 添加辅食的问题
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与不科学的喂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出生体重及6 个月内体重的增长与发达国家儿童相比无明显差异,而6 个月后差距逐渐增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使许多婴儿在6 个月后不能及时和合理的添加辅助食品,影响婴儿生长发育。 在农村,添加辅食的时间、辅食的营养成分等方面都难以做到及时、合理、安全和符合营养要求。6~24 个月婴幼儿的辅食添加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婴幼儿存在的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以及添加食物质量差、品种单一和数量不够等问题,普遍使用的婴幼儿辅食是稀粥、汤,从而导致6 个月以后的婴幼儿微量营养素不足、生长发育迟缓,营养性贫血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儿童。
母乳喂养和合理的添加辅助食品是预防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措施。相当多的家长不知道如何科学地给孩子制作和添加辅食。我们认为,营养成分(合理膳食)、营养行为(喂养行为、进餐习惯等)、营养环境(食品制作、营养氛围)共同影响营养结局。有效的营养干预应该从孕期就开始了,要为孩子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出生后坚持母乳喂养,6 个月后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家长要学会如何为婴幼儿制作适合的辅食,从小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进餐,等等。喂养人常常因婴儿对食物的表情或未掌握吞咽辅食技巧吐出来而停止继续给予新食物,由于不能坚持让婴儿接受,反而认为婴儿偏食、挑食,转为给予其他新食物出现的新拒绝又常使父母家人感到困惑和焦虑,强迫进食造成的冲突又会加重婴儿的挑食,导致营养不良。
过早用米粉喂婴儿,农村家长由于母乳不足,往往过早地给婴儿喂米粉,原因是家长认为孩子使用配方奶后大便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一次,而且湿疹较多,眼分泌物较多,属“热气”(燥热火气)的表现。可是,米粉缺乏蛋白质,长期食用会导致婴儿贫血、虚胖,机体免疫力降低。并且在使用配方奶时不懂如何让孩子适应饮用白开水,而以凉茶取代,更使消化功能紊乱,造成吸收障碍,营养不良、贫血发生率加剧。
3 辅食制作的问题
在保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在制作辅食时,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制作辅食,我们提出“不要以大人的口味给孩子做辅食”。我们不但通过健康教育让家长了解有关知识,还办起了宝宝餐桌,现场制作和展示婴儿过渡期食品,包括婴幼儿在各个阶段需要添加的流汁、半流汁、泥糊状、颗粒状、碎块等形态的食物,具体到加多少盐、多少糖、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等,并让宝宝当场品尝,家长亲身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医生们发现,家长参加了系统培训的,孩子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普通孩子,如贫血的发生率低、身高和体重达标情况较好。如牛奶和鸡蛋搭配。现在也有不少农村家长为了给孩子增加营养,每天用牛奶加鸡蛋做早餐。
殊不知,这种搭配,是蛋白质+蛋白质,身体很难吸收,应该有适当的谷物,比如稀饭、面包等,否则长期下去,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身材矮小。这种辅食的制作只是注重了营养方面,而忽略了材料之间的营养均衡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保健过程中所强调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农村地区广泛地开着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生动活泼的健康教育方式是搞好营养缺乏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前提,生动、形象、适时、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激发群众对营养知识的浓厚兴趣,提高儿童营养喂养意识,为进一步加强儿童健康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改变在儿童喂养中不科学的行为和旧习,提高营养缺乏病防治效果,多层次、采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儿童健康教育是营养缺乏病防治的基础,在采取讲座、培训班、座谈等多种形式的同时,还要通过广电、报刊等多种渠道对农民特别是妇女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健康教育活动,以巩固和提高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0~5岁儿童;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129-02
