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插花的技巧

关于插花的技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插花的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插花的技巧

关于插花的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插花艺术;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插花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就是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把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的花材(即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插在瓶、盘、盆等容器里,形成一个优美的造型,要求融生活、知识、艺术为一体,并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后赏心悦目,获得一种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插花的魅力正是在于通过搭配组合,可以把各种不起眼的材料组织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艺术品。

一、插花的主要形式及类型

1、主要的形式

(1)鲜花插花 以鲜花为主,主要特点是最具自然花材之美,因而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其缺点是水养不持久,费用较高,不宜在暗光下摆放。

(2)干花插花 以干花或人工处理的干燥植物材料为主,干花既不失原有植物的自然形态美,又可随意染色、组合。其缺点是怕强光长时间暴晒,也不耐潮湿的环境。

(3)人造花插花 所用花材是人工仿制的各种植物材料,色彩艳丽,易于造型,便于清洁,可较长时间摆放。其缺点是缺乏自然美,整体效果显得过于生硬。

(4)混合式插花 即以上三种的合理组合。

2、插花的基本类型

(1)水平型。设计重心强调横向延伸的水平造型。中央稍微隆起,左右两端为优雅的曲线设计。其造型最大特点是能从任何角度欣赏,多用于餐桌,茶几,会议桌陈设。

(2)三角形。外形简洁,安定,给人以均衡,稳定,简洁,庄重的感觉。多作典礼,开业,馈赠花篮等用。

(3)L型。将两面垂直组合而成,左右呈不均衡状态。宜陈设在室内转角靠墙处。对于一些穗状花序的构成往往起重要作用。

(4)扇形。按基本的三角形插花造型作变化,在中心呈放射形,并构成扇面形状。适宜于陈设在空间较大之处。

(5)椭圆形。优雅豪华的造型,采用大量的花材,集团式插法,对结构,对比要求比较低,呈自然的圆润感。

(6)倾斜型。外形是不等边三角形。主枝的长短视情况而定,整个构图具有左右不均衡的特点。多用于线状花材,可有效的表达舒展,自然的美感。除此之外,还有新月型,S型,圆球型,冠型,自由开型等。

二、我国传统插花艺术发展中问题

1、重商业轻文化的思想意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商业轻文化的倾向不仅表现在花卉零售企业里,更是表现在行业协会、国家产业政策中。插花花艺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我们的先人早已将插花列入“生活四艺”,在宋代文人就是我国插花最主要的参与人群。在西方“花艺设计师”的头衔也充分显示了发达国家对于花卉文化的认可和重视。无论从提高全民的插花花艺欣赏与消费水平、提高插花花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升插花花艺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还是提升插花花艺行业的社会形象与产业规模,重视插花花艺行业的文化建设与宣传都是行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我们国家每年投人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花卉产业的发展,可这些财力、物力绝大多数都投人到花卉产业化、商品化的工作中,对于花卉产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少之又少。而一个带有强烈文化色彩的行业的建设,离开了对其核心文化的建设,只能使这一行业在低水平徘徊。企业重视商业利益无可厚非,可如果产业协会和国家政策也同样重商业轻文化就是产业发展的重大隐患。

2、缺乏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不少作品洋味太浓或不洋不中。并且不少作品构图拘紧造型不活、放不开。然而造型刻版不活,放不开的主要原因,是与创作思路不丰富,技巧不熟练,缺乏基本理论的指导有关。

三、解决传统插花艺术发展问题的思考

要克服上述问题并不难,只要我们多观摩,多交流学习,多实践,扎扎实实反反复复地练,“熟能生巧”,定能拥有娴熟的技巧和过硬的基本功。

关于不少作品表现洋味太浓或洋不洋中不中的问题,这是应当引起我们深思,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因为它关系着我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发展方向与前途,关系着我们插花创作的根本问题即艺术风格问题。艺术风格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品生命力的表现,是艺术家个性与特色的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特性和时代精神的反映。常言道:画如其人,文如其人,就是对创作者成功的最好评价。插花艺术的创作也应当如此。插花的作品不仅造型美而且内涵要丰富要深遂。用花传递出个人的情感,气志,表现出民族的特色和时代精神。这些都是非常单纯地造型,简单地模仿而为的。因为任何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脱离不开本地区本民族的地理环境位置,历史传统,文化素质,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的影响和制约。如果创作中失去这些,也就无法或无从发扬民族精神和地方特色,也就自然不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也不会受到海外社会的重视。

