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的方式

人才培养的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才培养的方式

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第1篇

摘 要 2014年7月13日,2014年男篮亚洲杯A组,中国58-65印度,这是中国男篮39年首次在亚洲赛场输给印度队,同时也是中国队在本届亚洲杯上的首场败仗。中国输给了印度队,一支没有任何一位职业球员的业余球队。本文借由这一场比赛说起,前方输球,后方人才输送基地的中国高校篮球也值得让我们反思。作为培养了众多的篮球运动员的中国高校,其人才培养方式的现状去探究;同时加强篮球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才能让中国篮球更强大,走得更远。

关键词 高校篮球 现状 CUBA 创新

1891年,篮球运动诞生于美国,一个多世纪以来,这项体育运动风靡全球,各种篮球比赛也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开展。美国篮球职业联盟(NBA)比赛,代表着当今世界篮球水平最高的联赛,比赛中诞生的NBA球星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2002年,被NBA的休斯敦火箭队选中的姚明给中国篮球带来了希望与骄傲。下一个“姚明”在哪里,或者下一个中国篮球明星值得我们更多的期待。

一、我国高校篮球发展基本概况

(一)高校篮球发展历史

1998年,本着“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宗旨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简称CUBA)开始正式推行,模式参照美国的NCAA大学篮球联赛形式,使得中国大学生篮球运动为人们所熟知,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篮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篮坛,CUBA被称为参赛人数最多、地域覆盖最广、文化层次最高的一项体育赛事。200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出了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进一步拓宽了篮球运动员的招生来源。

(二)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

相对于高校篮球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也即CBA)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同时代表着中国最高等的篮球联赛,也是高校篮球走向社会的选择,高校篮球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加入CBA,将篮球运动职业化。此外,CBA锻造了众多明星球员如姚明、王治郅、孙悦、易建联、朱芳雨等。

二、我国高校篮球人才培养方式的现状

篮球人才培养方式中存在问题:

(一)篮球发展目标定位不准确

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在这个体制下,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迅速,从而在世界大赛上取得辉煌成就。而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与教育脱离。一些体育专科学校,在培养篮球人才过程中,忽视了其他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使得篮球学员专业训练与文化教育不能协调发展,导致运动员文化素质低,缺少相应的劳动技能,使得退役后面临着就业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等问题;此外,一些高校体育受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影响,竞技体育无法寻求自身的发展,使得高校竞技体育长期处于业余水平。此外,中国高校篮球应该走竞技体育还是业余训练道路,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解答的问题和难题。就现在来看,2014年男篮亚洲杯A组,中国输给了没有一个职业球员的印度,这场比赛也多多少少给中国篮球一些启发和反思。

(二)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缺乏创新,不能与时俱进

体现在:1.训练不科学,训练时间不够充分,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训练;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落后,训练条件有限,训练以技能、战术为主,体能训练、心理训练比重低;训练的强度低,高校篮球训练经费紧张,训练的量和强度都难以达到高水准;球队建设难度大;训练的检测与恢复处于不完善阶段甚至空白状态等;2.教练员的水平有待提高,高校的篮球队教练员多为高校体育教师,虽然具有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但是缺乏高水平的专业运动训练实践,对于各种篮球联赛的临场经验少,因此全面提升高校篮球训练员的执教水平尤为重要。

三、高校篮球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

(一)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明确篮球发展的目标定位

CUBA提出,要推广“文化篮球”和“篮球文化”理念。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同时也是拥有智慧的运动员。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加上足够的球场经验积累,就能演绎出“智慧篮球”抑或“文化篮球”的魅力;“篮球文化”可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通过篮球训练与参与比赛,可以培养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个人领导能力,以及团结合作、勇于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健全训练机制,科学化地推广和管理高校篮球运动,保证合理有效的篮球训练时间、训练强度,以及训练后的检测和恢复,同时保证训练的质量提升;多为高校训练员提供培训机会,通过出国访问、联赛临场观摩学习等,来提高他们的训练业务水平。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引进国外优秀篮球教练,借鉴外国篮球明星球员的培养模式经验,以及派遣优秀篮球学生到国外比赛,结合我国实际情,有选择地学习与借鉴。

四、小结

中国篮球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高校通过结合我国国情和高校现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储备优秀的篮球人才,为我国的篮球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中国篮球发展更高、更远、更强,走上荣耀之路,登上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思维方式;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问题提出

