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方案

音乐教学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教学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教学方案

音乐教学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音乐教学;课程设计方案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熟练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有必要对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进行改进,使得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

一、现阶段高职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的现状

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注重完善课程设计方案。但是由于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不足等原因,当前高职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音乐教学课程定位不够明确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般以课堂讲授知识为主,课程设计一般只侧重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而往往忽略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音乐教学课程定位上与新时代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技能训练以及实践能力,从而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带来一定的障碍,同时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高职音乐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从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课程体系的情况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跟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相似,都是由通时、专业以及实践三部分组成的传统的“三段式”的课程体系;第二类是高职院校与业内专业领域的公司联合办学的方式。第一种课程体系是最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三段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基础,从而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素养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但是学生却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第二种通过校企联合教学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另一方面也会更加侧重于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也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才,从而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化。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情况来看,由于这种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目前还并未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广泛推行。

(三)高职音乐课程设计缺乏创新理念的培养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因此,在高职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理念的培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将音乐的理论知识作为课堂的重点,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授课,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会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这种陈旧的课程体系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无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时代高职音乐教学课程设计方案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对高职音乐教学课程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至关重要。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完善和改进。

(一)明确高职音乐教学定位

首先,作为高职音乐教师,应该明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课程设计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运用能力。教师在设计课程方案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注重实际需求,健全课程设计相关内容

高职院校在音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方向,要针对性对课程设计内容进行完善和丰富。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内容中,不仅要包含传统的音乐知识,而且要包含现代以及西方的音乐相关知识,从而使得课程设计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进而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技能,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

(三)加强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充分渗透创新理念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缺乏创新理念的不足之处,教师在课程体系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渗入创新理念,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大部分教师仍然在课堂上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上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在音乐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课程设计方案中应该充分渗入创新理念。例如,教师应该加大对音乐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在选修课中融入与行业发展现状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兴趣能力的拓宽和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方案过程中,不仅仅要完成对学生音乐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前提目标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莫皖绵.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的开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邱琳琳.河北省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音乐教学方案范文第2篇

我国有着优秀的民族音乐源泉,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而今,教育过程被简化成了考试,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升学,忽略了人文精神培养。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促使社会价值取向更为倾向于对科学和艺术互相兼容渗透的崇尚。音乐教育就要以人为中心,更大的发挥其实现社会目标,缓解社会诸多问题的作用。作为新的经济变革中的音乐教育,将逐步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也将成为知识经济最终目标的积极参与者和成果分享者。随着知识经济、文化生活质量和品味的提高,音乐教育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毫无疑问的将打破原的固定模式,更好的与经济生活相结合。社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只需要高层次文化知识的人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音乐教学中很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现在的学生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和主动性,根据这一现状,我提出了《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兴趣》这一研究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感受音乐的轻松愉悦,感受自我音色的美,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用科学的方法,促进我校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2课题研究的目标

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音乐教育,使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演唱歌曲的轻松愉悦。提高学生演唱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3课题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实验班级:7-8年级的音乐实验班(每学年两个班级)

对比班级:相应年级的普通班(每学年两个班级)

4培养中学生音乐兴趣的主要途径、方法:

4.1主要途径:在音乐学科教学中引导。在课堂,让学生体会音乐课的乐趣。

4.2主要方法:比较观察法、个案分析法。

比较观察法:观察比较学生平时在课内外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反映和取得的教学效果,加以记录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个案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学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比对,最终得出结论。

5研究步骤

5.1准备阶段(2012年7月―2012年9月)

(1)收集资料。

(2)确定参加研究的班级。

(3)制定研究计划。

5.2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8月)

(1)深入研究音乐的相关理论。

(2)在参加研究的班级中进行科学的教育研究,探索并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模式。

(3)阶段小结。

5.3课堂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4年5月)

