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康复护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解剖学;养老护理员;关系;应用
养老护理是当前的紧缺专业,我院护理专业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及学生将来就业的实际需要,在三年制护理专业高职生中开展了中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中级养老护理员工作技能都与解剖学知识关系密切,而学生理解和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本文把培训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和较易出现混淆的解剖学内容进行了归纳,希望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一、养老护理员培训的社会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急慢性病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均寿命增长,我国2011年居民平均寿命为71岁,是解放前平均寿命的两倍。《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公报数据均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我国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区县、街道、社区三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网络,即三级养老网络。旨在保证我国老年人能安度晚年,保持愉快、健康的生活。但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是: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差、护理人员文化素质低、护理人员年龄偏大、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流失严重,人才严重不足,全国养老护理员约有2万余人,但需求量约为1000万人,缺口很大。因此提高养老护理员的数量和专业技能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解剖学知识与养老护理员工作技能的关系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也是护理专业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和相关器官的位置毗邻。对于养老护理员来说,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和器官功能上与青壮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差距,这就要求在老年人的护理操作过程中要动作轻柔、速度减慢、减少环境刺激等。中级养老护理员工作技能主要包括:1.生活照料;2.技术护理;3.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生活照料主要包括清洁卫生、睡眠照料与疼痛护理、饮食照料。护理技术主要包括给药、观察、消毒、冷热应用、护理记录、急救技术等。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主要包括肢体康复、老年人闲暇活动等。养老护理员主要工作技能中各部分内容都与解剖学知识密切相关。
三、解剖学知识在养老护理员工作技能中的应用
1.生活照料
①清洁卫生:压疮护理要注意不同受压部位不同。仰卧位:跟骨、尾骨、骶骨、尺骨鹰嘴、肩胛冈、枕外隆凸;俯卧位:髌骨、髂前上棘、肋骨、胸骨、下颌骨颏部、额骨;侧卧位:内踝、外踝、股骨内侧髁和外侧髁、股骨大转子、髂结节、肱骨外上髁、肩峰、耳廓软骨。
②疼痛护理:内脏疼痛定位不准确的是因为内脏神经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一个脏器的感觉纤维可以经几条脊神经出入中枢,而一条脊神经又包含几个脏器的感觉纤维。故内脏疼痛往往是弥散的,定位不准确,而且疼痛的传导较慢。牵涉性痛产生的机理被认为是内脏病变器官与相关体表部位感觉神经元在脊髓同一节段,内脏病变的神经冲动可扩散或影响邻近的感觉神经元而产生牵涉性疼痛。
③饮食照料:对于不能由口进食者,要采用鼻饲法提供营养。鼻饲法的基本操作就是插胃管术,具体方法是将胃管由口腔或鼻腔入路,经咽、食管插入胃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第一狭窄位于咽与食管的交界处,距中切牙15cm;第二狭窄位于左主支气管跨越食管处,距中切牙25cm;第三狭窄位于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在胃管到达咽部第一狭窄时,嘱病人作吞咽动作,吞咽时会厌封闭喉口,使食管上口张开,有利于胃管进入食管。成人一般插入胃管45-50cm,不宜超过60cm。
2.技术护理
①给药:在眼部滴眼药水时,将下眼睑向下方牵拉,药液滴入下眼睑内,后用干棉球按住泪囊区,以防药液流入泪囊。在眼部,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其中,鼻泪管上接泪囊,下通下鼻道,长约17mm。因此,药液如果进入泪囊,就会流向鼻腔下鼻道和咽部,经粘膜吸收后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②观察:观察操作技能包括体温、脉搏、血压的测量。其中脉搏测量常选动脉包括桡动脉(位于桡骨茎突稍内侧,肱桡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颞浅动脉(位于耳屏前方颧弓根部)、颈动脉(胸锁关节向上至下颌角与乳突尖中点的连线,甲状软骨上缘以上为颈外动脉,以下为颈总动脉的体表投影)、足背动脉(位于踝关节前方,内、外踝连线中点)。测量血压常选用肱动脉(位于肘窝稍上方,肱二头肌肌腱内侧)。
③急救技术:A.出血种类:动脉出血(动脉管壁较厚,弹性大,含氧量高,表现为出血呈喷射状,色鲜红,出血量大);静脉出血(静脉管壁较薄,弹性小,含氧量低,表现为出血缓慢,色暗红);毛细血管出血(毛细血管管腔很细,管壁薄,分布广泛,表现为出血量小,呈血滴状,常找不到出血点)。
B.止血部位:头部出血(压迫耳屏前方颧弓根部的颞浅动脉);面部止血(压迫咬肌前缘与下颌骨下缘相交处的面动脉);头颈部出血(压迫甲状软骨下缘,胸锁关节向上至下颌角与乳突尖中点的连线的颈总动脉);肩部、腋窝、上肢出血(在锁骨中点上方的锁骨上窝处向后下方压迫锁骨下动脉至第一肋);前臂、手外伤出血(可在臂中部将肱动脉压向肱骨);手指出血(压迫在手指根部两侧分布的指掌侧固有动脉);下肢出血(压迫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的股动脉);足部出血(压迫踝关节前方,内、外踝连线中点的足背动脉)。
C.吸痰法:对于危重、昏迷及神志不清的老人,在进行吸痰时会因病人的牙关紧闭,出现吸痰管插入口腔、进入咽部困难。由于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之间可以经过第三磨牙后方的固有间隙相通,因此可以经过此间隙把吸痰管插入固有口腔而到达咽部完成吸痰。]
3.康复护理与心理护理
①肢体康复:A.上肢被动活动:侧伸手臂与肩拉平(锻炼冈上肌、三角肌、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喙肱肌、肱三头肌);手臂由体侧上举呈90°(锻炼三角肌、胸大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背阔肌、大圆肌、肱三头肌);屈臂(锻炼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伸臂(锻炼肱三头肌)。
B.下肢被动运动:抬起小腿,托住足跟,呈水平线慢慢屈伸(锻炼髂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腓肠肌、股四头肌);腿伸直,一手按住膝关节,另一手扳住足跟向旁扳动(锻炼臀中肌、臀小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耻骨肌、股薄肌)。
②老年人的闲暇活动:医疗体操指导方法,与各关节运动密切相关。
A.起落呼吸运动(肩关节屈和伸);B.左右画圈运动(肩关节外展和内收,髋关节、膝关节屈和伸);C.展椿运动(髋关节外展和内收,肘关节屈和伸)。