地方性院校会计学专业培养基本定位于应用型,主要是由会计这一职业特性决定的,会计职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在会计人才招聘市场上,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基本上能找到饭碗。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手工核算的业务已被计算机软件所替代,其核算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用人单位对财务人员的要求已不是简单地做账,具有综合性职业素养的财务人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也是未来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发展方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当前地方性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思维方式和质量。

进入21世纪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今后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记住他所学过知识是不可能的,况且有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与他所学专业毫无相关的工作,而且有些知识本身更新得较快。因此,地方性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重心应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之以渔”。本文认为那些在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与表现一般的学生的“实力”较量,实质折射的是“思维”的较量。

二、当前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

科学的思维,一般指的是理性认识及其过程,即经过感性阶段获得的大量材料,通过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反映事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方式科学与否决定着认识的对与错、实践的成与败。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参与主体,其不同的思维方式也能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1.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分析

地方性高校均存在这样的现象:会计学专业学生一入学即固定在专业内,专业课划分较细,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高级会计学、特殊企业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讲授顺序基本是基于概念—理论—会计要素核算这三个部分展开,这意味学生学习思维训练主要还是以演绎推理为主,演绎推理是一种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性联系的推理,演绎推理的主要功能在于验证结论而不是发现结论,许多教师授课思维基本上是演绎法,这一学习思维方式的优势是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但不足是将导致多数学生学习思维单一,综合性分析能力、适应能力不强。据用人单位反映,地方性高校毕业学生工作初期能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但不足是工作后劲不足,自身提升空间有限,工作思维不能走得更远,更高。这就意味着“演绎推理”思维方式培养的学生在未来中长期工作中会产生瓶颈,创新能力不足。

2.对教师教学思维的分析

大学生早期学习思维并不是形成于大学教育阶段,大学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但大学教育还是对学生学习、生活思维的改变产生较大的影响。其影响的因素较多,在各种因素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大学的教学环节,大学教师教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思维。

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副教授以上教师年龄多数在40-50岁之间,其中有部分教师在没有外界干扰、约束的情况下,并不打算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教学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性思维”的特征,其思维的逻辑是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要适应老师,而不是老师要适应学生。这就导致教学过程是一种单边交流,而不是双边交流,学生总是处于“学会”而不是“会学”状态中,这也是“填鸭式”教学方法至今普遍存在,“启发式”教学方法只在少数优秀教师中采用的缘由之一。这一教学思维的结果是教师对讲课不以为然,对整体“学生”不够尊重。导致学生学习是为了“学分”,教师教书是为了“完成课时工作量”,人才培养质量创新面临较大的思维阻力。

当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教师“自我性思维、习惯性思维”占主流时,教学效果难以出现好的状态,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就难以有所提高。这种自我角色还具有传导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历较浅的青年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和表达,而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形成往往依赖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模仿和探究。

3.对教学管理者思维的分析

教学管理目的是保证教学正常秩序,监控和教学质量。目前,教学管理思维是一种“事务性思维”方式,该思维逻辑是以事为主,完成就好,重结果轻过程。如一些高校对教师课堂教学采取了期中的网上评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教学水平,但教师对学生评价并不服气,学生也认为对老师改进教学方式并有什么实质的影响,评价不好的老师照样教学教书。这一“事务性思维”使教学管理处于被动状态,难以有效地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督促。

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基本上秉承国家对本科教育的总体要求,即“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的要求制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按“基础平台+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的方式构建。基础平台课程完成时间一般设计在大学四年前2年,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为后2年完成。从2008年以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不容易,为提升就业砝码,部分学生将大学四年时间分成了两个阶段,前2年学习,后2年为考证年、考研年。且学生普遍反映大学前2年学习较松,后2年紧,而后2年恰恰是就业、考研、考证繁忙阶段,与考证、考研有关的课程上课出勤率高,无关的课程采取逃课、请假等方式。显然,我们辛辛苦苦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而学生并不领情,这也就说明不转变制订计划思维观念,将大学专业课程向前移,会计人才培养将达不到预想的基本要求。

