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29-03

根据国家获奖项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类专业面向21世纪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编号:13-22)》(以下简称《改革研究》)的观点,本科计算科学专业教育存在两类基本的教学计划。A类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计算科学学术人才与技术人才,着眼于学生未来成为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教授、学者和高级专业管理部门主管官员;B类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技术熟练的软硬件生产、开发、经营、维护工程师,以及专业技术管理工程师。在教学方面,A类教学计划重在基础理论、基本技术、科学研究、专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培养;B类教学计划重在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应用技术、实际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认识,该项目又设计了本科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本科计算科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经历和经验,加上对兄弟院校本科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工作的调研,对《改革研究》提出两点意见。

1.把本科计算科学专业教育划分为A、B两类不够完备,不能涵盖当前本科计算科学专业教育的全部情况。本科计算科学专业教育除了A、B两类之外,还应该包含C类。C类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是,保证基础理论够用,重视基本技术的训练,强调应用技术的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开展工作。通俗地说,A类教育是科学研究型的本科,B类教育是工程应用型的本科,C类教育是工作导向型的本科。

目前,有不少大学都把本校的本科专业定位为应用型本科,例如,大部分的三本院校都是这么定位的。按照这个定位,应用型本科的计算科学专业应该属于C类。

2.该项目设计的本科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不适合本科计算科学专业教育和教学的实际。例如在A类教学计划中,设置的数学课有《数学分析(含空间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概率统计》、《计算方法》、《集合论与图论》、《数理逻辑》、《计算几何》等;在B类教学计划中,设置的数学基础课有《数学分析(含空间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工程数学(I):方程与计算》、《工程数学(II):复变函数》、《离散数学(I):逻辑与集合论》、《离散数学(II):代数与图论》等。不论是A类或B类教学计划,其开设的数学课都足够数学专业的学生整整学习两年,那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又要学习多长时间呢?他们还学不学专业课了?能够胜任这些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又在哪里呢?由此可见,这两类教学计划在数学方面过分地强调基础理论,而忽略了计算机专业对数学的实际要求,忽略了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重点,甚至忽略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工科院校数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上。

国家获奖项目所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尚且如此粗糙,一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更不能过分乐观了,特别是应用型本科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应用型本科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高校扩招,出现了很多三本院校,这些三本院校或者是从老牌本科院校分离出来的独立学院,或者是从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的。为了使本科教育、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必须设计本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在成为本科院校之前,这些三本院校几乎没有本科教育、教学的经验,因此,必须寻找捷径,其中一条捷径就是参考借鉴其他老牌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然而,老牌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适合这些三本院校,因为他们之间有很多的不同,如培养目标不同、底蕴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等。

由于三本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水平的局限,他们在参考借鉴其他老牌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本校定位、培养目标、教师情况、学生情况等实际问题,因此,有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就照搬其他学校的东西。

就应用型本科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而言,通过调研发现,有些学校开列的专业基础课过多,专业课过于侧重理论性,实训内容偏少,对计算机方向的最新进展(特别是软件方面)跟进不够。鉴于此,我们希望对应用型本科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作一些改进。

二、改进本科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向

1.基础知识够用。公共基础课中的数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应该达到考研大纲所要求的范围与难度,专业基础课也应该覆盖国内大多数大学的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所规定的课程,为学生毕业后的进修深造着想。例如,就数学而言,设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数理逻辑》等课程是恰当的。

2.专业课程适度。有不少大学把《计算方法》、《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甚至作为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而有些三本院校的本科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却包含了这些课程。这是不合适的,应该去掉。

3.重视操作实践。有些大学的本科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有《计算科学导论》或《计算机导论》,而没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是不妥当的。应该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让学生熟悉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娱乐奠定基础。不但如此,还应该增加该课程的实训内容,提高实训的质量,实行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学习、巩固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技能。

4.加强硬件学习。有些大学的本科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等硬件类课程,这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很好。不过,与这些课程配套的实验大多数都停留在实验箱的阶段,这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单片机课程的实验,应该鼓励、指导每位学生做一个小系统,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可以深刻理解单片机的功能,而且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复习汇编语言和C语言,还可以真正建立系统的概念。

5.关注学科进展。追踪计算机方向的最新进展,特别是软件方面的最新成果,适当开设一些应用软件类型的课程,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为学生的就业着想。比如,可以考虑增加图像处理、动漫设计、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网站建设与管理等课程。

