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绘画启蒙教育

儿童绘画启蒙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绘画启蒙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绘画启蒙教育

儿童绘画启蒙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画 儿童画教学 启蒙教学 能力创新

“儿童画”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我们通常把儿童自己画的画儿称为“儿童画”,儿童画画家为儿童画的画儿也是“儿童画”。这里所说的儿童画教学,主要指对儿童进行绘画的教学。

第一,要重视培养儿童画兴趣特长的黄金期

曾有人对各级各类学校绘画的普及程度进行过统计,结果表明: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中,接受绘画教育人数最多的当属幼儿园和小学。可以说,幼儿园和小学是艺术的摇篮,几乎每个孩子都要接受美术的启蒙教育。这一阶段,孩子们学习文化课的压力不大,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身边的万事万物,是培养孩子兴趣、特长的黄金时期。儿童三至五岁时,其视觉器官的发育已接近成年人,已经具备学习绘画的生理条件,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培养、教育。因此,对儿童的美术启蒙教育应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对儿童实施早期的绘画启蒙教育,既可以开发智力,又能够培养动手能力;既可以培养审美意识,又能够形成技能技巧;既可以激发学习儿童画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儿童的特长。同时,对儿童学习其他文化知识也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注意区分儿童画的类型

儿童画和其他画一样,也可以按照绘画形式分为三类:一是线描画,二是彩色画,三是水墨画。学习这三大画种的任务、目的及侧重点各不相同。

线描画主要包括简笔画、卡通画,旨在训练学生的造型基本功,是各类儿童画的基础。这类画,工具材料简单,技术难度较小,操作方便,见效又快,但不宜长期单一地学这类画,否则,会使学生觉得单调乏味,长进不明显,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半途而废。

彩色画,即勾线填写的画。可用彩水笔、油画棒、蜡笔等不同笔作画,也可用水粉、水彩去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以及对勾线、涂色等专业技巧的掌握。

水墨画,指的是用毛笔蘸上水、墨和国画颜料所作的画。儿童学的水墨画,以写意花鸟画为主,也可学一些山水、人物、鱼、虫、禽、兽之类。目的是继承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学习中国画的笔法、墨法和水法等专业技巧。中国画,尤其是儿童画国画,对造型的要求可放松些,不宜过分苛求。有时画得走点样,合情不合理,这都很正常。这样才富有童趣,天真可爱,憨态可掬,更有一种原始的美感。

线条画是学习中国画的基本功。可通过对线描画的训练,培养儿童把握中国画形态的能力,塑造出比较好的造型。

线描画和彩色勾填画,与大学生的素描画和色彩画类似,都是解决形和色的问题,属绘画的基础基本功,而中国画则属专业基本功。儿童画的线描画是他们将来学习素描和书法的基础,彩色勾填画还是将来学色彩画的基础,应该引起重视。

从临摹、写生到记忆、想像和创作是儿童画教学的一条途径。各阶段又有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儿童通过大量的临摹范画,即可继承前人的构思创意,又能学到优秀的表现方法。达芬奇说得好:“会模仿的人才会创造。”道出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我们不能只片面追求学生的智力开发,强调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培养,同时,也要让儿童学到绘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绘画本领主要依靠临摹范画获得。

儿童通过临摹范画,掌握了绘画造型的艺术语言之后,方可进行写生。写生的目的是使儿童充满激情和新鲜感,去表现他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概括取舍能力和表现能力等等。

记忆画和想像画都属儿童创作画的范畴。儿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长期的临摹、写生、读画,既掌握了绘画方法,又培养了形象记忆能力和丰富想像力,这就为创作奠定了基础。

儿童的绘画创作不同于专业画家搞创作。画家搞创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构思、创意到搜集素材,再到起草稿、定稿,最后制作,各环节要求都很严格。而儿童在进行创作时,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喜欢凭着自己的记忆和想像,随意发挥,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另外,儿童还缺乏创作经验,老师应因势利导,从选材到构思立意,从构思到形象塑造及设色,该肯定的就肯定,该调整的就调整。在绘制技巧上,也要帮助学生反复锤炼。这样,才能诞生一幅好作品。

总之,在儿童画教学领域里,还有很大的理论探索空间,需要我们的启蒙老师去发掘和开拓,也需要我们去实践、去总结,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发现儿童画教学规律,用这些理和规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儿童美术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阎飞.影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因素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1.