三、培育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可持续改进思维的几点思路

1.建立常态化、制度化教学培训中心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1990年发表的第1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这就意味会计教育方式不能仅停留在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信息传递上,教师应该在讲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让自己和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间相互联系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的架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掌握新知识学习能力,比如通过主题活动、制作活动、演示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创造、思考过程的机会。

由于会计教育是一种专业化、职业化教育,其专任教师主要来自于非师范院校,不可避免地缺乏示范教育正规的培训,而具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所需要的时间少则3年,多则5年,或更长的时间。目前,地方性高校的多数会计学专业青年教师成长往往依赖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摸索以及教师自主和自觉行为。对于新进老师,高校普遍都会办师资培训班,初来者要通过相关考试并拿到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才能走向讲台。从最初工作流程看,这样的制度安排是合理的,但遗憾的是地方性院校普遍缺乏后续教学培训、后续进修培训的制度安排。

当缺乏某种常态化、有效的制度安排时,通过以专家督导团听课、检查日常教学文档、学生评教等等措施来督促教师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年复一年这种状态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本文认为要转变会计教育的教师的教学思维、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就必须从制度、机制入手。如同企业培训员工一样,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教学培训中心,所谓常态化是指每年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所谓制度化是指制订一套考核教师培训、考核教师教学改进的工作流程,并附带一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教学培训中心的实质不仅是为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打造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同时也为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水平高的老教师开设讲座、发挥“传帮带”作用搭建一座桥梁,不仅为离退休教师提供传授宝贵教学经验施展表现的舞台,而且对那些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方式的教师提供改进、提升的机会。

教学培训中心培训师应是“双师型”的,不仅有教学经验丰富的理论型教师,还有来自校外的实务性的讲师,使那些一直没有机会去企业的青年教师受益,自然学生也会受益。

2.搭建教学质量信息化平台,实施教学过程行为管理

大学教师与学生不是单独“教”与“学”的关系,应是能够平等对话、相互质疑、相互启发的合作关系。因此,地方性高校有必要搭建教学质量信息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将本学期教学任务所需要教学文档(课件、教案、教学日历、作业)上传信息平台,不仅学生能实时了解所学课程基本内容、老师授课方法,而且也帮助教学管理者随时抽检任何一位教师岗前、岗中情况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信息平台,表达对课程的诉求,督促教师不断改进。

大学办学本应是开放的、继往开来的,搭建教学质量信息平台目标应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这个平台不能仅仅反馈教学过程信息,反馈教师教学进程、状态水平,还要与教师业绩考评机制挂钩,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走过场。

如今在互联网中文世界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微博的力量。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地方性高校是否可以借助微博这一平台,使改进教学质量信息普及化、透明化、真实化,值得期待。

3.制订会计教师输送企业实习计划,构建学习型、能力型的教师队伍

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校外实习;二是校内实习,其中校内实习主要是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教学实践环节操作方式是指导教师编写实验材料或征订实验教材,学生按实验材料中业务内容模拟会计核算,手工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在实验过程中由于部分指导教师对实际企业会计核算业务变化欠缺了解,不及学生了解多,影响了实践环节的指导质量,且在实验过程中缺少相关分析和职业判断业务训练。

会计综合模拟实验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成为未来职业会计师做一些准备,但目前会计模拟实验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实现目标的其关键是什么?其关键还是指导教师。作为指导实践环节的关键人物,教师不了解现实中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变化,就不可能有意识转变指导方式,改进实验内容。也就是说未来会计教师发展方向应是“学习型”和“能力型”,会计专业教师自身能力没有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也不会提高,只有本专业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才能使其所拥有专业品牌具有可持续型。

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第3篇

自从党的十七大开始,文化建设就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一起,成为我国建设发展的主力和重要部分。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也对艺术人才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化艺术活动是当一个国家在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实力之后所进行的活动,而经济迅猛发展,也使得人们对文化艺术活动的期望进一步加强。在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一定高度。而要想做好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就需要对文化建设需求、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合理分析,从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满足我国文化建设需求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道路。

一、艺术管理人才现状分析

由于艺术活动的文化艺术性和管理科学性,就决定了艺术管理人才可以分为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和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产业、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日趋繁荣,整个社会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尤其是对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更大。

但我国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整个人才结构情况是人才数量少,我国极其缺乏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同时,大多数艺术管理人才专业化程度低,专业水平无法满足具体需要。当前我国大多数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人才,工作知识和经验都是在长期实践中的来的,其艺术管理工作经验基本来自于艺术管理活动的实践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学习,对整个艺术管理工作认识程度较低,而且随着发展,其素质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高层次艺术管理需求。