(1)撰写和整理研究论文。

(2)收集和整理可交流优秀教案。

音乐教学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 专业培养 民族艺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诸多的综合高等院校相继开办音乐专业,越来越多的院校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但是一些院校往往师资缺乏、教学设备缺乏,有些学校甚至先招学生再找老师,大量的外聘教师,没有系统的教学次序、统一的教学要求,更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专业课设置与实践脱节,缺乏规范的教学管理。各个专业老师的音乐技能课主观随意,性大,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活动多数围绕理论与书本,或者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注重教法更新,导致培养的毕业生毕业后眼高手低,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音乐艺术人才的需求。笔者长期在民族艺术院校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参与制定了《专业培养方案》,对于“培养人才”与“人才就业”的关系做出如下解析: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在民族高校里的综合艺术学院的《音乐专业培养方案》,则是培养民族艺术人才的重要实施指南。总体培养目标是“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二为”方针,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音乐专业教师以及专业表演人才,本专业为祖国各地、尤其为西部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方案》通过四个模块:“通识平台”、“文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方案》以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为核心,充分体现“教书育人、育德育魂”的育人理念,依托民族院校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平台学习,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通识平台”的课程,培养民族高校学生的素质,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探究能力,获得正确敏捷的思维方式、真诚的情感沟通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文理平台”,培养民族高校学生全面宽泛的知识体系以及严格的学科基础知识。通过“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技能(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时间能力),为将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础。本文就《方案》里的“专业平台”进行详细解读,对民族综合艺术学院的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计划进行详细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方案》里的“专业平台”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根据教育部制定《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基本思路:“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本平台的课程设计着力体现了“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特色性”的音乐专业教育特色,不但要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技巧训练,而且要拓宽学生艺术综合能力,有以下特点:

1、创新性:科学合理使用“学分制”方案,明确的、直观的、预见性的课程体系,在知识与技能结构上必须符合人才市场的要求。

根据《方案》,要求学生从进校就开始设计出自己的“专业规划”,明确自己本科四年的修读目标与主攻方向,自己制定出明确的修读计划。针对音乐专业的特殊性,《方案》进行了有别于其他系科的“学分制”的制定、管理,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音乐专业能力的个性发展。如:对于音乐专业主干学科:声乐、钢琴、器乐等学科都是技术类学科,这三科的学分比重较大,这些学科需要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则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够真正掌握声乐或器乐的技能技巧。对于含技术性的专业学科,《方案》采取的是“隐藏式学年制”,即所有的专业必修课都是按学期计划开设,学生是不能够跨年级修读的,这些学科都是每期必上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最大限度的夯实学生专业技巧能力。但在专业选修课里就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特色化的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规划”选择专业选修课,例如:手风琴专业的同学可以修《手风琴重奏与合奏》、民乐专业的同学可以修《民乐重奏与合奏》,音乐学专业在第四学期可以在三门主干技术学科(钢琴、声乐、器乐)里“三选二”,从而获取相应的学分,充分体现专业选修的灵活性、多样性、科学性。

2、应用性:注重“实效性”,加强了“可操作性、实践性”的课程设置,避免空洞的、抽象的理论课程。

《方案》设置一系列的加强学生专业合作能力的艺术实践专业选修课程:《声乐表演与重唱》、《民乐重奏与合奏》、《手风琴伴奏与重奏》,以上课程强调艺术专业能力的实践性、合作性、应用性,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平台,给予音乐专业的同学更多的多声部重唱、重奏、合唱、合奏训练,通过这三门选修课程教学目的之一: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获取更多的声乐、器乐的表演能力,储备更多的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的作品,多数是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参加各级各类赛事,为各级各类演出服务,为社会服务;目的之二: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大学生队伍“创新人才培养”规范化、系统化,同时学生们可以积累更多的“创新实践项目”;教学目的之三:让学生们在各种赛事中、各种演出中获得艺术实践能力体验,不但学会表演作品,还会排练作品,把教室当舞台、把舞台当教室,给学生们这样的训练,从而获得真正的实践艺术能力。通过以上一些特色课程的开设,许多的民族艺术作品已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喜获佳绩,增加了学生们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3、综合性:细化“宽口径”,强调综合技术能力,从而获得宽泛的就业能力。

在2010年教育部即将在厦举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其参赛项目为“综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基础理论”与“音乐教育技能”,技能比赛就包括“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中外乐器演奏”,这一赛事项目出台,更加明确了音乐学专业的培养导向一“宽口径”,强化学生们综合的应用技术能力。民族艺术院校更应抓住这一重要纲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的民族人才。如将《器乐辅修》则将民族乐器(胡琴、马头琴、琵琶、古筝、唢呐、民族打击乐器)等多种民族乐器作为专业辅修,即人人都可以选择一门除钢琴以外的民族乐器,通过对民族乐器的技法学习,其目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传承。

4、特色性:利用综合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合理设计两个专业的艺术技能、技巧课,培养出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统一的毕业生。

综合性艺术院校在音乐方向几乎都开设了两个分枝专业:“音乐学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其共性:在民族高校里更需强调的是不管哪个方向的人才培养,都要保护民族音乐、弘扬民族艺术,多演绎、传唱民族乐曲,多创作民族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尊重、理解、学习世界的多元文化。所培养的学