综上所述,解剖学知识与养老护理员培训过程中的工作技能密切相关,掌握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及其在养老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养老护理员技能操作的准确性和目的性都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婧,郭秋月,蒋运.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情况及建议[J].中外健康文摘,2011,11.
一、目前养老院所存在的问题
就*养老院的现状而言,其状况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担忧。各乡镇虽都设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敬老院或养老院,但都仅仅满足老人的吃饱穿暖等低层次需求上,缺乏高层次的设施设备,如休闲娱乐、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许多养老院都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无法很好满足入住老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1、专业护理人员缺少。老年人的护理,尤其是对那些瘫痪老人和患有痴呆症老人的护理,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护理人员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专业知识。但是,目前许多养老院均存在着缺乏医务人员和专业护理人员的问题。老人生病后,由于养老院人手不够,往往通过电话通知监护人让老人去医院看病,造成了诸多不便。因此,经常出现家属和养老机构为老人的安全问题发生争吵、冲突,甚至诉讼。
2、养老院床位不足。从现实情况看,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进一步完善,目前大多数是“2+4家庭”,即夫妻双方要照顾4位老人,同时还要照顾下一代,所以养老院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安身之所。*三岛上很多年轻人出岛从事劳务工作,留下来的大都为老年人,子女无法做到事业和老人兼顾,只能依靠社会养老事业的关爱和照顾。随着*老年人不断增多,赡养系数也不断增高,预计到*年供养系数将突破50%。而市区的部分老年人将在*三岛养老,因此养老床位紧缺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3、对康复护理医院的依赖性较大。许多卫生院由于医疗业务不足而造成经济收入减少,为了卫生院的生存,从增加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创办了康复护理病房,主要收住高龄、患有疾病且享受医保的老年人,长期使用老人的医保资金来养老,为此医保费用较大。然而,没有医保的老年人确是无法享受到这种护理的。由于受我国国情的限制,不享受医保的老年人占大多数,所以对他们来讲,卫生院的如此做法是不公平也是不公正的。
4、资金支持缺乏。上述几个问题,其实归根结底都是由于资金缺乏造成的:有了充足的资金,护理人员可以接受正规的专业培训,养老床位可以继续增加,没有医保的老年人也能进入康复护理病房接受照顾。目前,各乡镇养老院大多数缺乏资金上的支持,很多养老院入不敷出,负债经营。至于福利院,虽然是政府全额拨款单位,但由于它是以收住孤残人群为主体的,因此,对寄住的老年人是不能享受政府拨款的。
二、关于发展*养老事业的几点建议
为老年人安排好晚年生活,是每个家庭成员不可推卸的义务,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养老院是否能真正成为养老事业的一种生存模式,其条件设施是否能得到质的飞跃,不仅是对政府在规划城市养老方面的一种能力检验,也是对*人规划人生方式的一种考验。为此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一切可利用的媒体工具,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援助养老事业,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关心老年人的行列。可以先召集一批社会志愿者,定期不定期地到养老院为入住老年人服务,用实际行动关心和照顾他们,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养老事业福利社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营机制市场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坚持社会养老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办法,建立一个养老基金会,主要用于示范性老年服务项目建设等。建议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养老事业,将其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将闲置的国有资产,以股份制、租赁制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事业。
2、创建多功能的康复养老院,迎接老龄化快速增长期。多功能康复养老院的创建,是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情系于民、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同时也将带动各行各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老年人口呈逐年增多趋势,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目前,全县60岁以上老人共有14.7万,占全县人口总数的21.06%。因此,建议县政府切实搞好规划,在*规划的七个分区中分别建造具有一定规模的,集老年公寓、颐养、托老,家庭护理、医疗保健、康复健身于一体的康复养老院。院内设有单人套房、双人套房、普通双人间、三人间和四人间,室内生活设备、设施齐全,配备彩电、热水器、空调、电话、组合家具、席梦思床、娱乐室、消毒柜、供氧及各种抢救医疗设施,室外有花园、草坪、鸟语林、环境优雅、闲静,由专业护理人员给老人24小时料理,开展心理护理,组织老人进行各种强身健体活动。
至于护理、医务和管理人员,必须通过专门的职业培训,持证上岗,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档次,实施规范化管理。
3、完善各乡镇和民营养老院的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加大力度发展养老事业,全县已创建55个社区老年活动室,2005年新增标准老年活动室20个、敬老床位250张,养老服务网络覆盖到全县。要进一步加快以乡镇为中心的城市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利用现有的社会管理体系在每个乡镇建立家居养老和护理中心。
由于各乡镇和民营养老院里的老人大多数是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80岁以上),生活上需要更多仔细的照料,心理上需要更多温暖的关怀,所以专业人员的护理素质要进一步加强,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规章措施必须落到实处,必要的基础设施必须建设到位。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对*地区现有养老院,尤其是民营养老院制定比较详尽、易于操作和检查的标准,并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和指导,让这些养老院的运作纳入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同时,也要加强养老机构的行业化管理。可以尝试组建非政府性质的养老机构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代表养老机构的共同利益,反映共同要求和愿望,加强行业的内部协作关系,加强机构与老年团体和老人家庭的交流。
(一)广州城市养老急需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员