但艺术管理工作也离不开专门的艺术管理人才。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对专门从事艺术管理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而艺术管理这门学科在我国基本上属于新型学科,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大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然而在这一背景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素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艺术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缺乏专业教师的教育,一方面使得整个人才培养工作速度明显滞缓,而另一方面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明显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而这一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又缺乏发展借鉴经验,人才培养困难重重。

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经过对我国艺术管理人才现状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整个人才培养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人才培养举步维艰。而要想有效开展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就需要从现阶段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入手,同时要结合发展要求,选择能够适合整个艺术管理工作顺利完成的培养方案与思路。而认识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多方面来进行。无论是办学方面、还是教学方面以及教学理念等,都能够对整个艺术管理人才工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而在认识教学模式的过程,也是教学思路丰富和拓展的过程。

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效果和质量。而要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理论,认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有正确、有效的实践指导结果。人类对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活动。但艺术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在艺术管理活动中,既需要丰富的理论支撑,同时又需要复杂的实践操作要求。经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融合与检验过程,我们可以构建出符合实际、贴近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以下模式:

(一)艺术管理教育的感知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过程基本表现为表面刺激、直觉感知、具体活动和及时反馈等。在这一教育模式中,教学过程从艺术管理工作的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入手,从而得出最直观、最简单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到当前艺术管理教育活动中,这种模式是通过形象再现和贴近形象模仿来表达具体艺术内涵的培养模式。通过人的直觉来充分体验和感受艺术的特征和内涵,从而来达到艺术管理教育培养的目标。

(二)艺术管理教育的创造教育模式

在对艺术活动有充分的认识和感知基础之后,要依据具体的艺术创造实践和艺术管理实践来提出具体的创造教育模式。而这一创造教育模式是经过寻找问题和发现、提出问题,进而通过有效思维,最后综合多种因素,从而寻找到适合最具体活动中的综合教育模式。艺术管理教育的创造教育模式是重要的通过创造来实现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三)以实践推动教育培训的人才塑造模式

艺术活动不仅仅是概念上的直观表现,更是对理论的升华与具体展现,任何脱离了具体情况的艺术活动都只能是空谈理论。而通过实践的方式,能够助推整个教育内涵质的飞越,而这也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培养模式。所有的艺术理念,最终都要以艺术形象的具体方式来体现。而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助推教育发展的模式也是在艺术管理教育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教学的实施者和驾驭对象都有较高的理论要求。只有通过有效的理论理解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三、文化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今天,文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而文化力也成为了助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今天,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注。就我国而言,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所关注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时期。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国家,文化产业已经占据了主要发展地位。而不断增加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整个文化建设不仅是国家的战略要求,更成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文化需求。而在这一背景下就需要我们重视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充分做好教育工作。

四、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第4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温州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1jg47B)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6-02

一、专业建设背景和人才需求分析

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认为是强电专业,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弱电类课程的比重正逐渐增加,[1]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成为强弱电相结合的专业。不同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和现有师资均有所侧重,目前重点高校基本上侧重于强电,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主要方向;而有些高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或学生的就业情况侧重于弱电。不同层次学校的人才培养,其就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性质也不一样,因此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

浙江省是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省份之一,高低压电器和机电业的发展处于突出的位置。温州电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市场占有率最高、产业种类最齐的工业电器生产基地,“中国电器之都”、“国家火炬计划智能化电器产业基地”、“中国断路器产业基地”和“中国防爆电器生产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均坐落于温州市(乐清)境内。

温州低压电器企业的规模虽然大,但是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平均盈利能力低于整体水平,与北京、福建、天津、上海的企业相比,差距甚大,其主要原因是:产品档次偏低,技术含量不高,缺乏附加值。究其根本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技术人才的缺乏已经制约了温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尽管全省已经有多所高校设置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不能满足温州地区对低压电器人才的需求。因此,亟需地方性高校为温州电器产业培养急需的人才。

二、专业建设思路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具体思路是:定位建成立足温州、服务浙江、辐射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建立合理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电子设计、电气产品设计和电气工程设计这三方面的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地方产业、人才培养与专业特色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一定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体现具有“应用性”和“地方性”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型服务地方区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具体实施方案