儿童绘画启蒙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启蒙;幼儿;作用

“音乐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缺少音乐,对教育来说是不完善的,这表明一定要有音乐教育”(柯达伊・佐尔坦,音乐教育家)。有专家指出,幼儿如果得到正确的音乐启蒙教育,当其成长后,无论是音乐水平还是智力水平,均能有良好的发展。因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形象,幼儿的思维也表现为一种具体形象,所以正确的音乐启蒙对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十分重要。

一、研究的基础

研究表明幼儿的听觉器官一般早于其他器官,当幼儿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时,他就能够听,包括听音乐,而且能感受到声音中的情绪。如果是听音乐,可能幼儿在听到欢快的乐曲时会喜悦、微笑,听到柔美的乐曲就会平静下来,比如摇篮曲。

“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数学、文学和音符”(雨果)。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国际上也有诸多成果,比如奥尔夫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即兴性、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本性等特色。其可贵之处在于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感受,表现音乐的丰富性,这一教育理念在残障儿童康复领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国在幼儿音乐教育的历史中,也有许多著名人物为此做出贡献,比如恽代英家庭智育等。

但目前可以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时常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出入各种培训机构,学唱歌,学乐器好像这样会很有“面子”。而且很大部分音乐启蒙教育在实施拔苗助长。这些现象均表明当前教育者和家长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存在错误认知。不重视音乐启蒙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十分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二、幼儿音乐启蒙的作用

(一)引导身心发育。医学和生理学上的研究表明,唱歌可以使心肺、呼吸等器官进行活动,同时引起幼儿血液循环加速,能够促进幼儿身体器官的健康发育。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当幼儿沉浸在音乐中,特别是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中,幼儿会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这表明在音乐节奏中,孩子的身体机能被调动起来,这能够有效帮助孩子身心成L,同时还能帮助孩子幸存良好的品质,促进思维能力。当采取音乐活动时,孩子得到了锻炼。但要注意的是幼儿身体肌肉群很弱小,在活动中难免很笨拙,一些精细动作无法完成,心肺能力较差,所以要注意不能过度。

(二)促进智力发展。促进脑发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在于音乐,音乐可以使幼儿智力得到发展。音乐凝聚智慧,符合大脑机能活动规律。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的主要功能在于计算、语言等方面,比较繁忙。右半球的功能则主要是针对绘画、音乐、空间等的感知,相对比较清闲。很多人存在一种误区即大脑左右半球差距大。实则不然,在音乐启蒙教育中,音乐可以使大脑建立更复杂、更多的神经联系,这需要右半球的参与,而音乐性质这些较为理性的内容就需要左半球去感知。当孩子处于音乐活动中时,左右脑在同时运作,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大脑的健康发育。

(三)培养良好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幼儿同样如此,但不同的是,幼儿依赖家长和教师,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许会使孩子喜出望外。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运动能力提高,在一个集体中会逐渐诞生竞争心理,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很多时候在音乐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十分高涨,表现为唱歌跳舞都十分积极。虽然孩子可能唱得不是很好,也应该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有效保持孩子的热情,会使孩子在音乐教学中更专注,进而培养出良好的情绪。但如果去批评,则会导致孩子产生惧怕心理,特别是在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有错误认识的情况下,更加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自卑、自闭等不健康心理。

三、建议

首先,对于年龄很小的幼儿,需要家长进行音乐启蒙,比如1~3岁左右的幼儿,家长可以播放一些简短、旋律鲜明,悦耳的音乐给孩子听,也可以哼唱一些简单、活泼、轻快的曲调,促进幼儿产生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引导其产生情绪反应,为了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些有节奏的运动如拍手、屈膝等。还可以配合一些玩具在听音乐中活动起来,促进身心发育。当孩子进入幼儿园,主要的音乐启蒙教育人变成了教师,可以采取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结合一些有趣活泼的情景,排除孩子的紧张感,引导孩子在音乐中学习、娱乐、游戏。