广州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据2007年统计显示,广州市有60岁以上的老人107.5万人,占总人口的13.5%,其中90岁以上老人达17680人。[1]随着中国“80后”一代进入而立之年,上有四老下有一小的“4+2+1”结构家庭将成为社会主体。“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家庭养老功能继续弱化,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高的养老需求。然而目前养老护理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不具备卫生、护理等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养老市场的需求。养老护理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适应形势,增设养老护理专业或改革护理专业课程,重视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二)现有的护理专业课程不能满足广州城市养老的需要
社会对养老护理业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要求已不限于日常生活照料,而是注重全面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与常见的护理工作不同护理老人尤其是卧病床的老人除饮食起居的生活照料还要熟谙医疗康复护理技术、保健按摩、营养学、药学、救护、心理精神慰藉等专业知识。即使是老年生活护理,也需要通过正规训练才能掌握各种动作要领。同时一个合格的养老护理员,还应该具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等职业素质,具备良好的沟通意识及交流能力,这些都必须通过系统科学专业的职业培训来实现。而现有的护理专业课程涉及到养老护理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较少,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二、应对广州城市养老改革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
(一)增加实用的有针对性的养老专业知识
作为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应该针对养老市场的需要,增加实用的有针对性的养老护理专业知识。实际上养老护理工作内容包括了解老年人心理特点、生理特点、护理特点、老年人生活照料及技术护理操作,老年人皮肤病、常见病及营养需求等实用知识和技术。高级养老护理不仅能够为老人做生活护理和康复护理,还能够进行心理护理和情绪疏导。高职院校要以养老护理工作岗位为依据,建立老年护理一临终关怀护理课程体系,体现养老专业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并将养老护理课程拓宽到社区护理、康复护理、健康咨询以及养老教育、养老管理等领域。[2]
(二)增加有关老年护理实际操作的的实践教学课时
老年护理不同于一般的护理工作,有很多特殊的技能要求和动作要领,必须要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领会。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在学完相关理论和技术后,及时让学生通过实践演练,更好地掌握各项技能。学院可以组织学生去医院、社区、各种养老机构等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定岗实习见习,切实提高养老护理实践能力;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假期通过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等方式,[3]参加各种养老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才能真切体会到知识的贫乏和技能的欠缺,回到学校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学习。通过多实践,学生毕业后,适应市场、适应岗位的能力将大为提高。
(三)增加有关护理的中医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开展老年护理服务
我国的中医护理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讲究“治未病”,有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传统疗法,可以运用其特有的体质辨识,辨证施治、辨证施补、整体调理,帮助亚健康人群恢复到健康状态;对已经患病的人进行中医药特色治疗,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免疫功能;对大病初愈者,中医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元气。因此中医治疗和护理更受到老年人的青睐。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专业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中医理论和中医技能的兴趣,学习辨证施护,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给予病人不同的治疗和护理。学生还可以学习和掌握一些中医护理技术,如针刺、火罐、艾灸、推拿、捏背、药枕等,以便更好地为老年人开展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4]
(四)加强敬老爱老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年轻人大部分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父母和子女接触的时间和交流的机会都大大减少,出现了很多“空巢家庭”。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赡养,更渴望精神抚慰。敬老爱老是对老年护理工作的首要要求,敬老爱老的本质是“爱”。没有对老年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是很难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的;敬老爱老的核心在于“尊重”。不光要护理好老年人的身体,还要注重老年人心理、情感、精神、心灵的需求,要维护老年人的生命尊严、人格尊严。所以高职院校要通过开设老年人心理学、老年人精神护理、临终护理、护患沟通、护理美学、护理礼仪、护理伦理学、护理与法律、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人文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对老年人的理解,更好地与老年人开展沟通和互动,让老年人在精神和身体上获得双重服务。
三、应对广州城市养老加快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
(一)充分认识培养养老护理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就业观念
目前社会上对从事养老护理工作还存在观念上的偏见,加上养老护理高强度、高责任的工作性质与偏低的收入回报,愿意学习的学生并不多。然而随着中专的、大专的、本科的护士生逐渐地占领原有的养老市场,养老护理员素质不断提高,薪酬也在不断上升。国家民政部、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努力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为从业人员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高职院校师生要充分认识到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护理工作必将成为社会急需且意义重大的职业,只有转变就业观念,才能积极认真地投身于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之中。