1.以实际办学条件为基础,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鲜明的服务于地方电器行业的专业定位,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够在电力系统、建筑设计与施工单位、科研机构、电器制造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与电气工程专业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维护、管理和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在电器及其智能化方面能够从事研制开发、应用研究、试验分析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电气工程师。

2.以CDIO培养模式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调研,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制订与企业生产、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和工程环境,结合产业背景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制订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适应职场目标和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通过专业评估、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去修正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旨在培养科学基础扎实、个人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电气工程师,以达到质量工程教育的目的。图1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框架。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工程素质训练

本专业紧紧围绕温州市智能电子电器行业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电气工程师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电子设计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电路原理、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主要基础知识,熟  第一论文 网练掌握PROTEL等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具备电子设计基本能力,包括电子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电子系统设计、分析和调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争取让学生在大二阶段就能完成电路、模电、数电和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利用暑假参加电子竞赛的培训,通过参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学习兴趣。

(2)电气产品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工程制图的基本能力,能看懂一般的机械工程图纸,掌握电器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电气产品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特别是电器智能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电气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计算、实验、测试、仿真等基本技能,特别是电器智能化方面的设计能力,能熟练运用常用的设计软件(如AUTOCAD等)进行辅助设计与分析。

(3)电气工程设计能力。掌握电气工程领域供配电方面的专业知识,如供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电气检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熟悉国家及行业的电气标准,了解机电工程安装与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方向)必须具备的电气工程项目设计能力,初步具备项目从立项、招投标、安装施工、监理与验收等一系列的项目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4)以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培养为核心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实践,把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电子电气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校内实践与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采用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工程技术实 践、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通过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环节:

1)以问题为先导——工程认知环节。[3]通过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见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认识基本电子、电气类元件和产品、机电或机械零件,如电阻、电感、电容、晶闸管、继电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动机、凸轮、曲轴以及简单的控制电路等,初步了解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增加其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以任务为驱动——面向行业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环节。[3]该环节结合电气工程学科特点,将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项目相关联,在电器行业、电气工程设计、电力拖动等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创新。教师以案例的方式给学生布置题目,学生则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组织讨论、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加  第一论文 网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沟通的能力。另外,通过电子电气产品创新、挑战杯创业大赛、科研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引进和培养学历职称层次高、学术研究水平高、社会行业知名度高的高级人才,以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建立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5.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构建学生、教师双向信息反馈与评估机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反馈人才需求和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特色

1.专业定位体现地方性

针对浙江省及温州乐清区域经济发展、企业人才需求,就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形成鲜明的服务于地方电器行业的专业定位;努力为地方培养、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实现人才的就地培养。

2.产学研合作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温州市智能电器重点实验室、省级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利用浙江省低压电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优势资源,以重点发展学科、重点实验室、技术开发中心等为依托,加快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科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有机结合;突出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争取在电气工程领域,特别是电器行业中,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创新方面均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立欣,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8):65-69,33.

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第5篇

主题词:临床法学教育 平等式对话 教学探索

高等法律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市场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培养模式、强化能力培养的教育改革的形势下,作为大学法学院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四年时间内教给学生今后一辈子所需的各种法律知识。况且法律变化频繁,知识更新快捷。学校教师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分析、辨别、创造知识的能力。

法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法学教育注重书本、课堂理论教学,疏忽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律教育存在二个问题:一是在校期间的基本知识学习阶段,局限于知识传授和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不够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较少顾及学生今后个人的发展与工作需求,造成学生“知晓”过于“能做”。专业划分过于狭窄和细化,学生强于具体的专业知识,弱于现实社会环境中有效运用和发挥专长的能力。二是法律教育缺乏司法研修这一重要的学习阶段。通常,四年大学毕业后的法学本科生既无需经过司法考试,也无需经过专门的训练,便可进入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从事相应工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四年的本科教育毕业后还不能够立即胜任担当法律事务。一些大学毕业生进入实际部门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司法工作。