三、改进本科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需要注意的问题

1.坚定决心。改进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调研、论证、实践、修订,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因此,需要有关人员坚定信心,下大决心,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2.付诸行动。有不少大学把本校的本科定位为应用型本科。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够支持应用型本科这个定位。具体地说,就是怎样的课程体系才能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为了改进本科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不能停留在研讨的层面上,必须付诸行动,调动校内外专家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广泛调查,深入研究,切实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中不足的部分,删除不合适的课程,增加必要的课程。

3.勇于实践。为了完成这样一项系统工程,有关人员必须有足够的勇气,抵御方方面面的阻力和干扰。阻力来自哪里?或许来自上级的质疑,或许来自同行诧异的目光,或许我们自己会懈怠,或许授课教师态度消极……

在一次高等学校教学研讨会上,某学院的教务处长说:有时,阻碍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是别人,而是那些骨干教师,因为他们有经验,有威信,有话语权,甚至有一点私心。这门课程他教了一辈子了,熟透了,而另一门课程他没有教过,甚至也不想学了,所以不愿意换。对于改进本科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参与者,特别是领导者,必须头脑清醒,大胆决策,该撤的课程就撤,该加的课程就加,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是为学生制订的,而不是为教师制订的。

4.敢于创新。大家都在说“特色教育”。何为“特色”?无外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别是人无我有。别的学校本科计算科学专业不开设或少开设应用软件课程,而我们不但开设而且多开设、开设最新的;别人不太重视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硬件类课程,而我们重视,当我们的毕业生利用所学的技能顺利找到理想工作时,这就是特色的显现,这就是创新的证明。

5.周密筹划。在改进本科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建立两个小组,一个小组是立论派,负责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另一个小组是驳论派,负责找茬。在两个小组的交锋中,逐步修正本科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6.不断完善。一次修订只是一个循环,不是一劳永逸,不能一成不变,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发现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在下一次修订时进一步完善。

需要说明的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有问题需要讨论,这是正常的,这是发展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而且将来还会遇到,因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必须根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航向,不能固步自封。

参考文献:

[1]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袁方,王兵,李继民.计算机导论(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50-02

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带动其它专业发展,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纺织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方向为特色、以师资建设为保障,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强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融合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培养模式的确定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所谓培养模式是指针对某一层次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和培养措施的组合。

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各专业的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都有比较明确的方案,在教学时数、课程的设置和数量等方面都有相应的限制。如何在不太大的调整空间内实现预定的培养规格,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尝试。针对机械工程专业需要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卓越工程师班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提出课程体系和结构调整改革新模式。正常的本科专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制定细致的教学计划,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专业方向为重点,使“设计、制造、控制、检测”类课程融会贯通,实现综合工程能力的提升。国际不同层面的合作办学项目,根据课程比对,将教学与辅导有机结合,根据国内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上下工夫,研究探索出一套应用型创新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法。强化专业特色,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根据当前高等教育对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性环节、科技创新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体现特色,使得特色专业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从而带动各专业整体发展。

二、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也绝定了办学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也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将研究与改革、建设与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提高。应该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特色专业,把相关的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有机结合和再次优化,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教学改革,整合教学管理。

根据不同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校际管理新机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的组织保障,并逐步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记载,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包括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学生创新学习激励机制及教学岗位奖优扶重机制,构建院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等等。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将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术。形成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式管理,学、产、研、培一体化的体系。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要明确各阶段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完成什么、达到什么标准等制定具体量化的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使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注重实效性。要避免重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而轻实践教学质量的倾向。制定合理的实践课程标准,对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时间(课时)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包括实验、综合性实训、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市场调研等各种教学形式。在制定实践课程标准时注意各课程内容的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实训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习的比重,使实践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作用。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均应有配套的实践指导书。在现有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保证长线专业必修实践课100%的开出率。制定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时要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尽可能照顾专业群的需求。

加强校企合作,采用“项目教学”、“双导师”等多种联合培养模式,聘请企业中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授课指导。建立各级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具体的实践教学的需要选择,使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互为补充,实现功能最优并确保落实实施。并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实践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建立由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