其次,要在启蒙教育中融入多种艺术形式,比如借助小公鸡等儿歌,结合美术,将歌曲和绘画结合起来。用色彩、线条表现歌曲内容,使音乐立体,这可加深孩子对音乐的理解。结合舞蹈,在音乐中翩翩起舞,调动孩子的身体,促进孩子成长。而对家长来说,则需要正确认识音乐启蒙教育,为孩子找培训班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拔苗助长,要配合好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通过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最后,打造游戏音乐课堂,采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方法,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本身是天真的,拥有很多奇思妙想,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展开音乐游戏活动,引导孩子即兴表演。通过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孩子得到音乐教育,获得成长。

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多方面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的听觉器官发育早,跟随音乐的节奏摇摆是幼儿的天性。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均应该重视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排除错误认识,力求在音乐启蒙教育中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儿童绘画启蒙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狼外婆(小红帽)故事 启蒙教育 同一性 相异性

狼外婆(小红帽)故事是典型的带有启蒙性质、用于教养儿童的家庭故事类型。童话故事在中西方广泛流传,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具有同一性和相异性。狼外婆(小红帽)故事都有教育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的社会功能,其中潜藏着中西方教育孩子的一些传统观念。中国的狼外婆故事强调了教育孩子“闭门守家”这一传统观念,也体现出了当孩子面对敌人时那种顽强的精神。西方的小红帽童话则鼓励孩子大胆“走出去”,但面对敌人的威慑,孩子的自救能力比中国的稍有逊色。比较两地的童话故事,对我们学习借鉴童话故事中积极方面的启蒙教育方式有所帮助。

一、狼外婆(小红帽)故事的启蒙教育功能

在中国,狼外婆故事在民间流传中又称“老虎妈子”、“虎姑婆”、“老虎外婆”、“人熊家婆”、“狨巴”故事等。在丁乃通编著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这一故事以同名编为“AT333C”型。故事基本情节为:一天,母亲因为思念外婆或其它原因去看望外婆,出门时对孩子强调说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母亲半路遇狼(或虎)被吃;狼(或虎)假扮成母亲(或外婆)来到孩子的家门口,骗孩子说自己是母亲(或外婆),要求孩子开门。狼(或虎)以狡猾的言语骗过小孩子而进门,晚上睡觉时狼(或虎)吃了同它睡在一头的小孩子,被大孩子发现。大孩子要求出去解手,得到允许后逃离房间。大孩子爬到树上(或楼上)躲藏,但被狼(或虎)发现。大孩子巧用自己的智慧,最终战胜了狼(或虎)。在西方,《格林童话》中“小红帽”童话流传的范围之广,可以说西方童话的典范。基本情节为:一天,小红帽带着蛋糕和葡萄酒送给生病的奶奶,走之前,妈妈对小红帽下达了“在路上要好好走,不要跑,也不要离开大路”的禁令。小红帽在路上遇到了狼,狼把她带到森林深入,她在采花的同时,狼吃了她的奶奶。小红帽进屋后发现奶奶是假扮的,随后被狼吃了。猎人在屋里发现了狼,用剪刀剪开狼的肚子,救出了小红帽和奶奶。小红帽把大石头放进狼的肚子,狼摔死了。

中西方相隔遥远,但两地流传的狼外婆(小红帽)故事都拥有相似的母题:动物假扮亲人的模样欺骗孩子;幼小的孩子因为轻信他人,因而生命受到威胁;有孩子最终获救,用智慧杀死了动物。由童话故事的母题和基本情节可以看出,童话故事潜在着非常现实的启蒙教育功能。启蒙一般是指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教育在广义上是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启蒙教育是指人的发展处于幼儿期,运用各种手段对幼儿进行全面地启发、传授的早期教育,主要包括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狼外婆(小红帽)故事恰恰韵含了这种启蒙教育功能,幼儿在母亲或外婆怀里听故事的时候已慢慢地受启发,间接地学习了很多生活技能。“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

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中西方狼外婆(小红帽)故事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产生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教育孩子要独立生活、怎样面对隐伏着重重危险的社会和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等。

狼外婆(小红帽)故事在中西方的传播,对于受传者来说,不会有环境、性别、年龄等的差异,对受传者的教育有着广泛的全民性。故事在传承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育方法为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者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听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技能。狼外婆故事在传承过程中,传播者(人民大众)充当教师的角色,运用口耳相传这种简单的教育手段,形象生动地给孩子传授怎么识别凶恶、面对危险怎样逃脱等应变能力,提高了孩子的知识、智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使年幼的孩子能牢牢汲取故事中的惨痛教训,能够辨明是非,增长一些人生的经验。