我国传统法律教育与国外现代法律教育形成较大反差。例如,在美国耶鲁、哈佛大学法学院,注重教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知识,日后处理各种复杂法律问题所必备的法律原理、原则;法律职业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能够“像法律职业者那样去思考问题”(Thinklikealawyer),这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本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法学院普遍兴起“临床法学教育”(ClinicalProgram)课程建设,其出发点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指导法学院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应用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例如:哈佛大学法学院的Clinical教育指导手册上明确指出其教学目的:传授和培训学生有关法律实践的基本技能,增进学生对实践出真知这一学习方法的理解;通过提供学生当事人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责任心;培养和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习惯,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通过自我学习达到更高的专业水平;促进和提高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理解;帮助学生考虑和选择将来从事有意义的职业;强调参与公共服务的意义,这种公共服务是从事法律专业人士人生满足的一部分。实践证明,临床法学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引导学生更加重视培养适应未来生活、学习与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与素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即通过“做”达到学的目的,以“做”带学,(Learningbydoing),培养高素质的法律职业者和学术精英人才。

国外法学教育给我们的启迪是:法学教育必须摆脱传统的知识教育与智力教育的桎梏,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独立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培养和锻炼有利于其终身职业发展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在未来现实工作与生活环境中有效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终身探求的兴趣。为此,法学教育必须包括探求新知识、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敢于面对挑战、善于解决困难、应对日常生活、富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针对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开展临床法学教育可以极大地改变法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以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病,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我院成立近十年的“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在从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卓有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中心本身就是进行临床法学教育的基地。“中心”的指导教师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注重对学生的“临床”教学指导,如接待当事人、调查事实、收集证据、参与谈判、调解、分析案情、撰写法律文书、诉讼、出庭等。总之,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置相当于工科的实验室,学生在“亲手做”即为社会弱者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其所学知识得以灵活运用、实际能力得以提高,学会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实务性业务技能。实践证明,能力不是知识传授的自然产物,能力的内涵也不只是知识,而是集知识、技能、自信、自强和价值观于一体的综合体现。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对所学知识有效、适时的应用,又依赖于在复杂的条件下继续探索新知、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创造性价值的自信锻炼。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通过“平等对话”指导学生独立去“做”

“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自1992年成立以来,三百多名学生志愿者先后在中心义务提供法律服务。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法维护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和“民告官”等社会弱者的合法权益。接待咨询约三万人次,回复信件近三万件,电话咨询约三万次,诉讼案件达九百余起(其中绝大部分胜诉),还多次组织了街头义务法律宣传教育及咨询活动。“中心”设在高校法学院的事实,决定了“中心”不单纯是法律援助机构,也是法律教育实践的基地。“中心”的法律“临床”教学指导与法律援助紧密结合。

在该“中心”,教师对学生法律援助服务的指导,实行“平等对话式”的“临床”指导,使学生在与当事人接触、调查、取证的基础上,独立承办案件。为何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因为通常对话的话语是与权力(利)相连的,对话这一形式本身就存在着交往双方看法的限制。在传统教学法中,课堂上往往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不平等,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似乎教师永远比学生高一筹,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接受的角色似乎被先天地限定了。在这样的模式中,不存在平等对话的前提和氛围,出于一种相信权威以及权威被相信的需要,教师总是希望用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学生,而学生则无可奈何地被置于接受的位置。

理想的“平等对话式”“临床”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必须让“讲授”者的位置空缺,没有人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上,不存在对教师权威的迷信。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决定了他的评点是作为“听者”的发言,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应该说,这是一种没有讲授者的“游戏”,师生之间各自就听到的内容发言,双方都是接受者,相互影响对方,各自不享有任何特权,各自都不会让对方所吓倒,这种对话才具有“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对话双方才处于平等地位。在这种对话中,作为指导教师的本领不是讲授,而是全身心地倾听。这里甚至不存在共同的标准来衡量对话的正确与否,也不必追求对同一问题的共同见解。每一位“对话者”都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对他们的发言避免轻易作出“好”与“不好”的判断,因为“好”只是一种评价,而看法是可以讨论的,没有固定的标准可言。“平等对话式”“临床”指导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的想象力,一种创造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例如,在“中心”解答咨询服务中,教师对学生的平等对话式指导确定师生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决定性指导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咨询服务分为三种:

1.信函回复。寄往“中心”的咨询信件首先由专人进行登记归类,由当天值班的志愿者个人负责填写“来信咨询登记表”,并予以承办。若信件过多,当天无法全部回复的,也务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及时给予办理。鉴于来信人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性、反映的有关情况的复杂性以及相关法律问题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志愿者们为准确、及时地回复每一封来信投入了极大的耐心与热情。每当遇到疑难问题时,他们共同研究讨论,一丝不苟地查找有关法律资料,必要时还咨询有关方面的法律顾问,力求给来信求助者以正确的解答和最好的建议。

2.接待来访。对于亲自来“中心”寻求法律援助的来访者,“中心”志愿者在专设的接待室给予热情的接待。首先,由来访者本人填写“咨询解答登记表”,然后志愿者具体询问有关情况,并就相关的法律程序及实体问题给予解答。有时应来访者即有关案件的当事人的请求,志愿者还当场起诉书、答辩状等法律文书。

3.电话接谈。“中心”设有两部对外接谈的咨询热线电话。对于因行动不便或路途遥远无法亲自来访的求助者,电话咨询实为一种快捷、便利的咨询方式。对于那些已经通过来函或来访咨询获得初步援助的求助者,可以通过电话咨询与有关承办人员取得不间断的联系,直到问题获得最终解决。

无论是来函、来访或通过电话进行咨询,教师对学生的“临床”指导,不是对指导对象的观点进行判断,而是丰富和完善对话的内容和层次。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时常警惕自身对话话语中的权力(利)流露,防止一种知识对其他知识的垄断和霸权,避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压抑。他们认为,对话的意见表达是一种尚未融合的意识之间所进行的坦诚对话,通过未达成共识的多重声音之间进行不断对话,才有可能使旧的知识得以更新,新的知识得以构筑,平等对话的本身就是创造知识的过程。通过对话指导,使学生懂得了如何正确地去“做”。

二、分析典型案例教会学生正确地“做”

我们认为,“临床”教学指导的实质不在于“平等对话”意义层面上的交流,而是对话双方通过互动进行的知识重新建构。在这里,“临床”学习不是仅存在于单个人身上的客观实在,而是在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协商、讨论而达到共识,具有不断形成的特质。平等对话过程中,师生双方不是简单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希望对方理解自己;也不是一方试图理解另一方的观点,然后决定是否接受。双方不再是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是在一起探讨回答解决问题的新角度。当然,双方仍旧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他们在一起共同构筑起来的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答案。在答案形成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所进行的平等对话,使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活跃着不同的多种声音,不断的刺激彼此的兴趣和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将探讨推向深入。

转贴于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采取开放的态度。对于学生接待当事人所提出的意见或所承办案件的意见,教师不轻易否定,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去“做”,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自信是人才能力的本质特征,是人才知识和素质的综合体现”。①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空间。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指导学生正确地“做”。例如,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案件在“中心”是重中之重,教师对这类案件的承办十分重视。在多起未成年人求助诉学校、幼儿园等的民事赔偿案件中,教师从学生的意见中看出了问题,即对监护人、监护职责、监护责任的概念混淆不清,没有正确把握法律规定的内涵。对此,教师搜集了若干个典型案例和学生的意见,启发学生自己纠正,在“做”中学。

针对“意见”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给学生留下了课外的作业,让同学们围绕监护理论、监护的法律依据,思考学校对未成年人在学校或幼作园受到伤害的责任是监护责任,还是保护责任。学生们认真查找现行有关规定,教科书及相关资料,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协作;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准备各自的讨论意见。学生们通过讨论、沟通、交流、磋商等自主和交互式学习,在真正弄清了监护人、监护职责、监护责任的概念基础上,明白了监护责任是依附于监护人的,随监护人的转移而转移,监护人的监护职责不可能自然转移给学校或幼儿园。学校或幼儿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管理是基于法律的规定,不是监护人将部分或全部监护职责委托给了学校或幼儿园。随后,学生们对自己的意见作了修改,依法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学生的心灵,才会给予教学对象宽松的对话环境,使他们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经验和情感。这不是一种认知层面上的理解,也不是行为上的模仿,而是互动双方在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共振。平等对话式教学过程中观点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理解并不等于同意或服从对方,而在于学会容纳对方,与不同意见和平相处。因为平等对话的本质就是互动双方可以相互补充,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因此,出现冲突并不是坏事,冲突是前进的动力,而思想上的不协调往往是思想飞跃的前奏。平等对话式教学法的探索,为从事应用法学教育的教师进入更高层次的教育境界铺垫了道路。