四、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对外交流,汲取国外成功办学经验。中外办学理念存在冲突,国内大学普遍存在灌输式教学,即使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也不例外。国外大学则非常注重学生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认定在大学层次,学生光有知识的记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运用理论的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上。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理论性课程,根据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突出其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对于实践性课程,教师不仅要具体的教授,更要把重点放在问题解决与理论知识的联系上。

借鉴国外高校教学及管理模式,推进校内教学及管理模式改革。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配备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及教学实施管理工作。合作办学方也指定专人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程序上引入外方元素。定期选派2-3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到校授课,并派出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境外合作学校学习培训,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教学方法等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提升,全面提高学校教师双语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方式改革,调整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出既精通英语,又具有国际同等专业水准的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

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人才培养方式上,始终坚持“多元化”,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学生所具有的独特的语言优势、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出国继续深造、国内直接就业等方面更具优势,学校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和选择,推进“2+2”,“3+1”合作办学模式,设计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在国内完成两年或三年的学习,成绩合格者均可申请到合作院校继续学习深造。针对有出国留学需求的学生,专门指定具有丰富办理留学经验的教师负责该项工作,从留学招生咨询,到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都有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流程,学生可随时咨询信息,这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探索。

结束语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更新教学理念,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教学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培养满足新形势下的国际创新复合型工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对策,仍需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管理人员应为此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国家中长期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纲要(201 0 2020年)

[3]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康俊涛,2013,4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Web数据库;ASP

1 引言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普通高等学校组织日常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体现高等学校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涵盖先进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和所属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详细规定从理论教学体系到实践教学体系、从传统课内教学体系到课外素质教育体系、从课程先修后续的关系到知识体系的拓扑结构等高等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管理与执行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的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是各高校所面临的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2 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简介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管理中比较核心的部分,它的制定情况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根据专业信息、学习层次、学习形式等情况来决定某门课程的学分、学时,安排的学期和考核方式。可以根据条件查询某一学年的所有培养方案情况,并可进行合理的修改。要求能够把往年的培养方案导入到今年的培养方案中来。

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涉及的对象与关系比较多,对象与对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就更复杂。本系统共分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方案运行、课程管理、系统高级管理四个大的功能模块。

(1)培养方案制定

学校对每一年进校的学生都应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它包含了各专业、学期详细的开课计划以及学生毕业规格。所含数据库包括院系、专业、课程、学分、学时、实践周安排等。该模块包含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以及审核、审批、统计等过程。培养方案可供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用户查询、打印,作为他们安排自己工作或学习的指导。

(2)培养方案运行

培养方案制定完后,系统自动根据培养方案中的数据生成学期教学计划运行表。该表是培养方案在每个学期的实际运行轨迹,相对培养方案更加详细、严格、可执行。教学计划运行表添加了班级、教师等信息,并对实践教学环节生成准确的教学进度表。

(3)课程管理

课程库的增加、删除、修改等功能。留有不同权限的接口,教务处和院系可对课程的编号、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等内容进行管理。

(4)系统高级管理

此模块管理权限最大,可以对院系信息、专业信息、学生信息、课程信息、专业类别信息等基本数据作后台统一管理。针对不同的功能设置不同的用户权限,以保证数据的安全访问。

在综合上述功能模块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用户(教务管理人员、学生、教师等)的要求以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基于B/S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利用基于ASP的WEB数据库开发技术完成该系统的开发设计。

3 基于ASP技术的WEB数据库设计

ASP是一种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它与ADO的充分结合,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访问功能,已成为网上开发数据库的重要工具。

ASP技术是通过后缀名为asp的文件来实现的。当在浏览器Browser中访问以后缀名为asp的页面时。实际上就是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个HTTP请求,Web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调用相应的ASP引擎asp.dll来处理。若ASP脚本中含有访问数据库的请求,就利用ADO对象,调用ODBC驱动程序,连接后台数据库,执行ASP文档所指定的SQL指令,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并将执行结果动态生成一个HTML页面返回Web服务器,然后与ASP文档中非脚本的HTML代码进行合并送给用户浏览器。客户端浏览器接收的是经Web服务器执行后生威的一个纯粹的HTML文档,可被运行在任何平台上的浏览器所执行,同时由于ASP源程序是在服务器端执行,保证了ASP源程序代码的安全性。另外服务器仅仅是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减轻了网络传输的负担,提高了交互的速度。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根据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材料化学学科专业特点,通过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完善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更好地体现了材料化学专业的特色,体现了“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要求。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许多高校纷纷设立材料化学专业。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于2003年增设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并在当年正式招生,目前已经有5届毕业生,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材料化学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理科人才,所以材料化学专业学生不但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科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必须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使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高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革新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精神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才能办出高水平的材料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从“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出发,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大部分内容构成。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教育,体育活动,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类,自然科学和艺术类等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材料化学专业方向性选修课程。