二、中西方故事对孩子启蒙教育的同一性

狼外婆(小红帽)童话故事都以狼作为邪恶的象征,怎样识别假外婆在中西方童话故事中都有一定的描述,其意在教孩子怎样辨别事物真伪,对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狼外婆故事中的狼与孩子隔门对话的情节中,大孩子通过外婆的头上有无戴“蓝头巾”、脸上有无“黑雀疮”、腿上有无“扎腿带儿”等外貌特征,识别出了屋外的外婆不是真外婆。反映出了大孩子具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狼的狡猾。西方童话中的小红帽进入奶奶家后,与假奶奶展开了一段对话,也是通过外貌特征“大耳朵”、“大手”、“大眼睛”、“大嘴巴”发现了屋内的奶奶不是自己的真奶奶,但这时狼已跳下床将小红帽一口吞到了肚子。中西方的童话故事都在有意教育孩子不要被外表所迷惑,也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狼在屋内,也采用了不同方式来隐藏自己本来的面目,中国狼外婆故事中的狼穿上外婆的衣服,坐在木桶上隐藏尾巴。西方童话中的狼用蚊帐遮掩其面貌,然后瞒过了孩子的眼睛,让孩子相信了狼就是她的外婆。中国狼外婆故事中 “小孩子”的结局对教育孩子有非常好的警示作用,没有辨别事物的真像就让其进入自己的空间,终究会酿成大错。同时也教育孩子要善于发现别人骗人的方法,及早防护,避免自己上当受骗。

故事里的孩子发现外婆是假的之后,设法逃离了险境,最后用智慧杀死了动物。其意为培养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理上遇到凶险能借取故事的经验及时处理问题。两地从小就开始了对孩子的智育培养,因为智育对社会发展和自身素质的培养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向学生传授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西方学者夸美纽斯认为对儿童的智育培养要在人生的头6年,宜尽早让孩子开始对自然事物、自然科学常识、社会科学知识、音乐知识、语言和绘画写字等知识的学习,全方位发展孩子的智力。”中西方狼外婆(小红帽)故事对孩子智力的培养有非常突出的表现,让孩子从小感受社会的复杂,积累经验,为迎接以后艰辛的人生做准备。

三、中西方故事对孩子启蒙教育的相异性

从中西方流传的狼外婆(小红帽)童话虽然具有相似的母题,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也有一定的相同性,但在某些方面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中“虎外婆”故事记载:“金仔、银仔,你们都长大了,能照料自己了。妈妈要去一趟外婆家,你们好好在家呆着,千万别出来,妈妈见了外婆,马上回来接你们。”故事中出门去看望外婆的是他们的母亲,母亲出门时教育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间接地限制了孩子的自由。西方《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童话载:一天,妈妈对小红帽说:“来,小红帽,这里有一块蛋糕和一瓶葡萄酒,快给奶奶送去,奶奶生病了。”童话中出门去看望外婆的是孩子,母亲只是教育孩子要沿着大路走,不要走小路,间接地培养了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家长要求孩子顺从、听话,要求孩子呆在家里不出去,守好自己的家门,强调了“看家护宅”的安居观念,符合中国人营造平安稳定的伦理家庭特点。而西方,大家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作,自己生活,从劳作中得到快乐,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鼓励孩子大胆“走出去”,锻炼孩子实践的技能。

大人向孩子讲述狼外婆(小红帽)故事后,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弗洛依德认为:“童话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影响,表现出来便是动物恐怖症”狼外婆故事在笔者当地流传较盛,依稀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小孩子到晚上一般不敢出门,也害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总害怕有狼来。而大人平常也会用这个故事来吓唬孩子,教育孩子要听话,不要调皮,不然把你送给狼吃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知、记忆、注意、想象和思维开始发展,狼外婆故事中狼的凶恶形象或多或少使他们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孩子在心里会形成一道防护线,也形成了不给陌生人开门、没有大人陪护晚上不出门的习惯。