三、利用疑难案例提高学生“做”的技巧

虽然平等对话式“临床”指导可能会“去掉讲授者的权威”,但是对话的完成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和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双方具有尊重对方、维护多元的态度。双方通过平等对话建立起对对方的信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容忍与尊重不同意见的对话环境,容许“众声喧哗”,只有感到自己被尊重和被欣赏,互动双方(尤其是学生)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除了宽容的态度以外,平等对话还需要双方彼此相互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平等对话,理解构成互动双方的核心要素。既然是平等对话,就不是单方的独白,也不是双方各说各的,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达到理解。理解的目标是导向知识共享。

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接待当事人并案件的全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居于指导地位。通过实案使学生知道如何与法官、检察官、对方当事人及其委托人打交道,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根据实案的特点,为有效地提供法律服务认真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例如:事实准备——详细、准确地把握案件事实,包括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审阅有关资料等;证据准备——证据搜集、认定,梳理案情,理出焦点;法律准备——判断案件的法律性质,预测其诉讼前途,向当事人说明案件的利弊。教师既注重事前指导,即学生每接受一个案件,都必须写出“案件计划”,送指导教师审阅后实施;也注重事后指导,即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向指导教师汇报,教师给予指导。实践证明,能力的培养不仅与学习的内容有关,而且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关。能力教育是教师支持型教育,而不是教师主宰型教育。因此,“中心”指导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办案过程中,不是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道者,而是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不是作为问题的设计者和解答者,而是作为与学生共同探讨新问题和答案的参与者,充分利用疑难案例指导学生“做”的技巧。“徐洁诉孙其福故意伤害案”的援助过程,就是最好的实例。被害人徐洁系某中学女教师,某日家访途中被肇事者孙某撞伤,并将其拖行达百余米,造成被害人重伤致残。“中心”接受被害人的委托此案。该案的焦点在于定性,即构成交通肇事罪,还是故意伤害罪。由于案件已历经二年多,很多证据已湮灭、肇事车辆已锈烂不堪,证人无法走访,重构证据体系异常困难。为了在证据方面有所突破,师生共同努力,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沿行车线路调查、现场勘查、模拟行车试刹车装置和检测车速、走访目击证人,广泛搜集证据线索、重构证据体系;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排除伪证,对“无刹车”还是“不刹车”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使案件取得了突破。经再审程序,对被告人的行为定性由交通肇事罪改为故意伤害罪;二年有期徒刑改为十五年有期徒刑;民事赔偿28万元改为57万元,有效维护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我们利用疑难案件作为学生“活生生”的教材,通过案件的办理,学生从实践中学到如何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判断当事人请求的合法性;如何与当事人进行交谈;如何获取证据以及证据线索;如何确定解决纠纷的途径;把握复杂案件的特点及技巧等。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勤于思,敏于行”的良好职业习惯,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这种开放式、自主式、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利用和珍惜教师的指导。表明学生对所学和所做已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临床”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使学生的视野单一、狭窄,对于现实社会生活视而不见,无法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有深度的分析,难以让具有才华和开创精神的学生脱颖而出;重视分析而非结论,不满足于教科书或授课教师给定的现存结论而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语言风格上的别具一格,都会使追求思想和个性的学生成为这种考试的牺牲品。总之,寻求“正确答案”的考试既无法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又压抑了学生的原创精神。“临床”教学指导不仅在整个法律教育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且也是培养法律援助后备力量的重要途径,在培养高质量法律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现代法律人才不仅应有必要的科学知识,而且应有成功的勇气和信心,能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善于审时度势、当机立断,采取恰当、有效的行动,能解释其所为及其所以为,善于协作和配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不断地向经验和实践学习,这些品质是能力的核心,解决实际问题是真正能力的体现,也是能力养成的最佳途径。实践是人类知识和能力最基本的源泉。所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承担责任、自主决断、自主选择和向实践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作为教师不应局限于现有的教学模式,或僵化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应该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有意识地发展。在反省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学方法的同时,有意识的总结自己的研究经验和教训,为平等对话式教学法提供资源。

通过近十年来的“临床”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感:承认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并不意味着否定一切,而是给予它发展和变化的空间。平等对话式教学法冲破了传统教学法的局限性,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更具有反思能力,教学方式获得创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