实践性课程包括: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材料化学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

2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材料的制备、表征、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基本能力。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一直强化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所有教育环节分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个知识体系。其专业课程体系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基础,把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作为本专业的入门专业课程。在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之后,陆续学习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性能学、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特色方向。并通过开设材料科学导论、纳米材料导论等任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了淡化专业界限,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和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实施按大类培养,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平台。在2011年修订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633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54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与我校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一致;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有区别的开设,更加突显材料化学的特色。

3 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材料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优化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实验层次,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是测量实验层次,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了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实践层次,注重综合素质训练,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2 更新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在2011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为35学分,占总学分的22.7%。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和重组了原四大化学(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将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教学,确立了基础实验、测量实验和专业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了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强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检查和指导;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实际,研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课程体系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在四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达到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4-25,39.

[2] 宋金玲,蔡颖,王瑞芬,等.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273-274.

[3] 易清风,申少华,肖秋国,等.教学研究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广东化工,2011,38(10):174-175.

[4] 郭琳琳.材料化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初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1):115-116.

[5] 孙建之.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6.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用型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职业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为核心。同时,由于区域经济要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劳动者职业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必将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顺应这种改变。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

现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存在理论知识过多、课程内容老化、教材滞后于技术发展、与社会和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计算机是一门飞速发展的科学,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课程体系陈旧,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计算机应用专业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缺少弹性,也缺乏灵活性;教学内容陈旧,一些早已被行业淘汰的内容依旧出现在教学内容中。另外,职校生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在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存在较大难度,在他们身上经常出现看不懂、学不会、学了没用的现象。

(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普遍缺乏办学特色

很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课程设置雷同,教学模式类似,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定位,没有形成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在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上,仍是以知识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许多学校由于条件所限,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和应用技能训练,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片空白。

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方案

(一)转变传统观念,确立面向企业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专业面向企业培养出合格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明确并围绕着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改革旧的教学设置,加大实践环节,重新设置教学计划,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完成实用型人才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确立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专业化的技能培养

实训任务的设定尽可能是企业应用的真项目,越贴近生产实际的项目越好,让学生真正得到岗位实际技能的训练。为了便于学生就业,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 尽可能地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方便条件,而课程设置和实训环节的安排上,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要一致,以便为学生参加证书考试带来方便。可采用“以证代考”模式,使课程内容与证书考试结为一体,并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写入教学大纲中,期末学生直接参加职业资格的证书考试并作为该课程的期末成绩。又如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考取“计算机维修高级工”,计算机网络与维护专业考取“计算机网络高级管理员”的职业资格证等。允许学生参加各种证书的考试,其目的就是为学生提高就业率创造方便条件。

(三)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校企合作的优势非常明显,其一,校企合作中企业直接参与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企业对市场的了解,向学校提供人才的需求计划、职业能力要求以及技术发展情况等信息,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适应培养目标的需求。其二,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建立与企业相近的实践基地,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为学校提供一些技术、资金、场地方面的支持,共同建立校内实践基地,这对学校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提供了基础保障。其三,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是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两种环境中成长,有计划地使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专业技能、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协作精神、组织纪律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得以培养,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其四,校企合作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实行校企合作,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学生也通过到企业实习,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毕业后很快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解决了就业问题。

(四)校企互动,促进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教师,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为了让教师具有新技术和实践能力,学校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项目开发与技术应用,使教师得到新技术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在为企业技术服务和项目开发中,使教师获得实战技能的训练,从而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总之,计算机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新兴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专业前景广阔,发展空间极大,发展机遇也很多,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要求人才培养要以企业的需求为己任,不断完善专业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业务水平,采用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以保证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方向。由于计算机专业有它行业自身的许多特殊性,也会给专业发展提出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认真地研究新问题,妥善地拿出解决方案,会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多的符合计算机行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