我们当前的插花创作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民族的风格,去掉洋味,克服不洋不中的现象,必须首先提高认识,弄懂什么是模仿,什么是创新?如何继承与发扬等问题,第二认识学习民族传统文化,认真钻研中国古典插花艺术。模仿不是创新,创新必有本,而本就是本士(本地区本民族),只要扎根于本土之中,在优秀的中华文化哺育下,吸取营养和动力并认真学习外来艺术之长,加以消化,融会贯通,取长补短,真正做到师古不泥反得古,创新有本始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逐渐形成我国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与特色,开拓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插花艺术。

四、传统插花艺术发展的意义

1、美化环境,改善人际关系

“花”是和平、友谊和美好的象征,插花艺术可使环境变得高雅、温馨。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关系自然进入融洽的状态。因此,现代人际交往乃至国宾会晤的场合都少不了插花艺术,插花艺术起着公关使者的作用。

2、有利于开发农林资源,促进农业生产

插花艺术是向人们介绍植物的最好的形式,它把植物最美的姿态展现给人们,既提高了植物自身的经济价值,又起到推广普及的作用。随着插花艺术的兴起,不仅推动了花卉的种植业,也促进了有关一系列行业的发展。如盆花、篮花、瓶花的发达,带动了花器制作业的发展;干燥花的应用,带动了室内装饰艺术的发展(包括墙壁的干花饰品、干花贴画);插花艺术作品的陈设需要各种几架,促进了花几、花架等木器工艺的发展。

3、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

插花艺术不仅美化环境,还可净化心灵。插花艺术融合了植物学、美学、哲学、数学、几何学、植物栽培学、植物生理生化、细胞学以及诗、书、画等文化。一个插花艺术爱好者为使自己的作品不断提高,必然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以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因而插花艺术可诱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文明生活。

4、插花艺术的发展,对国际文化交流、国际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插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达的一种标志。消费越大的地区和国家,说明它的经济越发达。插花艺术主要形成了东方式和西方式插花艺术两大主流,它们之间的艺术特点分明。东方式插花艺术(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以线条造型为主,注重自然典雅,要求活泼多变,线条优美;重写意,讲究情趣和意境;构图简练,用色淡雅,耐人寻味,插花用材多以木本花材为主,配以草花,喜按季节选用不同的花材,不求量多色重,但求韵致与雅趣。西方式插花艺术(以美国、法国、荷兰等欧美国家为代表),其特点是色彩浓烈,多用大量不同色彩和质感的花组合而成;以几何图形构图,讲究对称和平衡,注重整体的色块艺术效果,富于装饰性。用材多以草本花材为主,要求花朵丰腴,色彩鲜艳,用花较多。由于各种不同的图形都有较为明显的轴线,因此尽管采用的是成簇的插法,色彩斑斓但杂而不乱,浑然一体,有深度,有节奏。

结语

总之,传统插花艺术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国绘画、造园、文学和风俗习惯等的综合营养, 形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式优美、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参考文献:

关于插花的技巧范文第2篇

曾焱冰于1974年生于北京。作为国内时尚类杂志《VOGUE服饰与美容》的高级编辑,她在时尚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在职业生涯里,她接触最前端的时尚潮流,追踪最新的时尚资讯,出席各种时尚活动,经常飞往国外看秀、选衣服、挑大片,鲜衣怒马,好不风光。

不断变化的时尚潮流、人们猎奇猎新的口味,决定了时尚行业疯狂的工作节奏。很长一段时间,曾焱冰都不知道慢下来是什么感觉了。直到十年前的一天,好友迁入新居,邀请她赴一场暖房家宴。