中国大部分地区流传的狼外婆故事有“孩子上树或上楼躲避狼”的情节,其实强调了对孩子体育的培养,培养孩子顽强拼搏的优良意志品质。中国狼外婆故事中的孩子发现外婆是狼,孩子采取了自救的方式逃离狼,随后运用自己的智慧除掉了狼。有些地区流传的故事是村里人除掉了狼,但还是孩子自己逃离了危险的处境,再借助别人的力量除掉狼,是一种自救到他救的方式。西方童话中小红帽发现了外婆是狼,没有来得及自救就被狼一口吞到肚子了,随后是一位猎人营救了小红帽,是一种他救到自救的方式。从上树或上楼、自救等方式可见,中国狼外婆故事中的“大孩子”比西方“小红帽”表现得顽强勇敢一些,比西方的小红帽童话具有的教育意义更强烈,所反映的人生态度更积极。

四、结论与思考

从中西方狼外婆(小红帽)童话故事可以看出,中西方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各不同,使中西方家庭对教育孩子怎样识别事物的真伪的启蒙教育具有相同性,对教育孩子大胆“走出去”的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性。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受儒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注重形象化教育,注重传统崇尚伦理道德的教育。从中国狼外婆故事在孩子面对敌人(狼)表现出来的镇定、勇敢,可以发现中国孩子在精神意志上的坚强,表现出中华民族镇定、聪慧等优秀品质,对中华民族儿女的性格、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传统启蒙教育也的不容忽视的弊端,存在负面影响。西方教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认为:每个公民,不分男女,从幼年开始就要受教育,并提出了寓教学于游戏,实际锻炼和考试的教育方法。从小红帽童话看出家长重视学科学习的同时,也很重视孩子的课外实践。我们把狼外婆故事和小红帽童话相比较,总的来说,中西方的启蒙教育各具特色,我们要相互学习,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丁乃通(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3] 叶瑞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张乐天.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5] 许步曾.西方思想家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儿童绘画启蒙教育范文第4篇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每个家庭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而在启蒙教育中,美术教育无可厚非的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们在对当代中国儿童美术教育进行分析时,首先要明确儿童年龄范围的争议。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儿童是指多大的人?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2岁,因为此类人群都是正处学龄前和小学阶段,而且年龄比较幼小。一些儿童活动都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的。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指学龄前阶段的儿童。

一、当代中国儿童的美术教育现状

当今的儿童美术,可谓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多数喜爱美术的孩子能够接触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家长也很重视美术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的作用。忧的是在近代以来,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引进了西方写实主义的美术教育理念进入中国后成为主流至今。故“传统教育”中的临摹写实、再现思想主导着很多教师。据我了解,中国大部分的儿童美术课都是一味遵循照着画的模式进行,那么画面只有像与不像的区别了。在如此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怕也只能成为有技能没思想的画匠了。技术很高,画的东西可以以假乱真,但他们除了模仿和复制外,还能干什么呢?他们的画又能走向何方呢?技术对于美术专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与武术所要求的童子功完全不同。如果过早地以固定的方式进行训练,很可能会导致儿童本来的发散性思维被框死,从而影响他们思维的开发。同时家长对孩子的过多干预也是个头痛的问题。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如何让孩子在画画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引人深思。所以正如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委员,联合国儿基会特聘艺术教育专家胡晓佩老师所指出的那样:希望能够真正的通过孩子来带动家庭一起进行美育的培养而进行家庭美育。

二、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

有一个搞笑的例子,一个家长看了自己孩子画的画后,很不高兴的对他孩子说“为什么画的和书上的一点都不像,你画的是什么圈圈点点的哟?要画得和书上的一摸一样才是画得好。”殊不知,自己孩子已不是停留在儿童画的基础上了,他运用的是装饰画里面的元素,并加上了自己设计的一些元素。他对美术的思维能力已经超过同龄儿童很多,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但是这种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过分干预势必影响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而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是屡见不鲜的,甚至还有更加严重的,这里就不一一罗列出来了。让人深思的是孩子学习美术到底是为了什么?