(二)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与社区和养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的联系
高职院校要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特别是加强与养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的联系。在专业的养老护理机构,学生可以现场观摩、学习和实际操作专业的养老护理技能,同时养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也可以定期派出专家为学生授课。除了专业的养老机构,许多老人更喜欢居家养老,[5]由于老年人患病率高,而且多是各种慢性疾病,急需来自社区方便快捷的医疗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是新时期高职高专护理人才面临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和合作,对护士生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人际沟通、与他人的合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和教育。
(三)把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内容纳入专业知识学习范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根据民政部出台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养老护理员职业共设4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初级养老护理员主要是对老人进行生活照料,与此同时,还要会简单的技术护理;中高级和技师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水平相应提高,须具备更多医疗护理和心理保健知识。[6]高职院校可以把养老护理员资格证的考核内容纳入实际教学内容中去,帮助和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取相应的资格等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
在临床上,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严重的疾病[1],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除了药物,还有相关的肢体功能康复治疗。介入了康复治疗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就会提高、家庭负担就会大大地减少。本人自接触康复病人以来对脑卒中患者影响肢体功能康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相关因素
1.1病人因素
1.1.1知识的缺乏大多数的康复病人对康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对新生事物不能完全接受,甚至有些病人患病后记忆力较以前下降,反应迟钝,影响相关康复知识的接受,造成知识的缺乏。
1.1.2依赖心理过强脑卒中的病人普遍是中老年人,受传统思想影响觉得养老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又加上自我保健意识淡漠,在住院期间,一切事情依靠医护人员或家属,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
1.1.3角色的不适应病人在发病前是家里的顶梁柱,病后留下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一下子成为了“无用之人”,这种角色转变,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出自卑、自弃、固执、喜怒无常等,因此不能配合医护人员、康复治疗师的有效治疗。
1.1.4训练不能持之以恒当病人同意介入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后,不能做到持之以恒,一是对康复治疗的意义认识不足,二是近期效果不显著,感觉康复治疗的过程过长、单调,总觉得训练的项目过于儿童化,甚至不能专心致志,影响训练效果。
1.2护理方面因素
1.2.1观念陈旧护士本身角色认识不足,相当多的临床护士只注重各种临床治疗,不重视康复,对早期康复意义认识不够,接受新知识能力不强,不能正确认识角色多元化,医院开展康复指导范围小,造成出院后病人得不到继续康复指导。
1.2.2开展康复指导动机不明确由于临床上护理人员少,工作繁忙,对病人缺乏耐心、细心的照顾及健康教育,不能对病人早期康复(如良肢位的摆放等)进行有效指导。
1.2.3缺乏有效沟通近年来我国护理学虽然采取了人文护理教育,但大多数的护士在校只重视专业学习,忽视了人文科学培养,心理和沟通知识学到的更少,而且不能实践于临床,又由于脑卒中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语言、理解、记忆障碍,更不能使用有效的信息跟患者进行交流。
1.2.4康复训练的时机掌握康复护理是否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非常重要,由于早期康复没有被足够重视,例如床上良肢位的摆放及病情稳定后的被动活动肢体、关节活动度的打开、避免肌肉萎缩等直接影响康复的效果。
1.3其他因素
1.3.1家庭支持不到位家属缺乏责任感或知识,现在大多数家属以为向医院交了钱就什么都不用操心,一切交予医院,常常忙于工作,不能协助病人进行康复训练。
1.3.2家属对病人过度呵护家属觉得照顾病人是自己的义务,于是对病人百依百顺,什么事情都由自己帮病人完成,从而造成病人缺少机会去锻炼自己。
1.3.3社会支持不到位一是病人的康复时间长,费用多,医保不能到位。二是社区服务意识不强,不能深入到家庭,造成康复指导中断。
2对策
2.1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脑卒中后半年内约有50%以上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例如抑郁、焦虑等等。住院科室的护理人员要及时正确引导、安慰、鼓励病人积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告诉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锻炼完全可以减轻残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其与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使心理治疗发挥作用,协助病人转变角色,鼓励患病较轻的病人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指导患者重新建立病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内容。鼓励患者用正常的运动模式来进行日常活动,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开始时的活动是主动辅助的,随着个人运动功能的改善转变为主动随意活动,但重要的是康复计划的进展必须保持在患者的能力范围内,避免失败而使患者受挫,并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解除家属的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等情绪,以免刺激患者。
2.2对护理人员进行多元化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采用科室学习、外出进修等形式,树立以“病人康复为中心”的观念,从主观上让他们了解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增加护理人力资源,并对这项工作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定期开展病人、家属座谈会,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能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在急性期进行有效的康复指导。