朋友是设计师,先生是艺术家,去之前曾焱冰一直很好奇这对组合的家会是什么样的。房门打开后,她确实被惊到了――那是个LOFT,空间很高,但一间大屋子里除了一张白色大长餐桌,没有别的家具,空荡荡的,极简,但也极富视觉冲击力。走近餐桌,曾焱冰的眼睛都挪不动了。上面摆着配搭高雅的鲜花,朋友从国外背回来的各式餐具,餐盘、甜品盘、咖啡杯……每一样都极其精美,盛装着与之相对应的食物。这张大餐桌上所有物品的颜色、形状、大小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最让她感到特别的是女主人的做饭方式。中国人嘛,习惯了去长辈家做客时,主人关在厨房忙炒菜,客人坐在客厅里等上菜。但曾焱冰的朋友常年生活在国外,烤箱用得熟练,就看着她在身旁一边烤着美食一边聊着天,就这样聊着聊着,一道道摆盘精致的菜就轻轻松松端了出来,那种感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头到尾都想点赞。

曾焱冰那时已做了6年时尚媒体,常参加各种时尚party。每次晚宴上,看到那一张张布置精美的餐桌,一方面觉得这上面承载了她对美好生活的某种向往,另一方面也很清楚,晚宴不是生活常态,这些美好很难跟生活发生关联。但这次朋友家宴让她意识到,即便不是奢华高端的商务宴请,没有训练有素的服务生端茶送水,那些美食、美器也可以跟日常生活发生美好的化学反应,而且完全不“作”。从那天起,她暗暗对自己说:我要改变。

首先改变的是餐具。但买到好东西真需要花时间,这些年每次出国工作,同事们忙着买包买鞋,但曾焱冰更爱买碟买碗买摆件。这么一趟趟下来,她家有一面墙的柜子,里面摆的全是她从各地淘回的餐具。第二步就是买烤箱,上网查配方、搜菜谱,学会几道拿手菜后开始尝试摆盘“凹”造型。那段时间是曾焱冰请客最频繁的时候,那时房子也不大,她的厨艺也并非那么好,但她会用心把桌布、桌花、餐盘、摆盘都弄得好看一点。朋友就会觉得,嗯,在你家吃饭感觉很不一样,他们送来各种夸赞,让曾焱冰很受鼓舞,越发喜欢由此带来的美好感受。

后来,曾焱冰了解到餐桌造型师这个职业后,就开始系统地学习关于餐桌布置的艺术,国内的资料很少,她边看边翻译国外的资料,了解餐桌布置的历史、技巧、规矩。

用这方寸之间的美好调和爱

餐桌布置一直都是社交中的重头戏。餐具与器皿的放置、鲜花与饰品的搭配,不仅攸关用餐者的身份与品位,还能提升生活的美感和幸福感。高颜值的餐桌布置可以充分调动宾客的情绪和食欲,鲜花、蔬果、精美的小饰品和缤纷鲜活的色彩,早在美食之前就已经让双眼饱餐了一顿。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积累,曾焱冰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风格和偏向喜好,她将自然融入餐桌布置,当季最丰美的水果、蔬菜,即使是几片柠檬、几颗樱桃都可以。奢华美器不是必需品,一颗丰盈美好的心更重要。

有一年万圣节,下了很大的雪,曾焱冰请了朋友来家里做客。为了应景,她去花市买了挂在干枝上的小西红柿,连果带枝搁在原木桌子上,点上蜡烛,橘色的小西红柿被烛光照得透亮,再配上黑色的纸巾,那颜色搭配得极有万圣节的感觉。每年新鲜菜接连上市的春天,是曾焱冰最愿意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尝鲜的时节。关于春天的餐桌造型,她一个得意之作是2015年春天时的那次家宴。她去花市买来一整根竹子,让师傅按竹节锯成一截一截的,竹子就变成了花筒,曾焱冰在里面插上郁金香,这样一个小小的创意,让整个家春意盎然。

2016年7月,曾焱冰做了一场宴会,活动现场有个荷花池,正值盛夏,荷花绽放,她想,不如就用荷花来布置餐桌吧!荷花、莲叶、莲蓬是主角,配搭绿石竹、金丝桃、白龙胆等白绿色花材,白色的餐碟和绿色精致小碟衬托金色餐具和小器皿,像荷塘间的夏日阳光。那天的餐桌上出现了完全绽放的荷花、含苞待放的荷花、去掉花瓣后只留下嫩黄色花蕊的荷花……最让人惊奇的是把花瓣一层一层折起后的荷花,竟这么像玫瑰?荷叶也出现在了餐桌上,很多客人都惊喜地问,“哎呀,荷叶上竟然还有露珠?”