生必须有深厚全面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或精、或专、或全面多能,来适应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其特色性体展现在《方案》里,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技术层面上的训练是以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参照,给予严谨的、科学的专业技术训练,采取“一对一”专业小课,要求他们在音乐表演领域的技能、技巧运用娴熟,以“专业、精深”为目标,大力倡导多演绎民族民间音乐,成为“民族音乐演绎者”。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则从“基础性、专业性、师范性”进行培养,此目标就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数专业课是“一对三”小组课,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多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这样的专业课最大的好处是: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本专业的“唱法、奏法”,而且还可以学到本专业相关的“教学法”,因为这样的“小组课”有利与学生相互观摩学习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课堂设计、作品选择等等,为将来更好地进行由“学生到老师”这一角色的转换。这两种专业是两种不同的行业,即有着不同的规格要求,又有相似的教学目标一“民族性、应用型、实战型”的人才。

二、《方案》充分了体现民族高校对艺术人才培养方法的特性,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1、“人才培养”的始终贯穿着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

综合民族艺术院校的音乐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现肩负着对本民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在专业培养过程中,要保护他们天生的艺术资质,再给予合理的专业训练,通过专业技能学习,能够更好地从祖辈的口中传承音乐文化;通过专业学习,懂得走向“山间原野”收集整理原生态音乐,会用音乐技术的耳朵,在舞台上展现、传承原生态音乐;懂得舞台上的原生态艺术作品,除了遵循艺术作品的客观规律(规范的音色、音准、节奏以及自己民族的乐音体系),还需遵循作品必须源自生活,体现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具备鲜明的民族性,能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以及历史文化内涵;在专业培训过程中,扩大对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了解与传承意识。对专业声乐作品、器乐作品的选择上也应体现56个民族的融和与包容。

2、多开设民族器乐课程,对民族乐器的学习目的是学习乐器的技巧以及学习与乐器相关的民族文化:

民族乐器在我国是最为普遍的乐器。通过高校民乐专业的学习,对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历史、民族风情会有进一步的学习。民族高校的毕业生具备民族乐器的技能才能更好服务于各级各类机构,尤其可以在西部民族地区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例如“二胡”作为专业辅修,通过这一号业的技能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胡琴”更宽泛的性能、演奏技艺和文化背景,了解到它们时常都担任各种民族器乐合奏以及伴随着戏曲、曲艺、歌舞、民歌等艺术形式。学习这类擦奏弦鸣乐器的演奏技巧,实则是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进行研究学习。

3、民间音乐采风、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以及民族音乐教学研究:

音乐教学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舞蹈教学;融合;途径

一、精选教学内容,切准音乐与舞蹈融合的视角

精选教学内容,这是音乐与舞蹈教学有机融合的基本条件。由于学生对音乐学习内容有不同的感知和兴趣,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校本资源展开筛选。选择舞蹈内容时,教师不仅要考虑资源储备情况,还要考虑舞蹈与音乐的匹配情况。同时,舞蹈内容何时进入音乐课堂,这也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适时介入,学生接受自然,教学对接良好,这样的舞蹈切入时机把握才是科学的;反之,就有可能打乱原有的教学程序,起不到应有的助学作用。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木瓜恰恰恰》时,这首歌曲快乐、热情,教师先让学生朗读歌词,对歌曲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教唱歌曲,学生积极跟唱学习。在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舞蹈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自己选择舞蹈,与歌曲进行搭配。为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启迪,教师适时介绍印度的相关文化,并对印度舞蹈的特点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融合形成深刻认知。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课堂演绎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舞蹈表演,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课堂演绎正式开始,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之中,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课堂演绎活动顺利进行。这里,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舞蹈材料,让学生根据音乐选择舞蹈进行融合设计,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触动和启发。而且,引导学生对印度文化展开学习是教师的刻意设计,既使学生对印度歌舞有一定的感知,又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创造条件。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升音乐与舞蹈融合的效果