三、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我在教学中长期遵循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长要求,给他们不同的指导。围绕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向,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的每一节课的前20分钟都是关于想象力的锻炼。例如我会出一个关于圆形事物的联想,很多小朋友都会先把教室里的事物先观察一遍,说出看见的事物。再次我会提醒他们想想自己平时见过的一些圆形事物。很多小朋友都能想出很多平时常见的圆形事物,如“盘子”、“水果类”、“蛋类”、“棒棒糖”等外,还的小朋友会想到一些我们都不怎么会想到的事物,如“蒲公英”。可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后面的时间我会出一个题目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画。

另一个让人开心的例子,晚上上课时,我给小朋友们除了一个关于星空的的题目,一个小朋友画的外星上奇形怪状的蛇类,一个小朋友画的自己心目中的花,还有的画自己喜欢的水。他们画的事物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有一个四岁胖胖的小男孩画了几个圆,我问他那是什么,他告诉我,他画了七个不同颜色的星球,我们可以住在上面。他说了后我问他,你住在什么颜色的星球上呀?他回答说“住在蓝色的星球上面”我接着问“那老师住哪个星球呀?他说“住在紫色的星球上面”我又问“你叫我小兰老师,为什么我不是住在蓝色星球上面呢?”他想了想说“那您和我一起住在蓝色的星球上面嘛!”我看他的画面里的东西很少,我就又继续问他,“老师住在星球上面没吃的没喝的,怎么办呀?”他看了看我,低着头快速的画了一棵苹果树,上面结个了三个苹果,然后笑嘻嘻的对我说:“你吃两个苹果,我吃一个苹果”,“为什么老师吃两个苹果,你吃一个呀?我笑着问,“您是大人呀!”他回答。他画了一会儿后跑去找其他小孩玩,我看他画面的东西还是比较少,我就问他,“老师和你在哪?我怎么没看到呢?”他摸了摸头后,又认真的在那画。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平时教学中,是遵循循序善诱引导其思维发展的方式,还是框定其思路的方式,这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儿童能从自我的感受和体验中做出形象的再现或表现,这是一种本能。我们应该顺应他们的天性,鼓励他们画自己对生活有所感受的事物。用鼓励的方式提醒他们改进画面中的不足,切记不可用临摹的方法教学。让小朋友把每一个片段的知识联系起来,在不经意间增长智力。

对孩子而言,画画就是“游戏”艺术创作就是“玩”,艺术创作没有对与错,没有高于低,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轻松上阵,自由创作。作为儿童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深思:怎样的的教育方法才适合儿童?作为家长是否也应该深思:怎么样引导孩子的思维发展?在国家实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是不是更值得让人深思?

最后很多家长在问我,让孩子学习美术,到底是开发其想象力呢?还是锻炼其手上能力呢?我想两样都应该有,这就得看各位家长对这两方面的权衡了。其实,孩子画画,画的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是家长认为好看的东西。教孩子画画,其目的并不是非要让他们在将来长大后都能当画家。而是在愉快的学习中来提升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孩子在充满好奇中学习,有了热情,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便会有更多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当然,兴趣是前提条件,也是一切学习能力的主要动力。正如胡晓佩老师所说,我们究竟想不想让孩子最后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美国教育法中说到:如果一个人没有受过艺术教育,我们不能说明他已经受到了完整的教育。孩子能否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他的人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他是通过摧毁别人,还是通过在艺术里面的感受、分享、释怀去提升自己、去和这个世界、和他人进行交流呢?这可能就是艺术教育的一个意义吧。

儿童绘画启蒙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张大千 童年时代 音韵启蒙

张大千先生早年在四川内江度过,母亲曾氏与姐姐琼枝在他的艺术启蒙教育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幼年的张大千由大他十岁的嫂子罗正明看护,罗氏会唱很多朴实无华的民间儿歌、童谣,这深深地影响着张大千。在早年的家庭教育和学堂教育中,兄长张善子、张文修对张大千的古典诗词、音律音韵启蒙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尤其以四哥张文修的影响更大。这里,我们对张大千童年文化情境中的乐学意向略作叙事分析,以期探寻张大千先生音乐修养的建树之路。

兄长为师传古训,音韵启蒙在童年

在张大千先生的启蒙教育中,他的秀才四哥张文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张文修作为远近闻名的知识分子,不仅精通古代汉语,也通晓音律绘画艺术,更理解文化与艺术之间的深层互联。作为大千先生的启蒙老师,他曾对幼小的大千讲: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注重文化功底与笔墨根基,目不识丁、胸无点墨充其量只能成个画匠。四哥的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他,对中国画的这种认识几乎成了大千先生后来教育弟子的口头禅。中国古代启蒙教育最初的读物主要有《小儿语》、《三字经》、《百家姓》、《子弟规》、《千家诗》、《朱子家训》、《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张文修对张大千先生幼年的教育就是从诵读、解释这些书经开始的。这些启蒙读物中的诗句押韵合辙,琅琅上口,读来婉转悠扬,韵味无穷。幼年的张大千读来竟然手不释卷,异常勤奋。