只要想把美好拉进生活,生活里唾手可得的东西也可以“玩”出精致。在曾焱冰看来,一个完美的餐桌布置并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一时的惊艳,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同样也是嗅觉和味觉的感官融合,甚至还有更深层次的功能――“当他们坐下时,可以以桌面上的布置为话题,以谈论餐桌上新奇的设计来打破陌生感,比如聊一聊这个洋蓟如何变成了摆放名卡的装饰,这个卷心菜怎么和花朵结合在了一起……当然,大家也可以一起直接把装饰物吃掉!”

因为喜欢请客吃饭、喜欢布置餐桌,每次家宴结束后,她都会在博客上用图文的方式记录下来,渐渐地,有人关注、询问餐桌造型的一些细节。几年下来,越来越多主张“爱生活、爱美食、爱漂亮”的人开始关注她的微博,在她的影响下开始布置自己家里的餐桌。目前,曾焱冰出版了两本有关餐桌造型的书,创办了生活美学平台“置爱”,这让她收获了很多粉丝。有次粉丝见面会,来了一位特别酷的女孩,她说,曾焱冰的书影响了她的生活,她开始学着研究餐桌布置、改变生活,去年还结婚了,现在每天都给先生做饭……曾焱冰听了异常感动,是啊,如果爱一个人,我会想和他一起吃很多顿饭,早饭,午饭,下午茶,晚饭……朝朝暮暮,点点滴滴。所以说,餐桌这方寸之间凝聚了时间种种的美好,无论是饕餮盛宴还是清粥小菜,到最后都会浓缩成甜美的记忆。

经常看到美的时光

曾焱冰最为在意的,是女儿叶子生日宴会用的餐桌。叶子两岁生日时,曾焱冰在朋友的餐厅给她办生日宴会,为她设计了独特的餐桌布置。一大清早,曾焱冰便去菜市场搬回了很多盆嫩绿的麦苗,还有各式各样的迷你多肉小盆栽。并不是要布置花园,而是要把它们摆上餐桌。由小叶子的乳名到她的样子,都让曾焱冰想到这些萌萌的嫩绿的小苗儿,把它们摆在桌子中间,再把俏丽的玛格丽特小点缀其中,一簇一朵,像一个丰富多彩的桌上花园,散发着植物和花朵的清香。曾焱冰还买了好多塑胶仿真动物,恐龙、北极熊,小蜗牛……藏匿在“花园”之中,孩子们连同大人,都开心地寻找,惊喜地发现一只可爱的小猫、漂亮的小鸟或是呆萌的蜗牛。当派对结束,孩子们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装在准备好的小竹篮里和糖果一起带走,与叶子一起分享生日的快乐。而那些可爱的迷你多肉,不仅可以放在盘子里当成装饰,还可以在花盆上用马克笔写上来宾的名字,当作餐桌的“名卡”,而且,那小小的肉肉的样子,恰恰就像婴孩娇憨的模样。

不知是从哪一时刻开始的,无论是布置餐桌,还是插花,小叶子都愿意与妈妈一起参与,也会用过家家的餐具和玩具,摆上一桌有花的晚餐或下午茶,端着小盘子,学着曾焱冰的样子,用木头叉子美滋滋地“吃点心”。有时候曾焱冰在布置餐桌,叶子坐在儿童椅里,看着妈妈忙忙碌碌地摆盘弄花,会喃喃自语地说:“妈妈弄得真漂亮!”