儿童死亡是反映一个国家及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0~5岁儿童死亡占整个儿童死亡的大多数,观澜是深圳特区关外的重要工业区,外来流动人口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参差不齐,随之流动儿童及健康状况亦成为当地社会问题。故现将我院统计的近5年来儿童死亡状况做一临床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本地区卫生保健工作,减少儿童死亡。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来自我院儿保科近5年来统计0~5岁儿童死亡登记资料,包括院外、院内死亡,院内死亡包括社康、门诊及住院死亡。
1.2 方法
对登记表最终临床诊断进行总结,分析0~5岁儿童死亡主要疾病、死亡年龄构成比和每年死亡动态变化,应用SPSS10.0软件包分别计算每年死亡率,并同时进行趋势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2002~2006年0~5岁儿童总死亡率和变化趋势
观澜街道办2002~2006年共登记在册0~5岁儿童死亡人数105人,其中院内死亡(包括社康、门诊及住院死亡)47人,占整个死亡人数的44.76%。其中新生儿31人,占整个院内死亡65.96%。院外死亡58人,占整个死亡55.24%。整个死亡人数中新生儿共62人,占整个死亡人数59.04%,0~3岁36人,占34.29%,4~5岁7人,占6.07%。其中新生儿死亡人数中≤7 d围产儿50人,院内死亡31人,院外死亡19人,>7 d新生儿12人。总死亡人数中常住人口2例,占总死亡人数的1.90%,流动人口103例,占98.10%。5年平均死亡率为9.38‰(表1)。5年中由于例数较少,0~5岁儿童死亡曲线波动较大,但总体是呈缓慢趋势,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χ2=4.756,P=0.028)。
2.20~5岁儿童年龄动态构成
近5年来0~5岁儿童死亡中新生儿死亡占整个死亡人数的59.05%(62/105),其中2002、2004、2005年新生儿死亡率均占整个死亡率的64%及以上,可见新生儿是0~5岁儿童主要死亡人群,其次是0~3岁婴幼儿,其总死亡率亦达34.29%(36/105)(表2)。
2.3 每年各死亡病种构成情况
近5年来死亡病种顺位依次为出生窒息(包括宫内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畸形(包括先心病)、溺水、意外窒息、交通意外和肺炎。这与同期宝安区0~5岁儿童监测死因顺位:意外死亡、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先天性疾病、肺炎[1]有所不同(表3)。
3 讨论
0~5岁儿童死亡占整个儿童死亡的绝大多数,而0~5岁儿童死亡中尤以0~3岁组死亡率最高。本组资料显示,近5年来0~5岁儿童平均死亡率为9.38‰,较同期全区0~5岁儿童平均死亡率(6.44‰)[1]高。新生儿平均死亡率(5.29‰)较同期全区新生儿平均死亡率(11.05‰)[1]低。这可能与本街道办新生儿出生总数相对较少有关。另从表2可见0~5儿童死亡人群主要为新生儿,其次是小于3岁婴幼儿。因此要想降低0~5岁儿童死亡率,首先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而要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就得降低出生窒息和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先天畸形儿出生。这就得大力宣传优生优育、产前诊断、住院分娩。本区新生儿死亡率高,这亦可能与本地区外来超生人员多,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经济条件差,卫生保健意识不强等诸多因素有关,以致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缺陷先天畸形儿增加。同时宫内窒息、缺氧以致死胎、死产、出生窒息儿亦增加。近5年新生儿死亡率波动不大,无明显下降。另本组资料表明,非户籍流动人口死亡占整个人群死亡的98.10%,而常住本地户口只占1.90%,这与相关报道[2]一致,这可能与本地区人口结构特点有关,随着外来劳务工大批出现,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亦随父母流动,而监护人生活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对孩童监管不严,以致婴幼儿死亡率近5年亦无下降,反而2003、2005年均较前1年明显增加。因此需要加大本地区基本卫生知识、预防保健知识及意外事故的宣传教育,包括溺水、意外窒息等应急知识技能的防范普及工作,以减少儿童意外死亡,降低0~5岁儿童死亡率。另本组资料表明院内死亡占整个死亡率44.76%,院外占55.24%,这可能与监护人文化程度、经济能力和对疾病认识程度不同有关,有的家属未使患儿及时就医,失去了最佳抢救时机。
[参考文献]
[1]曾红友,韩煊.2000~2002年深圳市宝安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之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9):16-18.
[2]张绍强,魏志国,张玲,等.2000~2004年深圳市龙岗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2):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