张大千先生从他四哥那里受到的有声有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其受益终生,无论是在知识性上,还是在汉语音韵应用规律给他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上,都是不可限量的,尤其是对他今后诗词的创作中韵辙的设计上,影响深远。

长嫂似母常相伴,优美民谣育大千

张大千先生的幼年时期,有幸遇到了一位勤快贤良的嫂子,那就是他的三嫂罗正明。罗正明长大千十岁,内江城内人,出身贫寒,幼年的张大千多由她照料。从张大千幼年所处的音乐环境看,张大千先生的幼年是在罗正明优美的儿歌声中度过的。罗正明是地地道道的下层百姓的女儿,其所唱儿歌自然是最朴素的中国民间音乐形态之一。推而广之,张大千伴随着朴素的内江民间乡土音乐一道长大,其旋律形态、音调、歌词内容,都使张大千的童年产生不能忘却的记忆和强烈的民族音乐文化情感。

罗正明对张大千的音乐影响,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种种小事中。每到晚上,罗正明常常会把年幼的张大千揽在怀里,一面轻轻地拍着他,一面哼着温馨的儿歌。张大千先生成年很久以后都还记得,在罗正明教他的许多儿歌中,有几首他最喜爱,并能熟练背诵,依韵行腔。有一首《排排坐》这样唱道:“排排坐,吃果果。果果香,吃子姜。子姜辣,买琵琶。琵琶苦,买鸡肚。鸡肚烂,买鸭蛋。鸭蛋壳,买菱角。菱角尖,尖上天。天又高,打把刀。刀子长,好杀羊。羊又走,好杀狗。狗又快,好切菜。菜又甜,好过年”。这首三言儿歌通过韵脚承递关系结成顶真格,环环相扣,句法结构不变,而内容一句一折,使儿童在了解、学习丰富多彩的生活常识中,进入唱诵胜境。

张大千先生耳熟能详的儿歌还有一首叫《打铁歌》,是这样唱的:“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学打铁。打菜刀,把肉切。打镰刀,去割麦。打弯刀,把柴劈。打战刀,去杀贼。爸爸喊我读子曰,我偏要去打毛铁。毛铁打了三斤半,爷爷奶奶都来看!”这首儿歌的特点基本采用句句押韵的手法,获得韵律效果,读来琅琅上口,使人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使儿童通过所吟唱的声韵效果获得无穷的快乐。其节奏特征为三言与七言相结合,简洁明快,铿锵有力,语句分中有合,和中又分,自然流畅,很有词韵,易于记忆,唱来上口。歌词内容更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叙事性的故事情节唱起来平白如话,易于理解,使儿童倍感妙趣横生。

罗正明优美的儿歌成为大千先生音乐修养的重要启蒙教育内容。张大千先生后半生旅居国外,常常发出“月是故乡明”的肺腑感叹。深深地体现出这位海外游子和文化传播大使对祖国本土文化的无限眷恋和由衷感慨,不仅表现出了本土文化对大师的深刻影响,也体现出这位几乎游历了整个世界,饱阅了异域、异族文明之后的学者,对故乡亲人刻骨铭心的眷恋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切身认同和精神回归。

浩如烟海的川南民族音乐也滋养着张大千

对于二十世纪前期川南地区流行的主要民间曲艺形式,笔者曾对多位八十以上的老人作过实际调查,据老人们讲,解放前,除川剧外,川南地区流行的民间曲艺主要有:花鼓、扬琴、金钱板、莲花落、说圣谕(评书)、大戏、口技、耍马戏、相声、皮影戏、秧歌等,可谓内容丰富、种类众多,艺人走街串巷,到处设摊献艺、卖唱要饭。每到傍晚,人口稍微集中的街头巷尾、茶坊、酒馆、大染坊门口等开阔地带都是金钱板、莲花落艺人的献艺场;大户门前方桌一摆、醒木一放,讲圣谕的、说相声的到处可见,适逢“二五八”、“三六九”等赶集、赶场的日子或其他地方传统节日,都是搭台唱戏、表演口技、耍武马戏、扭走秧歌的好时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民间歌谣、劳动号子等音乐形式大量存在。