2.3扩大康复指导人群住院期间,我们不仅对患者进行具体的康复评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而且还要对家属进行相关指导,形成康复治疗师-患者-家属三位一体的锻炼模式,全面实施康复计划,不至于病人出院后中断康复训练。
2.4定期随访对出院后的病人定期(半个月、1个月、2个月)进行随访,必要时可进行现场指导,并留电话为患者随时提供帮助。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影响康复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可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了康复率,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减轻了社会和家庭负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霍焱,张莉琴,张永文.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3,18(12):944-946.
我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98.6万人,占全市人口21%,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5%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高龄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我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医养融合发展对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一)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优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08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83.29%。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7%。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12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咨询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8%。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6.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能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护、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13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1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大力鼓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办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办法》。办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具体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和鼓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办法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进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能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需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2.9万张床位,至少需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养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愿意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愿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愿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2.3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需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需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的能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与省政府要求到2015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大普通老年人,特别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2.9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庞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15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08年2012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0.3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优惠供地很难实现。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能力。大力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进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鼓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继续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积极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给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投入资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伸保险,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扬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办法》的出台,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根据权限分级职责,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触发医养融合发展的鲶鱼效应。二是鼓励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针对机构身份定位问题,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仿照企业运作模式融资入股、收益分红、扩张规模等,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待其进入成长发展期开始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计划延伸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