关于插花的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白茆山歌 娱乐功能 审美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34-02

民间艺术与作家作品一样是众多艺术样式中的瑰宝,而它又以其独特风格犹为劳动人民追捧喜爱。同时,民歌所具有的文学功能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产生于吴地常熟的白茆山歌很好地吸收了水乡特色文化,是一种优秀的口头文学样式,其乡俗文化特征显著,歌曲的形态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至今为人赞叹传唱。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茆山歌所具有的娱乐和审美功能也越来越受人关注,本文将探索其中的内涵。

1 白茆山歌的娱乐功能

常熟的白茆塘上曾出现山歌对唱四天四夜的盛况,在没有现代化娱乐设施的时代,唱山歌是人们重要的娱乐活动,也是朴实的人们表情达意的方式。“文学的娱乐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使人们获得赏心悦目的和愉情悦性的享受。”[1]P84以往许多人对于文学的娱乐功能避而不谈,但面对白茆山歌这一民俗文学,不探讨它娱乐人民的作用是不恰当的。

1.1身心的放松、情绪的调整

常熟位于季风水田农业区,农民延续着自古以来的精耕细作,而自食其力往往需要繁重的体力付出作为代价,但乐观智慧的人们早已深谙人生的张弛之道。白茆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时欢唱来增加乐趣、减轻疲惫的良方,其中节奏感较强的能达到劳动号子般的效果,而悠扬婉转的会让人的身心产生轻松舒适之感。如这首《一把芝麻撒上天》:

一把芝麻撒上天,吾肚里山歌万万千,南京唱到北京转,回来(末)再唱(仔)两三年。[2]P2

身在常熟的人们通过想象前往南京北京唱山歌的欢乐情景,把晒芝麻的劳苦抛于脑后。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每日为生计奔波,虽然劳动的过程是辛苦的,但劳动的果实是香甜的,《春风吹绿江南田》就诠释了他们调整情绪时的心声:

春风吹绿江南田,绿了茶山,绿了果园……稻香村里说丰年……阵阵蛙鼓闹一片,农家唱起致富歌,劳动发家庆丰年。(第422页)

人民盼望过上好日子,心中有了信仰便会更有动力做手中的事。这首歌化用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这是对丰收后富足安逸的日子的期待,唱山歌可以说是他们释放烦闷以求愉快的苦中作乐之道。

1.2美好的恋情、喜悦的气氛

上溯到先秦时期,青年男女常在春季相会恋爱。关于民歌的起源有性引诱一说,饮食男女最初的追求也最容易给人带来。唱歌令人快乐,恋爱也使人愉悦,而对唱山歌恰是白茆人的恋爱形式之一。收录在案的白茆山歌中为数不少是情歌,比如《隔河看见白牡丹》:

隔河看见白牡丹,吾远详要嫩几化难。荷叶盘打水滴溜溜心里转,雨笃知了口难开。(第71页)

这首经典的情歌,记录下了早春二三月,白茆塘边小伙子对姑娘唱歌倾诉爱意的一刻,而姑娘若对他有意,自然会和歌一曲。山歌通过浅显风趣的语言,将男子向女子诉衷肠的这一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民歌对于人民恋爱的促成是其他的文学样式不可比拟的,这也是它独特的民俗魅力之所在。

小姐妮生来像条鱼,手里呒叉只看苟。吾石栏环钓竿生丝线,勿消半年钓住苟。(第88页)

男子唱这首《姐妮生来像条鱼》意思是要在半年内得到女子的芳心。我们可以想象他借手边的鱼比喻眼前的娇女子而放歌的情形,以及她在众人响亮的笑声中绯红了脸颊的样子。

白茆山歌中的情歌不胜枚举,每一首都各具特色。爱是快乐的源头,朴素真挚才是令人愉悦的恋爱的本质,就像白茆山歌中的情歌带给人的喜悦是如此直接、纯粹并且持久。

2 白茆山歌的审美功能

文学多运用想象、虚构等形式艺术地再造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题材内容、情感意蕴、风格特色、格调趣味以及其他形式技巧等都不乏美学规范的意义,对于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都将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3]P84。当人们阅读或聆听文艺作品,会不自觉受到作者的审美品位的影响,格调较高者常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2.1歌曲中多个层次的心灵美

通过对那些意蕴深长的白茆山歌用心的品味与体会,我们能发现流淌在字髓之中的心灵美便是它们的不曾枯竭的生命力的源泉。

2.1.1词中的隐逸幻想

楚辞中的渔父是隐者的象征,在旁人看来顺应自然的白茆老农也有些许道骨隐风,然而他们自己对此是不自觉的。常熟农人的劳动有时是孤独的,只有江南的山川大地是歌者的听众,那歌有了些许“独钓寒江雪”的清静韵味,如《摇一橹来折一绷》:

摇一橹来折一绷,好花落在中仓里,两边花树盖舱棚,野蔷薇花落在后艄棚。(第37页)

2.1.2歌中的禅味联想

白茆老一辈的人多数信仰佛教,他们通常会在生活中遵守佛偈的教诲,时常怀着慈悲行善之心。《唱一声山歌稻发棵》表现了务农之人对佛祖保佑作物茁壮生长的企盼:

进得佛堂念弥勒,下得田来唱山歌,念一世弥勒勿会西天

去,唱一声山歌稻发棵。(第30页)

2.1.3人心的质朴本色

人的内心世界神秘广大、变幻莫测,文学艺术则像是那“桃花源”的入口,能帮助人们窥见超现实的胸中丘壑。自古以来劳动人民的哀乐是相通的,这些悲喜常常发于心凝于歌而代代相传。

白茆人深谙知足常乐之理,因此四时流转、风云变幻在他们口中也尤为动人:

春季里棉花两瓣头……夏季里棉花七杈头……秋季里棉花双担头……冬季里棉花摇起头,纺纱娘子坐车头,织成花布做新衣,嘻嘻哈哈过年头。(第40页)

小小的棉花在润泽的吴地土壤上从春到冬不停生长着,种棉花的娘子也操劳了一整年,好的年成是她唯一的期望。心思单纯的人的生活是简单的,快乐也是纯粹的。

江南的人像江南的水那般温和平静,他们也许不完全懂“上善若水”的深意,却似乎已在不经意间践行了这句话。

2.2歌词中多种形式的语言美

众所周知语言是心灵的外化表现,而文学的审美功能首先也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文学作品的语言就像西子的妆容可浓可淡,可华丽可质朴,关键的是掩藏在形式之下的神韵。

2.2.1所用修辞营造的美好意境

我们熟知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是民歌,其中的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白茆山歌就善用这些修辞,如《黄秧落水转了青》:

黄秧落水转了青,田里山歌闹盈盈,远听好似黄莺叫,近听好像画眉鸣。(第31页)

这首歌以景起兴,再将视线转向唱山歌的人,把他们的歌声比作黄莺和画眉动听的鸣叫。语言的强大正在于它能引人联想,乡村的悠闲之境便出现在这歌词之间。

2.2.2所绘场景强烈的画面感

经过长时间的劳动,常熟的老农早已没有了画家式的纤巧双手,而他们描绘生活有着特殊的方式――唱山歌。白茆山歌字句简短,其偏向于白描的艺术手法将农村朴素的画面表现得恰到好处,《弥弥风来飒飒雨》描绘的是水灾发生后的情景:

弥弥风来飒飒雨,白茆塘两岸水大白茫茫。大水卷脱两间破牢房,大哭小喊满村庄。(第134页)

一句“大哭小喊满村庄”便将人带入了那片灾后满是创痕的土地,给人以强烈的视听震撼,也激发了人们的同情之心。能以景动情,这就是白茆山歌的语言的魅力之一。

2.3歌调中多样化的韵律美

山歌作为民俗文艺的一种,不仅有纸上字词的形,还有口中发出的声。白茆山歌所具有的韵律美值得深谈,但美的感受又是稍纵即逝的,我们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份魅力,笔者以下的叙述仅供参考。

2.3.1节奏缓慢流畅

水的涌退、风的流动、鸟兽的鸣叫都有节奏可寻,或急或缓自成一种格调。歌曲的节奏往往依据其风格而定,白茆山歌的曲谱上常有“节奏自由”的标注,这让我们了解到白茆山歌的演唱方式随意而不随便的特点。歌的节奏会由于演唱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体风格是相似的。

大头大头,落雨勿愁,人家有伞,吾有大头。(第309页)

《大头大头》和多数的儿歌一样有明显的押韵,简单的韵脚的使用让整首歌显得流畅连贯,易于记忆。

2.3.2音调悠长婉转

曲调对所有歌曲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白茆山歌的常见曲调有吭吭调、打夯调、春调、搭凉棚调等几十种,这些调子多为哀歌调,其成因是多方面的,而恰恰是这绵长凄婉的曲调造就了歌曲独特的韵味。著名歌曲《天涯歌女》的曲调正是由白茆山歌《十姐梳头》润色而成的,其婉转清丽的特点尤为一般大众喜爱:

大姐梳头爱插花,隋炀皇帝看琼花,保驾李元霸……十姐梳头十芙蓉,薛仁贵跨海去征东,结识徐茂公。(第382页)

2.3.3方言韵味独特

民间口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作为一种地域性强的艺术作品,常熟方言是白茆山歌的载体,吴方言的特殊性决定了白茆山歌的独特性。吴侬软语的温柔酥甜让人们迷醉,用它唱出来的白茆山歌极具水乡的柔美之感。

举例来说:“笃悠悠”意为“慢慢地”,是个常见的常熟方言词,也是个能代表江南人性格的词。白茆农人不违农时地劳作,从容潇洒地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存。常熟方言中的叠声词较多,将它们用于山歌之中,悠闲的江南风韵便萦绕耳畔和心间。

3 研究白茆山歌娱乐和审美功能的意义

美好的事物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也是文学始终追寻和表现的内容。白茆山歌经过长时间的传承与发展,已被筛选出了较为优秀的部分修编成集,这些作品中的智慧和美感对当今时代的意义不容忽视。

3.1培养健康的娱乐方式

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人们学习、工作急于追求效率,甚至连娱乐也大有食快餐的匆忙之感。从前曲水流觞的诗酒雅会不复重现,不夜城中的人们为了填埋自己的空虚纵情声色,青少年则沉迷网络游戏。将目光投到几十年前的常熟白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田间地头展现着活力,耄耋老者依旧精神矍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恰当的娱乐模式给予他们的财富是不能用物质来衡量的。

唱山歌不仅能保持呼吸系统的活力,而且其对歌的形式也能训练人思维的敏捷性,除此以外,在烦闷时哼唱山歌那简单的调子可以释放压力。从前山歌从喉头到了纸上,现在我们应当让它从纸上重回唇边。

3.2关注民歌的美学地位

美学是个很大的命题,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总体而言,它研究的是人与外界的一种审美上的联系。白茆山歌中体现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是它持久地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从受众来看,民歌应当算是大众文化,它的美是较为通俗的。白茆山歌的创造者和最初的听众都是劳动人民,因此它的艺术地位一般也被定位为人民的艺术。美的感受是主观的,而美好的客观事物在大多数情况下给人的感受都是赏心悦目的。白茆山歌中有大量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可以说江南水乡的柔和秀丽造就了它的柔美韵味。文学艺术取材于生活,其内容是对现实的升华,又加入了一定的想象与虚构。较为特别的是,白茆山歌的艺术性并不体现在人为的雕琢,而在于一种随性自由的表达方式,没有固定的音调,没有刻板的格式要求,甚至同一首歌会因为歌唱者不同而演变出多个版本。

3.3回归人性的淳朴本质

人性远比文学作品复杂得多,在这纷繁的世界保持纯真就显得弥足珍贵。白茆山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朴实、纯美的乡村图景,山歌村曲的余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真、善、美”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也是为人的重要品质。白茆人民的真挚与善良在歌中已有所体现,山歌对于人们也像是朋友。生活给劳苦大众的负担并不轻,但他们用行动证明了知足便能常乐的道理,对外界保持着善良与热情,在忙碌的生产之余享受难得的悠闲。山歌传达了一种从容的人生态度,让人们领悟保持本色方能活得优雅的人生哲理。

总之,从前只能口耳相传的白茆山歌如今以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人们通过对它们听觉与视觉上的双重的欣赏和解析,已对其充满江南韵味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积淀等有了一定的了解。适宜的娱乐是人的普遍追求,而含义颇多的审美则贯穿于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品味的始终,笔者通过此次探讨从娱乐和审美功能出发,对白茆山歌进行了一次新视角的解读和品味,也感受并记录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中的一些方面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3]姚文放.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2007(06).

[2]常熟市文化局,常熟市文化馆,白茆镇人民政府编.中国・白茆山歌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2(06).

[4]曹培根,翟振业主编.常熟文学史[M].广陵书社,2010(05).

[5]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2).

[6]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