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考察,当时四川有三大经济中心,即自贡、成都、重庆,内江属于自贡经济圈;张大千先生的父亲张怀中年轻时期曾到自贡开采井盐,后因受骗无功而返,导致家境巨变,一度沦为贫民。川南地区的庙会、场集众多,那是传统的物质交流与文艺汇演的好场所,也是群众对各种曲艺形式集中欣赏、对比品味、大开眼界的好机会。毋庸置疑,张大千先生早年生活在川南浩如烟海的民族乐事之中。

李永翘先生在《张大千・人生传奇》一书中以传记文学的方式反演了张大千先生出生前的一段往事,我们不妨再复原感受一下当时的社会音乐环境与川南民间乐事习俗:1899年的春天,40岁的张怀忠一大早就带着几个未成年的儿子干活去了,10岁的童养媳罗正明也领着6岁的妹妹小琼枝到山上挖野菜,家中只剩下曾友贞一个人,她挺着大肚子,忙着给将要出生的第八个孩子准备小衣服、尿片子、小鞋子等婴儿用品。好长时间过去了,家里还没人会来,她又兜着沉沉的大肚子,调好颜料,拿起毛笔,聚精会神地画起画来,她想在坐月子之前尽量多设计出点花样图案拿出去换点钱花。曾友贞不自觉地想起来:也就在昨天就是丈夫的40岁生日,一个人能有几次这样的生日!那可是从老祖宗起就最重视的人生的第一个寿辰啊!可家里过得平平淡淡,还差一点给忘记了。“这事儿要是搁在富贵人家,那真不知会怎样的张扬热闹,肯定是要张灯结彩,大肆庆祝,大摆宴席,大请宾客,并肯定还要请吹鼓手来呜哩哇啦的吹打几天,还得要请来戏班子来演出个几天的大戏。”①作为平常人家,要是往年的日子,曾友贞也会请上一个“乐班”,邀上几个不错的亲戚,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为丈夫庆祝一番,40岁不易,毕竟是人生的一大避讳。然而,丈夫昨天仍是穿着破衣服替人家干活找钱,连休息一下都没有顾上,和平常一样,酒也没喝上一口,一家人喝着野菜糊糊,吃着红薯根根,强颜欢笑着、祝福着度过了他的寿辰。穷人家里百事哀,曾友贞知道,丈夫心中的悲苦凄酸实在是不下于自己啊!曾友贞想着这些泪水不住地往外涌。当时川南内江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老人过寿、娶妻生子等喜事邀请“乐班”吹打热闹一番,是百姓生活中非常普遍和常见的乐事活动。这一刻正发生在张大千先生将要出生的那段岁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那是张家生活最困难的日子,曾友贞的绘画与绣花成为张家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在充分研究考证当时社会精神面貌的基础上,张大千研究首席专家李永翘先生本着纪实文学的精神,在《张大千・人生传奇》中对当时的社会音乐场景多有描写。我们再借用张大千先生最敬畏的二哥张善子的眼睛观察、描述一下他当时在大足等地见到的民间乐舞情景:“走在龙水镇的大街上,观看着街景和灵官会的热闹之时,之间到处张灯结彩,人流攒涌,舞狮子的、玩龙灯的、走高跷的,把个街道给装点成了欢乐的河流。这也正如人们当时所记,那真是‘灵官庙会之时,鱼龙狮象之戏,金鼓钹铙之器,轰动乎城邑,奔走乎商贾,喘息乎士庶’,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②这种情景曾使不太关注民间乐事活动、奔忙于维新和的张善子十分兴奋、兴致勃勃。这种场景在当时是常见现象,此类民间乐事活动非常普遍。我们的民族音乐除了具有文化传承功能以外,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更重要的是它的娱乐功能与礼仪功能。大千先生生活在川南丰富多彩的民间乐事活动中,对此类歌舞活动应是耳濡目染,乐在其中,自然饱受川南民族音乐文化的滋养。(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大千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ZDQ2008-03)