音乐和舞蹈有太多的结合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有融合意识,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著名音乐家吴祖强曾说过“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是音乐的形体”,他用最为形象的比喻说出了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多媒体展示舞蹈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可以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别是舞蹈视频片段,可以将学生带入特殊的音乐情境之中,获得的效果更为显著。例如,教学《杜鹃圆舞曲》时,教师让学生听音乐跳进教室。于是学生自行设计舞蹈动作,模仿杜鹃的高飞、低飞以及轻轻啼叫、时而盘旋、时而跳跃的形态特征进教室。课堂气氛欢快起来,教师也加入其中,和学生一起展示舞蹈动作。又如,教学《顽皮的小杜鹃》歌曲时,教师为学生设计歌舞表演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演绎活动,设计‘小杜鹃’‘杜鹃妈妈’‘小主人’三个角色,佩戴不同头饰,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展开表演,其他同学负责用自制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学生开始排练,教师对学生的舞蹈动作进行编排展示,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让学生抽签决定出场顺序。演绎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分配,运用不同的舞蹈动作诠释歌曲内涵。教师及时给出专业点评,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分数评价,最后评选出班级的优胜小组团队。这里,教师为学生设计舞蹈音乐表演方案,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掌握了不同的舞蹈动作,获得丰富的音乐学习感知。学生大多没有专业设计舞蹈动作的能力,教师需要给出更多的提示和引导,因为只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音乐与舞蹈融合的品质

音乐和舞蹈融合属于新的音乐教学形式,教师需要有实践探索意识,并在不断探究过程中形成教学经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与舞蹈的有机融合,需要教师对教法展开优化处理,因为两者的融合不是指简单地随着音乐进行舞蹈,而是将音乐和舞蹈进行多重融合,如歌舞联唱、歌伴舞、舞蹈展示和表演等。另外,教师为学生展示音乐舞蹈表演、对歌伴舞进行分析解读等,都可以使音乐与舞蹈相融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秋天红艳艳》是一首歌唱美丽秋天的歌曲,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唱,并发动学生利用身体各个部位展开律动,即兴创编舞蹈动作进行歌曲演唱表演。为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教师先为学生设计一个“夸秋天”的学习活动:“我们对秋天的美丽是比较熟悉的,调动你的学习思维,对秋天的美丽展开多种表述展示活动,看谁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对秋天美景的赞美之情。”有的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如金黄色的稻谷、红艳艳的高粱、紫水晶似的葡萄等,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和味觉享受,所以秋天是美丽的。”也有的学生用舞蹈动作进行展示,如模仿摘苹果的动作,展示人们的情绪表达。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给予配合,使学生的舞蹈表现更生动。这里,教师为学生布设“夸秋天”任务,不仅为学生将舞蹈和音乐融合创造契机,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感知更为深刻,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观摩 调整 实践

去年我有幸参加福建省“审美与快乐” 幼儿音乐教育课题研讨会公开示范观摩活动,学习后结合本园音乐课题《增强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在园本实践中力求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下面以大班节奏活动《快乐的一天》为例加以说明。

一、立足现场观摩,及时进行思考互动

不少教师在外出观摩学习过程中,专注于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全都记下来。这样只顾记录,却没有时间进行及时的思考,其效果是不理想的。正确的方法是:观摩时既注重“倾听”也深入“思考”,从而减少“记录”与“交流”,也就是首先要认真倾听执教者怎么教,重点是否突出,教学语言是否简炼等,然后摘要一些简单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思考之中。活动结束后,要充分发挥一同参加观摩同行的资源,相互沟通自想法,探讨并解决观摩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从中剖析观摩活动的亮点与不足,这种分析与互动让大家都能敞开心扉,发表各自独特的见解,及时有效解决心中的困惑,为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教学实践进行参照与反思。

二、研讨促进整改,努力在实践中迁移

观摩活动结束后,积极开展观摩后的研讨活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将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好机会,以利于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转化为自己适宜的教育行为。因此,研讨后应根据本地域特点、结合本班孩子能力发展水平,对观摩活动方案进行整改,并积极进行实践,探索验证,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才能真正感受执教老师的用心良苦,才能领悟活动的精彩,也才能真正将观摩者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精心选择活动内容

在众多的观摩活动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迁移于自身实践的,要根据教师自己的兴趣特长、幼儿年龄特征、幼儿园现实条件等选择适合进一步实践与研讨的优秀教学内容,于是我选择了音乐研讨会漳州老师带来的大班节奏活动《快乐的一天》。首先,这首“奥地利风格圆舞曲” 曲调明朗欢快,节奏感强,特别是在A段部分的行进感,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动起来,容易激发幼儿兴趣。其次,我班开展的子课题是《浅谈大班幼儿节奏乐教学新策略》,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本班幼儿节奏乐常规较好,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等方面的经验相当丰富,尤其是节奏感也比较强,具有开展这一活动的基础。第三,这位开课老师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充分体现让节奏活动从生活中来到音乐中去的理念,能充分挖掘和发展幼儿自身潜在的各种音乐能力,这些教学技巧正是我们一线教师有待提高与学习的。

(一) 用心调整活动方案

确定音乐实践内容后,就要对原观摩研讨的方案进行调整与创新了,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师自身条件等多方面情况不同,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原来的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教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与创新,调整原方案设计,使之更具有效性。

1、 发挥集体聪明智慧

调整前,我充分发挥课题组集体的智慧,对选择的内容进行彻底的分析与研讨,对作品的节拍、音乐的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了解和掌握乐曲结构及节奏特点,同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乐曲的音乐风格和性质所表达的音乐情绪,这样才能更好地将音乐作品的基本信息传递给孩子。

2、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皮亚杰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是在旧经验的基础建构新知识的。因此再优秀的案例也不能按部就搬开展实践活动,应根据本班幼儿的经验基础,对原方案流程进行调整。那么,在开展活动之前,我通过谈话了解到:由于经常开展节奏乐活动,对打击乐器沙球、响板、双响筒等已不太感兴趣了,但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创新,提到如果能用其他材料来替代乐器,也许更有吸引力,同时开展节奏乐活动,最好要有一个指挥,这样就更加生动,而幼儿的这些需求则观摩活动没有体现的。

3、 多种渠道丰富经验

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后,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丰富幼儿经验。

首先,在区域活动期间,在“探索发现区”投放不同的豆类和花生,还有塑料瓶子,鼓励幼儿用各种方法制造声响,从中发现不同装置的不同音响效果,然后在“音乐区”提供常规的节奏卡和图谱打击乐器外,提供幼儿在探索发现区亲自制作“乐器”,因为这是孩子们感受音乐、探索节奏的乐园,为开展节奏乐做铺垫。

其次,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并体验节奏,我选择幼儿熟悉、节奏感强的歌曲《洗手帕》,运用本次学习的奥尔夫 “声势训练” 教学法,事先专门组织一次节奏训练。启发幼儿用捻指、拍手、拍腿、跺脚、弹舌等多种声势进行伴奏,让幼儿在身心参与其乐无穷中感受音乐节奏,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理解去表达创造,从而获得更深的体验。

(三)巧妙确定活动方案

在丰富幼儿相关经验后,根据本班幼儿的表现及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认真思考可运用教学策略和可借鉴的观摩经验,调整原方案,设计自我实践教学新方案:1、原方案中用竹筒、竹板、响板、双响筒为乐器,根据孩子们提出的,用自制的瓶子来替代。2、原来第一环节中幼儿看图谱跟着音乐,将小手从膝盖伸到头顶,调整为:幼儿看图谱跟着音乐,运用“声势”引导幼儿大胆用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使幼儿获得更深的体验,并大大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四)努力实践教学活动

确定新的活动方案后,就要进行实践教学了,我邀请园领导及课题组、曾经观摩过原活动的教师一起来观摩自己的教学活动。由于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充分,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主动,尤其是对音乐结构的理解,并运用语言、动作、为乐曲伴奏,使幼儿在自主、快乐地学习中感受音乐的快乐,最后《照镜子》游戏起到画龙点眼的效果!

三、及时全面反思,再次跟进实践

实践教学之后,我及时反思自己的活动并寻找原来执教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并进一步反思造成不同的原因,通过回放自己教学过程的DV,与原来活动的DV进行比较,综合分析发现存在的不足:教师在“导”与“教”的时间比例上失衡,由于过分关注“X X ― X X ” 和“X X X X X ―”这两种节奏为音乐伴奏,造成幼儿过多地模仿,鼓励迁移已有经验创造的比例太少,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反思后由参加两次观摩活动的教师,从旁观者的角度对两次活动进行比较,并提出适宜的建议,她们认为:调整后的活动幼儿用自制有声响的材料为乐曲伴奏,幼儿兴趣更高,但存在不足:音响效果比较接近,听起来好象就一种乐器,建议1、再次尝试不同材料、不同装置形成不同的音响效果,2、同时提供沙球、双响筒、响板、自制乐器等多种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比较适合乐曲风格的乐器,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调整后运用“声势” 法让幼儿感受音乐,比原来方案来得生动,有趣!孩子们也乐于表现。在自己的反思及听取观摩者的建议之后,我决定再次调整方案进行再实践,效果显得更加理想。

总之,通过观摩学习,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实践内容,调整活动方案,大胆进行实践,并在同伴互助下对比反思修正,再次跟进实践。既在“学习――调整――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循环反复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习到的观摩活动的成功设计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并积极内化,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智慧,使自己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而生动,教学效果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